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21 09:56:50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实用【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科学教案实用【7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身体的哪些部分?(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用什么方法观察?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看课本插图:

  给与蜗牛相同的动物画“〇”。

  与蝗虫相同的动物画“△”。

  有疑问的动物画“?”。

  剩下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

  2.汇报交流: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3.你还知道哪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和长得像蝗虫的动物?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怎么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什么?

  ☆怎样测量?

  3.测量并描述一只蝗虫的大小。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

  ☆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教学建议:

  1.江南地区蝗虫较蚱蜢少见,本课教学时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虫进行教学。

  2.本课只对蜗牛和蝗虫等具体个体进行比较,不抽象出软体动物和昆虫的概念。

  3.蝗虫好动,在测量它的身长和展翅长度时,需要两个同学合作进行。

科学教案 篇3

  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活动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两人一份 (玻璃珠、钥匙、塑料瓶、小石头、小木块、泡沫板)、一个塑料盆。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引题.

  2、教师介绍篮子里的准备一些材料,思考: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上来、沉下去)

  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你们看看篮子里有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

  二、试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积木请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你们猜木块放在水里会怎样?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这张记录表上。木块浮上来的,那就在在“?”这一列中,我们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沉下去的东西不太高兴了,它们也很想浮到水面上,你们能帮他们想出好办法吗?你们去试试看。

  (2)、自由操作,鼓励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老师不断总结。如:小石头原来是沉下去的,谁帮他浮上来的?

  小结: 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

  四、经验迁移

  发大水时,我们人会沉到水里,请想办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而得救?

  谁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水里,我们人也沉到水里。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

  五、结束

  下一节咱们探索怎样把浮的东西可以沉下去?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欲望,感知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巩固幼儿的科学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利用不同的物体去寻找空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欲望,感知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巩固幼儿的'科学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利用不同的物体去寻找空气,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利用不同的物体去寻找空气,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难点:

  激发幼儿探究欲望,感知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巩固幼儿的科学意识。

  活动准备

  科学区:气球、扇子、吸管、空塑料袋等材料

  手工区:折纸炮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看不见,摸不着,人和动物都需要它的是什么吗?”空气是怎样的呢?在哪里呢?

  2、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3、教师小结: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现在老师就请小朋友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去寻找空气。

  二、教师介绍区角操作材料。

  科学区:这里有许多气球、扇子、吸管、空塑料袋等材料,请小朋友用这些物品去寻找空气。

  手工区:这里有许多长方形的纸,小朋友可以在这里折出纸炮,然后甩甩看,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纸炮发出“嘭”的响声。

  三、幼儿自主选择区角进行游戏。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鼓励性格内向的小朋友积极地参与游戏。

  四、活动结束。

  1、活动结束,收拾操作材料。

  2、老师小结活动情况。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从气流吹在脸上的感觉,感知空气的存在。

  2. 体验与气球一起做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气球若干,打气筒若干,小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 气球喜欢吃什么?

  故事:气球兰兰的肚子饿了,看它的肚子饿的扁扁的,想吃东西,小动物们都来帮助它,小狗拿出自己最喜欢的骨头给兰兰吃,兰兰说:“谢谢你,我不吃这个。” 小猫拿出自己最喜爱吃的鱼给兰兰吃,兰兰看了摇头说:“谢谢你小猫,我不吃这个。”小兔子也来了,它拿出胡萝卜请兰兰吃,兰兰还是摇摇头说:“谢谢你,我不吃这个。”这下可难住了小动物们,请你们帮小动物们想一想,气球兰兰到底吃什么呢?它吃什么才能让自己的肚子鼓起来?(空气)

  哪里有空气呢,气是怎么来的?请小朋友找一找。(嘴巴、打气筒)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帮它们吃吃空气,让它们的肚子鼓起来。

  二、 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空气它有个怪脾气,喜欢从气球的肚子

  里偷偷的跑出来,怎样才能让气球吃的饱饱的.,不让空气跑掉呢?请你们自己找找办法。

  老师示范讲解如何抓住气球的嘴。

  ·感受气球轻轻吹和快速吹在脸上的不同感觉。

  请小朋友把气球吹起来,把它的嘴巴露出一点缝隙,放在脸的旁边,有什么感觉?

  在把气球的嘴巴放大一点,放在脸的旁边感觉一下。

  与幼儿一起讨论后老师总结。

  ·玩气球,把气球吹起来,摸摸它的肚子,跟气球碰碰,捏捏,说说有什么感觉?

  ·气球吹起来以后,如果突然放飞会怎么样?请一个幼儿示范,其他幼儿模仿气球四处乱窜的样子,提问:为什么气球突然放飞后会到处乱窜?是谁给了气球力量?

  三、 游戏“流星气球大战”

  请小朋友找个空地,我们把气球吹起来,老师喊“一、二、三”,小朋友一起把气球放飞,如果你找不到自己的气球了,你可以到老师这儿来拿气球。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11

科学教案(精选)10-09

科学教案(经典)10-11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17

【精选】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