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教案

时间:2024-05-09 10:22:04 美云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球的形状》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球的形状》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地球的形状》教案(通用7篇)

  《地球的形状》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3、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材分析:

  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地球仪、小船、课件

  (2)学生搜集麦哲伦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师生互动,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谈话:在人类飞出地球之前,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这节课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板书:地球的形状)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打开书14页,阅读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1)、抽一个小组汇报几种说法。

  (2)、你们认为可信吗?为什么?

  2、(1)出示:古代居住在海边的普通劳动人民发现船进出港时看到一种现象情境图。

  (2)、探究:船怎样行驶叫出港,怎样行驶叫进港。 抽生演示,注意:实验时小组要配合好,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3)、生小组合作进行模拟船进出港实验并汇报现象

  (4)、师演示船在桌面上航行。 生观察,并交流有什么发现?

  3、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近代,此时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地球形状的猜测了,这个人就是麦哲伦,他带领着他的船队完成了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1)、(出示课件:展示麦哲伦航行)学生在地球仪上沿着麦哲伦航线走走。

  (2)、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历时三年的环球航行意义是什么,你知道吗?

  (3)、这是人们第一次用实践验证出地球是球形的。

  (三)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板书:直接观察)

  (出示课件)小组内说一说。

  (四)了解地球的大小

  1、地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用数字来说话。

  2、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课件展示)

  3、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多少?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

  4、学生猜想、计算。

  (五)拓展活动: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球的形状》教案 2

  一、 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 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 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

  1. 天圆地方

  2. 浑天说

  3. 麦哲伦环球航行

  4. 地球卫星照片

  5. 地球是圆的

  6. 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一节 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教案 3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通过序言部分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后续具体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沿袭这一目标,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和录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寻找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证明地球真正形状的蛛丝马迹。

  【课程标准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方法】

  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去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视频短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没有视频也可以参考课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图)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课本P3-4两个例证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4.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想: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深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老师展示图一组数据]:

  记忆技巧:最大周长=赤道周长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教学反思和后记】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谈话式教学,学生感到很亲切,课堂气氛一直很平和,讨论、发言都很热烈,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地球的形状》教案 4

  教学目的:

  1、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通过做“活动”的问题,认识地球的大小。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对“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学难点: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吗?怎样知道地球的大小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略)。

  三、出示自学指导:

  1、2个不同的“活动小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最终证明了地球是怎样的?

  2、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最终得出什么结论?

  3、地球赤道的长度是多少?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多少?

  四、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约5分钟后,进行小组讨论。

  五、检测、点评。

  1、请个别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活动”,并让学生说出2个实验的结果,其他学生作补充,老师作小结。

  小结:在正方体上,先看到小船的船头,再看到船身;在球体上

  先看到小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证明地球是圆的。

  2、指名回答问题2,其他同学补充,老师作点评。

  (通过“天圆地方说”、“浑天说”、“卫星照片”进行说明。得出: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请个别学生回答问题3,老师补充。

  (赤道的长度是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6378.140千米)

  《地球的形状》教案 5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 识记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3、 通过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用具】

  地球仪,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启发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热情。

  2、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分几个阶段。

  (讲述)自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的探索就从没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视线所限,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圆地方”之说。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是圆的,于是出现了“浑天说”。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古代:天圆地方—浑天说

  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

  现代:人类进入太空,精确反映地球的性状(讲述)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是近代属于第二个阶段,它虽然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不能精确的反映地球的性状和大小。到了现代,人类进入太空,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测得地球的性状和大小。

  板书:

  2、地球的性状:

  不规则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阅读第5页地球图,找出三个半径和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板书:

  大小:半径: 周长(总结)通过人们的测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但两极和赤道长度不同,即使两极也不对称,北极大约比南极长40米。因为相差比较少,所以当缩小到地球仪大小的时候,就可以看成一个正球体了。

  【作业设置】

  描绘地球示意图,标出各种数据阅读课本,相互讨论,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看课本的插图,讨论什么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了解麦哲伦对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贡献,这属于第二个阶段。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例如:远方驶来的帆船,月食等。讨论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 —6371千米。周长——4万千米。

  《地球的形状》教案 6

  教材分析:

  对现代学生来说“地球是个球体”这一知识已经是一种常识了,所以他们对于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会有点不可思议,或者难以接受。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点拨学生,比如古代中国的“盖天说”虽不科学,但是在当时来讲已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又因为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不足,所以对于要找出一些自然现象来证明地球是球体,就比较难了。相对于这些,现代学生对于高科技的内容的熟悉和兴趣程度要高于其他内容,可以在观看中国航天的视频的同时介绍宇宙中观察的地球是怎么样的,并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和方法。

  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学会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初步知道如何团队合作合成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并对此进行科学的分析

  掌握团队合作进行探究实验,并能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在不断地完善着,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也不断进步。

  通过讨论活动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感悟不断追求、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大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课件、视频和小实验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教学重点:

  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视频

  3.探究实验用具:排球、纸条、铅笔

  教学形式

  1.小组讨论

  2.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预习反馈】:

  师: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单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有没有同学想把自己的预习成果与大家分享一下。

  找几个学生汇报答案,让其它学生进行评价。

  【导入】

  师:同学们完成的都非常好,那大家在完成预习题的时候也应该知道了我们今天要开始新的内容的学习《人类的家园—地球》。

  【讲授新课】

  师: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通过预习大家也知道地球是一个椭球体,(PPT展示标题和卫星拍摄地球照片)但是古时候的人们却不是这样认识的。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与古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其他古国的人们是怎么样认为的呢?

  (PPT展示四大古国对于天地的认识)

  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

  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古代巴比伦人——……

  古代埃及人——……

  师:你们觉得四大古国的人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正确吗?

  生:不正确

  师:因为当时科技的限制,古人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有很多局限性,但是他们能够从生活中观察总结的探究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那我们也从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来证实一下地球是球体吧。

  师:看到这个画面有没有想到一首诗呢?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帆船远去时的情境是如何的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下,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帆船在远去的时候,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师:大家说他说得对不对啊?

  生:对。

  师:我还是觉得不放心,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来看看,这里要用到排球,铅笔。那排球相当于什么呢?

  生:地球

  师:那铅笔头和笔身分别代表什么呢?

  生:铅笔头代表船身,笔身代表桅杆。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笔从排球的最顶端开始,铅笔笔尖紧贴排球球面,让铅笔慢慢朝我这个方向移动,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呢?

  生:铅笔的'笔尖先消失,笔身后消失。

  师:好,那现在我将铅笔慢慢的往前移动呢?你们又观察到了什么呢?

  生:笔身先出现,铅笔的笔尖后出现。

  师:那是不是和帆船远去和驶来时的情景一样呢?

  生:是的。

  师:科学实验要求具有可重复性,可是排球只有一个,那大家想想有什么我们身上的器官可以代替他呢?

  生:……

  师:我们就用各自的拳头代替排球来重复一下这个实验,你们都各自做做看,看看结果和我们大家一起做的一样不一样。

  (学生实验,适当指导)

  师: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如果是在平面上移动会是这样的结果吗?大家在平面上重复这个实验看看会是什么结果呢?

  (学生实验,适当指导)

  师:大家做得都很认真,那我们请同学来给我们总结下这个小实验。

  生:……

  师:大家同不同意这几位同学的答案啊?

  生:同意。

  师:那我们接下去再看看还有哪些现象可以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师:这几幅图片大家看完后,有没有想到另外一句古诗呀?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那这个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站得高可以看到的范围更大。

  师:根据这个我们又可以推测?

  生:地球是个球体。

  师:这2个都是白天可以观察到的现象,那晚上是不是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呢?大家看这幅图片,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师:看到月亮你们会想到李白的一首什么诗呢?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好,很好。月亮还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是什么呢?

  生:月食。

  师:对,月食。大学者亚里士多德逻他注意到月食时大地投射到月亮上的影子是圆的,由此推测大地是球体。那月食的成因大家小学里应该学习过了吧?

  生:是的。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地球把太阳的光线挡住了,导致了月球无法反射太阳光到地球上,我们就看不到月球了。

  师:他说得对吗?

  生:对。

  (PPT展示月食示意图)

  师:那我们一起来模拟下月食吧。以老师的头代表月球,自己的头则代表太阳,排球代表地球。排球从右向左划过自己眼睛与老师头部之间,同时用一只眼睛来观察。在排球移动的过程中,注意排球遮挡住老师的部分与老师头显露部分的交界处是呈什么形状啊?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生:呈圆弧形。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月全食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球表面的形状也是呈圆弧形的。

  师:那这和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不是一样的啊?

  生:是的。

  师: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是个?

  生:球体。

  师:那到目前为止虽然我们有了3个证据可以推测地球是个球体,但并不是直接的证据吧。这也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到了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用自己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一起来看下。

  (视频:麦哲伦环球航海)

  师:麦哲伦他们这种为科学事业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那到了现在,科学技术已经可以让人们飞出地球,从外太空观察地球了。那从外太空看地球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视频展示:杨利伟拍摄的太空视频)

  师:杨利伟作为我国第一位宇航员给我们拍摄了一段珍贵的地球照片,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到地球是个大的球体。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师: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下,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啊?

  生1: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生2:登高望远(站得高看得远)。

  生3: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呈圆弧形。

  生4:麦哲伦的环球航海。

  生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生6:……

  师:同学总结得非常好,那既然已经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人们的科技已经可以让人们飞出地球去观察地球了,于是人们想进一步知道地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球体呢?

  师:现代科技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也就是说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椭球体。那么在预习的时候,大家已经知道了地球的2个半径,我们这里在巩固下。

  (再次巩固地球大小的知识)

  师:那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不是从古人的非球体,到之前的球体,又到了现在的椭球体,那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是不是可能会出现更加精确的描述呢?

  生:是的。

  师:科学家对于仅仅知道地球的形状还不够满足,他们还想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这时候,如果有把巨大的刀把地球切开会是怎么样的呢?

  师:这当然是不可以的,但是呢我们可以切鸡蛋,用鸡蛋的结构类比地球的结构。观察下鸡蛋的剖面,我们可以看到鸡蛋由外到内,可以分为?

  生:蛋壳,蛋白,蛋黄。

  师:同样的,我们也将地球的结构也分为了3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在岩石圈下面呢就是软流层。

  师:我们把其中的一部分放大看看,可以看到地壳和蛋壳一样非常薄,地幔又可以分为上下地幔,比地壳厚了好多。最里面的地核也可以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是地球结构最厚的结构。

  师: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学了哪些内容。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一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也知道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之后,我们又对地球的大小进行了巩固,最后又将地球的结构给介绍了,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习题看看大家掌握的情况。

  【习题巩固】

  (见附件)

  【作业布置】

  师:大家对于今天的内容掌握都很好,今天的课后巩固,完成作业本《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有时间的话搜集一些资料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发生的故事。

  板书设计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是个球体:

  1.证据:

  2.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非球体→球体→椭球体→ ……

  站的高,看的远

  3.地球的大小:

  麦哲伦环球航行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月食的轮廓呈圆弧形

  卫星照片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

  从外到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三、知识拓展

  各圈层的特点

  1、地壳:指地表到莫霍界面,以硅、铝成分为主,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铁、镁成分相对增多。

  2、地幔: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随深度的增加,铁镁成分增加。根据地震波的特性,以地下1000千米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处于高温熔融状态,据推测它是岩浆可能的发源地之一。

  3、地核: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性,以地下5000千米为界,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为液体,内核是固体,以铁、镍为主。

  从软流层以上,全部是由岩石组成,故称岩石圈,即: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形状》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学难点 :

  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导入:

  七年级语文《带上她的眼睛》里这样描述:“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这里所说的“地球”,大家了解它的形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地球的形状

  阅读:“盖天说”与“浑天说”

  提问:

  1、什么是“盖天说”与“浑天说”?

  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证明他们的学说的?

  小结:盖天说认为地在下面,天在上面,自然就是认为地是平的,天像罩子一样罩在上面;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绕着地在转,所以地就是蛋黄,天是蛋壳。你相信他们说的吗?你能推翻他们的说法吗?我们来看看后人又是怎样推翻他们的说法的。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什么?

  小结:证明地球是圆的。

  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处的帆船,首先看到的是桅杆,然后才是船体;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至此,人类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终于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

  阅读:地球的真是形状

  讲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所以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类认识地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除了要学习古人为了探索科学的真理而不畏艰险的精神外,更要有一种怀疑精神,有怀疑才有创新。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1、“盖天说”与“浑天说”

  2、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3、地球的真是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教学反思: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科学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针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可能有些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

【《地球的形状》教案】相关文章:

《各种形状的鱼》教案03-06

认识形状幼儿教案02-21

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各种形状05-18

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各种形状05-19

中班数学教案:按形状排序07-15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01-28

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04-11

《地球自转》教案09-12

地球的自转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