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31 10:39:1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优选)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10篇(优选)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12 猫。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注意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12 猫》。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每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四、研习课文第—部分:第—只猫的故事

  1.学生齐读课文第—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只描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

  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宋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五、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口寸,也表达了对第—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2.思考文章的主题。

  3.整理课文字词,学会运用。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预览:

  《每天诞生一次》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作者关于生命和时间的基本观点。

  2、 能力目标:学会在比较中鉴赏不同作品的写作特色;品味文中格言式句子,扶助写作。

  3、 情感目标:学习正确对待时间和人生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2、帮助学生摘取关键词句,鉴赏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4、 以积累格言名句为目的,简要探讨文中的哲理性句子,品位其内涵。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比较研究法;探讨拓展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总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他们所指的“东西”实际指的是“事情”。“事情”这个词可以分为两部分。“事”是“事件”,“情”是“抒情”。很多文章并不局限于写“事件”,而是重在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感受和感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我们注意从这两个方面来欣赏。

  二、 研读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1、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最想告诉我们这些读者的什么话?

  (2)题目中的“诞生”和文中的“醒来”之间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2、 请同学朗读文章第一部分。

  (1) 找出文中描述“醒来”之后感受的句子。

  提示:应该是“醒来的一刹那--”。这其中包含着一个比喻句,形象的写我早晨醒来的特殊感觉。

  (2) 赏析“浑身充溢着力量和欲望--”一句。

  提示:“感激”、“忽略”、“恩赐”这些词语中充满对生之喜悦的感激和赞美。

  3、 请同学朗读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我仿佛从死亡线上返回来”。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语言是我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显示”。

  4、 请同学朗读读文章第四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接着我静默下来--”这里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思维的“简洁、纯净、专注、漂浮、凝然不动”、“舒适、温暖”的美。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我思故我在”。

  5、 阅读第五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无所顾忌,酣畅淋漓”。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敢哭才是真性情,伟男子”。

  6、 请同学朗读读第六部分。

  提示:文章从智性的沉思转而成为感性的抒情。

  三、 分析比较本文的写作特点。

  1、 情与理的'有机结合。在文章中,作者用包含深情的语言描绘醒来的感觉。如“仿佛从一个深黑的海里被一个偶然的浪头送回岸边那样,我被一个力量重又送回到光明的早晨”。这一句描写就抒发了作者从黑暗醒来后的无以言表的愉悦之情。“浑身充溢着力量和欲望”。这一句更是对早晨充满了赞美之情。文中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包含着作者浓浓的情。而“每天诞生一次”的独特感悟充斥在其中,新颖乐观,富有哲理,令人感奋。整篇文章就是这样把情与理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

  2、 独特的写作视角。每天都是重复的现象,毫无新鲜可言,但是作者却能从全新的角度,赋予他新的内涵,提出“每天诞生一次”的新的认识和感悟,这主要源于写作角度的新奇独特。在这一点上,本文与《日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选取了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平凡细节,“小中见大”的表现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和理解。

  四、 布置作业。

  1、 积累文中的格言式句子。(抄写本)

  2、 完成“阅读练习探究”第1、2题。(作业本)

  五、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将《日历》和《每天诞生一次》比较。从思想内容、写作特色、哲理格言等方面进行学习,了解相同的题材的异同之处,体会了同中的异和异中的同。课后,大家继续实践,在比较中出真知。

  附:

  板书设计

  每天诞生一次

  (其实早晨并不新鲜,新鲜的是生命在醒来时的感觉)

  感悟 感受

  唤醒

  唤醒我的是生命自身的力量 我又活过来了

  说话

  说话是我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显示 仿佛从死亡线上追回

  思维

  我思故我在 思维很美

  哭

  敢哭才是真性情、伟男子 无所顾及、酣畅淋漓

  (机)理 结合 情(趣) 人生机趣

  诞生(抖落尘埃、复归本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本课8个词语。

  2、理解“惊奇、赞叹”等词语的意思。在语言环境中能区别“总算”与“总是”两个词语的不同用法。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4、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学习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不同的词语。

  2、本课重点学习的'预习方法是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并尝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

  3、对于不同的词语学习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

  4、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在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做上不同的记号。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秘诀”

  通过读课后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 特别聪明的孩子,人们称他们为“神童”,人人都想成为神童,其实成为神童也有秘诀。

  3、 出示课题:16 “神童”的秘诀

  4、齐读课题

  5、根据课题质疑:谁是神童?为什么称他神童?为什么要在神童上加引号?神童的秘诀又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圈划:谁是神童?他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2、师生交流:根据交流媒体随机出示正确答案。

  3、简介文中主人公陈毅。

  (1)学习生字: 毅 茅 (“毅”注意笔画,特别是左边的最后两笔不能少;“茅”的最后一撇不能少,可以和“序”加以区别。)

  (2)理解“名列前茅”的意思:联系学生学习情况来理解。

  4、读通课文,在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做上不同的记号,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

  (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生字和不太明白的地方。)

  5、学习生字

  (1)指名读,老师正音:“旺”是后鼻音,“劝”是三拼法,“诅”平舌音。

  (2)认清字形,进行组词

  (3)口头交流:这四组字都是属于部首不同的形近字,要加以区别。

  三、复习巩固

  1、读词语。

  秘诀 刷子 符号 格外 圈圈

  劝阻 名列前茅 火冒三丈

  2、指名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进行习作训练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向学生介绍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的小朋友及其信的内容。

  二、明确要求

  1.读作文题。说说本次作文有哪些要求。

  (1)写信给长辈

  (2)可以写家乡的'变化、自己的心里话……

  (3)说话要得体,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书信的格式

  四、分小组讨论,谈谈自己打算告诉亲人一些什么情况和想法。

  五、用信纸誉好。

  六、写好信封,课外寄出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 2。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具准备:朗读带、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先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请翻开课本110面(出示挂图)谁能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刚才大家都不说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听听唐低诗人刘长卿是怎么说的(播放古诗朗诵带)大家认为他说得好不好(好)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出示小黑板)

  1、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是现在的河北河间人,刘长卿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歌大都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这首诗是刘长卿被人们传送的名作。

  2、解题: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生读一遍、正音、全班再读一遍);逢:遇 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3、谁能把这首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待会儿说说他读得怎么样(读完后)他有没有读错的音呢谁来说说,

  4、 学习生字:这一课当中总共有6个生字,谁来说一说你要怎样记住他们,分别要注意什么(逢:第三笔要写成长点;芙:读fu第三声不读fu第二声;蓉的音与下面的容同音;暮的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贫的上面是分不是今或令;吠的右边是犬表示狗叫一点不要忘记写)大家都说得好,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你们把这首古诗多读几遍。(学生自读古诗)

  5、自学古诗,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相信大家读了古诗后对它有了大致的了解,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给同学们说说,现在前后桌四个人一组,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合作写出每一句诗的意思。最后选一位代表起来回答。

  6、汇报自学成果(每一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讲述)

  日暮苍山远: 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贫: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

  柴门闻犬吠:忽然从柴门外听到了狗叫声

  风雪夜归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

  把整首诗连起来说一说

  7、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相信根据刚才的解释,大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下来再发挥你们的合作精神解决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是什么心情(焦急))什么地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感到行程怎样(艰难))诗人看到哪些景物?听到什么声音?有什么感受?(主人家非常贫穷对他非常同情)

  (2)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请想象一下他贫苦的生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生活画面。(可以从主人的穿着、饮食、家具陈设等考虑。)

  (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人归来了?出去做什么了?诗人对芙蓉山主人有什么感想?

  (主人可能出去躲债,借债,为生活奔波劳作了吧!表现了诗人对主人的同情,在当时是不是只有芙蓉山主人家很贫穷呢,其实人民的生活都是很痛苦的,哪像我们现在这样能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上课,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每一分钱都是你父母辛苦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乱花钱浪费粮食,像上星期六年级的一位同学馒头不吃就把它扔掉这样可以吗?)

  8、汇报讨论结果

  9、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听朗读带:现在我们再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朗诵这首诗的要注意模仿(可小声跟读)<2>。学生自由练读:现在你们自已试着读读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听<3>。表演朗读。

  10、讲堂作业(当堂背诵古诗看谁先背完)刚才你们都读得不错,那能不能在这节课之内就把它给背下来呢?剩下的时间你们试着把它背下来,看谁背得最快。

  板书: 日暮 苍山 天寒 白屋

  风雪夜归图

  柴门 犬吠 风雪 归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2、能根据要求与同学互评习作,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一项小实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借助图记表示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写的作文是(板书: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呢?(预设:《蜜蜂》)

  2、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实验内容呢?

  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二、借助图表回忆实验情景。

  1、翻开课本第56页,借助图表说说《蜜蜂》一课的实验情景。

  课件依次出示:

  实验名称:验证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准备:蜜蜂、纸袋、白色记号笔。

  实验过程:

  第一步,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纸袋里。

  第二步,在捉来的蜜蜂身上做白色的记号。

  第三步,在四公里远的地方放飞。

  第四步,检查蜂窝。

  实验结果: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你做过什么小实验呢?向大家介绍一下。

  全班交流。

  3、根据图表在课本上把小实验的情景填写完整。

  三、写作要求。

  1、先把实验名称和实验准备介绍清楚。

  2、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可以用上“先……接

  着……然后……最后……”的句式。

  3、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实验中的有趣发现等。

  四、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教师巡视,作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能根据要求与同学互评习作,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评析,再修改。

  1、师巡视,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交代清楚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对过程和结果交代不清的学生提出修改建议。

  2、重点提出修改补充要点。

  (1)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和句子。

  (2)一定要把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写清楚。

  (3)补充内容,把实验最精彩或者最关键的部分写具体。

  3、选一篇学生习作,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围绕习作要点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在对别人文章“品头论足”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习作的要领。

  4、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相互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5、学生自己再认真修改。

  二、誊写习作,书写工整。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珍珠鸟因为信赖而与“我”逐渐亲近。

  3、研读课文第10段,通过换词比较,感受作者观察细致用词的贴切,感悟珍珠鸟对作者逐渐信赖的变化过程。并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贴切。

  4、探究珍珠鸟对“我”逐渐信赖的原因,是作者对它的不打扰,不管它,不伤害。

  5、升华“信赖”的内涵并对“信赖”有自己的理解。

  板块一 激趣导入,初读质疑

  目标:了解珍珠鸟的特点,并了解课文的作者,并根据略读提示,了解学习课文的相关信息。

  过程:

  1、揭题

  2、说说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呢?读一读。

  3、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读通课文,“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

  板块二 整体感知,梳理情感

  目标:

  1、初读课文,根据珍珠鸟和人交往态度的变化梳理课文脉络。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中心句,并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信赖”。

  过程:

  1、快速默读,课文写了我和珍珠鸟的交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2、交流:珍珠鸟怕“我”;珍珠鸟生了小雏,小鸟和我慢慢熟悉;小鸟和我亲近;小鸟信赖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整理)

  3、是呀,作者写了和珍珠鸟交往过程中的`点滴,那么你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4、找出中心句读一读。

  5、是呀,因为信赖,这雏儿和作者慢慢熟悉,慢慢亲近,慢慢变成了好朋友。

  板块三:研读文本,感悟变化

  目标:

  1、通过换词对比等方式,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2、发现用词规律,并能联系上下文进行运用,体会到珍珠鸟逐渐信任“我”的情感并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贴切

  3、在前后细节的变化中提升对“信赖”的理解。

  过程:

  1、那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了小鸟开始对我依赖了呢?

  2、学生交流,并说说理由,师进行适当引导和指导朗读。(8~13)

  3、小鸟在一天天长大,和作者也越来越亲近,不光在笼子四周活动,还跑到我的书桌上来了呢。我们一起去读读第十段,研究研究作者是怎样写出这小鸟对“我”的信赖的。

  出示第十段前三句: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1、读读这段话,读懂了什么?

  2、(亲近),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3、(动词),圈出,并自己去读好这些动词,让人感受到亲近。

  4、你能给这些动词换一换吗?(挨——靠、蹦——跳、俯——低、偏——转)

  5、比较一下,哪个词更恰当。从而感受作者观察细致及用词贴切。

  6、指导朗读,读出小心、警惕、不够放心。

  出示第十段: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1、来读读接下来的话,刚才是小心翼翼,那么现在呢?

  2、(胆大、放心)从绕、跑、跳等词语来理解

  3、小结:正因为有作者的细致观察,正因为有用词的精确,在我们的面前,一只淘气机灵的小鸟出现了,小鸟对“我”不断亲近的变化过程如电影一般浮现出来。

  4、射:课文中还有许多细节也是前后可以相互比较的,也能体会到小鸟与“我”之间越来越亲近。找一找,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叫声与呼唤(学着呼唤,叫小鸟回家,体会用词贴切)

  落在肩上与趴在肩上(居然趴在肩头睡着了。这小家伙如此胆大,如此放肆呢!不仅仅是信任,还有的是依赖呀。作者只用了这两个动作就让我们感受到了)

  6、让我们齐读下面一段,重温这温馨的一刻。音乐中齐读十三段。

  7、回归中心师接读: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生接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板书:美好的境界)

  板块四 再次读文,探究根源

  目标:

  1、再读课文,通过作者对珍珠鸟的“不”的研读感受珍珠鸟信赖作者就是基于作者对它的不打扰,不伤害,对它生活的尊重。

  2、重整课文内容,感受人与鸟的各谐相处。

  过程:

  1、默读全文,想想作者在与珍珠鸟的交往中是怎样对待的?(不打扰、不管、不伤害害)

  2、根据关键词再次整理课文内容。

  3、作者的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是真的置之不理吗?

  4、以不打扰、不管、不伤害、不惊吓才得到了珍珠鸟的信赖。

  5、“信赖”,什么意思。信赖不仅仅是信任还有依赖。

  6、正是因为作者尊重小鸟的生活,默默关注小鸟,才换来了小鸟的信赖,才有了那么动人的一幕。再读课文中心句。

  板块五:讨论拓展,锤炼语言

  目标:

  在练笔中,对信赖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信赖”的内涵再一次提升。

  过程:

  1、课文学到这儿,你知道作者是谁吗?(冯骥才)有人说,冯骥才有一只生花妙笔,你同意吗?那他这支妙笔妙在哪里?原因何在呢?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2、学生自主交流,指名分享。

  用词贴切;描写形象生动;作者把他和珍珠鸟的交往写得非常细致;语言精炼,浓缩主旨……

  3、是的,在课文中,作者的那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都浓缩成了一句话,就是……

  生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拓展练笔:

  其实美好的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鸟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想想生活中那些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用“信赖是……”的句式,写写你的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

  5、升华主题

  这就是《珍珠鸟》给予我们的一点启示、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信赖是如此美好,我们希望真诚总是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信赖之情流淌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克隆”意义。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语文教案 篇9

  一、导入

  (组织课堂,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还可结合当时的情况导)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心写两个字“母亲”我们把什么人称作母亲呢?

  生:把生我的妈妈称作母亲。

  (生:生我们养我们的人)

  师:那有时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母亲呢?

  生:祖国 土地 大海 地球 老师等

  师:(鼓励性的语言)我们把土地、祖国也称作母亲,因为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一起的母亲。母亲给予我们最多的是什么呢?

  生:关心 照顾 呵护 和爱

  师:(同学们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们也应该回报母亲以“爱”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于祖国土地的热爱(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将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克服了一切的困难。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听听他是怎么歌唱对祖国的热爱的。(这里要不要听朗读带或者是老师朗读一遍)

  二、进入课文

  (这里会不会冷场,怎么启发同学)

  师:诗歌,诗歌,诗是用来唱的,请同学们先以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首诗。读完之后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谈你初读的感受。

  生:好象有一种很深沉的爱吧,因为最后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生:好象还有一种悲愤的感情吧“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生:好象读不太懂,为什么要说假如我是一只鸟,还有这些土地,河流什么指的是什么呢?

  生:好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歌唱祖国的诗歌不一样。还有一点点悲伤在里面。

  师:同学们真是些老实、坦率的人,老师初次读这首诗时也有同感。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又极富跳跃性,往往让我们发生一种距离感。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一些情况。

  师: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任意践踏蹂躏中国的国土和人民,1938年连续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掠,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我们的祖国母亲遍体零伤,满目仓痍,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被任意的杀戮。中国人民没有退却而是奋起反抗,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解说伴着影片同时进行)爱国诗人艾青正是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着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跳动着时代最强音的慷慨激昂的诗。

  师:(这里有没有必要介绍一下作者呢?)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由法国回国,因参与爱国运动被捕入狱,狱中创作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主旨:诅咒黑暗和丑陋,讴歌光明与进步,抒发爱国爱明之情。

  师:《我爱这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请同学们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读这首诗歌,讨论讨论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打动了你,该怎么去读。(同学能不能到这个层次)(与上一次的读是不是在逐层深入,联系紧不紧密)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特别打动我“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感到非常的愤怒,还有一种抗争在里面。

  (鼓励同学“声音真洪亮,读得棒极了,为大家开了个好头,等等)

  师:能不能试着读读,表达强烈感情的地方我们要读成重音。

  生:这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应该要读得深沉一点,有个省略号声音要拖一点。

  师:体会的真不错,感情深沉我们可以把音调压低一点,语气舒缓一点,试试能不能用声音表示出来呢?

  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个“嘶哑”似乎有一种很执著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感情真的是非常细腻,读得把老师都感动了)再读几遍肯定会更好,我们来听听朗读带,注意听他的节奏、重音和感情是怎样掌握的。

  三、品位、感受诗歌(这里单独列出来好象有重复的感觉,不流畅)

  师:(同学假如在跟读或者是在标停顿和重音,和时的鼓励褒扬)通过反复的朗读,我们已经体会了诗人一局部的感情,比方说对祖国、土地的爱,对敌人的恨等等,诗人的感情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呢?(用什么方式同学是否明白)请同学们细读这首诗,动动脑,大胆的发现问题,并将你们发现的.问题先在小组进行讨论,待会推选代表汇报小组学习的效果,还不是很明确的,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是找到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爱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河流、风等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掠者践踏的国土,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应该是说面对侵略者中国人民感到很愤怒,奋起反抗,但是这个温柔的黎明不知道指什么?

  师:你们小组可真棒,刚刚你们提到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略者践踏的国土,这种通过对一种事物具体形象的描绘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一普遍意义的表示手法就是──

  生:象征手法。

  师:这些事物也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饱含着诗人感情的事物。

  师:那么根据同学们的理解“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以和百折不挠的反抗”经过人民的反抗,我们中国就必将迎来什么呢?

  生:胜利。所以这个温柔的黎明应该是指革命斗争的光明前景,敌后根据地的希望。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找到了这两句话“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认为“嘶哑”应该也能表达对祖国的爱,但是我们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用“圆润或者是嘹亮来形容他的喉咙呢?”

  师: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会换一个词语来体会诗歌。同学们无妨假设自身是这只鸟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因为什么,都已经嘶哑了还要歌唱,我们看哪个同学回答的又快又全面。

  生:应该是当时的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感到很悲愤,所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应该是他一直在歌唱,唱到喉咙都嘶哑了还在唱。

  师:嘶哑了还在不停的唱,标明了什么呢?

  生:对祖国执著而深沉的爱

  师:所以歌唱的不只仅是鸟,还是作者,是作者借鸟的形象来歌唱对祖国的爱。

  生:我们这小组还认为“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很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死了之后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死了都要和祖国大地融为一体,充沛表达了对祖国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师:生前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死后魂归这片自身深爱的大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呀。诗歌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

  生:没有,最后一个自然段,诗人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直接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但是这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第一节是借鸟的形象抒发对祖国的爱,第二节直接抒发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是因为有了第一节的感情的抒发,才会有第二节直接的抒情,应该是一种升华。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这首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将鸟儿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诗意层层递进。贯穿始终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爱。请同学们顺着这个思路,满怀深情的读读,我们等下请同学们结合关键词语齐背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1、常用意象的积累:

  师:诗人的感情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体现出来,它们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他往往象征着另一普遍的意义,就象本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他们使诗歌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文,哪些意象或者象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

  (同学一下说不出来老师可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花草树木等就有它常用的象征意)

  生:荷花是纯真、清高的象征 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不错,讲过的东西记得很牢固,还有没有,

  生:明月象征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生:柳树象征离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见好就收,鼓励“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平时就很注意积累了)

  2、我也会:

  师:“诗缘情,言志”诗歌是表达感情抒发志向的很好的方式,同学们对于自身的祖国、故乡、自身的亲人朋友应该也有许多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就以“假如我是……”来写一首小诗,能用象征就最好了,一两句能够表达你的感情志向就可以了。

  (准备几个提示的句子,让一两个同学说说就可以了,注意对同学的点评)

  3、诗歌阅读欣赏:

  师:学习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要阅读欣赏一首诗歌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生:时代背景、重点词句、意象象征等等。

  师:概括,课件展示,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课外多搜集一些诗歌进行阅读欣赏,提高文学修养。

  五、结束全文

  音乐(爱国歌曲)或者是齐背。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 一课时

  教学重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 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l)准确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园地教案03-23

《劝学》语文教案02-17

《语文园地六》教案03-16

《猫》语文教案03-12

《死水》语文教案03-13

“观潮”语文教案03-30

人教版语文教案03-30

小学语文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