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4 08:45:3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合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语文教案合集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②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扑、呢喃细语、锲而不舍”等词语。

  ③能根据课文的重点句子组织语言,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2.情意目标

  欣赏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地图(中国);PPT课件

  课前准备:

  查阅有关烟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你们看过海吗?大海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交流(略)

  2、揭题 34烟台的海

  读题。

  3、(学习第2节)理解烟台的.海独特的原因。

  出示地图(中国)帮助理解。

  4、通过预习,你知道作者的眼中,烟台的海是怎样的吗?从书中找出一句话,用直线划出。

  出示: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

  指名读

  齐读,教师引读。

  二、 检查预习,完成填空。

  1、学生自读课文,并完成练习(见幻灯片)

  2、交流

  ① 出示填空内容

  ② 学生交流

  3、采用不同形式读这四段

  4、思考:知道陈老师为什么要抽出这一段让大家读吗?再交流

  三、学习“冬、春、夏、秋”的烟台的海

  1、品“冬海”

  师:每当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人们在做些什么?

  他们不怕被这海水打湿衣服吗?(蔚为壮观)

  引读

  2、品“春海”

  ① 师: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

  ② 比较“冬海”和“春海”中“扑”的不同含义。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人们在干什么呢?“脱去冬装的渔民们……”

  3、品“夏海”

  ① 指名读⑶语段

  ② 交流讨论

  什么是“呢喃细语”?是谁在“呢喃细语”?

  ③ 海浪与堤岸会“呢喃细语”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说一说。

  4、读“秋海”

  ① 出示

  ② 指名读,想一想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③ 这一节最后的省略号省略了些什么呢?

  交流

  ④ 补充充实与忙碌的情景。

  四、回归整体

  齐读最后一节

  五、作业

  1、 背诵文中你喜欢的小节

  2、 说写双通道(小练笔)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联发现汉字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的奇妙。

  2.积累成语,借助成语词典自学“词语超市”里不懂的成语。

  3.通过“读读填填”,让学生仿照例子说出几个含有数字的格言警句。

  4.指导学生书写6个字,并练习写毛笔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5.阅读欣赏短文,查词典,并结合文章说说“纸上谈兵”的意思。培养学生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创新精神。

  6.语文生活,培养听故事讲故事的能力。再根据所听的`故事,发挥想象,把《小铁锤》这个故事写下来。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

  2.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听说能力,发挥想象,进行习作训练。

  教学准备:

  小黑板,《纸上谈兵》故事的录音,写有毛笔书法“左点”和“右点”的挂图以及写好的范字。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学生小声自由读。

  2.指名读。评价是否读得正确、流利。如有错误及时正音。

  3.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和那户人家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户人家的贫困和急需的物品,送去粮食和衣物救了这户人家的急,一副对联使无米下锅的贫困人家度过了年关。)

  4.你能谈谈这副对联妙在哪里?谈谈你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这户人家利用汉字谐音的特点,用对联委婉地道出了家中缺衣少食,没有东西过年的窘境。“一”指“衣”,“十”指“食”,“南北”就是没有东西。)

  5.小结: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多有趣啊!郑板桥和这户人家的人也很聪明。你想了解更多有关汉字的有趣故事吗?可以去图书室借阅有关书籍,你会收获更大的!

  二、词语超市。

  过渡:了解了有趣的汉字,现在我们一起去逛逛词语超市。

  1.小黑板出示词语:分组合作学习,读一读,和小组同学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借助词典理解,也可以相互讨论。

  2.指名读词语,交流词语意思。也可以用上一个或几个你最喜欢的成语说一两句话。

  3.全班读成语,每个成语读三遍。

  4.课外你积累了哪些成语,知道了哪些成语故事?自由发言交流。

  三、读读填填。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小鸭子回家》这篇童话讲述了小鸭子在森林里迷路后回家的故事。本课教学设计我坚持以兴趣为先导,以情境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体会小鸭子的勇敢和他的朋友的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熟读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并有成为勇敢者的意愿。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并初步培养语感。

  3、指导书写“丛”,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2、难点:为什么说小鸭子是一只勇敢的小鸭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

  2、复习生词,并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二、情境创设,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1、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出示“小鸭子在森林里了。它很。在、和的.帮助下,小鸭子勇敢地战胜了困难,回到了家。”

  2、情境创设,角色引入

  (引入鸭妈妈这一角色)

  3、默读课文并思考“小鸭子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4、品读第二段

  (1)、当你一个人走在森林里,你害怕吗?

  (2)、做表情感悟、理解、朗读

  5、品读第三段

  (1)、想象:还会有什么声音?

  (2)、课件声音出示,教师讲解引入,指导朗读

  6、品读第四段

  (1)、想象:可能会遇上什么情况?

  (2)、指导朗读

  7、品读第五段

  (1)、比较句子,重点感悟“终于”

  (2)、指导朗读。

  8、整体感知,情感升华

  可爱的小鸭子们,没有你们的勇敢,没有朋友的帮助,你们是不能这么顺利,此时的你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他们说,那就说吧!

  三、拓展思维,体验深化

  1、老师知道小朋友肯定是一个勇敢的人,现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勇敢的行为。(生活或学习)

  2、鼓励引导孩子做一个勇敢的人。

  四、指导写字

  1、谜语出示(二人手拉手,钢丝绳上走),猜一猜

  2、学生观察,并说说写“丛”字该提醒同学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

  5、展示评比

  [板书设计]

  小鸭子回家

  天渐渐黑

  小鸭子 沙拉拉 闭紧嘴巴 (勇敢)

  越来越暗 不哭也不叫

  回家

  蜜蜂 保护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饣、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写“今、正”2个生字。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饣、牛"。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板书:生日。

  小朋友记得自己的生日吗?讲讲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

  2、今天,有一位小朋友,她叫小云,她要把自己的生日借给妈妈。板书完课题:借生日。 读课题。你平时向别人借过什么东西?

  3、质疑:生日怎么借啊?小云为什么要把生日借给妈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听电脑范读课文。

  2、自己认真读。

  3、指名分小节读。

  随机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放、熊、正”后鼻音。

  “怎、饭、班、今”前鼻音;“放、饭”区别;“正、怎”区别。

  4、识记生字。

  同桌交流互说: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的。

  5、反馈识记方法。

  加一加:放(方+反文旁)、熊(能+四点底)、饭(食字旁+反)、正(一+止)。

  物(牛+勿)、拿(合+手)。

  换一换:快:块换成竖心旁;怎:作换成心字底。

  儿歌形象记忆:班:两个姓王的在一个班里。

  6、巩固:读生字词。

  小老师领读、指名读。

  7、现在把字词宝宝送回课文里,看谁读准了。放声读课文。

  三、分角色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横线划出小云的话。反馈,读句子。

  2、用波浪线划出妈妈的.话。反馈,读句子。

  妈妈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吗?(妈妈并非忘记自己的生日,而是只想到别人。)

  3、分角色朗读。

  指名读、小组练习读。

  妈妈听了小云的话,会对小云说什么?

  唱《生日歌》。

  四、指导书写

  今 正

  五、布置作业:制作小礼物,写句心里话

  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母,并写上几句祝福的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

  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

  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这个陈慥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他。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文言知识点】

  1、 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见”通“现”。 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

  2、 古今异义词: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

  3、 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4、 特殊句式: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内容解析】

  1、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2、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 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 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 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作业布置:预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关怀教案03-0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