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蛋白质教案

时间:2024-01-08 11:10:3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生物蛋白质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蛋白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蛋白质教案

高中生物蛋白质教案1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 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 min左右。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 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斐林试剂的配制

  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

  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苏丹Ⅲ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 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Ⅳ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Ⅳ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取10 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

  取1 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高中生物蛋白质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②叶绿体中的色素;

  ③光合作用的过程;

  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学手段:课件、录像、投影仪

  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

  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教师指出:

  (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

  (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

  (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

  (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

  (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

  (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

  〔小结〕:(板书)

  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

  (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

  (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略

高中生物蛋白质教案3

  一、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2章第2节内容,参考课时为1课时。本课包含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内容,侧重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及其能够成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原因。教科书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呈现方式,落实了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关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分别介绍了相关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了解与蛋白质研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学习本课,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分析我的教学对象。

  二、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知道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了解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高一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已经有了初中阶段的基础,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基本理念。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四、教学重难点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在探究氨基酸结构通式的'过程中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与游戏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氨基酸结构通式;在讲解氨基酸脱水缩合最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采用讲授法、探究法等,总结归纳氨基酸相关计算;在讲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过程中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此环节,通过提问检测蛋白质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组织中蛋白质含量、哪些食物富含蛋白、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目的是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利用问题探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为了使学生认同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并知道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通过讲授法介绍不同类型的氨基酸结构式,引导学生思考氨基酸的结构具有哪些共同特点?“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能够归纳总结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讲解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及其种类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蛋白质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基础。

  (二)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种类繁多。那么20种氨基酸如何构成种类众多的蛋白质呢?教师通过图示讲解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的过程。脱水缩合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涉及计算题目的考查,因此讲解过程中会结合氨基酸结构通式讲解脱水缩合过程中肽键、氨基、羧基以及形成水分子的数量。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学生讨论总结,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的原因:每种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三)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其承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一环节采用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探究蛋白质常见的功能。教师提问蛋白质功能多样的原因?学生总结结构决定功能。这一环节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深化,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塑造。

  环节三:总结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为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高中生物蛋白质教案】相关文章:

《蛋白质和维生素》教案08-29

哪些食物的富含蛋白质06-03

怎么挑选蛋白质粉?01-29

高中生物教案11-16

哪些食物含有的蛋白质06-03

高蛋白质食物有哪些06-03

蛋白质吃多了会怎样?04-20

补充蛋白质美容又养颜的食物05-06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12-17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