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9 08:38:51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优秀)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日积月累

  1、你都摘抄了哪些优美词语,读一读。

  2、写摘抄笔记

  3、读成语、名言

  体会持之以恒、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你还收集了哪些?

  二、阅读

  1、《大龙邮票》

  进行默读练习,在规定时间内找出的主要信息。

  你的感想是什么?

  2、《邮票是怎样诞生的》

  在规定时间内找出的主要信息。

  复述的大意,同学评价。

  三、巩固复习。

  1 选择正确的读音

  提供(ɡōnɡ ɡònɡ)

  参谋(à óu )

  琢磨(zhuó zuó)

  秦俑(ōnɡ ǒnɡ)

  2 选词填空。

  采用采取采纳

  班主任()了同学们的意见。

  罗斯福()了普及集邮的许多措施。

  我们的书本是()再生纸浆制造出来的`。

  歌颂赞扬赞美

  美丽的集邮册()了伟大的祖国。

  游客禁不住()江南秀美的风光。

  诚实守信的行为应该得到()。

  第二课时

  一、综合实践

  1 在邮票展览会上,我做了准备我的发言是

  2 开卷有益中的,我最喜欢因为

  3 在记叙一件事情或说明一件事物时,应当真实编造,因为

  二、金钥匙

  1、你了解到什么,大声读一读。

  2、评价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复习

  1、读片段完成练习

  罗斯福曾经以总统的名义,采取了一些普及集邮的措施。他让人把一部邮票印刷机装在一辆巡回车上,开到各地作示范表演,车上陈列着美国的各种邮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开展了一个捐献邮票慰问伤员的运动,罗斯福积极参加,不间断地把自己的重复的邮票捐献给伤员,一直到他去世。

  这段讲了罗斯福为了

  做了许多工作,包括

  2、给下面的词语找个近义词。

  不间断 捐献

  3、罗斯福做为一位总统,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我对此的看法是

  第三课时(大显身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举行邮票展示会,这节我们继续举办邮票展示会

  二、学生上台谈我最喜欢的邮票

  三、仿写《大龙邮票》写上说明的文字。

  第四、五课时

  (习作略)

  七、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白:

  语文学习关键在课外自己很乐意的参与,课堂学习是进行学习的交流和完善。

  学习目标:学会择文朗读,并对选文进行质疑、设计问题;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情况。

  学习重点:散文的朗读,把握朗读要点。

  学习难点:学生自己对选文的质疑、设问。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手段: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课题导入。文体、作者。(图一)

  二、说

  你对老舍和其作品了解多少?

  1、老舍曾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被授予“”称号。

  2、下列作品是老舍创作的是()

  A《家》B《子夜》C《四世同堂》D《雷雨》

  3、“虎妞”是老舍作品《》中的一个主要

  人物。

  三、比(图二)

  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学中的收获,好吗?

  要求:1、小组交流

  2、选出代表

  3、综合意见

  4、发表看法

  四、听

  倾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用你喜欢的'符号、线条划出值得你关注的词或句子,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

  五、试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练习,自己邀请同学进行点评。

  点评角度:语速语气

  普通话停顿

  重音

  六、问(图三)

  就你喜欢的段落质疑或设计问题考考别人,赶快行动!谈(图四)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好吗?

  七、做(图五)

  你愿意围绕所学内容给同学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吗?注意:作业可不能太多呀!

  所需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五、教学设计

  1、恰当导入

  教师出示下面的图片,并且给学生推荐下面的新闻稿——

  山东蓬莱5月23日消息(记者王茂盛、通讯员张绍贤、徐爱兵)5月23日16时50分到19时,在“人间仙境”山东蓬莱海滨、蓬莱阁和八仙渡景区以东海域上空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海市蜃楼”奇观。据悉,这次海市蜃楼奇观是自1988年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清晰的一次,上万名市民和游客有幸目睹了这一奇观。5月23日下午两时,山东蓬莱海滨薄雾渐退,能见度转好,海域上空零星出现几抹浅黄色带状云雾,并逐渐转白,长岛海域出现灰白色漂流物。16时50分,在长山列岛之间海域几座错落有致的高楼平地而起,并随着时间的变化时高时低,不断变幻,宛如鳞次栉比的城市建筑群,在高楼大厦之间,一座灯塔在碧波荡漾间清晰可辨,最左面一座庙宇式建筑,逐渐转换成海边小岛,继而变成高楼,周围岛屿也不断变化,时而如被削平的山头,时而如千孔万洞的桥梁,这一高度清晰的“海市”奇观从16:40发现时开始,直到18时30分后才开始渐渐暗淡,最后到19点在海风中慢慢飘失。这次“海市蜃楼”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据专家介绍,海市是一种光学现象。春夏、夏秋之间,万里无云,海水与水面的空气层易出现较大温差。水温低于空气,这时水面的气层与空中的气层密度便发生较大差异,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气层便会发生折射或全反射,就形成了海市。这次海市形成一方面是源于近几年蓬莱市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空气污染治理,改善了大气质量的缘故,另一方面是源于连日降雨,雨后天开,天气比较凉爽的缘故。

  ( 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

  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课题:山市

  3、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4、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答 案

  1、数年恒不一见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 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 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A、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B、忽见山头有高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C、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D、然数年恒不一见。

  ③ 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5、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5、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6、信息反馈:

  附录资料(课文知识积累)

  山 市

  答 案

  1、数年恒不一见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

  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1、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3、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4、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5、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撬、甫、侦”三个字的字音,理解“侦探、离奇、璀璨夺目”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意,并能用连贯的话来介绍巴特洛甫的破案经过。

  3、了解案件的离奇之处和巴特洛甫的破案过程,赞叹巴特洛甫高明的破案手法。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zhēn

  1、(出示:侦探)指名一生读词

  2、你知道侦探是干什么的吗?

  3、那些能根据蛛丝马迹破案的人就叫做侦探。

  fǔ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位大侦探。(出示:巴特洛甫)

  (指名一人读——开火车读——齐读)

  5、他今天要破的是一个钻石案。(板书:钻石案)这是一颗怎样的钻石?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介绍?

  媒体出示:中世纪出土的皇冠上的特大宝石

  6、(中世纪颜色泛红)中世纪是什么时候?书上有个注释:(媒体出示,生齐读)

  现在是21世纪,算起来已经有很长的一段的历史了。所以这颗钻石非常昂贵。

  (指名一人读短语——齐读)

  7、课文中还有一个描写钻石光泽的词语(出示卡片:璀璨夺目)

  师:璀璨:这两个字都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大多和“玉”有关。璀璨的意思就是珠宝、玉石的光泽很夺目的样子。(媒体出示钻石图片)你看,这颗钻石熠熠生辉,光芒四射。一起来读好这个词。

  二、学习第三小节,了解案情的离奇

  1、正因为它价值连城,所以在博物馆展览时,对他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

  2、轻声朗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了措施的严密,把你认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然后同桌交流。

  3、交流句子并说明理由,媒体随机出示关键词

  ● 大侦探看着皇冠展橱,那是一个很大的透明罩,精致而坚固。

  (媒体显示:透明罩、精致而坚固)

  ● 唯独在它的基部有一个拆装的小孔,窄小得只能容三根手指通过,人的手是无论如何也伸不进去的,即使伸进去,也无法取得宝石。

  1)(“三根手指”字体变红)三根手指的小孔有多大?我们用手来比比看。(师生共同做动作,体会小孔的窄小,媒体出示:基部小孔窄小)能读出这种窄小的感觉吗?(生自由练读——指名一人读)

  2)(出示皇冠展图的剖面图)小孔在这儿,钻石在这儿,要想把手伸进去,偷走钻石,看来是不可能的。

  3)师生配合读。

  师:唯独——(生齐读:在它的基部有一个拆装的小孔,窄小得只能容三根手指通过,人的手是无论如何也伸不进去的),退一万步讲——(生齐读:即使伸进去,也无法取得宝石)。

  ● 安装了报警器(媒体出示:安装了报警器)

  看来,人们把能想的都想到了,你觉得这样的保护措施怎么样?(板书:保护严密)

  4、这么严密,却还是发生了钻石被盗的案件,难怪人们说这是一桩——(离奇钻石案)。(板书:离奇)

  1)离奇什么意思?

  2)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点出了它的这种不可思议。快速朗读课文,把句子找出来,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它的离奇之处。

  3)指名一生交流

  (媒体出示:令人惊异的是,报警器没有响,皇冠展橱和馆内所有的门窗都完好无损,没有撬动的痕迹,那颗宝石仿佛是被巫师施了魔法似的消失了。)

  4)的确,从案发现场来看,这起案件实在是让人想不通。安装了报警器,但——(生读:报警器没有响)透明罩——(生读:精致而坚固。)小孔又——(生读:窄小),都不容易被损坏,它们和馆内所有的门窗一样都——(生读:完好无损,没有撬动的痕迹),可是钻石却——(生齐读:仿佛是被巫师施了魔法似的消失了。)就像变魔术一样,钻石不翼而飞。(板书:不翼而飞)

  5)你觉得这个案子的案情(板书:案情)怎么样?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老师这里有一个词语,也是形容情况难以想象,难以辨别的。(板书:扑朔迷离)

  6)这个案子真是太离奇了,自己准备一下,说说他的离奇之处。(媒体出示:这个案子真是太离奇了!)

  三、学习第4-7节,了解破案过程

  1、这样的案子真是让人大伤脑筋,于是赶紧请来巴特洛甫。毕竟是大侦探,旁人看来天衣无缝的现场,巴特洛甫却看出了破绽。他发现了什么?

  2、媒体出示:大侦探在小孔的边沿发现了一根头发丝般的.白色细毛。

  3、这可是个重要的发现,在用放大镜仔细端详了之后,他的眼里闪出了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媒体出示句子:难以捉摸泛红。)从他的这个表情中,你读懂了什么?

  4、巴特洛甫只是在小孔的边沿发现了一根细毛,他就对整个案件胸有成竹了?他是怎么做的?

  5、自由轻声读第4-7小节,试着用“先……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巴特洛甫破案的经过。(媒体出示:先……

  接着……

  最后……)

  1)开火车分节读文。仔细听:他们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巴特洛甫先做了什么?

  ● 巴特洛甫先让布兰克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盗窃皇冠钻石的罪犯已经捉拿归案。

  (注:要引导学生关注消息不是巴特洛甫登的,是让别人登的。)

  3)接着做了什么?

  ● 登了一则启事,请高手把金表从下水管道中取出来

  (注:说“取金表”不准确)

  启事就是公布一件事情,(出示卡片:启事)告诉别人要怎么做,那么启示呢?(启发、启迪)(出示卡片:启示)所以用的时候要特别当心。

  4)破案的最后一步当然就是——(当场抓住罪犯):

  6、刚才大家用比较概括的语言介绍了巴特洛甫的破案经过,老师觉得在介绍的时候,还有两个表示时间的短语不得不提:(媒体出示:第二天,半个月后)你觉得有必要吗?同桌讨论一下。(板书:迷惑罪犯)

  7、你能不能把破案的整个经过概括地说一说。

  看来,巴特洛甫的每一步都是大有用意的。他们环环相扣,而启事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8、是什么样的启事有这么大的魔力?

  1)(媒体出示启事)

  ● 自由轻声练读,要求:读的时候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漏一个字。

  ● 指名一生读启事

  2)同样是启事,如果这么写,(媒体出示另一则启事)能破案吗?

  3)比较一下这2则启事,找到它的高明之处,注意:要联系第1、2、3节中对钻石案的描写一起来思考。

  9、交流:

  ● 瑞士产的高级金表(价值不菲,普通的也要几万元,好的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 金表价值的一半(这样才能引诱贪财的人上当)

  ● 不损坏建筑设施的前提下(案发现场保持一致,好要让罪犯故伎重演。)

  ● 二十五层楼的下水管道

  1)拆装小孔和下水管道一样,都很窄小(媒体出示图片)

  2)为什么要二十五层楼呢?

  3)就像案发现场那样。(媒体出示:第三小节的第二句话)齐读。

  10、巴特洛甫登启事的这一招,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你会用哪个? (板书:引蛇出洞)

  抓住罪犯这一招又可以怎么形容?(自投罗网、请君入瓮)(板书:请君入瓮)

  11、事实证明,巴特洛甫的判断一点儿也没错。(媒体出示第7节,生齐读)

  12、现在回过头来看课题,再把课题读一读(生齐读课题)这个离奇仅仅只是形容案情吗?(板书:破案方法奇特)

  四、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又学了一个聪明人的故事。学了课文,你觉得这位大侦探神在哪里?

  2、你有什么话要对大侦探说的吗?

  3、总结:一根被人忽略的白色细毛,居然让大侦探看出了那么多门道。他十分巧妙的通过一则消息——(生:引蛇出洞),一则启事——(生:请君入瓮),用离奇的方法破了离奇的案件。真神!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记两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2.认识一些俗语,知道它们的意思,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

  3.通过读句子,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并能在口头和书面中合理运用。

  4.按笔顺规则写几个本单元的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5.阅读欣赏短文《恐龙》,了解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生存和灭绝的时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6.语文生活,通过融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为一体的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讲文明、讲卫生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词语、俗语、关联词的学习重点在于运用。

  2.阅读欣赏短文,了解短文内容,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3.通过社会小调查及相应的习作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培养文明、卫生等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组织社会小调查,进行专题讨论,指导习作。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第一组是ABB型叠词:油光光香喷喷圆溜溜甜津津

  第二组是AAB型叠词:软软的细细的湿湿的青青的

  3.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例1:白花花金灿灿

  例2:高高的胖胖的

  4.选词填空。

  白茫茫甜津津灰蒙蒙

  ()的天空()的葡萄()的雪地

  清清的黏黏的`韧韧的

  ()的柳条()的河水()棉花糖

  5.你能照样子说吗?

  如:胖乎乎的脸蛋黄黄的麦子

  二、词语超市(俗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评议纠正,指导再读。

  3.认识俗语: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多是劳动人民从生活经验中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

  4.说说你知道(本题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例:敲边鼓

  意思: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造句:小林是我的好朋友,很多事情我一出马,他就给我敲边鼓。

  5.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三、读读想想。

  1.投影出示句子,读一读。

  2.说说带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说,老师补充,边读边议,认识关联词语的作用。

  “不但……也……”和“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尽管……还是……”表示转折关系。

  3.选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话。

  4.你还学过哪些关联词,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四、作业。

  搜集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提问: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田字格的位置、正确的执笔写字姿势、书写整洁等)

  2.认一认要求写的六个字:歇、剥、蝴、蝶、扯、桩

  3.辨别字形,说说笔顺规则。

  4.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上黑板范写,大家评议。

  6.学生先描再写。

  二、阅读欣赏。

  1.谈话导入。

  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一亿多年之久,大约在6500万年前,它们竟神奇地灭绝了。这种生物是什么?

  对,恐龙,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一篇关于恐龙的短文。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自由说一说。

  3.读短文,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检查。

  (1)分段读短文。

  注意纠正字音:沼泽、覆盖、卵生。

  积累词语:千奇百怪、庞然大物、望而生畏、展翅高飞。

  (2)汇报:说说你从短文中知道了什么。

  恐龙的种类、大小、食性…….

  (3)你还想知道什么?

  梳理问题:对于能解决的问题课内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课后查资料解决;有的问题至今无法解决的,激励学生通过学习长大后研究解决。

  5.启发质疑。

  大约一直到7000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在此后不到500万年之间——也就是6500万年前,它们全部绝灭了。而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毒说等。但任何解释恐龙灭绝的理论,必须能解释当时除恐龙外,其他许多动物种群同时灭绝的原因。恐龙灭亡之谜,至今科学家仍在继续研究中。

  希望同学们发奋学习,有朝一日,你们中也许会有人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述自己在银行取钱,目睹顾客自觉排队,员工热情耐心地为顾客换零钞的事。

  2.学生评议这种社会想象。

  3.小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那么相应的人们的文明卫生等习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的变化。板书:身边的变化。

  二、引导讨论,明确内容。

  1.同桌或邻桌互相讨论:你发现了身边的哪些变化?

  要求:(1)真实;

  (2)具体,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的语言动作……

  2.推荐代表说。

  其他学生补充,老师概括板书:

  超市:文明购物排队付款

  车上:自觉投币主动让座

  校园:文明用语环境卫生

  书店:爱护书籍文明选购

  医院:讲究卫生(病人)态度热情(医生)

  …………

  3.学生列举这些事例的过程中,有可能谈及一些存在的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但要注意导向。如果没有学生谈到,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并讨论改进方法。

  如:菜市场乱丢垃圾乱设摊点

  街道张贴广告乱涂乱画

  车上不讲究公共卫生

  …………

  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

  (1)加强文明卫生的宣传;

  (2)提高人的素质。

  4.看到这些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人们的文明卫生习惯正逐渐养成,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布置任务,具体指导。

  1.明确任务。

  在我们的生活中,讲文明、讲卫生等好习惯在许多地方、许多人身上大量存在,但一些不良习惯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好的典型,

语文教案 篇6

  目标:

  1、结合课文学习理解词语:酸涩、慷慨陈词、屈辱等。

  2、理解“教室里自然爆发出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3、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重点:了解刘老师是一位温柔善教,热爱学生的好老师,体会浓浓的师生情。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时间:一课时

  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一段话,指名读。

  2、师:这段话中的“苏老师”指的是我国著名作家:苏叔阳。他曾经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北京中医学院。这是他的一位学生回忆苏老师为他们授课时的风采。苏老师上的“党史”课之所以吸引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与他的老师——教历史课的刘老师分不开的。

  3、揭示课题,板书

  二、学习第一节

  1、课文开头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交流

  2、针对这一节,提问

  三、学习2-5节

  1、作者从小到大,有很多老师教过他,在他看来,刘老师的教学有些什么特点呢?

  默读第5节,思考,交流。(学生答得好,答得不好)

  板书:动作、神态、语言;与众不同

  指导朗读

  2、过渡:刘老师教的是历史课,在很多人的眼中,历史是比较枯燥的。刘老师上的历史课吸引作者的`有哪些?

  从第四节中找到相关语句,理解“慷慨陈词”、“哽咽”等词义。

  后来,作者能考入大学历史系,包括他自己在给学生们讲“党史”吸引学生,这都是与刘老师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吸引人

  3、全文从头到尾都是在写刘老师,其中第2、3节是从人物的外貌、一个动作具体展开描写的。

  与同桌一起找找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从中能看出什么?

  板书:忠厚,幽默,敬业

  4、课文不但写了刘老师,还写了“我们”

  出示句子,齐读,分析

  文中对于“我们”的侧面描写,是为了说明什么?

  板书:尊敬

  5、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对刘老师进行了分析,你对那个内容印象最深呢?找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习第6节

  1、正因为刘老师是这样一位好老师,所以作者在几十年后还会——(深深地、深深地思念着)

  2、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但包含着学生对老师的崇高的敬意和无尽的思念。同时又与简洁的开头相呼应。

  过渡:的确,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离不开师长的引导,就象花儿离不开园丁的栽培一样。一位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文中的刘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

  五、读写结合

  刚才我们抓住四个方面对刘老师进行了分析,接下来请同学们模仿这种方法,对某个人物进行描写。(根据时间,也可抓住一方面描写)

  (参考内容:xx老师教我们课。奶奶是位慈祥的老人。┄┄)

  板书:

  35、我的老师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忠厚、幽默、敬业与众不同尊敬吸引人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上呼救》《把握自己》,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把握自己》认识沉迷于络的危害,坚定把握自己,告别吧的决心。

  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1.默读五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上呼救》

  ……

  (5)认识沉湎络的危害──《把握自己》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1.重点阅读《上呼救》。

  (1)默读课文,思考:

  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

  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3)课堂交流。

  ①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只有她一个人。离他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的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能怎么办?如果没有络,结果会怎么样?

  ②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

  上呼救—→打电话给县政府—→打电话给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学校

  (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助行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回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使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

  (2)教师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

  3.重点阅读《把握自己》。

  (1)想一想:从这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

  ①沉迷于的危害: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犯罪……

  ②青少年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它所控制、所奴役。

  (2)课堂讨论。

  怎样理解“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

  ①师生共同历数“络英雄”和他们的故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络的危险。

  ③:络中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能获得成功,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发生悲剧。

  (3)面对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

  ①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②教师宣读“青少年络文明公约”。

  三、学科整合,延伸体验

  1.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片、音乐、动画,收发邮件、贺卡等,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络的神奇,感受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

  2.谈谈电脑和络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变化。

  教后记

  优点: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缺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深刻。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难点:分析各类型气候的特征。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和文字。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天气,大家看看图中哪个描述的是天气呢?

  生:略。

  师:其余的这些叫做什么呢,它包括哪些方面?和天气有什么区别呢?

  生: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

  师:世界上不同的气候类型控制下会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大家看图来欣赏一下吧!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对气候有感性认识。

  师:同学们,能否描述一下我们这里的气候状况呢?

  学生纷纷举手,因为孩子们对家乡的情况比较了解,这样发问有种亲切的感觉,从而激发孩子们展示自我的欲望。

  教师出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

  师:你能否在图中找到我们这里的位置,进而说出这里的气候类型呢?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

  师:大家都看到了,这幅图上不只一种气候类型,你们可以数数有几种?(生答略)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的气候类型呢。那么其他地区的气候都有什么类型?又有什么特点呢?想不想知道呢?

  生:想。

  教师出示热带雨林气候图片、热带沙漠图片、温带季风图片和相应的描述语句。

  教师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世界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生: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大。

  师:现在我们做个游戏,这个游戏叫做“二人赚”。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本班同学分成三个组,每组推举两位同学,一位在图中任意指出一种气候类型,另外一位同学要说出它的名字,指出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然后指的同学要做出判断,两个人都答对方可“赚”到一分,每组有4次机会。下面大家就努力记忆这些气候类型及其相应的地理位置吧!

  学生记忆。(约5~8 分钟)

  学生比赛开始。

  比赛结束,决出优秀小组──“二人赚大王”。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温度带知识和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的知识。

  学生总结不同温度带的气候类型和大陆不同位置的气候类型,完成表格。

  (分别找两位学生到图中说出,其他同学在书上完成P59。)

  师:下面我来认识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地。

  教师出示“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带领学生分析其特点。

  师:谁能总结一下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生:先看气温曲线图,判断在哪个温度带;然后看降水柱状图,判断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多次做练习进行知识巩固。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不同的气候类型呢?

  学生举自己经历的事情,如有的同学去了黑龙江,还有去了新疆,为什么不同的地方气候不一样呢?是什么影响了气候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合作,探个究竟吧。

  活动探究1

  教师出示南极和赤道地区的景观图、当地的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和世界地图。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发表讨论的结论,教师和同学做出评价。

  纬度因素影响:纬度越高,气温越低,降水越少。越低,气温越高,降水越少。

  活动探究2

  教师出示新疆和杭州的`景观图、各自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和中国地图。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发表讨论的结论,教师和同学做出评价。

  海陆位置影响:离海近,降水一般多;离海远,降水少。

  师:那么同一纬度地区的夏季,是海上热还是陆上热?冬季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指出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同一纬度地区的夏季,海上气温低于陆上气温,冬季相反。

  活动探究3

  教师出示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景观图,以及他们的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和中国地图。

  学生讨论。

  学生发表讨论的结论,教师和同学做出评价。

  地形因素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低,则气温越高。

  教师播放多媒体:迎风坡降水。

  学生看课件,讨论回答: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教师出练习题进行知识巩固和应用。

  师: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同的影响,大家举例说说。

  学生举例子说明。

  学生阅读《水稻种植与气候》。

  完成活动题P61页。

  师:人类活动也可以对气候造成很大的影响,近几年的气候变暖现象和人类活动有着不可推卸的关系。谁来给大家讲述一下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关知识。

  生:略。(参照P62)

  师: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略。

  教师总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蜗牛》教案03-14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优秀教案02-24

《语文乐园》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