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3 08:21:5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优选]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6篇[优选]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作者在阔别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触景生情,勾起了作者对自己童年学习生活的甜蜜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母校无比热爱之情。课文以作者行进的地点:进校门--到操场--出校门为线索分为三大段。第二段为重点内容,第一段与第三段前后呼应为点题之笔。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即作者回到母校时的所见所闻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与感想,随着所见所闻的变化,作者产生多种感情,先是兴奋,后是喜悦,最后是留恋。感情逐步加深又互相交织在一起。

  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即将告别的五年级学生的共鸣。

  二、语句简析

  1.“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把学生们欢笑着走向操场的场面生动地比喻成开闸时的潮水,且把喻体置前,强调学生们走向操场时的热闹场面。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在操场上,作者由所见所闻把自然联想到的五年小学生活感受生动地比喻成天鹅扇动着双翼翩翩飞来。使上下文连接自然。

  教学目标:

  1、按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2、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动词并体会准确用动词的重要性,积累有关的语句。

  3、能根据语言环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写比喻句。

  4、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读通课文。

  弧度( )石砌( )甬道( )迤俪( )( )松柏( )

  2、词语积累

  ① 写出带有“情”字的成语,并理解词语

  ② 表示心理十分依恋不舍的词语

  3、读课文,口头填上恰当的动词,把句子熟读通顺

  ① 大门, 石砌的甬道, 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 宽宽的石阶, 了宽阔的操场。

  ②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4、熟读全文,写出课文按地点的转换进行描写的不同地点是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一个月,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升入中学,用几句话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理感受。

  2、是呀,母校是你成长的摇篮。当你第一次迈进校门时,你还是个充满稚气的顽童,当你迈出校门时,你已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母校》,看看作者阔别母校十年后,再次返回时,感受又如何呢?

  3、出示课题, 母校 一齐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学习正是学生面临小学毕业的时刻,内心有一定真切的感想:怕与好朋友从此分别,与熟悉的母校说再见;高兴自己将成为一名中学生。学习之前寥寥数语激发内心情感,有利学生较快投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初步填空

  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进校门

  到操场

  出校门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主要讲清课文的顺序,其余的学生能说多少就多少)

  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进校门我看到翠绿色的拱门。我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到操场

  1、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2、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一篇沸腾。

  3、我看到操场中间举行长绳比赛。我想到了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出校门我看着迤俪的阳光拖成的身影。千种情思涌上心头

  根据上述表格的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小结,看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操场上看到、听到、想到的2——8节)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回顾全文交流。

  出示:地点的转换句子

  “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甬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我慢慢来到拱形校门下……”

  找到句子中的一系列动词。读一读,体会几个动词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阅读、交流、填表活动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8节

  默读课文2—8节,哪句话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是由所看所见而产生的联想。

  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1.填上合适的动词。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扶摸着幼苗,倾听着琅琅读书声。”句中将“欣赏”与“扶摸”调换,可不可以?为什么?

  3.读读句子。

  4.想象: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除了像“天鹅”还可以像什么?(像夏天阵阵的风 ;像百花的清香 ;像南归的大雁,排着长队 。)

  5.把句子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重点部分按“触景”与“生情”两部分写的,比喻句把所见所闻与联想到自然地连接。阅读、体悟、想象说话使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深入透彻,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懂得了写作技能。

  四、初步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离开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看着熟悉的校容和学生,按照地点的转换勾起了学生对对童年生活的一连串回忆。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引入

  1.课文是按哪两部分进行描述的?(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

  2.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2——8节

  过渡: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那作者看到了什么?

  出示

  看,操场中间在举行长绳比赛,十几个精神抖擞的小男孩正准备呢,身上的运动服特别显眼。长绳刚一摆动,中间的一个男孩的腿就绊住了绳,周围的小学生善意地哄笑起来。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又重新开始跳起来。

  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当年,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想象填空

  1.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心想: ,于是又重新跳起来。

  2.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那是因为 。

  3.小组学习,大组交流。

  4.指名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

  5.从小男孩与我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什么?(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5、6节,感兴趣的同学练习背诵。

  7.我由此想到了什么?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大家的表现如何?(同样积极努力地为班级争光)

  找到有关的句子与词,交流读。

  自己自由读,将大伙的表现传达出来。

  指名读,学生点评。

  8.全班齐读2——8节。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9.下面两句比喻句意思一样吗?为什么文中用第一句?

  ①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②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涌向宽阔的操场。

  10.小结:作者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随后写下了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沸腾的长绳比赛情景,由此联想到四年级时的拔河比赛。这些描写特色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触景生情)

  设计意图:比喻修辞手法在单元中多次出现,但在表达时句式和以前学习的有所不同,学习过程中要弄懂比喻句为了表达的需要,本体和喻体的顺序可以有变化。

  三、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作者除了写操场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由此联想到的情景外还写了什么?

  1.轻声读课文的开头,。

  2.交流:看到“翠绿色的拱门”

  联想到“我似乎又尝到了和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3.教师引读,从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兴奋心情。

  4.根据课文内容,再仿照这样的句式说一句。

  望着 ,我似乎 ,似乎 ,似乎 。

  再读9——11节。

  教师学生交流,朗读,体会作者的留恋之情。

  四、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结构特点是什么?(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

  2、提示概括:我回到母校触景生情。进校门,看到 ,想到 在操场,看到 ,想到 ;出校门,看到 ,想到 。

  3、自由说说,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因文而异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正确、熟练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单元训练的重点。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特点(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进行概括,循序渐进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作业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发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 会认“偶、鬓、衰”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复习: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

  3、 检查词语:鬓毛衰 乡音 相见 相识

  4、 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 节奏读

  (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

  (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 品读第一句

  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 点生读

  2、 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 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 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读?

  5、 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 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齐读。

  8、 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齐读第一句。

  四、 品读第二句

  1、过渡:年近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面对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会怎么问?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 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 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五、 背诵

  1、 自由练习背诵。

  2、 配乐背诵。

  六、 拓展:《回乡偶书》(二)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又

  乡音未改 鬓毛衰 悲

  相见 不相识 又

  客 何处来 喜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愿望。

  2、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3、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过程:

  1、 先从两个观察游戏入手的,第一个游戏是观察猜字,学生说出猜的是什么字,并简单说说理由。第二个游戏观察图形,从中找到需要的梳子、哑铃和毛笔。用这种方式导入,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老师也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清楚地表达、认真地倾听的能力。

  2、老师要求男同学闭上眼睛,让女同学观察毛笔的位置,然后让女同学来讲述毛笔在图形的什么地方,只能用嘴叙述,不能用动作来指点,男同学要根据女同学的描述找到毛笔。这就是在训练学生清楚地表达、认真倾听的能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谁能讲得比她更清楚?”“谁还要补充?”“根据描述,你找到了吗?”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3、由学习伙伴的话作为引子,让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名个别学生在全班发言后,老师安排小组交流,要求专心听别人的发言,记住别人的发现。然后让学生汇报小组的发现。其中,老师适时地对学生语言表达中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进行纠正。

  4、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学生“有没有你们最感兴趣的发现?”,学生纷纷回答,老师从中挑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围绕着这些感兴趣的发现,在全班示范怎样进一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5、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出示一个现场观察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四幅图:随着太阳位置早、中、晚的变化,猫的瞳孔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观察猫的眼睛,引导学生说得更准确。然后再观察图片,向旁边的同学说说在什么时候猫的瞳孔是什么样子?

  6、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 学会生字词,理解“藕断丝连”等词的意思。

  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 通过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课前准备:

  课件、挂图

  设计理念:

  1. 探究阅读,自主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要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组织者”的功能,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2. 读中感悟,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之上的',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课力求以读为本,每遍都有每遍的目的,形式多样,,让学生乐意读书,让课堂气氛宽松活跃起来。

  3. 迁移扩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讨论语言是什么,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以“言语学习”为主旨,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语言,到领悟语言的精妙,步步深入,吸收、积累。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1、 情境故事;

  2、 板书课题:新型玻璃;

  3、 全班齐读课题。

  学生质疑

  初读感知

  1、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2、 检查读书情况,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探究合作

  1、 师: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

  2、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

  3、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创设情境,延伸扩展

  1、 情境设置,指导学生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 师:如果你是发明家,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课文,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相信大家只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一定能发明更多更好更能为人类服务的新型玻璃。

  实践活动

  把这几种新型玻璃介绍给你的家人听。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对祖国、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知道诺贝尔奖的来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二

  教学重点、难点

  诺贝尔做的两件事及其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自学提示题问。黑板)。

  2.收集有关诺贝尔及诺贝尔奖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诺贝尔,揭示课题。

  1.交流课外资料,通过交流,对诺贝尔有初步的了解。

  2.板书课题:最后的辉煌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

  (2)思考:课文写了诺贝尔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最后的辉煌”?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分组讨论。

  1.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描写诺贝尔的?

  (1)诺贝尔一家发明了炸药及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2)诺贝尔将自己全部的财富——两百万英镑献给了全人类——设置了诺贝尔奖金,以奖励那些对世界有重大贡献的人。

  2.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1)从“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和他的一家付出了血的.代价”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诺贝尔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全部财富献给全人类?他对自己的财富做出了怎样的安排?

  (3)课文所写的两件事都体现了诺贝尔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以及对全人类的爱和无私奉献的崇高。

  四、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句、读一读,想想诺贝尔是个怎样的人,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学习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学习准备:】

  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article/?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课题)

  二、释题明意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4.接读课文,纠正字音/soft/。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作者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四、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此外,你觉得作者选书作为自己的伙伴还有什么原因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解读)

  2.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sjbwz/。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五、课堂总结接读全文,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05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园地教案03-23

语文穷人教案11-23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古诗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