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

时间:2024-04-01 07:36:46 教案 我要投稿

《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

《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顺畅地诵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节奏鲜明、凝练优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互评。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节奏鲜明、凝练优美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请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江南三大名楼: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去闻名天下的风景胜地——湖南省的岳阳楼,尽情游览大自然优美的风光。(板书课题)谈话导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解题,简介作者

  1.文体介绍: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内容,教师补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幼年家贫,十岁辞母,到外地求学,昼夜苦读,五年中没有脱过衣服睡觉,有时夜间困倦,就以冷水洗脸。几年苦读,于1015年中举进士。为官以后,关心人民疾苦,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范仲淹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主张坚决抗击西夏的侵略。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号令严明,爱护士卒,采取合理的方针,戍边多年,敌人望而生畏,不敢侵犯。庆历三年范仲淹任副宰相,上书改革,提出“减徭役、修武备”等十项改革措施,受到阻挠而未能实行。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的路途中病死。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结合《渔家傲秋思》

  滕子京,范仲淹的朋友,政绩斐然,后因事被贬岳州,上任后兴复学校,在岳阳楼附近修筑虹堤,以利舟楫商旅的往来。庆历五年重修岳阳楼,写信给范仲淹求记。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

  人物简介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宽阔胸襟与雄伟抱负打下基础。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也可放朗读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明学生分段朗读,教师正音。易读错的地方,教师提示正音。(多媒体展示)

  浩浩汤汤(shānɡ)

  谪守(zhé)

  霪雨(yín)皓月(hào)....岸芷汀兰(zhǐ)(tīng)

  属予作文(zhǔ)

  樯倾(qiáng)....

  3.教师指导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如: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以记之;

  前人之述/备矣;吾/谁与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四、再读课文

  1.指名学生当众朗读,教师指正、评价。

  2.全班集体朗读,校正读音和节奏。

  五、学生结合注释,自学课文。(小组合作,教师补充注释)

  重点词语:

  【乃】于是;

  【旧制】原来的规模;

  【作文】写文章;【夫】那;

  【胜景】优美的景象;

  【气象】景象;【衔】包含;

  【际涯】边际;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大观】雄伟的景象;

  重点语句: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代贤人名士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译:洞庭湖包含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六、课堂小结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生字词的正确读音;

  3.朗读节奏的划分。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

  一、二段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节奏明快

  音韵和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检查复习

  提问第一教时的基本字词及文学常识。

  二、继续疏通文意

  (学生先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学生都不能解释的,教师再讲解。)

  重点词语: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排空】冲向空中;

  【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迹;【而或】有时;【何极】哪里有穷尽,无穷无尽;

  【古仁人之心】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微】如果没有;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的.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重点语句: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译: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滩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译:有时湖面上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波澜荡漾,浮动的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上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下去的白璧。渔夫的歌声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译:这时登上这座岳阳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译: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要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就要为国君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译: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快乐”吧!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三、课堂小结

  总结文言现象:

  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都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2.教师明确文中的古今词义:

  去国怀乡

  古:离开;

  今:往

  春和景明

  古:日光;

  今:景物,景色是进亦忧

  古:这

  今:判断词微斯人

  古:如果没有今:微小

  越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3.师生共同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欣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然:然则北通巫峡:这样;

  满目萧然:··的样子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者极:南极潇湘:至,到;

  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4.教师指出词类活用现象:

  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日星隐耀:动词作名词,光辉;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心情,想法;

  四、布置作业

  1.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要求能比较准确地翻译;

  2.熟读并背诵课文。

《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2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

  1.巩固驳论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3.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标题的含义】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读准字音】

  崇拜(chóng)伤痕(hén)中伤(zhòng)

  塑像(sù)遁词(dùn)哑口无言(yǎ)

  鲁钝(dùn)自暴自弃(qì)走投无路(tóu)

  玄奘(zàng)懦夫(nuò)屋檐(yán)

  樵夫(qiáo)豢养(huàn)陡然(dǒu)

  烟囱(cōng)繁殖(zhí)灌溉(guàn)

  懒惰lǎn duò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整体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文章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

  ①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

  ③年纪太小;

  ④太无能;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3.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层次划分】

  6.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1~3):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 ):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11~15):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16):作者以排比的手法,发出创造宣言。

  【深入探究】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5.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课堂小结】

  创造宣言

  驳—举例—立

  环境太平凡(石头——不朽的塑像)时时

  生活太单调(监牢里——《正气歌》)处处

  年纪太小(莫扎尔特——音乐家)人人

  太无能了(慧能——传黄梅教义)

  走投无路(玄奘——取得佛经)创造

  【写法探究】

  1.有破有立,既摆出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

  文章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选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选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3.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品味语言】

  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总结:运用排比,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在单调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就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总结:运用排比,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8.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运用比喻、排比,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9.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结束课堂】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3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文导读: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朝晖夕阴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薄暮冥冥

  潜形岸芷汀兰皓月

  心旷神恰宠辱偕志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

  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

  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

  个道理。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

  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

  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四、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⑹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教学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弓!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题。

  2、预习《醉翁亭记》。

  教学反思:

  附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

  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

  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黑,(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主革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壁,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扣谁同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并积累所引用的经典、格言,体会演讲词语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分清观点和材料。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用事例和道理来阐明观点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深入领悟“敬业与乐业”的内涵,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敬业乐业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作者是如何运用事例和道理来证明观点的。

  2.引导学生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内涵,联系实际用敬业乐业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职业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思考问题。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导语:在一次奥运会中,马拉松比赛庆祝胜利的典礼早已结束,坦桑尼亚的选手艾克瓦里才吃力地跑进了已经几乎空无一人的奥运体育场,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他的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他努力地绕完体育场一周,跑到了终点。著名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问艾克瓦里,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

  这个年轻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公里外送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敬业和责任的深刻内涵,同时他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敬业与乐业》就是宣讲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一篇文章,这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职业学校对在校的学生所作的演讲词。让我们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展示课件并展示艾克瓦里的图片素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1.作者所认为的“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中的“如此”是指怎样的生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

  3.划出文中表明各段之间起过渡联结作用的语句,梳理全文的行文思路。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全文思路。

  (三)深入探究,领悟品味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进行品味。

  1.作者在论证“要有业”“要敬业”“要乐业”这些观点的时候列举了哪些例子?讲了哪些道理?

  2.文中引用了大量经典语句、格言,找出并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并说说这些材料所证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3.品味本文演讲和口语特色。

  (1)文中在引用古籍名言时,怎样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的?还有哪些语句如话家常?

  (2)作为一篇演讲稿,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作者很注意和听众进行现场交流?

  【设计意图】

  1.通过分析作者证明观点所运用的方法,进一步理清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联,从而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内涵。

  2.通过品味语言,了解这篇演讲词的语言特点。

  (四)质疑问难,思辩拓展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文中作者在谈到“要乐业”这个观点的时候写到“‘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我们的身边也常常听到同学抱怨“学习好苦啊”,如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劝导他要乐学。

  2.文中作者认为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是同一价值,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不同意见的小组拟定一个简单辩论提纲,展开辩论。

  3.小组内交流:你未来的理想职业是什么?你将怎样对待这份职业?

  【设计意图】1.通过解析作者的论证过程,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充分有力的论证。

  2.让学生能尽情地参与讨论,发表看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在思辩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对家人或熟悉的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自己职业或学习的态度,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将责任和趣味统一起来的人。

【《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09-25

《岳阳楼记》教案02-04

《岳阳楼记》教案(精选20篇)09-09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10-30

《岳阳楼记》的教学反思03-16

优秀的教案11-10

雷雨优秀教案优秀11-22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优秀02-18

《雨说》优秀教案优秀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