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7 08:25:1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并简要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4.体会寓意,培养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寓言的特点。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嬉戏()风韵()厄()运泯灭()

  险象迭()生禀告()心旷神怡()

  审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1.学习《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与得到月亮后赏月时心态有什么不同?注意找关键词

  2.《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从那句话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2.深入研读课文《白兔和月亮》,从课文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比喻:

  拟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阅读《塞翁失马》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译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

  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2、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江山往来者,但爱舻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打入浪尖,一会儿被卷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4、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5、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6、练习背诵古诗。

  三、从课文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1、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

  2、诗人对捕鱼的人的同情。

  四、练习书写。

  1、出示生字“客、涛、汹、君”,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涛”的笔顺

  3、学生练习描红,写字,教师个别辅导。

  4、作业练习。

  (一)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在仿写一个比喻句。

  (三)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

语文教案 篇3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筛选整合信息。

  3、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意义:做学术研究要严谨。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跟狗有关的,看看这些小狗。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有关狗或者犬的成语、熟语。现在我们先让大家来说一说,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生回答)从大家所收集的资料来看,狗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还真占着很重的地位,而且我们还发现一个特点,凡是讲到狗的,大都不是赞扬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还说狗是说不尽的呢?作者正是从他自身的亲身经历入手,来感受这个“说不尽”。

  二、学生自读,思考探究

  (1) 问题一:阅读文章1—4段,找出体现中西方对狗不同态度的关键词

  (小组讨论)

  西方:挖空心思 骄傲 自豪 骄宠

  如婴儿般 如情人 搂 亲吻 爱抚

  中方(我):惊异 恶心 不幸 恐怖

  绞尽脑汁 虚伪

  过渡:生齐读第4段,思考:是否只有作者一个人对狗有这样的看法呢?

  不是,而是一种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的。

  (2)问题二:在中国,我们对待狗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找出关键句)

  第一种: 狗在汉语的原始意味就包括着卑贱的意思。

  善良的汉人对狗的成见很深

  体现:狗的成语,熟语都是贬义的。

  第二种:在汉语的语义形成的初期,狗和鸡鸭龙马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很受宠爱的。不走极端的汉人,有时对狗比西方人更宠爱。

  体现在:狗属于十二生肖之中,把自己的孩子称为“阿狗”之类。

  小结:由此可见,不仅在中西方存在着对狗的不同态度,就是在中国人之间,对狗的态度也是有所不同的,难怪作者要说是“说不尽的狗”。

  过渡:那作者为什么要提起这个说不尽的狗的话题呢?难道作者就是在单纯的写狗吗?

  (3)问题三:作者提起这个话题的原由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写狗吗?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开头提出原由,结尾阐明目的`)

  明确:不是,作者提起这个话题的原由是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请作者作个报告,讲一讲比较文学,作者深感不易,由此以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理解作为例子作为证明。所以作者论述的应该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翻译文学,比较文化这些学问最难。 从而提醒我们做学问要严谨。

  三、 总结:

  本文以翻译最难作为引子,通过中西方对狗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由此得出做翻译文学,比较文化的困难,从而评判做学问的不严谨,提醒我们做学术研究必须具有严谨的作风。

  四,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主题方面的资料(如:

  “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中美饮食文化差异”,“颜色在东西方的不同运用”等等)结合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翻译最难 引子

  说不尽的狗 (中西的区别) 自身 例子

  (中国本民族的不同) 民族

  翻译难,比较文学之难,治学严谨 结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这篇文章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语文教案-大自然的文字。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同样,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

  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引出了对“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绍,启发读者细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说明通过星、云、鸟等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动地说明了认识、掌握星、星座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充分利用自然。

  第10段至第12段介绍云这种天空大书上的字母不仅可以向人们讲述现在的事情,也能预示将来的事情。

  第13段至第18段介绍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观察它,人们也能认识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对第6段至第18段的内容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说明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要从小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二、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表达

  要想生动准确地说明自然现象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如“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其中“耸立”“伸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云的变化,写出这种“文字”的特征。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鹤队比作蜘蛛网;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另外,文中的“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热天已经过去了”等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四、句段讲析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讲析:“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大自然的文字》。

  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讲析: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

  讲析: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4.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

  讲析:声音是指成群的鸟的叫声。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从复习旧知入手)

  同学们在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简要回答)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二、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本页的注释①后,回答下列问题。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要求读准下列带点字的字音、理解

  各词语意思。(示小黑板)

  霪雨: 铁砧 漂 砾 勉强

  (注:本文读音取括号外的读音,括号内的读音用组词的方法进行区别。)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3.继续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①默读课文,标好段序。

  ②独立思考课文的层次、结构。

  ③集体讨论,交流观点。

  ④回答,师生共同订正。

  明确: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揣摩、理解重要词语、句子、段落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电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棋、弹、钢、琴、胡、戏、喂、鸽、养、航、模”会写生字“养、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3、体验课余生活的多彩与乐趣。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

  教学难点:书写“琴、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内容

  1、你们喜欢在学校的生活吗?为什么?你们在课余都喜欢做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文的图和词语。

  2、有些同学的爱好很广泛,他们爱做什么呢?(补示图、词)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识字2里的生字,并且学习、积累、运用这些词语。

  这节课来和我们一起学习的还有《少儿频道》的一位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出示智慧树),如果你们学得好,智慧树上就会结满智慧的果实,怎么样,有信心学好吗?

  二、学习字词

  1、自已轻声读一读词语,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时,你会怎么做?(请教书下的大苹果、问同学和教师)

  2、①生自由读词

  ②同桌互读、听、(生生互读、纠错)

  ③指读词语词语都会读了吗?还有不会读或觉得难读需要老师帮忙的吗?现在就来考考你!

  课件示词:练书法 画图画 下象棋 比比谁的本领大

  弹钢琴 拉二胡 唱京戏 畅游文艺小天地

  栽花草 喂鸽子 养金鱼 探索自然小秘密

  做航模 学电脑 观天气 从小立志学科技

  a分行读。随时纠错,相机理解每一行的.内容:

  ①指读第一行,你下过象棋吗?给我们介绍怎么玩的

  ②指读第二行,这三个词语都是写哪一方面的活动?老师这里有几种声音,看看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吗?介绍“京戏”

  ③读第三行,理解“栽”“养”(如果给你一条金鱼你会怎样养它呢?)

  ④读第四行,“航模”是什么?你做过吗?“观”

  b齐读词语

  3、学字(出示苹果图片,上面有生字)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课文的生字宝宝都迫不及待地从“词语中”跳了出来,想跟你们交朋友呢,你还认得它们吗?

  ①出示生字,指读。

  ②去拼音再读

  ③游戏巩固:下面我们来玩个“比速度”的游戏,好不好?一个个的水泡从水底很快地冒上来,咱们就来跟它比一比,是我们的眼睛、嘴巴快还是水泡的速度快。你看清上面的字后就快速地读出来。

  4、练习美读。

  ①拍手读,读出词语的节奏:练--书--法x--x--x

  你发现了什么?(3个字的词语)

  练习(示填空题)

  ( )二胡( )钢琴( )电脑( )天气

  ( )鸽子( )京戏( )花草( )象棋

  ②你发现( )里填的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练--书法x--xx

  你也能说说这样的词语吗?示题:在( )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 )足球( )手工( )舞蹈( )草坪( )国旗

  ③一边读词语一边想像画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的一个句式来说吗?

  出示句式练习:

  (1)课余时间,同学们有的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

  (2)同学们的爱好各不相同,有的喜欢_____,有的喜欢______,有的喜欢______。指名说。

  三、指导写字

  你们可真能干!不但能把词语读好了,还会说、会用了。我们来看看智慧树结果了没有。(示图片)!你想不想把果摘下来?如果你有好办法记住上面的字就能把果摘下来了,看看谁摘下的果最多。

  ①交流识记的方法板书“记字方法”

  ②请你读一读,仔细观察,看你有什么发现--交流

  ③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④指导“琴、养”: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a都是上下结构

  b都有“撇和捺”,这两笔要写得舒展些c这2笔写法有区别

  ⑤范写“琴、养”介绍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起笔、笔画特点

  ⑥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⑦展示作业,评议,取长补短。

  四、总结课文

  有趣的课余生活让我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把韵文再美美的读一遍。

  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1-20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下册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