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数学教案

时间:2024-04-08 11:36:52 教案 我要投稿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数学教案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数学教案1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含“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两部分。本节课的内容是这个单元的起始,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比例、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还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遵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有效学习情境的创造。

  新课伊始,通过谈话激活学生对国旗的已有认识,引出本节课要用的中国国旗的三种不同规格的相关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熟悉的现实情境中,情绪饱满地进入到对比例知识的探究学习中。

  2.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先引导学生依据三面国旗的长与宽写出多个比,再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可以写成一个等式,引出比例,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进行归纳总结出比例的意义。

  3.重视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以“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探究为例,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

  师:这三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

  2.课件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5 m,宽 m。

  操场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2.4 m,宽1.6 m。

  教室里的国旗:长60 cm,宽40 cm。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导入新课。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结合国旗的知识来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在加强学生对国旗知识了解的同时,有效地引入学习资源,为学生探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提供第一手资料。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教材40页主题图,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写出不同场景中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天安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

  长∶宽=5∶=

  生2:操场升旗仪式上的国旗。

  长∶宽=2.4∶1.6=

  生3:教室里的国旗。

  长∶宽=60∶40=

  (3)感知比例的意义。

  观察写出的比,想一想,这些比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用等号连接的两个比的式子可以怎样写?

  预设

  生1:可以用等号连接,因为它们的比值相等。

  “2.4∶1.6=”和“60∶40=”可以写作“2.4∶1.6=60∶40”。

  生2: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

  生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

  观察众多的实例,概括出比例意义的过程;找出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的规律。

  教具:CAI课件(载有:祖国各地风景图片及祖国地图、生物细胞等画面,学生活动内容、练习题等)。

  学具:每小组两张“合作学习内容指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一)教师出示CAI课件,结合画面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看了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美吗?我们的祖国方圆xxx万平方公里,幅员之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让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复习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5:2.7。

  [评:借助现代电教媒体,用形象、直观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绪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合作互动,探求共性。

  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活动内容1”。

  活动内容1:

  项目第一次第二次时间(时)25路程(千米)80200①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有意义的比。

  ②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③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然后让学生汇报活动情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任意板书几个比例式。(如80:2=200:5,=,2:5=80:200,5:200=2:80……)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抽象概括,及时巩固。

  (l)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完成第10页“做一做”,并说明理由。

  (4)让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比例,并说明理由。

  [评:教师拓展了教材例1内容,让学生在众多的比当中找出相等的比,从而认识比例的共性,再由学生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并及时进行巩固训练。既体现了任何科学知识都是通过研究大量的实例的基础上得出的,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l)让学生查阅教材,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2)让学生观察自己刚才举的比例,找出它的内项、外项。

  (3)引导学生观察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让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以下活动内容2:

  活动内容2: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如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活动情况,认识到任何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都存在相等的关系。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完成板书。

  [评:以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都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完成练习四第1题区别比与比例。

  2.先让学生解答第11页“做一做”第l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而且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完成练习四第2题。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评:设计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组成比例的思路和方法,使各种层次的学生思维都得到发展,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50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课件,扑克牌10张(2~10以及A),圆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一辆汽车4时行160 km,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这个比表示什么?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12∶16 34∶18 4.5∶2.7 10∶6

  教师:同学们发现4.5∶2.7和10∶6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比相等。)这两个比你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能。)请同学们用等号把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探究比例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列表如下:

  竹竿长26

  影子长39

  教师:观察上表,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比值。把这些比都写出来。

  学生讨论并写出比,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教师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比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观察这些比,哪些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9∶6,6∶2=9∶332=96,62=93

  教师:这些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教师: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再判断2∶5和80∶200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第50页的课堂活动。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教师: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看看书就明白了。

  指导学生看书后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3∶2=9∶6和6/2=9/3的内项和外项。

  学生找出后,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要求学生找出刚才自己说的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在比例里,靠近等号的两个数是内项,剩下的两个数是外项;如果写成分数形式,那么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就是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愿意去寻找吗?(愿意)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又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后,教师提醒学生:是不是每个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多找几个比例试一试,如果把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同学们通过多个比例的探究,发现它们都有这个规律。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这个规律吗?

  指导学生归纳后,教师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0.475=251.2,所以0.4∶25和1.2∶75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提高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求:第(1)小题用比的意义来判断,第(2)小题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第(3),(4)小题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判断。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2题,教师订正。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2、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出示CAI课件(一张微型照片)。你能看出这是杭州哪一个景点的照片?的确,照片太小了,那现在老师将这张照片按一定比例放大一些,[师将照片逐渐放大]。由此出现一张平湖秋月的风景照。【诱发审美注意】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00000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建筑设计师可将滨江四区的设计构想展示在一张纸上。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出有意义的比。[生汇报]

  (2)哪些比是相关联的?[生说,师板书]

  (3)根据以往经验,可将相等的两个比怎样?(用等号连接)

  教师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让学生任意写出比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3、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4、写出比值是1/3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1)让学生自己取。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8:6=4:3

  内项

  外项

  (3)让学生找出自己举的比例的内外项。

  ()

  12

  2

  ()

  =

  (4)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位置又是怎样的?

  3、出示【启迪学生思维,展开审美想象】

  (1)这个比例已知的是哪两项,要求的又是哪两项?学生试填。

  (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你发现了什么?

  (4)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4、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比例是否正确。

  5、练习8:12=X:45

  0.5

  X

  20

  32

  =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何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

  (三)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

  1

  12:24和18:36

  0.4:和0.4:0.15

  14:8和7:4

  5

  2

  2、根据18x2=9x4写出比例。【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规律美】

  3、从1、8、0.6、3、7五个数中

  (1)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

  (2)任意选出3个数,再配上另一个数,组成比例。

  (3)用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四、实际应用

  不久前,汪骏强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汪骏强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强强哥哥,这铁塔干嘛用?”“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等电线架好了,可不能再来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压线可危险了!”“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压呀?”

  同学们,如果你是汪骏强,你准备怎么办?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数学教案11-2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2-13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03-21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2-29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用12-02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集锦11-12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集锦12-29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精选13篇)03-07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用10篇)04-11

大班数学活动方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