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4-12 07:28:01 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北师版五上 第23、24页《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二)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在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能够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课本设计了三个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目的是以丰富学生画轴对称图形的经验,进一步胳膊学生熟悉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在画图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

  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找出对称点,并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再一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来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出示第23页课本图。

  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画得对吗?

  谈话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用自己的方法判断,然后组对交流,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判断的。

  生1:淘气画好的`房子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画的不对。

  生2:房子下边最左边一点到对称轴有2格,最右边也应该到对称轴有2格……

  2、以虚线为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独立思考,动手画出另一半。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评析疑,交流指导

  1、指名判断淘气画的对不对,并说一说为什么,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问。教师点评,鼓励学生。

  2、展示学生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画的。教师评价后,强调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步骤和方法。

  四、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3页: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画法。

  2、第24页"练一练"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1、找关键点。2、画对称点。3、连接各点。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货币的兑换,掌握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2.经历货币兑换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尝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积、商的近似值的.求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美国小朋友玛丽给笑笑寄来一本6.70美元的故事书。

  师:你能提出哪些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取出: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兑换外币(板书:人民币兑换)。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了解兑换比率。

  师:钱币的兑换不是个人想怎么换就怎么换的,中国人民银行会根据世界各国货币的需求,每天公布一个外汇牌价。大家都必须按照这个牌价来兑换外币。

  (1)课件出示中国银行

  20xx年10月某一天的国际货币汇率表。

  (2)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互相交流:从这个表里获得了哪些信息?

  2.美元兑换人民币。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上面兑换人民币的问题: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学生列式计算:6.31×6.7=42.277(元)。

  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这样列式?积有几位小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6.31×6.7=42.277≈42.28(元)

  小结:因为兑换比率显示,1美元能兑换6.31元人民币,那么6.70美元就是6.70个6.31,所以用乘法计算;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求出积的精确值后,一般运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3.人民币兑换美元。

  师:我们学会了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反过来用人民币兑换美元,你们会兑换吗?

  课件出示问题: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可兑换多少美元?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决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方法。

  (2)学生汇报:600÷6.31≈95.09(美元)。

  (3)师生对比两道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求积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小结:积取近似值要先精确计算,再根据题目要求或实际情况取近似数;人民币兑换通常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商取近似值时,要比根据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求一位,然后取近似值。

  4.人民币兑换港币、欧元、新元。

  课件出示问题:5000元人民币能兑换多少港元?欧元呢?新元呢?

  (1)学生独立完成。

  5000÷0.81≈6172.84(港元)

  5000÷8.19≈610.50(欧元)

  5000÷5.11≈978.47(新元)

  (2)学生互相说一说兑换方法,找到兑换其他货币的规律,以便能达到兑换任意货币的目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

  思考:港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和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一样吗?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100日元兑换人民币7.89元,1欧元兑换人民币8.19元,100欧元能兑换成多少日元?

  100×8.19=819(元)

  7.89÷100=0.0789(元)

  819÷0.0789≈10380.23(日元)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3~14页“练一练”第3、4题。

  复习旧知,指向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

  学生尝试练习。

  板书设计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通过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知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识别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教具:彩纸

  学具:彩纸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初步感知对称

  1、自然界中的对称美

  师:孩子们,春姑娘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周末同学们是不是都走出家门去找春天了呢?上个周末,肖老师也去找春天了。瞧,我找到了什么?

  (树叶、蝴蝶)

  师:带上数学的眼光,找一找这两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呢?

  (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对称的)

  师:噢,左右两边是一样的,也就是对称的。

  孩子们,对称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对称现象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自然界中的对称的物品)

  2、人工创造的对称美

  师:孩子们,大自然中的对称美吗?

  人类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找到了对称美,从而创造了很多具有对称美的艺术作品,想不想去看看?

  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剪纸、脸谱;国旗中的对称美;建筑中的'对称美)

  师:看到这么多美丽的对称图片,你们想不想也来创造一个对称图形?

  (想)

  一、新授

  1、师演示简单轴对称图形创造过程

  出示一张彩纸。

  师:现在我们只有一张纸,怎样创造一个对称图形呢?

  (生自由发言)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个图形的两边是一样的?

  (对折)

  师:好,对折,我再随意的撕一撕,瞧,这像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对折——剪这一过程)。

  师:这个图形是对称的吗?

  (是)

  2、学生活动操作——撕一撕

  师:想玩一玩吗?(想)我们一起来看看操作要求:

  撕一撕:

  1、在彩纸上撕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案;

  2、撕完后,请把剩余彩纸夹在数学书第一页,作品摆在数学书上;

  3、时间:3分钟。

  师:时间3分钟,音乐一停,我们就停下来。比比看,谁的撕的又快又美,开始。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注意撕的大小、美观,挑选4个典型作品:颜色不一、图形不一展示在黑板上)

  (伴随欢快音乐,时间3分钟)

  3、作品展示

  师:时间到,请停下。老师找了一部分同学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幅作品?

  (4幅)

  师:孩子们,这些美丽的图案,颜色、形状都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1、都是先对折再撕。先对折再撕有什么奥秘呢?

  2、每个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两边都是一样的?怎么证明?

  3、每个图都是对称的。对称是什么意思?两边是一样的。

  师:你怎么知道它两边都是一样的呢?

  (对折后,两边能够重合)

  4、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孩子们,我们对折之后,发现这两边是重合的,是只重合了一部分,还是两边完全重合了?

  (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

  我们一起来叫叫它们的名字

  (齐读课题)

  5、认识对称轴

  师:孩子们,再来看这些轴对称图形,你还有什么发现?

  (每个图形中间都是一条折痕)。

  师: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老师将这条对称轴用直直的虚线画下来。

  (师借助三角尺,演示操作画对称轴,并板书:对称轴)

  师:我们一起来叫叫它的名字

  (对称轴)

  师:同学们,把图形打开,用手来指一指你们手中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作品在黑板上的同学就和同桌一起指一指。

  (学生自由操作)

  师:谁愿意来比划比划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一生操作,比划对了吗?)

  师:……假如它碰歪了,现在你还能找到它的对称轴吗?

  (生指)

  师:噢,原来这个轴对称图形方向变了,它的对称轴还是一样的。

  师:孩子们,你们真厉害。来,请把你创作的轴对称图形夹在数学书的第一页,然后坐端正。第一名~~~~~~,第二名,~~~~~都完成了,二6班的孩子速度真快。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对折,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我们现在手上没有图形了,你还会判断吗?

  1、生活中轴对称图形

  下面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A.古亭

  怎么样折?拿出小手比划比划?是的,左右对折。完全重合了,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

  B.掉头路标

  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C.正方形

  正方形是吗?是的,怎么样折?可以上下对折、左右对折,也可以抓住角对折。

  听不明白,给你一个正方形,你能演示给大家看看吗?(准备实物正方形,生每折一次,就让学生指出它的对称轴。)

  D.中心对称图形

  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再次辨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残花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现在是一朵完整的花,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是)

  对称轴在哪里?谁愿意当当小老师指指看?(请生指)

  还有不同意见吗?(其他同学补充)

  孩子们,这朵花有很多种对称的方法,所以它的对称轴也不只一条,是吧?

  演示,花瓣一瓣一瓣凋谢,师随着凋谢引导学生手指去指对称轴,感受有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些图形不知一条对称轴)

  师:花凋谢了一瓣,现在它还是轴对称图图形吗?

  (是)

  师:对称轴呢?(生手指)

  师:还有吗?噢,这个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演示,只剩下一个花心)

  师:现在,还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很多条对称轴。这个圆我把它变大变大(还是的),大小不一样的圆,它都有很多条对称轴。

  3、连一连

  师:这个大圆是怎么来的呢?同学们请看,猜一猜这个圆是从上面哪张纸对折后剪下来的?

  出示:圆在下面,被剪后的图形在上面)

  (生答,连线验证)

  师:现在呢?这些图形分别是从哪张纸对折后剪下来的呢?

  (出示剩余的3个图形,生答,连线验证)

  四、课堂总结

  师、孩子,你们太厉害。老师想给你们一个小惊喜,瞧,这是谁啊?

  (熊二)

  师:熊二啊,刚才也偷偷的藏在里面跟大家一起上课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有什么想说的。

  (熊二画外音: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自然界中的对称美,又学习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我真喜欢和你们一起玩数学。谁愿意来跟我分享这节课你的收获或者感想呢?)

  (学生自由发言)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完全重合

  (学生作品)

  对称轴

  六、课后作业

  师:谢谢你们的分享,正如你们所说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对称的物品等着你去发现,富有创造力的你还能创造更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些我们都留在课后,同学们去探索、创造。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3.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观察图形中的规律

  上课前,同学们凭借灵敏的听力找到了规律(板书:规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的眼力。请看屏幕,仔细观察,你能从这一组图形中发现规律吗?

  (出示幻灯片3)3:生观察说规律,可提示,师总结)

  2.观察一组数的规律。

  看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让我们继续,(出示幻灯4)你能从这一组数中发现规律吗?(1、4、9、16、25 )

  如果有困难不能出色完成,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从而导入

  3.出示点子图

  同学们,这一组数中其实还隐藏着其他的规律,只是仅凭观察这几个数不太容易发现。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生想办法)

  好主意!为了帮助同学们更直观、更深入地研究这一组数,老师把它们分别画成了一种最简单的图形点(幻灯5出示课本97页主题图),如果我们能发现这几个点子图之间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发现这一组数中隐藏的规律了。让我们马上开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渗透不同的观察方法

  (1)仔细观察,想一想,这几个点子图之间究竟有什么变化呢?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老师并用幻灯片6展示。

  (2)指名说怎么观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

  (副板书:横竖看、斜着看、拐弯看)

  (3)设问,那第5个点阵有多少个点?请画出此图形。

  2.小组探究

  同学们都很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了不同的变化,为了更清晰、更准确的'感受这些变化,现在,我们把观察和动手结合起来,小组合作,选择一种观察顺序,用线条分一分这几个图中的点,然后根据划分的结果写出算式来表示这几个数。最后想一想,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听明白了吗?好的,现在请小组负责,观看点子图,马上开始你们的合作研究;再次出示幻灯片6。

  合作任务

  1.选择一种观察顺序,用线条分一分这几个图中的点。

  2.根据划分的结果写出算式来表示这几个数。

  3.想一想,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1=()4=()9=()16=()

  (1)学生分组探究,师巡视

  (2)在展台上展示交流。(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合作成果?)

  ①生展示分法、算式和规律其他组补充总结规律

  ②学生说算式师板书

  ③拓展aa

  第5个点子图是什么样的,应该是哪个数?出示片7,用前面的观察方法,再讨论(副板书55)第10个呢?

  后两种:下一个图形的算式是什么?(副板书下一个图形的算式)

  算一算结果是25吗?

  ④(出示幻灯片8)原来问题还可以这样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3.小结

  同学们真是太能干了,不仅发现了新的规律,还能用规律推测出后面的数。可见,你们不仅听力和眼力好,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是非常的高。

  4.揭示点阵

  那么,同学们,在寻找这一组数的规律时,是什么帮助了我们?(点子图)是的,像今天我们用到的这种排列很有规律的点子图在数学上又叫点阵。(板书:点阵中的规律)

  点阵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更方便的研究一个数或者一组数。早在两千多年前,希腊的数学家们就已经利用点阵来研究数了。还有一点一定要告诉你们,刚才我们研究的这组点阵正是当年的数学家们曾经研究过的,不知不觉中竟然当了一回数学家,感觉特好吧?这的确是一件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试一试

  怎么样?同学们?用点阵来研究数有趣吧?让我们继续这项有趣的研究。

  1.观察下列点阵,你能根据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吗?

  请看屏幕,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仔细观察这一组点阵,你能根据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吗?(请看试一试,同学们用水彩笔涂出下一个图形;可出示幻灯片9来检查学生是否画的正确)

  生画展示:说明为什么这样画?(有不同的想法吗)

  2.下面的点阵分别代表了哪个数?请你用一组有规律的算式表示这几个数。

  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下面的点阵分别代表了哪个数?你能用一组有规律的算式表示这几个数吗?(请看试一试,出示幻灯片10,我们比一比,哪位同学写的又对又快。)

  生做展示算式拓展下一个,你能画出地5个图形,再来研究第4个图形。

  (拓展)你还有什么发现?展示幻灯片11。

  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其它研究方法?(学生思考后,可以出示幻灯片12)

  (二)拓展延伸

  出示梯形和螺旋形点阵:除了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点阵之外,还有这样的点阵,什么形状的?

  我们来看书本98页的练一练第1题,学生先做后,出示幻灯片13来检查。

  对,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或感受过点阵吗?你见过哪些点阵?(指生说)其实生活中的点阵还有很多,同学们请看(出示幻灯片14)点阵以其独特的魅力被人们广泛的应用于生活,这些点阵中也隐藏着有趣的规律。只是课上的这40分钟太有限了,不过,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研究。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同学们,时间过的真快,马上要下课了,想一想,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

  2.你们总结的真好!同学们,在生活中,规律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老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从现在开始做个有心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多观察、多思考,继续去发现更多、更奇妙的规律。

  板书设计:

  点阵中的规律

  1、正方形点阵

  2、长方形点阵

  3、三角形点阵

  4、其它点阵

  小结: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类比能力,从已有知识——面积单位引发思考,初步了解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质疑反思等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合作精神与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自主推算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积单位模型、彩泥、魔方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问:体积有大有小,小胖和小巧运用所学知识搭积木、比体积。哪个体积比较大?(生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揭示课题:体积单位)。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探寻学生已有知识:

  问:关于体积单位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让我们先相互交流一下!(生生交流)

  (预设:知道常用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会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教学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经验出发的,了解学生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二)建立1cm3、1dm3、1m3的空间观念

  1、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

  (1)初步感知1cm3有多大:

  问:让我们先畅所欲言,你认为1c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cm3?(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你认为1cm3有多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1立方厘米的大小,或用身边的物体参照、或用手势比划,或对或错,形式不一的表达方式,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究竟1立方厘米有多大。】

  (2)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面积是1cm2,你能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吗?(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迁移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注重运用类比的思想。】

  (3)进一步感知1cm3的大小:

  做一做: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用彩泥捏出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4)想一想,填一填:

  师:我们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下列长方体或正方体是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的?体积是多少?(课件展示)

  2、建立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1)举一反三:从1 cm3定义1 dm3、1 m3的大小。(生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类比的基础上尝试举一反三,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对概念的记忆有水到渠成之感,自然、简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

  (2)想象一下:1 dm3、1 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dm3、1 m3?(学生举例,课件、教具辅助)

  【设计意图:学会定义1dm3和1m3,不等同于就能正确感悟它们实际的空间大小,教师事先准备了3阶魔方、4阶魔方和1个标准1dm3的模型,让学生选择哪一个立方体更接近1dm3,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真正意义。】

  (3)学生活动:4个同学为一组,手拉手,围出一个大约1m3的空间。

  【设计意图: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想象一下1m3的空间有多大。这样的想象也能提升学生对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但是如果能创造一个有趣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1立方米的大小,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在做中学,更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3、练习(用合适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1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0.4()。

  一个西瓜的体积约是5()。

  一间教室的体积约是180()。

  (三)继续类比,探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师:学好知识要能触类旁通,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区别,它们有哪些区别呢?(同桌交换意见)

  2、追问:cm2、dm2、m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猜想一下cm3、dm3、m3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安排“猜想”有两层含义,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到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再创造”,虽然知识是前人证明和研究出来的,但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也像数学家们一样学会自己发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3、验证: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证明1cm3和1dm3间的关系呢?(课件辅助演示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使学生在猜想验证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4、运用:同桌合作,请说一说1dm3和1m3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5、拓展: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你能试着说一说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提出探索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或用100×100×100,或用1000×1000,鼓励学生能多角度思考与验证,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动手操作,质疑反思:(机动,也可作为课后拓展)

  学生活动:用一些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做下面的活动。

  1、用4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2、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3、你能再摆一个大一些的正方体吗?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设计意图:以“猜想—验证”为核心,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并打通与体积单位进率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全课,感悟学习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生生互动)

  小结: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学习就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地将简单分数、有限小数相互转化。

  3.使学生掌握分数化小数的一般方法,掌握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复习。

  (1)说说下面小数的意义:

  0.2表示( )分之( ),0.75和0.625呢?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并说出方法。

  1/10 3/100 51/1000

  2、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看课外书吗?每天看课外书的时间是多少?(学生自由说,汇报交流。)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看课外书的时间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数学问题。(板书:看课外书时间)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

  下面我们来了解林林和明明每天的看课外书时间。

  2、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表,从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林林0.4时 明明1/4时)

  3、提出问题,进行估计。

  请同学们估一估,谁用的'时间多一些?(板书:谁用的时间多一些?) (估计汇报并说明道理。)

  4、解决问题的探索。

  同学们有的说林林的多,有的说明明的多,怎样才能精确的比较出谁用的时间多呢?

  (1)自主探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记录下解决过程,你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合作交流。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比较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板书。)

  5、课件展示课本中呈现的方法。

  老师用课件展示课本上给我们呈现的方法,看不清的请看课本上相应的图。注意对照你们探索出来的方法,哪些方法是与你们相似的,哪些方法是没有想到的。(每展示一幅图时指名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

  6、讨论并归纳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1>分数化成小数

  (1)做课本上的试一试第2题。(独立练习)

  (2)请同学们讨论并归纳出分数化成小数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汇报课件展示)

  <2> 小数化成分数

  (1)做课本上的试一试第1题。(独立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2)请同学们讨论并归纳出小数化成分数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汇报课件展示)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化成分数。(课件出示练习题)

  17/20 7/8 14/ 25 0.57 1.23 7.4

  2、比较下面数的大小。(课件出示练习题)

  2/3 , 0.67 , 5/8

  3. 把3/4 5/14 13/40 5/6化成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怎样解决?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分数所化成的小数,是什么样的小数?每个分数的分母与这个分数所化成的小数有什么联系?

  (2)学生把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3)观察质因数,启发学生想一想: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引导学生概括。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分数、小数的互化)

  2、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如,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要;小数化成分数不是最简分数时,要)

  五、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在自己周围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将寻找到的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2、 学生经历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2、5倍数的特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口算

  7×4= 5×24= 128÷2= 5×7.1= 1.6÷2= 45÷0.9= 350÷5= 1.7×0.2= 13×5= 126÷3=

  师:在算式7×4=28中28是4的什么?又是7的什么?

  再算式128÷2=64中,128叫做2的什么?

  (2)、判断下列哪些数是7的倍数?

  13、 210、 735、 42、 50

  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二、激情导入

  1、谈话:老师有一项特殊的本领你想知道吗?就是你随便说出一个数,我能马上判断出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

  学生出数,老师判断。

  2、揭题:你想学到老师这项本领吗?学了这节课你也会掌握这项本领,有信心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揭示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三、自主探究2、5倍数的特征

  (一)、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

  1、师:请你按一定的顺序把5的倍数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汇报: (老师随机板书)

  简介列举法:像这样把5的倍数一一写出来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列举法。

  2、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9页,这是一张百数表,请你按一定的顺序把5的倍数用红笔圈起来。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师:观察百数表中和同学们列举的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5的倍数的个位上是0或5

  师:那是不是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都是0或5呢?你能举出一个个位上是0或5的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举例验证。(强调验证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验证你们能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吗?

  (学生说师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

  3、判断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85、104、7620、13165、947

  (二)、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

  师:我们用列举法和百数表探究了5的倍数的特征,你能选其中一种方法找到2的倍数,来探究一下2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吗?

  学生自主探究。

  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

  让学生说用的是哪种方法,读一读2的倍数,预设

  1、用列举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2的倍数)

  2、用百数表,(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师:同学能说说通过自己的探究方法,你发现2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预设:生:我发现2的倍数都是双数。

  生:我发现2的倍数的.个位是0或者2、4、6、8.

  师:我发现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2的倍数都是一位数或两位数。是不是所有2的倍数个位上都是2、4、6、8、0呢?你们能举一个个位上是2、4、6、8、0的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举例验证。

  总结:通过刚才广泛验证,我们发现:无论是几位数,只要个位上的数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学生说师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

  师:那么判断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哪一位就行了?

  生:只看个位。

  师:2的倍数与十位上的数有关系吗?

  生:没有。因为十位上的数是1—9.

  (三)、认识偶数和奇数

  师:在自然数中,像2、4、6、8、10、12------这些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也就是我们说的双数。而像1、3、5、7、9、11、13------这些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也就是我们说的单数。

  师:同学们观察偶数有什么特征?奇数呢?

  总结:偶数的个位上是0、2、4、6、8。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

  四、巩固练习

  1、填一填

  12130353924012156018728590

  2的倍数 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辩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

  3、想一想,组一组。

  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下面要求的数。

  6 0 9 5

  奇数:

  2的倍数:

  5的倍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 2的倍数

  1×5=5 个位上是0 1×2=2

  2×5=10   2×2=4

  3×5=15   3×2=6

  4×5=20   4×2=8

  5×5=25   5×2=10

  …… ……

  35×5=175   25×5=125

  …… ……

  个位上是0、5 个位上是0、2、4、6、8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两次。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

  难点: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生活中的平移。

  (1)老师开窗,移动黑板。

  问:去年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平移,你能在刚才老师的动作中找到平移的现象吗?

  (2)观察教材第25页的主题图(课件出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图中的物体做了什么运动?

  ②在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方向相同吗?

  (3)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那些运动都是平移?(课件出示一组让学生欣赏)

  2、复习数学上的平移

  课件出示:小鱼在方格图中的变化,请同学们看看这只小鱼做了什么运动?这只小鱼怎样平移的?(小鱼向左平移了7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平移的过程中小鱼的()变了,()和()没变。

  3、小结: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4、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出示教材主题图,提出要求: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学生试着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错题,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误解为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的方向不对;平移后的图形形状或大小与原图形不符……

  (2)观察淘气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旗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也可以找班里学生的这两种错例)

  学生观察后汇报:

  淘气的画法:在小旗上找一个点向左平移4格,再从平移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出平移后的`小旗。

  笑笑的画法:从原图最左边开始,向左空出4格,再照原图画出平移后的小旗。两图距离4格。

  (3)到底谁画的对呢?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淘气画的对,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对照,每个点都是向左平移4格,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图形距离原图中间相差4格,实际向左平移了7格。

  (4)学生订正自己的画法,说一说怎么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5)小结: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关键的点,小旗四个顶点和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出与原图相同的图形。平移后的小旗只是位置变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

  2、探索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试着把小旗向上平移4格,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平移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向上平移小旗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向左平移还是向上平移,只是平移的方向不同,方法基本相同。

  3、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如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的顶点。

  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

  第三、连点成形。

  4、观察两次平移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方向变了,位置变了,但图形的形状没变,大小没变。

  5、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画出两次平移的图形,画完后同桌交流平移过程。

  请注意,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26页第1题。

  画完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完成教材第26页第2题。

  说说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3、完成教材第26页第3题。

  画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找准关键点,先平移,再连点画图。

  4、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

  你发现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样的图形?

  四、欣赏美丽的平移图案

  运用平移的方法还能做出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图片)

  五、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图形的两次平移)

  2、你有什么收获?(平移图形的方法:①选点②移点③连点成形)哪儿容易出错,要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平移

  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选点移点连点成形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难点:充分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一:分笔游戏,体会单位一

  1、分笔活动,找4名同学拿着自己的笔来到讲台。(笔数是2的倍数:4、4、6、8)

  2、请你们4名同学拿出自己笔的1/2,看谁拿的又快又准。

  3、另找4名同学检查。

  4、同学们自己说说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师提问: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每位同学的总数不一样)

  6、师总结:最初每位同学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们的1/2也不同。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活动二:教材P34说一说。

  1、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2、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3、师总结:因为书的薄厚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5、请同学们再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王兴国吃了一个苹果的3/4,李晓阳也吃了一个苹果的3/4。王兴国说:我俩吃的一样多。李晓阳说:我吃得比你多。他们谁说得对呢?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34画一画。

  2、教材P35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四、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以小游戏为开篇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教学和练习中我重点强调了平均分和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啸捐款一题。但在练一练第一题写分数时出现错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书中没有平均分,而是要画一条辅助线和旋转图形。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重点:

  应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应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迁移类推,导入新课

  1,口答: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课件1]

  3/4=( )/8 1/2=( )/10 6/( )=2/7

  2/3=( )/18=16/24 12/24=( )/( )

  二,探求新知,提高能力

  教学P108 .例2: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提问:

  A,怎样使2/3的分母变成12

  B,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使分数2/3的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化

  板书: 2/3=2×4/3×4=8/12

  C,怎样使10/24的`分母变成12

  D,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使分数10/24的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化

  板书: 10/24=10÷2/24÷2=5/12

  补充例题:把2和3/7,5/8化成分母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分析:

  A,想想,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B,2是个整数,怎样化成分数呢以多少做分母,分子又是多少呢

  P108 .做一做1,2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P109 .2

  2,P109 .4

  3,P110 .10

  提问:这道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份数的大小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述: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分数大小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分子不变,分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分数大小反而缩小(或反而扩大)相同的倍数.即: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以3,这个分数就扩大3倍;如果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这个分数就扩大5倍.

  2,P110 .11

  要根据分数和除法关系,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联系起来思考,进行填空.

  3,P110 .思考题

  先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入7升水桶中;再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满已装入5升的7升水桶,这时5升水桶里剩下3升水;将7升水桶中的水倒掉,把5升水桶中的3升水倒入7升水桶中;再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满已装3升的7升水桶,剩下的就是1升水.

  四,家作

  P110 .7,8,9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25、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围绕此内容的学习,教科书在复习哪些图形的运动是平移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递进的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探索图形平移的画法;第二个问题是根据图形平移的画法,结合在方格纸上画小旗平移图形的活动,体会平移前后图形的特点,第三个问题则是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连续两次平移后的图形,目的是熟悉和巩固图形平移的画法。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在方格纸上把实物按水平或垂直方向进行平移运动。教材呈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来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在此基础上,以"平移小旗"为例,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抓住图形的关键点,把图形的平移转化为关键点的平移;积累平移图形的感性经验,体会图形平移的特点;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4、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方格纸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并体会平移运动的特点。

  2)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3)在画图过程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5、重点难点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连续两次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难点:探索图形平移的画法,体会平移前后图形的特点,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6、教学准备

  PPT课件,方格纸,三角尺、直尺、电子白板、视频

  7、教学过程

  7.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①播放视频:国旗的升降、拉抽屉、观光览车开动、推拉窗户

  看了刚才这段视频,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呢?数学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只要你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将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说说你还在哪见过平移现象?在平移的过程中,物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②利用白板,画一个三角形,水平方向拖动三角形或垂直方向拖动三角形,请同学们说一说该三角形在白板上做什么运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并不陌生。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直观动感的优势,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平移运动,建立感性认识,并让学生正确地表述出物体平移的过程,抓住平移的本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2【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活动3【讲授】探究新知1、探究图形平移的方法

  (1)出示教材情境一,提出要求:请你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试画,画好后与同桌说一说是怎么画的?教师巡视。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再找图形中的关键点;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线,画出原图形。

  (2)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的画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淘气和笑笑画的过程,思考为什么他们画的不一样呢?

  学生观察后汇报

  (3)小组讨论,笑笑和淘气他们谁画的对呢?

  引导学生汇报:淘气画的对,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照,每个点都是向左平移4格,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图形距离原图中间相差4格,实际向左平移了7格。

  (4)学生修改自己的画法,说一说怎么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总结图形的画法。

  (板书:一找点;二移点;三连线。)再移点时要注意什么?(方向和格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图形平移的格数,通过平移小旗这个问题的讨论,得到图形平移的一般画法。】

  活动4【讲授】探究新知2、体会平移前后图形的特点

  (1)出示教材情境二,提出要求:请你画出右图中小旗向上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并说一说。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2)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平移的?应注意什么?

  (3)观察两次平移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图形的大小没变、形状也没变,只是位置变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图形平移的一般画法,在平移过程中体会"图形平移后,大小和形状都没改变,只是位置变了。"这一特点】

  活动5【讲授】探究新知3、巩固图形平移的画法

  课件出示情境三,提出要求: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画完后交流平移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平移的问题,学生需经过两次不同方向的平移,才得到平移后的图形,发展了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平移的能力。】

  活动6【活动】回顾、总结

  通过平移小旗和小船,你能试着说说图形平移的方法吗?

  一找关键点;

  二移关键点;(在移关键点的时候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三连点成形。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强化图形平移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图形平移是图形上的每个点都发生了相同的变化。】

  活动7【练习】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26第1题画一画,并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2、完成教材P26第2、3题,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移动的过程,并能运用正确的语言来描述图形平移的过程。

  3、完成教材P26第4题按要求画出三角形平移后的图形。说一说,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操作的方法和过程。对个别学生要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第1、2题鼓励学生再次经历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进行平移的过程,理解图形平移的特点;第3、4题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再次体会图形平移的特点。】

  活动8【测试】课堂检测

  4、检测:画出小鱼先向左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的图形。(图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课所学习的知识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课后进一步辅导。】

  活动9【活动】课堂小结:谈一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1、图形平移的关键要知道方向和距离,距离是指对应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图形之间的距离。

  2、图形平移的方法是:一找关键点;二移关键点;三连点成形。

  同学们,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活动10【作业】课后作业

  1、先画出图形A的轴对称图形;然后再画出图形A向下平移4个格,再向右平移4个格的图形。(图见课件)

  2、完成下列各题。(图见课件)

  (1)图形①向()平移了()格。

  (2)图形②是这个图形向右平移5格后得到的,请你画出这个图形的原位置。

  活动11【活动】板书设计

  一找点;

  方法:二移点;(方向和格数)

  三连线;

  平移

  大小没变

  特点:形状没变

  位置变了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教材P2~3例1、例2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我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14.8×23=()1.48×23=()0.148×23=()()×()=34.04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

  教材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教学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习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习,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习,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并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1、师: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阿凡提的故事吗?今天老师这里有一个老爷爷分地的数学故事,你们想听吗?(课件出示画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读故事(尽可能有感情地)

  故事:有位老爷爷要把一块地分给他的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2、师: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

  3、学生猜想后畅所欲言。

  4、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聪明的阿凡提是怎么让三兄弟停止争吵的?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三兄弟分的地真得一样多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吗?

  (2)学生独立操作验证。

  方法1、涂、折、画的方法

  方法2、计算的方法。

  方法3:商不变的性质。

  (3)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同桌之间说一说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3)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揭示)

  (4)交流:你还有什么发现?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都乘以相同的数)(课件演示)

  3、出示做一做图片(2),学生独立填写分数。

  (1)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都除以相同的数)

  4、想一想:引导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1)从刚才的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补充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两个式子,问学生对不对?讲解关键词都、

  相同的数、0除外。都可以换成哪个词?同时。

  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揭题:分数的基本性质。先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分数基本性质中的关键字词并做上记号(画起来或圈出来),要求关键的字词要重读。(课件揭示)

  5、梳理知识,沟通联系:分数基本性质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你能举例说说吗?

  师: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的形式。现在我们把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三者联系起来,你发现了什么?(生举例验证,如:3/4=34=(33)(43)=912=9 /12)(课件揭示)

  师:其实,数学知识中有许多地方是像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一样相互沟通的,同学们要学会灵活运用,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你们想挑战吗?

  6、趣味比拼,挑战智慧

  给你们一分钟时间,写出几个相等的分数,看谁写得既对又多。

  交流汇报后,提问:如果给你时间,你还能不能写,到底能写几个?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考考你(试一试和练一练第2题)。

  2/3=()/18 6/21=2/()

  3/5 =21/()27/39=()/13

  5/8=20/()24/42=()/7

  4/()=48/60 8/12=()/()

  2、涂一涂,填一填。(练一练第1题)

  3、请你当法官,要求说出理由。(手势表示。)

  (1)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把15/20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同时缩小5倍,分数的大小不变。()

  (3)3/4的分子乘3,分母除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

  (4)10/24=102/242=103/243()

  (5)把3/5的分子加上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也要加上4。()

  (6)3/4=30/4 0=30/4 0 ()

  4、找一找:课件出示信息:请帮小熊和小山羊找回大小相等的分数。

  5、(1)把5/6和1/4都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2/3和3/4都化成分子是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6、2/5分子增加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增加几?你是怎样想的?

  四、拾捡硕果,拓展延伸。

  1、看到同学们这么自信的回答,老师就知道今天大家的收获不少,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东西?

  (或用分数表示这节课的评价,快乐和遗憾各占多少?)

  2、学了这节课,现在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如果你是阿凡提,你会对三兄弟说些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师总结:看来学好数学还是很重要的!祝贺同学们都跟阿凡提一样聪明!(献上有节奏的掌声)

  3、拓展延伸

  师:最后,阿凡提为了考考同学们,他特意挑选了一道题,要同学们选择来完成,有信心去完成吗?

  比一比:三杯同样多的牛奶,小明喝了其中一杯牛奶的2/3,小红喝了另一杯牛奶的5/6,小芳喝了最后一杯的9/12,三人谁喝得最多?谁喝得最少?

  五、动脑筋退场

  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分数纸。要求学生看清手中的分数。与1/2相等的,报出自己的分数后站在教室的前面,与2/3相等的站在教室的后面,与3/4相等的站在教室的左边,与4/5相等的站在教室的左边。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五数学上册教案11-25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09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设计活动方案》教案01-17

初中数学北师大教案12-19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数的奇偶性》教案01-17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11-03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06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8篇)11-03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