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时间:2022-11-27 14:39:59 钟澄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3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篇2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

  [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

  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而导入。回忆,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春秋五霸

  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必要的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且落实在书上。

  这说明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什么特点?

  三、齐桓公首霸

  1、看地图。“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训练识读历史地图。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渗透。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晋楚争霸

  阅读,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体现什么智慧?

  五、吴越争霸

  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

  七、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篇3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军事家。

  难点:

  “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用竹木等材料仿制一些古代兵器。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

  一、“战国七雄”(课件显示标题)

  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

  (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

  (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

  (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历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投影,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课件显示标题)

  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

  a、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

  (学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并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

  b、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

  c、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

  d、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e、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

  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

  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

  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

  三、合纵与连横(课件显示标题)

  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投影张仪图片)

  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课件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3、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

  (教师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来越强。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知识要点,教师概述)

  战国宏大而壮观的战争,变化多端的谋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令人难忘,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何时,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岁月中,受煎熬的始终是老百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腐败;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四、学习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 → 自研自探 → 合作探究 → 展示提升 → 质疑点拨 → 总结归纳

  (设疑预习) (静心独学) (交流互动) (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 (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微软雅黑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生表演《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学重点:

  秦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排练,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2、组织学生编写《陈胜、吴广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

  3、制作CAI课件,含影片《秦始皇》片断以及知识网络和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

  秦的暴政: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筑长城有关片断。

  2、组织学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学生回答)

  3、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得出“徭役繁重”这一暴政表现)

  播放影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与探究,认识到徭役的繁重。

  赋税沉重: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增恨秦始皇。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模块二

  陈胜吴广起义:

  1、投影《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提问:同学们刚才表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起义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陈胜、吴广起义历史意义中的“革命首创精神”体现在哪里?

  ①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

  ③第一次提出了斗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第一次推翻了残暴的统治。

  模块三

  楚汉之争:

  1、楚汉之争为何刘邦能取胜?

  2、简述项羽失败经过。

  教学小结:

  1、学生闭目三分钟,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再利用多媒体逐项展示教学要点,共同复述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2、播放VCD唱片《霸王别姬》。

  设计意图:

  通过闭目回顾,放电影式再现本课知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逐项显示教学要点,突出“秦”亡“汉”立,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1、讨论陈胜吴广在去渔阳的途中,如果不下大雨,不会误期,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2、搜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有关材料,为下节活动课对秦始皇的评价做准备。

  3、加强活动与探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课堂小结: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开发南疆,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他和秦二世的暴政终结了秦朝江山永固的梦想。秦二世时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回望历史的天空,远去的是鼓角铮鸣,暗淡的是刀光剑影。万丈尘沙的残壁,已在烽火燃尽的地方消失。兴亡与成败,都将随着历史的云烟散去。然而,陈胜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象惊雷般在人们的心中响了两千年。陈胜、吴广“身为百姓,心系国家”的精神也将永世流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本课基本知识,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西周晚期出现了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记录

  2.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3.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教学过程]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 (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5.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

  让学生找出我国先秦时期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归纳:古书记载,夏朝时期的.某天发生了日食;商朝甲骨文里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周朝有关于日食(公元前776年)和彗星(公元前613年)的确切记载;等等。

  2.历法:

  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3.医学:名医扁鹊

  (1)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2)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整合知识:

  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总结认识:

  (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两宋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娱乐和传统节日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

  2、思想教育目标:两宋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发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情感。通过对衣食住行和城市娱乐,传统节日等方面发展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到,这个时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会的安定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两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的综合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衣食住行,包括娱乐和节日的发展内容和特点。

  难点:为什么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会有这样的繁荣特点。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堂课的知识。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以及为什么南方经济能有很大的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在南方经济发展繁荣的情况下,两宋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等很多方面有着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风貌,我们来学习第11课。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北宋初年穿衣节俭,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后来奢侈风气盛行。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传播。还有在两宋时期,从穿戴的服饰上,可以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

  2、食两宋时期的饮食也很丰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还有这个时期南方个北方的居民在饮食上有着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面食。而南方人吃鱼肉多,主食是稻米。(讲讲产生差异的原因。简介一下这个时期一些在饮食上有贡献的人物。)

  3、住两宋时期,农村百姓的住房简陋,以茅屋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马,人们多用牛车和驴车。达官贵人出门多乘轿子,士大夫骑驴和骡。那时的交通也很发达,邸店很多,旅店业兴旺。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热闹的瓦子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商业场所叫“瓦子”。瓦子里面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2、欢乐的节日

  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视的是春节,宋代称为元旦。(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篇10

  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篇11

  复习目标:

  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复习重点:

  识记以上内容

  复习难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世界史人类的形成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

  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人类的形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种

  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

  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会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20万年会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余姚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人: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父系:炎帝、黄帝: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

  尧舜禹:禅让制

  七、当堂效果检测: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17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活动,他们应该去()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陕西西安

  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台湾的宋楚瑜祭拜何处的祭文()

  A、炎帝陵B、黄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

  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九、教学后记: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浅析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进行历史教学创新的前提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课程,只要学生们产生了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会好的多。反过来说,如果学生们对一门课程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不会学得多么好,甚至不会去学,更谈不上进行教学创新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表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一种内在的最强劲的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甚至列为自己最不喜欢学习的课程,主要原因是:这门课程枯燥、没意思,且不知道学了这个有什么用,不能真切的理解明古知今这个词的含义。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课文过于枯燥之外,教师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一些真实的物品、图片,或是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一些历史场景或是影视片断,鼓励学生听一些比较好的历史讲坛和历史典故,让学生们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潜移默化地把知识就吸收了。持续一断时间,在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后,学生自己可能就会体会到这门课的魅力所在。

  2创新历史教学理念及手段,搞活历史教学

  良好的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取得成功的关键,创新教学手段是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还有应试教育的影子,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强调人文性,培养学生历史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明白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变化,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要进行创新,要改变过去的“照本宣科”式的陈旧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性的思维,多思考一些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另外,还要提高学生获信息与资源的能力,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与资源需要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获得,培养这种能力本身就培养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师生关系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它是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来说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有一种填鸭教学的味道,并且教师严格控制课堂纪律,学生们处于一种比较绝对的被动地位,一般来说只能被动的服从,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及课堂主体作用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这样的课程在早些年代可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学生心理成熟的提前,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抵触,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太高,学习效率自然也非常的低下。现代教育越来提倡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构建平等的课堂关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前提。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求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根本上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即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由教师主导,这里主要体现一个导字,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时刻的导,从而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以充分发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表有自己想法的见解,不断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掘,最终学好历史,并提高综合素质。

  4加强学习和修养,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自然离不创新型的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让他们成长为创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师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进行创新的能力。虽然在当前的教学中,通过教学改革,教师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许多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创新能力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历史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进行尝试,积极进行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大胆进行创新,组织开放式、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当下这个高速发展充满变革的时代,历史教师特别是初中的历史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越来越高。

  5小结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借助乡土历史——齐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就在身边,培养学生主动探讨,善于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问题导学,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国不断改革,是国富兵强的根本。

  2、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齐、争霸体现了大国争霸的政治、军事特点。两国都通过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齐国凭借政治威势,晋国凭借军事胜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由此,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政治争斗与军事斗争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春秋战国的朝代特征,有重要意义。

  2、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根据材料答出王室衰微)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①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②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③“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3、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篇13

  【课程标准】:

  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第四单元教案01-26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01-17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01-20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11-13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02-24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5篇01-17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案01-24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02-07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