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案

时间:2022-04-05 09:09:16 教案 我要投稿

看云识天气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云识天气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1

  一、结构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语文教案-看云识天气。

  第一部分(开头),总说云的形态变化,说明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小节),讲怎样看云识天气,是课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结尾),说明观测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二、语言特点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这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这里有一个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也就是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才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

  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发展过程以及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向人们介绍知识。因此,说明文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才能给人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很好地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能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噹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的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题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题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断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阴雨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光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卷积云

  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

  两行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形状

  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1)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后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1.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六)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2.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积累文中比喻句,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并学以致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二、重点与难点:

  1.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2.巩固比喻的修辞,积累文中比喻句,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一些资料(包括图片、影像等)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加强感性认识。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语:“云往西、披衰衣,云往南、雨绵绵”生动的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图中那飘浮的云彩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 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 共10个)

  峰峦 预兆 轻盈 均匀 崩塌 弥漫

  征兆 一霎间 千姿万态 变化无常

  2、结合课文解词:(共8个)

  ① 峰峦

  ② 一霎间

  ③ 预兆

  ④ 轻盈

  ⑤ 弥漫

  ⑥ 征兆

  ⑦ 千姿万态

  ⑧变化无常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明确:“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文章共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1层:(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2层:(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学生边默读边填写后,教师明确)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第二课时

  一.探究表述之美:请大家选一种云和彩,以第一人称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

  1.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抓住特征描述:

  2.让别人明白你将带来怎样的天气,与天气的关系。

  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

  二.探究语言之美:

  1、请大家用“我认为”-------”句美,美在----”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性的话。

  例如:我认为“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这句美,美在作者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像。等等。

  2、齐读第1自然段,并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学习这段语言,要让学生熟读,细细体味语言的美妙,尽情想像蓝天白云的奇妙变化,引导学生看出说明角度的变化,并且总结写作经验: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事物。再让学生模仿写作。)

  三、探究写法之美:学生分组发现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1.美在:层次清晰。

  2.美在:抓云的主要特征来说明。

  3.美在:运用引用,作比较,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

  4、语言严密准确。例如“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此句为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

  四、交流积累之美:(小组交流在课外搜集的关于天气的谚语)

  例如:

  天低有雨,天高旱

  日落乌云起,半夜听雨声

  今晚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有雨四方亮,无雨顶上光

  云往西、披衰衣,云往南、雨绵绵

  早风雨,夜风晴

  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春南夏北,磨墨无水

  雨打五更日晒

  一点雨一盏灯,落到明朝也不停

  南风吹清明,田禾大有成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里少欢喜

  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北闪当雨射,南闪闪三夜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五、教师总结: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紧扣题目,层次清晰。首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文章中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的方法,由现象到本质有序地展开说明,尤其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起人们阅读的兴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也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来的!

  六、练习写作:

  课外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用《看--识---》为题,写一则观察日记。要求:用比喻,拟人句描写;用分类别等方法说明。

看云识天气教案4

  【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目标

  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理解作者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能力目标

  理清本文写作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复习巩固比喻修辞,并在写作中运用比喻修辞。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与天气有关的谚语)

  创新目标

  把本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确定五点】

  1、重点:理解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理解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

  2、难点:了解本文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创新点:通过学习本文,联系自身的'知识,写一篇看(观察)XX识天气。

  4、素养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

  5、空白点:了解本文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

  【教学法】

  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理解本文语言的生动准确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班级气象员报告昨天当天气象观察情况

  二、课前三分钟演讲《草船借箭》

  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你们说说生活中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示天气变化?

  刘剑:观察日记《泥鳅与天气》

  四、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和拼写有错

  鱼粼 丝丝缕缕 lǔ 迷漫 日晕 yǖn

  点辍 一霎 sà 间 轻盈 yín

  五、知识大比拼

  六、填写三张表格(竞赛结束后再把表格发给学生,看哪个小组写得最快最准)

  七、同学们互相质疑、释疑

  项目:今日我当小老师(每小组一天一位)

  接着请小老师提问,可指名哪位同学来回答,最后将请同学们评出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最佳?哪位同学回答最有创新?

  要求:同学们可就文章的语言如词语的运用,修辞、文章的写作特点、文章的结构等方面提问。

  这一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以攻破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八、学生小结

  九、研究性作业

  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内,班级小气象员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

看云识天气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⑵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2、潜力目标:

  ⑴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⑵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个性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⑶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资料要点。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资料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资料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超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透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透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资料明确。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资料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这天,我们一齐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设计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能够透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透过云彩预知天气呢?这天,我们一齐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月晕(yùn)崩塌(bēngtā)晕(yūn)头转向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资料:

  思考:

  ⑴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⑵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⑶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⑷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⑸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⑵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能够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状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⑶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证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状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⑷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

  ⑴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透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比较。

  ⑵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⑶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⑴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必须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多媒体显示:

  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像羽毛响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水面上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2000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2000米左右较薄天晴。

  ⑵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⑶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搞笑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思考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⑴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⑵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⑴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⑵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资料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构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状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晴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者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⑴“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⑵“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⑶“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⑷“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⑸“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⑹“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⑺“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取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⑴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必须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⑵出现了高层云,(必须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⑶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立刻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必须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⑷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相当必须十分)的限度。

  ⑸我们还能够根据云上的光彩,(决定推断推测)天气的'状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⑴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⑵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⑶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⑷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⑸还有一种云彩常出此刻清晨或傍晚。

  ⑹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⑺朝霞在西,证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⑴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⑵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⑶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⑷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⑸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述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⑴常常⑵往往⑶有时⑷必须⑸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⑵⑴⑹⑸⑶⑺⑷

  3、⑴下定义⑵拟人⑶分类别⑷引用⑸拟人分类别作诠释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资料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必须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主角,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⑴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⑵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文中“”与它相呼应。

  ⑶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和。

  ⑷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说明。

  〖参考答案〗

  ⑴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⑵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⑶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

  ⑷平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搞笑味,为我们的习作带给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宇宙无边无垠,奥秘无穷,包罗着数以亿计的天体。探索空间奥秘是青年人未来的使命。请同学们运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语言,以“天空不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说明宇宙中有些什么。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和同学一齐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你对什么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一下吗?

  参考题目:《流星雨》《月亮圆缺与潮汐的关系》《日蚀》《极光》等。

  3、文章在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的时候,用了八个比喻,模仿其语言形式,写一段话。

  4、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二篇观察日记。

  5、开放探究: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海底大体是平坦的,平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最深的地方达一万一千米。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不仅仅有一般的山脉,在太平洋还有海底火山。海底的动物已经明白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的游动十分搞笑。海参爬行靠肌肉的收缩,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一样,在攻击其他动物时,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还能用水的反动力游泳。还有一些贝类更妙了,它们附着在船底,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凭肉眼不能看见。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最长的生物。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内含三千万吨食盐。海洋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大仓库。

  ⑴文段说明了知识,包含个方面资料,具体为。

  ⑵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森林”和“草地”指,其中引号的作用是。

  ⑶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⑴海底四海底地形、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藏

  ⑵海底的植物群落表特殊含义

  ⑶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列数字如“一万一千米”等;

  打比方如“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

  作比较如“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举例子如“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

看云识天气教案6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⑴ 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⑵ 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 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 霎(与“刹”区别) 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 朦胧 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卷积云 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 2千米左右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 像羊群 2千米左右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卷层云 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 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光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教案7

  一、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三、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四、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2、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3、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4、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5、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6、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案8

  【课题名称】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1、认识说明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比较之前学习的记叙文,结合课文区别记叙文和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说明方法,理解文章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2、学习运用打比方的妙处,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结合文章内容认识说明文的特点。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法、研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猜一个字谜,现在运动会快到了,那老师就以运动会为谜面,运动会上都有它的,猜猜是什么字?——(云)板书:云

  很好,大家知道繁体字的云是怎么写的吗?(雲)结合课件的背景,从这个字上你又可以看出点什么呢?(下雨和乌云有关系……)繁体字与历史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虽然古时候科技不发达,但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大家都知道,乌云会带来下雨的天气,其实晴朗的天空上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云,(课件出示各种云的图片)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生活中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云,我们刚才看到的云和天气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板书补充课题)。让我们一起在作者的介绍下认识云和天气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边读边把不懂的字词圈出来。

  2、认读生字。每个生字读两遍。

  ①提问:大家刚刚读完这篇科普说明文,感受了一下说明文的感觉,谁能用自己的话给说明文下个定义。

  (预设: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同学们刚刚明白了说明文的概念,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说明文的分类,(出示PPT)说明文可以按照说明对象、写作目的、语言风格进行分类。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写作目的:实用性说明文(PSP说明书的作用是什么?预设:介绍某种产品的情况和主要用途)科学小品文;语言风格:平实性、文艺性。

  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了课文,比较一下我们之前所学习的记叙文,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不同?大家可以翻到前面的课文,我们一起看看,记叙文是有几要素的?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那说明文有几要素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说明文有四要素,分别是: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语言(准确性)。板书说明文的四要素。

  除了要素的不同,记叙文和说明文还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记叙文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而说明文只是客观地说明事实。)

  同学们,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说明这篇文章的内容具有——(科学性)。(板书:内容科学性)

  过渡语:刚才大家只是初步阅读课文,接下我们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学习说明文的特点。

  3、再读课文。

  (1) 快速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预设: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叫卷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提问:作者用了“往往”“常常”作限制词,可以去掉么?为什么?

  (预设: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板书:语言的准确性))

  (3)本文的课题叫做看云识天气,那文章肯定会涉及到云,作者在本文介绍了哪些云呢?请同学们再浏览一遍课文,把作者介绍的云的名称圈出来,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回答。

  回答的时候,请用这样的句子:请大家看到第几自然段的第几行,作者给我们介绍了……

  卷云 卷层云

  卷积云 高层云

  积云 雨层云

  高积云 积雨云

  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预设: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说明了语言的准确性。

  过渡语:这些介绍的都是云的——(形态)。除了介绍云的形态,作者还介绍了什么?——(云的光彩)文章的说明角度是怎么变化的?(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中心句)

  云的光彩:晕、华、虹、霞。

  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作者是怎么在文章中安排的?

  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大家看一些我们刚才圈注的云的形态和光彩的词语,都集中在文章的哪几段?(云的形态是第3、4、5段,云的光彩是第6段)说明这里是分别介绍云的形态和光彩的(板书:分),那文章前面的部分是——(总的概述)板书:总,后面的部分是(总的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板书:总。

  作者介绍了这么多种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却不觉得混乱,说明文章的结构——(预设:条理清晰)(板书:结构的条理性)。

  总板书:

  看云识天气

  说明对象 内容的科学性

  说明文四要素 说明方法 特点 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顺序 结构的条理性

  说明语言

  三、小结:

  通过刚才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也了解了说明文的知识。我们发现只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任何一样细小的事物,都会发现它蕴藏着的独特的魅力。但当我们需要将它们描述出来,又怎样才能做到精彩、生动、有趣呢?那我们下节课再来品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1)全班朗读课文。(板书课题)(7mins)

  (2)板书回忆说明文的特点。

  二、重点研读。

  1、结合课文内容,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是老师发现大家读得时候十分投入,说明文章很吸引大家,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解说得生动活泼?(板书:说明方法)

  (预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

  教师讲解: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称为打比方(板书:打比方)。虽然本质是一样的,但放在记叙文和放在说明文中,它的叫法改变了。就如你在学校时是老师的学生,可是回家后你是父母的孩子。你的身份没有变,但叫法变了。大家明白了吗?

  大家知道比喻在记叙文里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那么课文中的打比方也有同样的`作用。

  请找出文中用了打比方的句子。

  预设:

  ①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像奔马。(提问,说明了云朵——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招牌”时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

  ③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绫纱。(提问,说明了卷云?——轻盈和洁白)

  ④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将卷云比喻成“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纱”,说明其轻盈、洁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积云比喻成“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卷积云的特点。排列整齐)

  ⑤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⑥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⑦当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过渡语:课文中大量运用打比方,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给人深刻的印象,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课堂训练: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①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②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①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②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打比方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

  过渡语:打比方是说明文的其中一个说明方法,让说明文显得生动,不再枯燥。打比方的运用是为了将语言变得生动优美,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还得讲究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2)上节课我们还认识了云的各种形态和不同光彩,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中介绍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的部分,一起来完成下表。

  类别特征天气情况

  云

  的

  形

  态 晴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

  卷积云像鳞波它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像羊群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

  阴 卷层云仿佛白色绸幕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像毛玻璃它预示着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 雨层云布满天空雨雪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马上就会下暴雨

  云

  的

  光

  彩 类别特征天气情况

  晕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从上面的表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根据云的不同特点,把云分成不同种类,这样使说明条理更清晰,更明确。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也是说明文说明方法的一种——分类别。(板书:分类别)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在文中,作者都是先介绍云的形态特征,再告诉我们这种云叫什么。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下定义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同提问结合起来,先提出主要说明的问题,再用下定义的方式回答。有的先下定义,再作具体说明,如“激光是一种最亮的光。它比太阳光亮一百亿倍以上”。有的先具体说明,然后概括成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碳酸气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同时放出氧,这叫做光合作用。”下定义。(板书:下定义)

  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板书:作比较。)

  三、拓展延伸

  云的光彩那一段引用了一些谚语。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⑴“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⑵“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⑶“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⑷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⑸“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⑹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⑺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的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另外,作为一篇科普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恰当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为了使文章表达更加清晰,作者还用了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细心思考,一样可以从小事情中发现大道理来。

  五、作业布置

  【活动与探究】

  1、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和同学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你对什么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一下吗?

  参考题目:《流星雨》《月亮圆缺与潮汐的关系》《日蚀》《极光》等。

  3、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二篇观察日记。

  总板书:

  看

  云 ? ?内容的科学性 打比方

  识 ? ?特点 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方法 分类别

  天 ? ?结构的条理性 下定义

  气 ? ?作比较

看云识天气教案9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 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 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落实了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看云识天气教案10

  一、 由《火烧云》导入

  二、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要求:1、找出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

  2、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提示:1、晴天云简表

  2、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3、云的光彩简表

  三、多媒体教学,理解课文内容

   1、 简单核对各种表格内容

  2、 出示云彩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其名称及特点、对应的天气情况。

  3、 总结看云识天气的'基本方法

  四、品味文章语言

   1、 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 仿照文中例句造句

  五、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结合《课课练》第六题,重点分析课文第三小节

  六、实践

   看云识天气,出去预测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

  七、作业

   1、 收集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分类积累

  2、 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一个星期)

看云识天气教案11

  设计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的信息库,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个意义上讲,应该是理解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过程。基于此认识,在教授《看云识天气》时,我设计了“我是某某”,让学生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的演读。学生要进行自我介绍,势必认真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课文中的信息,在探究的基础上,明确各种各样的云和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自我介绍,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因此,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时,请大家用“美在……,因为……”句式,就文章的语言美作评论,力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因此,以较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探究式教学模式由以下步骤组成为:创设情境—初读感知—演读深究—品读感悟—寻读拓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谚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千姿百态的云。(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师: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学生小声议论各种云)

  屏幕上出现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时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师: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读感知:

  默读: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很快找到了)

  2、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一一明确)

  三、演读深究: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教师巡视,气氛热烈)

  3、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交流,同一组同学点评。(形成一个高潮)

  学生: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这就是我——积雨云在作怪。我是由积云变化而来,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成了我。我有时恶作剧,还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大家认识我了吗?

  学生:“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说的就是我——霞。我很美丽,常在清晨或傍晚出现,你知道吗?当太阳照到天空,云层变成了红色,我就又穿上美丽的红衣裳……

  师: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品读感悟:

  1、读第一段,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进一步品味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布局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对词、句、段落进行了品味)

  五、寻读,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课外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教案1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交流中,了解云的颜色、形状是多变的,云还会变成雨、雪、雾等落下。

  2、激发幼儿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不同天气情况下云的PPT,观察适宜的天气,并选择适当的时间。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认认识天上的云。

  活动前要求:

  1、请小朋友抬头看看天上有什么?云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形状和样子?你觉得云象什么?

  2、云会不会动?是怎么动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后回教室交流各种各样的云1、你看到的云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2、除了今天见到的云,你有没有见过别的云?是什么样子的?你在什么时候看见的?

  2、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云呢?

  ⑴幼儿自由表述⑵出示PPT师幼共同介绍、小结不同的云与天气的关系。

  三、引导幼儿讨论云隐含的变化1、我们已经知道云的形状会变化,那么云除了形状会变,其他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

  四、延伸活动结合不同的天气,在一日活动中随机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云,丰富幼儿的感受。

看云识天气教案13

  【学习目标】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速读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资料准备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食物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一知识。

  2、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说明对象:一看标题;二看首尾总结句;三看反复出现的词句。(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作引用、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等。(其中前五种常用)

  6、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科学。

  7、常见结构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回顾《化石吟》的主要内容,检查背诵情况。

  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预zhào________②轻yíng________③líng________纱

  ④lín________波⑤崩tā________⑥点zhuì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峰峦()②弥()漫③月晕()

  ④霎间()⑤匀称()⑥弧()形

  3.释义:

  峰峦:一霎间:

  预兆:轻盈:

  弥漫:征兆:

  出示目标

  活动设计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内容。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2、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共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1层:(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2层:(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当堂小结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清晰。首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文章中运用了分类说明、打比方说明等的方法,由现象到本质有序地展开说明。

  课堂检测

  1、《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是一篇_______,文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阅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1)理解填空。①文中省略号前一组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省略号后两个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的意思是________。这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句是。

  (3)本段运用了、和修辞手法。

  (4)本段文字在结构安排上采取了什么方法?

  课后练习完成练习册“基础演练”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看云识天气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一刹那chà 点缀(zhuì) 绫纱(l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n) 崩塌(bēng 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解决以下问题

  1)、看看课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来回答。

  2)、文中最县先提出云和天气之间存在联系的句子是哪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何处与它相似?

  5)、最后一段的大意是什么?对全文有何意义?

  6)、全文的结构如何?

  3、交流反馈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1)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看云来识天气,即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2)“云是天气的招牌”,它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3)天上挂着什么云,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

  4)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也是我们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第六段的开头一句

  5)指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看云识天气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 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具体把握:

  1、细读课文 : 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粗略板书)

  2、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3、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4、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5、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五、布置作业:

  1、 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六、总结: 今天,你会看云识天气了吗?

  七、板书设计: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 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看云识天气教案15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2.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10)崩塌;崩裂而倒塌

  (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看云识天气》,大家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的结晶。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准确,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

  三、正课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1.探究质疑: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

  2.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3.讨论并归纳: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5.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课时

  2预习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

  三、正课

  1.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把“云”比喻成“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5.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

  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第四课时

  7.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 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8.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9.探究质疑:你收集到哪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在班上交流。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3)云绞云,雨淋淋。

  (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

  四、小结

  这篇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看云识天气教案】相关文章:

《看云识天气》教案08-03

看云识天气教案01-15

《看云识天气》教案08-31

《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05-26

《看云识天气》教案(精选20篇)03-23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07-26

《看云识天气》教案(精选16篇)04-01

看云识天气教案15篇01-15

《看云识天气》教案15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