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案

时间:2022-04-12 19:04:05 教案 我要投稿

三顾茅庐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 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2、 揭题。

  3、 质疑。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 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师小结。

  4、 教学复姓。

  5、 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

  1、 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 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支吧!”

  “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

  1)、 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 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 写话训练。

  四、 小结过渡。

  五、 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六、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发散:除了《三国演义》外,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2、总结。

  附板书:◆ 三顾茅庐

  (恳请) (辅佐)

  刘备 ────→ 诸葛亮 ────→

三顾茅庐教案2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根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

  刘备前两次去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单的批注。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三、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内交流展示。

  四、点拨引导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自然段)

  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6、在刘备的责备下,张飞答应不再无礼,于是兄弟三人上路了,他们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作者是如何描写观察的?

  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2)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想一想,谁对谁是恭恭敬敬的?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8、在隆重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重策略,说说策略的内容。

  9、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10、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11、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2)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3)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道哪些胜仗?

  (4)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三顾茅庐》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三、理解词义

  1、犹然:仍然。

  2、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4、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5、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6、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7、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

  8、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9、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10、存恤:爱惜,体恤。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四、问题解疑

  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3、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4、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

  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对刘备进行考验。

  5、“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马德操和徐元直,用“顽石”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他谦逊的品德。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哪些策略?

  本题运用文段内容概括法。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7、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的诚恳态度和真心实意。

  8、如何理解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

  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包含着对日后的打算,也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格。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旷世奇才。

  《三顾茅庐》读后感

  诸葛亮,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刘备得到诸葛亮后如鱼得水,横驰与三国之中,并建立了蜀国,这一切都归功于军师诸葛亮,但大家要知道,刘备是坚持不懈三次方把诸葛亮请下山的。

  刘备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很有才能,如果有他帮忙就能辅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可第一次去因诸葛亮不在家,没见到诸葛亮,第二又冒着大雪再去请他,可又因诸葛亮外出希望再次落空,但刘备没有气馁,最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出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

  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找不到诸葛亮,而放弃,可能成不了什么大事业,建立不起蜀国。它告诉我们做什么事要有恒心,有耐心,才能成功。另外,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都是亲自去的,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刘备赏识他自己的才能,辅助刘备打天下。

  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不会去拜访三次,诸葛亮一个山野村夫,我去拜访他已经算是瞧得起他了,既然他不在,就不请他做军师,再说,一个从小住在山里的先生,文化能高么,去也是白去。然而刘备,他仍不顾他人的劝阻,执意要去,正所谓“金诚所致,金石为开”,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并且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来做军师,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所打动,答应下山,帮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心愿。其实,刘备得诸葛亮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持不懈。

  在刘备被曹操打的抱头鼠窜之际,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三分天下指明了方向,联吴抗曹、火烧赤壁,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取了大半个荆州和整个天府之国,辅佐刘备一步一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出师表》中,刘备去世之前,把诸葛亮叫来,让他辅佐阿斗,打下江山,诺阿斗无能复国,就铲除他,由诸葛亮来复国,诸葛亮自然不愿,在《出师表》里对阿斗说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誓死效忠与刘备,对“败家”的阿斗细心教诲,愿他能继承先帝之愿,复汉。

  每当我读了这个故事,都会非常敬佩刘备的人品。他为了请到诸葛亮,三次坚持去拜见他,不顾天气严寒,不顾路途遥远,最终把诸葛亮请来了。他这种真诚、耐心、谦虚的优秀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三顾茅庐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顺本文字音。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葛亮的描写。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三国演义》介绍

  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

  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

  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

  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3.《三国演义》主题: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和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四、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查找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熟悉课文。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识记并抄写生字,标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这首诗是写谁的呢?——诸葛亮

  二、整体感知

  1.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明确:刘备、诸葛亮、张飞

  2.这篇小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四个: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探究刘备的人物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

  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刘备的形象特点。

  明确: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3.文中哪些事件或语句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明确:

  (1)三顾茅庐。

  (2)三请之时,“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

  (3)“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

  (4)泣请孔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5)斥责张飞

  4.文中对张飞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出刘备的谦虚、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特点。

  5.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刘备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四、拓展

  1.关于刘备你知道哪些信息?

  (1)时间表

  160年,出生于涿县

  184年,桃园三结义,同其弟征伐黄巾

  194年,升任徐州牧

  195年,吕布投靠刘备

  196年,投靠曹操

  200年,投靠袁绍

  207年,投靠刘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208年,赤壁之战联合孙权大败曹操

  209年,任荊州牧,与孙权联姻

  214年,入成都,领益州牧

  215年,刘、孙分占荆州

  219年,进位汉中王

  221年,即帝位

  222年,兴兵伐吴

  223年,殁于白帝城

  (2)字玄德,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刘胜玄孙,身高7尺5寸(汉尺),双手下垂可以超过自己的膝盖,眼睛能看见自己的大耳。

  2.关于刘备有哪些主要情节?

  桃源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刘备摔阿斗、白帝城托孤、葭萌关收马超、伐林送徐庶、计夺天荡山、伐吴殒命

  3.刘备有哪些性格特点?

  喜欢结交英雄豪杰,胸有大志而锋芒不露,机智善变,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宽仁爱民。

  五、作业

  阅读与刘备有关的重要情节。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施耐庵

  刘备

  ↓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交流阅读心得。

  二、探究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

  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明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3.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

  4.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一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

  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

  5.课文中刘备的哪些带有比喻修辞的语言表现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明确:

  (1)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6.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

  (1)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2)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不过虽逢其时、未逢其主之权宜之计。

  7.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诸葛亮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

  三、拓展

  1.关于诸葛亮你知道哪些信息?

  (1)时间表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出山辅刘备。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227年,上出师表,初出祈山。

  228年,街亭失守,斩马谡。

  232年,发明木牛流马。

  234年,病逝五丈原。

  (2)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瓢瓢然有神仙之概。

  常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其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

  2.关于诸葛亮有哪些主要情节?

  隆中对策、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巧布八阵图、七擒孟获、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激周瑜、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智算华容道、遗计杀魏延、骂死王朗、造木流牛马、五丈原禳星、死诸葛走生仲达、挥泪斩马谡

  3.诸葛亮有哪些性格特点?

  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才能过人。

  忠心耿耿、感恩图报。

  法纪严明、严于律己。

  四、作业

  1.阅读与诸葛亮有关的重要情节。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施耐庵

  诸葛亮

  ↓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

三顾茅庐教案4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以读为本,多法并用

  (一)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三)赛读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你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

  3、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四)看、议、读、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习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案5

  周五下午。在镇教研活动上,王雪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

  1、本课紧紧围绕着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课题“三顾”为主线,进行课文的教学。

  2、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

  3、比较。通过比较刘备斥责张飞的对话。“张飞嚷道,刘备生气地说”,让学生体会到张飞的鲁莽、刘备对人才的尊重。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学生基本上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4、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了解刘备与张飞的感情之深,从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同时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组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案6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重点词,借助课题,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补充提示语,从刘备的言语角度感受他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出山。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释题

  1、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顾茅庐”的故事,它选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2、释题:“顾”:拜访“茅庐”:用茅草搭建的房舍

  谁拜访谁的茅庐?(刘备诸葛亮)

  谁能连起来说课题的意思?你还想知道故事的什么?(原因、经过、结果)

  二、初读整体把握:

  1、师:那赶快用心快速的读故事吧!去文中找找吧。

  2、生初读

  3、交流:

  (1)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事件)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经过)恳请他出山。

  (结果)

  4、点拨相关的字词:仰慕辅佐怏怏……

  三、抓言语,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

  1、师: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但你知道吗?此时诸葛亮过着怎样的生活?(生先说,后师出示)

  出示句子驾小舟于江湖之中,访名僧于山岭之上,寻朋友于村落之间,乐琴棋于洞府之内。生读后,师问: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无忧无虑,逍遥自在,与世无争……)

  师:是啊,到底是什么让他过上劳神的日子呢?刘备的哪些语言感动着诸葛亮呢?请用心读读一到四自然段。请你找到刘备的话,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生读一至四小节,找言语,写感受交流

  师:刘备的`哪些语言会感动着诸葛亮呢?

  预设之一: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派个人去呢?”在张飞的眼中,孔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村夫)

  所以张飞会怎样说呢?(不屑,很瞧不起,淡淡……)而在刘备的眼中呢?(当今的大贤:非常有道德,非常有才能)

  理解“斥责”(责备)斥责的背后,我们读懂了什么?(刘备的仰慕)

  预设之二: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这“风雪”一词告诉我们当时正处在怎样的环境?(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天寒地冻)师:刘备正是冒着这样的风雪来表明自己的诚意,因此,当张飞埋怨天寒地冻时,刘备会是怎样的表情呢?引读:刘备严肃的说_________;刘备生气的说_________;刘备真诚的说_________;

  预设之三: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引导:这“大声斥责”想告诉张飞什么?“斥责”的背后说明了什么?(表示自己的决心)师:是的,刘备就有这么一颗热心,一片决心,一颗诚心!请你联系上下文,补上合适的提示语,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分角色读(张飞刘备一起读语言)

  预设之四:师:正因为刘备如此诚心诚意,才会第三次拜访孔明时恭恭敬敬的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可张飞还是耐不住性子,说:(生读)“如果刘备听到了一定会说____________!”生根据上下文想象说话。

  四、回归整体,拓展:

  1、师:正是刘备斥责张飞表决心,天寒地冻写热心,正是拥有求贤若渴的诚心,诸葛亮出山了。他出山后做了什么呢?

  2、出示:

  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连山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火烧赤壁智取汉中收复南疆空城计三气周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存疑:下节课我们将从刘备的行为中感受他的诚心,孔明的感动所在。

三顾茅庐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呵斥”“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干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同学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 今天俺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俺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考虑: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俺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俺的诚意。你怕冷,自身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师导:俺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身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俺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同学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示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四、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俺。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呵斥——大声呵斥”?

  五、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俺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顾茅庐教案8

  ■第一课时

  [教学情况回放]:

  上个星期,我们一直学习的是关于创造力的一组文章,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古典小说的世界,本单元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历史人物,讲一些故事,如诸葛亮、祁黄羊等,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故事呢?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正如古话所说,我们以《三顾茅庐》、《祁黄羊》等故事为镜子,我们能学到如何做人,这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孩子们听我这么一说,感觉到来了劲头。

  接着讲三顾茅庐的意思。这不难!讲完我问点难度系数大些的——茅庐就是茅屋,可是这里为什么不用茅屋,而用茅庐呢?

  孩子们够聪明,有的说茅庐是山上,有的说茅庐比茅屋好好听点,还有的说比茅庐听起来比较高雅,呵呵,还知道高雅一说,够可以的!

  在最后,我告诉了孩子们茅庐的意思是简陋的草屋,这下孩子们恍然大悟了。

  在孩子们初读后,请任意选择一个任务进行,答案还是比较好玩:

  张飞太粗鲁了。

  刘备很重视人才。

  刘备很狡猾,他为了统一,他去茅庐请诸葛亮,我想他真的统一后,一定会将诸葛亮杀死,这就是狡猾。(孩子们不同意)

  关羽性急。

  刘备以大欺小……

  这真是有意思!

  分段读时孩子们更有意思。

  第一小节

  读“诸葛亮”,理解“统一”,有说归一个人管,有说不要群龙无首一样,几个国家要有一个带头的,有说占领,这需要纠正,我——刘备正因为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才要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统一。

  滑“邀请”两字,想象前两次是怎么邀请的?

  刘备去前一定要想想怎么讲?

  诸葛先生,我刘备久仰你大名,我想统一,可是正是因为没有您的智慧,所以至今还没有统一。

  诸葛亮先生,我老早就久仰你大名了,今天特来拜访,是想请你出山助为我统一。

  诸葛先生,早闻你足智多谋,此次前来,是想请您出山,助我实现统一的大业。

  我提醒注意诚心诚意,学生再说,要将你改成您。

  第二小节,张飞嚷着的那句,我请学生读,读得较好。我介绍嚷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喊叫,这下学生再读的时候就好了许多。姜军读时,几乎要尖叫起来,实在有些恐怖,过了![

  后来刘备生气了,他们就不再无礼了,我问为什么怕?孩子们猜想有意思。其中还讲到“怕”是因为他们重兄弟感情。

  第三小节,蒋昕读,自读,再谈感受。

  抓住两个“轻轻”、“恭恭敬敬”等词,通过亲身模拟体验来体会当时的情景。

  还体会山冈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山冈如卧龙,学生体会很有意思。

  第四小节,对“三分天下、最后取胜”进行补充阅读。第五小节。

  最后,问最爱者是谁,最讨厌者是谁?学生回答好玩。

  戴天成说:我喜欢刘备,因为他很尊重人才,很懂礼貌。“

  生: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

  生:我喜欢刘备,因为他耐心等待。

  生: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聪明,人有长得帅。

  师:是的,刚才我读到了,诸葛亮确实很有风度,很优雅!

  黄达愿:我喜欢童子,因为他有礼貌,因为他对先生说,外面有刘皇叔已经等待多时。这还说明他很体贴刘备。

  王成成:我喜欢关羽,因为他兴子很直率,武艺高强。

  生:我喜欢张飞,他技压群雄。

  师:那你最讨厌是谁?

  生:我讨厌张飞,因为他没有礼貌,很凶!

  生:我讨厌刘备。他把不想出山的'诸葛亮求出山。

  生:我讨厌诸葛亮……

  蒋雨雯:我讨厌张飞,他没有弄清楚,刘备都去请求了两次,他就反对,还想用粗鲁的办法来‘求’诸葛亮,这实在是不好,按理说他跟了刘备很多年了,应该知道刘备的心思呀。

  张飞不尊重他大哥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才。

  诸葛亮让刘备干等了好几天,(其实是好几个月,甚至是好几年)

  黄达:张飞,我比较讨厌他,因为他要将诸葛亮捆起来,很不礼貌。

  师:甚至可以说是粗鲁。

  生:我喜欢诸葛亮,又有点讨厌他,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我讨厌他是因为刘备来了,他竟然有本事还在哪里睡,打扮还要那么多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发表了这么多意见,我为你们自豪,说明你们读书爱思考了,这很好,但是一个人,最好还是将整本书都读一读,这样起来至少会更全面一些,更深刻一些,更正确一些。我向大家推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请同学们好好读读,然后在来你关注的人物。下课。

三顾茅庐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拜谒(yè) 今番(fān) 叱(chì) 侥幸(jiǎo) 岂可相强(qiǎng) 纶巾(guān)

  鹤氅(chǎng) 汉室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miù) 倾颓(tuí)

  窃命(qiè) 沔水(miǎn) 殆(dài) 民殷(yīn) 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 鄙贱(bǐ)

  阻塞(sè) 强盛(qiáng) 王冠(guān)

  塞满(sāi) 勉强(qiǎng) 冠军(guàn)

  塞外(sài)

  (2)词语释义

  拜谒:拜访谒见。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屏:使回避。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答案示例:“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兴复汉室,建功立业。刘备先拜访了孔明两次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孔明出山。

  2.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二)研读分析

  1.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 鲁莽、直爽。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刘张飞这结义三兄弟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三、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答案示例: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2)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肖像、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3)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势。

  2.写法探究

  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答案示例: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4、拓展延伸

  【经典诵读】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五、课堂小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三顾茅庐教案10

  一、认真预习,搜集信息

  1.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了解与《三顾茅庐》有关的,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如故事作者、故事背景,故事的前因、后果,文中人物的其他故事等。

  2.学生介绍:

  本文作者罗贯中,内容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3.故事的背景了解: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刘表割荆州给刘备镇守,曹操有意攻打荆州,派曹仁设下乌龙八卦阵,刘备派关羽前去攻破,结果失败。回来后经徐庶指点,识破阵法缺陷。关羽带一百精兵前去,不伤一兵一卒,得胜归来。曹操闻得徐庶的才智,又知他是出名的孝子,于是设计把徐庶拉拢到身边为自己谋事。徐庶无奈母亲被曹操所挟,在去曹营之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接下来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4.了解古今词义有一定距离的词语:三顾茅庐、行踪不定、谒见、行礼、草舍等。

  二、看读评议,整体把握

  1.看《东方小故事》中的《三顾茅庐》,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启发学生按一顾、二顾、三顾茅庐的顺序口述故事内容。

  2.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顺序 准备 刘备的态度

  (关键词语)

  关羽、张飞的态度

  (关键词语) 结果

  一顾

  二顾

  三顾

  总的说明什么

  (通过看电视、读课文,讨论、填表让学生大致了解了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个性,总的.说明刘备是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大业的。)

  三、对比研读,细节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句,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

  2.交流点拨,对比研读:

  A:三顾茅庐时环境描写的句子:

  第二次拜访时: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岗。

  (借助这些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

  B:刘备的语言与关羽、张飞的对比。

  刘备a.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b.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c.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张飞a.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b.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c.张飞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张飞的粗鲁、莽撞反衬出刘备的谦恭态度。)

  C:刘备的行为与关羽、张飞的对比。

  刘备:a.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b.刘备轻叩柴门……

  c.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口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寺站在房门台阶下午等孔明醒来。

  d.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大业。

  张飞:a.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b.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

  (正是刘备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感动了诸葛亮,才使退隐山林的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D:指导感情朗读。

  a.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b.分角色表演性朗读。(读得好的,及时表扬)

  3.学生小结: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之人,结果他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从此下山辅佐刘备。

  四、课外延伸,引导阅读

  1.出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名句。

  a.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这句话是谁说的?

  2.出示诸葛亮的名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此文中的名句。

  3.教师讲解《出师表》的大致意思。学生小结:《出师表》最终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4.从诸葛亮下山到诸葛亮最后写出名作《出师表》以表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什么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仅仅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吗?课余阅读《三国演义》通俗读物,了解刘备其人、其事。重点评价刘备性格特点。

  评:

  1.本设计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搜集信息、整体把握、对比研读、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

  3.以读代讲。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读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课文语言,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三顾茅庐教案11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王老师的这一节课主要抓住了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得出是诚心诚意,然后王老师让学生在一顾和二顾中找出相关的语言和行动体会其情和其心到底有多诚,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以人为本个性化的阅读。

  在与学生交流时,王老师.整体把握得很不错,围绕刘备的`语言、行动和文中的环境以及各自的身份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采用了对比研读、引导阅读等方式。

三顾茅庐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辰(cheng chen)

  诸(zhu zu)

  卧(wowu)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六、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案13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

  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

  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

  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

  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

  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

  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

  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

  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

  生:北风很寒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的。

  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

  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

  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

  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

  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

  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

  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时。

  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

  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

  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

  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

  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三顾茅庐教案1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中的生字,语句。

  2、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朗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讨*,群体诊断与矫治。

  3、集体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多媒体.课件。注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讨论:张飞鲁莽刘备对诸葛亮敬重

  3、读课文,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4、讨*:群体诊断与矫治

  张飞:嚷、捆

  刘备:第三次拜访,训斥张飞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群体诊断与矫治。

  环境烘托:

  a、看图,感受景色宜人,出示比喻句“那天的山冈……卧龙”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诸葛亮的性格及胸才大略。

  b、感情朗读。

  细节描写:

  a、从哪些词看出(诸葛亮是刘备访求的贤士)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虔诚。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b、看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感受。

  c、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刘备听了……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的朗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我得到……,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复述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师引述,学生接着往下说。

  2、同桌练说。

  3、指名复述。

  五、课外延伸,发展性诊断。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吗?

三顾茅庐教案15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历史故事。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相对于其他段落,这一部分写得平平淡淡,波澜不惊,没有细腻的刻画,没有动情的议论,只用了白描的手法写了刘备的几个动作:从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路就开始“下马步行”,到“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站在台阶上等候”,再到等诸葛亮醒来后“快步走进草堂”。然而,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就在这一段中表现得真实又真切。

  如何让学生通过刘备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并把握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读:读出动作

  1.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刘备动作的词句。

  2.交流(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二读:读出“诚心”

  想一想: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交流预设: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刘备诚心诚意,渴求人才。)

  (2)“轻轻敲门”。(怕惊扰诸葛亮;虔诚。)

  (3)“轻轻地走进去”。(怕吵醒诸葛亮,对诸葛亮尊重。)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发自内心地求贤求才。)

  来,一起来写“恭”字。它是形声字,下面这部分是从“心”演变而来的,表示“诚心诚意”。“恭恭敬敬地站”是一种怎样的“站”呢?请同学们试着做这个动作。刘备就这样站在草堂的台阶下,这一等就等了半晌工夫再加一个时辰,相当于站了四节课。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求贤若渴。)

  三读:读出形象

  1.会读书的同学能够透过文字的表面读出文字背后的许多内涵。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动作。

  (1)“下马步行”:刘备心中就是这么虔诚;

  (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不要惊忧了诸葛先生;

  (3)“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4)“恭敬等候”:对,就是这样诚心诚意地等待;

  (5)“快步走进”:刘备心中是这般高兴;希望自己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等得太久。

  2.把这些动作送到这段话中读一读,你会感到这些词句不再平平淡淡了,它们饱含着感情。再读这段话,想一想,刘备诚心诚意的背后是什么?

  3.“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恭敬等候”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4.记住刘备这些动作,就很容易把这段话背诵出来了。(师生合作背诵)

  四读:读出写法

  1.你们看,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的这些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文字的'背后是刘备的诚心,是对诸葛亮的尊重。而这一切,需要我们细细去读,慢慢去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读是读不出的。

  2.除了写刘备的一系列动作之外,其他段落还写了他的语言。当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一(生读)“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当诸葛亮出山后,刘备高兴地说——(生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你们看,求贤若渴的刘备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就在于它能够把人物给写活,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实在是功不可没啊!

  3.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对人才的“尊重”。正是有了这种尊重,才有了一段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

【三顾茅庐教案】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教案02-19

三顾茅庐教案11-12

《三顾茅庐》教案15篇02-20

《三顾茅庐》教案(15篇)04-01

精选《三顾茅庐》教案三篇04-03

《三顾茅庐》教案四篇10-21

【精选】《三顾茅庐》教案四篇10-26

三顾茅庐教案14篇09-13

《三顾茅庐》教案范文九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