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教案

时间:2022-03-18 11:21:3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和》教案(精选1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和》教案(精选19篇)

  《人和》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理解和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揭示思想性格的写作方法。(个性化的语言)

  二、培养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鄙视伪君子与奴才,做英勇投入战斗的实干者。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思考题:

  1、这篇散文诗写了几个典型人物?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的?用恰当的词概括他们特有的思想性格。

  2、作者写这些人时分别倾注了怎样的感情?是褒还是贬?作具体分析。

  二、激发兴趣,引入课文。京剧讲究脸谱,颜色、线条,均有学问。如红脸表示赤胆忠心,黑脸表示戆直无私,白脸表示内心*险。观众一看舞台上人物的脸,就能猜测其好坏,猜测其思想性格。这说明肖像描写是为人物性格服务的。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肖像描写是:高大身材,青白脸色,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自命清高,好喝懒做的性格。最后一次出场,黑瘦,破夹袄,蒲包,草绳,用手爬着走来,突出地塑造了这个受欺凌受摧残的苦人儿形象。可见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十分重要。

  然而,艺术高手有时不用外貌描写,只用人物语言的表达方法,也同样能深刻地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塑造出鲜明的形象。鲁迅先生这篇散文诗就有此妙处。

  三、理清段落。

  思考回答:课文通过三场对话描绘三个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哪三场对话?请划分一下。第一场谁与谁对话?第二场?第三场?用浏览速度看一遍。

  (板书)

  1、奴才与聪明人

  2、奴才与傻子

  3、奴才与聪明人

  四、分场朗读,理解内容。

  第一场对话:奴才与聪明人。奴才,诉苦。为悲惨生活而唉声叹气,不知反抗,不想反抗。由于安于现状,心灵深处有自我安慰,因而易为廉价的“同情”所满足。“诉”、“舒坦”,准确地披露了内心的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奴才的奴性、软骨,“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概括,精要,入木三分。

  聪明人,故作姿态,顺奴才的话,听话音,接话头,敷衍,不负责任。说了三句话,叹了一口气,故作“惨然”和“叹息”的样子。第三句话分明是叫奴才安于奴才的地位。

  对话中省略号有妙用,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

  第二场对话:“奴才与傻子。奴才,诉苦。不思反抗,不敢反抗,反对反抗。“恭敬”驯服,卑躬屈膝,奴颜媚骨,向主人请功。“首先”、“得胜”揭露深刻。

  傻子、实干,正直。他义愤填膺,热情勇敢,英勇战斗。具有毁坏铁屋子的精神。(《呐喊》自序)

  然而,他不明事理,鲁莽从事,孤军作战,脱离群众,不考虑方法。

  第三场对话:奴才与聪明人。奴才,安于做奴才,居功自诩,为得到主子的夸奖而洋洋自得,十足的奴才本性。不仅奴颜,而且脊梁骨是弯的,骨头是软的,拍马,发臭。

  聪明人,敷衍。仍然接话,顺着奴才的意思,赞扬奴才安于奴才的地位,叫奴才永远做奴才。至此,灵魂深处的世界进一步暴露,原来是主子的帮凶。

  五、表情朗读。

  1、只读对话部分,连贯起来理解领会:没有服饰、外貌的描写,而是用对话揭示人物的心灵。为什么对话描写能揭示人物的心灵呢?言为心声,作者抓住了反映不同人物内心深处的关键性语言来表现,做到了语言个性化,使人听其声如见其人。要做到这点,须有很深的功力,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与感受,善于敏锐地捕捉。这种描写方法在古典小说中早已运用,如《红楼梦》中王熙风的出场,就是听其声如见其人。

  (板书)

  对话描写

  言为心声

  听其声如见其人

  2、进行对话描写时伴以简洁的叙述与神情描绘,轻轻一笔,画龙点睛,如闻其声,如见其态。

  3、不是孤立的几场对话,而是鲜明的对照,照出奴才的奴性,聪明人的伪善,傻子的憨直与莽撞。在比较中使假、恶、丑的可憎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六、理解作者褒贬的感情。

  1、对维护旧社会的奴才、聪明人揭露,讽刺,对毁坏旧社会的傻子既赞扬,又指出不足,激励人们更好的战斗。

  《野草》,1920年9月——1926年4月时作品,共23篇。作者在《题辞》中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面”就是产生野草的社会背景。1924年,国共两党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1925年“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高潮,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但北方依然是军阀的黑暗统治。鲁迅对封建势力、买办思想深恶痛绝,展开英勇的战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勾画、塑造这三种人,(社会上确实存在)寄寓褒贬的感情。

  2、奴才与穷人、奴隶不同,此文中的“聪明人”与通常说的耳聪目明的人不同,概念不能混淆。

  七、思想意义:三种人具有典型意义,历史意义,不是张三、李四、王五,而是这一种、那一类,高度概括。可作为镜子对照,照到灵魂深处,教育人们认清、看穿“聪明人”与奴才的面目与本性,激励人们反抗,战斗,向旧社会旧势力进击。进击时要寻找合适的方法。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仍有艺术的生命力。

  八、作业:写一段对话揭示人物性格。

  教后:

  学生质疑有质量。一同学问:聪明人说的话不阴不阳,到底是什么意思?又一同学问:“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为何用两个“和”,不用顿号?另一同学说:最好讲讲时代背景,否则不懂。一个同学问:“代为高兴似的”,“似”起何作用?什么叫“头钱”?

  2、一个同学说:“奴才毕竟是奴才。”好。

  3、第一场对话,聪明人思想性格暂不下结论,引起悬念;时代背景放在后面讲,可突出思想意义。

  《人和》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通过认真观察图画,能注意添加细节和推测任务的心里活动。 能从故事要素角度(开头、经过、结尾、时间、人物、地点等)梳理故事。 尝试综合运用肢体动作、语气语调等手段,形象表现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大书

  活动过程:

  1、回顾故事内容,对故事的几大要素进行梳理。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小怪兽和巨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幼儿一起回答。

  2、出示大书,找出故事的细节,分析解释。

  ——小怪兽为什么要偷走巨人的野餐?

  ——巨人得知小怪兽偷了东西,心情如何?

  ——巨人邀请动物们吃饭和给其他动物读故事,小怪兽为什么不乐意?

  ——书上用哪些词来描述小怪兽的'心情的?为什么小怪兽会很感动?

  ——你看到了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小怪兽还会像以前那样吗?为什么?

  3、分发小书,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朗读。

  ——幼儿找出小怪兽所经历的情绪情感和行为变化,同时感受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语速的变化。

  ——幼儿逐页分析,朗读。

  ——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怪兽和巨人的心理活动。

  4、总结。

  ——请小朋友课后想一想巨人和小怪兽有哪些有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哪些缺点是要改进的。你喜欢巨人还是小怪兽?为什么?

  《人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识写生字词。

  2.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文中所写的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3.让学生懂得尊敬老师、爱戴老师是一种美德。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用居里夫人的事业上的成就与她敬师爱师的事相对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写生字词。

  2.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文中所写的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教学难点: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女士,她是一位波兰科学家,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她就是居里夫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她的文章《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猜一猜,文中可能写些什么内容?

  二、新授课

  (1)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阅字典,也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还可以问老师。

  (2)指名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提问:本文写了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之间哪几件事?

  要点:一、居里夫人将自己的象牙项链送给老师做旅费回乡。二、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后,居里夫人写信邀请老师到家中做客。三、在盛大的典礼上,居里夫人穿过人群,把老师接到主席台上。

  三、悟中心

  由这几件事,你读出了什么?(居里夫人尊师敬师的美好品质)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

  9、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

  欧俄控届副署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文中所写的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2.让学生懂得尊敬老师、爱戴老师是一种美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用居里夫人的事业上的成就与她敬师爱师的事相对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

  回顾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居里夫人什么样的品质?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写的?

  三、新授课

  1.教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文章哪里写出了居里夫人对老师怀着真挚的情感?请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相关语句,在书边做简单的批注。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意见。

  3.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要点:

  (1)下了课,玛妮雅走进欧班老师的房间,从脖子上解下一串象牙项链,默默地放在老师的手里,然后用法语说了句为了第厄普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一个幼小的孩子能为老师着想,能体会到老师的难处,能把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老师做旅费,可见对老师的情感多么真挚。

  (2)欧班老师简直不敢收下,以为是邮局弄错了。一位全世界都在传颂的伟大科学家,怎么会给一个又老又穷、默默无闻的教师写信呢?直到邮差肯定没有错,她才用颤抖的手拆开了信封。

  这一段用一个反问句写出了居里夫人虽已成名却不忘恩师。

  (3)居里夫人在典礼中对老师表示敬意,足见她们的真挚感情。

  (4)幸福的泪水挂满了老人的双颊,她的学生对她还是那么热爱,那么尊敬!

  这一段表面是在写欧班老师,实则写居里夫人,通过老师的表情和心理,赞扬了这位伟人的崇高品质。

  4.指导朗读。

  抓住让人感动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读。

  5.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6.布置作业。

  搜集名人尊师敬师的故事,下节课开个故事会。

  四、板书设计

  《人和》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各种礼貌语言及各种文明行为习惯。

  2、体验待客、做客的礼节,养成文明交往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

  4、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5、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要求学生互相拜访,体验待客、做客的过程。

  2、教师准备故事人物挂图三幅,木偶两个,作为教具。

  3、教师准备《小主人和小客人》的录音带,优美抒情的背景音乐。

  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习各种礼貌语言及各种文明行为习惯。

  2、难点:体验待客、做客的礼节,养成文明交往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1、活动前先做小游戏"请你跟我拍拍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出示两幅人物图画,介绍给小朋友认识,让小朋友给他们热情地打招呼,由此引入发生在两个小朋友之间的故事。

  3、放录音《小主人和小客人》,组织幼儿认真听故事,教师随录音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以利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4、听完故事后,教师续编故事,并提问:小红回到家,妈妈问她去哪了,做了些什么,小红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小朋友们通过听故事进行猜测,替小红告诉妈妈,好不好?这样让幼儿巩固了故事情节,培养了幼儿认真听的习惯。

  5、让幼儿讨论,小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小红是一个怎样的好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渗透待客、做客的礼节教育及讲卫生的好习惯。

  6、教师进一步引申:让幼儿再次结合自身实际与小明和小红进行比较,让小明和小红的行为成为他们的榜样,让他们学有目标。

  7、师生共同游戏,体验待客、做客的礼节,让幼儿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运用知识的目的。

  8、师生一起背诵儿歌《养成好习惯》、《乖宝宝》,本课达到升华的目的。

  教学反思:

  在整个说课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准备我觉得自己还是挺认真的,我没有按照一般的要求的去设计这节课,我以为这会是好的,没想到这却成了偏题,说实话有一点儿伤心,不过这是第一次嘛,而且我觉得应该是我在设计的课中并不能体现我的想法,所以老师们就更不能理解了,只是会觉得我设计的课偏题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经验教训:在还没有把课说好的情况下就不要去一昧的讲究新颖,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不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本意可能还会很乱。

  《人和》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孩子进入大班后,对值日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学到一些劳动的小技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喜爱。《勤快人和懒惰人》是一首诙谐幽默的歌曲,它把勤快人和懒惰人描写得惟妙惟肖。通过歌唱,它能使幼儿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吐字清楚,正确地表现歌曲的节奏。

  2、启发幼儿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变化来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的形象。

  3、启发幼儿用“他在……,他在……,他还在……”的.句式为“勤快人”“懒惰人”创编新歌词并演唱,体验创作歌曲的成功感。

  活动准备:

  1、请孩子回家观察父母在厨房干活的情景。

  2、图片“勤快人”“懒惰人”; 节奏卡片。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解决难点。

  通过图片的比较,让幼儿知道勤快和懒惰这两个相反的概念,并有节奏地说出“他在…他在…他还在…”的歌词。

  1、出示勤快人图片并提问。

  2、出示懒惰人图片并提问。

  二、学唱歌曲,分析歌词。

  1、第一遍听录音欣赏,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整体风格与速度。

  提问:听后有什么感觉?

  2、第二遍欣赏,教师清唱。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3、有节奏地完整地朗诵歌词。

  4、幼儿跟教师完整演唱歌曲。

  5、引导幼儿用不同的速度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进行演唱。

  三、提问引导,创编歌曲。

  1、勤快人在厨房除了烧菜、煮饭、蒸馒头,还会做些什么事情?相反,懒惰人呢?

  2、我们把这些事情也一起来唱一唱好吗?

  四、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人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2、教学突破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热身训练

  1.板书“爱”。

  2.诱思:正大剧场结束曲中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还有一位诗人说道:“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请同学们谈对“爱”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

  二、设疑、理解、点拨

  1.提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2.提问: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提问: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辐射资料.深化理解

  1.叶圣陶说过:“作得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2.指导学生阅读《一棵大树》。

  提问:大树对男孩可谓爱之有加,可是他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了吗?

  3.请同学们给这篇童话补充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四、本课小结

  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请同学们在课下向其它同学讲述一个你身边发生的爱的故事。并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第二课时

  一、 理解作者构思

  1.课文为什么要强调是“巨人”和孩子呢?如果改成“男人”和孩子,效果会怎么样?

  2.你觉得课文在构思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彼此交流一下。(给予点拨)

  二、学习拟人修辞

  1.拟人是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从文中找出最典型的一段来,体会其妙处。

  2.指导阅读《溪水》一文,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拟人句。

  三、片断写作练习

  提问: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四、本课小结

  读童话是美好的,写童话同样是美好的。因为在读、写之中,你的心灵便得到了净化,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道林格雷的肖像》。

  《人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2.学习文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3.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4.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点

  分析三种人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动作、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鲁迅先生绝望和悲凉的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接触过许多作品,其中不乏描写贫苦人民凄惨生活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这样概括中国的历史: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同时,鲁迅又把人分为三类:聪明人、傻子和奴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这篇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二、初步感知,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正音。

  三、深入探究,分析形象。

  1.识奴才

  (1)全篇着墨最多的是哪一个人?

  奴才。

  (2)奴才出场前鲁迅给了他怎样的评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只要”说明奴才从内心里是接受“这样”的,而“只能”则说明奴才的奴性是不能改变的。

  (3)奴才遇到了聪明人,向他诉苦。奴才有什么表现?这种表现代表了他内心的何种感受?而当他得到聪明人的同情的时候,又有何表现?

  奴才的表现是流泪,证明他内心悲苦之极。但当他听到“这实在令人同情”的话时却又马上高兴起来。

  (4)奴才从悲苦到高兴的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奴才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什么?而这个奴才需要这些吗?

  奴才其实只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只要这样)就可以了,因此会变得高兴起来。事实上,奴才真正需要的绝非同情,应该是解放。但奴才却不要这些,他认为只要有同情就足够了。

  (5)当真正出现了一个真心帮助他,要给他开一扇窗的人时,奴才的反应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奴才极力反对,因为他并不要解放。

  (6)在这种情况下,奴才是如何做的?你注意到他语言中的关键词了吗?根据这个关键词揣摩一下奴才的心理。

  当有人来帮助他时,他大声报信:“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这句话中“咱们”一词很值得思考。在奴才心里,他和主人是一家人,不仅甘于受欺凌,还要做其走狗。

  (7)请看描写奴才饱受压榨生活的话:“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思考:作者为什么为他设计这样一段打油诗的告白?

  奴才经常找人诉苦,很娴熟,不像被压迫,可笑更可悲,更能体现出奴才是甘心安于现状的。

  奴才一辈子可以说只做了两件事:忙于诉苦,乐于邀功。

  2.辨聪明

  (1)聪明人出场,做了哪些聪明事,说了什么聪明话呢?

  和许多人一样,聪明人在听了奴才的诉苦之后,安慰奴才:“我想,你总会好起来……”“这实在令人同情。”

  (2)当奴才维护主人的利益,聪明人去慰问时,对奴才的所为持何种态度?据此你可以判断聪明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这样说?

  聪明人对奴才所为持赞同的态度。这实际上说明他是个伪善圆滑的人,他所说的“你总会好起来”实际上是在敷衍奴才,而最终的赞同也是在敷衍。这种态度正符合其伪善圆滑的特点。

  (3)对于奴才,聪明人做了几件事?你认为聪明人所做的事对奴才有无帮助?

  两件事:巧于安慰,惯于欺骗。聪明人的做法让奴才有个倾诉的机会,满足了奴才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认为是有帮助的,但从奴才解脱悲苦命运的角度来看,却是起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作用。

  (4)思考:鲁迅为什么称之为“聪明人”?说说鲁迅笔下的“聪明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鲁迅所谓的“聪明人”,就是善于钻营作伪与不择手段捞取实利美名的卑劣小人,对于这种人,鲁迅疾之如仇,他甚至将之看成是人性的一种劣根性。文中的这个人正具备了上面的特点,故称之为“聪明人”。

  鲁迅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却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而人呢,从能够直立,到能说话,再到能写字作文,自然是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而对于这些善于以做伪来博取美名实利的“聪明人”,鲁迅总是忍不住要去揭露他们,剥下他们身披的庄严美丽的外衣。相形之下,鲁迅更加同情于不会说谎、不会打着“公理”“正义”的旗子而行巧取豪夺之实的“傻子”甚至“笨牛”们。

  (5)“聪明人”既有如此的特点,显然,他们的做法只能起到维持现状或相反的作用。鲁迅为什么说“这个社会是不能靠聪明人支持下去的,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

  (学生讨论。)

  聪明人只有花言巧语,而无实际行动。都如聪明人一样,这个社会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

  3.赞傻子

  (1)这个世界不需要“聪明人”,那么需要什么人?

  傻子。

  (2)请大声说出傻子的台词:“混帐!”思考为什么傻子要这样说。

  想帮助奴才,对主人的做法感到愤恨,想改变奴才悲苦的命运。

  (3)傻子接下来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傻子开始动手砸墙,却被奴才拦住,最终被奴才赶走。

  (4)对于傻子的结局,你有什么看法?试分析这一结局及傻子的性格特点。

  傻子的结局实际上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奴才的奴性不转变,傻子的帮忙只能是空费气力。

  傻子让人头疼的地方正是他的“傻”。当奴才与聪明人在一个诉苦、一个同情的默契中维持着既成的秩序的时候,却硬生生地撞进一个见一就是一、见二就是二,不知道世故圆滑为何物的傻子,使原来奴才与聪明人之间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来维持的和谐被撞得裂缝横生,所谓奴才之为奴才,所谓“聪明人”的狡猾与做作,都在这傻乎乎的撞击之下原形毕露。可以说,这里的傻子就像那个实话实说地大声说出“皇帝身上什么也没有穿”的孩子一样,在似乎懵懵懂懂之中,直接用手、用行动撕下了虚伪者的面纱,并引起了哄然的笑声。

  显然,傻子之为傻子就在于他的无知——对某些常人以为天经地义、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的无知,由此导致他简单与执拗的“一根筋”的思维与性格,他是“无可理喻”的,在他面前,人类为自己发明的所有的灵活变通的办法、保全虚伪的面子与尊严的手段全然失效,所有的假面具都摇摇欲坠,所有粉饰的太平都将剥落,所有的巧智与诡辩都将无法通行。

  也正因为如此,社会才更需要这样的傻子,去真正改变现状。

  (5)既如此,鲁迅为什么还要叫他“傻子”?作者在这里对“傻子”持怎样的态度?

  “傻”,只是在聪明人眼中的形象,这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傻”,而应冠以“正直忘我”的概念。作者对“傻子”持赞美的态度,实际上,鲁迅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可以看做关于某种傻子与聪明人的寓言,在这些作品中,傻子们以各种变相反复出现,有意无意地剥扯着绅士们的庄严的长袍。

  (6)探究:在当今社会中,你认为是否还需要这样的“傻子”?

  (学生讨论。)

  我们需要“傻子”这样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7)总结。

  奴才——饱受压榨,忙于诉苦,乐于邀功——可悲

  聪明人——伪善圆滑,巧于安慰,惯于欺骗——可恶

  傻子——无私忘我,甘于拯救,敢于抗争——可敬可爱

  (8)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总结全文,探究思想。

  你认为作者通过写此文,最终的目的是想表达自己的何种思想?

  作者实际上非常希望能有那么一天,中国的百姓不再坚持自己的奴性,而学会抗争,因为,希望始终是存在的。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目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中间包含了鲁迅太多的渴望,渴望中国的民众不再甘于压榨,渴望有一天,中华民族真的走向辉煌。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今天,鲁迅的愿望已经实现,中国人终于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但是,希望鲁迅笔下正直忘我的“傻子”会更多地涌现,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五、联系现实,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同学们,现在如果让你选择的话,聪明人、傻子和奴才三类人,你愿意做哪一种人呢?

  “傻子!”

  请大家理直气壮地再大声说一声:“傻子!”

  下面老师请大家看一个“傻子”式的人物。

  投影:林秀贞的照片

  认识她吗?(不认识!)她像不像我们邻家的大妈?

  老师介绍投影文字:

  她就是“感动中国20xx”获奖人物,她叫林秀贞。她被称为“孤寡老人的好女儿”。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辞: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师生齐读颁奖辞。)

  愿我们都像林大妈一样,做一个新时代的“傻子”!好了,马上就要下课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份要用你的一生去完成的作业!那就是请大家牢记下面的一句话,并把它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之中:

  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人和》教案 篇8

  一、导入

  1、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字道出了华夏子孙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2、面对这个“和”字,你们想到什么?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谐相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睦友好(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地震、雪灾) 、团结和洽(企业)

  3、孟子所说的“和”又是什么意思?

  二、正文学习

  (一)第一则:

  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然而假如这个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武器装备比敌军精良,甲胄比敌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

  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1)何为“得道”,何为“失道”?

  明确: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孟子说的“得道”自然是指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明确: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5、拓展思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二)解读2、3、4、则

  “人和”相当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人和”呢?

  1、第2则: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1)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明确:“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敬互爱,就能达到人和的境界。

  (2)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对这种例外,君子要怎么做呢?

  明确:自反——反省自己

  (3)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在于君子的居心,当横逆之徒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一次次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横逆之人仍然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不会跟他们计较。君子的忧虑在己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4)孟子通过这则短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君子应该时刻把仁礼当在心上,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仁礼,也就没有小人那样患得患失的忧虑了,担心的是自己修养方面是否合乎圣贤礼义。

  (5)那么这则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明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处处地反省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2则针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选文3、4则针对统治者。

  2、第3则:反求诸己

  思考:“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从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明确: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达到人和的境界了。

  3、第4则:推己及人

  (1)思考:统治者要做到“人和”还有什么方法?

  明确:1)推恩2)发政施仁,制民之产3)治礼义,“驱而之善”

  (2)孟子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推恩之心”对于君王成就霸业的重要性,拥有推恩之心是君王“发政施仁”的必要的前提。

  三、课文小结: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我们的确需要个性,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团结。

  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和”意味着团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

  今天,我们从学习中了解了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了立身处世的借鉴——“反求诸己”、“推己及人”,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使用这两种处世之道,营造一个和睦团结的班,创造一个和乐美满的未来。大家有没有信心?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4、民齐者强。——荀况

  5、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人和》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一) 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 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的欢乐,自私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 能体会文中拟人句的效果,掌握文中字词。

  学习重点

  目标1、2、3

  学习难点

  目标2

  学法指导

  1、 熟读课文,掌握童话的.内容。

  2、 查找工具书,读准字音,解释生词。

  3、 小组交流,领悟童话的深刻内涵。

  自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 查找工具书,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栖息( ):

  聆听( ):

  肆意( ):

  咆哮( ):

  嬉戏( ):

  徘徊( ):

  翩翩起舞( ):

  乐不可支:

  2、 查找作者的资料,为同学作介绍。

  3、 朗读课文,简要概述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二、探讨交流

  1、导入

  2、预习展示

  3、听读课文,讨论:

  A:巨人的花园有过几次变化?

  B: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C:这则童话告示我们怎样的道理?

  三、课堂巩固

  1、《巨人和孩子》选自 ,作者 , 国作家。

  2、造句:

  翩翩起舞:

  乐不可支: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自我评价:优 良 可 劣 家长评价:优 良 可 劣 教师评价:优 良 可 劣

  时间:

  《人和》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学习歌曲,用不同的演唱速度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

  2、根据歌词,大胆创编勤快人和懒惰人的动作。

  活动准备:音乐磁带和CD

  活动过程:

  一、你喜欢谁?

  1、有些人在厨房劳动,忙着煮饭、炒菜、蒸馒头,是个勤快人;有些人什么事也不愿意做,只是呼呼睡觉,成了懒惰人。

  2、你喜欢勤快人吗?为什么?你喜欢懒惰人吗?为什么?

  二、勤快人和懒惰人的歌

  1、有一首歌曲把勤快人和懒惰人的都编了进去,我们来听一听。

  2、谈谈勤快人在厨房里做了什么事情?懒惰人在厨房里做了什么事情?

  3、教师根据歌词将歌曲第一段稍微加快速度演唱,而第二段放慢速度演唱。

  4、两段歌曲速度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5、完整欣赏两段歌曲的歌词有什么不同。

  三、我来表演

  1、教师演唱,幼儿跟唱。逐渐引导幼儿用不同的速度唱出不同的.人物形象。

  2、游戏,创编第二段歌词师:唱的有些累了,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说相反,是这样玩的:江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说的要和我相反?我们来试一试,例如:他在拖地,他不在拖地

  师:他在炒菜;

  幼:他不炒菜……

  师:他还在蒸馒头刚刚我们小朋友说的就是懒惰人在厨房里发生的事情,我们也来把他唱到歌曲里!

  四、角色扮演

  1、将幼儿分组,一组扮演勤快人,一组扮演懒惰人,边唱边表演。

  《人和》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比较深入地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在孟子博大精深的思想的启发下,获得对人生的借鉴与指导,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巩固和落实文言知识。

  二、课时与课型

  1.课时:一课时

  2.课型:引导探究课

  三、教学设想

  1.根据此选修课程的特点,课堂设计应避免两种极端化的走向,即纯粹的文言知识传授和纯粹的文化宣讲。要让学生在讨论、分析、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并达到陶冶身心、涵养德行的目的。

  2.本课堂的设计采用 “板块式教学模式”。板块式教学模式可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结构清晰有序,形成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板块设计

  教学板块一:认读与感知

  教学板块二:质疑与探究

  教学板块三:领悟与延伸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由热点时事世博会入手,引出“和谐”话题,再追根溯源到孟子的“人和”观。

  (板书课题) 人和

  带领学生温故初中时学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本课的第一个文选。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为2.3文选。

  教学板块一:认读与感知

  学生活动:

  1.各自大声的朗读文段,熟悉文段内容。

  2.听读文段,校正读音,整体感知。

  教学板块二:质疑与探究

  学生活动:

  1.学生梳理文段,提出疑惑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在学生力不能及的情况下由教师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文言知识方面的疑难问题。)

  3.请学生在研读文段的基础上思考探究:我们选读的这两个文段,与我们本课的标题有何联系?孟子在这两个文段中,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如果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一定要在诵读品味中加以引导)

  教学板块三:领悟与延伸

  (在学生明确文段观点的基础上进行)

  学生活动:深入思考,探讨领悟,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仔细阅读文段,看看在所学文段中,哪些语言足以引发你的思考,你想和别人分享吗?寻找一个对象,把你找出的句子送给他,并阐述送给他的理由。

  2.孟子在文段中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和”,他的建议在我们追求和谐的新的时代下会具有借鉴意义吗?

  (以上两问题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兴趣,并回扣课本,引导学生在先贤圣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中,获得自己人生的智慧。)

  《人和》教案 篇12

  设计意图:

  本活动取材于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班下的主题《小鬼显身手》,它通过两段对比鲜明的歌词与速度,创设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勤快人和懒惰人。引导孩子们感受劳动的快乐,由此喜欢劳动。

  歌曲的主要特点是:

  1、两段旋律的速度对比,如第一段快、第二段慢。

  2、两段歌词的关系对应,如:第一段"他在……他在……他还在……"、第二段"他不……他不……他也不……"。此外歌曲还有需注意的细节:如歌词与日常口语有区别、重复乐句的末尾音高有区别。

  针对歌曲的特点,活动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通过厨师角色贯穿整个歌曲的学习过程,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通过歌曲的对比倾听、图谱的对比观察、动作的对比演示等感受歌词、速度以及细节的区别。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尝试用不同的速度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

  2.体验歌曲诙谐的情绪,愿意做个勤快人。

  活动准备:

  1.《勤快人和懒惰人》伴奏带、CD机、电子琴。

  2.图谱。

  活动过程:

  一、律动入场、发声练习

  1.随音乐进厨房教师:今天我们要去参观厨房,让我们跟着音乐出发吧!

  2."厨师"和小朋友问好。教师:大厨师欢迎小朋友们,"小朋友们好……"

  3.出示图片说说厨师的本领教师:你知道厨师通常有什么本领?

  二、学习歌曲过渡:厨师有那么多本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关于厨师的歌。

  1.完整欣赏歌曲录音,感知歌曲形象。

  教师:歌曲中有谁?

  过渡:我们再听听歌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

  2.完整欣赏歌曲清唱,感知歌曲速度。

  教师:两段歌曲速度一样吗?怎么不一样?你觉得为什么不一样?

  过渡:我们先来仔细听听勤快人是怎么劳动的?

  3.结合图谱欣赏第一段歌曲清唱。

  教师:勤快人在干什么?

  "他在 炒菜,他在 煮饭,他还在蒸 馒 头" (念一念、听一听、唱一唱)过渡:我们来完整地唱一唱"勤快人"。

  4、完整学唱歌曲第一段。

  过渡:勤快人在劳动,可懒惰人却在?

  5.结合图谱欣赏第二段歌曲清唱。

  教师:懒惰人"他不 ?他不?他还不?" (念一念、听一听、唱一唱)过渡:我们来完整地唱一唱"懒惰人"。

  6、完整学唱歌曲第二段。

  过渡:两段歌曲都藏着同样的小秘密,请你仔细听把它找出来。

  7、结合图谱、动作感知并学唱细节:重复乐句末尾音的区别。

  过渡:我们把两段歌词完整地唱一唱(速度提示)

  8、完整学唱歌曲,初步尝试表现歌曲速度的差异。

  1)师生分角色唱教师:老师先唱"勤快人"、小朋友们唱?

  2)师生换角色唱教师:"勤快人和懒惰人"你喜欢哪一个?那么这次请小朋友唱"勤快人"……三、师生合作表演唱中班教学活动《勤快人和懒惰人》团队研修案例一、教材解构:

  本首歌曲在主题的中间阶段进行开展,当幼儿积累初步的劳动认知,感受劳动的辛劳与快乐,通过此歌曲的引出,能让幼儿在模仿成人劳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和熟悉成人劳动的不同形象。《勤快人和懒惰人》是一首经典歌曲,本身歌曲结构比较工整,篇幅不长,歌曲关系单纯,一个字对一个音,曲调比较平稳,两段体的乐曲结构有重复节奏,只不过在两段结尾处旋律稍有高低区分;演唱音域也比较适合中班幼儿,歌词的形式和内容易于用动作来表现,歌词形象表现的是在厨房劳动的厨师,对幼儿来说也不惧陌生感,唯一具有挑战的是勤快人和懒惰人所表演唱的曲调速度有快慢之分,这对适当提升中班幼儿歌唱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度。

  学情分析:

  中班幼儿喜欢音乐表现活动,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已经具备一定的歌唱表现能力,在控制声音,辨别音高、旋律、速度方面已经积累初步的经验,在演唱中经常喜欢借助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有情感表达的需要,因此,为了让幼儿熟悉歌词,理解和感受歌曲形象,我们在歌唱活动中的情境创设和动作表演还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策略。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相对比较容易兴奋,喜欢结构相对工整,有重复感,音乐关系较为简单,喜欢比较轻快活泼、速度稍快的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基本上很适宜中班幼儿年龄段幼儿演唱和表现,歌词形象也能清晰地引发幼儿模仿厨师劳动的场景,体验快乐劳动的成功感。

  研修过程:

  第一次集中研讨此次集中研讨主要根据主题《小鬼显身手》确定主题脉络,各个教学活动在主题行进中适合开展的时机,《勤快人和懒惰人》排在主题进程的中间时段,具有一定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来源于本身歌曲带有正面和负面两种形象的表现,也激发幼儿对积极劳动形象的肯定、欣赏和喜欢,让幼儿进一步获得劳动的快乐和自豪起到铺垫的作用,因此,通过此次集中研讨,我们初步确定了此歌唱活动在主题开展中的价值和在实施中主要表达的歌曲情感基调是正面快乐的。

  《人和》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初步分析音的高低,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2、通过游戏产生对音乐活动的爱好。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高人矮人图片、磁带、铃鼓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小朋友为客人老师表演歌曲《小花、小树》。通过小树长高了引出主题。

  二、进行部分:

  1、教师出视高人矮人图片引起幼儿爱好。"图片上是谁,有几个人,他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还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礼物,一会儿老师就帮他们把礼物送给你们。"

  2、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进入主题。"高人和矮人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天天都要一起到树林里散步,可是今天他们来到树林时发现以前散步时的音乐被换了,他们不知道哪一段音乐是高人散步时用的,哪一段是矮人散步时用的音乐。小朋友你们能帮助他们吗?"

  3、初步分析高低音。"我们这里有他们散步时的音乐,仔细听听现在是谁在散步,是高人在散步,仔细听听这是谁在散步,是矮人在散步。高人走路的声音很高,矮人走路的声音很低。"

  4、幼儿和老师共同来创编高人与矮人的动作。"我们一起来学高人矮人走路。"

  5、教师为小朋友发礼物――铃鼓。全体小朋友起立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安顺时针方向,听音乐学高人矮人走路,边走边拍打铃鼓。

  三、结束部分教师和幼儿一起跳健康操。"高人矮人今天非凡兴奋他们想请小朋友和客人老师一起跳健康操,你们愿不愿意?"大家一起跳健康操结束本次活动。

  《人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正确书写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老人和鸟》教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大意,在读中积累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想象老人与鸟儿亲密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鸟儿和老人之间深厚的感情,从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老人和鸟》,聆听了老人和鸟儿们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森林,去感受老人和鸟之间那浓浓的爱。

  二、自读课文,体会情感。师: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心话题:你从哪可以感受到老人和鸟之间那浓浓的爱?边读边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课文。

  三、走进文体,品读悟情。

  教学预设:

  第三自然段: 生可围绕“阻拦”“争吵”“展开”进行感悟。引导学生从“阻拦” “争吵”中感悟到老人的奋不顾身,态度坚决。 重点让学生理解“山神”。

  师:老人就是保护山林的使者,不容别人去破坏山林。 老人展开一张“布告”,想像一下布告会是什么内容?学生展开想象 自由发挥,感悟到老人以法服人,爱护鸟儿。

  师:森林是鸟儿的家,砍掉树木意味着鸟儿失去家园。老人是爱鸟的,像书中描写的那样,老人就是一尊山神,让我们怀着对老人的敬佩,读出老人的正义和威严。

  第四自然段: 重点是老人的动作:抚摩 拾起 安放 师:从老人的动作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老人看着受伤的树木,看着掉落在地上的鸟窝,他是多么心疼啊!

  师:老人还会做些什么? 让生谈一谈,感受老人对鸟儿的爱。

  师:老人就是这样,像呵护珍宝一样保护着鸟儿的家。

  第五自然段: “看,老人走动在浓密的树阴里,他那满头白发,多像一朵硕大的蒲公英,多像一盏明亮的神灯啊!”引导学生理解,鸟儿们已经把老人当作了森林的一部分。(一朵硕大的蒲公英)觉得有老人在,就有温暖和光明。(明亮的神灯)

  师:老人不顾一切地保护鸟儿们,他的举动让鸟儿由怀疑到信任。有他在,鸟儿觉得很安全。这是一个赞美老人的比喻句,老人就像神灯一样照亮了一切,给鸟儿带来了光明。

  第六自然段: 围绕“拜访”“馈赠”两个词语和句子进行品味。注意理解“馈赠”的含义。老人用“爱”和“饭粒”“招待”它们,使鸟儿感受的到老人诚挚的爱。 鸟儿们带着深情的问候来到老人的小屋,他们语言不通却心有灵犀,小小的饭粒饱含着浓浓的爱意,一颗颗的草莓传递的是信任与真情,一颗又一颗,一颗又一颗,每一颗都是最珍贵的`馈赠!(懂得感恩)

  师:老人爱鸟,用食物招待它们,鸟也爱老人,给老人带来欢乐。你体会一下这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生用语言描述) 师:正是因为老人“爱” 鸟,所以老人和鸟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第七自然段: 老人和鸟之间有说不完的故事。 师:树木每一年增长一个年轮。老人在这些年,每天都发生这样的故事,都嵌在了年轮里,把快乐洒遍了森林里的每一个角落。

  第九自然段: 小鸟知道老人走了,一定他们特别伤心、难过。

  师:老人和小鸟已经心灵相通,可老人永远的离开了那些小鸟儿,怎么不让它留恋,怎么不让它们难过。

  第十自然段: “谁也没有邀请谁”,每一只鸟儿都在怀念老人。 “成百上千只鸟儿在林中的小屋上空盘旋、哀鸣。”

  师:鸟儿懂得感恩,为老人送花送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对老人的爱。 “整个山林都是摇晃,树叶和树枝轻轻拂动。” “鸟儿们衔来无数的花瓣、无数的绿叶……”

  师:老人就像是鸟儿的亲人,亲人离去了,鸟儿在哭泣。整个山林都为老人的离去而伤心、难过。 师: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会说什么? 生:最后的告别,用舞蹈来送行。

  师:你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师:多么感人的一幅画面,多么壮观的一个特殊的葬礼。林中小屋被花瓣和绿叶掩盖了,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打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一下。

  生:还会有很多人再来,替老人完成心愿。

  师:那么,这个队伍中会不会也有你的影子呢?让我们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吧。

  四、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像老人一样的人。 推荐阅读:《珍珠鸟》、《老人和海鸥》

  结语:老人爱鸟,鸟爱老人。森林中演绎着一个个让人心碎的故事。在学校,老师爱你们,你们也爱老师,让我们在爱中享受每一天的学习。

  《人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情况,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学习本文精美的修辞和生动形象、饱含深情的语言。

  3、理解“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4、要对社会对他人充满爱心,摒弃自私自利的行为,为建立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那么,英国作家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童话《巨人和孩子》。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揭示了童话的主人公:巨人和孩子。文章的内容就是围绕巨人与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展开的,即巨人由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玩到欢迎孩子们到他的花园玩,孩子们的'行为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2、王尔德:(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唯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作品有:童话故事《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喜剧剧本《少奶奶的扇子》《理想丈夫》,散文《说谎的堕落》《社会主义下的人的灵魂》,诗集《里丁监狱之歌》。《巨人和孩子》一文选自

  《世界著名童话作品集》。

  3、学习生字:

  绿茸茸(rng)栖息(qī)聆听(líng)城堡(bǎo)吼.....

  叫(hǒu)

  高耸(sǒng)徘徊(pái huái)硕果(shu)笼罩(lǒng)肆......

  意(sì)

  4、理解生词。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叶圣陶曾说过:“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

  多么重要。

  关于结构切分——教师可从花园有几次春天上加以引导。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第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1~2):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 ):巨人禁止孩子们进入花园,从此花园只剩下肆虐的冬天。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用神话般的情节,形象地写出了巨人由于自私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巨人威力再大对此也无可奈何。意在告诉读者:人们会为自私付出沉重代价。

  第三部分(11~21):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也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巨人看到由于孩子们的到来,花园里又出现了春天的景象,而大受感动,幡然醒悟:“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了。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的游戏场所。”作者写得起伏有致,因为孩子们并不知道巨人已经变好了,见到巨人“吓得都逃走了”,花园立刻又“回到了冬天里”。富有戏剧情节的是只有一个小男孩没有跑,这是因为“他的眼里充满了眼泪,没有看见走过来的巨人”。接着写巨人“悄悄来到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由于他把孩子放到了树上,“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们也飞回枝头放声欢唱”。使巨人尤为感动的是,“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其他孩子也不再害怕巨人,“纷纷跑了回来,春天也跟着孩子们来了”,写得真切感人。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写出了巨人的改变是那么的真诚和彻底。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写巨人的花园由终年寒冬终于回到春天的过程,告诉我们:爱心能给世界和自己带来美好、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常怀私心,犹如严冬,冰封人间;奉献爱心,迎来春天,鲜花遍地。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是美好的人间。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复习的方式导入,用上一篇文章《地毯下的尘土》所包含的寓意为切入点,希求能够激发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兴趣,但由于语言组织不恰当,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让整个导入过程显得单调乏味。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准备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我希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内容,在讨论中开展自主学习,把课堂时间充分的交给学生,但由于我从事语文教育工作时间不长,在语文教学的各方面经验不足,也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另外,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学生学习的探究的重要手段。我并没有充分做到让学生在学中自主、民主的学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使学生在理解本文寓意的时候存在很大的困难。

  总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在方法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程度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再加之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当然,这与我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关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向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以及在语文教学中有独到方法的老师多多学习,以求在语文教学能力上取得最大的进步。

  《人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一些重点生字词的读音及字形。

  2.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3.学习分角色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4.在讨论和表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增强思想认识的深度。

  5.认识三种人的悲剧性。

  6.感受鲁迅先生痛苦的绝望和深沉的悲哀。

  7.摒弃奴才和聪明人的人性弱点,学习傻子高贵的精神品质,完善自我人格。

  教学重点

  认识三种人的悲剧性。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笑着哭”的风格。

  2.体会鲁迅先生的绝望和悲哀心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助国人呐喊,为民族彷徨;他更是伟大的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民族文化的高山,巍然屹立;是民族历史的长河,永远奔流。他就是中华民族的精魂——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二、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生字词。让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三、学生对文章进行分角色朗读。

  要求:读音准确,声情并茂,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第一组3名同学,读到“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第二组4名同学,读剩余部分。

  四、探讨奴才的形象特点。

  1.聪明人、傻子、奴才这三个人中,文章首先刻画的是哪一个人物?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的?

  奴才。是从奴才的语言、表情、心理和行动四个方面来刻画的。

  2.文章首先刻画的是奴才,重点刻画的也是奴才。“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他为什么这样热衷于诉苦?

  因为奴才处境非常悲惨,所以他通过诉苦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

  3.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奴才处境悲惨?

  诉苦的语言——吃的差,住的差,工作多,受鞭打。

  诉苦的表情——“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4.你认为奴才诉苦经中的哪一段写得最好?为什么?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这段话:

  (1)生动地表现了奴才饱受压榨的悲惨境遇。

  (2)经常找人诉苦,熟能成诵,带着一种职业性的熟练。

  (3)作者用轻松诙谐的笔调讽刺奴才通过诉苦来获得安慰的做法。

  5.奴才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悲惨处境?(讨论)

  奴才应该斗争,为自己争得做人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奴才的斗争将是极其艰苦的,而且很可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只有斗争才会获得人权和自由。虽然奴才并不一定获得整个世界,但他“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做人的尊严和权利。

  6.傻子热情地帮助奴才,奴才对傻子的言行持何种态度?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惊讶)

  “这怎么行?……”“这不行!主人要骂的!”(反对)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诬蔑 出卖)

  7.奴才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苟且偷生、愚昧无知、卑劣无耻。

  五、总结。

  奴才对于现实生活苟且偷生,通过寻人诉苦,来自我安慰;他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傻子身上,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主子身上,幻想主子大发慈悲,赏识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摆脱悲惨的命运,这是何等的愚昧无知!更为严重的是他出卖傻子,向主子邀功,向主子讨好,又是何等卑劣无耻。奴才可怜、可悲、更可恨!我们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

  第二课时

  一、探讨傻子的形象特点。

  1.讨论:傻子傻吗?为什么?

  不傻。因为他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

  尼采说过:“一切的大爱高出于怜悯。”傻子的这种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的精神的确令人敬佩,但是他对奴才的帮助过于盲目,有些冲动,应该先对傻子进行思想启蒙,从精神思想上帮助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傻子的悲惨命运。

  教师总结:尽管傻子也有自己的不足,但是傻子的精神还是非常伟大的。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先生所倡导和颂扬的。

  2.既然傻子不傻,鲁迅先生为什么称之为“傻子”?

  从聪明人的视角看他无私忘我,是傻的;从奴才的视角看,被奴才利用,被更多的奴才驱赶,是傻的;从社会的视角看,他不同于许许多多的庸人、市侩、骗子,是社会上的少数派,是傻的。傻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沉痛哀叹。

  二、探讨聪明人的形象特点。

  1.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聪明人的“聪明”?

  从聪明人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可以看出来。聪明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只是用语言安慰同情奴才,并没有用实际行动帮助他。

  2.你如何看待聪明人的“聪明”?

  不是聪明,而是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

  三、探讨文章的内容风格。

  1.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什么?

  以喜剧的形式,表达悲剧的内容。

  嬉笑中的怒骂,诙谐中的哭声,是一种“笑着哭”的风格。

  2.“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篇文章的悲剧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从奴才来看,他苟且偷生,不思斗争,也不想斗争,甚至积极维护主子的统治,要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是奴才的悲剧性;聪明人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让奴才苟安于悲惨的生活,让黑暗的现实继续运行,聪明人的做法是悲剧性的;傻子的一腔热情,所作所为受到无情的打击,最后被更多的奴才赶走,这不仅仅是傻子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四、联系现实。

  1.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三类人的原型吗?

  有。面对现实的困境,我们有时像奴才一样苟安,不思进取,甚至于拒绝别人的真诚帮助;也有人像聪明人一样只是虚假地安慰别人,并不真诚地去帮助别人。当然也有人像傻子那样无私忘我、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

  2.学生联系自己的感受探讨,我们自身有聪明人或者奴才的影子吗?

  我们身上也有奴性,也有市侩和庸人的特征,这也可以说是人性的一种弱点、劣根性。我们有时真的缺少傻子的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摒弃人性的弱点,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光明、无私。

  五、总结。

  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厌恶奴才两面派的性格,为了讨好主人而不惜出卖真诚帮助他的人;不喜欢聪明人的“聪明”相,他一副假惺惺的样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让人感到虚伪。相反,我们欣赏傻子的“傻”,他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为了帮助一个陌生人而奋斗。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有“傻子”那样的处事方式,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用热情的心帮助每一个人,用勤奋的心做好每一件事。

  《人和》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通过童话故事,知道待客的一般礼节,懂得待客热情、有礼貌是尊重客人的表现,热情待客能密切主客关系,增进友谊。

  2.通过“演一演”活动,以言导行,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从内心尊重客人,愿意做有礼貌的小主人。

  3.通过“演一演”活动,锻炼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待客的一般礼节,懂得待客热情、有礼貌是尊重客人的表现。

  教学难点:

  如何将礼貌落到实处,即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做到讲文明有礼貌。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待客时必备的用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⑴同学们,你们到别人家做过客吗?当你到别人家做客时,喜欢主人怎样接待你?

  ⑵当别人到你家做客时,你们是怎样接待客人的?

  2. 指明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客人到我家: 热情 有礼貌

  3.读课题。

  二、活动一:《熊猫请客》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出示思考题)那么一会请同学们认真倾听《熊猫请客》的故事,边听边思考:

  ※熊猫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它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小兔子和小棕熊是怎样做客的?它们俩谁做得对?为什么?

  2.多媒体播放《熊猫请客》的故事,学生认真倾听。

  3.老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上思考题,判断谁做得对,让学生通过人物对比分析,加深对讲礼貌的表现的认识。

  4.小组合作讨论:《熊猫请客》中小兔子为什么不请小棕熊来做客?如果我们是客人,怎样做个文明礼貌的客人呢?

  5.班上交流,体会不同的语言、态度、举止对交往的影响,让学生自觉树立讲礼貌懂礼貌的意识。

  6.教师小结:我发现大家表现都很出色,是的,我们到朋友家做客时,要做到尊重他人有礼貌;轻声敲门不大叫;见到主人问声好;用餐时不浪费、不挑食;与主人谈话不大声;道别说再见,我们人人争做文明的小客人。

  三、活动二:客人来了

  1.展开想象,说一说:假如我们是主人,客人来了,我们怎样做才是礼貌待客呢?

  2.学生能模拟《熊猫请客》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并根据学生发言板书:请进、问好、请坐、递

  水、陪客、送客、道别。

  3.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客人来了,“请客人进门、向客人问好、请客人就坐、为客人倒水、有礼貌地与客人交谈、不打扰家中的大人与客人谈话、客人走时送客人出门并说再见。”这是待客的基本礼节。

  4.全班朗读待客礼节。

  5.情境体验:创设客人来了的情境,演一演:如果你家里来了客人,你能按照待客基本礼节热情地招待吗?我们来试一试。

  ⑴同桌互相演:“我的`朋友来了??”

  ①指定一组上台表演。

  ②指名评价,叙述内容。

  ⑵表演:“爸爸的朋友来了??”小话剧。

  ①老师当爸爸的朋友,学生当主人,师生共演,评出最会接待客人的小主人。

  (敲门)客人:老许在家吗?

  (开门)主人:哎呀呀,大伯,请进!好久不见了,可把您盼来了!

  (接着)主人接待客人:“我爸爸妈妈出去办事了,大伯您请坐!”“大伯,您喝一杯茶吧?” “大伯您吃水果吧,这是我家自己种的。”

  客人问话:家乡的变化、家庭的变化、学校的变化、自己的变化??

  主人:“大伯,您知道吗?这两年学校的变化可大呢!教学楼一幢比一幢高。” 客人:“是吗?你的学习情况怎样? ”

  主人:“我学习进步了,您看,这是我的奖状,今年又评上了‘三好生’。” 主人:“大伯,您中午就在这里用餐吧。”

  客人:“不,你爸妈不在家,我这就回去。”

  (最后)主人送客:“大伯,您慢走,有空再来玩,再见!”

  ②现场采访:把听课老师当客人,进行谈话,了解学生待客的情况,评出最佳小主人。

  ③学生自愿结合成小组表演。

  ④师生共同评价,评出最佳小组奖。

  6.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把教室当成自己的家,现场接待了你自己的客人,老师发现大家表现都很出色,对客人都很热情,很有礼貌。希望当你的家里来客人时,同学们都能像今天表演那样热情、周到、有礼貌,这样才能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客人以后更愿意来你家做客。

  四、活动三:配乐朗诵《礼貌歌》

  让我们来读一首小诗《礼貌歌》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1.学生自由读小诗。

  2.四人小组有感情朗读小诗。

  3.抽读得好的代表上来读。 4.配乐轻声跟着唱《礼貌歌》,想一想:小诗里告诉我们什么?

  5.谁来告诉老师《礼貌歌》告诉我们什么?你们喜欢小诗里的内容吗?为什么?

  6.教师小结:瞧!你们懂得了好多礼貌用语,让老师感觉十分高兴,希望大家常常用到它们,这些礼貌用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懂礼仪,有礼貌,当一名快乐的礼仪小天使!

  五、实践活动:做热情的小主人

  在节假日,家里来客人时,按照待客的礼节招待客人。

  活动要求:

  1.按照待客的礼节接待客人。

  2.待客要注意热情、周到、有礼貌。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联系学生实际,让思想品德课走近生活,是我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从礼仪到礼貌,在教学设计的基调上,由小见大,以点带面对礼貌的相关内容加以探讨。

  我觉得自己设计这篇课文教案的亮点在于:能通过童话故事《熊猫请客》和“客人来了”活动将课堂和当前社会生活、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知道待客的一般礼节,懂得待客热情、有礼貌是尊重客人的表现。

  在教学时,我适当地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们置身于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客人来了” “演一演”情境体验中,我不

  但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表演,做到生生互动外,还让学生当主人,我来当客人,这样既增加了师生互动,又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能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关键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以言导行,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从内心尊重客人,愿意做有礼貌的小主人,教师的点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本节课的尾声通过歌曲《礼貌歌》全场互动轻唱,掀起了课堂的高潮。从本课教学效果来看,总体上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课堂在我的引导中,学生主动合作参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触动和提高,明白:“接待客人不仅要使用待客的一般礼节,更重要的是要从心里欢迎客人,真诚地对待客人,使客人有一种到家的感觉,这样才能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客人以后更愿意来你家做客。”的道理。

  本人教学经验十分有限,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还存在不少缺点和漏洞,希望大家多多帮助,给予批评、指正。

  《人和》教案 篇18

  “轻松、如释重负!”这是讲完课的最初感受。时隔两天,静下心来细细分析自己讲的这节课再细细品味着局、校领导的点评,感受颇多。

  慨叹!作为语文教师自身有许多的不足:

  1、对重点词语理解的透彻但要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确实,在本节课中,对老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的相关语句抓得面面俱到,分析的也很细致,但细细体会觉得理解了部分而丢掉了整体,原来听课时也总听评课领导说某某把课文讲得太碎,怎样才能把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一直困惑着我,今天听了滕老师的面对面的点评之后,方感顿悟。

  2、虽然抓准了知识点但没有的情感延伸。听了滕老师的点评我也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南朝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教师要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三方情感——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的和谐统一,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想到自己的课堂真是汗颜,感觉自己的当务之急,就是多看书丰富自己的语言。

  庆幸!磨练后收获最多的总是自己。

  以前几次校领导听课后的点评我就一直在思忖,直到今天我才有一种豁朗的感觉,其实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就是,简简单单上语文。这也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义,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本义。过去教学尤其是上公开课,教学环节多,教学方法多,学生“活动”多,课件运用多,花花哨哨,热热闹闹,学生到底获得了多少语文知识和读写能力,连我也说不清楚。可以说是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

  我认为,简简单单上语文,就是要让语文课有“语文味”

  有人说,语文教学要讲“八字法”: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这八个字落实好了,语文课就一定能出语文味。

  在这八个字中,首先要落实好“读”。“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理解的前提,是感悟的依托,是表达的基础。语文课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要引导学生读通顺,读到位,读充分,读出感情。高质量的“读”,可以解决字、词、句、篇的问题,落实听、说、写的训练。

  其次还要注重写作训练,在读中体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在写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这种感悟转化为自己的财产。说道这里还要感谢张杰老师,因为在她的课上就特别注重说写的结合,受她的启示,我在分析课文的时候也常爱让学生作批注。在本节课上,我抛出:哪里最让你感动?的问题的时候,让他们随文作批注,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思维,避免了以往优等生说,差等生听的现象。

  总之,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语文课,简单一些又何妨?

  《人和》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品质。

  2、在口语交际中,使学生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并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并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并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使用:

  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流程:

  引入:

  我们刚刚学过的单元,是一个叙述勇敢者事迹、歌颂勇敢者不凡品质的单元,课文中的`英雄让我们无比钦佩,同学们,你们还知道那些勇敢的人和事吗?请讲一讲,让大家一起分享。

  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自学提示:组成合作小组,现在组内练习说一说。

  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一、要求:

  1、符合正确的价值观。

  2、能吸引观众。

  3、能感染人。

  4、吸取他人长处。

  二、各小组指定说的好的同学到黑板前练习说一说

  三、教师及时的进行评价

  四、穿插小组,在练习说一说。

  五、教师巡视指导。

  当堂作业:

  全课总结:

  通过说故事,你有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