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时间:2022-08-12 11:09:2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三篇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

  2.了解人对故乡情感如此深沉的原因,了解故乡对人的生命的意义。

  3.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1.了解作者生平。

  2.问题:作者的这种情感痕迹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中有没有存在?如果有的话,请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将自己对某一段或某一个词的体会写在书页的边上。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段落,然后说出自己写的感知。

  明确:“还不懂得……”表达作者的懊悔之情;“随便”等词语显示刘亮程在当时的轻率。

  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旧物人格化,实际上等同于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显示了作者对土地的真诚的态度,从而使文章的感情真挚动人。

  3.问题:作者为什么对这些旧目的东西深情如此?

  明确:(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4.问题:何谓证据?课文中作者所说的证据分别是哪些?结合课文来看作者要借助这些旧物来证明什么东西呢?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作者所说的生命证据的句子,注意加强朗读语气,突出这段文字里作者的情绪。然后说说自己写下的感受。

  明确:(证明往日生活的痕迹,生命存在的依据。)

  5.问题:“你”有过类似的寻找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什么?学生具体谈谈他们自己在生命中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怀旧。)

  6.问题:联系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和每个人自己的回忆来分析人为什么喜欢怀旧。

  联系刚才学生们自己的回忆和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看看人的回忆有一个什么共同点。然后以此为思考的切人点,来分析问题。

  明确:回忆的内容中有一个主人公“我”存在,每个人的回忆的内容中的主角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回忆都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人是能够感知时间无情的动物,明知旧日时光的一去不返,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能够证明我们存在过的东西是物,那是我们人类经历和情感依附的唯一证明,所以人怀旧的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过去生活和情感的留恋。为何故乡的明月是最亮的?为何故乡的山水是最美的?因为故乡是留有我们生活经历与情感的最多的地方。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写道:“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故乡比任何旅游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正是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经历过的.,情感依附过的地方,所以我们始终念念不忘,而作为这些东西具象表现的物是我们直接抒情的对象。

  7.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们曾经生活的某个地方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旧日物的消失,也就是我们情感依附物的消失,这必然会造成我们的情感无处可托,造成我们空虚感和漂泊感。

  8.问题:结合课文的描写回答,作者找到他的生命证据了吗?

  明确:这个问题可能在学生中形成两种答案:一、找到了。文中的证据为“如果没有它们,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二、没有找到。课文的证据有“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实际上,这是作者观点的层进式的表现——由一般意义上的家园过渡到精神的家园,开启了下文。要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体会到这一点。

  9.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内心的生存,这些物的形式能不能证明内心的生存。

  分析:“即使……也……”的关联用法和“又”所包含的意思,说明这些旧物能够证明旧日生活,却并不能证明“一个人内心的生存”。

  10.问题:课文第7节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

  11.问题:既然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痕迹最终都会消失,那么一个人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是注定不可避免吗?仔细体会第8小节的含义。

  明确:我们对故乡的情感有时候不完全是表现在对物的留恋上,更多的时候是心中的感觉。只要心中保留有对旧日生命的情感,成为精神财富与思想的寄托,那么家园永远不会废失。这也是具体的家园不能够等同于精神的归宿的原因,具体的家园远不是精神的家园,家园只是精神归宿的一个代名词。

  12.问题:因此最后课文中作者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人才会真正地无家可归。

  总结:本文告诉我们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如果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废失,人便会走向虚无,实际上,文章告诉了我们故乡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是对本专题《月是故乡明》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以此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探究与活动体验,进一步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研读课文,在对话栏内写下自己对文中词、句、语段的理解和感受。

  1.第l、2段(第l段对鲁莽地推倒、砍掉、拆毁曾经拥有的事物的痛心,第2段字里行间对没有向那些熟悉的东西深情告别充满悔意。曾经拥有的事物、那些熟悉的东西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2.第6段“如果没有……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留存的过去的事物可以证实以往的生活,但仅有这些客观的'事物,一个人的精神经历和情感世界依然没有见证。结合最后两段,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又有了一层新的含义:附着在曾经拥有的事物、那些熟悉的东西之上的记忆和情感。)

  3.倒数第2段(留存的旧物必然会消失。随着它们的消失,那些记忆中的往事、曾经的情感会不会消失?作者对此充满担忧。)

  4.最后一段(家园指留存的旧物,也指附着其上的记忆和情感。一个如果失去了物质的故乡,更如果失去了精神的故乡,那他将永远失去精神的根基和慰藉。)

  三、学习课文后有没有想到如何精心构筑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灵魂领地”、“精神家园”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

  日记、用过的物品、老照片、故居、传家宝、爸妈用孩子的胎毛做的笔或印有孩子出生脚印的泥塑、重要纪念日的精彩录相等都可以作为人的“今生今世的证据”。

  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

  四、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建历史博物馆?

  教师可适时点拨: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今生今世的证据”。

  五、作业: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谈谈你对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古迹保护问题的看法。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篇3

  故乡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某个处所,它跟经度纬度无关,跟土地肥瘠无关,跟贫富无关,

  ……它只跟人的心灵相关,是远离之后难于割舍的眷恋,是五步一回头的伤感,

  是对韶华不再生命流逝的慨叹,是追怀往事的怅惘。

  ---情感意义

  故乡只跟人的精神相关,它是一个人的根,是心灵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栖居之地。

  ---哲学意义

  有一位作家这样阐释:

  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

  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处”确认了“故乡”。

  ——他就是刘亮程

  简介刘亮程经历

  在新疆沙漠边有一个叫黄沙梁的村子,这个村子里,

  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树木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一切都在不慌不忙中接近一种自然生存。刘亮程,就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三十八年。

  读书,种地,当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他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这村子。20xx年,他也因为这样的文字在全国一鸣惊人,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

  随之,他去了县城;接着,去了省城……

  刘亮程说:“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象又回到了那里,

  回到那种生存中,好象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

  “我中断了这种生活,我跑到了别处,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这篇《今生今世的证据》

  二、过程

  1、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他在回望(寻觅)什么?

  他在回望(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

  2、什么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提示:在第二节最后有一句“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中的“这些”暗示我们是指故乡的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故乡的那一段生活。

  3、为什么故乡的人事物就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在《乡土情结》中曾有这样的话:故乡是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

  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

  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

  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证据啊”。

  4、他为什么要寻觅“今生今世证据”?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第三节)

  (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

  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追问:为什么“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这个问题指向第四节开头“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带领学生读这一节,想想他怀疑什么?

  5、我们生活当中,你有没有寻找过过去生活的证据?

  原因:人喜欢怀旧。

  6、人为什么喜欢怀旧?

  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

  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

  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

  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

  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的怀疑。

  7、他有没有找到今生今世的证据?

  这个问题是解读文本的第5,6节。先让学生读

  8、没有了“今生今世的证据”,结果会怎样?

  (文本的第9节)

  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

  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

  他的“回家”,只能是走向“虚无”。

  9、总结:曾经的生活会需要证明

  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

  家园废失,人走向虚无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明显不同。

  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

  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是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总之,刘亮程在追寻故乡对于人生的意义。

  我们的肉体可以跟随时间身不由己地进入现代,

  而精神和心灵却有它自己的栖居年代。心灵总是落后与古老的。

  我们之所以相信和着乃心灵,正是由于它的落后与古老。

  现代生活只是一段躯体生活,当它成为“过去”时,心灵才可能缓缓地到达这里。

  10、学生评点:

  留下生命阅读的证据

  11、结束语

  人确实无法选择生活,却可以选择记忆……

  已经消逝的人、事和物,我们可以凭借记忆把它们重新唤回,

  用文字符号向它们招魂,把它们从过去的时光中带回到眼前,

  变为活生生的、当下的存在,重新建构我们与这些人、事和物的关系。

  ——刘亮程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相关文章: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02-17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3篇07-03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3篇09-26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汇编5篇10-22

有关《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四篇10-15

调查证据申请书06-21

调取证据申请书03-20

证据保全申请书03-23

调取证据申请书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