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

时间:2022-11-02 13:16:10 小花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地理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地理教案(精选20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1

  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5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课

  ㈠新大陆(简单介绍,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

  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

  2、读图6-28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80°15 w以西。

  ⑵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补缺,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最后教师进行综述。)

  3、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地形的异同之处。

  教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重点::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总结作业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绘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两个三角形,利用板图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三、教授新课:

  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形图6-32 6-38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16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势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轻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四、练习:教材27页第1、2、3题。

  五、小结:强调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对比。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书25页26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6—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通过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提出问题,美洲的气候与我们亚洲有没有相似之处?

  二、气候特征(指导学生读图、读书)

  1、根据书25页图6-41和图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气温。(分别从等温线的读数、等温线的分布、等温线的走向来分析。)

  2、根据书26页图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分别从等降水量线的读数、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来分析。)

  3、根据书26页图6-44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

  17候的各个主要因素。鼓励学生总结。

  北美洲:

  1.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

  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

  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

  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三、河流(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和书上统计图表的判读,列表比较南北美洲最大的两条河流的特点。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图和统计图表。

  课时安排: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国家、语言,政治区划等。

  ⑵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育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⑴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美洲的气候特征。

  二、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美洲的国家像美国、加拿大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经济大国,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闻名的国家。

  (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授新课:

  人口与经济

  阅读美洲政区图,分别找出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通过指图辨认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美国——华盛顿、加拿大——渥太华、墨西哥——墨西哥城、巴西——巴西利亚、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1.人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这一部分知识。)

  通过书上29页阅读材料分析强调北美洲以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为主,黄色人种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被誉为“世界人中大熔炉”、说明美国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

  2、语言

  美国和加拿大通行英语,加拿大东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语。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通行西班牙语,巴西和一些岛国使用葡萄牙语。

  介绍拉丁美洲的范围、名称来源

  3、经济

  ①美国是当代实力最为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发达,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其余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②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之支柱的工业体系。

  ③墨西哥是与米的原产地,玉米是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④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⑤阿根廷为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牛肉、羊毛等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农矿产品为主要的出口产品,能源矿产以石油最为重要,金属矿产以铁、铜、铝土为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大量出产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数国家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7

  教学课题: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

  课型:新授

  教材分析:

  《非洲》是教材选编的“认识大洲”中的第二节内容。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地理位置、高原为主的地形、炎热的气候、丰饶的物产和人口与经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运用地图,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通过对地形图及各种气候图的判读,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区的分布及气候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③学会用图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④从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等方面了解非洲富饶的物产。

  2、过程与方法:

  ①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有关非洲的地理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

  ②充分运用每幅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非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非洲是一个存在严重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的大洲,通过教学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使学生掌握非洲海陆轮廓的特征以及非洲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教学难点:受纬度位置的影响,非洲以热带为主的炎热气候。

  教学方法:

  1.主要运用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结合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综合分析等。

  2.采用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活动方式探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科书、地图册、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一个大洲,它既有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也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和最长的河流,并且也是世界上最热的大洲,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个大洲吗?(非洲)那这一节就让我们向这个神奇的大洲进军,一起去探索它的奥秘吧。

  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二、自主学习

  根据第一节学习大洲的方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非洲的地理位置。

  (一)、地理位置

  活动一:请同学们浏览教材P1617,完成下面练习。

  1、读图,找出非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非洲在(东或西)半球的西部,穿过非洲中部,、分别穿过非洲的北部和南部(填写纬线名称)。

  (2)海陆位置:东临,西临,北隔及与相望,东北与之间隔着狭长的,并以为陆上分界线。

  活动二:描画非洲轮廓图,并填出非洲周围的大洲和海洋。

  思考讨论: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地理位置。

  (设计思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画图的能力。)

  (二)、高原为主的地形

  活动三:读非洲地形图,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征:

  (1)读P6图1-5,非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居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的第位。

  (2)非洲大陆面积广大,被称为“”,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占全洲面积以上,东南部从北向南有高原、高原、高原。

  (3)非洲东南部分布有三大高原,西北部除大陆边缘的山脉外,大多是海拔较低的高原和盆地,故非洲地势,。

  (4)极具特色的地形(三个“世界之最”):中部的,北部的,纵贯东部的。

  (5)读P18阅读材料:东非裂谷带及撒哈拉沙漠

  简单了解东非裂谷带的分布、成因及其地质地貌特征;认识撒哈拉沙漠的范围及地理位置。

  (6)读课本图P21-1;P161-17比较欧洲和非洲的海岸线特点,并在非洲图上找出:最大的半岛X、最大的海湾、最大的岛屿X。

  每位同学完成自主学习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设计思路: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画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将图像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炎热的气候

  活动四:

  (1)读非洲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非洲的气温特征:

  (纬线)横贯非洲中部,(纬线)分别穿过其南部和北部;非洲绝大部分位于(温度带),非洲平均气温在摄氏度以上。非洲气候特征之一是气温。北半球7月份的炎热中心在地区。

  由此可得非洲气温特点是:气温高。这就是它被称为“热带大陆”的原因。

  (2)读非洲年降水量图,总结非洲降水特征。

  非洲赤道附近、几内亚湾沿岸降水。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降水;南回归线附近大陆岸,降水少。

  由此可得非洲降水特点是:降水很少,干旱地区广。

  (3)读非洲气候类型图,总结非洲的气候特征。

  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是气候类型。非洲热带雨林气候

  的南北两侧是气候类型。南北回归线附近主要是气候类型。非洲最北端、最南端分布的是气候类型。

  由此可得,非洲的气候带受因素影响,以为中心呈对称。

  (设计思路: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

  (四)、丰饶的物产

  阅读非洲主要的矿产与农产品分布图,并分类。

  矿产资源:铬铁矿、金刚石、黄金、石油、磷酸盐等。

  动植物资源: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等;咖啡、棉花、剑麻、花生、香蕉、枣椰、油棕等;非洲大象、长颈鹿、斑马、非洲雄狮等

  水力资源:刚果河、尼罗河(让学生通过阅读图

  1-27,找出有关两河的水文特征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地图,总结问题的能力。)

  (五)、人口与经济

  非洲既然被称为“富饶大陆”,按理说经济很好,但为何又被称为“经济落后的大陆”呢?

  (1)读下表可知:目前,非洲有个独立国家,是世界上国家的大洲。

  (2)据20xx统计,有7.94亿人口,总数仅次于亚洲,居世界第2位。

  (3)非洲在人口压力沉重的同时,经济上受到几个世纪以来的的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部门单一,且以业为主要经济部门。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非洲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互相联系的观念)

  三、合作探究:完成P16、P17活动题。

  四、师生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课本P20——21活动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教学直观、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融为一体,同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正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观察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还不够,学生的参与面还较有限,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意义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2、教具的运用比较单一,即使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个别同学脱离课本,完全依赖于课件,只注重了浏览课件这种形式,而不能最大限度的使课件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因而未能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增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据比例尺,量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能够根据地图的图幅大小、所示范围大小,正确选取比例尺。

  3、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和地图的分类;实例引导读图尝试,学会判定生活中地图上的方向。

  4、体验演示判定方向的快乐;领略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四四方方一张纸,世界各地都容纳,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绘制地图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学习:

  读图1—7和图1—8,思考:

  (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要用一张象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

  (2)、把校园中的事物象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

  (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

  同的地物(图例),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

  地理事物按一定的XXXXXXXX缩小,并用XXXXXXX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XXXXXXX,就成为一幅地图。

  鸟瞰图—平面图—地图

  学习任务(二)地图的分类

  1、自主学习:读第7页第一段,思考:地图都有哪些种类?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肥城市各年龄段人口统计图》、《山东省河流分布图》各属于哪一类

  地图?

  一般来讲,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名,知道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接下来是看图例,了解地图内容的表达方式怎样;阅读地图内容时,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先综合,后要素。尽量多地发掘地图内容,达到“图”尽其用的目的。

  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必须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学习任务(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学习:读课本第7页,思考下列问题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侧“米”字形示意图中标出。

  ②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A·

  B·

  右图中A点在B点的XXXXXXX方向。

  指向标地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箭头前方为北,后方为南;箭头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正北方

  通过实践明确方法:

  1、扭身子不如扭图

  2、指向标太小可放大

  3、为求精确可平移指向标

  学习任务(四)比例尺

  1、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学习第8、9页,完成下列问题

  (1)比例尺=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种形式表示。三种表示方式的转换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XXXXXXXXXXXXXX

  (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较规则,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较规则)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围大小

  表示内容详略

  (1)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

  (3)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越。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就越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实际范围

  内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简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详细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医院在学校的XXXXXX方向。

  (2)小明从水电站步行到学校,速度为每分钟50米,则大约分钟可以到达。

  解析:

  (1)首先要看地图上有无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所指的

  北方确定方向,把指向标平移到学校,可判定医院在学校的东南方。

  (2)先量得水电站到学校的图上距离为2cm,代入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2/1﹕20000=40000cm),即400m,用距离/速度(400/50=8)即得出时间。

  答案:

  (1)东南方

  (2)8分钟

  2、下列四幅图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解析:一般说来,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的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故D符合题意。

  3、完成教材10页活动题1、2、3、4、5。

  充分用好图中的比例尺数据,并可提供没有比例尺但图幅大小相同但范围明显不同的两幅地图来对比,以深化认识。

  通过减0后明确1厘米代表的实地范围,以乘法口算即可。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学会看地图,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学会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记住并应用比例尺定义、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转化、大小等,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能力训练P7基础巩固:2、3、4、5综合运用1、2、4、5

  六、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

  (一)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1、制作

  2、分类

  (二)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2)比例尺大小与内容简略的关系

  这节课重点在比例尺,与数学知识联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稍一粗心就会做错,所以这节课重在理解,让学生自己动脑得出结论。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9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第2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复杂的气候: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连云港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P7“亚洲气候类型图”)

  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3、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4、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5、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6、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农业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8、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活动】

  展示非洲气候图P9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板书设计:

  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

  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

  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

  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

  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

  气候—时间长、较稳定

  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

  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

  5、识读天气预报图

  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

  1、天气、气候的区别

  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作业

  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

  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气符号部分,没能引导学生当堂记忆。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11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列举事例、运用数据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部分同学能准确表述人和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都能具有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并能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在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做一个力所能及的大自然管理员。

  教学难点

  运用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学法:扮演角色、探索发现(课内外结合)。

  教学媒体

  投影片、学生制作的简报。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习本章前几节内容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五组,其中四组选取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中的一类资源,搜集资料,办一期简报,以反映自然资源开采利用中的问题;一组编排反映环境问题的小话剧。

  【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发现这些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资源都面临着很多问题。现在我就请几位同学向大家介绍这些资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请大家探讨一下会造成什么后果?

  各小组代表展示简报,通过事例、数据、图片说明:

  (1)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多,爱惜保护不够,造成耕地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2)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资源遭到污染,浪费水现象严重。

  (3)对森林滥砍滥伐,使地球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失去调节作用,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对矿产资源乱采乱弃,即浪费矿产资源,又破坏环境。

  【概括总结】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合理开采和利用,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导致资源短缺,而且还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

  我们来看一组资料,它会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出示投影片1】

  小资料:地球一天中的环境灾难。

  【启发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人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永久健康地发展吗?请同学们先观看一个小话剧《寂静的春天》。

  话剧大意是:春暖花开时节,一群小鸟快乐地飞回久别的家乡。那儿山青水秀,百花争艳,有很多她们的好朋友。然而,当她们到达后发现,一切都变了:荒山秃岭,远处烟筒冒着黑烟,近处小河散发着臭味,昔日的朋友也不见了,小鸟们只好伤心地离开了。那里的春天再也听不见鸟儿的欢笑声了。

  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家园被毁,朋友灭亡,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下去。

  学生讨论,填空解答。

  【概括总结】

  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只有很好地爱惜,保护环境,环境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同我们和谐发展。

  【转折过渡】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主人,可以为所欲为,使资源日益短缺,环境不断恶化,已经开始威胁我们的'生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补救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5页,第一、二、三段课文,分析概括。

  (1)6月5日规定为世界环境日。

  (2)我国环境立法。

  (3)立足于宣传教育,从我做起。

  【启发提问】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做一个大自然的管理员,你能够做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归纳如下:

  (1)向社会和自己熟识的人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2)节约用水和用电,收集废铁、废纸等物品,将它们送往废品收购站。

  (3)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4)学生回答测试题,并进行讨论,懂得要用环境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再次强调】

  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做好保护和发展环境的工作,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课后实践】

  (1)要求每一位同学针对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写一条保护环境的广告宣传标语。

  (2)以小组为单位,编一期环境保护手抄报。

  小资料

  (投影片1)

  小资料:地球一天中的环境灾难

  美国《洛杉矶时报》曾以“大地母亲生活中的一日”为题报道了整个世界一天中发生的事情:

  1.世界各国70%的城市居民,即15亿人,呼吸着不卫生的空气,至少有800人由于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2.5600万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大部分是通过使用矿物燃料和焚烧、热带雨林排放的。

  3.至少15000人死于不安全的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4.120xx多桶石油泄漏到世界的海洋,这足以注满25个游泳池;约1725万千克垃圾被从船上丢入海中。

  5.180平方英里(约460平方千米)的森林消失;多达140种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灭绝,主要原因是森林和珊瑚遭到破坏。

  6.世界上413座商用核反应堆的发电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它们产生的核废料达20多吨。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14

  第三节 印度(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世界第二大人口国

  教学难点: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 与我国邻近的大国有哪几个?其中与我国基本国情与经济发展状况极其相似的是哪一个国家?

  2、你了解印度的哪些情况?

  3、你是否能够概括出印度最突出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教师映示图片,创造氛围。

  二、自学质疑:

  1、 自读7.34图,讨论交流:

  a..印度位于我国的哪个方位?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和得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2、 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邻国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三、交流展示:

  1、 学生到黑板写出各组交流结果并讲解,教师出示印度地形图。

  2、 指导学生评价

  四、互动探索:

  1、 读图7.35,了解印度人口的特点:

  A.从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B. 从1951年开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C. 由此你能总结出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吗?

  五、精讲点拨:

  1、 出示表格,讲解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项目

  耕地(公顷)

  水资源(立方米)

  粮食(千克)

  钢(千克)

  总量

  1.6亿

  21019亿

  2236亿

  136亿

  人均占有量

  0.17

  2167

  231

  14

  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

  70%

  22%

  67%

  11%

  2、 各组讨论并展示,教师评论讲解:

  六、迁移应用:

  讨论交流,谈谈你对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看法

  七、课堂检测:

  1、印度的人口超过 亿,仅次于 ,居世界第二位。

  2、读图填空:

  (1)写出下列字母所在国家名称:

  A. B. C

  D. E. F.

  (2)写出字母表示的城市名称:

  G. H. I.

  (3)①是 ②是 湾

  八、课堂反思:我学会了

  还有没掌握的是

  第三节 印度

  教学目标:通过地图及图片资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了解印度的粮食生产及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重点:水旱灾害频繁、自给自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

  教学难点:印度降水变化的原因,印度主要资源和工业的分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 印度的地理位置

  2、 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二、自学质疑:

  1、 自主学习课文:读图6.10和7.38,思考讨论:

  A.印度属于 ?

  B. 印度的气候特点是 ?

  C. 与东南亚相比,印度的降水更加集中在 月份。

  三、交流展示

  1、 组内板演并讲解,教师适时点拨。

  2、 师生评价

  四、精讲点拨:

  A. 出示图7.39和图7.40,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图

  师述:印度6~~9月是雨季, 10月~~次年5月是旱季,这两个时段的风向是什么?

  B. 准确判断,然后将A~~F填入下表:

  A.来得早 B.来得晚 C.退得早 D.退得晚 E.风力不足 F.风力强盛

  水灾

  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

  五、互动探索:

  1、 分组讨论:印度政府为什么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2、 读图7.41和7.42,说出印度水稻、小麦的分布与降水量和地形的分布关系。

  3、 各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六、出示图7.43,分组讨论,印度矿产、棉花、黄麻等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原因。

  七、迁移应用:指导完成课课练27页30题。

  八、随堂检测:

  1、印度夏季盛行 风,冬季盛行 风,给印度带来大量降水的是 风。

  2、印度的矿产主要有 、 等,它们主要分布在 高原的东北部,储量丰富。

  3、印度产量居世界第一的是 。

  4、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自余,还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 。

  5、印度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工业部门是 。

  6、印度钢铁工业、棉纺织工业、麻纺织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是 。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

  【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

  (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一、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17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

  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

  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

  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18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变慢或变快,即周期变长或变短,将会发生上面变化?

  2、完成地图册6页第二题

  3、中秋节,当我们在杭州西湖欣赏三潭印月的夜景时,美国纽约却是艳阳高照。你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三、解疑释疑,拓展升华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ae=6378136.49米

  极半径:ap=6356755.00米

  平均半径:a=6371001.00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ge=9.780327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ωe=7.292115×10-5弧度/秒

  公转时间:T=365.2422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A=1.49597870×1011米

  表面温度:t=-30~+45

  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周期1恒星年

  黄赤交角23度27分

  地球海洋面积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3482.525公里

  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公里

  我的疑问:

  老师解答: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19

  教材分析

  《地球公转》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优秀生在1/4,中层生占1/2,有1/4的学生成绩不是很理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通过组内、组间、师生合作互助交流,解决问题,实现全体学生成绩的提升。

  2、七年级学习过的内容,现在有所遗忘,通过复习,温故而知新,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课标考纲要求

  1、分别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课标)

  2、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考纲)

  3、知道四季更替和五带形成是地球公转造成的;(考纲)

  4、懂得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考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看教学视频、动画等,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

  2、熟悉地球公转中的知识点并系统化。

  3、分析图形,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播放视频、动画,投屏,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感知,理解抽象理性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2、采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统筹分配时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展示、评价、互助,面向全体学生。

  3、投屏包括:平板屏幕投影,平板控制讲台电脑,平板充当移动的实物投影仪,增强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角色扮演,培养学生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实现学生上的“精准扶困”,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地轴倾斜指向。

  2、地球公转过程二分二至点的日期、太阳直射位置及昼夜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

  2、系统化地球公转中的知识点。

  3、分析图形、数据,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感性到理性认知法、问题导学复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原创ppt课件,投屏教学的软硬件,自制教具等。

  【学生准备】导学案、地理书、图册等。

  【应用的新(相对)技术】

  利用路由器(或随身wifi等)及希沃授课助手实现同屏(投屏)教学,用平板电脑或手机无线操作讲台电脑,减少被讲台的束缚,提高效率;把手机或平板电脑屏幕投影到讲台电脑屏幕及白板,打开录像功能,实时拍摄学生答卷或活动过程并同步投影到讲台白板,变成移动实物投影仪。

  利用PPT功能创作: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变化的动画,控制歌曲播放时间,ppt中有ppt对象,控制答案显示。

  地理功能室应用:白板书写,双屏投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三合一:

  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跟岗老师汇报课

  斗门区城东中学地理室验收展示课

  珠海市初中地理小组合作与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整合研讨课

  总设计意图:

  整理加工知识,构建思维线索和知识网络。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已经讲过的知识,设置新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应用的机会,让学生爱听,加强理解,加深记忆,并能思考应用。疏理系统、整理结构、总结规律、分析联系,相同知识归纳,不同知识重组,相似知识迁移,相关知识联系。

  通过小组合作、投屏等教学技能的优化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后练习

  课后制作环保教具

  教学后记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20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XX带雨林区的民居,西XX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

  (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XX。

  (2)圈建保护。

  (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七年级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地理教案素材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02-13

七年级地理教案12-12

七年级地理教案模板05-04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1-16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1-25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教案01-02

七年级地理优秀教案10-16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2-07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最新02-15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