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2-12-01 18:03:15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科学教案【推荐】

中班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经过实验操作发现盐溶解于水会增加水的浮力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杯子若干,盐,小苏打,白醋,搅拌棒,土豆片。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出示一个土豆

  教师:这是什么

  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此刻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们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

  (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二、引导发现

  1、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2、教师帮你们准备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你是怎样明白的

  3、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盒子里的`东西,

  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盒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4、不管你的土豆片有没有浮起来,我们来听听你在实验的时候都发现了什么

  5、此刻请你们再拿两个不一样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

  要不你们就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6、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为什么他们也放了盐,可是土豆还是没有浮起来他放了很多盐,土豆片才能浮起来,你们再去试试。

中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了解桃花的明显特征及主要功用。

  2.初步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学习词:桃花、花瓣

  活动准备:1.户外观察环境——桃树开花。 2.照相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春天到了,美丽的桃花开了,今天我们一起去旁边的解放社区去欣赏桃花吧。

  二、观察谈话,了解桃花的特征

  1.远处观察。

  (1)桃花是什么颜色的?

  (2)开在什么地方?(树上)

  (3)远远看过去像什么?

  教师小结:桃花开在树上,满树都是,远远看过去像粉红色的云(桃花还有白色和玫瑰红),真漂亮。

  2.近处观察

  (1)桃花是怎么样的?(一朵一朵的',有许多花瓣)

  (2)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每一朵的桃花有几个花瓣呢?

  教师小结:有的桃花是五个花瓣的,有的是许多花瓣,因为它们的品种不同。

  (3)看到桃花我们觉得很美,谁知道有的桃花谢了还会结出什么?

  教师小结:有些桃花谢了以后会结出桃子,我们吃的桃子就是桃花开过后结出来的。

  三、桃树前面留影

  想不想与桃花合个影?那请小朋友自己找五个小朋友为一组,合拍一张照留念。,

中班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

  2.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重点: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

  难点: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

  活动准备:

  最好选择一个有雨的日子,如果没有下雨就自制下雨。收集废旧易拉罐、瓶子等作为盛雨的容器,幼儿人手一个;4个面盆,幼儿每人一个杯子。

  活动过程:

  一、聆听“水滴交响乐”。

  1. 下雨天组织幼儿来到走廊上(如果没有下雨,也组织幼儿在走廊上活动,以免地板弄湿)。

  2.教师将收集来的瓶罐倒扣在露天地面或栏杆上,底部朝上。

  3.幼儿站在不会被雨淋到的'屋檐下,闭上眼睛听一听雨下在地上,下在不同瓶、罐上的声音。(如果没有下雨,教师用杯子舀水自制下雨。)

  4.你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听到的下雨声。(叮叮咚咚、沙沙声)

  5.一同面向天空感谢雨:“谢谢雨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好听的声音!”

  二、 收集雨点

  1.我们带点雨回去吧。幼儿4个人一组,每人一个大小不同的瓶罐,幼儿将倒扣的瓶罐反转,瓶罐口朝上作为乘雨的容器。

  2.观察雨水滴入容器的过程,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瓶罐里面的雨水渐渐盛满的过程。(如果没有下雨,请幼儿将4个装水的面盆里的水舀到罐子里)

  3. 一组幼儿相互比一比哪个容器最先装满水,评选容器中的装雨大王。

  4.交流:为什么有的瓶罐最先装满水,有的瓶罐装得慢?

  得出结论:瓶罐大的装水多,也装得慢;瓶罐小的装水少,装得快。瓶口大的装水快,瓶口小的装水慢。

  三、带回雨水

  1.教师组织幼儿运回雨水,将各自收集到的雨水倒入一个大桶里。

  2.感受雨水越来越多的欣喜感,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中班科学教案4

  目的要求:

  1、知道燕子、青蛙、松鼠等动物过冬的方式。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2、丰富词:冬眠、候鸟、贮存。、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燕子、青蛙、小松鼠、小黑熊头饰各一个;背景图一张,图的上半张事先插好大雁、燕子南飞的卡片,下半张画有地洞,并插好青蛙、蛇、乌龟等冬眠动物的卡片;录音机、磁带;每个幼儿一只信封,内装有动物卡片。

  2、知识准备:预先学习诗歌“再见吧,南飞的大雁”、歌表演“过冬”。

  活动过程:

  1、提问导入:

  师:什么季节已来到我们身边?(冬季)冬天那么小朋友怎样才能使自己不挨冻呢?(穿上厚厚的棉棉鞋,戴上帽子、手套等等)·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呢?

  2、基本部分

  (1)冬眠过冬

  “笃,笃,笃。”(由小朋友扮演小黑熊敲门)

  师:咦,是哪一位客人到我们班来作客啦?哦,原来是小黑熊。(小黑熊与小朋友互相问好)

  师:谁知道小黑熊是怎样过冬的吗?(有的说小黑熊是换毛过冬的,有的说小黑熊是睡觉过冬的)

  师:我们请小黑熊来说说吧。

  熊:一到冬天,外面很冷,我们就躲到洞里睡觉了。

  师:原来你们和青蛙一样,一个冬天都躲在洞里

  熊:不对,不对。我们熊跟青蛙不一样,青蛙整个冬天一动也不动地睡在洞里,我们熊呢,稍有响动,便会惊醒过来的.。

  师:咦?照你这么说,小青蛙现在在睡大觉了。

  熊:是呀,不信我带你们去看看。(小黑熊掀开背景图下半张的遮布,青蛙在睡觉)

  师:唉,小青蛙真的在睡觉呢,小朋友一起轻轻地叫几声,看小青蛙会不会醒来。(幼儿轻声叫:青蛙,青蛙)

  师:唉,小青蛙真睡着了。那么什么动物和青蛙一样,冬天躲到洞里睡觉?

  幼:癞蛤蟆、蛇、小皮虫……

  (教师出示背景图上画好的地洞及已插好的冬眠过冬动物图片,如乌龟、蜗牛、小黑熊……)

  老师小结:①像青蛙、蛇、蜗牛一样,整个冬天都躲在洞里,不吃也不喝,一动也不动地睡觉,到春天才苏醒过来的,这样的过冬方式叫“冬眠”。(丰富词:冬眠)②像小黑熊一样,也躲在洞里睡觉,但稍有响动便会惊醒过来,这样过冬的方式称为半冬眠或假冬眠。

  师:为什么这些冬眠动物整个冬天不吃不喝也不会饿死呢?·

  幼:因为它们秋天吃得很饱。(丰富词汇:贮存)

  (2)飞到南方去过冬

  (掀开上半张背景图的遮布,出现大雁、燕子南飞图)

  师:这些动物是谁呀?(大雁、小蒸子)

  师:小黑熊,你知道大雁、燕子是怎么过冬昀吗?

  小黑熊:(抓抓头)嘿,这……我就不知道了。

  师:那么,请聪明的小朋友来帮小黑熊回答这个问题吧。前几天王老师教小朋友学了一首关于大雁过冬的诗歌,还记得吗?(记得)。

  师:好,请小朋友朗诵一遍。(全体幼儿朗诵)

  师:大雁为什么要飞到南方去?

  幼: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

  (3)换毛过冬

  (放音乐:小松鼠采蘑菇)·

  师:秋天,松鼠妈妈天天带着小松鼠到树林里采蘑菇、摘松果,把采来的蘑菇、松果藏在洞里。它们为什么要在秋天贮存那么多食物呢?冬天不是也可以采果子吗?

  幼:小松鼠冬天怕冷,贮存粮食放着冬天吃。

  师:我们请松鼠妈妈来说说,为什么它们秋天要贮存那么多食物。(放松鼠妈妈说话录音:我们松鼠是换毛过冬的,身上长着厚厚的一层毛,所以不怕冷。不在冬天采果子,是因为冬天很难找到果实,所以秋天就要贮存粮食)

  师:还有哪些动物也是换毛过冬的?

  幼:狐狸、猴子、兔子……(幼儿讲出一个,教师就在背景图上贴上图片)

  (4)游戏“找朋友”

  玩法:请三个小朋友分别扮演青蛙、松鼠、燕子妈妈,站在三个圆圈中间,给每个小朋友一个信封,看看里面是什么动物,想想它是用哪种方式过冬的,然后站到相应的动物圆圈里,如猴子站到松鼠站的圆圈里,乌龟就站到青蛙身边。

  3、结束。

  燕子妈妈带着小燕子飞到南方去过冬。

  青蛙妈妈带着冬眠的小动物找个地方藏起来。

  换毛过冬的小动物不怕冷,跟着老师到室外去做游戏。

中班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2、了解一些在某一方面能称得上“之最”的动物。

  3、激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ppt:动物之最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起兴趣

  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去动物园参观,你们愿意吗?请你们仔细看认真记,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

  他们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1。组织幼儿观看课件,并加以解释。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小结:动物园里生长着许多可爱的动物,它们都有各自的本领和特点。

  那么,它们身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比如:大象的鼻子最长等。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忆说说动物身上的'之最,说对的教师给予鼓励、表扬,并颁发奖品。

  3。播放课件,将幼儿说出的动物之最进行归纳。

  脖子最长的动物是:长颈鹿;

  鼻子最长的动物是:大象;

  耳朵最长的动物是:兔子;

  跑的最快的动物是:猎豹;

  最凶猛的动物是:老虎;

  嘴巴最大的动物是:河马;

  唱歌最好听的动物是:百灵鸟。

  4。请幼儿同桌两人互相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动物,它有什么本领?还有那些动物之最?

  5。请幼儿表演动物之最。如:表演大象:就做出长鼻子的样子,并说:“我是大象,我的鼻子最长。”

  三、结束

  音乐伴奏师生对歌,巩固知识的掌握。“小朋友,我问你,什么动物鼻子长?

  “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

  自然结束!

中班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通过周围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使幼儿感知身边湿的物品与干的物品的不同特性。培养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活动准备

  盘子、水、树叶、花瓣、小纸片、熊猫纸片、布、毛线、塑料布、地毯、吹塑纸剪成的各种图形、手套、盘子、用布剪成的各种面具、画好的大灰狼等。

  活动过程

  试一试:哪张纸片能吹动起来? 方盘子里放干纸片,圆盘子里放湿纸片。

  (1)干的纸片容易被吹起。

  (2)湿的纸片不容易吹起。

  探究的问题:

  (1)熊猫能站在指尖上吗?

  ①在手上蘸点水就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②干的熊猫纸片不能站在指尖上。

  ③手上有唾液、汗水也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2)戴干、湿两种不同手套有什么感受?

  ①湿的手套不易戴也不易脱。

  ②干的手套容易戴也容易脱。

  幼儿讨论:生活中的`现象。

  (1)裤子尿湿后不易脱下来。

  (2)下雨淋湿衣服后也不易脱下来。

  (3)洗澡后马上穿衣服会很难穿。 画一画:把自己探索的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结束

  拓展思路 雨后让幼儿做值日生,感知湿的落叶粘在地上不好扫,也不容易吹走,请幼儿提出解决的办法。

中班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了解一些常见的环保材料,萌发环保意识。知道环保袋是多种多样的。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会唱歌曲《买菜》并能进行歌表演。有过随大人一起买菜或购物的经历。有按不同标记进行分类的经验。

  2、环境准备:歌曲《买菜》磁带、录音机、黑板一块。麻袋,纸袋,布袋,塑料袋若干,箩筐5只(其中有两只分别贴有笑脸和哭脸的标记)、课件《环保塑料袋的旅行》(可收回标记一个,故事连环画)。幼儿呈半圆形坐在一起,方便交流。

  活动流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买菜吧!

  (幼儿边唱《买菜》边跟着老师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教学建议:

  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激昂的音调,合拍的动作一下子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快速将幼儿带入预设的情景中来。

  二、幼儿围坐在桌旁,观察各种袋袋。

  1、师:小朋友,当我们买了许多菜“装也装不下”时会用什么装起来呢?(袋子)

  2、师:今天老师就为每人准备了一个袋子,它就藏在椅子底下,快拿出来看一看,找一找吧。看看它是用什么做的?袋子上面都有些什么?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先说一说。

  (幼儿第一次操作:找一找、看一看,然后回答以上问题)

  3、师:刚才在看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你的袋子上是否有一个这样的标记?(师打开课件画面:可回收标记)

  4、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标记是由什么来组成的?(箭头)

  这些箭头又是怎样连起来的呢?(顺着一个方向,循环环绕着的)

  5、师:请你们再仔细地看一看、找一找,你的袋子上有这样的标记吗?

  (幼儿第二次操作:引导幼儿仔细地找一找塑料袋上的可回收标记)

  6、师小结:刚才小朋友已经发现有的塑料袋有这个标记,而有的是没有的。怎么会这样呢?有谁知道这个叫什么标记?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吧!

  教学建议:

  1、教师预先要考虑幼儿可能会想到的几种装东西的袋子,做到心中

  有数,以便及时应对。

  2、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塑料袋应该各种各样的(即不仅仅是环保袋)

  让幼儿自由地探索、发现。

  3、在幼儿的两次操作中,教师要鼓励幼儿有耐心地进行操作,仔细

  地进行观察。特别是第二次要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仔细观察自己的袋子上有无可回收标记。

  4、让幼儿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可回收标记是由许多箭头来组成的,而且都是顺着一个方向,循环环绕着的。

  三、通过故事《环保塑料袋的旅行》,初步知道“可回收标记”的含义。

  1、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2、提问:

  (1)环环和保保的身上有什么样的标记呢?他们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2)他们有一个神奇的本领是什么?

  (3)环环去了哪里,最后又怎么样了?保保去了哪里,最后又怎么样了?

  3、教师小结:“原来,“可回收标记”,它表示这种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就是用过以后可以收到工厂里再重新加工出新的产品来,而且就算把它埋在土里,它也会自己慢慢降解掉,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一种环保材料。

  4、师:刚才小朋友还发现不是每个塑料袋上都有这个可回收标记的,那么没有这个标记的塑料袋会怎样呢?(污染环境)

  教学建议:

  1、教师不仅要让幼儿了解制成环保袋的环保材料是如何降解掉的,还可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幼儿了解到没有这个环保标记的塑料袋会污染环境。

  2、用课件的方式揭秘,能够帮助幼儿理解环保袋的“环保”之处——会自然降解,将枯糙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同时又为课堂增加了情趣,并将活动推向**。

  四、让幼儿了解一些常见的环保材料,认识更多的环保袋。

  1、师:你们还知道吗?除了有可回收标记的塑料袋是环保袋,还有一些袋子虽然没有可回收标记但也是环保袋?你们想知道吗?原来它们就藏在你们的椅子后面呢!快把它拿出来吧!

  (引导幼儿将椅子后面的麻袋、纸袋、布袋等拿出来)

  2、师:请你们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这些环保袋是用什么做的?也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一起看看、说说。

  (让幼儿自由讨论,并一一说出它们有的是用纸做的,有的是用布做的,还有的是用麻做的。教师在黑板上一一出示)

  3、师小结:原来,这些布袋袋、纸袋袋……虽然用的材料都不同,但它们也是环保袋,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或降解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用这样的环保袋,尽量少用或不用那种会污染环境的袋子,而且我们还要提醒我们周围的人都应这么来做,让大家共同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好吗?

  教学建议:

  让幼儿在认识了环保塑料袋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索、认识更多不同材质的环保袋。并让他们运用感官去看一看、摸一摸等来感性地认识各种材质。最后通过教师及时地总结得出环保袋所持的共性——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或降解的。用这样的方法不仅拓宽了孩子的思路,而且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会掌握得更牢固些。

  五、玩游戏:袋袋找家。

  1、师:(出示三大筐袋袋)今天老师也收集了许多的袋子,现在想请你们来帮我找一下,哪些是环保袋,哪些不是环保袋,好吗?

  2、教师又出示两个空箩筐(红、绿两色)放于两边,告诉幼儿将环保袋放入笑脸的筐里,不是环保袋的放入哭脸的筐里。(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没有找对。(教师带领幼儿围在筐前一起检查,对找错的作纠正)

  4、师:我们小朋友那里也有许多袋子,你们是不是也想帮它们找家呢?那么下面就请小朋友看清哪些是环保袋,哪些不是环保袋?可以去跟客人老师讲一讲然后再把它送回家,好吗?

  教学建议:

  1、教师在让幼儿将袋袋分类时出示两个空箩筐,并在两个筐上标上了笑脸和哭脸两个相反的标记。这样就无形中对幼儿又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因为幼儿从分类游戏中就能意识到只有“环保的”才会绽放微笑。

  2、在幼儿操作中,要鼓励幼儿有序地进行操作,不拥挤。

  3、第二次操作的目的是为了给没有成功的孩子再次实践的机会,尽力让每一孩子都拥有成功的感受;同时可以通过让幼儿与客人老师的交流中加强对环保袋的认识,也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评价指引:

  幼儿角度: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您认为活动中幼儿与教师的互动是否有效?为什么?

  教师角度:您认为在本次活动是否有价值?整个过程中活动目标是否实现?是如何实现的?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既是一次由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又是一次很有教育价值的园本教学活动。首先,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利用幼儿熟悉的歌曲《买菜》,让幼儿在表演中进入活动室,引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而且也很自然地导入了下面的活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观察各种袋袋。为了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可回收标记”,我不仅自编了一个童话故事《环保塑料袋的旅行》,而且还为故事配上了惟妙惟肖的动画,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袋袋找家”,并为幼儿标上了形象的笑脸和哭脸,不仅让他们将环保袋与非环保袋区分开来,而且还形象地又一次告诉幼儿只有环保袋是人们喜欢的。在活动的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活动延伸—— 让非环保塑料袋变废为宝,又一次渲染了环保的主题,也进一步满足了活动的兴趣。总之,从预定的目标来衡量,这次活动基本实现了我的设计。表现为:幼儿认识了“可回收标记”,了解到一些常见的环保材料,产生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都表现得很积极、愉快。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这次活动仍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一开始在引导幼儿观察塑料袋时,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可回收标记”的存在,进而主动探究这个标记的意义。而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提供各种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来帮助幼儿理解“环保”等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这样,幼儿获得的才是具体化、情景化和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中班科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体验5以内相邻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2、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1——5数卡片,圆点卡片各1张。2、1——5数字卡人手一份。3、课程幼儿用书,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数一数有几个图形。

  1、教师画蘑菇()让幼儿猜猜画的是什么。

  2、请幼儿数一数每一步里有几个图形。如:里有一个图形。

  3、用数字卡来代表相应的图形数,如:等。

  二、找一找数字邻居。

  1、谁和谁是好邻居?

  找出相邻的两个数,如:1和2是好邻居,2和3是好邻居等。

  以此类推让幼儿说说3、4、5的邻居是谁。

  让幼儿发现2有两个好邻居,是1和3。告诉幼儿1和3都是2的好邻居,2也是1和3的好邻居。

  让幼儿发现从2——4的数它们都有两个好邻居,分别是谁?

  2、体验相邻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

  出示数量从1——5的点子卡片,请幼儿从最少的排到最多的。然后以2为中心提问:“比2少1是几?比2多1是几?”让幼儿理解好邻居之间是少1和多1的关系。

  再提问3、4的好邻居是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三、玩“找朋友”的游戏。

  1、教师逐一出示2——4的数字卡片,请幼儿举起是它们朋友的数卡。如出示2,幼儿就举起1和3两张卡,并说2的朋友是1和3。

  2、教师1次出示2张数卡如2和4,请幼儿举起这两张数卡的朋友,并说说2和4的朋友是3。

中班科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常见的豆制品,激发幼儿探索豆与豆制品关系的欲望和兴趣。

  2.尝试进行简单的记录。

  活动准备

  ppt、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1.兴趣导入

  (1)出示ppt,猜猜这房子是谁的家?

  (2)今天黄豆爷爷家可热闹了,为什么呢?(点击蛋糕,一起唱生日歌。哦,原来呀今天是黄豆爷爷的生日。)

  2.观察交流

  (1)今天黄豆爷爷家来了很多客人给他庆祝生日,我们一起来看看,黄豆爷爷家一共来了几位客人?出示ppt,你是怎么数的。

  小结:我们在数的时候要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数,这样数字宝宝就不会错了。

  (2)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客人。(油豆腐、豆浆、豆油、包子、豆腐、面包、豆腐干)

  (3)这么多客人中有些是黄豆爷爷的孩子,有些不是黄豆爷爷的孩子。

  教师出示记录纸:我们来找找哪些是黄豆爷爷的孩子?如果你觉得他是黄豆爷爷的孩子,那你就把这位客人和黄豆爷爷连一连。

  (4)幼儿尝试第一次记录

  (5)交流:你觉得谁是黄豆爷爷的孩子?为什么?

  (6)小结:我们给黄豆爷爷的孩子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豆制品”。豆制品是用黄豆做成的。

  3.观察交流

  (1)我们再来把黄豆爷爷的'孩子找出来。

  (2)幼儿尝试第二次记录

  (3)交流:你觉得它是黄豆爷爷的孩子,为什么?

  (4)师小结:原来油豆腐、豆浆、豆油、豆腐、豆腐干都是黄豆爷爷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是用黄豆做的。

  4.延伸活动

  看这里又来了几位客人,它们说也是豆爷爷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自己回家去想一想。

  活动生成及建议

  1.在开展此活动之前,可以利用农村资源,参观一下农场,了解各种各样的豆,激发幼儿对豆的认识。在活动之后,让幼儿品尝一下活动中认识的豆制品,使幼儿有直观的了解。

  2.参观豆制品的加工过程。

  3.在活动之后也可以把此活动的材料投放在区角游戏中,让孩子进一步巩固了解豆制品。

  4.教师和家长联系,让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孩子在家中也喜欢吃豆制品。

中班科学教案10

  活动目标:

  1、幼儿在感知葫芦的基础上能表述葫芦的特征及用途,并能大胆发挥想象给葫芦进行装饰。

  2、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3、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达,在活动中感受葫芦的有趣,从而产生爱葫芦的情感。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葫芦娃动画片;实物葫芦、卡纸、双面胶、绒条、彩纸;葫芦食品图片;葫芦小制作图片;葫芦兄弟主题曲音乐。

  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

  活动重难点:幼儿在感知葫芦的基础上能表述葫芦的特征及用途,并能大胆发挥想象给葫芦进行装饰。

  活动过程:

  一、观看葫芦兄弟动画片引出葫芦。

  二、出示葫芦让幼儿观察葫芦的特征。

  三、了解葫芦里面的秘密。

  四、葫芦的生长过程。

  五、葫芦的种类。

  六、葫芦的.用途。

  1、可以用来做各种菜肴。

  2、做各种工艺品。

  七、装饰葫芦。

  给幼儿提供各种材料如:卡纸、绒条、彩纸给葫芦娃娃进行装饰。

  八、分享活动成果:

  带上葫芦娃娃照相、跳舞。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种葫芦。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班科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1、在圆柱体上绕线,根据缠绕的圈数判断线段的长短。

  2、训练快速辨认和判断的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一、绕线圈

  1、幼儿分组操作,将线段整齐地缠绕在圆柱体上,数一数自己饶了几圈。

  2、将线段分开,与同伴比一比线段长短。

  二、猜长短

  1、出示已缠绕五个圆柱体积木,看看每个圆柱体积木上绕了几圈彩色线。

  2、当着幼儿的面,将绕在五个粗细不同的圆柱体上的彩色线展开。比一比,哪个圆柱体上绕的'线最长,哪个圆柱体的线最短。

  3、按线段的长短给五个圆柱体排序,并依据从长到短的顺序贴上1—5的数字卡。

  三、比长短

  1、幼儿观察图片,迅速判断线段的长短。

  2、在粗细不同的圆柱体上绕同样的圈数,圆柱体越粗,线就越长;圆柱体越细,线就越短

  四、总结

中班科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在探索吹泡泡工具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2.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了解只要有孔、有缝隙的物品都能吹出泡泡的规律。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经验准备:

  有吹泡泡的简单经验,喜欢进行探究活动。

  物质准备:

  泡泡液、吸管、盘子、毛巾;一些日常用品:玩具、剪刀等,树叶若干;记录表等。

  活动重点:

  能用不同工具吹泡泡,在探索中发现只要有孔、有缝隙的'物品都能吹出泡泡的规律。

  活动难点:

  探索不同工具吹泡泡的方法,并能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进行记录。

  活动过程:

  一、引入环节

  (一)以谈话形式引入主题。

  (二)引导幼儿进行猜想

  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能吹出泡泡呢?

  二、操作环节

  (一)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操作。

  1.教师出示实验物品,引导幼儿进行猜想。

  2.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将猜想画下来。

  (二)提供泡泡水,幼儿进行探索尝试,并进行记录。

  (三)根据记录表交流实验结果。

  (四)幼儿再次进行操作。

  三、总结环节

  (一)原来不管我们是什么形状的东西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

  (二)只要有孔,有缝隙的物品都能吹出泡泡来。

中班科学教案13

  【活动目标】

  1、知道碘伏遇淀粉会变色

  2、能大胆参与实验并尝试记录

  3、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淀粉画一幅、装有碘伏的喷壶、一个土豆、馒头、青菜、胡萝卜人手一份记录单人手一份、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引发幼儿探究欲望

  1、认识碘伏师:谁能猜一猜我的喷壶里装的什么?(引导幼儿从气味、颜色方面观察)师:喷壶里装的是碘伏,小朋友腿或者胳膊摔伤时,用它来消毒;打针前医生也会用碘伏消毒。

  2、出示淀粉画师:谁愿意把自己看到的说一说?(什么都没有)师:真的'什么都没有吗?确定吗?

  3、喷画师:用装有碘伏的喷壶喷洒淀粉画,碘伏遇上淀粉变色,立刻呈现美丽的风景画

  4、认识淀粉师:原来我的这幅漂亮的风景画,不是用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画的,而是用它画出来的(出示淀粉,引导孩子摸一摸、闻一闻、观察颜色等感知淀粉)师:淀粉是白颜色的,所以画画看不出来,而喷壶里装有碘伏,淀粉遇到碘伏后,就会变色,所以我们就能看到画的内容了

  二、动手实验,寻找淀粉

  1、出示馒头、土豆、青菜、胡萝卜,寻找淀粉师:小朋友们可不能小瞧淀粉,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含有淀粉,小朋友猜一猜这些东西里面会有淀粉吗?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吗?(幼儿自主发表意见)小结:用碘伏来帮忙,当和碘伏碰在一起变色的就有淀粉。

  2、讲解记录单

  3、幼儿实验记录

  三、分享记录单延伸活动:出示PPT,请小朋友帮我看看这些东西里都含有淀粉吗?每人选2种自己最喜欢的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

中班科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感受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漩涡,了解这些漩涡的共同特性。

  2、尝试运用手工或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看到的漩涡。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漩涡图片

  2、实物:彩色纸、剪刀、橡皮泥、毛线、水彩笔、筷子、勺子、竹签、大小、高度不同的容器、长短不同的搅拌器皿

  活动过程

  一、了解漩涡的形成。

  1、幼儿:幼儿收集各种不同的搅拌器皿以及容器,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2、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不同的搅拌器皿以及容器。

  二、科学词汇漩涡:水流急转所激起的螺旋形。

  三、方法词汇观察:观察怎样制造漩涡。

  操作:用不同的物体制造漩涡。

  记录:哪个物体能制造出又大又漂亮的漩涡。

  四、让幼儿跳转圈舞,感受漩的动作。

  1、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已经认识了漩涡,请幼儿说说在哪儿见过漩涡?你看见的漩涡是什么样的?你觉得漩涡像什么?

  2、幼儿作业组织幼儿用各种材料直观的表现出自己看到的漩涡。

  五、操作漩涡

  1、画密密麻麻的螺旋线,拿剪刀顺着螺旋线剪,剪一个漂亮的漩涡。

  2、用毛线摆螺旋线。

  3、把橡皮泥搓成长条,把长条摆成螺旋线。

  六、水中做漩涡。

  1、先问幼儿会在水中制造漩涡吗?然后请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制造漩涡?

  (1)用手搅。

  (2)用嘴吹一吹。

  (3)用筷子搅水。

  2、然后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尝试制造出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漩涡,把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3、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制造漩涡时,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操作时不把水弄到衣服和地面。

  4、教师小结。

  原来用长而细的搅拌器皿在大而深的容器中能制造出又大又漂亮的漩涡。。

  活动延伸

  (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提供一根葱和有色的水:运用漩涡的知识看看葱在漩涡中会怎样。

  (2)家庭亲子活动延伸水中的散沙如何成堆:水中有很多沙子,怎样把它们捞出来?

中班科学教案15

  目的:

  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教学难点:

  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课前准备:

  1 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 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吗?

  C:水甜甜的很好喝。C: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T: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

  C: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T:糖在哪呢?

  C:对啊,糖在哪呢?C:糖在水里不见了。C:我知道,糖溶了。

  T:那咸的水呢?

  C:是盐。C;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T: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 幼儿实验活动。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 花, 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幼儿1那起方糖放进水中,看了看说"老师我的方糖不会溶"幼儿2也那起方糖放进水中,并用筷子搅拌后他发现方糖变小了,且越来越小至不见了,他高兴得直喊了起来,"哦方糖溶解了" 幼儿1见了也拿起筷子进行搅拌,结果方糖也溶解了。实验中小朋友还发现红糖比方糖溶得快。

  4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及发现。

  三, 延伸活动:

  1制作饮料。

  T:小朋友在刚才的实验中已经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变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饮料粉放在水里会变成什么呢

  C:"会变成饮料""变成草莓饮料""变成橘子水"...... T:我们现在就来制作饮料。幼儿动手做饮料。"老师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还没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

  阶段:二

  教学目的:

  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溶解得快,有的溶解得慢。

  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溶解有快慢之分。

  课前准备:

  白糖,冰糖,温水,小勺,口杯。

  教学过程:

  一, 回忆制作饮料的过程,引入活动主题。T:......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做橙汁饮料,很快就能喝到了。而做冰糖水的却很慢才喝到呢?C:"因为橘子粉小小的""橘子小,冰糖大""橘子是粉粉的就溶得快""冰糖硬硬的就溶得慢""冰糖是一块一块的,所以溶得慢""冰糖多"

  二,幼儿猜想,并做记录。T:是不是冰糖多,硬,就溶得慢呢?老师这里有白糖和冰糖,它们都一样是硬的,也一样多,你们猜谁溶得快呢?C:白糖溶解得快/冰糖溶解得快......

  三幼儿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结果。T:小朋友一起来试一试。看谁溶得快。C:(先放白糖,溶解后再放冰糖)老师,我不知道谁溶得快,谁溶得慢。C:先放冰糖溶了一会儿后,再放白糖);老师,是冰糖溶得快。C:白糖和冰糖同时放)老师,是白糖溶解的快,它放进去一会儿就不见了。T为什么有的说是白糖,有的说是冰糖呢?小朋友想想,要比较两个的快慢,要怎样比呢?C:"先放白糖再放冰糖""不对。要象我们比身高一样两个站在一起才能比""我也是这样想""我也是"......幼儿一致确定后采用此方法再次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白糖溶得快。

  四, 幼儿互相交流,讲述实验结果。教师记录。

  阶段:三

  教学目的:

  探索使用各种方法使冰糖溶解得快些。

  教学重点:

  学习使用各种方法让冰糖溶解得快点。

  课前准备:

  冰糖,水(温水,热水)搅拌器(筷子,汤勺)玻璃杯,小锤子, 干净布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以猜想活动引入主题。

  1 教师出示冰糖,提出问题:

  T:上次活动小朋友得出冰糖比白糖溶解得慢,为什么它溶得慢呢?

  C:"因为冰糖是一块块的""冰糖比白糖大""冰糖硬硬的""白糖是一粒粒小小的所以就溶解得快"......

  T:小朋友想想用什么方法能让冰糖也溶得快起来呢?

  C:"把冰糖变得 像白糖一样小就溶得快了""对,把它打碎,变小小的""我用热的水,冰糖就能很快的溶了,我妈妈就是这样做的""还可以把冰糖水拿去煮,它就溶得快"......

  2 小朋友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猜想,并把想出的方法和所用的工具画出来。

  二 幼儿分组实验,老师参与到实验中,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

  T:小朋友都想出用各种方法来让冰糖快些溶解,那到底行不行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幼儿分组实验,老师观察并记录幼儿实验的方法,工具,语言,步骤及记录,随机指导幼儿。

  三 幼儿互相交流,讲述实验的结果和方法。

  活动反思:

  溶解的主题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因为实验中溶解的物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小,变细,消失,甚至会起泡泡,这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明了的观察到溶解的现象,实验选择透明的器皿,让幼儿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过程,并选择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对比强烈的材料进行实验。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2-15

中班科学教案07-02

中班夏天科学教案10-03

溶解中班科学教案08-20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02-14

《影子》中班科学教案03-30

中班科学教案风03-27

中班科学教案:水07-01

【精】中班科学教案12-27

中班科学教案【热】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