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物理教案

时间:2023-01-03 10:35:3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年级物理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级物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年级物理教案

高二年级物理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多用电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它是电流表、电压表改装学完后,研究欧姆表的改装问题,又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深化和实际应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巩固电学问题的分析思路,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2、教学重点:欧姆表和单量程多用电表的制作原理。

  3、教学难点:理解欧姆表和单量程多用电表的制作原理。

  4、教材的处理:

  本单元内容可分两节可来处理,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电流表改装成欧姆表、多用电表的原理。

  第二课时为学生实验课,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及相关练习巩固。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分析:

  ①掌握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并已熟练掌握了电路串并联的规律,会利用该定律列式求解相关问题。

  ②掌握了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原理和刻度方法。

  2、学习能力分析:

  ①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断提高,具备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的能力。

  ②具有初步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力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方法测量电阻的阻值。

  ②理解并掌握欧姆表及单量程多用电表的'制作原理,知道简单的双量程多用电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欧姆表原理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思辨、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物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资源

  PPT课件、探究学案、指针式多用电表、数字式多用电表

  五、教学流程图

  学生

  给出各种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电流表表头测电阻?

  评价方案,选择方案?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欧姆表的原理

  改进方案,引导发现本质规律

  出示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电路图

  单量程多用电表

  双量程多用电表

  课堂总结交流

  分析组合,设计简单的电路图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过把电流表表头改装成电压表和量程较大的电流表的原理,能利用电流表表头测电阻吗?

  探究一:利用电流表表头测电阻

  1、给出器材

  待测电阻Rx

  电源:E=2V,r=0、5Ω

  电流表A:Ig=10mA,rg=9、5Ω

  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kΩ

  变阻箱R0:0~9999Ω

  滑动变阻器R:0~1000Ω

  电键、导线若干

  若还需其他器材,可自选

  2、指导学生进行设计(电流表表头与其他元件进行组合)

  3、评价方案

  教师:如果能从表盘上直接读出所测电阻值就好了,请选择其中一个方案。或者你有更好的设计吗?

  设计利用表头测电阻的方案,画出电路图。

  学生代表板书设计方案

  学生分析比较几个方案,从中选出方案或提出更好的方案。

  通过开放性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空间,便于课堂的教学生成。

  探究二:利用表头直接测电阻

  1、出示电流表表头刻度盘。给出相关数据E=2V,r=0、5Ω;Ig=10mA,

  rg=9、5Ω;(以R0=390Ω为例),

  引导学生进行表头刻度改装。

  2、对刻度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方案

  3、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若电流表内阻rg未知,怎样可使10mA处表示所测电阻值为0?

  4、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本质规律。

  若将变阻箱换为滑动变阻器R,还可使10mA处表示所测电阻值为0吗?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结合具体数据,分组进行计算,改装表头刻度。

  学生发现刻度与R0的取值有关。取R0=190Ω,可充分利用刻度盘。

  学生发现电流表内阻rg未知,可进行测量,再调节R0,可实现,满偏电流处表示电阻为0,同时也发现,总内阻不变。

  学生发现只要将A、B接线柱短接,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指针满偏即可实现满偏电流处表示电阻为0,无须知道各元件电阻为多少。

  通过层层递进的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参与思考。促成学生有效的生成。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随时调整引导思路。

  欧姆表原理

  1、出示改进后欧姆表原理图,结合探究过程,讲解欧姆表的'原理;欧姆调零的目的和作用;中值电阻的决定因素;刻度盘的特点。

  2、原理:

  3、刻度:

  (1)AB短接,调节R使得指针满偏(欧姆调零)。

  目的是什么?或有什么作用?

  原理:

  (2)指针指在中间刻度处,所测电阻值是多少?

  把此电阻称为中值电阻,中值电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欧姆表刻度的特点:

  学生深化理解欧姆表原理等相关内容,把握欧姆表的本质规律。

  最大限度利用表盘刻度

  由电源电动势和表头满偏电流决定

  左大右小;左密右疏

  学生设计电路图

  通过分析,体会等效思想

  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探寻本质规律

  探究三:简单的单量程多用表

  1、出示电流表、欧姆表、电压表的原理图

  要求学生组合成简单的多用电表,注意电源与表头的连接。

  2、引导分析电路结构

  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实现创造。

  体会等效的思想

  简单的双量程多用表

  出示双量程多用电表电路图,引导学生分析各挡功能,

  分析各档功能,比较量程大小

  认识多用电表

  利用多用电表实物图介绍其功能,简单强调欧姆表使用的注意点。

  为下一节实验课做准备

  交流评价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方法?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总结交流

  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表达及概括总结能力。

  作业布置

  重新思考第八节课本内容,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1、3题

  若有问题相互交流

  带着问题为下节课做准备

高二年级物理教案2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点电荷的概念。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思去向不明,概括出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掌握库仑定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

  2、通过点电荷模型的建立,了解理想模型方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途径,知道从现实生活的情景中如何提取有效信息,达到忽略

  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直指问题核心的目标。

  情景引入

  为了测定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可做如下实验:在酸性滴定管中注入适当蒸馏水,打开活塞,让水慢慢如线状流下,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水流,发现水流向靠近玻璃棒的方向偏转,这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聪明的同学,根据上述素材,你想知道是如何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吗?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带正电的一端远离玻璃棒。而水分子两极的电荷量相等,这就使带正电的玻璃棒对水分子显负电的一端的引力大于对水分子显正电的一端的斥力,因此水分子所受的合力指向玻璃棒,故水流向靠近玻璃棒方向偏转、

  问题探究

  点电荷

  走进生活

  验电器的上部是球形的金属导体,中央金属箔是指针式的形状,电荷分布与带电体的形状有关,与万有引力相似,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为了研究的方便,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引入了质点的概念,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就能求出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如果带电体也能等效成电荷全部集中在一个几何点上,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变得相对简单。回顾学过的质点概念,你能建立起点电荷的概念吗?

  自主探究

  1.点电荷

  (1)点电荷是实际带电体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一个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主要看其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大不大,如果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或者说,它本身的大小比起它到其他带电体的`距离小得多,即可把带电体看作点电荷。

  (3)对于带电体能否被看作点电荷,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对同一带电体,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而在有些情况下又不能被看作质点.

  2.理想化的模型到简化,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1、对点电荷概念的解读:

  (1)点电荷是一个忽略大小和形状的几何点,电荷的全部质量全部集中在这个几何点上。

  (2)事实上,任何带电体都有大小和形状,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3)如果带电体本身的几何线度比起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得多,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和电荷分布对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带电体抽象成点电荷,可以理解为带电的质点。

  2、对点电荷的应用:

  有一种特殊情况,均匀带电的球体或均匀带电的球面,带电体本身的几何线度可能并不比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很多,但带电体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对外所表现的电特性跟一个等效于球心的点电荷的电特性相同,所以均匀带电的球体或均匀带电的球面都可以等效为一个球心处的点电荷,就是通常所说的带电小球。

高二年级物理教案3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r>r0时,F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种情况与弹簧被拉长弹性势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当r< p="">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平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气分子间平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高二年级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物理教案02-07

《功率》物理教案12-03

弹力物理教案12-11

电流物理教案12-11

《力》物理教案12-11

测量物理教案12-12

功率物理教案12-12

质量物理教案12-12

透镜物理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