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6 19:36: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励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励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励志教学反思

励志教学反思1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因此,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先用表演的手段让他们设身自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再让他们辅以想象性的文字描述,二者结合,使“震惊”这一较为抽象的词语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逐渐鲜明具体的图象,进而再让他们理解外国学生此时心中的惊叹之情。我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创设情境,在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感受、感悟及积累运用语言这一教学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的`。

  作为获得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学习语言,通过本次案例的实施,让我和学生都别有一番收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领悟,不再只是字典上的解释,而能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一些抽象的语言因素用丰富的形象材料来支撑,如第五自然段“潜心”一词,查字典解释是“十分用心”,究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我通过调动学生进行推想、表演、用语言描述、口头填空等种种方式,引导他们明白了徐悲鸿学画是何其的勤奋刻苦,体会到了作者于词句中所流露出的对徐悲鸿的深深地赞叹。

  (2)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当然是朗读。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积累语言、树立形象、体会情感等。若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活动起自己的五官,效果会更好。如理解“震惊”一词时,我就请学生自己上台表演出这个词的意思来,通过肢体语言给了他们最直观的形象感受,从而较快地学习了“震惊”这一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语言并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点,只有当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才算真正地学会了一处语言。如学生在充分弄清徐悲鸿励志成才的经过后,自然懂得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含义。此时,我又让学生联系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实际,也用上“功夫不负有心人”说一段话,从而最终让学生对语言的学习达到了“读出去、记得住、用得出”的目的。

  当然,对于本次案例的实施,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对课文中语言因素的挖掘还不够广泛、力度还不够深刻。如第七自然段中“优异”、“轰动”也是语言因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却简单带过。

  (2)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自主读文、提问的时间还不够长、空间还不够大,要切实将读与领悟、感受结合起来。

励志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立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我和往常一样,布置了预习单,也布置学生去找找相关徐悲鸿的材料。课上由挂图骏马图引入徐悲鸿,请学生交流查到的相关资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好多手都举起来了。听着他们的介绍,我很欣慰,看来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做的非常好。下一个环节,是检查预习生词的情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已经不难了。读到“嫉妒”一词时却卡住了,大部分的声音把嫉读第四声,有几个微小的声音妒第二声。和谐的读书声嘎然而止,我的教鞭也停在了这个词上。心里顿时凉意四起。这就是预习的结果吗,连课文的生字词都没有解决。接着就是几个人的小型辩论会,大多数的人一头雾水。

  小玉:课文的`朗读磁带我听过了,也读第二声。

  一部分人随即点头

  甜甜:应该是第四声,平时常常就这样说。

  刚点头的一部分人又点了一次头

  对于这个场景我无奈又好笑,我没有履行法官的角色对此作出“判决”,我把这个“审判权”留给学生,没有一个人能拿出有力的证据对此有个“判决”。我说:“我很遗憾,没有一个同学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个词语的读音,说明你们的预习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电脑的漏洞多了会系统瘫痪,而我们学习中漏洞多了会。。。。。。(同学们七嘴八舌接过话题)那么请在课后补上漏洞,希望你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漏洞。

  反思:预习不是一样形式作业,要抓量的同时要把好质的关。预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应该针对性的布置量力而行的作业。语文的学习要从基础抓起,特别是字词。是重中之重。虽然词语的书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不是难事。然而,词语依然是根据。在预习中把课文读准,读通是最基础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分析课文理解课文都是从字词入手,然后才是句。

励志教学反思3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中的第二自然段时,一学生质疑: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这样傲慢,这样看不起我们中国人?面对这意外的提问,教师很沉着,把询问的目光投向同学们,有学生马上回答:“因为徐悲鸿是个穷学生。”“有道理,但仅仅如此吗?再去读读书。”很快,有学生在书上找到了答案:“因为那时在1919年,当时我们中国很穷。”“当时的清朝皇帝很软弱,所以我们中国人受欺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可教师并没有这此打住,“面对如此傲慢的外国学生,如果你在场,你会怎么做?”“我会对他说,你别得意,我会证明给你看我们中国人有多了不起!”“我会说,我们中国不会永远贫穷的.,总有一天会超过你们!”……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走进了徐悲鸿的内心世界,这没有预约的精彩让大家回味无穷。孔子强调教学中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都需教师制怒戒躁,在沉着冷静中思索,才能形成教学机智,迸发智慧的火花。

  思考:

  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需不断被唤醒,探究知识本质的潜能不断被挖掘,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行行色色的“课堂意外”会应运而生、层出不穷。而这些“意外”都会或多或少地延缓或促进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扰乱教师预设的教案。如果教师感到反感,情绪一旦失去控制,迁怒、训斥便随之而来,课堂顿现死沉。面对“课堂意外”,教师若能沉着冷静,才能迸发智慧,长善救失。

励志教学反思4

  核心提示:

  上完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主要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由徐悲鸿的《奔马图》导入,初读课文,要求能将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出示课后第三题的词语让学生尽量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扣题质疑,说说“励志”是什么意思,徐悲鸿励下什么志,从而引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句文本之魂。

  5、紧扣“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6、以“徐悲鸿,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回想自己的教学,有两点体会非常深刻:

  1、第二课时的`教学紧紧抓住“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一中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在这基础上指导朗读。整堂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到位。这节课深刻感受到了这样的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应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让学生感受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需要学生穿行在语言文字之中,对关键词的涵咏、品味,获得独特的读书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应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感受到徐悲鸿的奋发努力、勤学苦练。在第六节,抓住“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较,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却能忍受是为了学习绘画的需要,是为了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励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12-16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04-21

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3-07

夜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5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17

萧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参考12-07

萧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通用12-06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9

池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通用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