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5 16:27: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一、在活动中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各种数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课标上每一个学段都有这样的要求。认识比较小的数,容易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比方说:100以内的数,毕竟这些数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充分地感知到。而一些比较大的数,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感的建立就比较困难,基于这一点认识,我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存在,并能相应的感受到一些大数的相对数量。

  初数1000以内的数,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不同数量的种子,都在200粒左右,但每一组的具体数量又不是固定的,使猜一猜活动碰到了不少障碍,引起学生的数数*,怎么数呢?有一个一个数地,也有十个十个数地,最多的就是十个十个数地,因为数量比较多,如何处理这些数出来的种子,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一大难题,处理好了,也就突破了难点。可真理毕竟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但比较后,学生还是比较愿意接受这一真理,即100粒放一杯。

  再数1000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是想突破重、难点,但由于有了基础,学生认识10个一百是一千也就易好反掌,同时,这里还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

  三数1000以内的数,数数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十个一百是一千,还要让学生数出一些具体的数来,特别是一些转折点,尤其重要,处理不好,数数这一关可能学生就过不了,如何引出这一内容,如果随意让学生从多少数到多少,学生的数数兴趣可能不太高,巧妙的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数数接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整节课,学生的活动时间最起码是在25分钟以上,且参与面非常广,就拿数数活动来说吧,要完成200粒左右种子的数数任务,没有小组成员的鼎力合作,在很短的时间是完不成的,同样,在各种猜一猜活动中,学生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真可谓:小手直举,小口常开,是问:学生不想参与,会这样吗?课堂气氛的热烈,一方面说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这节课增添了活力。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地处农村的小学,教学条件简陋,学校无法为教师提供教具,更不要说学生了,从哪儿寻找资源呢?我们自己身边,同时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种子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特别是与现在的时令特别吻合:正值清明时节,农村里有句俗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于是在课中我将种子搬到了课堂,另外,这里也蕴含着一些哲理:有耕耘才有收获。课中,不少教师为我的创意所感动,课后,纷纷寻问:哪来那么多种,农村的家庭怎么会没有种子,一个人几十粒,很容易就凑齐了我所要的数目。教师惊讶于我的创意,更何况孩子们呢?

  四、思考的一些问题。

  1、数感的建立需要过程,需要不断培养教学中安排了三次猜一猜活动:

  第一次是在数数之前,

  第二次是想一个一个地数出1000,

  第三次是在巩固阶段。

  但多数学生都没猜中,为什么呢?一方面,可能是大数,学生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可能孩子们脑海中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即数感。如何培养,关靠一节课是不行的,需要立足于平时。

  2、以百作单位的突破教学中,这一内容花了不少时间,但始终有学生想不到一百可以作为一个计数单位计数,他们总认为10个一堆已经够简单的,如何突破,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一问题,如果把“初数一千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拆分成两部分,先放手让学生数出具体的数量,然后讨论怎么摆最容易看出来,最后重新处理数出来的具体数量,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的第一章P13,T·6,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下)6.3实践与探索P14,T·2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P14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P122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本课是在几分之一的学习基础上,学生继续学习深入初步认识分数。所以在一开始,通过分类的方式,让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知识进行巩固。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产生的,所以当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的时候,首先应该判断图形是否被平均分。在巩固了几分之一的知识之后,出示图形。图形的涂色部分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让学生对已学习的知识起了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学生很容易地用几分之几表示涂色部分,但是能够理解并且说清楚几分之几的意义的学生并不多。所以我通过尝试说、分别说、大家一起说的不同方式,将难度分散。学生通过尝试说出几分之几,对几分之一的知识进行了迁移。从初步说出几分之几,再到尝试说出几分之几的意义,最后和老师共同探讨几分之几的意义。学生在初步尝试成功后,更加有热情地去进行下面的学习。不同的几分之几的呈现,让学生们通过讨论来探讨答案。这里,在学习几分之几的意义中,我强调了几分之几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为下堂课分数的简单计算做铺垫,为以后高年级的分数学习打下基础。

  在第二个环节,书上呈现的是1分米的彩带。学生通过将1分米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直观地看到每份是多长,每份是整个彩带的几分之几,再到三份是多长,三份是1分米彩带的`几分之几,为以后小数的学习埋下伏笔。为了便于让学生亲身感受把1分米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所以在这里,我将1分米的彩带改换成1分米的线段。在认识了这么多的几分之几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认识分数每个部分的名称,并且能说出分母和分子的意义。

  在第三个环节,同分母的分数比大小。通过让学生涂一涂、比一比,直接的认知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下面的比较大小,让学生通过说出结论,然后证实结论,感受到相同分母的分数,分子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得出结论、证实结论、总结结论一系列的活动,感受数学的快乐。

  在整堂课中,我感受到学生学习的氛围比较轻松。但是,在对学生设计上还不够放开。比如对几分之几的初步认识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折一折、并且涂一涂,呈现出不同的几分之几,尝试地给学生更多探索尝试几分之几意义的机会,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导人。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六年级教学反思冀教版一年级教学反思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利率》一课是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也是在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生活紧密联系,利率是生活中百分数应用的一个常见问题,为上好这节课,课前一周我就给学生提前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每位学生都亲自到银行储蓄所一趟,对利率、利息等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时首先从认识自己家的存单或存折开始,估计到期领取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述叙,既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又掌握了相关的利息知求利息的这一个教学内容里,有一个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可以套用,应该说解答这种题目类型是很简单的。但还要多练习才能让更多的同学完全掌握这种题目类型。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在本节课的授课中,我感觉以下几点比较满意:

  1、课件教学中在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探索两圆相切时的对称性、探索两圆相切时圆心距d和两圆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时多次运用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增加上课的生动性。

  2、授课方式采用分组教学,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后先要学生在小组内动手交流并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组内成果,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4、 授课中贯穿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落实比较好。

  但在本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在学生分组活动中,个别学生不能参与进来,今后教学应该多加关注学困生。

  2、教学语言应该注意更加规范。

  3、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应该只关注回答结果,也应该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用恰当的语言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本节课应该再加大练习量,进一步落实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本次课初备时,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在一起研讨,杨玉芬老师对我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作品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议:在没有实物投影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粘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申卫青教师对我的授课程序进行调节指导。李秀捧老师对学生的探讨问题进行进一步设计

  初备方案发布于网上,又得到教研员王老师、风帆郝老师、列电张老师、我校杨老师、马坊杨老师等多位老师的指导点评,我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一步加工。

  授课后,各位教师直述己见,让我认识到自己需要继续努力.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注意到学生的活动和参与情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只是课程的设计者,在授课时适时引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可以采取小组之间竞争评比打分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积极发言等各方面的参与情况。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回答的结果如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对回答结果清晰、正确者给予鼓励;对回答不准确或不正确者,在其他学生纠正的同时也要给予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方面的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体会成功的喜悦、参与的必要。

  在问题的设计上,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问题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要有梯度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二要考虑到题量的适度,加大练习量,更好地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授课时,更要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运用,加强学习,进一步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善于捕捉数学史中的教育基因来构建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能够使我们的数学教育获得许多全新的启迪,但其重点能够放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历史文化的创造过程上。这样做,不仅仅与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本事相一致,并且还能够促进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从数学史中我们能够看到,数学知识的每一次重要发展都鲜明地表现为人类数学思想的新飞跃,都饱含着人类先哲们向更高礼貌迈进的雄心与艰辛。所以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在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从而产生为知识世界中的完美而不懈努力的愿望,获得数学思想上的洗礼,勃发创新的意识……

  这是我在读__教师的文章《捕捉数学史中的教育基因---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为例》后的感悟。记得前些天的一个夜晚,我在静静地读蔡宏圣教师的这篇文章。在我的一段段惊讶中让我的思绪一下就回到了去年的这个时候:“用字母表示数”这个教学资料是我去年研究过的一个课例。当时,我反复研究这个资料,发现它与过去的教材有一些不一样。我苦苦思考:怎样才能按当今的理念上好这堂课呢我在听了3节柳州市的课后先定下了教学的重难点。

  一、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二、难点:

  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然后本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进行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1、我设计用“汽车牌”和“扑克牌”来开课,从而引出字母能够表示地区,能够表示数。

  2、新授课时,我出示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青蛙二张嘴,三只青蛙三张嘴,四只……提问:能念完吗?有什么办法能念完?学生经过读诗歌和仔细观察发现了只数与张数是一致的,自然而然的想到用字母替代数:N只青蛙N张嘴。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了用字母替代数的意义及优越性。

  3、让学生自主发现用字母不但能够表示数,还能够用包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我设计了“猜师生年龄”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师与生的年龄存在相差数,并且,这个年龄的相差数每年都是一样的,从而得出用a表示生的年龄,用a+28来表示师的年龄。

  4、设计“书香超市里的数学”让学生发散思维,发现故事书与连环画报也存在相差数,能够让童话大王用字母a表示,那么科学画报就用包含字母的式子a+30来表示。还发现能够让科学画报的本数用字母b表示,那么童话大王的本数就用包含字母的式子b-30来表示。

  5、为了让学生能在趣味之中进行巩固练习,我反复思索,把练习以“新、趣、实、活”的特点进行设计。

  三、精心设计练习题:(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

  淘气日记(1):今日,是我最欢乐的一天!早上,我和同学们一齐乘车前往游乐园。车上有男生a人,女同学b人,一共有(a+b)人。

  淘气日记(2):游乐园真漂亮!门口摆着五颜六色的花,其中红花最多,有50盆,黄花有X盆,红花比黄花多(50-X)盆。

  淘气日记(3):游乐园成人门票每张S元,儿童门票的价钱是成人门票一半。买一张儿童门票需要(S÷2)元。我想:我班有2位教师参加,要门票费(2S)元;有35位同学参加,有门票费(35X(S÷2))元,我班教师和同学一共要门票费(2S+35X(S÷2))元。

  练习之后,我又出示新课初没有研究完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几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课前,我相当陶醉于自我的设计之中。

  没想到,一节课下来,我和听课的数学教师都发现我把“用字母表示数”这个单元的开头第一课上得太深了,使部分学生是在教师与好生牵着走的。数学教师们纷纷提议李教师在第二天上这个课时应当删除淘气日记(2)与(3)的资料。可是,李教师在第二天上这节课时比我更糟糕。所有的数学教师在一片议论之后,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用字母表示式子,对于从没有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太难。可是,谁也不敢提出变更书中的难点资料: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更没有教师想到要让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历史来贯穿整节课。

  同一个教学资料,能够有多种教学设计。无容置疑,每一种新设计都在探求教学的更好方式。但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资料的数学本质是什么。教学为什么这样安排,而不那么安排,首先是由所教资料的数学本质决定的,虽然它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有多少教师敢于删除书中的重要资料重组教材呢?而这位教师是那么的善于捕捉数学史中的教育基因,把我困惑了一年的问题一下就给解决了。

  原先是因为我们在去年的研究时全部定势在如何突破各种用字母表示的式子的难点上。而这位教师把“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重构,就是在所教资料数学本质的考量中展开的。把数学教育看作一种文化活动,一整节课这位教师都在引导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创造过程。这位教师说“在历史上,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人类最初是用文字表达的(课件出示:每个重量×4,每个价钱×4,每班人数×4,其中“重”、“价”、“人”用红色标出)。用文字来表达,显然比较烦琐。因而,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想到了用“缩写”的方法来表示,仿照丢番图的方法,那里的`“每个重量×4”,取“重”发音的第一个字母,表示成“z×4”。那么“每个价钱×4”和“每班人数×4”怎样用缩写的方法表示?”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可能各具特点,但总体上不可能违背人类认识提升的一般规律。因而结合人类认识提升的历史阶段看,用字母表示数意味着孩子认识产生的递进是:字母不仅仅能够表示未知数,并且还能够表示已知数;字母不仅仅能够表示特定的意义,并且还能够表示变化的数量;不仅仅能够在缩写水平上运用字母,并且能够在符号水平上运用字母。

  再深入地看,学生仅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不是因为不明白这个数量是多少,而是因为这个已知的数量在不断的变化中,才能理解字母的符号概括作用。也就是说,这三者就像青铜鼎的三只脚一样,缺一不可。以这样的认识来审视以往“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能够说学生的认识鲜有真正的理解而言。并且,教学中引起学生对“人类认识提升用了1200年”的有意注意,可谓一举两得,既激发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力,又减少了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焦虑。

  所以,对于现行数学体系中已约定俗成的数学历史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数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历史文化的创造过程,启迪学生的再创造思维。让学生们感受的数学历史文化活动的意义是符号化而不是符号本身,是算法化而不是算法本身,是语言描述而不是语言本身……仅有这样,学生经过数学学习,才能获得创造新文化的意识和本事,才能获得终身受益的数学文化力量。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一)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同学生活实际,在同学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同学知识经验,符合同学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沛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让同学充沛地摸手背、摸学习用品的面,感知物体的外表的大小;利用同学描出的各种平面图形,比较大小,让同学明白平面图形有大小;让同学用1平方分米丈量课桌面的面积,引导同学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二)学习需求来自同学

  引导同学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根据同学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充沛激发同学的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因为同学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需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学中,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同学在操作中充沛体验统一丈量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得同学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也为同学主动、积极学习铺平了道路。例如让同学用不同大小的方格去丈量面积,容易发生误会,并通过发明矛盾抵触,使同学明确要丈量面积的大小必需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然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面积单位的活动之中。面积有哪些呢?教师不直接告诉,让同学充沛地表示自我,进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三)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同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同学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同学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构建属于自身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同学自身的教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同学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同学在估一估、摸、摸、量一量、说一说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面积单位。例如;1平方分米有多大,先让同学量一量,摸一摸有多大,让同学初步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再让同学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然后让同学动手剪出一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吨3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对于两次教学的感受

  去年也是教学三年级,表面上看这是同一个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着去年的书去上课的。但在有一次让学生把题目读一读中发现这两册书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这个吨教学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书中题是这样的: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今年的题是: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虽然学生的答案应该都是没有超载,但是我们从计算过程去看,却是不一样的。

  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改成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后者对于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是更好得计算,对于一些成绩不是最好的同学来说,也就是要用加法来计算的同学来说。

  去年的书要是你要用加法就要这样:300+300+300+300+300+300=1800但是今年只要600+600+600=1800就好了。两者一比我们能更好的发现今年这样一改对于学生来说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为去年好多学生列好了加法横式可是在计算过程中还是错了,这就对于他们的成功感有很大的伤害,因为实际上学生不会做的,只是因为模式中数据太多了。而今年数据一少就在算错的方面学生大有进步。

  当然对于用300*6和600*3的同学来说影响不大,可是我们要知道在上这个内容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学过这样的乘法。所以教材这样一改数据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是一个能更好获得成功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今天我上了小数乘整数的第一节课。课堂上我没有使用书上风筝图,而是利用课本第7页的第2题表格:先填出课本的价格,再计算总价。因为新学期刚开始,同学们刚拿到新书,让他们直接在自己书上找出单价,这比风筝情景图更让他们感兴趣。而且让学生把自己寻找信息能以表格形式整理好,更简洁明了。我教第一个班级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学生都提出这些书一共化了多少元。根据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用加法解答。在反馈中有的学生直接口算的,有的同学是列竖式解答。我让他们说说怎么想的。然后我再次强调了小数加减法竖式中一定要小数点对齐。结果在讲小数乘法时,写小数乘法竖式格式错误很多,许多同学都是象小数加法那样写,只记住小数点对齐。

  在第二个班级执教时,我索性自己直接提出如果买5本音乐书要多少钱。3.4×5这个例题很有典型性,对于三种算法的理解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和对乘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处理都解决了。然后让学生计算买15本,23本多少钱。在乘数是两位数的小数计算中出现问题比较多:计算中间过程出现小数点;还出现先撇掉乘积中0,再点小数点…我是这样引导的:把小数3.4看作整数34后,就变成了整数乘法34×15,那么计算过程中还会有小数点吗?到底先点小数点,还是先去0,我让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明白,只有在小数中末尾的0才可以去掉,所以点上小数点后才是个小数,才具有小数性质,小数末尾的0才可以去掉;不然如2400是个整数,去掉末尾两个0,变成24,就缩小到了原来的1/100。当学生意见产生分歧时,却又说不清其中道理时,老师让他们在争论中,对比辨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有经过这样体验获得知识才是深刻的永远的。

  由于第二节选择的例题更有典型性,而且把本课要受干扰负迁移的小数加减法竖式索性回避了,所以新授课讨论时间比较充裕,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习惯过于随意,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较少,很少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说完整的话,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及时且评价过于单调,没有起到示范作用;

  2、设计的小组活动(小动物闯关)给予每组的机会不均等,不能真实反映哪一小组的学识水平,且在该环节教师板书不够简练;

  3、整节课的判断均由教师说了算,较少体现出学生的探究过程,由教师“包办”太多;

  4、课堂规范做得不够好,孩子没有倾听的习惯,喜欢抢话;

  5、课堂语言赘述太多,将重点难点没有有条理的讲述出来,突破得不够好;

  6、课堂节奏太慢,显得很“散”,导致整节课重难点不突出,内容过多。

  我将在以下方面做到改进:

  1、适当把握课堂节奏,将课堂活动安排的紧凑一些,添加一些小游戏,使课堂显得张弛有度;

  2、紧抓课堂常规,规范学生听课习惯,例如学具的摆放,回答问题要举手,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等;

  3、把握教材,多看教参和课标,掌握每一节课的.重难点,能给学生讲清楚重难点;

  4、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的机会,多涉及一些有学生来“表现”的活动,做好“引导者”的本职;

  5、教师除了教授和倾听,还要学会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到评价,给学生回应。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活动目标

  一、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操作。学习3的分解组成,了解互换规律。

  二、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理解相邻数的关系。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1个小盒子、2个小口袋、3个苹果图。

  活动过程

  (一)3的分解。

  1、以讲故事的形式引题。

  教师: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都成熟了,果园里的叔叔给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摘了苹果,不过果园里的叔叔说要答对题目才可以“吃”。大家现在看看,你的小盒子里有几个苹果?

  (让幼儿边数边回答)

  2、教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工作辛苦了一天了,让我们把它放到2个口袋里带回家让他们尝一尝好吗?幼儿回答。

  教师:现在让我们看看每个口袋里能分几个?(让幼儿自己动手)

  3、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分苹果的。并引导幼儿理解3可以分解成2和1,1和2。

  (二)学习3的减法。

  1、教师请一位小朋友让他说说把果园叔叔给我们的3个苹果。其中一袋给爸爸,那妈妈的那一袋应该是几个?(让幼儿动手操作、数一数、说一说)2、引导幼儿根据分解式,学习3的减法算式。

  (3可以分成1和2,2和1,3—1=2,3可以分成2和1,1和2,3—2=1)3、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故事进行操作。

  (三)学习3的加法。

  1、教师: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爸爸的`苹果和妈妈的苹果又放回了盒子里。宝宝们你们摸一摸现在的盒子里有几个苹果?(让幼儿动手操作、数一数、说一说)2、学习3的组成,让小朋友知道3是由1和2或2和1组成。1+2=3,2+1=33、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故事进行操作。

  (四)巩固练习

  (老师和小朋友互动)儿歌:3的分解组成小朋友问问你,3可以分成几和几?

  老师,我告诉您,3可以分成1和2,1和2合起来是3。

  3可以分成2和1,2和1合起来就是3。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在轻松的游戏中,帮助幼儿通过充分的实物操作、建立和理解数及符号的意义,真正地掌握数的概念由此得出。活动中我选用了小盒子、苹果图和小口袋都是幼儿平常熟悉、喜欢玩的物品,既能让幼儿在活动中锻炼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又能把数学中数物的匹配练习融入其中,使数学活动更具有情趣性。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

  在活动中我是介绍者和参与者,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当幼儿活动中出现困难时,我有点急,反复的告诉幼儿。这时幼儿就显得没有信心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适时的加以引导、鼓励,倾听幼儿的讨论与表述。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和写。通过教学,力求让学生初步知道数位及数位意义,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学会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趣。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数数、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例4,探究几十几的读法和写法。让孩子们用小棒摆数(教师报数,孩子们摆数),其中让学生两人一组摆出24根小棒,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这样使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读法和写法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摆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

  在例5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先拨珠再写数,或直接看图写数。体会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在例6的教学中,通过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拨珠边拨边数,1个十,2个十,3个十……10个十,“10个十是100,在数器上还可以怎样表示?”请他们表示100,他们想出一个新的数位——百位。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需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说,拨出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但是这一点我做得还不到位。在这节课上,教学环节之间需要进一步联系密切,整节课在师生的互动上还有点欠缺,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北师大版的一年级数学下册共有六个单元,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努力钻研教材,深入探索教法,现总结如下:

  一、知识的掌握:

  1、在加减法(一)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摆小棒、计数器、以及其他的学习用具,探索并掌握计算“十几减9、8、7、6、5等”的计算方法:一个一个减、破十法、平十法、想加法等。让学生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并解决够不够的问题。理解并能够用减法解决谁比谁“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并尝试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在这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出退位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直观的理解了退位减法的意义,并掌握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会了用退位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观察物体教学中,通过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通过观察,辨认从不同位置(同一物体各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从实物观察到看图观察,再到空间想象,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教学生活中的数,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入手,从数花生、数小棒、数豆子、数红果、数小动物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课内到课外。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大校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将具体的活动抽象为相应的数学概念。在比较熟的大小时,通过“动手操作——应用实物——计数器——抽象的数”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过程,概括出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认识物体的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初步认识七巧板,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进一步初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发展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造力。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5、在加与减(二)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和不退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a.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只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个位上的写0;b.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先把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再加上整十数;c.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把整十数相加减,再加上一位数;d.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弄清谁和谁比,谁是大数,谁是小数。如果所求的数是大数,就用加法计算;如果所求的数是小数,就用减法计算。

  6、在加减法(三)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独立思考,重视算法多样化,逐步提高计算能力,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法,会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结果,能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在数学好玩教学中个,学生的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能用给自己的方法记录下分类的结果。学会看懂游戏规则,在给定的条件中找到突破口,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用数学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迅速准确的判断出怎样计算,并能很快的说出得数;

  3、在现实的生活中能与同伴交流,发现并能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初步学会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的数学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反思: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本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对学习优秀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困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帮助,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让全体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教然后思过,通过这一学期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以下地方要改进和加强:

  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应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广泛的教学活动的经验。

  2、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还不够。在教学中还要改变教师提出问题和方式,努力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在教学中要创设性的开发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适当扩展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评价来促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在本次校举行的公开课活动中,我听了高年级刘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听过这节课后。

  我认为优点体现在:

  一、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小组参与的力度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手、眼、口”都得到了锻炼。

  不足之处是: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罗嗦,练习的时间相对缩短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一个饼的四分之三也就是三个饼的四分之一,这个环节结束后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因前面耽误的时间过长,致使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讲完,学生没有理解透彻,教师就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从刘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作为数学教师,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让学生切实理解所学内容?

  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去深思:

  一、有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改风风火火进行了这么多年,而且一直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只做引导者,可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完全还是过去老的教学方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教师恐怕学生学不会,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就;2、耽误教学进度;3、教师还没有形成意识……

  二、如何“还”?

  很大一部分教师,也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如何“还”?完全放手行吗?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如果“收、还”不当,还会适得其反,只有“收、还”得当,才会事半功倍。

  说起容易做起难,要做到以上两点绝非易事,不仅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更要深入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1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12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29

小学数学教学个人反思04-04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2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7篇)08-1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篇08-17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反思04-27

小学生数学教学反思04-11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