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27 12:15:36 飞宇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通用23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纸的发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通用23篇)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1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及历史意义。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学习《纸的发明》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遇到疑难,小组合作、探究,自行解决问题。这样,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2.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引导学生深入把握作者纸的发明过程进行讨论;由于课前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的诵读,所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非常透彻,这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巨大潜能。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学富五车”的意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悟本文的中心思想。原来的问题过于注重结果,却忽略了方法与过程,修改后则使这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切忌设问不等于问答案,而是问能力。能力训练,开发潜能,是设问的最终目的。

  4.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纸的知识,办一张手抄报。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1.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明理。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升华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2.采用体验性阅读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体验,唤醒了他们的创造潜能,促进了他们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不足之处

  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状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标出文章的段落,勾画出本文的生字与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工具书去认识和理解它们。

  (2)教师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情况。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教师正音。随机抽取学生朗读生字、组词、造句,出现错误时,及时纠正。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纸的发明过程?为什么只有蔡伦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

  (2)要求学生深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思考每一段之间的联系。

  (3)要求学生再次深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小组讨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拓展练习:写一篇小练笔《纸的自述》。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2

  《纸的发明》是人教部编版教材第三单元第2课。本单元主题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专题进行编排,本课讲的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和意义,揭开了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并从中感受到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从中发明的过程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与才干。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做学生的好导师。我总是以学生的以玩伴,和他们一起探究,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指导,教给方法,适时鼓励,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去,为顺利的完成活动打下基础。

  二、任务驱动

  1、以题为眼,课题中的“纸”你都了解多少?联系生活说一说生活中的纸,你知道是谁发明创造的?发明创造的过程如何?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2、以趣为点,找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句子与大家分享。目的增强文本的熟悉度。“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优化教学我利用闯关练习驱动学生阅读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力贯穿整个教学,运用填表法,明确学习任务,汇报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纸的发明过程便更清晰、明了。

  3、关键词句进行突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孩子们在学习中养成了积累词汇的好习惯,能从关键词中体会深层次的含义,还需引导加强训练。

  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读,首先抓住描写蔡伦造纸的动词“剪碎、切断、浸在、捣烂、铺在、揭下”等,或做一做动作,体会出蔡伦造纸的艰辛不易;其次从造纸的材料看“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却创造出闻名世界的纸,进而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的`以及过程体会出蔡伦造纸的艰辛不易,造纸的方法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最后,采用填空。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可以(),价格(),能满足(),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了。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和(),后来又传到()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的发展,影响了()。

  从“容易得到、大量制造”“影响了全世界”体会蔡伦造纸的贡献之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进一步剖析蔡伦这个人心存百姓、勇于摸索、敢于创新,接机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体验收获的快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让孩子们在大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实践中学习、思考、体验、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体验成功地喜悦.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分层训练:

  1、谁能说说纸是怎样发明?

  2、挑战自我--3分钟《纸的自述》

  三、不足:对于农村孩子对造纸的过程只能通过言语、视频粗糙了解感一点,如果能让孩子们亲手实践、体验一下造纸过程,孩子们会更加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还会对四大发明及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入心底,教学效果会更好。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3

  《纸的发明》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纸”的优缺点。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上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把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纸”制品展现在讲台上,再把课前用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纸粘贴而成的课题贴在黑板最醒目的位置,当一个五彩缤纷的“纸”字呈现在同学们眼前时,他们个个扬起小脸儿,难掩心中的兴奋,毫无疑问,孩子们已经被这五色斑斓的纸张吸引住了,我暗自庆幸一一毕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些不同种类的“纸”张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纸”的发展历史,并用“印刷术”引导他们说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样,就做到了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引导,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于纸的探究欲望。

  虽然“纸的发明”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但它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学说明文的课堂也是书声琅琅的课堂,所以在第一课时中我鼓励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引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通过朗读表达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跟着一起思考:“纸”这的发明创造,给人类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发展呢?学生一时语塞,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接着第二课时我创设回想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纸”的发展历程,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首先从记载文字的载体上“兽骨”、“龟甲”、“青铜器”、“竹片和木片”、“帛”、“麻”、“纸”等中体会这些材质的变化传递出来的信息,体会“纸”发明的重要性,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其次从几千年来文字载体的方便性比较,引导学生体会造纸术之所以称为古代四大发明有其重要的意义。此时学生的情感,老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为了一体,两个字——自豪。

  引导孩子们通过计算纸的用量来使他们懂得浪费纸的现象时普遍存在的',说明我们提倡节约用纸的目的时为了保护木材资源,从纸的角度来谈环保和爱惜资源,倡导学生节约纸张。

  这节语文课虽然还算进行的比较圆满,但我始终忘不了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那种牵强的眼神,在我心中,那是对同伴、对老师、甚至是对知识的一种怀疑。我一直鼓励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细读课文,还是我对这堂课的准备不够充分,在解决课堂突发问题这方面缺少教学智慧。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而“节外生枝”的生成,更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智慧。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4

  上周提前布置了本单元的预习任务,利用假期孩子们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前两天我在课堂上对孩子们的预习情况进行了检测,同时和孩子们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了课文内容。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纸的发明》这篇课文,反思了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时,引导孩子们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贡献”一词思考:课文选取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的提示,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文中的.这些信息都是显性的,提取的难度都不大,学生独立完成没有问题。课堂上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静心默读,边读边圈画内容要点,根据所圈内容,练习用连贯的话说出来。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从而感受造纸术的了不起。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时,有一位学生说蔡伦创造发明了造纸术,此时,我随机将“改进”和“创造”这组关键词语进行了分析,提出问题:人们先后用了几种材质来记录文字?比较一下,后一种材质与前一种材质相比,改在何处?进在哪里?文中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一句中的“改进”,能否换成“创造”?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改进”是指通过改变某些做法,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而“创造”是指以前从来没有的,从无到有。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改进”是从有到优,而“创造”是从无到有,通过结合具体的语境对词语进行了辨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了词语的意思,提高了联系语境理解意思的能力。

  三、抓住关键语句了解造纸术能传承的原因。学生在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基础上,引导他们关注课文中叙述每种书写材料缺点的句子,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和古人言语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更清楚的理解了每种材质的纸被取代的原因,也更深刻的体会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必要以及造纸术能传承下来的原因,从而也将课后第二题自然融入阅读教学中。

  四、注重学生有条理表达阅读内容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表达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时,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语,也就是抓住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动作,把造纸的过程写清楚的,这时候我整合了语文语地三里语句段运用里的第二题,让学生试着介绍一下捏泥人,剪纸,拼装玩具的过程,孩子们能抓住动词来简单说明流程,还有的同学能够加上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让自己的描述更有条理。

  上完这节课,感觉同学们学习的兴致极高,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深入感受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5

  学习目标

  1、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2、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第4自然段,了解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及其发明的纸的优点,小组交流讨论。

  材料:树皮、麻头、稻草、破布

  过程:剪碎(切断)、浸、捣乱、捞、晒

  优点:原料易得、价格便宜、轻便好用

  3、引导学生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4、根据原文,思考交流: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什么能传承下来?抓住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优点回答问题。

  二、了解发明意义。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内容。

  纸的发明意义重大:传到朝鲜、日本;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2、联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3、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有什么重大意义?

  三、拓展延伸。

  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纸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交流纸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深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3、作业: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的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4、选取一个古代发明,说说它的发明过程。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先帮助学生理顺纸的发展过程,再了解发明的意义。教学思路清晰,最后的拓展延伸,不仅扩展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6

  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了纸的发展历程,揭开了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并从中感受到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种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

  二、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纸的发展历程,初步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我抓住本课课后的主线问题“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表格”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在这一环节教学时,我对课本上的表格进行了改造,运用填表法,以小组合作方式,自主学习。在汇报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的语言训练,体会用词的巧妙,不应该是机械的重复,培养学生有思维的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进行拓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拓展交流,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走近传统节日》

  1、设计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方法的.指导。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珍惜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的关系,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了我国传统节日,从行为上亲近它,进行实践探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在活动中,教师不是临驾于学生之上,而是以一个小伙伴的身份,和他们一起探究,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指导,教给方法,适时鼓励,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去,为顺利的完成活动打下基础。

  3、实践体验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快乐。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了他们的欲望,提高了他们的能力,促进了他们求知的兴趣。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7

  这是一篇说明文,趣味性不够强,我有点害怕讲不好,也蛮慌,在上课之前熟悉教案,改PPT,状元大课堂的PPT也不大让人满意了,很多细碎的.东西本不必要放到课件上来。

  第一堂课,依旧是带领大家熟悉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个别同学“造”容易受方言影响而读错。紧接着通过四大发明引入课题,很多同学对这个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堂的积极性也较强。但是,个人认为,本节课上得不够连贯,虽然抓住了重难点,但是也发现了同学们的一个缺点,他们很多时候思考问题不够深入,听到一个人说答案,其他人跟着一起起哄,从这里看得出来他们没跟着我的思路走,或者开小差了。我该如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呢?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8

  《纸的发明》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纸”的优缺点。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本课的重点难点在于: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能解释蔡伦改进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的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处理第一个点时:我借助课后的第一题梳理出纸的发明历程(造纸术发明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后来),建立时间轴进行梳理。

  处理第二个点时,学生容易只找到从正面观点解释,忽略反面的理由。因此我对于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前记录文字的方法进行梳理,找出不足,理解这些记录文字的方法有着不足,所以不能传承。本课重点讲解第4自然段,首先,对于造纸时的动作进行分析,本单元语文园地的训练要点。其次,弄清楚这段话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本单元语文要素)。最后,明白蔡伦纸的优点,综合信息说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的原因。

  这堂课上完,通过与师父们的`交流,我明白了还有很多没处理好的地方。

  1、学富五车讲解的时候没引回去,应该引到用竹片记录文字的笨重。

  2、梳理造纸动作的时候,应该再加一个口头训练,说一说剪纸、捏泥人这些活动的过程。

  3、让学生明白这段话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讲清楚的这个知识点没讲清楚。应该在原来逐句分析意思之后,再问学生,你觉得这段话讲了什么,再去理解。

  学海无涯,勤学勤思!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9

  成功之处:

  教学中,本文首先“学习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通过课件展示比较难读的以及与课文理解有直接帮助的字词,在指读当中发现不正确的`字词读音,随即把它们进行正音。然后“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段落大意,从而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由初读到品读的过渡。

  不足之处:

  放手给学生,必定造成学生思维的异常活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序地教学,是今后应该注意到的。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10

  一、教学效果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及历史意义。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学习《纸的发明》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2.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引导学生深入把握作者纸的发明过程进行讨论。

  3.拓展延伸部分:完成推荐阅读《印刷术》和分享学生收集的古代科技成就。

  二、成功之处

  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明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体验,唤醒了他们的创造潜能,促进了他们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不足之处

  在小组合作完成“纸的发明过程”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应该设置限时提醒),导致后面课堂延伸部分探讨得很仓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希望通过这次教学,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12

  但当我在备课划分课时,突然有一个感觉,纸对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是我们天天用纸,陌生的是只用纸,却从来没了解过纸,如果硬生生地开展这些名义上的活动,学生未必有兴趣参与进来。举一个例子说吧,开故事会,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可不是这些有关于于纸的故事,他们喜欢的是新奇的、刺激的、有情节性的故事,如果以此为主题开故事会,那学生只能说是“逼不得已”去讲故事、听故事,失去了兴趣,一切目标的达成都成为枉然。

  于是,我借鉴了网上的一些做法,让学生围绕纸去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在课后分组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我就让学生将研究的成果展示给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因为同学之间感兴趣的内容都不一样,当然他们研究的成果也不会一样的`,在我的激励下,学生都想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出色,也都想看看人家研究的成果和他们比起来怎么样。这样在汇报的时候,不仅教参上的几个活动内容都展示出来了,而且也增加了书上没有的`内容,比如说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等等,这是内容上的效果。在课堂形式上,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都想看看人家研究地如何,也顺便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能耐”。在交流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主题目标,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互动性,这里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一个有意义的生活,而非呆板老套的课堂。

  学生的潜能是一个宝藏,它们在等待开发,也在不经意间勃发。在后面的环节上,学生合作自创表演,让每位学生亲历过程,增强参与性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活动不仅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也让每位学生在参与、感悟中获得了教育,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和表演才能虽然在课堂上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但也令人满意。学生的这些表现比以前好多了,他们似乎长大了。我为有这样一群富有创意,富有积极性的学生而感到欣喜和骄傲。感谢学生们,让我品尝到了当教师的乐趣和成功。

  如果将一说、一听式的课堂比做一洼死水的话,那有了互动的课堂就会有一圈圈美丽的涟渏、一朵朵美丽的浪花、一串串动听的浪声……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13

  上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把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纸制品展现在讲台上,再把课前用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纸粘贴而成的课题贴在黑板最醒目的位置,当一个五彩缤纷的“纸”字呈现在同学们眼前时,他们个个扬起小脸儿,难掩心中的兴奋,毫无疑问,孩子们已经被这五色斑斓的纸张吸引住了,我暗自庆幸——毕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些不同种类的纸张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纸的发展历史,并用“印刷术”引导他们说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样,就做到了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引导,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于纸的探究欲望。

  在接下来的课堂,我和孩子们一起进入了快乐的实验探究阶段,并始终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主线。而孩子们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超乎想象的热情投入每一个探究环节当中,俨然都是一位小小科学家了。三年级的孩子们刚刚接触科学这门课程,我们不在乎他们能否掌握多少条条框框的科学知识,最为关键的,是引领他们经历一个又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让孩子们在过程当中放飞自己的内心,并在过程当中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寻找,让他们感受到小成功带给自己的小自信,从而真正走出“纸上谈兵”的怪圈,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科涉及到了四个需要孩子们动手实验的环节,因此,如何认识实验简单化、有效化,是我在课前反复思考过的问题。在观察纸的纤维密度试验和比较纸的吸水性的实验中,由于我有效的指引和提示,孩子们几乎是顺风顺水的进行的。放大镜的和滴管的使用,对他们来说几乎算是轻车熟路了,包括在滴红墨水中控制变量的掌握,我也曾在之前的实验中有所强调,这次只是稍加暗示,孩子们便是心领神会了。我想,这两个小实验的成功得益于教师平时的知识渗透,事实证明,储备知识对于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能力,以及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与实质,也是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下功夫的地方。

  在比较纸的结实程度这一环节中,为了节省实验时间,我在课前就把报纸按要求裁好,课堂上分发给各个小组。本以为这个环节是最轻松和顺利的,没想到恰恰是这一环节中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在汇报实验结论时,第三小组的同学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并且一定要让老师和同学们“评评理”。原来是其中的两名同学在经过两次试验后,都得出了“纸的纵向结实程度好于横向”的结论,这两名同学还在其他同学的怀疑声中用第三次试验证实了自己的结论,此时的教室一片议论声,我从孩子们的议论声里看出了他们对科学严谨性另一种解读。再仔细观察这两面同学,其中一位是风风火火的小男子汉,另一位是柔柔弱弱的小女生,一个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另一个则是做事“慢半拍”,这样的两人比较纸的结实程度,而且材料是横纵向结实程度差异并不大的报纸,无疑有失实验的公平性。而我又如何做以解释呢?我的解释能否打消他们对实验结论的怀疑呢?这样的问题当时就在我的'脑子里闪了又闪,最后,我还是用控制变量的解释试图说服孩子们,并且更换了实验用纸,这次,两位同学在大家的见证下完成了实验,并且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正是因为这个小插曲的出现,使其后的纸张生产过程这一环节进行得有些仓促。而在节约用纸和保护资源的这个环节,我同样采用了多媒体的形式,并引导孩子们通过计算纸的用量来使他们懂得浪费纸的现象时普遍存在的`,说明我们提倡节约用纸的目的时为了保护木材资源,从纸的角度来谈环保和爱惜资源,倡导学生节约纸张。

  这节科学课虽然还算进行的比较圆满,但我始终忘不了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那种牵强的眼神,在我心中,那是对同伴、对老师、甚至是对知识的一种怀疑。我一直鼓励孩子们在科学学习中大胆怀疑,但是就这个实验本身而言,怀疑是要不得的。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还是我对这堂课的准备不够充分,在解决课堂突发问题这方面缺少教学智慧。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而“节外生枝”的生成,更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智慧。比如在这堂课,若是当时我能让两个孩子互换角色,仍然比较报纸的横纵向结实程度,那结果不是更有说服力吗!或者我把其中一个孩子换成另一个暴发力完全不同的同学,那么不也是不必改变纸张的种类了吗!而我偏偏选择了解释和更换纸张这一做法,这当然不能令孩子们完全信服,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教师的语言。而这个时候,恰恰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智慧的的机会,但是,教学机智不是随手拈来的,它是在许许多多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仅需要教师大量的知识积累,还需要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机智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它仅仅属于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知自己并不成熟,更谈不上经验丰富,但我知道,教学智慧需要我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反思,日积月累才能形成。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14

  纸是幼儿熟悉和喜欢的,幼儿园里各种自制玩具都深受我班幼儿的欢喜,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纸飞机掉到水池里就坏了?生活中我们还发现:图书角的新书没几天就卷起来,有的被撕破了……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开展了科学系列活动“各种各样的纸”(活动一:畅谈纸活动二:探索纸的`秘密活动三:爱惜纸张)意在让幼儿玩中学,在学中玩,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本教育活动为系列活动二:探索纸的秘密,活动中教师积极为幼儿营造轻松又自主的氛围,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并进行表达的欲望。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虽然探索纸的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说一说,摸一摸,玩一玩,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本活动以两次玩纸为主线,第一次幼儿自由玩纸,引导幼儿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同伴听。第二次玩纸使活动的探索目的.层层递进,不同材料的纸船被放入水中,幼儿带着好奇静静的等待,当他们发现有的船沉了,有的还浮在在水面。孩子们吃惊,也困惑,这时教师及时鼓励幼儿展开沉与不沉的纸船探究纸的材料。从此过程中,幼儿运用了多种感官与材料交互,他们对自己的发现既兴奋又欣喜。这种让幼儿主动参与发现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幼儿细致的观察习惯,也培养了幼儿初步比较能力。

  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的为幼儿提供了一系列感性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经验,教师及时指导、提升,整个过程层层递进,内容由潜入深,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幼儿积极性和探索欲望充分的调动。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15

  一.教师要注意开展平等的对话

  如果把课堂看作是一种生活的话,教学就应该成为一种对话的过程,具体说来,我在课堂中,让学生在纸以外的材料上写一写,让学生与历史生活对话,在小组体验活动中,让学生与同伴对话,在课堂教学中,用教师的思想、文化、语言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与教师对话,此外,还让学生与提供的课程支持对话。在对话中,力求改变过去你讲我听的教学方式。

  二.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历史课的创新虽然很难,但不是山穷水尽。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并不是说不让教师在课堂上讲,否则,当讲的不敢讲,该挖掘的.没挖掘,就会缺少了深度与厚重感。为此,我在教学中,改宏大叙事为生命叙事,从蔡伦这一历史人物讲去,了解他反复实验造出纸的艰难,了解他造纸的过程,了解古代劳动人民造纸技术的'不断创新,了解蔡伦造纸对世界文明的意义,了解世人对蔡伦的评价,引发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体验古人生活,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创造信心。

  三、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构建和谐课堂。

  品德课程具有综合性、活动性等特点,而活动性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能适合、能呈现的,特别是高年级的有关历史知识的内容,怎样避开教师传授式的或师生问答式的枯燥无味的教学,孙老师在这节课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考,课堂上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看、听、想、说、做、读、算等,该让学生完成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该让学生掌握的,学生自己又无法得到的,老师绝不少讲,老师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围绕了教学目标,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爱学生之所爱,与学生之间不断发生互动、对话、交流,使整个课堂显得非常和谐,再一次次的沟通中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创造,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上完课,虽没有那么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但我痛并快乐着。我相信只有在品德教学中且行且思,不断改造自己,我才能成长。我深信,通过我在课堂中的组织、引导,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索、感悟、体验,并加以提升、引导,一定能唤起学生心灵的激荡;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素养。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17

  “染纸”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节设计应用课。四年级的学生对色彩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动手制作方面也有一定基础。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利用一张白色衬衫和扎染衬衫对比的图片,以及一系列蜡染,扎染的生活用品,工艺品的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扎染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旨在激发学生对染色艺术的兴趣及求知欲。

  接下来我直接展示一些优秀的染纸作品,这些染纸作品呈现出的花纹样式不尽相同,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就是引导学生领略染纸颜色的丰富多变,花纹的错杂交融,我呢也适时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学生们产生了很多的想法,不仅认识到颜色的运用,也认识到折纸对于染色产生的影响。

  接下来我就让学生自由折纸,在学生折纸后总结归纳多种基本折纸方式,并示范用同样的颜色在不同折纸上产生的花纹的不同。在示范时适当引导学生注意颜色的搭配,比如对比色的运用,和谐色的运用。当然在示范时也向学生展示了点染和浸染这两种染纸方法。在示范时,我们用的.是投影仪,没有注意到角度问题,染的'过程中时不时就遮住视线,没有达到示范的最佳效果。另外虽然一节课时间有限,但是染色方法多样,可以适当向学生展示一下其它染色方法,由于是借班上课,事前准备不够充足,没有及时和学生沟通染色的水彩颜料如何正确使用,导致部分学生将颜料混合,颜料变脏。

  由于美术课的特殊性,小组合作互助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学生间材料的互换互用,也有遇到问题时学生间思维的交流,智慧火花的碰撞。在这节课上,小组合用颜料,在颜色的搭配使用上,一个组的成员互相讨论怎么搭配更好看;在折纸上,学生们互相比怎么折更好,花样更多;在染纸环节时,小家伙们互相指点怎么染得更匀净,水分怎么控制。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更重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使得小组成员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18

  本节课在结构上遵循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认识纸的属性,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纸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介绍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逐一探究纸的.共同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出纸的基本特征,即有物美价廉、工艺简单、用途广泛的特点,最后,以拓展的方式在补充各种纸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引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水平。

  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做了一些调整,先让学生来做实验,然后再进行书本中的第一环节,这样子学生会更清楚地接受知识,但是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不规范;

  2、本节课的'材料分别是牛皮纸、餐巾纸、作业纸,目的为了感受不同纸不同性能,但是有的学生滴水的水滴数量不统一,实验结果就有误差;

  3、填写表格了解纸的性质,学会利用纸的特性为生活服务,这一知识点个别同学还是不会分析。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19

  本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许多学生急于动手操作。因此一上课我就出示一张纸,让学生发挥想象,卷出不同种类的卷,学生制作出许多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圈、圆柱体、圆锥体,有胖胖的圆柱体,有细细长长的圆柱体,还有宽宽的圆柱体等,虽卷的比较随意,但都了解了纸立体造型的方法之一——卷。

  接着出示老鼠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老鼠的外形特点,用纸卷来制作。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学生卷的纸卷组合成老鼠,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起来,也想试试。再通过欣赏学生卷纸作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卷纸去表现各种动物,也可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同一种动物,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作业效果也比较好,整节课上下来后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1、通过学生动手卷一卷,观察像什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教材,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2、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使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手工课,其实就是在学中和孩子们一起玩。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学生“玩”在一起,构建和谐课堂,使学生成为了“表演者”、“探究者”、“生产者”。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20

  《纸的发明》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科普知识短文。第三单元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了:“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一语文要素。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指导。

  《纸的发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纸的发明历程,揭开了只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并从中感受到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下面就我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上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并引导学生说出四大发明的内容。我又拿出收集的各种各样的纸,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感受纸的`不同材质,不同颜色。这种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亲身的感受的导入,让同学们深深的被“纸”深深吸引。

  在初读课文,把握整体这个阶段,我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首先让同学们找一找文章的总起句“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读到这里很多孩子都会问: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有什么伟大贡献?这里我想到本课的人文主题: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于是我播放了视频片段,让同学们切实感受,有了造纸术之后,人们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激起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然后我借助课后第一题的提示,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文章的脉络。我让同学们默读、勾画、填写、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过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对所填写的内容进行整理提炼。同学们借助表格工具,把长篇文章读短,把书读薄。这个归纳过程和方法也正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了本堂课的重点内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同学们在归纳和整理的过程当中,对关键词语的敏感度和提炼的准确性还需要提高。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了今后的教学方向:

  一、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攻克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纸的发明这一课,孩子们要学会怎样把长篇文章读短,把书读薄。可以从长句子读短出发。例如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蔡伦造纸的过程,可以联想到习作中放风筝、剪纸等活动,按照动作的顺序将事情写清楚,这时就可以利用箭头或者是填空的方式,把这个长句子当中的动词罗列出来,从而让长句子变短。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整篇文章的阅读中来。

  二、将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充分的融合。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语用,在语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注意运用内容的筛选,尽量要贴合人文主题,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要素,提高语用能力的同时,能够充分理解人文主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及时的教育教学反思,是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不二法门,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在反思中成长,在探索中提高。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21

  我在上这一课时,首先让同学们欣赏几幅美丽的染纸作品。我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讨论这些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同学们看后都很惊奇,猜不出这些作品是怎样画出来的,这一下子把同学们的热情都调动起来了。为了让同学们都能明白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我告诉他们这课的艺术表现方式是染出来的,而不是画出来的,也不是剪出来的。学生相对来说很感兴趣,由此学生认识到美就在我们手中,普通的材料凭借我们的想象和灵巧的手,就能变成如此精美的作品,鼓励学生用双手来美化生活,妆扮世界。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在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多种教学情境,在探究中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看一看——导出扎染

  开始的时候,以一条扎染的围巾导入,介绍扎染的起源及相关的知识,欣赏扎染作品,感受扎染效果的美, 激发学生染纸的兴趣。

  小小实验——介绍工具

  我请两个同学上来做个实验,分别在不同的两张纸滴上颜料,观察变化。

  通过提问,让大家思考同样的做法,为什么没有做出同样的效果呢?(找个学生)来摸摸看,知道什么原因吗?总结原因就出在纸的不同,这张是宣纸,这张是普通的纸。所以不是所有的纸都可以用来染,只有一些吸收性强的纸才可以用来染。

  学习染纸步骤

  (一)请学生尝试学习多种折法,出示几种折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试一试怎么折,请会折的学生演示折法。

  (二)教师演示染法,学生观察,在演示的过程中一一介绍染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三)。请学生欣赏其他的作品,从而不再局限于老师的染色,让学生大胆染色,创作出精美的作品来。

  评一评————展示成果。要求学生把作品贴在教室的玻璃窗上,让教室变成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学生在兴奋中把染纸作品贴在了教室的玻璃窗上,同学们高兴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想一想——课后延伸

  同学们,这些染纸太美了,这样美丽的染纸,到这儿是不是就结束了?他们还有什么用途吗?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挥创意,挖掘更多的用途。

  在染纸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艺术形式的`美感及染纸“劳动”的快乐,从而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容易遇到的问题:

  1、色彩水滴的太多,纸太湿不好展示或颜色过多堆积在一处看不出变化。

  解决方法:垫在桌子上的报纸应该换成厚一点的白纸,滴染的`手怎么握瓶、如何将聚集的`色水散开,应该有教师的第一次示范。

  2、学生虽然看了很多种折法后染出有规律的图案,但拿到宣纸后不知如何下手。

  解决:这个地方对于学生来说就难了,光让他们看宣纸的折痕他不能记住这种方法,需要他们接触一件作品,亲自去按照折印推敲染法,并在这时,启发他们发现,折起来染,打开后才出现的这种效果,这个时候,有必要将一个已经滴好的染纸作品示范打开,也能一并强调打开时要注意不要弄撕了,这是第二次必要示范。

  可以尝试小组合作分工的方式

  可以有个本组作品计划,摆在前面的小展示台上,这样每个同学做的作品不一样,而且还能促使他加快速度。在美术课上还有很多动手试一试的机会,我觉得今后在设计这些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安排好难易层次,最主要是要把细节的要求提清楚,让他们能够充分的动起来,才可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成就感,更有兴趣的参与课堂。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22

  本课的主体活动是用折叠的方式对纸进行加工改造从而改变它的性能,经过简单的折叠变成瓦楞纸,从3个环节体验性能上的提升:“按一按”指的是瓦楞纸相较于普通纸弹性更好;“放一放”指的`是普通纸经过这样的`改造之后承载能力有着很大的提升;“摸一摸”主要是从隔热能力来体会瓦楞纸的优势。在这三个环节中有一些科学词汇如弹性、缓冲力、承载力、隔热能力,虽说不用学生掌握,但老师还是应在课堂中使用,让学生以后也更有意识。

  拓展环节是为了启发学生能用更多的'方法对一种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使材料具备更多的功能,我想到了之前听唐老师的课上,她用到了蜡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运用了这个方法,学生们觉得神奇的同时,大大激发了课后改造材料的兴趣。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23

  总体来说,对这一课的教学,我实现了自己的预期计划。在情景引入的环节中,不管是音乐还是影片画面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所有的学生都被影片所吸引,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在探究的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尽管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现在学生的头脑已经被所谓“正确答案”禁锢起来,他们的创新只能是以再现的形式出现,所以我呈现给学生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刺激下,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为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把学习任务详细地展示给学生。在具体的指令下,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可以随时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教学实践证明,在这节课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一节约了教学时间,二以此提高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三是对某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可以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作业的展示与评价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好机会,由于是小组合作的成果,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纷纷推崇本组的作品,也能够对其它小组的作品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

  拓展一向是我比较喜欢的环节。我觉得,在拓展的环节,可以把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结束教学,更能够激发他们的热情,实现情感的升华。在一片惊叹声中,我讲述彼得卡罗森的作品风格,介绍他的观念,下课后学生询问彼得卡罗森的网站,那一刻我很欣慰,因为在学生心中,艺术与探索的种子已经萌芽。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够实现我的计划,这让我开始思索,在我的教学中一定存在着问题。深思之后有所悟:

  1.学生小组人数规定4人以上,创意不容易统一;因为要求学生准备的是A4纸,所以在制作过程中有些效果达不到,学生感觉困难。这两种情况使制作过程感觉拖沓。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小组人数可以不作要求,可以提示学生准备多种材料,并且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制作情况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实现创意。

  2.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分工不合理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提醒、帮助学生调整分工。

  3.学生作品展示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恰当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展示并点评。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02-09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最新06-06

《纸》的教学反思04-01

美术《纸品乐陶陶》教学反思06-15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纸》06-27

《会动的纸造型》教案及反思10-15

中班吸水的纸教案及反思02-02

《纸筒游戏》幼儿游戏教案及反思05-03

中班吸水的纸教案及反思5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