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3 13:00: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一、创设情境,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的语言游戏,通过“调侃”的语气,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同时,游戏方式中渗透着加法交换律的'外形特点。接着以学生近期所关注的焦点——校运会为切入点,选择几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索过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关于解决问题的猜测、尝试解决、验证与修正、形成算法、推广应用的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列式猜想——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概括规律”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首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引发学生的猜想:是不是其他的两个数相加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写一两个例子并验证,此时再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写多少个?”学生说“无数个”,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说说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想办法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让学生轻松体会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规律,学生尝试运用符号、图形、文字和字母等表示规律后,教师再引出简洁的表示方法“a+b=b+a”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在学生动手举例验证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运算律的发现和探索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及时对探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做了小结,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加法结合律,利用课件出示探究方法的步骤,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迁移类推到探索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引导的不够巧妙,也正是因为这样,耗时比较多,以至后面的练习没能够完成,使得课堂不够自然流畅。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移和直线、射线、线段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引导学生动手移窗户、同桌之间移铅笔盒,课件演示铅笔的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由平移与平行线的'关系,平行线之间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等实践活动,抽象出平移与平行的关系,平行线之间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究的趣味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我们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又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便不太清楚。所以在情境中,教师通过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的成绩表以及我校运动员与刘翔比赛的成绩分析,使学生知道了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同时也埋下一个伏笔,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又该怎样比快慢呢?进而揭示课题。当学生理解到1时、1分、1秒这样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速度时,教师给出“单位时间”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速度”的意义,既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教材在85页的“实践活动”已组织学生栽种蒜苗并作数据记录。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以及分析的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交流实验观察记录的.数据;第二步,将各小组记录的数据填入统计表;第三步,讨论如何将所得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在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对单位量的选择,教师不要作硬性的规定,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蒜苗高度范围确定单位量。然后再交流讨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本文为小学数学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上完课后,对上课全过程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我在课前进行了认真备课,并向其他教师虚心请教,精心编写了教案,同时根据上课反馈情况,认真进行二次备课。在上评课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上课要求,紧扣小学数学课堂规范,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现总结如下:

  收获:

  通过参加讲课,我深刻地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规范,对规范中数学新授课的四个步骤的意义、作用与实际教学中的相互衔接有了更加准确地认识。

  在上课过程中更加认识到小组学习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使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迅速学习同伴的长处,取长补短。

  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对知识传授过程中细节的处理,有可能成为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在课前,我向其他班的数学教师了解到,学生在上一节课中,对整百整十的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口算乘法中,不理解三位数的百位数如何参加运算。对于这个新情况,我迅速调整教学步骤,在复习两位数乘法后,临时增加了321×3的练习,让两位数乘法向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中间的.过渡难度变小,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减轻了学生直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练习,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数时,基本没有出错,效果较好。这让我再次意识到,必须随时了解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吨的认识”是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而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记得《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

  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吨” 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建立数学概念,要尽量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体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再选一位班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一次能抱几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 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40位同学约重1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 (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40位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吨”这个单位。

  二、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上的信息,然后讨论怎样安排乘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出第(1)题;接着估计商的得数。教材中呈现了两种估计的方法:一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估计约需要 9 辆车;二是车辆数直接取整十数,知道需要的车辆应比 10 辆少。在讨论时,学生可能会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他们说得合理,就应肯定。在试商的

  过程中,学生仍会把“34”看作“30”来进行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 × 34的积”比被除数大。那么,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这些都是讨论的重点问题。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商是改大还是改小,自然就理解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求商的近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习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也加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这节课要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帮助学生在数学课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课一开始,从这一单元学生熟悉的“三峡工程”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指导学生掌握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计算关于用小瓶装鱼苗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掌握“进一法” 取商的近似值;最后指导学生探讨关于做成套衣服用布的问题,使学生掌握“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在教完新课后,我设计了3个小题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

  1、每千克鸡蛋2.7元,买4.25千克应付多少元?

  错误答案:2.7×4.25=11.475(元)

  教师点拨: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用元作单位应保留二位小数。所以正确答案应是2.7×4.25≈11.48(元)。

  2、一匹布90米,做一套儿童服装用布2.2米,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服装?

  错误答案:90÷2.2≈41(套)

  教师点拨:可以做多少套服装应用“去尾”法,因此90÷2.2≈40 (套)。

  3、一辆车最多可以坐55人,230人去郊游,需要几辆这样的客车?

  错误答案:230÷55≈4(辆)

  教师点拨:需要几辆这样的客车应用“进一”法,230÷55≈5(辆)。

  看来在求近似值时,应引导学生多联系实际生活,才能正确选择对应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多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整节课教师都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使探索落到实处。这样学生的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这是一节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在教材上所占的内容并不多。初看教材时,觉得很简单,而且现在的孩子们对这样的计算工具应该都不陌生。但是在进一步钻研教材、查阅资料以后,才发现这节课其实是很有讲头的。

  首先,计算器我们每个人都用过,但是一般用到的都是最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说实话,对计算器上的一些按键,自己也并不是完全的熟悉和了解。所以在上课前,我首先查阅了许多关于计算器的资料。我们平时所使用的大都是普通型计算器,虽然说是大同小异,但是外型和功能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要全部研究清楚,也下了一番工夫。比如有的.计算器上,开机键是ON,有的则是AC,或者是ON/C、AC/C在同一个键上,兼顾了开机和清除的功能;再比如C和CE都有清除的功能,但是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清除全部数据,一个只清除上一步的输入。此外,还有的同学拿的计算器是功能较多的,上面还有汇率的计算等等。这些按键的使用,我都一一记录并记在脑子里,其中有一部分是不需要向学生介绍的,但是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孩子们对计算器都有一定的了解,刚上课有的同学就已经跃跃欲试了。所以我选择了让学生先来介绍自己了解的部分:开关机、加减乘除、清除、等号、小数点等常用的按键。其它的一些按键功能我也没有急于补充,而是让同学们在尝试计算具体题目时自己进一步体会。比如在计算2345-39×21这道题目时,大部分同学算得的结果都是48426,我和同学们一起对这道题目进行了估算,确定得数范围应该是在1500多。那为什么大家计算的结果却是4万多呢?难道计算器也会出错?同学们立刻想到,是运算顺序出了错。这时再顺势介绍M+、MC、MR等按键的使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在具体的计算中很快掌握了几个键的用法。

  总之,本节课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巧妙预设,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确定位置》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既是认识图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的基础。既是第一学段的发展,也是第三学段学习的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教学本课要求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理解数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经过三次试教,听取年级组老师们的意见及反复修改,我终于比较成功的完成了《确定位置》这一达标课。

  反思这节课,从设计准备到试教,再到最后上完这节课,感想颇多。

  1、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目标明确

  最初看到教材上的内容,感到这节课很简单,教材上的内容很少,这么简单,这么少的内容不知如何去讲。于是我深入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在网上观看学习了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和另一位老师上的《确定位置》的录像课,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才开始设计这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注重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经验,吸取名家课堂上的精华,不断地研究探索,始终想着每一个活动的设计要达到什么目标。教学时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突出重点逐步突破难点。

  通过老师们的评课,使我知道每一节数学课,教师都要明确本节课的知识在整个小学阶段所处的位置,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后续将要学习的内容。

  2、遵从学生的原认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切入教学:家长会怎样告诉家长自己的位置?由于从学生身边的真实情境出发,学生有生活经验,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们描述自己的位置时,有的描述得很清楚,有的描述得不但麻烦,而且不清楚。如何方便交流和沟通?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学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为新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自己的位置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说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当学生初步认识“数对”后, 又引导他们用“数对”来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借助班级的组与排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可以直接应用已形成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体会“数对”和人的对应,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

  在明确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后,结合“地图”、“平面图”、“找位置”游戏、“介绍自己座位”、“介绍好朋友座位”等练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体会体会数学的价值。

  3、注重拓展教材

  在课堂练习中挖掘教材隐含知识,地球上利用经线和纬线确定某一点的位置,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介绍著名数学家笛卡尔和平面直角坐标系,把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觉到,课虽上完了,但探索还在继续,同时对学生进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努力学习,成为对人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的思想教育。

  4、有效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是我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其中之一是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利用动态演示,边演示边讲解:用括号来表示一个位置,先横着数,小青在第3组,把3写在前边,再竖着数,她在第2个,把2写在后边,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这种记录方法称为"数对"。使学生明确数对的表示方法。另一处是为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把座位图抽象成点子图,再把点子图抽象成方格图,从具体到抽象,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5、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我渗透了函数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符号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这些思想方法不用告诉学生,但教师心中有数。在小学数学课中都应该渗透哪些数学思想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思考。当然,课堂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她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至少有如下几点需要改进。

  1、由于我的评价性语言太少,开始上课时,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2、年轻教师的青春与活力在本节课中还有待加强。面对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作为年轻教 师的我应该有更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让学生在你声情并茂的讲解中愉快的学习知识。我想这是我以后该加强改进的。

  3、试教时,由于是借班上课,在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采用“第几组第几个同学”和用数对如“(3,2)同学”回答的方法,灵活运用各种确定位置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但正式上课时我有些紧张,没有很好的发挥,今后应多在公开场合历练,才能更有效的调控课堂!

  4、在讲完本节课以后还需要在教学难度中有所拓展,由于本节课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讲授知识第几组第几个的时候需要讲授什么是列什么是行这一知识点。看来下次上课时应该注意对教材的深层领会。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在教学时,我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向学生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本活动的另一个要点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提供的有关信息,了解并预测蒜苗生长的趋势。所以,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后,接着应是分析与预测:

  如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蒜苗第20天约长到多少厘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教学反思《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结合温度的实例,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体验用带“-”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必要性;通过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顺序关系,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学生初次接触负数,直接接触抽象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首先将天气预报融入课堂中,通过播报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萨等地的温度信息,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提取信息。

  接着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学生用各种方法描述了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由此引出“+5℃”和“-2℃”的表示方法。展示温度计,让学生观察温度计,认识温度计上的各种信息,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标出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萨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利用温度计上的刻度高低,比较各个城市的温度高低;脱离温度计的情境,总结零下温度比大小的方法,从而达成本节课的目标。本节课中我发现学生都是有独立个性的`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有学生用竖线表示,有学生用山来表示,有的用小漫画表示温度高低,非常有创意。本节课我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堂最后十分钟处理了练习题,针对练习题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再次讲解强调,保证学生当堂掌握。本节课中存在一个问题是没有强调摄氏度的读法,很多时候用度表示了摄氏度,这导致了小部分学生将温度的摄氏度与量角的度搞混,在总复习时出现问题,今后在数学课堂上用语要规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钟表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是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

  些?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自己旋转一下,并将旋转前的图形和旋转后的图形都描下来,然后进行比较。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引导学生小结旋转时要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出错了。学生在画90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学习旋转地方法,有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但是在这节课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虽然能够通过例题找出积的变化规律,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的练习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练习,也多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

  2、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交流,从而归纳积的变化规律,有部分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使学生畅所欲言。

  3、由于学生参与度不够,导致课堂进度受影响,设计的巩固练习题没有全部进行完。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角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本课我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再利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步骤,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在画好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败笔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角的大小”的教学上,所以这节课也让我真正体会了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重要性,教师有效地引导是学生顺利动手、思索、发现和表达和重要前提。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已的教学预想不一致甚至相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显得想当重要。比如我在备课时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对角的大小能说出一二来,事实课堂上,学生都不能回答。如果我在备课时就考虑到这个问题时,我想我一定能够解决。所以在以后备课时一定要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学生会,我怎么教,如果学生不会,我又怎么教,毕竟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应该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不应该代替学生考虑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19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27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6-21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选21篇)10-21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01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03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8篇)09-20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03-18

数学教学反思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