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4 10:31: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

  对例题的想法。例题难度不高,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如图,)经过4分后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例题并不能体现出画图这一策略在行程问题中的价值,因为许多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就可以轻松解决。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采用列表这一策略的。有许多学生告诉我,列表这一策略其实根本也用不上,因为他们很容易就抓住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在讲解这道例题时,我把着力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画图上。指导学生抓住画图的三要素:方向,条件,问题。数量关系倒是很简单的两三句话带过了。

  学生对画线段图来表述行程问题这一方法不感兴趣,我认为是有原因的。第一,不习惯,虽然以前也接触过线段图,要画好线段图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学生更愿意选择列表这一策略。第二:往往会画线段图的也能够分析清题目的数量关系,甚至说,不画线段图也能分清。而不会做的也不会画,所以,他们觉得线段图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强调线段图的`简洁,方便性,同时,只要学生的线段图上能够反映出三要素,也就应该加以鼓励。如若不然,恐怕学生会更加不喜欢线段图了。

  还有,班级中大括号的画法实在是难看之极。我们同轨的老师交流了一下,总结出一个方法:先画两根直线,然后加个小帽子(中间的尖),再把两头弯一下。让学生画了几个,果然本子上的大括号漂亮多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2

  与上节课相比,本课的例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更加繁杂了,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果树,行数每行的棵数都不相同,这需要学生根据所要求的问题,整理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不要条件,排除无关条件的干扰。学生在研究的同时更加体会到列表整理的妙用。

  在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本节课的问题其实并不十分复杂,只要能够准确地列出所需的条件学生自己是能够解决的,只是在列式之后解答时需要强调运算的顺序。比较而言本节课学生掌握得要比上一节课好得多。在想想做做的第3题由于出现的步骤相对多一些,学生列综合算式有些困难。

  课前思考:

  1、例题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由于题中的`条件较多,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条件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题中的问题,找出相关的信息整理成表格。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体会到“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

  2、“试一试”也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不同的是,例题是求两积之和,这里是求两积之差。但思考的方法是相同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解答例题的基础上,独立列表整理条件,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独立解答。

  3、练习中通过让学生列表整理,找出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解决。教师不必一一解释了。

  授课小结:

  由于在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进行整理,在今天的学习中,学生能根据问题很快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效果比较好。在交流中、在学生的讨论中都能使学生体会到:提供的信息较多,如适当整理则有利于更清楚地分析数量关系,列表整理条件有利于发现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以突出“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还是有学生较懒惰表述的太省略,意思表达不清。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3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重点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故事《乌鸦喝水》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整理的.方法,而是为了讲知识而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用表格形式整理信息。使学生选择方法受到限制,约束学生思维。不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而亲身体会列表法的好处,没有做到新知识渗透。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将请填写格式,已知条件和问题的位置。在预设时忽略了问题的存在。

  对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感觉“清晰、简洁”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初步明确地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对于这一点我强调的较多,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对数量关系进行重点引导。

  很遗憾的是我的课堂教学时间掌握的不好,缺乏练习。

  我应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4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补充例:李叔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该怎么围呢?

  师: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

  生:用6根栅栏作长,3根栅栏作宽。

  生:用8根栅栏作长,1根栅栏作宽。

  生:用7根栅栏作长,2根栅栏作宽。

  ……

  师:但现在李叔叔思考的问题却是怎样围面积最大。

  学生有争论。

  师:到底怎样围面积最大呢?光靠这样的猜想和无谓的争论是不行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生:我觉得应该把周长为18米的'各种情况的长方形都算一算,就知道哪种围法面积最大了。

  通过列表发现: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师:现在大家再次观察表格,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结论:当长方形的长越长、宽越小时,围成的长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积就越小。如果长为9米,宽为0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为零了。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无论是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其载体。本课例中教者紧紧扣住“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一核心,适时引领学生不断提升策略选择的思维品质。如出示问题后,教者提出:“猜想一下,他会怎样围呢?”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策略。当学生对各种围法进行争议时,教师提出:“光靠这样猜想、争议可不行,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学生另辟蹊径,进行策略改向。在学生以为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又提出:“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有的猜想错误,但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得到一些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与评价,进行策略与反思。这样,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达到优化策略的目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

  由于刚刚听过青年教师评优课,课前认真阅读了其他老师对这一课的教学设想学习,仔细修改了课件,所以教学时做到了心中有数,因而今天这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超出了我的预期目标。学生们对于用替换这种策略来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都很感兴趣,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包括很多平时学习数学困难较大的学生也初步掌握了这一策略。

  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能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探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它促使学生将过去已掌握的静态的知识和方法转化成可操作的动态程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再次,它能使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迁移到他们不熟悉的情景中去,这既是一种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一种主动运用原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首先,它能使学生认识到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其次,它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再次,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解决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情境去主动探索,这本身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其次,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实现问题的解决。所以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不仅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习惯,为今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6

  成功点滴:

  1.直观演示,激发寻求策略的内需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五年级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促使学生对转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哪个图形面积大?”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又能唤醒学生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

  2.回顾整理,在复习旧知中感受转化策略

  对转化策略的理解不能仅仅依赖直观的演示与形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加强了对知识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以逐步建构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通过唤醒经验——回顾整理——体会应用,分类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

  3.学以致用,体验运用策略的价值

  在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后,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是必要的,这对于策略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这些习题的练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加透彻,学生对策略的价值所在会感受得更加深刻,而且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4.注重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疏忽,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数学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体现,即一个思维活动的结束包含着另一个思维活动的开始。因此,在解决问题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策略的运用过程,对具体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加工、整合,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总结学习的收获,然后出示数学家的名言,让学生从今天学习转化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力图增强数学学习的文化性、历史性,让学生在与数学家的对话中,充分感受转化价值的魅力所在。

  些许遗憾:

  1.时间把握不准。由于学生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不牢,(如:公式的推导、计算能力等),加之教师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导致了部分环节浪费了时间。

  2.语言尚需锤炼。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有时啰嗦。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这一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未知的问题变成已知的问题。而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

  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学例1,学生在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产生困惑,我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困惑,即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初步体验转化思想。并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练习纸进行转化验证。

  第二环节是"回顾运用,感知转化",在本环节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图形转化和计算转化两个方面回忆以前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把以往学习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以增强策略意识。感知转化无所不在,真正体验到了转化的好处。在练习中,我把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2题的前两小题作为及时练习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第三环节是“观察思考,深入转化”,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学“试一试”部分,把一个复杂的分数加法计算题结合图形从而转化为一个简单的计算,初步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探究转化。

  课前设想总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整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知、探索、体验“转化”的策略,但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偏重于教材和我所提供的一些关于转化的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很难再以后的学习中把转化这一策略应用到新的问题上面。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不够,课堂上我没有很好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需要用到转化的策略?在运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作为教师的我在“唱独角戏”,一个人在那儿说着“转化”的优点,而学生并没有所想的那样对转化有认同感。并且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启发提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过渡语言,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评价语言显得贫乏苍白。

  总之就本节课而言,增强学生的转化意识,提高学生转化的技能,让转化思想扎根学生心田,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灵活开放。符合就是成功,不符合就是失败,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8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可以说是整册教材中最难的。它是第例题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学习例题一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教学。这个例题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由于题中的条件比较多,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条件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题中的问题,找出相关的信息整理成表格,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求出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就要分别知道桃树和梨树各种了多少棵。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可以大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算出来,遇上问题后再来解决,这样做既能让学生通过旧知道去探索新的知识。也能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是遇上学生不懂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体会到“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在这里里教师要尽量把问题抛给学生,例如:当学生出现不同的.算法时。教师要是能这样就好“小白菜很谢谢你们能为她想出这么多的解决方法来,但是小白菜不知道怎样取舍,你能来帮她吗?哪种理解的方法和

  算法你比较喜欢?”在试一试中,也是用三步来解决。所不同的是,例题是求两积之和,这里是求两积之差。但思考的策略不相同,教师在学生解答例题的基础上,独立列表整理条件,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独立解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孩子仍然说不出思考过程来的,这时老师带领导已经过关的学生来帮组强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达到以好带差的效果。

  在想想做做的时候,先指导学生认真看图,收集各种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根据问题将各种条件整理成表格,并分析问题与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独立解答。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学会跟着老师思路想问题,又能养成独立的解题方法。

  第二题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指导解答。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图中情况再提出些问题并解。第三题虽然与例题和试一试的不同,但学生也能通过列表整理的方法,独立地,认真地用自己的能力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

  在第环节中:教师以“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84米,如果织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新课环节:教师在出示例题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这里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在这环节中,老师的一句:“你准备从哪想起。让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做到了认真细致。在这题里,学生可以有两种想法,一是: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要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二是根据桃树有3行,每行有多少棵,可以求出桃树的棵数;根据梨树有4行,每行5棵,可以求出梨树的棵数,然后求出桃树、梨树一共的棵数。 这里老师能让学生独立的回答每步的思考过程。在第二课时里,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够多,在教案中我们设计了让小组活动交流的时间,但在实际的课程中,这样的活动只有一次,而且质量不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2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有关信息”

  的策略,同时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3、这部分内容分两段安排:第一段,着重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来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第二段,着重让学生继续用列表的方法来解答类似求两积之和(差)的实际问题。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第65-67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4”,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习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问题入手和从条件入手,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预设以下4部分展开学习。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策略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新学期购买文具用品的情况,了解学生购买的物品数量、价钱等信息,(出示图)请观察图,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你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依次回答。像这样,根据信息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方法,我们称之为“策略”,这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购物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解决问题,体会感悟策略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找寻,整理需要的信息:(出示例图)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借助学生可能提到的“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尝试独立列表,展示比较学生的表格,修改完善自己的表格。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知识的呈现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此,老师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欲望,进而产生探究表格制作方法的心理动机,虽然,绝大多数孩子制作的表格比较稚嫩,只有少数孩子设计出完美的表格,但这是孩子真实探究的过程。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使部分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激发了大多数孩子进一步制作表格的欲望。】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个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会有两种想法(1)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而求出小华买5本用去的价钱;(2)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每本的价钱。结合这些反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列式计算出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通过不同检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3)教师提出“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并组织反馈,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的整理方法,(可能有同学根据小华的有关信息来整理列表;也可能根据小明的相关信息来整理。)组织学生分析,并学生利用表格所得信息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思维过程。

  (4)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并组织学生独立填出66页括号里的数,(即数量和价钱的对应图)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针对学生呈现的各种信息,组织学生及时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随即小结解题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深化,应用策略

  1、把书本66页的“想想做做”

  第1题通过具体情景呈现出来,告诉你的同桌,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你会把这些条件和问题进行列表整理,并解答吗?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1,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反馈。

  通过这样一个生成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从中也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完成书本“想想做做”

  第2题,轻声说说从图上你获得哪些信息?

  先把这些条件和问题进行列表整理,(师出示正确的表格)“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

  3、完成书本“想想做做3、4”两题。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书上的这两题没有提供表格,练习时,先组织独立审题,选择自己喜

  欢的方法进行整理。然后组织小组交流不同的整理方法。最后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整理方法列式进行解答。

  此题通过反馈不同的整理方法,举一反三,逐渐提升学生整理信息的水平,引领学生逐渐进入无形整理的境界。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0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我自认为有成功之处,也不很多不足,我先说说成功之处有:

  首先本节课能够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动画片《田忌赛马》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策略,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其次,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 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再次,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必条件,也可从条件出发想问题,让学生促进会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 ,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

  不足之处:

  1、整堂课看起来每个环节设计的细腻深入,但细想,整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我在处理时有失妥当,当引导用表格整理时,信息怎么处理,怎么整理,怎么书写,这样书写有什么好处,这一连队串的问题,也是让学生体会表格整理信息的.优越性之所在,在这没有做很好的讲解。

  2、板书不太理想。板书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也起关键作用,它可以帮学生温习本课的内容,而我许多 本该板书的内容全部反映在大屏幕上,在继续讲一下个内容时,这些内容也就不会再出现,只给学生瞬间的停留,这样做也有欠妥当。

  3、本节课没有激情,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学生地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自己存在的优点我会继续保持,针对不足我将会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1

  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例2要求学生提出假设,然后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由于学生已经掌握画图、一一列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的假设可能是多样的,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课后,我对本课时有以下几点感触:

  第一,学生解决问题方法日益多样化。一部分学生假设10只都是大船或都是小船,采用图画枚举的方式对上述设想进行调整之后。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按课本第91页的列表法进行调整。另外有两种情况出乎我的意料之中:一是一部分学生采用了大船从0条到10条一一检验的繁琐方法;还有学生设大船为x条,则小船为(10- x)条,列出较复杂的方程: 5x+(10- x)×3=42。虽然这个学生没解出这道方程,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思维的活跃却令我倍感欣慰

  第二,学生已有在众多策略中选择最优化策略的意识萌芽,但还需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策略的实效性。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性的因素可能在众多策略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用一种策略解决问题之后,就不愿再尝试新的方法,有一部分学习较认真的学生能进行多种方法的尝试。部分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各种策略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其优点或局限性。当时我根据这一部分学生的热情,帮助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策略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应用的情形。如在学生用图画枚举之后,我相机提出如果船数不是10条,而是20、30、40条甚至更多,还采用图画枚举的方式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呢?你们还会选择图画枚举的方法吗?当学生认识到图画枚举方法的局限性时,在讨论之后一致得出结论:当数据较大时,采用图画枚举法效率较低,最好还是选择列表法。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概括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如在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我提出:按常规船的配臵方法有11种,从0条大船(或小船)到10条大船(或小船),你们认为是从0条大船(或小船)开始,按顺序列举还是教材假设大小船各5条,哪种方法更快捷?为什么?学生懂得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可以选择最有实效的策略,最优化的.策略,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确保正确率。教材上往往主张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主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在尊重上述主张的同时,可适当引导学生注重策略的最优化和实效性,与上述主张并不相悖。

  第三,学生的有序思考的习惯已经初步形成,但适当提醒还是有必要的。在学生掌握一一列举法,图画枚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认知有序思考,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但采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由于绝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假设之后,要进行一定的调整,进行相应的替换,在学生进行调整和替换的过程中,由于教材所选用的数据都偏小,部分学生用口算或凭直觉认为是某某数,就直接用某某数试算,而不是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出现重复或反向调整。有些同学侥幸一步就假设成功,所列表格中就只有一行数字,既是初始假想,又是最终答案,可能会忽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我认为有必要提醒一下学生:有序思考不仅是检验假设的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素养。

  本课时教材选材生活化,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解题的方法灵活多样,例题和习题都有多种方法。但我认为六年级是小学向中学的重要过渡阶段,到六年级阶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之后,我总觉得教材上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思维培养不能总停留在形象层面上。我有这样的感觉:本单元选材可能形象性有余,概括性不足。可否在“练一练”或习题中选用一道习题数字较大,让学生感知认识到用计算的方法能更快更准确地检验假设,使之体会到抽象思维的优越性,为进入初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2

  教学完一一列举的解题策略以后,感觉有许多问题值得我去思考,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思考“策略”

  曾经听过专家这样解释策略:“策略”指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做出的基本判断。还有一位教材主编这样解读策略:“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孩子,而“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孩子通过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

  所以,在我心里,对策略的定位为: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思考“起点”

  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在调整教案前,我首先思考了四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

  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着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但我想,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

  如何让这样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我今天课堂上的任务了。

  三、思考“过程”

  在导入时,我借助游戏让孩子们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接着出示例1,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列表、画图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而我侧重让孩子们在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同伴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三个关键词,我有意识板书这三个关键词,强调学生要做好并注意这几个问题。

  还有一点自我感觉有所改进的地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们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我都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且各有侧重。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3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在经过反复的推敲后,我决定使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导入,从而引出“解决具体问题”的两种思维方式“从条件想起”、“从问题入手”,为新课教学做铺垫,进而揭题。

  由于采取的是“教与学方式改进”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们都进行了课前的预习。从收上来的预习纸中,我寻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也就是整理信息的三种办法:

  1、画图表示;

  2、画线段表示;

  3、列表整理。

  所以,在课前我就做了记录,并留心在课堂上逐一安排这些小组上台展示,并最终讨论有关列表整理的方式。在介绍列表整理方式中,我注重让学生掌握如何填写信息、找出数量关系,并体会它的好处。最后,在大家的讨论和我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列表整理的办法,并完成了例题的列式解答。

  在这一课的教学准备和执行中,我有以下感悟:

  1、预习纸或预习题的下发,可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不会存在侥幸遗漏的情况;

  2、由于已经预习过,课堂中一些练习可提前完成,可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去进行其他的讲解。

  3、由于提早预习,不少孩子的自我学习和吸收能力加强,这点可从她们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这部分孩子特别爱说、能说、会说。不仅专业知识得到提升,而且个人的素养也相对提高,变得自信、有条理了!

  4、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并理解和体会了团队精神!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几点遗憾:

  1、出于对孩子的不信任,在课上还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她们的自学,过多的参与到她们的`学习中;

  2、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下,需要给与学生大量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所以教学进度难以把握,有时无法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3、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产生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就是好的学生越来越棒,而后进生则学得云里雾里,成绩越来越差。当然我们有小组长辅导的机智,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值得我们老师去探讨;

  4、这种模式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但是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如何能更好的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我们所应该探讨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4

  上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例举法解题,在学习练习十一时,有几道题通过学生讨论、倾听发言后我感觉:孩子们和我都有不少收获。

  书本66页第3题: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旗各一面,从中选择1面或2面升上旗杆,分别表示一种信号。一共可以表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这题我是处理的:我读题后让学生自己先做,再校对答案。(教师巡视是发现结果是6面和9面的答案都有,而且结果是6面的'占据大多数)我一贯认为,错误也是一种资源,但作为教师最好不要直接指出学生错误,教师要善于组织孩子倾听、分析错误,让其“自纠”或“他纠”。于是,我请两个代表板书出结果:

  生1:红、黄、蓝、红黄、红蓝、黄蓝。六种

  生2:红、黄、蓝、红黄、黄红、红蓝、蓝红、黄蓝、蓝黄。九种。

  讨论的火药味十足,大致记录如下。

  生3:红黄和黄红重复,我同意六种答案。(其他答6种的学生一呼百应:对对对……)

  生4:大家不要急,请问:如果先升红旗,再升黄旗与先升黄旗、再升红旗,挂在旗杆上会一样吗?它们能表示一种信号吗?上下不同,信号也不同。(其他答6种答案的同学大部分开始动摇。有道理……)

  生5:我反对,题目上讲是升上旗杆,如果是两个旗杆不就没有上下区分了吗?(我认为:这个孩子再为自己开脱而强调理由,但我没立即反对,把球抛给其他孩子)

  生6:如果是两个旗杆,书上应该说明。即使是两个旗杆,也会有左右之分。所以我们为一个旗杆。(大多数学生频频点头。我认为:这孩子的答话太精辟了!窃喜)

  大家所有目光都盯着我了,看来我要做裁判了。

  师:你们同意生6的观点吗?我认为升上旗杆默认为升上一个旗杆。(其实我真佩服生5的狡辩行动,出乎预料但似乎有点道理。我个人建议:修改教材时加上“一个”两字,变成“升上一个旗杆”。)

  反思:教学生成有很多火花,咱们教师要多倾听,多捕捉,多欣赏,多品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

  作为第一节上课的老师我是比较有压力的,怕上不好,所以在备课时不仅看了教参还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也认真听取了我们数学教研组的前辈老师们给我的各种意见,谢谢他们帮我屡清楚思路,团队的力量很大。

  本节课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感受体会总结从问题想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结合实物图呈现了两套运动服、两双运动鞋和两顶帽子的价格,要求学生依据图中的信息以及“小明和爸爸带了300元”这个已知条件,求“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这样的场景是学生熟悉的,我顺应学生思维分四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一步,根据具体问题产生“从问题想起”的需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启发他们在交流中明确:购买的运动服和运动鞋的价格不同,剩下的钱自然也就不同;要使剩下的.钱最多,应该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价格最低的运动鞋。在这个环节中我比较拖沓,出示例题前提出问题“他们可能买了什么?”让学生列出所有算式和结果,而且自己的提问过于细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第二步,引导学生从所求问题出发,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关键,看着数量关系说说哪个知道了,哪个不知道,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会完整地说一说。数量关系之前就没有提过,所以在我这里反而成为了一个“难点”我就纠结在这里了,不断的提出繁琐的问题,希望孩子可以说出来,浪费时间,是自己的方法有问题,引导的不好,我思考的太少了,教育方法过于死板,无趣。

  第三步,鼓励学生依据上述解题思路各自列式解答,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学生列示解答时反馈阶段太简单了,应该让孩子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在结合数量关系式一起理解。

  第四步,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进一步明确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的基本过程,即,先根据问题想数量关系,看哪个知道,哪个不知道,确定先算什么,感受策略的价值。这个过程完成的不好,好像所有定西都是自己总结的,我想是我问题太多,有的问题也没有个度,把孩子都问傻了。接下来的“想一想”让学生独立说说根据问题要先算什么?是怎么想的?学会运用从问题想起的解决策略。之后回顾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都是根据要求的问题,找出数量关系,看哪个知道了,哪个还不知道,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揭题。最后就是从问题想起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练习中注意不断地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到数量关系,看需要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

  总体来说这节课基本按照教学设计上完了,但是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我提问很多很琐碎,引导的太多,这样限制了孩子的发挥,导致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更谈不上高效课堂了。对细节的思考不够,课堂效果出不来。我的语言不够准确,精练。这是一贯的问题,需要长期注意,才能慢慢提高。对孩子的鼓励不够,策略有好有坏,但是思考过程不分好坏,都是有价值的,应多多鼓励。这些问题在之后的课堂当中要多加关注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8-26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1-22

《转化策略》教学反思07-25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8-26

怎么写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10

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27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4-03

6,7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16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反思通用02-14

6和7的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