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0 09:27: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旋转》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旋转》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1

  《平移和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和图形》中的一个新的内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平移和旋转,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课程标准》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以游乐园为生活场景,直观感受缆车、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小火车、大风车的运动方式,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在解决初步会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从生活入手,拍摄身边的常见现象,(如:转门的旋转,车门的开关,方向盘的转动)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浓厚。

  在感知平移和旋转时。如:用动态语言(手势),引导学生说出平移和旋转,学生自己动手移动文具盒,自由想象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小组设计到达学校的行走路线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让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是以参与探索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一起研究,这样,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总结不足之处,在学生合作前,应使学生听清要求,在小组合作(帮助小红设计行走路线)时,如把每小组一张图片改为小组中两人一张图片,合作起来会更方便,效果会更佳。

  

《旋转》教学反思2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好处上讲,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转换。透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感知它们的作用,并建立空间观念。为了便于两种变换的比较,我们将平移和旋转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同时思考到二年级的学生理解潜力有限,所以将“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一教学目标放到下一节课。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是适切的。根据新教材的改革精神,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互相合作,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数学。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一、从身边选取熟悉的学习素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

  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学生已有必须的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孩子身边选取超多熟悉的、唾手可得的学习材料,如风车、陀螺等玩具,文具盒、课本等学习用品,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舞蹈,鱼儿,本地寺庙大殿平移的新闻报道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认识平移和旋转,在玩中体验平移和旋转,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又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让学生参与超多的体验活动,认识平移和旋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这节课中,我组织了比较多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透过有好处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课前玩玩具,观察、模仿不同物体的运动状况并进行分类,平移课本,找一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跟老师一齐跳舞等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透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难点处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发认知的冲突,探究图形的平移距离

  针对“数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距离”这一难点,我们创设了这么一个问题情境:鱼妈妈和鱼宝宝同时从同一齐点向右平移不同的距离(鱼妈妈移动后的尾巴与移动前的鱼头之间有三格的距离,鱼宝宝移动后与移动前头尾相连),在数鱼妈妈平移的距离时,多数学生误认为平移前后物体之间的距离即为平移距离(即3格),紧之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数鱼宝宝平移的距离(平移距离为0,即没有平移),结果与学生实际看到的现象产生矛盾,从而否定原先的方法。然后再透过独立尝试、合作交流构成正确的方法。

  四、把学生置于优美的教学环境中,感受课堂的魅力,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这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宜人的“绿色”课堂生态环境和鲜活的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中,动听的音乐、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的舞蹈、动态的课件演示、真实的新闻报道、师生互融的自由对话、充分展示知识构成的细微过程,构成了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佳境。学生在此氛围中,受启发、激灵感,欣赏美、创造美,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当然,这节课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期望同行和专家们能不吝赐教,给予指正,谢谢!

《旋转》教学反思3

  一、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开课,首先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并紧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旋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直接就拉近了本节课和学生的距离。紧接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研究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地

  教材选择钟表上指针的旋转引入本课,因为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他们可能从四五岁开始就认识钟表了,再加之小学低段对钟表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所以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用它引入,马上就能唤起学生已有的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对新知的探讨起到了有力的催化作用。在探究旋转的三要素时(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一画,比较逐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在这儿我要特别强调“体会”,不是在教师的传授中让学生认识到旋转的三要素,而是让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再认识。新课标提出不能只把学生仅仅看成知识的容器,而应立足于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所以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就特别注重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总结如何用语言描述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特别告诫自己不要从自己的嘴中告诉学生应如何描述,让他们通过对旋转三要素本质上的理解,通过自己说,听他人描述,经过比较,通过思考最终总结出如何来描述旋转现象。

  三、线上教学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到旋转的本质

  新知探究的最后一个层面: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当然对于一个班的学生而言,水平又是参差不齐的,那么在进行这部分的教学时,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通过图片画图功能,让学生直观的感知线段旋转的本质: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可以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旋转(即顺时针、逆时针),让学生感受到线段的旋转有用圆规画圆的感觉,同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旋转不会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为了照顾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同学,通过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新知。总之,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始终是以学生的学作为核心的,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所以在这节课上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自建过程。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角。

  三、努力发挥好教师是引领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虽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老师的引领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师有效、有序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正确的航向下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眼、耳、口各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在如何引导学生上我做了以下尝试:1、利用观察、操作进行引导。这个在第二部分中我已经谈到了,不再重复。2、有意制造思维上的矛盾冲突,在对比中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认识旋转中心时,我有意对指针的`旋转作出错误的演示,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对于旋转现象首先要认清图形是绕哪个点旋转的。认识到旋转中心的重要性。3、借力发力,让会的学生引导不会的。这样一方面让会的同学真正体验一把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又让他们经历了一次再度深入思考的过程,毕竟,会画和会讲还是有质的区别的。

  四、两个取舍

  1、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最初我还想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这一思想,所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欣赏利用旋转设计的美丽图案及利用旋转设计的舞台造型,如千手观音的舞台造型,还有其他的一些舞蹈造型图片。但又考虑到导入用时太长,有点喧宾夺主,所以舍弃了这一初衷。

  2、要不要复习"平移",并拿平移与旋转进行比较。最后考虑到本单元的第三节:图形的运动,就会综合运用到平移、旋转、轴对称,同时为了使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所以也就放弃了这一想法。

《旋转》教学反思4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等充满童趣的情景中玩数学、学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预设时尽量为学生创造了一些极富趣味性的环节。例如,引入时的幸福转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旋转的要素!因为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但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通过简单的你说我转的游戏简单解决了旋转问题。通过让学生亲自拨动指针还隐藏了旋转角度的问题,为后面的教学环节降低了难度。

  2.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新授中,教师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通过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等方法进行操作、探索,通过具体学具实践操作,认识图形的`旋转,从而理解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只要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就会有惊人的想法涌现出来!”这是我这节课最深的感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造图案,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图案的设计与欣赏,提高审美情趣,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但也有感觉不足的地方,课上完后,自己觉得上得很“累”,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画出旋转图的过程有点“累”。课后我也详细地分析了一下原因:

  缺少对旋转意义的深入研究。学生对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掌握得比较好,也体会到了旋转后位置变了,形状和大小没有变。但课堂教学教师并没有进一步地引领学生深入研究,这也是因为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特别是对图形旋转后的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相应地旋转了这一知识点,学生无论在直观上没有形象地感受,思维更没有得到提升,感觉到这节课学生对于旋转的理解比较浅显。从课内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旋转的意义是可行的,而且是很必要的。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个性迥异、聪明好奇的教育对象,因而教学中难免出现意外的变化,甚至会出现一些干扰教学的不协调因素。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课前预设是每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证。

《旋转》教学反思5

  《平移和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和图形》这一模块中的一个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内容,吴正宪是第一次执教,我也是第一次观看。当我听说在这次“第二届吴正宪、潘小明教学艺术研讨会”上,吴正宪这次展示的课,除了有我原来观看过的“平均数”以外,还有一堂新的展示课——《平移和旋转》时,我感到兴奋。同时也直觉地感觉到吴正宪确实是踏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今天,在实施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她没有停留在理念上的学习,而是把内化了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外化出来.展示出来。我认为一个人深刻的学习在于把学习到的理念体现在外化行为中。吴正宪不仅把原来她展示过多次的课在今天以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重新加以设计,而且勇于选择过去没有展示过、又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来作新的探索。我内心为她这种勇于不断作出新的尝试、新的实践的精神而喝彩。在过去的10年中。她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她能把小学数学教研员这一平凡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这就使得这10年不平凡了。

  就《平移和旋转》这一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来看,我的思考是:

  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平移和旋转,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人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这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基础,而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就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切实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也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因此吴正宪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

  其次,她创设了有效教学的情境和策略。科学的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在本节课中,吴正宪以多元智慧理论作指导,在课堂情境上,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晤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教师呈现一幅带格的平面图,两位小朋友分别在不同位置,学校处在中间,让学生想像两位小朋友如何到达学校。这是一个促使学生应用智慧的设计,因为通过学生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实际上是让学生更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另一方面,在到学校的途中还要有旋转(转个方向),再平移,这两个概念在同一情境中呈现,又很符合实际情况,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同颜色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平移和旋转来组成有趣的图形,则会更有童趣。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总之。整个情境的创设体现了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这也是当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念的体现。

  再次,本节课也体现了吴正宪一贯的教学风格——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课。总之,师生是在民主、友好的氛围中,通过课堂教学的人际多边互动活动,高高兴兴地感悟数学的魅力和价值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吴正宪身上体现了以下这个一、二、三。一是她总有一个目标——明天比今天更美好。在达到这个目标上,她把握明天比今天更美好的前提是,抓住今天,脚踏实地地过好今天。二是两个翅膀、两本书。她具备一个人成功的两个翅膀——“爱”和“会”。她爱生活,爱教师职业,爱数学学科,爱每一个学生。她也会生活,会当教师,会教数学学科,会爱每一个学生。“爱”和“会”的良性循环就促使她总是那么充满青春活力和追求。另外,她读好了儿童需要这本书,同时也用她模范的言行写好了以身作则这本书。三是三“天”、三个“我”和三句话。三“天”是指她能求实地反思昨天,自信地面对今天,理智地展望明天;三个“我”是理想中的我、现实中的我、别人心目中的我。这三个“我”,对吴正宪来说,有相当大的吻合度;三句话是: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我想这个一、二、三将伴随着她的人生足迹,让她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扎实、更光彩——用她的成功去换取年轻教师和学生们比她更成功。

《旋转》教学反思6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学习:

  一、从“静态 → 动态”,即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二、从“整体辨认 → 局部刻画特征”,鼓励学生在以前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同时,对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的认识,使学生对面的认识从平面过渡到曲面,这是认识上的再一次上升。

  三、从观察圆柱、圆锥实物到认识它们画在平面上的“图”。体现的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关注“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知识。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堂上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首先设计了一个利用自行车车轮转动体会“点的运动形成线”的活动,即在自行车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观察彩带随车轮转动的情况,发现彩带转动后形成了圆。然后又呈现了三幅情境图,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现象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第一幅图是“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点的运动形成线”;第二幅图是“雨刷运动时的情况”,引导学生感受“线的`运动形成面”;第三幅图是“转门”,引导学生感受“面的旋转形成体”。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准备了必要的操作材料,引导全体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把点、线、面的运动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另外,对于教材中通过旋转形成的几何体中出现的球和圆台,让学生在“面旋转成体”的过程中增加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认识这两种几何体。课堂上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球只要求学生认识,不要求掌握特征;圆台不出名称,只要学生能连线,知道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形成的就可以了。

《旋转》教学反思7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图形的旋转》是在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我还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探索、验证、交流中学习数学。这一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我首先以有趣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播放了一组学生熟悉的有关旋转的画面,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入课题,最后让学生列举身边有关旋转的例子,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凸现,紧扣重点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的得到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探究过程的教学。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引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然后提出应该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从运动的、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合作交流,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本节课的教学片段中,我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串给予小组这样一个争辩活动,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辩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并且趋于一致时,及时表扬了学生,由于大家都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4.动态显现,化难为易在导入新课时,引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及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都使用了多媒体手段,特别是在探究图形旋转的性质时,在学生经历了实践、观察、总结后,再通过多媒体反复动动态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性质并加深印象。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扣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地、轻松地、愉快地获得新知。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教学语言方面,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应该更丰富些,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以上是我对“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查漏补缺、锐意创新,更加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课程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旋转》教学反思8

  平移和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伊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时针,分针,秒针绕着中心点旋转的游戏,开始让学生们说运动的'方式,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

  2、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12到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

《旋转》教学反思9

  孩子们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认识比较肤浅,只是简单的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现象而已。我不由得思考:这节课我要讲些什么呢?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呢?我想,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可以在这节课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在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

  所以,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我直接揭示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物体或图形围绕一个点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在初步揭示概念的基础上,我呈现了坐缆车、滑滑梯的图片,引导孩子们明白直线运动的“直线”包括横线、竖线、斜线。上一届就有孩子认为滑滑梯和坐缆车不是平移,因为方向是斜的,他们认为只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才是平移。这一设计有助于提前预防这一错误的`出现。

  另外,我还呈现了“荡秋千”,引起孩子们思考、讨论:荡秋千是否是旋转现象?有一部分孩子认为“荡秋千”不是旋转现象,理由有二:一是认为它没有旋转中心,二是认为没有旋转够一周。针对没有旋转中心的说法,很多孩子强烈反驳,表示“荡秋千”是有旋转中心的,并在课件上描了出来,成功说服大家。针对“没有旋转够一周”这一意见,我举例进行了反驳,我说:“体育老师最爱喊的口令是向左转、向右转,我们没有转完一周吧,可是我们旋转了。”孩子们恍然大悟。在这里由于孩子们还没有接触过圆弧,我便没有直接揭示圆弧运动这一词语,只是说:虽然没有旋转够一周,但其运动轨迹是圆周的一部分。由此,让孩子们明白像“荡秋千”这样的现象也是旋转。

  然后,我又呈现了自动旋转门和开大铁门两个情景,让孩子们判断其是否属于旋转现象,孩子们立马判断其属于旋转现象。我追问道:“与之前的旋转现象相比,自动门和大门的旋转有何不同?”孩子们陷入了沉思和自言自语。于是我提示道:有谁知道旋转门是绕着哪里在旋转的?很多孩子依然在找中心点,但描出来后又发现不对,最后孩子们描出了旋转门的中心轴,并表示之前的旋转现象是绕着一个点在旋转,而这两个门是绕着一条线段在旋转。我补充道,数学里把你们说的线段叫做轴,旋转门是绕着中心轴在旋转的。于是,我进一步揭示了旋转的内涵,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者一条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实际上应该是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作圆弧运动或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由于孩子们不了解圆弧,我也就没有补充。)

  最后,通过练一练的第2题,我向孩子们揭示了“在平移过程中,方向、大小、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我追问孩子们:“那在旋转运动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呢?”孩子们基本都能想到,大小和形状没有变化,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试一试”共有两个问题。问题一: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教材准备了棋子、铅笔和三角尺让孩子们在格子图上平移,这三样东西依次对应点、线、面。孩子们几乎都能正确平移棋子和铅笔,一部分孩子能正确平移三角尺,另一部分孩子的错误在于:横边和竖边都画得比原图短,改变了图形的形状,因此,我再次强调“平移后图形的大小、形状、方向不变”。GH分享了画平移后的三角尺的方法——先平移竖边,再平移横边,连接两个端点画出斜边。我及时的追问孩子们:“什么最好平移?什么平移起来麻烦一些?”优生能想到棋子和铅笔好平移,因为它们结构简单;三角尺麻烦一些,因为它的结构相对复杂一些。在GH方法的基础上,我分享了“平移关键点”的方法。找出图形的关键点,按要求依次平移关键点,最后顺次连接关键点即可。接着,我们进行了相应的练习,练习结果一塌糊涂,优生倒是不存在问题,不管是使用自己的方法,还是老师教授的方法,都能做对。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哪种方法都不管用。他们的问题在于空间想象力差,又不愿意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一步一步去操作。例如:FHY就只平移一个关键点,剩下的部分完全按照感觉去画,但她的空间感不太好,所画的边要么长于原图,要么短于原图。课后我也在想:是不是点对他们来说过于抽象了。于是,我准备明天再强调一下GH的方法:逐条平移线段,先平移竖线和横线,再连接端点画出斜线。

  “试一试”的问题二:描述物体平移的过程。描述物体平移的过程难在准确描述平移的格子数(距离)。教材呈现了铅笔和三角尺,由于铅笔近似于一条线段,描述起来没有问题。但在后来的练习中发现还是有小部分同学存在问题,他们在描述铅笔(线段)平移时,总是数最近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数对应点之间的距离,ZXR就是这么错的。所以要在这一点上进行强化,进一步让他们感受最近点之间的距离不是平移的距离。平移三角尺要麻烦一些,我引导孩子们在图形上描出一对对应点,描述点的平移过程就是描述三角尺的平移过程。最后,在两种答案都出现以后,我让孩子们找出两种答案之间的共同之处。孩子们发现两种答案所描述的方向和格数是相同的,只是先后顺序不一样。于是,我追问孩子们:要描述平移过程要说清楚哪些元素。HZH表示要说明方向和格数,我补充道:格数就是距离,我们要说明方向和距离。在评讲练一练第4题“俄罗斯方块”时,题目没有给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所以我让孩子们先根据题目要求想象出方块应该落在哪里,然后再找出对应点,描述出方块的平移过程。总之,在今天的独立练习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后期来解决。

《旋转》教学反思10

  反思与评析

  今天听了XXX老师的《图形的旋转》一课,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 《图形的旋转》是课改后教材新增加的一个内容。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来看,小学阶段只是初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具体目标可概括为: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表象,其外显的表现就是“能识别”,“会画图”,离定性地认识、定量地研究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结合实例,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如画图等活动来进行。而且还规定了画图的行为条件“在方格纸上”。这是教学的需要(提供参照系),自然也是降低学习难度的需要。这部分知识更进一步的目标就是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这节课从教学的设计及教学的实践上来看,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合理使用教材的素材,从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出发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学习素材,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让学生感受、欣赏图形的美,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体验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了创造的潜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但能有始有终,而且能恰到好处。新课伊始时把复杂的、静态的图案还原,通过动态的演示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旋转”带来的美,从而产生出探索的欲望;新课中,又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明晰了旋转的三要素;拓展延伸环节,更是通过演示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会到图形旋转前后形状和大小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可以说,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既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置身于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而不知疲倦;又通过教师的预设,让学生的每一个设想成为现实,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展。

  2. 教师适当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如旋转的中心点不同,形成的图案不相同;旋转的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相同。

  3.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们看到,这节课的“新知”环节,教师并没有一次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因为对学生来说,探索全过程要面临的难点过多,没有扶持会感到不知如何去做,缺少探索的着力点;但又不能走回老路——“一步一步”地小步子“教”,这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于是薛老师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去考虑,以“既要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又能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为出发点,设计了三次不同的操作。这样的设计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的核心。课上学生探索过程的流畅与和谐,是对这一设计理念的最好回应。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扮演学生的“同事、参谋、建议者、欣赏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始终关注学生,本着“引”而不“教”的原则参与学生的活动,“发现”由学生说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愿望;并通过教师鼓励的眼神与话语,让学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下一个活动中。

  5.欣赏与设计图案。这一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浓厚的阶段,通过图形的变换,可以引出无数美妙的图案,可以使数学更生动地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从而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奥秘,激励他们用图形变换的观点去审视周围的事物 。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完美。尽管这节课有许多的优点,但我觉得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让学生观察图形旋转前后发生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大小、形状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以简单的原始图形的一条边为标准,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位置变化(顺时针旋转90度),可以为下节课的在方格纸上作图奠定一定的基础。

  2.开课时的课件视频在教师没有定格四个画面之前,很少有学生注意到它用了什么数学知识。从儿童的生活世界来看,他们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物体,图形的平移、旋转的变换现象。例如,电梯、地铁列车在平行移动,时针、电风扇叶片在旋转。这些现象为儿童学习图形的变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背景。如果采用生活中学生更加熟悉的物体变换现象,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平移、旋转变换的感性认识。

《旋转》教学反思11

  图形的旋转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后,进一步认识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看起来编排的比较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要画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有些孩子想象不出根本无从下手。我的目标就是在课堂上怎样把这个知识点讲的更加简单通俗,学生易于理解一点。课前我认真看了教参,对教材还是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应该说课前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从课堂复习效果看,也实现了教学目标。

  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想。应该让孩子们先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产生一种朦胧的.意识后在来教学。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旋转事物,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要孩子么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些?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孩子们在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后,我再教学例题,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

  有了上面的认识,学生在画旋转图时就容易多了。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出错了。学生在画90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课后的习题检测证明,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是有效的。

  本节课,时间安排上有些前紧后松,整堂课我需要注意新授课和习题巩固时间的调控。整个课堂完全按照目标导学的流程进行,非常顺利。事实证明,目标导学是一种科学的可实施性强的学习模式。

《旋转》教学反思12

  旋转这种现象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如:风车、电风扇、行走的车轮等,所以在小学中,教师不仅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这种数学思想渗透到生活中去,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同时也更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的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更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兴趣。

  一、在动手操作中,认识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在课中安排了“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二、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中我们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开成以简驭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第一次教学这样的内容,说句实话真是没有一点把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从人教网上下载了相关的教案和课件,在教学时首先从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俄罗斯方块进行导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再让孩子们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第三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最后画旋转图形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我就从画图的工具,画图的步骤详详细细地进行指导,经过我的讲解和示范,孩子们基本上能够画出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学生自己体验到的,才是真实的,才是深刻的,别人无法代替。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吧!

《旋转》教学反思13

  第十五章《平移与旋转》中涉及到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两种图形变换的教案,教材本着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观察、实验画图,总结规律,简单运用的主线,展开了知识点。由于学生储备了较足的准备知识,学习起来并不感到困难,学生面临的是根据要求画图的要点,在说理过程中运用知识的难点,而这些课本中又忽略掉,采用模糊过程,承认现实的做法。学生学习起来很高兴,一看一说都清楚;一作业问题就出来了,该保留什么样的痕迹?如何反映要点?都注意什么样的解题格式?课本没有一个完整的示范。第十六章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能够严格说理过程,而在逼近这个要求的过程中又没有明显的循序渐进,这个问题有点乱。

  有鉴于此,我在教案中就有意强化,给予学生明确的示范,甚至是摒弃教案理念的束缚,与学生共同学习。每一节课前都督促学生做必要的预习,课中,强调作图,通过作图,带出图形的特征。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作图,不强调原因,但要作出正确的图形,在练习中来感受。不怕浪费时间,要的就是培养作图的能力,力图落实在课堂上。在一些细节上,我把分开的叙述聚拢来,条理化。

  平移图形的教案中,平移前后的图形对应线段的特征,对应点的连线段的特征,书中采用分段式(先一般后特殊),其中既有位置关系又有数量关系,笼统概括之。学生极易认识完整但做不到位。在教案中,我把一般的和特殊的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结论。

  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对应角;

  对应线段(位置关系)且 (数量关系);

  对应点的连线段(位置关系)且 (数量关系);

  学生对特殊情况对应线段和对应点的连线段在同一条直线上感觉不深(或忽略),放在一起可以加深印象。 根据图例,我也给出作图的具体要求,强调几何作图的完整性。 前面要有: 解:如图所示 (好比打仗中的先头部队,侦察兵) 在规定的位置: 按要求正确的画出图形(保持整洁)

  找对应点的痕迹画虚线,在不写做法的情况下,平移图形要在图中 表现两要素(方向与距离),旋转图形要表现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角度)

  (知识与技能的再现)

  图后要有交待:则即为所求。(横线上是所作的图形)(下结论。好比打扫战场)

  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有度可依,有章可循,几何中有的知识点是条理化的,没有发散性思维可以贯穿其中,学生的创造性是在明晰的'思考下图形的完美表现。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也要求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叙述中体现各个要素,说理的严密性是一个渐进性的,一步一步达成。

  图形的旋转,我干脆直奔主题,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运用工具直接画旋转图形,教师的示范性必不可少,学生对为什么弄不清楚,但可以接受,可以画出旋转图形。亲身体验的实验有时更有说服力。图形的两种变换学习之后,我设计一表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示例图形 对应角 图形的形状与大小 对应线段 对应点的连线段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连线段 所有的旋转角 1 / 2 平移图形 旋转图形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点提一下:旋转图形中,对应线段所在的直线所成的夹角与旋转角有何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打牢学生几何图感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去研究几何图形作充分准备。

《旋转》教学反思14

  备这一课之前,一直思考着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并能正确区别。

  第二:怎样能使学生快速掌握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感知出发,通过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集体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学习数学的过程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这节课我通过课形象地件演示学生熟悉的电梯、窗户、车、风车、自动门等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上的运动现象进行分类,因为这些现象都是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所以学生们能够既快又准的'找出规律、分类。然后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能够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做一个表示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在班内汇报表演。学生很感兴趣,课下也讨论不休。

  平移与旋转教学中,平移多少格总是难点,不易突破。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看题中的图形移动了多少格,然后由学生汇报结果,汇报过程中出现了不同观点,通过让学生发表观点,互相辩论后,最终总结出方法: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数图形上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然后我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把移动小房子过程进行演示,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学生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一个图形的某一点或某一条边移动的格数,就是整个图形移动的格数,之后我又趁热打铁和学生一起做了几道练习题,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够掌握这节课的难点,刚更加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在平移过程中仍有少数学生还不会数格,个别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还不够高,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有待于教师去指导、感化每一位学生,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互动,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旋转》教学反思15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平移与旋转,我觉得这个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不急着把课完成,而是以学生理解的情况来确定我的所授所教。如果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头脑里产生了平移与旋转的表象,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用了动态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观光缆车、升降国旗、螺旋桨、风扇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平面图形也就是想想做做1中的题目,我不给学生动态的演示了,让孩子自己发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想象能力来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最后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让学生列举还有什么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是旋转,同学们说了好多好多,但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例如: 生1:飞机的运动是旋转。 生2:飞机的运动是平移。 我说:“飞机的运动到底是平移还是旋转?大家讨论讨论。”最终得出比较正确的说法:飞机的运动是平移,而它的螺旋桨的运动却是旋转。 生3:钟摆的运动是平移,移左又移右。(这个现象学生非常感兴趣) 立即有人反对:不对,钟摆的运动是围着中间的点进行旋转的,不是平移。(大家又自发地分成了两派进行了辩论。) 看,小小的钟摆围绕着平移和旋转引发了学生们诸多的猜想和议论,但我觉得每一个声音都包含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每一个提议都是对自已所学的一种再创,而每一个反驳都是对知识的再吸收。

  在此基础上按运动的方式进行分类,很多学生都按平移和旋转把它们分成了两类,我适时讲述:象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象电风扇的风叶、飞机的螺旋桨和挂钟的钟摆这样的运动叫旋转,同学们接受得还不错。学习完这一环节,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旋转》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旋转的教学反思06-06

《旋转》的教学反思03-25

旋转教学反思04-03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9-13

面的旋转教学反思04-06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04-28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02-14

旋转教学反思通用03-23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