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8 09:52: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

  本学期的第四课《槐乡的孩子》是一篇自读课文,文字生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丝丝缕缕,清淡不绝;意境之美,又如槐乡孩子们身上透现的勤劳、质朴、善良的品德之美。

  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课文,品读课文。

  上课一开始,我从家乡的树引出槐树,从槐乡引出“橘乡”“鱼米之乡”。既理解“乡”,又扩充了生活积累。

  课中,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槐花图片,意在让学生对槐米感兴趣的`情况下,抱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学习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学习怎样仔细观察,有序表达。图文并茂,讲读结合。

  在读到“八月,天多热。”这句话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炎热的天气里各种事物的表现,自己在最炎热的时候的感受。通过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既让他们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劳,也让他们感受了那份快乐。

  最精彩的环节是,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对槐乡的孩子的印象。学生叽叽喳喳就说开了:很勤劳──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强──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持之以恒──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很勇敢──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懂合作──男孩子爬树削槐米,女孩子捡槐米;爱学习──通过劳动赚到钱就可以读书,他们努力劳动,就是为了能读上书……

  最后我再拓展的环节问学生:“生活中,你从事过什么劳动,他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和快乐?”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源头活水不断;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显得厚重和丰富;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正为学生所喜爱。这节课我觉得上的很轻松愉快,我相信我的学生也会有如我一样的感觉。《三年级语文上册《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之五》这一教学反思,来自!http://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

  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的基础。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儿童诗的创作也不例外。对为儿童来说,任何抽象的理论,他们都不兴趣。最吸引他们的是色彩和声音。丰富的色彩使他们睁大好奇的眼睛,美妙的声音撩动着他们的耳膜。

  本节课的教学把童诗的欣赏与仿写结合在一起进行。为了丰富学生的诗歌表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执教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运用乐曲引发学生想象

  伴乐朗读,把学生带进音乐所描绘的情境中,容易使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和经验,构建起关于所读诗歌的具体形象。

  二、运用图片引发学生想象

  美是诗歌的生命线。可以说没有美就没有诗了。本节课所呈现的图片绚丽多彩,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色彩印象,又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激发了热爱生活的热情和表达的欲望。

  课堂氛围较活跃,学生踊跃发言,会说能说。在仿编诗歌这一环节,学生睁开了诗意的眼睛,自由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尽管作品稚气,有些想法可笑,但掩藏不住他们那一颗颗火热的心。遗憾的是诗歌练习格式后三行的设计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使得有创意的表达无法实现。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3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每个小动物所以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种的人物,把文章读得有滋有味。如学生在阅读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欢吃白面馒头和烙饼啦!”这句话时,我说,想着你们平时开心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把小猪开心的样子读出来!学生读得非常投入。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训练学生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课堂上引导学生比较三个小动物的处理方法,相机思考发言:假如是你,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正确带领学生去肯定土地爷爷的多元评价,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课堂上,学生没有简单地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送给好多好多人吃”;“我会把麦子送给贫穷的人”。通过这一讨论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自觉地去调整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课后细细品味课上那为学生与众不同的答案,给我这样一种启示:小猪、小牛、小猴三种小动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对待学习和生活有不同的态度。平时的我会因为“小猪把食物都吃了”而批评学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因为“小牛保存麦子,最后剩下半袋”而教诲学生凡事要动脑筋,不要死脑筋;因为“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吃不上好东西,会苦一年”而告诉学生做事要踏实些,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做法。当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课文《三袋麦子》后,我发现对待学生的不应该是抱怨,更多应是赏识。赏识应成为我们对待孩子的心态,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信念。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4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个性化阅读。

  实际上,精读课文是略读课文的基础,而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它们都是学生在获取阅读最基本的方法方面有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略读应该与精读一样重要。大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曾就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作用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实,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略读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他能即迅速而又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所以,就应用程度而言,略读就显得比精读更为广泛。所以我们便不难知道编者安排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更多更好地读书方法。

  可是我们的老师是怎么做的?要么觉得内容超好而像精读课文那样细嚼慢咽,条分缕析,要么就是让孩子粗糙一读,匆匆一过,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难如人意。殊不知从三年级起每册的略读课文都占到八分之一,到了四年级往上,自然数量就更多,如果按照上述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的话,我们就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孩子的综合能力怎么得以提高?到何时才能完成九年阅读400万字的阅读量,现在想想这种现状的确令人堪忧。

  至于略读课文怎么教?怎样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效果的最大化?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阅读策略不妨拿出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也算是我在《找骆驼》一文的所谓亮点吧,还望各位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首先,以疑激趣,从“找”入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少儿心中的名探柯南就是深受孩子喜爱的人物,我以柯南为契机,说:“柯南是侦探,那你们想不想当侦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当一回侦探去帮一位丢失了骆驼的商人找骆驼。”

  这样的导语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一个个情绪高涨,急不可待地想往下学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到底怎样去实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紧抓课前提示,明确教学目标。

  文章前边的导读提示,往往是文章的根本,它里边涵盖课文主旨和课文内容的框架,我们只有紧抓这个大纲,让学生有章可循,而不是大海捞针,这样将会让学生知道朗读课前的导读提示对学习课文的重要性。当然,再紧紧地抓住这问题进行组织教学,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不想突破都难。

  这样做的还有一点是对培养三年级孩子学会质疑问难,使众多问题明朗化,重点化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注全体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一直是我追求的,但十个指头有长短,你很难要求每个孩子都做到。该怎样平衡协调这个问题呢?我是这么做的:我结合阅读提示设计了三个问题,相当于三关,过一关及格,过两关良好,过三关优秀。这样一来,他们小小的心充满斗志,充满被认可,每个孩子都给自己设定了在这堂课上的远大目标,你光看一下他们的笑脸,他们那闪烁着挑战的眸子便知道他们学习的热情被我所激发。

  第三,合作交流,个性表达,智慧碰撞。

  把孩子领入学习之路,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可到底该怎样有效地组织学生上略读课,尤其对三年级这帮刚接触略读课文的孩子来说,我还真拿捏不住,生怕掌控不了课堂而犯老毛病——和孩子抢着讲。但这次我就给自己说:放手让孩子们去读吧,你只要把自己做好,组织好他们就行。让我高兴的是: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中是那么投入,神情是那么专注读得很投入,很充分,一双双明亮的眼神清澈可见,过了几分钟,你可以看到有读懂的喜悦,兴奋。有没有读懂困惑,还有没有读完的急迫。不出十分钟,一个一个小组的合作成果展示出来,每组孩子甚至每个孩子都渴望上台表现,一展风采。

  谁能说那一张薄薄的纸片上没有学生甚至是那些学困生辛勤的汗水。

  在讲商人和老人对话这一部分时,本来计划是他们说出商人的焦急,高兴,愤怒等情绪后再男女分角色朗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最多再来一组单兵操练。实际上欣赏的很多名课也都是千篇一律。讲到此,我原以为大功告成,谁知我的学生读书的情绪高涨,表演欲望强烈。我还真不想扫了他们的兴。就想,我的课堂我做主。何不就此让他们再多操练几回看看会不会有更高的突破。即抛开课本内化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把握人物的感情呢?。

  视频中的几组朗读表演是一浪高过一浪,你光从这几个小朋友的脸上就可以看见他们对文字体会的深刻。这不能不说是我这课随机生成试验中的最亮点。

  第四,设计得法,水到渠成。

  时间在一分一分的流逝,这节课在这一高潮过后本应趋于平淡,我也本该顺理成章的总结,以我的本意设计是学了这篇文章,你们懂得了遇到事情该怎样做?预设的答案是遇到问题多思考,多观察,多动脑,到这个程度即可。可是我看到还有孩子在高扬小手,就问问,谁知又是一语惊人:遇到问题不能慌,不能急,我们应该多观察,多动脑子。朋友们,听听,这又比前边的预设高了一个层次。我就趁势打铁,谁能总结一下咱们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这时我已有自信,我深信我的学生能说出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际上,对于这一课或者别的课,我们在座的同仁,只要你在课堂上引导得法,在课堂中多挖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朗读,充分交流讨论,放手让孩子去说,那么训练孩子,给孩子更多的感性机会的这个磨刀一定不会耽误他们阅览群书这个砍柴的功夫,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久而久之,你一定会有更加欣喜的发现,我的这帮毛孩子咋这么聪明,咋这么会说。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5

  《北大荒的秋天》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大荒无比热爱之情。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来感受这片景,体会这份情。在教学中,我注重将生动形象的.画面,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情感相结合。在第三自然段教学中,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图,一下子带着学生走进北大荒,感受天空的一碧如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结合画面说说北大晃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再让学生说说“一碧如洗”的美丽景象。再通过多媒体画面展示四幅流云图,看看傍晚天空出现流云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学生个个瞪大眼睛,情不自禁地喊“哇——太美了!”正当学生情绪高涨时,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让学生想想“色彩斑斓”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使意思不变,相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还重视了比喻句和拟人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区别、练说和仿写。通过学习这课文,学生懂得了运用比喻和拟人,可以让自己的作文更形象生动。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6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就应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十分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应对这些问题,应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透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潜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课文,六个阅读链接和六个综合学习,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明白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透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状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构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透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化。如在教学《诗的材料》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资料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个性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此刻,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齐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30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立刻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透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以前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潜力,期望能冲破瓶颈,开拓教学的新天地。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7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三个重点字词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做了点滴的探索。

  精彩之处

  1、感受愿望,激发同情心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从理解“如愿以偿”一词入手,什么叫‘如愿以偿’?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中,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2、感受陌生、理解“并不宽裕”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文体会:“金吉娅是谁?她的`好朋友吗?(不是)你是从课文哪个词语知道的?”为了更深刻的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理解金吉娅对小女孩的仁爱与体贴。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联系同龄孩子的生活需求,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再次升华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

  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再解题目,强化课文主题

  当圣诞的钟声敲响,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娅送给她的洋娃娃。她激动极了,她很想写一封信感谢金吉娅,在此环节让学代表小女孩写一写对金吉娅的感谢。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堂课上我做了精心的设计,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朗读上形式不够多样,比较单一,只是采用齐读、男女读。其次是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方法还需不但改进,让自主阅读不仅仅流于形式,而是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真切提高。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8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三年级是一个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阶段,也是一个在小学阶段较为关键的一个年级,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但到了三年级就开始练习习作,要求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就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在教学中让学生精读感悟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让学生进入角色,也就是进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要成功,信心是不竭的动力,坚持不懈至关重要,但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9

  上完了《掌声》一课,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课讲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小女孩,因为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总是最早来,最后走。但一个新来的老师不了解情况,请她到讲台上讲故事。她在同学们的`鼓励下,终于大胆地上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她变得开朗了。几年后,她在给同学写信时说:那次掌声,给了她信心,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她很感谢大家。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兴趣非常高,发言的同学特别多。按我的预设,先请同学们说说你什么时候得到过别人的掌声,有什么感想。

  再请同学们说说英子原来是个怎样的人,后来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想。或许是学生非常投入,课堂中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连一些平时不愿举手发言的同学也纷纷要求回答。特别是李永锋同学,一连回答了了好几个问题。当我问最后一个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学多同学的回答出乎意料的好,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到了掌声对人的激励作用。我也受了的感染,越讲越激动,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我和学生都还沉浸在课文中。

  我觉得这一课上得很成功,不是因为老师讲的好,而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做得很好。这不正是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吗?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0

  1一类字二类字放一起。

  2给重点的词语标音。

  3多音字要单独放。

  4每讲一个环节要总结 格式总-——分——-总

  5读课文时间要长一些,重点关注读的差的学生。

  6生字不必再关注结构,只关注难写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画。

  7引导学生读完课文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8听录音要提前下载好。注意调节音量的大小,注意不要让音乐抢了读的声音。

  9自读要求:1词。2句子。3整体把握要求。

  10再读课文时,简单点一次过。多表扬,不必每个都点评。

  11平时要随时记录学生容易读错的地方。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1

  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一、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是不是那么认真的听课,不能那么专心,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后来看了一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才有所感悟,这位老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足够的自信自己的课孩子一定愿意听。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制定详细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提高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同桌间互读互讲,小组讨论、一些朗读游戏的方式拓宽他们的合作能力。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在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2

  学完本课,从语文的角度,在阅读与写作的衔接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一个“情”字贯穿全文。在课前本人并没有急于流露新课学习的动机。只是和孩子们谈谈整整一个暑假,自己是否留念过学校,留念学校的什么,给足学生时间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本人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也搭上几句,以过渡到新授课的衔接。(九月,天高云淡;九月,彩色斑澜;九月,新意盎然……)

  学生来劲儿了,有好几个孩子接着我的话题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了,“九月,秋实累累;九月,枫叶火红;九月……我高兴极了!为了牢牢抓住孩子们这来之不易的激情,本人又加上了动作。“我满怀喜悦地来到学校,看到那一群群小天使,沉寂了两月之久的校园又恢复了活力……”有孩子站起来了,自己说起来了,手也动起来了。“有的……有的……还有的……”我又插嘴了,“是啊!这么美丽的学校,写满了孩子们的快乐,载满了孩子们的幸福,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板书题。本文是通过记叙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快乐学习的情景,重点是通过读体会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以及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本课在写作特色上,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与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因此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读、查、想、写”等方法弄清课文内容。(这里的“问”是自问。如,为什么叫“民族小学”呢?通过“自问”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理解词意。“想”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写这么多小动物们呢?将自己读书后的感受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在这过程中,本人始终穿插在学生中间,时而点拨。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出示课内阅读,提示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方法“圈、点、画、批、读、写”等。(圈出文中生字新词,点出文中读重音的字,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读一读,还可以句子仿写。出示阅读要求: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作旁批。文中哪些部分是重点,并认真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中描绘了几幅画?在这过程中,本人坚持“放”与“扶”的原则。

  在学习第一部分时,出示句子:

  1、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孩子们天真可爱有礼貌和爱祖国的特点。本人在“扶”的过程中,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仿写句子是重点。以“向”字开头的排比句式。如:小树向调皮的.我招手,小草向悠悠的白云点头,风儿向鲜艳的国旗和好……

  )2、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通过这种景物描写突出“安静”二字。并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仿说并仿写。如:小军的笛子吹得真好听,那声音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表现很不错,都能用景物突出“笛声优美而迷人”的感觉,也有学生用文中原句填的。3、出示最后一段。(本段三句话,第一句点题。2、3句描写窗外的安静。)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全文不同形式的朗读去理解“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点明题目,因此,在读时要重读。2、3句通过古老的铜钟,美丽的凤尾竹,更加增添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点,更突出这是一所令人难忘的学校。课后,重点安排了习作练笔“开学啦”让学生实地练习,掌握理清文章的层次。重点部分放在“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所见到的情景,再写进教室后的情景以及自己的感受。(此过程是本人在本文教学中所预设的重点,不但要练习,而且要落实。)课外拓展,鼓励学生用表格式,写写自己一周的课余生活。(本人在知识点上作了例式“略”)

  但本课的生字掌握情况很差,主要是写,本课的生字不但多而且难写。“舞、戴”等字,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没写对,不是掉竖就丢横的。课后本人利用编字谜加动作的形式进行了特殊字的形象区分,具体“略”。

  总之,学生在40分钟内要始终如一地兴奋学习,得要我们老师也要有兴奋的教态,更要有适合学生口味的方法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因此,语文课的成功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摆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要求老师灵活掌握教材及各个知识环节。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3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全文语句优美,情感浓烈,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连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前,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图画,增加对秋天的感性认识。课中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将收集到的资料(黄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展示在学生面前,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火花,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细细品位。

  我认为这节课,较成功之处一是复习导入比较巧妙。如巩固生字词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当然这堂课还有不少遗憾:一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时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自学,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没有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它的妙用,从而更加体会句子的优美。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没有拓展开。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只能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4

  一、以写字教学为切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而新教材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教材的开始,不再急于讲授课文。而是打破了常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学期初,我就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通过观察、模仿、练习,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利用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要心静”,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求学生写字时,一定要跟写字歌进行对照。老师随时进行督促和指导。一周下来,学生写字时已是个个端坐。除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好字。每课后的写字练习,不可忽视,每天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耐心细致、精心地指导,并严格反复长期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把字写端正写漂亮了。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课堂上的收获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把握训练训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拿口语交际这一训练来说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说话等能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教这类训练时,要精心组织,重“说”和“演”的训练。如,我在教第六课《小摄影师》时,根据书上的插图,实地模拟进行表演,这样使学生的形象感知变得直观化。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相互之间对起话来。头头是道,不但“说”得到了锻炼,也使学生感悟了许多道理。

  四、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我认为平时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如何去创新。努力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抓住三点:

  一、激趣朗读。

  我所教授的第二课时,通过实物“石榴”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兴趣阅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自读喜欢的语句。达到了了解石榴果变化的特点。

  二、朗读领悟。

  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选择性的朗读,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师生互动的方法,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如:?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设疑: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师)是呀,石榴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换着外衣的,先……逐渐……最后……(逻辑引读)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设疑:1、看图,这就是咧开了嘴,这就是笑破了肚皮(学生看图);2、指名读;3、它们为什么那么高兴啊?会说些什么呢?4、再读课文,高兴的石榴娃娃还会做什么动作呢?(结合“扒开、张望”指名表演)。

  第四自然段我不急于让学生朗读学习,而是先让学生看我手中拿的“石榴”果,让同学们猜石榴果实里的子儿是什么颜色,猜一猜石榴子儿的味道,这时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我用刀打开石榴,淡红的'汁水立刻流了出来,学生忍不住叫出声来。我举起手中的两半石榴:“谁说说石榴子儿的颜色和样子?”“我觉得石榴子儿是淡红的。”“我觉得石榴子儿是透明的,而且挨得紧紧的”……为了鼓励同学们,也为了让每个同学都体验一下石榴的滋味,我给每位学生都发了两颗石榴子儿,让他们都亲口尝一尝,“甜甜的”,“有点酸的”,“滑滑的”,“有股香味的”……,再让同学们到书本中朗读品尝。领悟第四自然段石榴的样子、颜色和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三、扩展练笔。

  第四自然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学之后,我给同学们一个水果(香蕉)展示,让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观察香蕉的颜色、样子和味道,并写成一段话,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上完这节课,有很多地方令人遗憾。

  一、重难点突出,可完成不够充实。由于时间紧,学生在朗读这一块花费很多,导致后来设计的许多环节都一带而过。

  二、在朗读方面达不到“通顺、流利、有感情朗读”,同学们朗读中体会不出语言文字的美,即石榴树的形态美、色彩美,主要原因是老师不够重视。

  总之,这节亮相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探索,争取一天比一天上得好,不断提升自己。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6-10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6-28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03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8-08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花钟》教学反思09-01

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教学反思04-18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8-07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