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1-13 13:19: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所以导致总有个别学生朗读的节奏出错。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2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文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展开思考,理解课题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三、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朋友易得,知己难求;伯牙子期,千古佳话。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其知音之情令古往今来多少人唏嘘感叹。两位主人公成为了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带着对这个美好故事的向往,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备课《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上完课后,觉得有点心得,于是记录下来,以备他日之需。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3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一课,它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这次学校教学能手评选,我第一次在这样的比赛中指教文言文,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短短的5句话,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发现网上关于这课的资料并不多,大概别人也都在尝试吧。我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后,自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作了一个课件。在其中我插入了“高山流水”和“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在实际的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文言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堂上学生们听得仔细,学得认真,读得有感情。同时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如: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自己手中的工具书等学习方法,我觉得这对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已经足够了。

  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一个“文字游戏”,我先说出一个词语:杨柳依依,随后让同学们先说出这事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自己尝试着说出一些类似的词语,同时说出自己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结合同学们说的词语,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些词语:明月皎皎,芳草萋萋,春雨绵绵,清风徐徐,炊烟袅袅……

  教学过程中,教师即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又是一名出色的导演,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的演绎着文本丰富的信息。

  师:伯牙作为楚国一个著名的乐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

  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

  生:鸟语花香

  师:此时,子期必得什么?

  生:鸟语花香

  出示填空:伯牙所念( ),子期必得( )。

  生:伯牙所念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的场景,子期必得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的场景。

  生:伯牙所念潺潺流水,子期必得潺潺流水……

  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师生在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点,营造倾诉的情怀,让课堂充满想象的张力:

  师:当伯牙的琴声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心情会怎样?

  生:寂寞无奈伤心

  师:此时他渴望什么?

  生:理解他的人 懂他的人知音……

  师:现在,这个人出现了,他就是钟子期。请你想象俞伯牙会紧紧地握住子期的手说什么?

  有同学很自然地说出:“知我者,子期也!”

  让学生在思考中积蓄情感,在交流中倾吐情感。伯牙此时恰逢知音那激动不已的心境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它将他乡遇故知的激动深深地烙在每个孩子的心头,沁入了每个孩子的肺腑,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课堂,因为这样的留白与补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随后我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此时《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响起,屏幕上出现了钟子期的墓碑。

  此时伯牙心情沮丧,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诵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同学们也一同随老师一起读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ō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吟诵完这首短歌,伯牙起身把瑶琴摔碎。

  同来的老者惊问:“先生为何摔此琴?”

  伯牙道:“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在《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声中,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在《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声中,我再次让学生诵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从同学们悲伤的语音中,我知道同学们理解了世上知音难觅。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随后我播放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田。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不过没关系,这节课虽然结束了,可是我教学文言文的路却刚刚开始,我会继续努力的,尽力使我的课堂变得完美些。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4

  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他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在这一感悟的基础上,再深化人物的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我计设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有最懂你心的人吗?有这样的知音在你身边,你觉得快乐吗?”有些孩子很自豪地谈到了自己的好伙伴,有些却显得很沉默。可见,不同的学生,他们的交往能力不同,他们的圈子显然不同,何谓“知己”?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孩子还没有用心去感受朋友。用你心度他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知音”之美是《伯牙绝弦》的文本意义,领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译《伯牙绝弦》的情感密码。这种美,就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这个故事是一场悲剧,所以这种美也许是一种凄美。以现代人的眼光,对伯牙又作如何的评价?我想了解一下学生的看法,也是为学生造就一个小论坛,发展学生的个性。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个问题“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伯牙,你别难过了!”,有的学生又说:“伯牙,我认为你这样做不好,琴很贵的.,别把它摔破。”,有的学生说:“伯牙,你别伤心,你没有了子期这个知音不要紧,可以再找一个呀。我也可以当你的知音,我非常喜欢听音乐的。”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看到他们发射出了智慧的光芒,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5

  一直对上《伯牙绝弦》这课充满了期待。听过两位教师执教这课,特别是去年听的这堂课仍让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深。两位教师共同的特点就是指导了学生把文言文读好,读出韵味;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还有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以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沉下心去感受伯牙在知道钟子期死后断琴绝弦的哀痛中,从而领悟到了知音所包含的深远含义。

  借鉴成功者的教学方法,我也决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先指导学生把文言文朗读正确,生字读准,断句正确,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分组学习,让他们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最后解读知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流程还算流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特别是朗读文言文的兴趣很高,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但是我觉得遗憾的是有的学生从入课到最后都没有读出那种味道,读的时候感觉断句的地方是一个字一个字数过去的;其次是有个句子的断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太好,他们也知道该在什么地方断句,但是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谓世”两个字连在一起了,让我不理解的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子,你给她纠正多少遍都没用。课后我想,造成这样朗读的原因大概有两个,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学生的语感的欠缺所导致的吧。

  另外在教学中显得不足的是学生在领悟知音内涵的时候没有深刻的内心感受。“知音难得”,“知音难求”,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做基础,他们难以理解这种“难”的程度,更难以理解求得知音后内心的满足,欣喜,特别是在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后的那种绝望与凄凉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课件辅助教学,将学生带入到那种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记得我看过一位教师的执教的这节课后我曾产生了这样的恍惚“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非老师,而是伯牙子期的又一个知音。他在给人们再现高山流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他是导演是主角,但是他不是独角戏,而是在引导一班孩子一起为大家深情演绎。”这样的教学意境的确是让人叹为观止!

  教学之路漫漫,探索之途更是漫漫!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6

  上完了第三次研究课,我们五、六年级组的全体语文老师和王玲主任、赖天惠主任、外聘专家祝传武老师围坐在一起又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探讨。祝老师说:“小学生学古文是当今提倡经典诵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其重大意义自不待说。问题是今天的语文教师应当如何进行小古文的有效教学,是完全承传传统的串讲法,走“师本”路线,还是以坚守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生本”路线为主,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做出的选择,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杨老师的一些引导策略,如读为首法、突破重点、新旧联系、古今沟通、温故知新、有效拓展、资源链接、学生实践等,都为践行效果所证明是极可宝贵的探索。”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朗读的方法传授贯穿始终。

  教师的朗读指导层层递进,并且指导无痕:师生合作读,男女对读,想画面读,走进故事背景体会情感读等,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理解了文本。学生朗读的水平也在渐渐提高。

  二、资料补充,增强趣味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增强了故事的趣味,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变得比第一次浓厚了。

  三、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教师没有针对本节课对于学生的难点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指导,但对现代儿童来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有这个必要吗?是不是走了思想的极端?伯牙琴弹得这么好,还会有新的知音,倘若就此放弃了自己的终生追求,值得吗?可否让儿童“劝劝伯牙”也写上一段话呢?教师若能引导儿童解放思想,启发他们的个性化解读,当是今天语文教学的追求。所以针对这一话题,准备在下一次教学中得以尝试。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7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重点,因此,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8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感人肺腑。在教学中,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等,走进这场悲剧,引领学生体会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从而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练习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教学过程中,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一是读准音。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抓课题易读错的“弦”的正音,抓初次出现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的正音。二是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这篇课文的停顿难点有两处。“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三是节奏和轻重。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9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力求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读中品、读中悟。既教给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见证了伯牙与子期的的情深意长,更让学生体味到了知音难觅,要珍惜友情。课上完后,对于本节课教学,有这样几点深刻的感受:

  一、读中有层次。

  本课是六年级的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对它是陌生的,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多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有层次的诵读:第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第二读注意停顿,读出韵味;第三读感悟文本,读出情感。每一次读我都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由易到难,一步一脚印,一步一落实。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诵读中,逐渐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文言文。由能正确读文到理解文意到深刻体味到“知音”难觅,水到渠成。

  二、读中有变化。

  读中的变化是指读的形式要多样,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范读、默读、配乐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节律、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从而使学生达到爱读的目的.。

  三、读中有想象。

  透过文字,借助插图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是“知音”时,先让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除了表现“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当子期,想象伯牙琴声中的场景,用文中句式来表达。学生兴趣大增,能根据出示的说话提示仿照书上句式来表达,如“依依兮若杨柳”,并能大声用文言文的语调朗诵出来。学生在想象、仿写与诵读中活跃了思维,为正确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进一步的体味文言文了这种文体。

  四、读中有拓展。

  77个字的文言文,对学生来说,要读得透彻,必须拓展。如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去世后,伯牙的悲痛欲绝,我补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并由学生齐读,读出伯牙失去子期后悲痛欲绝的心情,进一步的帮助学生理解了伯牙“破琴绝弦”举止的内涵。通过读中的拓展,学生读得更明白,也在不断的拓展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味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文化。

  五、读中有积累。

  读懂文言文、背诵文言文是对学生的基础目标进行的落实。本节课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已对内容较了解,我再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优美动听的旋律缓缓地流进学生的心里,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诵读课文,学生已能背诵了。这样既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又让学生积累了文言语言,对他们今后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一堂课下来,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了伯牙与子期的情深意长,感悟到了知音难觅,体味到了文言文的魅力——简短而不简单。我也在学生的诵读中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在《伯牙绝弦》的课堂上体味到了文言文教学的美妙。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一、在文言文的诵读指导中,自己还欠缺教学方法。

  表面看来,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虽在“注意停顿,读出韵味”中指导学生初略的读了,但在后面的诵读中更多的关注“重音”上,而对节奏与韵味又丢弃在了一旁。

  二、不能把“评价”的节奏感传递给整个课堂。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发挥着激励、引导、点拨、纠错等多种功能,它就像调节器,传递给学生学习上的节奏感。但这节课上,我的评价不够到位,反馈缺乏激励性和指导性。这恐怕和我自己的性格有关,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多努力。

  这次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上完这节课,我又一次感受到: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尽管我也努力地追求完美,但总有不如意的地方。我知道还有许许多多细节需要进一步去探究,去学习,去实践,去反思。对于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不仅需要快乐地工作,还需要平静的思考,以及敢于尝试失败的勇气和毅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课前备课时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包括每一句评价学生的语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放松、洒脱,要用一份潇洒劲、一份精神气去感染每个学生。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0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中,我还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得有点浅显。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1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弄断琴弦,再也不弹琴。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用了77个字,共用五句话,第一句话总起,二、三、四句顺承而下,第五句急转而合。全文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以读促讲,还语文课的真面目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教学中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这节课我采取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朗读。

  第一次,初读课文识知音。采用学生自由读,交流读,老师范读等形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第二次,推敲细读遇知音。让学生在默读中结合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当学生自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后,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触摸伯牙与子期的灵魂,与他们同悲同喜,感悟知音的内涵,感受伯牙的遇知音有痛失知音的情怀,这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此,我给学生的理解搭了梯子:感悟知音的内涵,感悟知音相遇之喜,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第三次,朗朗诵读怀知音。借助课后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在老师的引领中反复朗诵,传唱这个故事,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学自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课堂中时间尽量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学生自学后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学一点教一点,恰当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四、拓展文本,深化主题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收集有关这个故事的其他资料,做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这篇课文,还渗透了有关文言文以及古文化的的代代相传。

  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又如在最后一个环节,我借助资料袋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源远流长,并且入情入境的朗诵。体悟文章的情感,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五、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在学生理解伯牙感遇知音这一环节,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写出伯牙的遇知音的感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使学生实现了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了传承文化的熏陶。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过渡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精准影响了课的精彩。

  一杯喷香的茶,我们细细品味,会悟出茶的神奇;一篇隽永的美文,我们细细品味,会品出它的深远;而一次活动的砺炼,我会细细品味,会品出它的责任。通过教学反思找准我在教学中的不足,积累经验,学习提升,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有了教师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我深知一位优秀教师背后的最终受益者永远是它的学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2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77个字里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我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理解这个故事,见证千古知音,向往这份美好。

  我在设计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根据文言文读的节奏难以把握的特点,先让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当学生指出文言文比较难读要反复地读后,教师就让学生反复读文。在接下来的反馈交流时,教师肯定读得好的地方,读不好的句子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停顿和节奏,达到了读通读正确的目的。在课中,学生通过找伯牙和子期心灵相通的句子,反复诵读,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美好情谊,自然地把文章的意蕴、情感、韵味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传递出来。结课时,学生和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诵读课文,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自然地流露出来。

  在课中,展示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在品中咀味。有主要是引领学生要品词品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激发学生从课文结构特色处或情感磅礴处切入。

  记得有一小组带领大家学习时,要学生找出伯牙和子期心灵相通的句子,当明确课文的前三句话之后,投影“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先通过让学生自己说体会,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善”字所表达不同的意思,体会古人“善哉”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赞美的语气。然后老师点拨,伯牙的琴声中还有那些美好的意境?充分让学生用一组ABCC,如白雪皑皑、芳草萋萋、清风徐徐、春雨蒙蒙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细细品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从而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伯牙和子期之间那心灵相通的知音情谊。

  另外,在学习结束时,学生也沉浸在伯牙的悲痛欲绝和万念俱灰中,此时让学生抒写感受: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学生纷纷动笔写感受。学生的笔下更多的是对伯牙的劝慰和自己人生的感悟,他们在劝伯牙的同时也在劝自己,通过写话,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对现在拥有的生活更为珍惜。这样的写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品味了文章的情感,训练了写作的语感,语言文字的芳香之味自然流淌。

  但是,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需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3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这样一次展示的机会。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这回教学对我来说既是一回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

  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发现网上关于这课的资料并不多,大概别人也都在尝试吧。课后我准备把我的资料整理一下上传到相关的网站,供大家参考。

  大家看到了我在课上用的课件很粗糙,但是这是我有史以来第一个自己独立做的课件。我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在课堂上学生们听得仔细,学的认真,读得有感情。同时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学习的方法,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不过没关系,这节课虽然结束了,可是我教学文言文的路却刚刚开始,我会继续努力的,尽力使我的课堂变得完美些。

  最后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在有生之年都找到自己的人生知己。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4

  一、教材说明:六年级第十一册 P1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五、教学理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在现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这些文言文虽然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但却是小学生认识、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懂意思,读出韵味,读出语感。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古文形式美。

  1、欣赏“伯牙鼓琴图”,揭示课题。

  2、课件出示竖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初读课文,感受古文音乐美。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教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指名读。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一)理解大意。

  1、解题,相机总结学习方法:联系资料、借助注释以及要灵活变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词是你在以往的古诗文学习中已经理解了的?

  3、还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1)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2)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3)全班汇报交流,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

  在理解“哉”字时,引导学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兴了(乐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二)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从哪儿可以读出他们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声,你的朋友都能懂得,这是古今多少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啊!这样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让我们走近这对千古知音:焚一炉香,伯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子期凝望着远方,思潮起伏。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善听的子期,让我们用心来聆听这动听的琴声吧! (播放音乐)

  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随琴声飞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颠,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子期,此时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美哉、妙哉、壮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伯牙得遇子期这位知音,他内心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板书:知音得遇,喜哉)

  2、痛失知音之悲。

  现实常常是那样残酷,子期先伯牙而去了。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会说——志在流水时,也再没有人会说——(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子期已归,伯牙来到墓前,以琴声悼念子期。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这样写道: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闻:听]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万般的滋味化作一句话——(板书:子期已归,悲哉!)

  (播放广播剧剪辑)反复感情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激发学生情感。

  四、回味诵读。

  随着那一声“破琴绝弦”的砰然巨响,伯牙的琴声消逝了,只有这段友谊的绝唱千古流传,让我们把这动人的故事永远铭记在心。

  八、教学反思:

  1.以读为本,在逐层深入的读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古文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带领学生投入到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古文独有的韵味,领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内涵。

  2.以文言教文言,课堂处处飘溢着浓厚的古文化气息。老师的导语、评价语充满古韵与诗情画意,这样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感染着学生,学生的语言也富有诗意起来。

  3.合理运用课外资源。无论是音乐、绘画、广播剧,还是拓展阅读的课外文本,都极为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完全忘我的境界,从而更加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感悟其中深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

  《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仅有77 个字,而这77 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见这77 个字的背后有着多么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 课的设计和教学我有很多收获,审视自己的这堂课,还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1、从图引入,让学生看图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了解他们身份地位的不同,向学生渗透真正的知音是没有身份地位之分的。

  2 、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在这节课的 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首先将文言文读通,再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将文言文读出节奏和韵律,个别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直至学生读到烂熟于心我才开讲。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引导学生要读出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和江河的一泻千里,指导学生读出知音间的默契;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3 、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在想像时播放的优美画面,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1 、 由于我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不够,对知音相聚时的激动,分别时的感伤没有深刻理解,因此也就造成了课堂上学生情绪调动不起来的情况。

  2 、课前指导学生预习不够,因此学生课堂上对文章的大概意思不够了解,有的甚至连下面注释中有的内容都找不到。

  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是我教学的追求,我会继续努力 。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0-15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9-24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2-10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10-30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12-18

《伯牙绝弦》语文教学反思01-25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30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20篇)11-29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