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日有所诵》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09 08:52: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日有所诵》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日有所诵》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日有所诵》教学反思

  朱家珑先生曾指出“诵读是最好的美容剂,读是身体各种系统的协调锻炼。”而《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低年级的孩子“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可见低年段的孩子养成诵读的习惯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语言精炼,有音韵,节奏明快的作品,更适合孩子诵读和记忆。

  这个学期带着一年级的孩子读《日有所诵》,虽然孩子们识字不多,在诵读的过程中也遇到些困难,但孩子们对诵读非常感兴趣,一个学期下来,绝大部分孩子已经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下面就谈谈一个学期的《日有所诵》教学的思考:

  一、低年级培养孩子敢于开口,大声朗读的习惯,在反复的朗读中形成语感。

  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重朗读就是强调以读为本。《日有所诵》正是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对低年级孩子而言,大声朗读文章有助于形成语感,是培养孩子们喜爱阅读、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在反复的诵读中注意能力的训练

  不要简单的认为《日有所诵》就是反复的读,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可以做得细致些,孩子兴趣就会被一次次点燃,孩子的能力也会在训练中提升。

  (一)在读中训练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做手影》时,当读完“电灯一关都跑了,电灯一开又来了”这句后,我组织孩子讨论:为什么“电灯一关都跑了,电灯一开又来了”?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激活了思维,不爱思考的孩子也被带着参与讨论。

  (二)在读中训练说话

  在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是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日有所诵》的通讲课可以设计一两个这样的训练点,慢慢地培养孩子敢于大声读,敢于大声说。如教《大小多少》一课时,我就让孩子仿着说,正好也学了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对数量词比较熟,访着说便不那么困难。

  (三)在读中训练表演

  儿歌形象感强,极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突现特点。

  (四)在读中训练记忆力

  孩子的记忆力旺盛,是诵读的好时机。日不间断的诵读,让孩子们在优秀母语的环境中滋养,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孩子的语感强,对母语的敏感度,记忆能力自然会增强。

【语文《日有所诵》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2-27

语文的教学反思04-17

《年月日》教学反思05-05

年月日教学反思07-03

语文教学反思07-16

语文《掌声》教学反思06-04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3-02

语文秋游教学反思10-05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