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5 10:14:20 进利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精选14篇)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1

  《面积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通过《面积的含义》这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我通过谈话,创设比较凝重的情景,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进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清晰的认知。

  第三,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认识手掌面、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物体表面的形状引出平面图形,再通过比较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第四,在讲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

  上完《面积的含义》这节课后,我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数学讲究的是科学,注重的是规范的语言。尽管我已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在学生说什么是面积的时,语言表述得不是很完整,在今后的教育与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在感知面积的大小,初识面积的大小时,还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摸,而且要让学生摸得到位、摸得具体,从而使学生体会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有大有小。

  3、整堂课的教学显得很平淡,没有波澜,没有涟漪,没有激情,没有高潮,在驾驭课堂和调节气氛方面做得还不够。

  4、通过《面积的含义》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说得还不够,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相信学生,要多给学生机会。

  5、对于学生作业的对错没有及时点评。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适时认识面积的含义,学生直接使用“面积”进一步去观察、比较和描述。

  重视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学生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有较多生活经验,但对平面图形大小的认识相对陌生一些。教学时,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3

  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是《面积的含义》,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的推理,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学会比较物体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认识面积的含义。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练习本的封面,课本的封面、课桌面、黑板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的基础上认识面积的含义。对于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课前准备好的一条边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操作验证。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重叠法、用直尺量一量、折一折后再重叠比较(折的时候注意,长方形中以哪条边来折),用同一张纸条比一比(课前我发给学生一张正方形纸、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小纸条),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以致于想想做做中的第三题,学生能明白:利用数方格的办法能比较面积的大小,关键要看里面包含的正方形个数的多少就可以了,这也为后面探索有关的面积计算公式做了一点准备。思考题的练习中,学生能知道要求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就是利用画一画的方法即“铺地砖”,数一数左边、右边各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生活化,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4

  本课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的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理解面积指的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实际的“摸一摸”活动中,让学生体会面积与周长含义的不同,为下面几节课做好了铺垫。在练习中,我要求学生比较给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和自己画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重视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丰富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体会了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计量。

  在教学时,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课本上,而是应在把握、分析、钻研课本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进行再加工、整合,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使课本变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在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时,我没有简单地出示书上的两幅画让学生观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老师是如何用手摸的、摸的是一个物体的什么地方,从而使学生产生想亲自动手试一试、摸一摸的好奇心,然后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找一找。学生在系统的摸、说、找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5

  《面积的含义》这一课是学生以后学习面积单位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因此本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很大影响。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本节课我创设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理解含义。

  二、操作实践,比较大小。

  三、分层练习,综合运用。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以故事导入,让孩子通过故事中兄弟二人圈地的方式初步感知面积的大小。

  然后让学生看——看课件中的乒乓球桌面,荷叶的面,美丽的湖面。然后让学生找教室里的面,体会物体都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课本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然后再通过平面图形认识面积。

  出示这几种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先让他们认一认是什么图形,再指一指它们的表面,然后让他们比一比大小,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各自的面积。

  学生充分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第二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两种不同颜色彩纸的面积。学生边演示边汇报,他们有的用的是观察法,还有的学生想到了重叠法,(课件的演示将这一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那这两张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重叠)有的学生认为黄纸的面积大。有的学生认为红纸的面积大。意见有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我抓住了“究竟谁的`面积大呢?”这一矛盾,向学生提出: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这样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这时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手中的学具来测量,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践,有的用长方形的小纸条量,有的用正方形的小方片摆,还有的用橡皮等身边的物品去测量,有的利用课前准备的方格纸去测量,最后通过组织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3种方法:观察、重叠、测量。

  这两环节的设计美中不足的是:适时的小结偏少还有适时练习的设计太过于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对比,使本课面积概念未得到强化。应该减少两题周长的练习 ,另外再增加两题关于面积的练习。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6

  《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面积》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用观察、重叠、数方格等方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周长的含义,并且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本课时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面积概念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面积概念的抽象程度比长度概念高一些,确定面积大小的方法也不像确定长短那样简便易行。此外,学生先前已经建立的长度概念也会对面积概念的建立造成一些干扰。因此,面积概念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自然也就需要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和活动过程中逐步明确认识、加深理解。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的常用方法,为学习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做好准备。

  通过解读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我设计以“选菜地”为切入点,引出“面积”的概念。在此期间,学生会提到周长。在以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感知“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渗透在问题中,引导学生感知二者的区别。接下来,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断等活动,初步掌握比较简单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

  第一,我通过听故事并提问“为什狐狸选了第一块蔡地?”引入今天的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乐学,达到良好的预设效果。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如果学生说是因为菜地2的'周长大狐狸才选的,那就出示两块菜地长、宽,并计算周长。通过具体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周长不能衡量菜地的大小,从而引出“面积”这一词,第二个环节是,如果学生根据生活常识直接说出第2块菜地的面积大狐狸才选的,就让学生直接上来摸一摸,菜地2的面积是指什么,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面积的含义”。

  第二,通过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自己所熟悉的物体,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并选择其中的两个物体表面比一比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在这一环节中,指出“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通过不断反复地提问“谁表面的大小就是谁表面的面积”、“谁表面的面积就是指谁表面的大小”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在此期间,既要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又要给回答错误的学生解释的机会,让学生在解释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对面积的含义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三,在探索比较等高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活动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用观察、重叠和找一个标准去量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但是在接下来不是等高的长方形比较大小中,学生会发现已经不能用观察法和重叠法来比较,我直接出示了方格纸,没有给学生说说应该怎么办,这一环节我处理得不周到,学生应该能说出,刚刚的标准已经不适合去测量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应该找一个更适当的标准——小方格来测量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四,通过相应的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并能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在以后的问学路上,我将会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让教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在问学中成长和学习。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7

  一、学生的现实基础

  学生在一、二年级及三年级上学期都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而且会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知道并理解周长的含义,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并了解其特征。预习设计仅仅是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黑板表面的大小”,“课桌面的大小是课桌面的什么?”等等,学生并没有十分直观的感受,通过这样的预习,我认为学生是将“周长”与“面积”进行了严重的混淆。于是进行了下列教学。

  二、教学过程的预设与调整

  1.找周长与物体表面的面积

  课始,我直接出示课题,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面积?“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面积的认识,并用黑板面作为例子来指一指。学生一连上来三个,指的都是周长,下面的同学虽然知道不对,但也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于是我就直接让学生做书后的习题,先描出物体的边线,问:“描的是物体的什么?”明确是周长;再让孩子们涂出物体的表面,问:“现在图的是什么?”学生:“物体的表面。”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举例说说。通过这样直观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分辨清什么面积?通过举例进一步进行感性的认识,以便下面的抽象。

  2.比一比周长和面积

  周长指的是长短、面积指的是面的大小本没有可比性,但是在孩子的思维中它就是缠绕在一起的.,在建立足够的表象之后适时地比较显得尤为重要,就刚才的题让孩子们说说周长和面积一样吗?

  3.建立初步的比较面积的方法

  教材两次进行比较:一是比课桌的面与数学书的封面的大小,只要一看学生就会知道,我们称之为观察;二是两张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片的大小比较,必须用“量一量”或重叠的方法才能比较。

  三、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是意料之中的,是因为学生从一维的空间过渡到二维的空间是认知上的飞跃,需要一个过程,同时预习案的设计又过于抽象。应该从浅显而又直观的表象入手,让学生先涂一涂,有了丰富的表象的支撑,再揭示概念。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8

  《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周长到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在此这后学生还将学习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知道比较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常用方法,为学习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做好准备。

  参考教参对这部分内容的解析,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我设计以“物体的面”为切入点,引出“面积”的概念,感知“面积”有“大小”,再进一步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并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比较简单图形面积的大小的不同方法。在以上尊重教材设置的基础上,我把感知“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渗透在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做到初步感知二者的区别。往下,我就三大主要环节,分析我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一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我设计情景引入新课,挥手HI~~(学生跟着做),顺势用我的手掌和同学们的.手掌比较,追问: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手掌面的大小叫做手掌的面积。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和学生互动,在学生兴致高的情况下引入新课内容。学生乐学,达到良好的预设效果。

  第二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变一变”逐层推进。“比一比”是通过黑板的表面和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比较引入“物体的面”和“面有大小”两个知点,通过“看一看”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面,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物体都有面,并引出物体的面的面积概念,再让学生“想一想”是否可以加入“面积”来描述物体面大小的比较,最后在“变一变”环节中学生把生活中物体面的大小比较用“面积”概念来进一步描述。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建立在“相信”与“不相信”两个矛盾点上,一方面肯定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勇敢的“说”,相信他们能说好,不应怀疑而“带”学生说;另一方面又要允许学生说不好,对于说不好的学生要进行适度的引导,教学前应把握学情,思索引导的方法和度,当然必要的教学机智来处理“突发事件”,这就属于教师自我修养的积淀。

  第三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首先我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在“摸一摸”中明确“平面图形”也是有面积的,再过渡到对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比较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平面图形的面同样是有大有小,在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中,第一情景设置是通过“观察法”比较大小,但“观察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重叠法”比较大小,但“重叠法”也不能满足时,我让学生合作探究性的思路,从而进入本课核心活动部分,最后在反馈中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还有“测量法”和“数方格法”。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的处理失败让我有种挫败感,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对本节课重难点把握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是否学好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因为投影仪的使用失败,导致学生展示自我部分没有得到体现,而我也受此影响,对后续环节的教学处理失常,反映了自身修为不足,也是教学准备的不够充分,指导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稍微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时,大多能运用多种方法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方法,也算没有误人子弟吧!此外,另有一点不当之处是给学生提供了学具,虽然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但学具具有“暗示性”。

  第四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是巩固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的面积概念的理解,合情发展学生正确选择方法比较简单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的能力,尤其是“数方格法”的运用。在这一环节中我渗透了“周长”和“面积”的初步辨析,让每一个学生的小手动起来,在手势比划中感知二者的区别。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受第二环节的影响,处理得有些草率,没有很好的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尤其是渗透“周长”和“面积”的区别环节时间短了,学生虽然能够跟上节奏,也能正确区分,但思考时间不够,流于表面。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9

  自学导航中的前两道题目是非常的简单的,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最后一题需要预习书上面积相关内容,才能提出问题。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以信封引入,既帮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又自然地引出面积。认真预习的同学能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体现了我校“善问”的课堂教学模式。然后,我从生活入手,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初步的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活动,形成对面积含义的认识。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教学面积大小的.比较时,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教学面积大小比较时,以小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发现比较方法为主,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比较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巩固练习教学时,主要让学生认识体会到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是设计16个方格的轴对称图形,开放的习题更是让学生巩固应用本节课所学。

  这节课上完后,自己也发现这课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尽管我已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在学生说什么是面积的时,语言表述得不是很完整,在今后的教育与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在感知面积的大小,初识面积的大小时,还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摸,而且要让学生摸得到位、摸得具体,从而使学生体会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有大有小。

  3、整堂课的教学显得很平淡,没有波澜,没有激情,没有高潮,在驾驭课堂和调节气氛方面做得还不够。

  4、通过《面积的含义》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说得还不够,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相信学生,要多给学生机会。

  5、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与课本表面。如在练习想想做做2时,不能只为完成习题而练习,应该给予学生练说的语言环境,四川省比江苏省大得多,安徽省的面积和江苏省的面积差不多……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又联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10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后进行探究的。学生已经有了应用转化的思想来推导面积公式的经验。所以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

  为学生探究做好铺垫。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再现推导过程。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通过拼摆的方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并为后面自主探究推导圆的面积作好铺垫。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拼摆,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要边操作边思考找出新图形与拼摆成图形之间的联系,然后得出: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当得出结论后,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用字母怎么表示圆的面积公式,而是引导学生自已逐步完善公式。在学生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后,我又利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从而渗透极限的思想。在整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打开,想象被激活,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了充分自由地发展,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11

  《圆的面积(二)》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本课的开始,我请学生回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已知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决已知半径,求面积,已知直径,求面积,已知周长,求面积三个问题,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根据圆的半径,直径,求圆的面积,到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圆的面积,体验其中的不同,先让学生已知半径,求面积,已知直径,求面积,再到已知周长求面积,这样设计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明白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还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估测,当学生猜测出圆还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沿半径把圆形杯垫剪开,并把纸条从长到短排列起来,观察并探索圆的面积公式,出示和圆有关的组合图形,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与分析,结合前面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知识,求出老师出示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我在本节课中利用动画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创设的情境问题等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拔高练习四个层次,从四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注重了每个练习的侧重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乐学,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学生亲身经历提出猜想,动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教学中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没有加强训练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速度比较慢,学生还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特别是当半径等于一个小数,这时学生最容易犯错。在以后练习中,重点训练小数的平方,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12

  1、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面积这个概念,我是从“面”的概念入手,通过涂色比赛后动,制造冲突,发现树叶表面大小不同,结识什么是“面”,面的大小的比较: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观察,使学生明白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通过身边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的范畴,我注重了渗透了学习图形与几何的方法,就是转化思想和守恒的'经验,如,我在结合典型事例牙膏盒让学生知道它有六个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每个面的面积,六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整个牙膏盒的面积,于是我把这个牙膏盒拆开,让它转化为一个平面,同学们会感受到原来这个牙膏盒的面积原来是这样的。又如,我选择橘子这个实物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感知面积不一定都是平面的,橘子的面积是一个球面的面积,另一方面我让学生想象如果我们剥开橘子皮,分成一片一片的,它又转化为在一个平面上,这时候我提问所有橘子片儿的面积合起来,和原来整个橘子的面积,大小有没有改变?这样潜移默化的渗透了面积守恒的原理。转化思想,和守恒原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3、动手操做和和合作探究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将本班课桌摆放成小组形式,在研究用什么图形作面积单位时,为同学们准备了人手一份的学具,在动手拼摆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4、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也有许多小失误,比如第一个涂色比赛本来预测着,面积小的组应该先涂完,结果有一个同学涂的太慢了,另一组面积大的都涂完了。还是应该选一个同学到到黑板前板演,给他单独一个小图形,这样学生们会发现自己的图画面大,这样的比赛不合理,从而引出“面”的概念。还有教学过程中,有的同学精神不集中,不积极思考,我反思自己的语言是否缺乏趣味性,没能吸引住孩子们。还有用完的教具应提醒学生及时收起来。所以还有许都需要完善的细节,下次有待改善吧!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13

  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拼一拼,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暴露出了一些实际问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一、引导学生发现“转化” 。

  本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图形面积公式,并结合回忆上学期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二、直观演示,加深理解

  让学生来做个实验讨论。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现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这样,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练习:

  1、让学生根据已知的半径求圆的面积。

  2、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直径求圆的面积。

  3、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练习的设计上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抽象。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发挥自己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四、存在的不足。

  本课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特别是学生在口述推导的过程中,导出的太快,公式推导不明显,怎样出来的结果演示太快,学生不易消化。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细化。 ……希望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教学水平能够不断提高。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14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真的是难学的不得了吗?对于我们班的大部分孩子来说真的是比登天都难。

  线上学习这一单元时,每节课我都会以直播名校课堂教学视频的形式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20多分钟的视频课都至少在40分钟以上才能完成,不好理解的,我都会一一讲解,练习题都会让孩子们先做再看视频讲解;每天下午都会通过直播作业讲评把每一道习题分析透、讲透,还通过连麦的方式找部分孩子讲解,感觉已经讲的够慢够细了。

  复学后,我没有急着往后讲新课而是复习已学知识,结果发现复习《面积》这一单元时,孩子们好像没学过,他们把面积和周长完全搞混了。这可怎么办?只能重新学了。

  我把这一单元分成三节课来复习,《面积的意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作为第一课时,通过举例的方法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面积,然后让孩子们举出身边实例并正确表述什么是它们的面积,通过反复动手摸一摸、说一说,孩子们理解了面积的含义,然后结合边长1米、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让孩子们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并结合身边实例让孩子们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约有多大。通过巩固练习让孩子们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会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感觉讲的很细,孩子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回答的很好,可是通过课堂测试让我大失所望,有部分孩子该填面积单位的却仍填成长度单位,该填长度单位的却写面积单位,只好耐心的再次解释长度与面积的不同,让孩子们明白面积要带面积单位,长度要带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作为一课时,通过在长方形中铺满小正方形,通过数一数的方法得到长方形的面积,然后通过摆一行、摆一列的简便方法,使孩子们明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一行小正方形的个数乘一列小正方形的个数,通过观察的方法孩子们理解长方形的长就是一行小正方形的个数,长方形的宽就是一列小正方形的个数,很容易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ⅹ宽”,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ⅹ边长”,有了这些公式做保障,开始巩固练习,最基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孩子们能正确计算,但是还是少数孩子单位频频带错,总是把面积单位写成长度单位,还有极少数孩子计算面积时算成了周长。我又开始一点一点强调,逐个过关,发现问题逐个击破。从最简单的计算面积,到面积、周长都要计算,然后上升到在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最大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余图形的面积,一点一点分析,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真正体验了举步维艰,如大浪淘沙一个一个辅导,最终还是有几个顽固不化的孩子,着实令我头痛。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用面积解决实际问题——铺地砖问题》作为一课时学习,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引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孩子们很轻松的学会,但是在进行单位换算时,一部分孩子有点迷,不知道应该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我先让孩子们比较单位,哪个是高级单位、哪个是低级单位,然后分析是该乘进率还是该除以进率,在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能轻松的掌握。铺地砖问题是个难点,好多孩子学不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孩子们不理解题意,复习这个知识点是,我花费精力在教孩子们读题、分析题意,让孩子们头脑中逐渐形成:先求总面积,在求一块方砖的面积(如果一块方砖的面积已经给出就不用求了),再把单位变相同,最后用总面积除以每块方砖的面积就得出所需方砖的块数。多数孩子学会了这种方法,但是当给出方砖的面积,还是有部分孩子仍盲目求方砖的面积。

  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给孩子们复习讲解这单元内容,但孩子们还是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搞得我很无语,但是又不能撒手不管,只能把孩子们容易犯的错误强调强调再强调,节节小测试,坚持周测,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把功夫下在平时,希望孩子们快点走出《面积》的迷宫,能认真审题,细心分析,冷静做题,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通用9篇)03-09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9-01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6-10

圆环的面积教学反思02-28

《周长与面积》教学反思04-15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04-14

《圆环的面积》教学反思04-14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4-14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