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9 10:01: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石壕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石壕吏教学反思

石壕吏教学反思1

  文言文《石壕吏》选自七年级下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

  作者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石壕吏》是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征兵,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所发出的切实感受,对于这样的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准确的把握其思想内涵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古代战乱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更能了解杜甫“史诗”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环节上作了如下设计:首先,从现代战争导入,以伊拉克战争为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考,对比古代征战对人民的影响。接下来引入本节学习的课题。通过诵读,理清文章线索;课本剧表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最后进行主旨探究,作者杜甫通过文章传达的思想情感如何?课尾进行当堂检测。整个课堂环节还算流畅,有以下几点的设计自以为较之前课堂有所进步:首先学生评价尝试让小组之间互评教师给出分数范围,让学生举手示意,这样暨对小组的`表现有了比较好的反馈,同时课堂秩序也更加有序。文言文的读必不可少!反复的读可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氛围的渲染,教师的范读更是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的法宝。总观这节课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课本剧表演,学生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其中,只是某些小组在展示过程中笑场,这与《石壕吏》整篇文章渲染的气氛不相符,课后反思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其原因在于学生准备时间仓促,教师不指导到位,由于学生准备时间短,也就无法深入文本解读,细品其中内涵;教师的指导很关键,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些许想法但还不成熟,教师必须帮助其进行有效的表演指导,在之后课本剧准备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可逐渐淡化,但初始阶段必须给与学生毕必要的帮助。另外课堂情景氛围的创设也十分重要,对于此篇文章课堂就是要创造一种凄惨、忧伤的情景,反观自己的课堂这一点做得还很不够!情境创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提起注意!

石壕吏教学反思2

  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当生命受到饥渴的威胁时,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因为故事发生的时代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但作为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及英雄事迹,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后,再带领学生观看了电影《上甘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铺垫。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升华情感。我一直认为:“要使别人感动,首先要感动自己。”在课堂上,老师对气氛上的渲染和对学生的引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课前就作了充分的准备,除了反复品读课文外,还查找了上甘岭战役的相关资料,然后我认真看了三遍《上甘岭》这部影片。让自己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在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的顽强和伟大,并为之深深地感动着。因此,我在设计情境导入、激趣引导、朗读鼓励和小结过渡时,都带着煸情的语言,让学生能随着我的导入过渡讲述时走进了当时情境。这样学生们自然就能跟着我的引导走进文本。

  这篇课文的内容虽然较浅显,但时间跨越较长篇幅也较多。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主线,走进文本,深入到战友们心中去用心体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领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战友们团结友爱的深情厚谊和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是我在设计第二课时教学任务的重点。

石壕吏教学反思3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廷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用多媒体展示来引入课题(多媒体显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为平息“安史之乱”,朝延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包围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第二年春天,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的援兵打得溃败,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现在我们就学习其中一篇《石壕吏》。

  其次,读诗。以读为主,读中品味,读中理解。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学习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读,读书不仅仅调动了人的各种感观,也激起了兴趣。读诗不仅培养语感,扫除语言障碍;读诗也要从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入手,而且还要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品读、感受、再现诗中形象,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则以“读”线,以“品”为中心。“读”的方法也不能单一,否则课堂气氛会单调、乏味。可以范读、齐读;配乐读、默读。而且要相互交叉使用。

  其三,品诗。这一教学环节是关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物象,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品味、感受、再现诗中形象,感悟其创设的意境,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习《石壕吏》,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透过差役的凶恶,看到的却是战争的残酷无情和下层小官吏的无奈恐惧。我在教学中则积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独特的解读,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如诗中开头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含义丰富,你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说“老翁逾墙走”老翁留下老妪独自逃走是否对?其作用是什么?故事的发展为第二自然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故事的结局是第四自然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究竟是谁在哭?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

  从中感悟出诗人就是通过短短几句话,几个物象,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平民百姓的带来学生深重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廷无能黑暗的批判。

石壕吏教学反思4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目标: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

  但是学习《石壕吏》,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因为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这与青少年的人生阅历有些距离,再加上这首诗本身写得比较巧妙,使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感情表达比较隐晦,理解有些难度。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以“品”为中心。以读为主,读中品味,读中理解。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诗歌——解读诗歌——问读诗歌---改写诗歌等环节,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崇高思想。

  在教学中,我的教学主导思想确定为:以情感人,以读促讲。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具体做法是: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反复诵读、以读带讲、以读促讲,因为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范读,生读,互评,小组展示读,二部轮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品味、记忆、积累文言词语,提高品读诗歌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根据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老妇的致词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来的,你同意吗?通过拓展想象,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参与体验中理解了诗作的思想内容,从而再现诗作意境,品味蕴含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感情,使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深入挖掘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生动;同时了解了“藏问于答”的手法,突破重点,体会了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应该说,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学生获得了有关品读古诗歌的规律性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我觉得本课的成功,主要在于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作为一首叙事诗,本文的叙事性强,情节完整,很适合表演;而且,生动形象地表演,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故事所讲的情境之中,在身临其境地表演情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我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导演,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你会安排几个场景?说说你的思路。并且,随即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之后,针对表演,完成“听妇之苦”、“观吏之怒”、“察作者之情”的深层解读,效果不错。层层深入的流程,学生不但读透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审视了自我。

  二、合作品诗,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品诗,这一教学环节是关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物象,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品味、感受、再现诗中形象,感悟其创设的意境,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如诗中开头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含义丰富,你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说“老翁逾墙走”老翁留下老妪独自逃走是否对?其作用是什么?第二自然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故事的结局是第四自然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究竟是谁在哭?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小组搭配,确有好处,可以使学生全员,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这也是老师在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此环节中,我观察到学生们讨论热烈,参与的热情很高,学生们有话说,敢于说。讨论后,我并没有给出固定答案,而是对每位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认同,并引导其他小组去补充,孩子们的思考渐渐深入,答案渐渐丰厚。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从中感悟出诗人就是通过短短几句话,几个物象,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平民百姓的带来学生深重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廷无能黑暗的批判。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设置的问题不够精简,有些问题的设置过于随意,对于学生课本剧的表演缺少技术指导,在语言品读方面不够细致,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完善。

  本课的教学使我深刻的领悟到:学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现在的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生活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探索结果,往往超出预想的设计。面对新情况,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语文教学只有以对话为土壤,才能开出真情感受的花朵。唯有在对话中,语文教学才能走向学生心灵。

石壕吏教学反思5

  上完这节课,学生很兴奋,可我却陷入了沉思。这样的课算好课吗?答案是否定的。

  为了刻意求取环节设计的“活”与“新”,让课堂热闹起来,设置了“想象补白,情景再现”环节。让学生根据老妇的答辞从动作、神态、语言、语气等方面推测吏步步紧逼的场景,这个自然不难,学生七嘴八舌,说个不亦乐乎。再此基础上,出示预设好的吏、妇对话,让学生角色扮演再现,结果笑场连连,不可谓不热闹。本应“沉”下去的'课堂却“浮”了起来,这样一来,老妇内心的凄楚,遭遇的悲惨学生是完全体会不到的了(最本质的情感上的体验),反倒觉得好玩(因了扮演老妇的学生惟妙惟肖地模仿《无极》中王的声音)。课堂上学生似乎也是伶牙俐齿、眉飞色舞,场面亦是热闹非凡,但却没有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和思考,此缺点一也。

  缺点二:设置的问题不够精简。有些问题的设置过于随意,实则这些问题一目了然,根本无需再提。教学之初,为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提问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双方人物等等,这些简单至极的问题完全不必要,虽然这些提问不会耽搁太多时间,但就目的性而言,起不到丝毫作用。貌似有问有答,师生合作得天衣无缝的热闹模式并不都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学。

石壕吏教学反思6

  我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了本课的作者、生字词以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课上及时的进行了检查,可以说学生预习的情况不错,这些内容对学生有关课文的把握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导入这一部分我不仅采用了一首歌曲,同时还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这样就使学生迅速的进入到了课文的情境当中,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讲授过程中,我采取了由浅入深的`结构,层层深入,问题的设置难易适中,这样就照顾到了所有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投入到课堂中来,学生非常积极踊跃。同时在问题的设置上我还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尽量多的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圆满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作为一名年轻的新教师,本次教学中,我在教态上也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提高。

石壕吏教学反思7

  《夏感》这一课,与我以前所教的写景的文章有很大的区别,还加上自己经验的缺乏,所以在备课时自己多下了点功夫,并且不拘泥于教参的理解,自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总算是有了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创造。

  一、用了一个新颖的导入方式。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课文的思路,发现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可以借助前面的几个自然段来得到更深的理解。所以我觉得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导入,按照从后往前的方式来探讨文章的主旨会非常的新颖。

  二、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引导。

  当在探究一个问题时学生回到不出来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读哪一自然段,读了之后再思考,实在还不行的`话,就提示提示,尽量的引导学生说出答案。吸取了‘以前公开课上学生答不出来我给的问题时,因为着急就把答案说出来 ’的教训,注重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

  当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一、对课文分析不够详细。

  在感知课文内容这一块。例如:1、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何特点?只是让学生找出了这一特点,而没有进一步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对“2、文中写了哪些自然景象表明夏天已经来临了?”这一问题也没有仔细分析夏天到来时景物的变化。

  二、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这一过程与方法目标没有完成。

  因为时间的原因语言赏析这一部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品味语言的优美,只是提出了两个让学生分析了一下,而没有给学生一些时间把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这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在这里还有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机械重复学生的话。仅仅是重复而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三、不能以四人为一小组的方式来讨论,这样有局限性,应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四、课件上的字有点小,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同学看不见了,这个以后会注意点。

  总之通过这次公开课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出,希望通过以后的努力以及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石壕吏教学反思8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通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等,并为学生提供地球的奥秘的相关网站,充分的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紧紧围绕“地球的样子”“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石壕吏教学反思9

  作者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为了让同学们更能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特点,本册教材选了杜甫的三首诗,从青年写到中老年,从盛唐写到唐朝的没落,从励志要建功立业,爬上心中的“泰山”之巅到流离失所,沦为社会的底层,三首诗便是杜甫的大半生。

  历经安史之乱后的作者没有成就心中理想的事业,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看到百姓的疾苦,奋笔疾书,终成为了文学上的泰斗。《石壕吏》便是作者其中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的代表作,为了让学生不仅能了解战乱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了解杜甫“史诗“的特点。因此我设计了如下3个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学及其观看课本剧表演,能理解诗歌大意。

  2、通过重要字词句的品析,学生能正确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及情感。

  3、在质疑探究与合作讨论中,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珍爱和平的人文素养。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环节上作了如下设计:

  首先,复习导入,一来是检测学生对两首诗的学习所得,二来也通过这两首诗,学生再次回忆起杜甫的生平事迹,从而自然而然进入新课的背景。

  其次,为了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并能有效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我设计了齐读课文、对重要字词的读音进行填空、课本剧表演及重要字词的释义填空四环节,来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我设计了课本剧表演。又为了能让学生“演有所得”,为以后的课本剧表演起一个示范指导作用,本节课我在事先观看了一个男生组的表演基础上,给其进行了指导、修改。通过两个组之间的差异,让下面的学生领会到表演课本剧的要领,能把文中的一些潜台词,文中没说却大家心知肚明的话说出来。这个环节确实是这一节课我耍的一个小心机。

  然后,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分析诗中人物的想象及其情感,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3个子问题——听妇之苦,观吏之怒,察作者之情。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字词句段的品析能力。学生知其苦,知其“怒”,知其憎,却并不一定能对这三种感情知晓得透彻,妇人的苦,有哪些苦?官吏的“怒”,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诗人对差役的憎恶与对百姓的同情,为何又只用了几个字来说?我想,这些问题学生都应该知道。

  接着,我设计了一个质疑探究问题:诗人为什么没站出来,是怯弱还是因为什么?以这个矛盾来激起学生内心的疑惑,通过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分析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并设计了一个文学常识填空题,让学生识记这个伟大的爱国主义、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最后,通过“谈谈你学完这首诗后的感想”,这个自由问答题,希望学生能把目光投向我们的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和珍爱和平。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问题:

  1、侯课时,应事先将PPT在教学多媒体上放映一次,以免出现这次上课时,答案与对应的填空不相符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质疑探究这个环节,矛盾是很明显的,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句名言叫:“发现一个问题并提出一个,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教学目标三未能很好的完成。问题的回答停留在浅层次,只是让学生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探讨问题,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细分原因发现:首先是在于教师未能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广泛地参与,深入地讨论。其次,也和教师未能提供有能让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现实”地有力的点拨与引导有关。其外,这也说明教师在此处未能很好地备学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预设答案。

石壕吏教学反思10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石壕吏教学反思11

  说实话,上完这堂课之后,我自己本身是挺满足的,在近段时间所上的课当中今天上得不错。而这只能说明,我一直以来所走的路是一条歧路。联系到最近发觉的学生的一些问题:进入不了文本,回答问题浮浅,写作当中不懂遣词用句等,我才意识到自己正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经常地,自己只是用一个大问题来统领全文,接着就是学生的“个性解读”,众说纷纭,对于文本有时就是不了了之。而钟老师说,在课堂中大问题下更重要的是小问题。她说如果执教《石壕吏》,应该牢牢地抓住关键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来进行,主要是“吏”和“妇”,要做的事情是分析“吏”的“怒”和“妇”的“苦”,比如“苦”,那么就会涉及到三个儿子的情况、家里的苦等等。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长长的第三段中找相关的语句,在这个过程当中,翻译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钟老师说,她上文言文从来不单独设置环节叫学生翻译,这些都可以再评析文章的'过程中解决,且学生才会印象深刻,最终甚至上完一堂课之后学生都能够背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文言合一”,而在我的这堂课中,“言”是没有的。 很多时候上课,包括现代文的课,我都是以一个问题统领,然后让学生归纳为几个方面,很笼统,接着就是自己颇为自得地主题探究。殊不知,这恰恰埋下了语文教学的祸根。

  学生进入不了课文,发现不了文字的魅力,也就回答不了我提出的高深的问题(这在我的课堂当中常常出现,而我都归结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低下);学生会开始盲目依赖起教参,因为教参上讲的总是比老师讲的规范、正确、保险吧。我一直认为“语文味”就是不拘小节,洋洋洒洒,天马行空,但是现在才明白了,语文的味道真正的是在文字当中,就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而言就是这么回事。语文教师的目标就是带着学生去品析文字,而主题探究等等则是学者们的事情。 明白归明白,真正的改正才是最紧要的,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应该只是停留于口头。钟老师对我提出的要求是,在备课上一定要下足功夫。我也和她交流了现在在批改作业和学生管理上占据的主要精力,钟老师说,这是没有任何理由和办法的,只能自己想办法加班。她和我讲了自己刚参加工作的事情,我于是又想起每每在周末晚上还能看到她二楼房间的灯是亮着的。钟老师批评我说,我的课本太干净了,这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实习的时候。

  虽然学生常说姜老师的课本比班里很多学生写得都密密麻麻,但是我相信这是钟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我也看过她的课本,真的是如此,听过她的课,也感叹她对于文本的挖掘到了“细”的不行的地步。也许,文本的深不在于深,那只是故弄玄虚的深,而应该是“细”。回去之后,准备翻翻实习的时候听过的钟老师执教的《藤野先生》和《与朱元思书》的听课笔记,好好体会。

石壕吏教学反思12

  学生在第一轮的自学过程中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字面上似懂非懂的理解一下诗歌大意,在这一轮自学的过程中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自学中存在的主要困惑和问题,作为交流、质疑的重点。保证充分的自学为交流研讨和质疑答疑张本。

  通过学生的展示,我们发现了学生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自学指导后紧接着的就是交流研讨与质疑答疑。第一轮自学主要关注的是生本交流和生生交流,然后进行生生和师生的.交流。交流研讨是对话,是生本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是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通过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化,从而形成能力。

石壕吏教学反思13

  课文最重要的部分,我决心放小鸟回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看看图中的男孩,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小鸟放飞了,却还那么高兴?孩子们回答得虽然正确,但如果孩子们多一些想法,多一些理解,也许能有更多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重点理解的部分,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一定会更加明白爱小鸟就要给它自由,给它快乐。我对小鸟的爱似乎在课文的教学中脱了节。因为爱小鸟,所以我很着急,因为爱小鸟,所以我要让小鸟和妈妈在一起,要放飞小鸟, “爱”字似乎贯穿着整篇课文,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在我的小结中,却有所忽略,这是我备课所忽略的内容。

  我们在课堂上总会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多学习,多思考,多 请教,我想,我们的成长也是在课堂上慢慢培养出来的,低年级课堂上,从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朗读,到优美的阅读句子乃至课文,都是我们当务之急应该学习,钻研,深思的课题,从我做起,从平时的课堂抓起,继续努力!

石壕吏教学反思14

  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果我能结合诗人创作的时代讲解可能会好一点。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男儿志在四方,只身一人出门远游那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杜甫,在入长安前,大概二十岁时,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再如李白也是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将近十年的遍游天下的旅行生涯。他们大凡有感,随手成文,所以我们在今天可以看到很多优美的关于的游记散文或诗词,而这些作品,有不少是作者只身一人,也可以说是是孤独时,审视自己,与自己或与天地自然间对话的成果。例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苏子与客,其实是苏子与自己的.对话。现在的学生也许是被保护得太好了,也许是太忙了,难得出门,即使出门,或是家长老师护送,或是三五结伴成群,到到游人如织的所谓旅游圣地溜达一圈,很难有与自然直接对话的机会,就算有机会,也未必能静心与自然对话。所以很难有作者的情感体验。

  张若虚只身一人,在良辰美景前,面对着苍茫宇宙,人显得多么的渺小。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或许是作者经过一番思索之后的所得吧,也是这首诗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春江花月,良辰美景,美不胜收;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生命虽短暂,但各有精彩,同样是一种美;而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相思,虽然难免苦涩,但有值得牵挂的人,同时又被人牵挂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石壕吏教学反思15

  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不足之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石壕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石壕吏》教学反思12-13

《石壕吏》教案01-22

石壕吏教案04-01

石壕吏语文教案06-08

《石壕吏》教案15篇04-02

《石壕吏》教案(通用18篇)02-28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11-08

奇石的教学反思11-16

《搭石》教学反思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