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7 18:21:06 进利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8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8篇)

  语文教学反思 篇1

  这则寓言故事学生早已有所耳闻,故事中的农夫为了能让自家的禾苗长得快些,愚蠢地将田里的每棵禾苗都往上拔了许多,辛苦了一天没有想到反而帮了倒忙,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农夫做事很性急,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找从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这是个性急的农夫。学生通过朗读,找到“巴望”、“天天”等词,比较“天天”和“常常”的区别,想象农夫“天天”去农田看禾苗的情景,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埋下伏笔,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农夫。不同寻常的农夫终于做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将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尽管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仍然感到很自豪很骄傲,因为禾苗在他的帮助下长高了。可是第二天,等儿子去看的时候,结果却出乎意料,禾苗都枯死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违背了事物的生长规律,由于他天天去农田看禾苗,就不容易觉察到禾苗的细微变化;由于他心太急了,就越希望禾苗长得快些,在这样的心里怂恿下,他做了一件蠢事。

  学生在课堂上生动地再现了农夫在田里忙活的情景,抓住表情和语言表现出农夫的性急,很好的表演了这个故事。

  遗憾的是,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延伸出去。假如农夫现在知道了这个道理,他会采取什么行动促使他的禾苗长快些呢?假如农夫的儿子早点制止父亲愚蠢的行为,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假如你是农夫的邻居,你会怎么劝阻这位农夫?学生讲得头头是道,课外阅读成了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

  语文教学反思 篇2

  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感缺失太多。反思教学,诸多感触涌上心头,其突出者有三: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三是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取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我明于心而未能明于行。今作如此反思,意在矫正自我,改进教学,使教学日臻完善。

  语文教学反思 篇3

  一年一度的金硕杯开始了,我也有幸能够聆听区里那些名家的课。我从那些课中也的确学到了实实在在的学问,也对自己语文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在教语文课时不注意解决教材上所安排的任务,没能够很好地交给孩子们方法。如课后要求的复述课文,背诵课文的学习任务。在讲课时我总是在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品词析句,让学生谈感受。但是却忽略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渗透。文中那些大家的名篇名段应该来细细的品读语言,使学生深刻的体会作者感情思想的变化。但有些简单的课文,就不能再来品词析句,因为课文内容已经比较简单了,学生可以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色彩和写作意图。这样教学反而有些舍本逐末了。

  听了文一杨光老师的《开天辟地》。我深刻体会到了老师仅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杨老师在教学中,把盘古将自己的`身体化作了世间万物,将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变化的事物做成了连线题。这样就把背诵任务放在了教学之中,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交给了孩子们背诵的方法。真的非常好。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课要学习。所以自己以后一定要像那些优秀老师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争取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之中能够得到知识和快乐的双重收获。

  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社戏》是鲁迅作品中少见的充满温情的文章。看社戏是《社戏》一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难忘的,那么社戏真的很好看吗?学生从文章中发现答案是否定的。

  小伙伴之间的淳朴友情,是作者动情描绘,泼墨最多的,为了满足远道来做客的“我”看社戏的愿望,小伙伴拍胸“打包票”!大的能把船驾得如“大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而“我”有小的陪坐在船舱里,多么懂事的淳朴少年!“我”看不到翻跟头的铁头老生,有双喜善解人意的劝解,“我”有些倦了,立刻有桂生舀来水喝,特别是可爱的阿发,大家想吃罗汉豆时,他并没有开口就证明自己的大方,而是“往来的摸了一回”才鼓动大家:“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的多呢!”坦白赤祼的真情让人怦然心动!之后双喜的阻止可是是想到阿发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这是一群多么懂事体贴善良真诚的乡下孩子啊,他们难道不是比城里穿名牌、比阔气的小新新人类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少年之美吗?当然,他们也是蛮调皮的.,“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一种偷偷做了坏事后不会被人发现的窃喜!不少学生在我讲到此处时都相视莞尔,课后布置他们写的《童年趣事》,证明很多学生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鲁迅先生写出了孩子之间的纯真,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厚道,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的通感: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新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

  教学这课时,学生的热烈反应让我明白,语文课教学无定法,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学生阅读,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如果必须要说有一点点成功,那就是尝试的结果。

  语文教学反思 篇5

  语文本来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我们应该结合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引导学生,不仅是依靠理论的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而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其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说到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吸引力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检验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更是检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尝试,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

  一、精心备课、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我课前首先思考: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一般会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我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予以帮助,并能收到实效,同时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究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应怎样设计教学方案呢?经过思考,最后再设计好教学的课件,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二、向四十五分钟课堂要效率。

  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来自于课堂四十五钟的效率。为此我作了三个方面的尝试。首先我自己坚持课外多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堂上将一些小故事、小游戏、漫画、视频、歌曲穿插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差,我上课时经常会提醒督促学生做好笔记,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思想开小差;最后,重视课堂小结,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知识是要求掌握的,有哪些知识是重点,这使得学生对一节课所学有个整体的把握,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记忆。

  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在讨论问题时可能会有些学生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这时就是考验教师教育艺术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的时候了。作为教师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学生由于各方面都不成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批评教育。成功的批评教育若阳光,若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反之,则若风暴,轻易吹灭学生心中的火苗。

  作为教师,要有效地批评学生,首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在学生不听规劝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过火的话,更不能有过激的行为。因为老师的训斥、讽刺或挖苦,都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进步,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其次,不要马上逼学生作出反应。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是希望学生能迅速承认错误,立即改正,并保证不再重犯。

  很多学生在老师的逼训下,可能会立即做出顺从的意愿,表面承认其错误,但适得其反,内心总是不乐意的。应该留给学生一个思考正误的时间。使其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正确的批评,应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分析犯错误的原因。使其从内心得出自己行为的错误,从而避免从犯类似的错误。同时,应注意场合,在教室当众批评学生,会让学生觉得没面子,下不了台,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办公室批评学生,面对众多教师,会给学生造成紧张情绪,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要学要问,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谓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教学要善于设疑,巧妙设疑,要联系学生实际,去启发唤醒,鼓励学生参与质疑,帮助学生分析,观察想象,还要抓住时机,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为此我设计“出谋划策”、“我的地盘,我做主”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

  由于语文的理论性较强,考得比较灵活,所以在教完本课的知识点时我会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默记。但有的初中生仍不减好动、爱玩的特性,好胜心、自尊心也强,往往只有一小部分意志力强的.同学,能自觉主动地去记、去背;而大一部分同学则不专心,记不住。我便采取一系列活泼有趣的游戏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之感兴趣,愿意去背。一会儿我点名让学生回答;一会儿我让会的同学提问别的同学,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紧张而愉快地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此外,我还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采取点名回答、举手回答、抢答等方法,展开竞赛,同学们踊跃参加,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就是这个道理。在教案书写和课件的制作中,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课后对教案和课件,我会认真的回顾并进行诊断,开出教与学的“病历”,并且对这些“病理”进行分析、交流,最后发现并提出解决教学“病理”的对策。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和总结,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总之,我的课堂教学课通过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没教这篇课文之前,大部分孩子已经将课文读得很熟,有些孩子能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是,真正读懂的为数不多。课文第二段是教学的重点,有很多词语需细细品味。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第二段,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孩子读完后提问。学生不懂的`词语大致集中在:“裹”“嫩生生”“浅褐色”。其中“浅褐色”一词,在教学时,我让孩子观察课文的春笋颜色,很快解决。接着我问:小朋友们看看书上画的春笋,他们的衣服穿得多不多啊?快来数一数。生七嘴八舌:哇,他穿了五件!八件!七件!十几件!我乘机引导:这么多件衣服,一件一件、一层一层地把身体包得严严实实的,就叫“裹”。并接着问,你们在平时都见过谁被裹在很多衣服里?学生说:刚出生的小宝宝!并让学生说刚出生的小宝宝什么样,学生很快理解“嫩生生”一词。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我让学生说春雷爷爷是怎样唤醒春笋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语文教学反思 篇7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当怎样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向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经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活力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本事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能够检查水平,能够看出问题,能够推进复习,能够……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所以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资料、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到达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能够代劳的,也不是经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进取准备,所以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证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当并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到达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忙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此刻,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

  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

  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本事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很多讲述;

  ②很多训练;

  ③对学生很多的不断地否定;

  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资料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并且这种做法也正贴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

  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

  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

  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所以,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

  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包含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到达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仅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语文教学反思 篇8

  《乌鸦喝水》是一篇老课文,在几次教改后依然被列为重点讲读课文。而在全面提倡课改的今天,要求教师要直面新课程,把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带入新的课堂。不得不承认,在课改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最经常要面对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答非所问,异想天开,而这些往往要让教师不知所措。然而在教完《乌鸦喝水》这课后,我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有了新的认识。

  一、保护学生独特的见解

  通过我的启发,并做了实验演示。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突然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被打断教学的我显然有些始料未及。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平时淘气捣蛋总有他的份。我有些生气,但是看着他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你为什么这样说?”我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显然我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马上,我后悔了,又向他请教“乌鸦为何不一定喝到水?”开始他十分胆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经我再三鼓励,他终于同意为大家做一次演示:“昨天我和邻居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我恍然大悟。是呀,书中只说瓶里有水,若是小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真聪明!我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孩子终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差点被我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如若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见解就这样被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许就会夭折在课堂这个摇篮里!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以上教学中,我庆幸自己尊重了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了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此刻,教学的意义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二、鼓励学生精彩的想象

  不能否认,在这堂课上,学生是最成功的。顺着学生的这股学习劲,我在原有的教案设计上加了一个环节:假如这时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的很激烈,有几个答案引起了我的兴趣:“乌鸦四处寻找小石块,往返运送小石块,又累又花时间。如果找不到足够的小石块,它就喝不到水了。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垃圾桶里肯定有许多用过的吸管,乌鸦从垃圾桶里找一支吸管,就很容易喝到瓶里的水了;或者找来一个纸碗,把瓶里的水倒进碗里,也可以喝到水。这样既有效又轻松,多好啊!”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答案呀!我都没有想到这些!听到这儿,我不得不为自己反思一番。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会发觉儿童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他们的心灵纯真无瑕的让人向往。

  让我们为学生的“异想天开”喝彩!

  语文教学反思 篇9

  学习《社戏》一文,在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时,我要求学生们找出对该人物的有关言行描写的语句,进行讨论评价。有个同学对这句话“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中的“阿阿,阿发,”的说法提出疑问,问该怎么理解?我当时便以“表示说话时正在思考中”回答了。可过后细细一想,又觉得不妥。

  经查阅,原人教版课文和《呐喊》中的《社戏》原文也都是说“阿阿,阿发”。

  那么,不妥何在呢?

  首先,既然有学生提到这个问题,看来它也是代表了部分学生的疑惑。编者、审查者可能为了保持原作,对此未做改动便选入教材。笔者揣测,原作或许表达的是作者本意,但选入教材,需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课文,去认知、感悟和学习。为避免造成学习的误区,是有必要对需更改的地方做出适当改动的。课文是学习的范例,在教材中出现这样的说话方式,对学生是有消极影响的。难道能让学生学习这样说话吗?

  其次,从文中“双喜”说的话语来看,都是直言快语,表达流畅的。惟有此句说话吞吐,前后语句对照,也显得不够协调、一致。

  《社戏》叙写的是幼时的“我”与农村小伙伴们看社戏的往事,抒发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在这些淳朴可爱的小伙伴中,双喜可谓是个当之无愧的“领袖”。你看:在众人都为“我”没能看上戏都叹息表同情时,是“最聪明”的他提议,“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解决了看戏难的问题之一,工具;又是机警的他,在外祖母和母亲的迟疑中,看出了底细,大声地许诺,“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点点想到,言之凿凿,有理有据。解决了看戏难的又一问题,陪客。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微笑了”。能干的他,“跳下船”“拔前篙”担负起舵手的重任,点开船,前进。完全是他才促成了小伙伴们前往赵庄看社戏。

  看戏中,他解说人物和表演的精彩处。在“我”看不到铁头老生翻筋斗时,善解人意的“双喜”解释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也是他,在大家吁气、打呵欠的时候,提议“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得到“大家赞成”。

  偷罗汉豆时,心细的他提醒倘阿发的娘知道哭骂,又各人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各偷了一大捧。吃完豆,他又顾虑到了八公公的.骂,想好了对策。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他向在桥上等候的“我”的母亲报平安。有始有终,顺利完成任务。

  第二天,面对六一公公的责问,机智的“双喜”又坦诚而气壮地说:“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虾跑了!”句句有所指对。又“狡猾”的追究“虾跑了虾”的责任。

  从以上表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明亮的形象。在“双喜”的话语中哪里有“思而后答”的呢?哪一句不是干净利落,展示了他的聪明机智。

  笔者以为,将“阿阿”改为“阿发”好。

  一方面,语言表述流利,不给学生以误导。符合原文人物语言先后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阿发,阿发”也以反复的修辞,体现出一种急迫语气,合乎原作实情。

  “偷豆”的情节发生在返航途中,因为划船太用力,夜晚了许久没有东西吃,正是“又饥又乏”,所以对桂生的“偷豆煮吃”的提议,“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相信返航中,“双喜”也是划船卖力气最多的一个,自然也是吃豆的积极拥护者,并且还一马当先。因为他“先跳下去了”。“双喜”自会知晓“阿发”和“六一公公”的田,是不会也不用顾及“阿发”的面子,先考虑考虑再问。再者,都是常在一起的伙伴,他还能不了解“阿发”的为人吗?但由于挡不住“饥乏”之苦,吃豆的愿望强烈,才会有急切的心情,喊出“阿发,阿发”。以便在征询“阿发”的意见后,可好马上动手。

  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在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语文需要更多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制定一套实践方案,并将其有效地实施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如何在保证学生对汉语足够重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传授有利于提高学生汉语基础知识的教材和写作训练方法。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认真考察教学、教师、教材和学生这三个最基本的环节的基础上,确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原则,从而有效地推进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许多旧观念,它们无法摆脱旧观念、习惯势力和旧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教学和传播,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培养。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语文课程是阅读、写作、听、说、修辞、逻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不可能在每一堂课上都教授所有的东西。只有关注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适合学生的学习技能,学生才能取得实效。

  从初中到高中的学生普遍缺乏汉语基础知识。由于初中三年级的高考,许多初中语文教学热衷于所谓的“基础知识训练”,包括很多单词、句子和文章,死记硬背似乎是“双基”知识的训练,但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言技能。结果,一些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误的单词和打字错误成堆,标点符号使用不分青红皂白,有些甚至不知道最基本的句子成分。这样,它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注重积累感情,陶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思想感情和民族通用语言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素质和文化品位,培养健康人格,形成健全人格。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这清楚地表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技能训练,立足语文知识,讲求实效,课内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们都必须关注一个核心和两个基本点,即围绕“技能练习”的核心。这两个基本点是课内和课外。注意课堂练习和课外阅读。课内外结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延伸到课外阅读材料,穿插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这样,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其次,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被动转变为主动。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总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我们在思想上有一些理解,但当我们开始实践时,我们会退缩,担心打破原有的刻板印象模式,造成课堂混乱。这样,学生根本无法在学习中体现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提高高中生语文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每节课上,我请一两名学生在舞台上发言,然后邀请一两名学生发言和评论他们的`同学。此外,在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以问题的形式充分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样,学习的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积极讨论,发表有进取心的演讲。但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举一反三,以此类推,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和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主动掌握和运用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一个好学生不是教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习&只要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就能掌握并受益于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提高高中生学习质量的主要途

  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凤山小学非吉红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都很高涨,个个都气势昂扬,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经过几年的探讨,我们教师对语文课改还处于不适应阶段,在这就谈谈我对语文新课改给我带来的一些反思、困惑与相应的对策。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三亚落日》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三亚,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教学语言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对学生所听:

  1、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对学生所言:

  1、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对学生所读: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对学生所问:

  1、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对学生所写: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整洁,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2、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3、“没有老底子,就没有新文章”,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4、××同学从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三、反思三:课堂上需要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

  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发觉里面的新事物。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让课堂的时间浪费掉,防止外界干扰,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重要的事情,提高课堂效率,时间不可以随便浪费的。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它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要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3、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

  作为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4、给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可以通过吟诵法,让学生利用读书的语气感悟,主要通过学生,老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进行对比,而产生共鸣;也可以进行教学情境法,来让学生感悟,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精心布置情境,让学生们都能融洽到情景中;还可以利用传授的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里产生感悟。

  5、把教师的教学理念贯穿到行动中去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合作者,那么教师跟学生是平等关系,在学习中,备课中,可以去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去发现问题,通过课堂的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与个性,这样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化,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找问题,可以同学提,老师提,再一起解决;还可以通过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字、词、句、画等入手,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6、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中

  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以教材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然而就在课堂中经常出现一句课堂口头语“你们读懂了什么”,从这句话中,我们就知道还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课程的教材,使我们在课堂提问下,学生无语。我们是想让学生弄懂教材,并从教材中引发到现在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师们还是拘谨于教材,不敢突破。还由于学生在现在生活的阅历和社会接触较少,读课外图书也有限,也很难去领悟教材,甚至一些关键词、句难以表现出来。真正树立为学生而教,根据学情而教,使学生读有所感,思有所启,练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教学要沉下心来咀嚼教材,发现、选取典范语段、欣赏点评;要开掘出蕴涵于母语中优秀的民族文化;对课文的主体特点、语言特色应了然于胸,还要自己准备好课文的相关知识、背景资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能自己收集信息最好。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发挥信息调控的功能。

  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面对中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扎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初三学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一提起作文,不仅让学生头疼,也会让老师头疼。特别是在我们这样偏远的农村中学,许多优秀学生有时见了写作文也会“一声叹息”,就更不用提那些“学困生”了,他们要么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应付了事,更有的学生干脆不写。问其原因,他们都是振振有词,不会写或者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要想让他们说爱写作文还真是不容易。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思索起来:“是啊,他们本身写一两句话都不容易,要他们流畅地写出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何其难啊!”但是有没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也有话可说呢?通过平时在写作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尝试,我摸索出了几点激发“学困生”写作兴趣的方法:

  一、选取贴近生活的“学困生”关注的素材

  “学困生”总是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不闻不问甚至睡大觉。可是一次训练“缺陷也能变成长处”这一作文时,我问同学们有哪些材料可选,前面的同学纷纷举了贝多芬等经典名人事例后,我又问还有没有其他一些热点的素材呢?正在班上鸦雀无声时,坐在最后的最调皮的大个子韩清同学扯起嗓子喊了起来:“火箭队的布鲁克斯,他在nba里算个子小的,本不适合打篮球,但他作为得分后卫身体灵活,速度快,带领火箭队打败了强大的湖人队!”我一听,感觉眼前一亮,这不正是像他这样的学生关注的适合写作的素材么?于是我马上对他加以肯定和表扬,并鼓励他在自己的`作文中就可以运用这些材料。在以后进行作文选材时,因为这些“学困生”对热点事件比那些“优秀生”更关注,我就经常让他们说一说有关热点,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又为其他同学要提供了很好的平时没有关注的热点素材,真可谓一举两得。由此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些“学困生”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老师没有挖掘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素材来发挥他们的潜力呀!

  二、引进多媒体等“学困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

  针对许多“学困生”喜欢上网这一特点,我尝试着把多媒体教学适当引入作文课堂,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多媒体对学生而言还是新鲜事物,更具新鲜感,自然怀有一种猎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如我在教授《热点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这一内容时,针对08年很多省市的中高考作文出现了汶川地震有关的内容,我就结合这次地震中感人的人物和事迹,从网络上找到了一些相关文字,图片,诗歌等,通过分类组合,配上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连那些平时上课就无精打采,左顾右盼的一些“学困生”看到这些画面后也都鸦雀无声,有的甚至开始抽泣,学生对这些人和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不仅这些写作上的“学困生”也能在作文中自如运用,更让学生在思想上深切感受到人间大爱和真情,激发了学生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这样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特别是让那些“学困生”也能主动参与到写作中来。

  三、尊重“学困生”个性,引导他们讲真话,抒真情

  在平时的写作时,我们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写作。作文一旦布置下去,学生就没有再选择的余地,甚至连表达的思路、立意都无法选择。这样的作文,学习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按照老师要求的模式写下去,而“学困生”们总是要么写一些停留在小学生水平的假大空话,要么干脆不写。可是我在一次作文训练《老师,请你__》时,一位平时一写作文就睡大觉的学生写了一篇《老师,请你也多关注我》,针对教师只关注前面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不管他们这些所谓的“差生”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不满,希望老师的眼光能多看他们一眼。整篇作文可谓情词恳切,表达流畅,写的全是自己和所感、所想。我觉得这篇文章相比来说有创造性,真正做到了“以我手写我心”。原来,这些“学困生”并不是完全不会写作文,而是教师为了应对考试,要求学生为了高分跟着一些套话转,按照固定模式写。而“学困生”往往都有自己的个性,不愿跟着转。我就想,对于这些学困生,为什么不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写作呢?为什么不能划出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呢?他们也需要更多心灵表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于是,我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对于那些“学困生”,引导他们自由写作,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命题,尽可能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在自由状态下表达内心的想法,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让作文成为他们表现自己,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这样作文竟然也成了他们感兴趣的一课了。

  以上几点只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慢慢尝试、总结出来的,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些方法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我相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心去发现、尝试,作文课对于“学困生”来说也不会再是一潭吹不起涟漪的死水,让他们也能够容易地对作文说一声“我爱你”!

  语文教学反思 篇14

  "日积月累""趣味语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在"以诚待人"这一主题的统筹下安排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积累,了解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学生自己阅读理解为主,并组织学生交流。通过本文的学习,意在使学生感悟到诚信这一主题。

  课文的要求非常明显:让学生积累有关诚信方面的古诗文名句和由"信"字组成的'词语,这不仅能丰富语言积累,而且能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并把所学延伸到课外。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在课堂上呈现出比传统教学更有情趣、更有活力的教学场景,它的意义远远不止在于让学生会读会背有关诚信方面的古诗文名句和由"信"字组成的词语,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对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在于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还有意识地进行了应用,同类拓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强化语文的教学重点,又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为把所学延伸到课外埋下伏笔。

  反思我研磨的课堂,看到了我的误区:

  一、课前没有布置学生预习,致使课堂中学生不能理解古诗文名句,在此耽误了太多时间,不能达到预定的"按时完成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在备课方面备得不够细。在讲到"日积月累"指导学生读古诗名句我范读时,有学生指出"论语"中的"论"不是读第一声,而是读第四声,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说是查过字典的。课后一查,结果是学生在说假话。

  三、留意度不够。在课后的评课中,老师们提出:在教学中,有两次学生读错拼音,我留意到,并没有及时纠正。

  语文教学反思 篇15

  教学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的过程,这几天来,我对本周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深有感触。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教学中重新摆正师生的关系,开展民主教学。

  在民主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让他们认为自己很重要。

  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让学生身心真正的投入到语文阅读上来,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语文教学反思 篇16

  中国是诗的国度,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烂如繁星。如何使学生走近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充实其学养、提高审美素质?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之美?我想,应该从下面几个角度切入:

  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诗歌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精粹,尤其重视选择和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更具有形象美感。形象美具体表现在画面美、动态美、立体美等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表现为音乐美、弹性美等方面。初学诗歌着重品读起画面美、动态美、色彩美和立体美。

  1、品读诗歌语言的画面美 中国诗歌讲究“立象”,“象”即客观事物,“意”即主观情感,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熔铸在形象中,不要特别的说出来。例如:要抒发满腹愁思,就寄托在:“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和“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画面氛围中。

  2、品读诗歌语言的动态美。中国古代诗人特别强调用炼字、炼句来增强诗句的动感。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人格化的“闹”字,意态传神,动感十足。

  3、品读诗歌语言的色彩美。诗歌的语言不仅要表现出形象和动态美,还要表现出物象的色彩。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商隐《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在句中交错、编织色彩来展示和渲染绚丽多彩的审美境界。

  4、品读诗歌语言的立体美。诗歌语言的形象美还表现画面立体空间的拓展上。例如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上有暖日春山,下有花草沙滩,远有飞燕子,近有睡鸳鸯,高低富有变化,前后错落有致,形成了辽远深邃的空间立体美感。又如王维的“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一样具有气势雄浑的空间立体美。

  语文教学反思 篇17

  经历了一场中考总复习,结合中考成绩再反思三年来的教学,我想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下一轮的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一、从七年级开始就让学生阅读课标规定的必读名著,以及《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名著的学习和积累应该是从初一到初三实打实的阅读和积累。而那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除让学生广泛阅读外,每星期还要求学生做一篇读书笔记,对自我喜欢的'文章或片断进行欣赏,把感悟写下来。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中考复习时,老师只是启发和点拨即可。

  二、平时注意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抄写作业,名言警句和优秀的'段落或文章。这既能够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背诵虽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却是一个礼貌的办法”。

  三、课堂教学中落实大语文观,丰富课堂资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平时教学能够放开手脚,以教材为基础,但不是拘限于教材,能够大胆旁征博引,介绍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学故事、名人轶事、成语故事等资料,并关注其他的相关学科,以此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堂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四、课堂教学当注重有效地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使教学真正教会了学生学习,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潜力,并落实到了笔端。

  五、重视点滴的作文训练。平时教学中,当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时刻用眼用心体会生活,及时用笔记录生活,以此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提高观察感悟潜力,并为写作积累鲆活真实的素材。让学生写日记或写随笔不失为一个很有效的举措。

  所思为所行,愿在新的初一,新的起点,我能努力做到。

  语文教学反思 篇18

  今天上了《藏戏》一课,和我预料的那样,这篇课文教起来十分费劲。

  在根据连接语的提示分好段落后,接下来的教学就如老牛拉破车,怎么拉都拉不动。没辙,只得花费唇舌自己来讲:

  藏戏的形成过程大部分是我讲的,形成之所以被称为传奇则是我讲一半后一半让学生来填。

  藏戏的特色部分,则由我提示学生,让他们先看第一至三自然段,看看文章前面部分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接着在第三部分找对应的内容,然后看看文章还写了藏戏的什么特点。

  至于《藏戏》和《北京的'春节》在写作特色上的比较,变成了我出示相关的内容,读给学生听了。

  就是这样,我还是用了两节课才把这篇文章教完。

  我个人觉得,还是这篇文章太抽象了,要求学生理解难度太大。教学时,如果我把形成过程概括一下,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降低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应该会好一些。至于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是传奇,其实只要教师小结时点一下就可以了。我要求学生说出它为什么是传奇,难度太大了。对于《藏戏》和《北京的春节》在写作特色上的比较方面,我对自己的处理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还是认为:比较写作特色实在太难了。今天先学了《北京的春节》,这主要是因为课后第三题要求“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凡是“可以写一写”,老师们自然会要求学生写一写,而要写的话,还是趁热打铁吧!

  在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体会老舍清浅俗白的语言风格;再让孩子们自由读、体会;接着安排了小组讨论;最后是集体交流,孩子们谈到了:

  1、按时间顺序写了开始——准备——高潮——结束

  2、有详有略

  3、抓住人物的不同特点来写。虽然整个学习过程孩子们有些吃力,但经过努力,最终达成了目标

  语文教学反思 篇19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是一大难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课上我指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指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章当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考虑: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文章情境。“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上课时正确地把握了文章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大声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指导品读体会。在教学中耐心地指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理解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理解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

  语文教学反思 篇20

  本学期即将尾声,现结合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二、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随之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那就是课堂上组织教学出现了相应的难度,往往是易放难收,遇此情况是让其发展下去,还是把他们的热情消灭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三、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

  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的基本策略,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完全摈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效完成的学习任务,达成课堂课程目标。活动方式如探究活动、创新活动、实践活动等。

  语文教学反思 篇21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语文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

  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

  在教学前,我请孩子们收集了很多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泽东的《七绝·观潮》等。

  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必须明白这些诗句是描述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

  我问:“从这些诗句中,你能想象或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钱塘江潮水吗?”

  虽然自己的语言,但已经能够吸引去阅读课文!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

  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述特别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可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

  然后,图文结合,情感收场

  在很多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出示了录象,观看钱塘潮水,加深对课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说:“站在观潮台,应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语文教学反思 篇22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能够看到,学生经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经过自我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经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

  “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仅读懂了课文,并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经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到达,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毕竟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经过了这次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们都将是我的收获,我的所得。

  语文教学反思 篇23

  疫情当前,模式转换。自2月9日开学,我们响应号召全面开启“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以来,我按照学校安排,时刻坚守语文,英语教学阵地,迅速调节教学方式,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不让一个学生成绩落下,为防疫工作尽到自己的职责,为学生学习成长保驾护航。

  隔离在家,我利用“钉钉”网络教育平台,希沃电子白板,利用微信群每天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开课前精心备课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单,布置预习作业;线上课堂师生一起学习,解惑答疑;课后布置作业,耐心辅导,查漏补缺。按照“备课-教学-指导-答疑-作业-批改-总结”流程进行教学工作。

  线上教学是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陪伴。孩子们在特殊时期进行网络听课,更主要是有家长的陪伴,为开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线上教学的收获:我从网上浏览教学设计,从朋友圈搜集各种相关有用资源,认真看手里有的教辅资料。

  在线上教学备课中,我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备课:

  首先,利用网络熟悉课程标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进而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熟悉意味着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多层次的`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而网络能提供给我们这个环境。

  其次,基于对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感知、理解和掌握,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新课导入环节、生字词学习环节,穿插游戏的设计环节及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设计环节等等。

  最后根据教学设计及所掌握的教学重难点搜集资料、图片等进行课件的制作编辑。自己认真备课的同时,引导学生自觉进行预习,努力让学生形成预习自动化。通过直播、视频会议、发信息等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促使教育方向一致,加强教育合力的作用。

  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在线直播,课下自习等多种形式巩固知识,使学生的基础更扎实。

  语文教学反思 篇24

  《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残疾小女孩英子因为同学们给她的两次掌声,从一个自卑的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应对生活”的故事。课文经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课文资料极具有感染力,但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却是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英子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让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是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

  课文以“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两次掌声来展开教学。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推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总是”、“默默”来体会英子的自卑及孤独,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创设了情景引读,“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时,英子总是------”,“课下,同学们在操场上欢乐地玩耍时,英子总是-----”。学生在反复的想象朗读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时来谈谈自我的体会,再把这种体会带入朗读中,自然就读出了感情。在教学“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经过抓关键词“犹豫”、“慢吞吞”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再创设情境“假如你是英子,此时,你在想些什么?”然后随机采访“英子”的.感受,让学生真正把自我当作英子,感受到英子的内心活动。之后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展开,揣摩英子前后心境、性格的变化,感受掌声带给英子的鼓励,并由此明白两次掌声的含义,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和鼓励。我们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同时也要主动地学会去关心、鼓励他人。

  之后让学生说说,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得到过别人的鼓励和关心?我点了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是他没有回答出来,此时,还不待我讲话,教室里就想起了一片掌声。我想,这掌声远比我这节课上得要精彩得多,同时也说明孩子们已经懂得了掌声的意义。

  语文教学反思 篇25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认读汉字、学好普通话的重要工具。《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要达到这个目标,上好汉语拼音复习课是重要的一环。拼音复习课是对汉语拼音的一个巩固、实践和运用。因此,本学期的研讨课,我就选择了汉语拼音复习四,

  上了复习四的第一课时,上完之后,有自己的一点浅显的体会。

  一、在游戏中复习拼音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可以使枯燥、重复的复习课变的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玩中使知识得以巩固,印象得以加深。游戏的方法可多种多样,只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就行。

  二、在实践活动中复习拼音

  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教师应该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例如,在复习形近声母“b”“d”“p”“q”时,让孩子伸出自己的左右手,观察当左右手四指并拢,大拇指伸出时,变化大拇指向上与向下的方向,孩子们惊异地发现,自己的双手与这四个声母是多么的相像,他们一下子就能通过自编的儿歌记住这四个声母。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就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三、体现层次性,体现情趣性

  一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复习声母时遵循这一认知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寓练习于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形象的课件不仅使他们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学习巩固了汉语拼音,而且培养了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对于学困生的指导不足。

  语文教学反思 篇26

  本园地上了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了三个知识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会填”。在这三个知识点上“我会填”让学生完全自学,因为该题是搭配词的练习,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所学的课文或者平时积累来完成,并鼓励学生可以拓展这种题型。尤其是12课《北京亮起来了》该课几乎是由“形容词或成语”与“的”字短语生动的搭配,把北京的夜晚展示得如此多彩而美丽,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很务实的训练。

  优点 :知识点 “ 我的发现 ”“ 日积月累 ” 在教学中适当的 “ 扶 ” 了,因为这两个知识点在语基上需要点拨,毕竟是二年级学生,虽然有一些知识上的积累,但在字词的含义之间还是有些模糊的。比如 “ 我的发现 ” 教材上有两大组,第一组在语基上是 “ 动作与动作所使用的`工具 ” 第二组是 “物品与物品 ” 场所的的区别。(在这环节学生还不算错,能发现动词、名词)这里本人点拨了(第一组都含有同样的两个字,第二个词是在前一个词基础上加了一个字,两个词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了。例如:酒水要用酒水车;飞机场里有飞机。) “ 日积月累 ” 是反义词的训练(可以鼓励学生先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看每组里的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再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自读,认清字形。还提示学生若是去掉两字中间的破折号,会发现什么?)这样一提,学生很快就能发现两个相反的字能构成词语 “ 宽窄、穷富、贱贵、善恶 ……” 并适当运用。

  不足 : 最值得反思的是 “ 口语交际 ” 就这么一个点儿,本人是 “ 活出去了 ” 用了两课时,其中有一课时完全浪费。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是 “ 夸夸家乡的特产 ” 或是 “ 家乡变化 ……” 说说评评还要写一写。(由于本家乡也没什么特产,就是家农作物、水果、 …… 提前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或是问问大人,有关自己家。

  改进措施:备课时多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同时,自己查阅各种资料,做好充足的准备。

  语文教学反思 篇27

  我们学校上周刚刚结束“语文主题学习”,我对它有了一点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画风》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尝试加入“语文主题阅读”。

  上课伊始以谈话方式导入,“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你喜欢哪一季节的风?请说说理由。”同学们很积极,纷纷举手回答。我在恰当的时机说:“老师喜欢秋天的风,请你认真倾听老师朗读的这个片段,请帮老师回答喜欢秋天风的原因是什么?”老师带着对秋天的喜爱开始朗读,老师的朗读刚刚结束,学生就把小手举起来,回答的特别好,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接着我又朗读了冬天的风,请学生回答冬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冬天的风吗?

  风摸不着,看不见,那怎样画风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5课《画风》。《画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写三个孩子的相互交流,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

  当学生在认读好生字,课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时,我还大胆尝试培养学生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课文中的.三个孩子是怎样画风的,请你边默读课文边动笔画出写他们画风的句子。”同学们行动很快,大家都在读书,都在找,而且都很认真。不一会儿,很多学生就把小手举起来了。在他们默读时,我也在来回走动发现多数学生找的比较准,很会学习。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画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了该画的句子。他们虽然小,但很会思考,要相信孩子。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很好理解。备课时,在设计课题训练时,我运用课后的读读写写的内容,当时我不知道自己的学生会怎样表达画风?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让我看到了希望,他们的想法好,话表达的清楚明白,他们画风一点不比文中的孩子差,他们很有新意。有的学生说“我画孩子胸前的红领巾被风吹得飘起来;我画风筝在空中飘扬;我画蒲公英----”孩子们的想法真多,内容真好,孩子们正在兴头上,立刻叫学生动笔写下来,同桌读一读,评一评,收到很好效果。

  这节课可能在生字方面用的时间有点少,今后注意把时间合理安排。

  语文教学反思 篇28

  《送行》是教科版艺术教材第八册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是李叔同采用 美国人约翰·奥德威的 《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的 学堂乐歌 。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二部合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声部音乐的和谐美。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加以感受、体验,唱好二声部歌曲。

  在歌曲的'备课中,我遇到了几个难题。一是怎么样衔接第一课时的旧知识?每周两节的音乐课,学生对上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遗忘较多。音乐是听觉艺术,是时间艺术,学习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不容易被发现,难以为下一教学环节的提高提供参照。另一个难题是今天所学的歌曲《送别》创作的年代较远,怎么让学生详细地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帮助理解歌曲内容,又不占用课堂太多时间?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的课题研究中,我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课堂学习

  生动形象是现代信息技术赋予教学的一大特点。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我精心制作课件、网页,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在导入歌曲二声部的学习中,我采用对比欣赏的教学手段。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二部合唱歌曲。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技能有效解决二部合唱难点。

  教学是一个不断研究过程,本节课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艺术课程的整合尝试方面取得一定收获,但课堂研究是无止境的,反思本节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二、比如二声部合唱的学习难度较大,虽然基本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学会二部合唱歌曲《送别》,但演唱质量有待下节课继续提高。再一个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进行远程学习交流。包括师生间的交流,同学间的交流以及同行间的交流。

【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04-17

语文的教学反思12-27

语文《假如》教学反思04-15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4-12

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22

语文猫教学反思03-30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04

语文听课教学反思03-24

语文复习教学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