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0 15:46:50 宗泽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通用26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通用26篇)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1

  本单元注意以下七个方面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基本思维能力。

  1.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

  (1)注意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质数、合数与因数的关系

  (3)2的倍数与偶数、奇数的关系

  (4)与大数的读写相关联

  如:一个七位数,最高位是最小的奇数,万位是最小的质数,千位是最小的合数,

  最低位是最大的一位合数,其余各位都是最小的偶数。

  这个数作(),读作()。

  (5)2、3、5的倍数与乘法口诀紧密联系。

  2.要用“活”教材

  (1)教学中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教学实践证明,从单数与双数入手探究奇数与偶数;从乘法口诀入手,探究2的倍数,探究5的倍数,探究3的倍数,比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单元知识特点的抽象性)

  要用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

  (1)偶数、奇数

  (2)5的倍数:5、10、15、20、25、30——个位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2、4、6、8、10、12、14、16、18、20……

  3的倍数:

  (3)质数、合数:写出1——20各数的因数进行归纳推理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列举法:

  如:18因数6的倍数:

  又如:P16一个数既是42的'因数,又是7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4.教给学生养成“有序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5.注意知识的联系,与用字母表示数的结合。如:

  数A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

  数B最小的倍数是(),()最大的倍数

  6.注意概念的判断

  (1)所有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所有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3)所有奇数都是质数()

  (4)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7.注意发散思维的培养

  31□是5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75□0是3的倍数,这个有()种情况,它们是()

  2□6□是25的倍数,也有因数3,这个有()种情况,它们是()

  8.在学习方法上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学案”进行课前探究,课中探究,从探究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如质数与合数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2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x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对相互依存的理解,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是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3.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和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倍数",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帮助学生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就不会模糊了.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3

  1、这堂课的行走过程。学习了五堂同课异构的《倍数和因数》,一直想自己尝试一下这堂课的教学,无奈,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学过了,就放在三年级进行教学,预习自己先到一个班级熟悉一下,和六年级的孩子打习惯了交道,现在一下子走进三年级课堂,真的还有诸多的不习惯,一堂课下来,自己用一个“急”字贯穿课堂,说话方式有待调整,于是,再一次梳理教案,详细备好每一句话。第二次上课,请了三年级的.数学老师听课,出现了一个“涩”点,就是:9是倍数,9是因数的判断,但是学生稍作点拨,还是能完全理解的,师生配合,还算顺利,另外有一些小节问题处理得还是不成熟。由于“卡”得不算太“涩”,所以,也没在意。第三次课题组正式上的时候,当出现“9是倍数,9是因数”的判断,学生竟齐声回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的,现在,再一次理一理,发现,开始的谈话,借鉴了“三个人,有两个儿子,两个爸爸”没有用好它,反而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提示,而且“先入为主”,学生进行正迁移,从数学原理来看,没有真正处理好“数形结合”,处理因数个数与摆几种图形的关系,课堂显得思维含量不够,数学价值有些削弱,所以,教案我又作了一定的修改。

  2、关于“体验教学”主题的思考。体验既是过程,又是结果。通过学生观察老师三种写因数的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碰撞中,深化自己的认识。通过自己找因数、倍数的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我教学的出发点,实施得怎样,还需要同行的指点。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把《倍数和因数》这个单元上完了,这个单元的内容教材上安排了7课时,可是我却上了10课时。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我就意识到这个单元的概念比较多,学生肯定会产生混淆。于是我在上课时特别注意了每个概念的讲解,尽可能的让学生体会每个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这个单元上完以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让我搞不清。

  “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让我搞不清。我记得以前教六年级的时候,书上说的是“倍数和约数”,而不是现在的“倍数和因数”。我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为什么现在的书上为什么要把“倍数和约数”改成“倍数和因数”。不过我现在正在上网查资料和请教别人,相信要不了不久我会把这个问题给搞清楚的。

  二、为什么本册书上在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我的头脑也许还受以前书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似乎只有谈到了整除,才有资格说到“倍数与因数”,但是我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书上在这里不提整除的好处。但是我的心里也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国标版教材到底在什么时候什么数学环境下才提出“整除”这个概念的,我现在期待在国标版的教材上看到“整除”这个概念。

  三、3的倍数的特征怎样让学生发现出来?

  我在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能很容易的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就发现不了了。我感觉书上的那种方法比较机械,肯定会有一种更好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找出3的倍数的特征,只不过到现在我还没想出来,不知道谁有好办法能告诉我一下,在这里我先谢谢了。

  四、我觉得这个单元上完以后,一定要让学生搞清楚“偶数与奇数”是对应存在的,“素数与合数”也是对应存在的。

  这两组数之间不能搞混淆。这两组数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分数标准不同,当然它们之间也有交叉的部分。我这个单元上完以后,给学生做了这样的一组题目。

  1、4这个数可以怎样称呼?

  (学生的回答是:可以称它为偶数、合数、自然数,还可以称它为整数)

  这道题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一个数,由于看的角度不一样,它就有不同的名称。

  2、判别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2)、所有的奇数都是素数………………………()

  (3)、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4)、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

  这一组题目做下来,我感觉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单元的概念还是很有帮助的。

  成功之处:先让学生看主题兔,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然后采取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自悟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及因数和倍数所指的数的范围。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有收有放,收放适度。

  不足之处:在巩固新知中,第3题: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学生的解答出现遗漏现象。

  听教师说,这部分内容现在的教学设计与以前的不一样了。以前是以定理的方式出现的,而现在的教材则从形象入手“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并在小组里交流”。也就是说现在的教材让学生借助旧知——乘法与除法算式来学习新知——倍数与因数。当时,那位老师说:“学生能弄清倍数与因数吗?”当时,我根据自己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与接受程度回答的是“还好”。就我对这本教材的理解,我觉得教材从直观入手来教学新知,还是比较合理的。

  首先,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抽象理解水平还没有到能直接接纳定理的`程度,或者说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更多地在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基本的数学经验,主要不是掌握抽象的定理。他们学习数学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小学教师的重任在于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声音:数学是好玩的、更是值得玩的!

  在课后的检测中,我教的两个班中,只有一两个学生把倍数和因数弄反了。而且学生对于似乎抽象的数兴趣浓厚,激情满满。现在想来,教材关键在于厘清倍数、因数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用更接近学生生活的直观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数学内容。我在说明倍数、因数与自然数的依存关系时,举的例子是:我们能说xx是儿子吗?xx是弟弟吗?……。这样使学生明白我们应该说的是xx是xx的倍数、xx是xx的因数。

  当然,这一节新授课的容量是很大的,上课时只是渗透了倍数、因数的概念与基本特点。因此,我们还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一步巩固。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5

  本课程为一节数学概念课,现在的课程设计主要通过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们而言,属于较难掌握的内容。

  同学们在乘法算式的学习中对因数这个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首先复习前期的知识,逐步引出新的知识点,利用数形结合、自主探究、巩固练习等方法完成本课程的教学。

  一、数形结合感性认识

  通过阅读课本上的飞机图,让学生利用情景图使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本环节较为简单,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引出因数与倍数的具体含义。本环节主要借助数形的'关系列出方程,有效衔接了新旧知识。

  二、互帮互助自主探究

  在学生理解因数倍数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让学生与邻座互相帮助找出24的所有因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展现了较强的合作能力,并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语言来准确表达,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整找齐24的所有因数。

  三、巩固练习快乐学习

  最后利用不同程度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本阶段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概念性,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本环节利用“比一比谁更快”、“你说我做”等小游戏练习寻找因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

  在本次教学中因为担心学生第一次接触概念,难以理解故过多、过细地讲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是本课的不足之处。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6

  因数和倍数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由于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今天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我改变了例题,用杯子翻动的次数与杯口朝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4)设计有趣游戏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譬如“找朋友”游戏,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手里拿了5、17、38几张数字卡片,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是哪些数的因数,如果学生的学号数是老师出示卡片的倍数或因数就可以站起来。最后问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站起来。出示地卡片应该是几,找的朋友应该是倍数还是因数?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7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要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原来教材比较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从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这一改变并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

  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就忽视了概念的本质,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以教学效果也不怎么理想。要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反思,我认为要做好两点: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本单元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如质数、合数等概念,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8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3)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x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内容较为抽象,为让学生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在学习《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时,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情景图引出乘法算式2x6=12,让学生在多说中体会、理解乘法算式中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学生在交流中轻松地理解了两数之间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出12的所有因数,让孩子感受到用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

  二,引导孩子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

  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让孩子们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中探究方法,孩子们想出的方法很多,充分发挥了他们智慧,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中优化了方法,孩子们在体验中逐步掌握了方法,学得深刻,方法熟练。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脑思考、观察,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总结概括一些概念,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10

  教师在教学时做了如下一些努力: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达,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今天在教学前,教师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因为今天教学的倍数和因数是讲述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于是教师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书上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由这些乘法算式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算式,让学生来找找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教师进行了设问:8是4的倍数,那反过来4和8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8是4的倍数,反过来4就是8的因数,接下来2和8的关系,学生也迎刃而解了。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11

  这段时间我参加省领雁工程数学骨干班学习活动挂职锻炼活动。今天是上课实践,我执教了《因数和倍数》在完成教学后总的来说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在与指导师进行交流和自己对本课进行了反思后,发觉自己有几个地方处理得不到位,可以进行改进:

  1、课前我认为此课的知识点较多,因此认识倍数和因数、找因数作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找倍数则不放进去,而是放到下一课。但是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完全可以把找倍数这个知识点放进去,因为找倍数这个知识点不难只要5、6分钟处理,而且缺少了这一块内容课堂感觉不太完整。因此第二次试教时我将把这个环节放进去。

  2、课堂引入环节,我采用了纯数学的引入方式,但是这样的引入不够好,其实可以采用张齐华老师曾经使用过的图形结合的引入:用12个小正方形搭实心长方形,这样的引入不仅可以图形结合地引入因数倍数,而且可以比较自然地让学生感知限制因数倍数研究范围为非0自然数这个知识点。下次上课我将用张老师的引入方式引入,学习比较好的课例中的好的环节。

  3、在课堂中有一个环节我让学生同桌互相写乘法算式说因数倍数关系,有一个学生写了1x1=1,我只是简单地反馈这个算式比较简单好说,其实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算式,因为1很特殊,他的因数和倍数都只有一个,就是他本身。我应该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生成,进行引导让他们观察这些数的因数个数,从而为以后教学质数和合数进行潜在渗透。

  4、在这节课中我例题与例题之间比较离散,练习不紧密,导致教学时例题与例题之间跳跃性比较强,听起来比较散,不集中,主线不分明。因此我在下一个例题设计时把这些知识点整合整合在一个材料中,增强连续性。

  总的来说,今天教学后我感觉本课还有很多课挖掘的地方,我在下一节课中将针对这些地方进行改进,使课堂效率更高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12

  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后,照例要过进行复习。课堂上,在引导学生复习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这些概念后,我要求学生先写出20以内的素数(2、3、5、7、11、13、17、19),再写出20以内的合数(4、6、8、9、10、12、14、15、16、18、20)。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利用这些数来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学生一时哑然,不知从何下手。我微微一笑:“老师来带个头,请问:最小的素数是多少?”“哦!”学生立刻醒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问:

  生1:最小的'合数是多少?

  生2:20以内有几个素数?

  生3:20以内有几个合数?

  生4:哪个数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生5:哪个数既是素数又是偶数?

  生5:20以内有哪几个数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生6:“自然数不是素数就是合数”这句话对不对?

  生7:“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对不对?

  生8:“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对不对?

  生9:自然数按它的因数的个数分成哪几类?

  生10:“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这句话对吗?

  学生有的提问,有的作答,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忙得不亦乐乎。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要想让课堂成为“清澈的渠水”,就必须不断地为它注入“活水”,这个“活水”就是一个个精妙的提问,而如果这些“活水”就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那么这将是多么有生命力的课堂!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只是抛出了一个问题,但就像点着了焰火的引信一样,课堂立刻绽放出绚烂的火花!学生纷纷把自己积累的数学知识亮了出来,提出了一个个问题,既考了考别的同学,又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又让大家应用概念的能力得到了增强,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让一堂平淡无奇的复习课变得精彩纷呈。

  由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教师要先培养自己提问的能力,用精妙的、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思考,只有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才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促进自己和同学的数学能力的提高。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13

  在本节课中,我加强了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拼12个小正方形为长方形,经历操作活动可以唤醒学生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和12之间的有机联系,为随后学生有意义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通过写乘法算式和出发算式,感受到因数是成对出现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写一个数的因数时,一前一后成对地写出来,写好以后是一串从小到大排列的数,从而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而对于总结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及其个数时,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感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我在课上对于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教学所花的时间比较多,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想想做做”没来得及完成,十分遗憾。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14

  我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人教版教材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人教版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让学生用24张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式就不仅限于乘法,有个别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我班也有个别学生在学习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由于这节的概念较多,因此有不少是由老师直接告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4和24、6和24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24是4的倍数,那反过来4和24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24是4的倍数,反过来4就是24的因数,接下来就是6和24的关系,同学们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

  ①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

  ②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

  通过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比老师给予有效得多。学生就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了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15

  《因数和倍数》是新旧教材的精典内容,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翻阅了好几个版本的相关内容,教学案设计几易其稿,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当下课铃声响起那一刻,听到学生争论不休的走出教室,不仅感慨万千。回味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体会:

  一、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处理教材:

  数学教材凝聚着纵多专家、学者的经验和智慧。仔细研读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仔细研读有助于你对教材的理解。在研读中我发现在此教学内容中数形结合是多种不同教材版本要渗透结合的数学思想,但也有的教材没有结合,那么到底哪种效果好呢?为此我对试教后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大长方形”形式引入,更有助于学困生对5不是24的因数的理解,所以我对教材内容的飞机图作了改动,这是其一。其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还体现在:对教材中让学生找18、30、36因数这一内容,备课中我们发现教材没有例举找单数的因数,这样不利于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所以我把30换成了23,才有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一个数的因数特征的精彩发言:有的数的因数个数是双数,有的数的因数个数是单数、有的数的因数只有他自己和1。其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还体现在:对于因数和倍数韦恩图的表示方法,我直接让学生在练习时进行尝试,学生同样得以解决,节省了教学的时间。

  二、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前课后的“边角料”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多,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为此对于教学任务重的课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前一分钟学生注意力还没集中的时候进行课前谈话,形式内容要注重趣味性和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如本课的教学环节一我安排在课前进行,利用学生进入微格教室上课前一分钟时间进行了“猜谜语和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这样既落实了教学环节又节省了教学时间,更重要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作好思想上和学法上的准备,可谓一石三鸟。课后通过游戏——破解数学宝盒的密码,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下课,让学生自己课外去研究。

  三、学生建构意义需要一个过程

  受老教材的影响,总想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意义的理解在学生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之前学透,所以把教学时间的重心放在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意义的理解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曾把例2放到第二教时完成,甚至出现把因数和倍数意义上一教时的想法,实践后发现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意义理解不透不是由于教学处理的问题,其本质学生建构意义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教材中把因数倍数及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方法放在一教时有他更深的意义,目的是通过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加深对因数、倍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找中体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内涵和外延。所以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意义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出XX是XX的因数或倍数,而是让学生经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后,直到最后判断中出现:16是倍数,8是因数,但学生能清楚说出其错误的原因,从这题的学生反应看,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理解是深刻的。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16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第一节《倍数与因数》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一道脑筋急转弯题作为谈话引入课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2的倍数、5的倍数,学生发现2的倍数、5的倍数写不完时,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让学生尝试说出3的倍数。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我组织学生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

  三、学练结合,及时把握学生学情。

  在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初步认识了倍数和因数以后,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练习中加深理解概念;在探究出找倍数的方法以后,及时让学生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并适时进行针对性练习,巩固新知。

  课尾,我设计了四道达标检测练习,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本节课重要知识点进行检测,及时掌握了学生的学情。

  纵观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17

  《倍数和因数》,由于之前没上过这册内容,在看完教材后就和同组的老师说,这个内容好像挺简单的。不过上完这节课后这个想法却烟消云散,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上,而且在课堂中存在了很多在预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下面对自己的课堂做一些反思:

  1.在第一个环节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中,首先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你是怎么摆的,有几种不同的摆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抽象为具体讨论的数学问题。在抽象出三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后,我以第一个乘法算式4×3=12为例,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本来以为说:“4和3是12的因数,12是4和3的倍数”应该是很简单的两句话,学生应该会说,可是当请学生来自己选择一个乘法算式来说一说时,好几个学生却被卡住了,还有的说成了4是12的倍数。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自己在介绍时运用的不到位,一个是比较小,后面的.同学都没能看清楚;另一方面我预想的比较简单,所以说了一遍后也没请学生再复述一遍。在说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时应该在中相继出示这两句话,这样的话让学生看着说印象会更深刻,相信学生说的也会比较好。

  2.第二个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从上一个环节我最后出示的除法算式中引入:我们知道了18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8呢?通过疑问来激发学生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学生很快能找到,但是并没有找全,于是再问,那又什么办法把3的倍数找全呢?学生自然想到去乘1,乘2,乘3……,也就按顺序找到了3的倍数。在分别找到了2和5的倍数后我问学生:观察上面这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请了好几个学生都没能找到,最后还是老师告诉了学生倍数最小是?最大呢?

  针对最后请学生找一找发现倍数的共同特点这一问题,我觉得我在设计时问题提得太大,太笼统。学生听到问题后可能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找什么。可以问:刚才找了2,3,5的倍数,观察这几个数的倍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学生就会比较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结果。

  3.第三个环节是探求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是一定困难的,而这个环节我处理的也不到位,学生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掌握的不够好。

  我一开始设计请学生自主找36的因数,在巡视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时间倒是花去了不少。所以我觉得是否可以先从12下手,因为前面一开始已经找过12的因数了,如果这里能用12做一下铺垫,可能找36的因数时就会好一些。

  在学生自主探索完36的因数有哪些后,交流不同学生的结果,有一位出现了1,36;2,18;3,12;4,9;6,6我就问你是怎么找到的?学生说是用除法找到的,于是就用36分别去除1,2,3……得到了36的因数。其实这里除了用除法来找之外,还可以用乘的方法来找,而乘的方法似乎对于学生来说在找得时候还更简单一点。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一对对的找对于找全一个数的因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而我却把这个方法忽略了,所以学生对于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不够深刻,在练习中也发现做的不理想。

  4.第四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我设计了2个小游戏。一个是看谁反应快,符合要求的请学生起立,这个游戏学生参与面广,学生也感兴趣,还从中发现了找谁的学号是几的因数,1每次都会起立,就更好的巩固了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反应比较慢。第二个小游戏是猜一猜老师的手机号码是多少?但是由于前面时间用的比较多,所以没来得及做。

  原本认为简单的课却一点都不简单,每个细小环节的把握都要求我去仔细的钻研教材,设计好每一步,这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18

  教学中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是就不局限于乘法,有一部分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也有很多学生学习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3和12、4和1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12是3的倍数,那反过来3和12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12是3的倍数,反过来3就是12的因数,接下来4和12的关系,学生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比老师给予的有效得多。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19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从而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以及倍数和因数的特征。

  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因此为了让乏味变成有味,在课开始之前,跟同学们讲了韩信点兵的故事,从一个同余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告知学生所用知识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很大关联,引导学生认真学好本节课的知识。

  在教授倍数和因数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不同形状下所得到的不同乘法算式,通过这些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并且让学生自己想一道乘法算式,让同桌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从学生的自身素材去理解概念,使学生对新知识印象更深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数和因数。但是,在这一环节中,由于紧张,忘记让学生从“能不能直接说3是因数,12是倍数”这一反例中体会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以致到后面做判断时出现很多同学认为“6是因数,24是倍数”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将教材中先教找一个数的倍数改成先教找一个数的因数,也正因为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有难度,所以,我先让学生根据之前例题中的三个乘法算式来说一说12的因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来找,并且初步让学生感受有序的思想,给学生一个方法的认知。为了让学生得到反思,在找的过程中,请学生互评,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请学生自己纠正,在错误中产生反思意识,从而能够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课堂机智将其很好的转化成学生所需达到的目标,以致跟预设的效果不一致,学生没有很充分地得到反思。并且对于课堂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得还不够到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契机,今后,我会不断完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20

  在上学期的白纸备课活动中,我们高年段数学抽到的教学内容就是因数与倍数,这个内容是我没有教过的,在看到教学内容时,我心里不禁在打鼓,我能找准教学重难点吗?能突破重难点吗?一连串问题涌了上来,最后我还是让自己冷静下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教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梳理出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设计游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完教学过程后,我也与同组的老师交流了活动体会。原来在老教材中没有因数这个概念,只有约数和倍数,而且是由整除的概念引入的,但因为我是第一次教学这个内容,很自然的就没有被以往教材的.教学定式所束缚,尝到了新教材的甜头。现在刚好又教了这个内容,仔细参考了教学用书我才真正领悟到了新教材的新颖所在。

  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实际上,由于乘除法本身就存在着互逆关系,用乘法算式(如b=na)同样可以表示整除的含义。因此,新教材中没有用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不必通过12÷2=6得出12能被2整除,进而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再通过12÷6=2得出12能被6整除,进而6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在这儿,用一个乘法算式2×6=12可以同时说明“2和6都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这样的设计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让学生在学习时尽量避免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学生对新知掌握较牢,在实际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处理的,学生乐学,思路清晰。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21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学生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本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

  二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帮助孩子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22

  《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教学已接近尾声,但练习反馈,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细细思量,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而且去问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烦”,“很烦”,“太麻烦了”。

  在了解了学生的感受以后,我又重新通过练习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况:

  (1)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一个数;

  (2)三种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乘积的'情况(“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没有学到):

  ①两个不同的素数;

  ②两个连续的自然数;

  ③1和任何自然数。

  另外,我又结合教材后面的“你知道吗?”,指导了一下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完成练习时,让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

  想来想去,还是真得很怀念旧教材上的“短除法”。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23

  《公倍数和公因数》在新教材中改动很大,新教材将数的整除中有关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内容精简掉了,新教材突出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究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突出了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注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以后与以前的教材相比,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缩短了抽象概念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运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怎样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一个正方形;用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一个长方形。在对所发现的不同的结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考,对直观操作活动进行初步的抽象。再把初步发现的结论进行类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再揭示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等图式,显示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是删掉了一些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后继学习没有影响的内容后,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是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时由于采用了列举法,学生得花较多的时间去找,当碰到的两个数都比较大时,不仅花时多,而且还容易出现遗漏或算错的情况。相比之下,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先根据概念采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待学生熟悉之后就教学生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的安排效果不错,学生也没感到增加了负担。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24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课堂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分类标准,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在例1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同时思考其标准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得出:第一种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商是整数,另一类是商是小数;第二种是分为三类:一类商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另一类是循环小数。究竟怎样分类让学生在争论与交流中达成一致答案分为两类。然后根据第一类情况得出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整数除法中,二是必须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其次,厘清概念倍数和几倍,注重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因数和倍数都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而必须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对于倍数与几倍的'区别:倍数必须是在整数除法中进行研究,而几倍既可以在整数范围内,也可以在小数范围内进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围较之倍数范围大一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练习设计容量少了一些,导致课堂有剩余时间。

  2.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还应该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用字母来表示。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25

  《倍数和因数》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要上好一堂课非常不容易,在课前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查阅了有关参考资料,进行了认真备课,但实际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1)关于本课教学的顺序。按教材的安排是先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再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及一个数倍数的特点,最后学习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和一个数因数的特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本课的教学时间较紧,因此在备课时曾想在学完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后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再学找倍数的方法,以便在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但考虑到知识由易到难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还是按照教科书上的顺序进行,实际上下来在倍数上用的时间太多了,造成在教学找因数的方法时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效果不理想。体会:可以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并且在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时适当渗透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2)关于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上课前我感觉学生对倍数和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可能会理解不到位,就想利用班级中学生的父子关系来说明,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较自然贴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因而没有采用。

  (3)关于操作的必要性。一开始摆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得出三个积是12的乘法算式,备课时我想这里的操作可否省去?一方面用去时间较多,对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如果说是培养操作能力也不是在这个时候,另一方面这节课练习时间比较少,挤出的时间可用于练习,后来还是否定了,尽管类似的活动经验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过,但在这里,再次经历操作活动可以唤醒学生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再一次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和12之间的有机联系,为随后学生有意义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4)关于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教材努力淡化“告诉”的痕迹,而是在提供必要方法指导的基础上,将学生推向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前台。学习找倍数的方法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用乘法和加法比较方便。学习找因数的方法时,根据因数的意义,利用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及其个数,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感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 篇26

  一、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的一幅情境图,本单元就出现了“数的世界”单元主题图。在教学中,我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来组织教学的,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然后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习的成果;最后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很快找到了整数、小数、负数,而且也找到了橙子卖完了用“0”表示,图中有一个凳子、一张桌子用“1”表示,更多的是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二、数形结合实现有意义建构。教材中对因数概念的认识,设计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写出乘法算式,再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思考“哪几种拼法”时,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地学习”;学生对因数和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建构,这是一个“先形后数”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抽象的过程。

  三、探索活动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运用做记号、列表格、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发现规律和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困惑:

  1、第一次真正开始教北师大教材,最大的感觉是教学的空间真的扩大了,课堂活跃了,但是同时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的时间也增加了,每节课从学生的反馈看来,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各种问题,教材中太缺乏那些能让他们成功的“基础性”题目,整个一个单元只有一个练习一,那六道题目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能否多给孩子们一些选择。

  2、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因数”这个概念,比较“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和“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约分”,总觉得后者容易接受吧。这一改好像我们还得教学生家长,就真的有学生家长投诉说“老师啊,你教错了,那不是因数,是约数……”,让人哭笑

【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0-17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04-22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04-11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反思11-14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04-07

通用版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04-06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10篇)05-08

因数与倍数教案11-25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