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话与对话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06 18:35: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对话与对话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对话与对话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对话与对话教学反思

教学对话与对话教学反思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到: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教学对话与对话教学反思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多少人阅读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成功之路。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如同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之后,感受很深的就是这点。《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他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并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针对目前学生不喜欢读书的症状,本文是一篇有教育性的课文。我在教学本课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质疑铺垫,读中理解:

  学生熟读课文后质疑,作者为什么以“书”为侣?“书”给作者带来什么好处?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汇报,老师相应的进行指导。学生在质疑中抓住重点并理解了课文。

  2、联系实际畅谈感受:

  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作者认为“书”是自己的`“朋友”“家”,学生体会后畅谈感受,,激发读书的欲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想一想自己是怎样读书的,效果如何。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参考书提到的读书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有了好的读书方法,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这点效果很好。

  3、落实小练笔,深化主题:

  根据课堂中的畅谈,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读书方法写出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鼓励学生可有自己尝试的读书方法,也可采用作者的读书方法,总之,要在读书中寻求到乐趣。

  教学之中的不足之处:

  1、教学中感到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是朗读指导不到位。文章中准确、 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2、还有就是要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检查,让学生的预习起到作用,落在实处,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对话与对话教学反思3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教学对话与对话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惯例还是以教材的蓝框导读语为指导,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1、梳理出季羡林和苗苗谈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2、对不同问题,两人的见解是什么;

  3、同学间探讨读后感受。

  不足之处:

  1、根据教学重点,我由题目开始,提问:“这难道是一篇童话吗?”引起学生对题目中小苗和大树对应人物的思考。但是,孩子对于苗苗是小苗可以理解到,但是为什么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就只停留在岁数的'差距上,忽略了象征含义:“小苗”暗指苗苗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求学路上需要汲取营养;“大树”暗指季羡林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好似根深叶茂的大树。

  2、在寻找、勾画不同话题的见解时,没有直观的表格或者带箭头的板书,容易造成少部分学生虽然找得到每一次季羡林提出的见解,但是不能区分是针对哪一个问题提出的。(在同步练习时填空)

  做得好的地方:因为班级拼音普遍不好,特别是平翘舌和前后鼻音,所以我把学生向上网录音中错误率高的字整理出来,课前单独板书纠正读音,并举例强调字音。

  之后还可以将口音特别重的学生(谢欣钰),单独发送标准录音,让他们先听再跟读,再自己朗读,最后录音。

教学对话与对话教学反思5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呢?在教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对此有了很多思考: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塑造学生的心灵,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就表达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突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清,若但读物得宜,便会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学生一旦与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渐入佳境。教学中要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合学生实际,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写作“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无知,更坚强,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相处得更和谐”。

  写作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常常能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常常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编滥造。本人认为,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再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

  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学作品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要激励学生去创造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与人类爱美的天性分不开。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即创造美。我们要告诉学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提高这些方面能力同时,“趁热打铁”,触发学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创造美的激情。

【教学对话与对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04-1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04-01

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03-29

小班社会桌椅的对话教案反思12-21

如何与孩子聊天对话09-2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案09-15

《表达编对话》教案09-15

对话广播稿11-0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