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妈妈保护宝宝学步的妙招

时间:2022-06-01 09:22:36 启蒙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帮助妈妈保护宝宝学步的妙招

  宝宝学步时期是关键,不当的学步过程会使宝宝骨骼、脊椎变形。所以妈妈们要注意了,关注宝宝的每一步、每个走路姿势,并做好保护。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如何保护学步的宝宝?日常生活该注意什么吧。

帮助妈妈保护宝宝学步的妙招

  不学爬就学走两大影响

  “宝宝真聪明,没学爬就开始学走了。很多妈妈都把宝宝过早学走路看成是聪明健康的表现,不等经历爬的过程就直接教他走路了。

  专家解释说,宝宝的脑神经及骨骼、肌肉发育都需要一个过程,由坐到爬、再到走是这一过程的相应表现。之所以先让宝宝学爬是因为这时候他的骨头特别柔软,很难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爬可以让脊椎、骨骼和韧带逐渐受力,慢慢增强各部分的力量。

  如果太早就让他站起来走,身子站不直,老想弯腰,腿的负重又太大,脊椎、骨骼就跟着弯曲,脆弱的小腿骨还会变形,长大了就会变成X形或O形腿。

  除了骨骼、脊椎变形,不学爬就学走还影响宝宝视力呢。几个月大的宝宝视力发育还不健全,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都是小“近视眼,而爬可以让他看清有限范围内的东西,慢慢调整,让视力正常发育。

  但走路的时候就需要看较远的地方,宝宝看不清,只能眯着眼睛努力调整屈光度和焦距,无疑会损伤眼睛和视力,严重的还会患上先天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上眼睑下垂和近视,对眼睛造成一生的伤害。

  同时,宝宝都是在室内爬,可以避免强光对眼睛的刺激,而学走大都在户外,尤其是阳光强烈的夏天,紫外线和红外线会伤害视网膜,让眼睛出现刺痛、流泪等病症。

  此外,宝宝爬的时候仰着头,前庭会受到刺激来增强平衡性,要是跳过这个环节去学走,长大后不但平衡差,而且连脾气都会变得暴躁,没有耐性。

  宝宝学步需经过三个阶段,妈妈如何做好保护

  宝宝长到10-11个月大,就开始跃跃欲试地站起来,摇摇晃晃自发地要走路了,兴奋的妈妈往往迫不及待地就拉着他的手想让他快快走,而这样做对宝宝学步不仅没有好处,更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专家表示:宝宝学步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妈妈应学会不同的保护措施。

  1、摇晃期

  有时候妈妈拉着宝宝学走路,宝宝却突然大哭起来,手臂也不能动了。专家说,这种现象在宝宝刚开始摇摆着走的时候很普遍,是因为牵拉的时候,手臂关节脱臼了。

  专家提醒:宝宝手臂要是脱臼了千万别转,也别揉,找专科医生将关节复位,很快就好。但是,如果一直采取这种牵拉的保护方法,造成手臂习惯性脱臼,就会严重影响宝宝肘关节的发育。

  正确保护:妈妈对宝宝学走时的保护和鼓励是最关键的,其实最好的保护是站在宝宝身后,扶住他的掖下随着他走,但这样半蹲着你会很辛苦,所以不妨用一块布围住宝宝的前胸,你从后面提着布来帮他找平衡,这样就省力多了。或者,在宝宝初学步的时候,让他在学步车里练习,车的四面都有保护,他想走想坐都可以,大人不但可以把自己解脱出来专心守着他,而且还不用担心他会摔倒。

  2、扶物行走期

  宝宝慢慢找到了走的“感觉,两条小腿儿开始用力抬高,向前迈步而不是蹭步。

  专家提醒:宝宝能这样走的时候,你可以把学步车撤掉,让宝宝练着扶着床沿或扒着小车走,大人在边上看着别让他摔了就成。

  正确保护:如果你不放心让他扶着东西走,还可以把双手放在他掖下,但要让他独立走,手劲儿慢慢变虚,直到慢慢松手。

  3、独立行走期

  宝宝开始下意识地挣脱妈妈保护的手臂,自己独自摇晃着走了。虽然走起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但你完全不必担心。

  专家提醒:

  宝宝自己走需要一个心理过程,一开始有玩具逗他,他会很感兴趣,但最怕的就是摔倒。倘若只是没站稳坐在地上,那妈妈一定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这样他就会很勇敢地接着走,而且会很爱走;倘若摔得很严重,甚至受伤,他就会害怕,很长时间不敢走,这是很正常的防御反应,最好是慢慢鼓励他,缓一段时间再走。

  正确保护:

  宝宝自己走也需要父母的保护,比如父母面对面蹲下,让宝宝在中间来回走,距离要从近到远一点点调整。或者,给他定个距离,像是从床走到沙发,父母最好跟着。

  一般,宝宝到2岁左右就都会独立行走了,所以妈妈们不要着急,别强迫他走,但如果2岁还走不稳或不会走,就要带他去医院检查了。

  宝宝学走路时需要注意什么?

  1. 注意时机

  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随着宝宝肢体运动能力的日益增强,在经历翻身、坐、爬、站之后,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学走路并没有所谓最适当的时机,必须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还没有到达学走路的年龄,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愿,那就不能强迫宝宝去学走路,否则很可能对肢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 注意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3. 注意异常

  O型腿大多属于生理性的表现,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自然恢复正常。不过,仍有小部分宝宝是因为腿部发育异常所导致,必须接受治疗。如果O型腿现象持续到2岁以上,或是发现有其他不正常症状出现,例如宝宝走路时膝盖部位的稳定性不佳、走路时有疼痛的感觉等,就应该尽早就医诊断,必要时还要转诊到小儿骨科,做更详细的检查与治疗。

  在宝宝学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原则,来检测宝宝腿部发展是否出现异常。最基本的就是观察宝宝的双腿(整个下肢),看外观有无异常,比如单侧肥大、大小肢、长短脚等。一旦发现宝宝双腿皮肤的纹路出现不对称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现了长短脚。另外,注意宝宝的髋关节在走路时是否能顺利张开、有无发出声响。如果有这种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问题,比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在经过检查确诊之后,如果宝宝腿部发育的确出现异常,医师会根据骨骼异常程度以及年龄来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穿戴矫正支架和手术矫正。需要手术矫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并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