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07:44:59 生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是由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三人合著,该书主要介绍了毛泽东同志对热爱读书,并非从书斋式的学问研究出发,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目标。早年的毛泽东同志,承继了中国知识分子读书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追求,当他真正走上革命的道路,便自然而然地将书运用到救国、治国的革命实践当中。读书,可以说是毛泽东同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故事广为流传 —— 青年时期,为了锻炼毅力在街头读书,以求闹中取静;战争时期,在最艰苦、最紧张的环境中,书籍是最宝贵的财富,他对书籍爱护有加。但因形势所迫,有时不得不放弃所有书籍,每逢这时,他都十分伤心。他的大部分藏书,特别是他有过批注的书,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最终搬运到了北京。解放后,他将卧床一半的位置留给了书,为的就是能更便利地取书、读书,真正做到以书为伴。

  今天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主要是从马列著作、哲学、自然科学、逻辑学、政治经济学等几个大的方面回顾毛泽东同志的读书生活,毛泽东同志的读书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正是基于这种认知,毛泽东同志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在逄先知同志记录的毛泽东同志外出所带书目中,从古至今,从马列主义到百科全书,竟有百余册之多。

  二是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毛泽东同志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说,读书不要盲从,不要迷信书本,要学会独立思考。毛泽东同志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

  三是大量批注,不动笔不读书。毛泽东同志读书有写批注的习惯,这是他受徐特立同志“不动笔,莫读书”做法的影响。徐特立同志曾说:“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懂、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这些教诲,毛泽东同志一生都在实践,且受益匪浅。

  四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年老的也要学,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毛泽东同志几乎把一切工作之余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于读书了,经常忘记吃饭和睡觉。即使到了晚年,他追求知识的欲望也丝毫未减,仍时常拿着放大镜仔细研读。这位伟大的领袖,几乎是在他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五是注重实践,读无字之书。毛泽东同志认为,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个大学校,那里面的东西——无字的书,多得很,学之不尽,取之不竭。他一生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这使他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能够很好地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工作忙”并不能成为理由,要用毛泽东同志的读书精神时刻鞭策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保证应有的读书时间,更好地学习成才,更好地读书明志,以书中汲取的理论和智慧为指引,积极融入履职为国、履职为民的政协履职实践之中,努力为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献计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