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拍摄构图的要求和技巧

时间:2022-03-17 12:35:24 摄影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静物拍摄构图的要求和技巧

  导语:静物拍摄构图也是很讲究技巧的,那到底讲究什么技巧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静物拍摄构图的要求和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静物拍摄构图的要求和技巧

  主题的选择

  对于拍摄主题的选择,拍摄什么样的照片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兴趣。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一定要像其他人一样拍摄水果或者鲜花一类的,可以开放性的选择拍摄对象。比如首饰和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彩石都是常见的装饰品,它们较为小巧,而且样式种类较多,从它们开始下手,也是不错的选择哦~ 静物拍摄构图技巧

  拍摄银饰手链这类饰品,可以用大光圈拍摄把背景散景化,便可呈现出一个个发光的小圆圈,为图片增添美感。

  对于具有名族风的饰品,可以搭配一个陈旧的化妆盒,让图片呈现出一种怀旧风。

  这些平时不起眼的小彩石被单反相机放大的呈现出来,每一个都具有它独特的色彩和纹理,仔细观察是不是也别有一番趣味呢?

  把你想说的话通过上面的拍摄方式呈献给你心爱的他(她)吧~

  对于拍摄这些小物件来说,拍摄时要作近距离摄影,因此使用的器材应从近距摄影的角度来考虑。所以对于镜头的选择,笔者建议选用中、长焦镜头或者微距镜头。使用中、长焦镜头时,镜头与被摄体的最近对焦距离可稍大,布光比较方便。但如果您对拍摄画面的细节要求高一些,那就应该选用微距镜头来拍摄。

  正确使用背景

  选择一个好的背景对创作一件成功的作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静物拍摄来说选择的背景最好能够简单而且漂亮,这样不会对你所拍摄的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一面淡雅素色的墙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白色的背景墙,使整张图片看起来简洁大方。

  如果你想使画面看起来颜色更加丰富饱满,不妨找一些和实物相匹配色调的背景或者是反差大的背景。

  具有沧桑感的背景墙与前景的和谐搭配,使画面看起来更加饱满。

  对于拍摄戒指类的银饰,可以选择颜色反差较大的亮色背景,便可凸显出银饰的质感,且令画面看起来不那么单调。

  对于一些比较小的实物,有可能用不上使用背景,所以我们可以使用一个衬底来代替,例如黑色的天鹅绒会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它能够吸收光线,使衬底看起来是纯黑色的。

  构图

  对于静物拍摄来说,它不局限主题元素的个数。所以构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拍摄前应该充分考虑如何使你的作品做到各种元素的最佳组合,既可以让画面看起来充盈,留白适当,也能抓住观众的视觉焦点,不使画面看起来散乱。下面笔者就给大家介绍几种静物拍摄常用的构图技巧。

  1.三分构图法

  三分构图法在摄影中是最基础也是最为安全的一种构图方式。将画面的上下左右各平分为三等份,他们的四条等分分割线相交成四个点,这四个点被称之为趣味中心点,是安排作品的最佳位置。

  摄影中常用到三分法构图。

  2.散点构图

  对于拍摄非单一物体来说,散点构图是静物摄影中最常用的构图方式。散点构图是把物体布满整个画面,不刻意去突出某件物体,完全是自由松散的构图结构。通过疏密或色调去组织画面,使无序的画面置于有序之中。这种构图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拍摄者的创作空间,不过要使画面看起来不过于凌乱,各位朋友还得下一番功夫。

  运用散点构图法的时候切记不要把物品集中堆在一起,这样会使画面看起来比例不和谐。

  3.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构图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一种构图方式,动感最强。如选用的得当的话,拍出来效果会非常好。

  4.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通常是以三个相同性质的主题构成画面的三角形整体。由于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由不同方向的直线合拢而成,而不同的线条组成不同的形式的三角形,产生不同的趋势和变化,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三角形构图拍摄,可使图片的主次分明,疏密相间。

  5.对比构图

  对比是构图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比的极化在摄影中被广泛应用,例如色彩对比、质感对比、大小对比、阴暗对比等等,比比皆是。但是这种构图方式也最难拿捏,能成功运用对比构图的作品多数不凡。有一定摄影基础的朋友不妨多多尝试。

  实色的葡萄与透明的器皿形成对比,玻璃的光滑材质与底布的褶皱形成对比。

  光滑表面的金属质镜子和布满纹理的木板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拍摄是不是多了几分趣味性呢?

  光线的运用

  静物摄影的主要表现是突出物体的质感,要将其表现出来,除借助于某些道具外,关键在于光线的运用。静物摄影中常用到的光线有直射光、柔光、侧光以及顶光。

  1.柔光的运用

  在静物拍摄中,打柔光是经常会用到的一种用光方式。它不局限于拍摄某一类物品,只要你想让你的影像表现出朦胧柔美的情调,便可使用这种用光方式。

  柔光拍摄中会使用到柔光罩。

  2.直射光的运用

  直射光适合于表现一些质硬的物体,会给观者带来一种明了、强悍的感觉。

  直射光可展示硬质物体的金属质感。

  3.侧光

  正面光由于不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所以一般多用做辅助光。侧光则立体感表现较好,也最适宜表现物体的质感。因此,静物摄影中最常用到的就是侧光。

  对于拍摄瓷器来说,宜以正侧光为主,柔光和折射光最好同时应用,在瓶口的转角处保留高光,在有花纹的地方应尽量降低反光。

  4.顶光

  顶光最近似于太阳光照射的方向,所以这样的用光方式可以模仿阳光投射的效果,并且使拍出来的照片有一种高光感。不少作品采用这种光做主光。

  在很多摄影爱好者的印象中,认为光线越复杂越好,喜欢把所有光都照射到被摄体上,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不但不能体现出光的层次感,相反会给人留下乱糟糟的感觉。

  最后笔者再给大家提个醒,在拍摄中不仅布光要合理,使用光线的先后顺序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重点把握的是主光的位置,然后再利用辅助光,来调整画面上由于主光的作用而形成的反差,突出主题的层次,控制投影。

  色调与情感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只是记录下真实,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观者感受到它想要表达的情绪。色调是表现情绪的主角。好的摄影作品通常可以传递给观者情感。

  静物摄影常从道具、色彩的选择,灯光的布置以及背景的取舍去营造不同的色调,表现不同的情绪。有时在一个色调中有一点对比强烈的色调,犹如柔和的乐曲中插入一句悦耳的高音,特别提神,静物摄影中也常采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体。

  充分运用到色彩是笔者较为喜欢的一种摄影方式。着重表现元素的色彩,使之为画面增色,营造意境。好的照片一定要让观者有想象空间,例如上图的高跟鞋让笔者想到了女人,它随意摆放的姿态仿佛像一个性感尤物慵懒的坐在自己的心爱的玫红色宝座上,在等待着她的梦中情人为之宽衣解带。整张图片凸显的冷艳高贵之感不言而喻。 暖色调也是静物拍摄中常用的一种色调,它色温柔和,会给予人一种想要靠近的感觉,通常被用来拍摄具有怀旧风格的影像。例如上图,铜制怀表、皮革记事本、小的铁质物件、随意蜷缩的图纸,整幅图配上暖色调,宛如呈现出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富豪的书房一角。

  摄影技巧书籍

  摄影 社会 空间

  顾铮

  《摄影 社会 空间》的主题是“摄影·社会·空间”,收入这个小辑的四篇文章(包括一篇译文)试图从不同角度与不同学科领域展开对于这个主题的交叉性考察。这个努力同时包括了尝试以跨学科的方式展开对摄影的社会实践的考察。比如,收入《摄影 社会 空间》的《影像的功能:城市改造中影像作为表达与干预方式的可能性》一文,就出自年轻的社会学研究者姚瑶女士之手。

  虽然这是一本理论性质较强的书籍,但也不乏对优秀摄影家的关注。本书发表的朱浩、骆丹两位摄影家的访谈,一定会对具有摄影理论热情的人产生如“头脑风暴”般的智力刺激。冯原先生的散文与日本摄影家森山大道先生的散文也为此书增色不少。当然,资讯性也是本书主编的努力方向,这在书评与评述性报导方面有所体现。而“观念摆渡”这个栏目,既是有关摄影文化研究的经典文本的译介,具有独立性,同时也可纳入海外资讯的广阔视野中加以认识。

  视觉文化读本

  罗岗

  在讲求效率的时代,视觉超越听觉,图像统治文字,电子媒介的图像实时(现场)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诱惑力。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都被纳入到“视觉文化”的范畴之中,各种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视觉文化”似乎演变成为一个纷繁、杂乱的概念。在本书的序言中,编者罗岗就“视觉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规范,将其与通常所说的“视觉艺术”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视觉文化使人们观看图像的场所发生了变化。视觉文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构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如影院和艺术画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

  这正如伊雷特·罗戈夫(IritRogoff)指出的:我们留意到的一幅画可能出自于一本书的护封或一则广告中;看电视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观看者的个人行为;我们可以像在传统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从录像带、飞机或有线电视上看到电影。正像文化研究已寻求了解人们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创造意义的诸种方式一样,视觉文化首先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在观看过程中,人们也同样能够见到经典,只是图像经典在这时已经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由此,所谓“读图时代”的来临,也就是意味着多样化的视觉研究不仅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正在改造整体性的社会结构。这需要研究者有新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

  “视觉文化研究”正好提供了建立这样一种新的理论领域的契机,《视觉文化读本》则是展现了各种研究的可能性及成果。无疑,不论是本雅明时代所强调的摄影技术,还是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科技,都是“视觉文化”赖以发展的技术平台。伴随着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兴盛,“虚拟空间”介入现实空间,“视觉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电视直播改变了电影将过去延时记录下来的做法,把远处发生的事情同时地呈现出来,更重要的它还意味着主体将更紧张更有效地去看、听和感知生活世界。整个世界在瞬间被远程地呈现出来,而关于这个世界的幻想也毫无限制地迅速传播开来。书中“看的方法与日常生活”一章,便分析了视觉文化如何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时空在技术作用下似乎被整合在了一起。

  现代文化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视觉文化读本》中的文章便是在对这一趋势做出各自的回应,通过“视觉文化”之眼,来“观视”这个世界,不是把文化单纯看成是现实反映的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是看成构成和改变现实的主要方式,在构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能动的作用。

  西方摄影文论选

  顾铮

  《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的预设对象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搞理论”的人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从事与接受高等摄影教育的师生以及广大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反观中国的摄影与摄影教育,一向以实用为指针,一味强调实际技能而忽视理论,这也是造成现在不重视“理论”的原因之一。这其中当然有不得已的苦衷,如“理论”人才不足,但这并不等于上述有关人士就没有理论上的兴趣。只是问题在于,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足以让人们认为当得起“摄影”文论的发好选集。

  本书虽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但读者定位并不仅限于“科班出身”。本书节选的文章范围丰富,既有专业级学术大师的史论文章,也有布列松这样伟大摄影师轻松幽默的文笔,十分值得研读。19世纪,技术的变迁诞生了摄影术,伴随其发展的是西方社会的城市化和文明进程,摄影的理论大系便孕育其中。所以,本书作为西方理论的概览,业内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