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3-04-26 19:19:5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1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名叫《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著名文学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书中通过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作者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像老铁匠、老石匠、卖菜妇女、卖炭人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看似渺小、看似平凡,但渺小中见伟大,平凡中见真情。书中还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小学生形象,有表现优秀的,也有表现一般的;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差的。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肯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最打动我的是《意外的事故》那一篇。那是小学生安利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三年级的学生洛贝谛在校门口为了救一个自己并不认识的小男孩,自己的脚却被卡在了车轮下面,受了重伤。读了这个故事,我发自内心的佩服洛贝谛,他当时仅仅是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就能奋不顾身地去救一个陌生人,真是一个舍己救人、关爱他人的小英雄!人人都会爱,人人都有爱,但大多数人只是限于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好友。而洛贝谛却跟别人不同,小小的年纪,他就能做到不光爱亲人朋友,也爱陌生人。如果是我的话,在突如其来的险境面前,目睹一个我并不认识的人遇到危险的时候,我可能就只是一个呆呆的、受了惊的旁观者。我真应该向洛贝谛学习,学习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对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要付出关爱。

  读着《爱的教育》,我感动颇多;合上《爱的教育》,我心潮澎湃。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就站在我眼前,感染了我,教育了我。想想自己,真的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有那么多的地方需要向他们学习。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向洛贝谛、卡隆等优秀人物学习吧,少一点自私,多献出一点爱,用爱的钥匙去打开人们封闭的心扉吧!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2

  通过这几天生本教育理论研修班的学习,我们先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立时让我耳目一新;又听了四节生本教育课,耳闻目睹“生本教育”的成果;接着又听了承德教育局副局长萧俊泉教授的《新课程背景下生本教育的管理与实践报告》,有茅塞顿开之感,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铺天盖地,作为处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无不摩拳擦掌,纷纷投入到了教改的热潮之中。那么,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呼声极高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然而在以上的教育观中,老师的仍是排序在第一位的,学生为主体仍是排第二位的。诚然,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导,但教师如何“导”,导到何种程度?“导”在课堂教学中占多少比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真正体现?我们的研究却重视不多。而郭思乐教授正是抓住了这些问题,站在教改的至高点上对生本教育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激扬生命。而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宗旨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对待教育,如果我们能表现出教育的文明和气度,那学生一定能给我们带来一份惊喜,一份感动。”郭教授充满教育智慧的话语让大家心里豁然开朗。

  生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里表面上看不过是句序的颠倒,实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则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因而我们说教育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师都认为孩子只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案以教师思路为主,以教师好教为原则,牵着儿童鼻子走,扼杀了儿童自主认识事物的积极性,因而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也许有人会说:“是啊,我们知道儿童有认识能力,可就是他们不愿学习,怎么办呢!”其实,学习与吃饭一样,是人的天性,孩子们是爱学习的。我们都知道,小孩子一旦接触了外界,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经常问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可是,经过几年、上十年的教育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不管知道不知道,再不愿意问为什么了,这是为什么?这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我们仔细想想,就可以醒悟,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郭教授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定教。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学习处于最自然的状态。“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采取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应该追求和推崇的。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规律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

  生本让我们激动,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树立生本主义的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去探索、去研究、做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有太多的教育家推崇爱的教育,因此老师们也积极将“爱”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然而作为教师,光有满腔的爱而缺乏耐心,我想那并不是真正的爱。

  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位非常有耐心的老师,有时甚至可以说是缺乏耐心。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三年,在这重要的一年里,我再一次接触到了一年级的小朋友。我很开心,因为我期待弥补过去对待一年级学生经验上不足的遗憾;我也很苦恼,因为和之前的班级相比,新一届的小朋友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特点。每天,小朋友们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让我从耐心处理到应接不暇直至丧失耐心。幸运的是,在我身边总有前辈老师帮助我,指导我,鼓励我。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词语:“感统失调”,也叫作感觉统合失调,它是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学习能力障碍。对于这一词语的认识和了解,我想我得感谢同办公室的'王老师。王老师也是一位一年级班主任,在她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小朋友:当其他同学已经快速、整齐地排好队时,他却仍是慢慢悠悠地踱出教室,手上还莫名地不知在玩着什么;当其他同学能够自觉地在作业本上画好计分线时,他却连计分线该画在哪儿还不知道,甚至在老师帮助放好直尺只需他画上一笔的情况下,他竟然偏离直尺,径直往别的地方画去……

  直到有一天,王老师回到办公室,对我们说:“这个孩子有感统失调,我好心疼他。”然后,王老师开始尝试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可家长们的态度却让她感到失落。面对家长如此消极而又有点抵触的情绪,王老师用一个真实、成功的事例最终说服了家长。原来,在王老师原来的班级中,也有这样一位感统失调的学生,然而由于发现的时间较晚,等到意识到的时候,孩子只能依靠药物来治疗了。面对孩子因为长期服药而体质愈差的情况,家长们曾一度想要放弃,但在老师的耐心劝导与陪伴下,孩子后来在初一摸底考试中取得了班级第二的好成绩,走上一条不一样的希望之路。王老师深知7岁是帮助孩子治疗感统失调的黄金时期,因此她在教学中对这个小朋友充满了耐心。

  当他又一次手舞足蹈地从教室里出来排队时,王老师鼓励他:“你今天能做到快速排队,真棒!王老师期待你下次能安静、整齐地排到队伍中,好吗?”直到他能做到排队快、静、齐。当他还是不会画计分线时,王老师就利用课余时间把他带到办公室,手把手地去教他,一遍又一遍,直到他不再有错误。

  王老师说过:“如果说自闭症的孩子是遗落在地上的星星,那么感统失调的孩子就是折翼的天使。”就在几天后,我偶然的发现我们班也有一个“小天使”。在小尹同学接连四天的迟到后,我忍不住把他堵在了教室门口,问他:“你知道你今天又迟到了吗?”结果却只换来了他漫不经心的一句“我知道啊。”同一天,在我不知强调了多少遍课间安全问题后,他依然在玩危险游戏,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来问:“老师有没有说过课后不要玩危险游戏呢?”竟然换来了他同样的回答。我又问:“你是不是没听到老师说的话呀?”他回:“好像是的吧。”这时我才意识到似乎有那么点不大对劲。于是我赶紧联系家长,值得庆幸的是,尹妈妈每周坚持着让孩子接受注意力训练。对于家长这么重视孩子的问题,作为老师,我在第一时间就表示了支持与配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也试着去包容孩子的一些行为,耐心指导他的不足,另外,每天我都会和家长分享他的作业情况,对孩子和家长进行鼓励。随着家长与老师的耐心陪伴,小尹同学的表现越来越好,我相信他将来会变得更棒!

  耐心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我们不追求事业的辉煌,只需保有一颗平常心,用朴素的爱与耐心对待学生即可。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4

  “老师,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带着这样的目标和自豪感,我开始了我的教师实习之旅。在过去的50天里,教学理论逐渐转化为教学实践,模拟教学成为真正的面对面教学。虽然粗糙,但慢慢成熟,让我实习的生物化学充满了未知、惊喜和快乐,当然也有挫折和困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年来,以成为高素质优秀师范大学生为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三个月的实践让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快乐。同时也把我的教学理论变成了教学实践,把虚拟教学变成了真实的面对面教学。三个月实习,现在回想起来,短暂的实习生活,感觉可以说是不错,真的.不错。我走在实习校园里,同学们说:“老师好。”“好老师”的感觉真好。我有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叫上瘾了。

  三个月的实习让我感触良多。我的实习班是四年级,一大群少年可爱活泼好动调皮捣蛋。记得第一天上教室,下午有同学送我自己的画,我很感动。

  听了一周的课,终于走上讲台,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出道”。当然,一开始的心情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5

  他是这样一个倔强的小男孩,即使他感到内疚,“我错了,原谅我。”从他嘴里说出这样的话很难。往往是心软,也不表露出来。

  看完这篇xx,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爱。虽然费鲁乔平时。他从来不在口中表达对家人的爱,但到了关键时刻,他用行动写出了一首爱的颂歌,一首英雄的赞歌。

  现在,我回忆起我的奶奶,这让我更加想念和爱我的奶奶。我奶奶活着的`时候对我很好。好像我奶奶从我出生就一直在我身边。我慢慢长大,外婆从托儿所和幼儿园接我。照顾我,爱我,这辈子带我去玩。所以我特别喜欢奶奶,很欣赏她。我打我奶奶的背,她奶奶高兴地说:“孩子真孝顺!”

  奶奶很知足。只要你说“奶奶辛苦了”或者“奶奶,你真好”,再给她搓背搓腿,她就更满足了。现在奶奶走了,我很难过.

  费鲁乔走了…我们的小英雄走了…一个美丽的童心也走了…

  我们要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时光,努力为短暂的人生旅途留下一些美好而难忘的回忆。“自古以来,没有人死在生命中,我要取丹之心。”

  英雄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需要勇猛无敌。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一个人的努力,充分展现了人性和爱的光辉。

  费鲁乔是一个冷静面对死亡和威胁,表现出崇高爱心的值得赞美的英雄。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6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爱是永恒之光的灯塔。他专注地看着风暴,但没有动。爱情丰富生活,就像一个装满酒的酒杯。《爱的教育》是80年代出版的刊物,对我来说算是“很老”了。但是当我翻书的时候,我和它的差距就消失了。在书中,作者用“爱”的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部作品的名字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心”。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式的儿童小说。从一个叫恩里科的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角度来看,他在一个学年里写了他的故事。爱情是整部小说的主旋律。用最浅显的台词,把世界上最伟大、最平凡、最简单的爱融合在一起:学生的爱,老师的爱,父母的爱,孩子的爱,同学的爱.每一种爱都不震撼。

  尊重每一个人,不管他有多卑微,多可笑,记住每一个人都和你生活在一起,有着同样的精神。叔本华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经在做了。在《爱的教育》这本书里,也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这位绅士的儿子诺比斯和他班上最小的孩子烧炭人的儿子贝蒂吵了一架。诺比斯知道自己错了,无法为自己辩护,于是愤怒地对贝提喊道:“你爸爸是个乞丐!”伯蒂突然脸红了,默然不语,放声大哭。当他回到家时,他把一切都告诉了父亲。之后全身一片漆黑,短炭炉把儿子带到学校向老师诉苦。碰巧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脱外套。当他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时,他走进教室,学习了这个故事。君子取诺比斯曰;“按我的话说:‘我说了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父亲。请见谅。如果我父亲能牵着你父亲的手,那将是莫大的荣幸。”诺比斯不情愿地按照父亲的话向梯子道歉,绅士伸手指向炭炉,炭炉紧紧抓住它。然后,烧炭的人捅了他儿子一刀,他儿子一把抓住,扑倒在诺比斯的怀里。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一直需要尊重。但是,它来自于别人的爱,来自于社会和世界的爱,因为有爱,世界才精彩;因为爱,人的心胸才会宽广。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尊重的`种子无处不在。爱、包容、理解汇成一片汪洋大海,叫做“尊重”。

  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有很多想法,我回想起我的生活。当我遇到向我乞讨的孩子时,我对他们很冷淡,但卡罗娜愿意把自己的零花钱给一个赔钱买笔记本的同学。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残忍和渺小。夏丐尊老师在翻译《爱得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像一个没有水的池塘,它不叫没有水的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什么都没有。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7

  其实我早就想要有这本书了,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我。我想,这爱的教育是教育。

  疑问,我得到了这一本书。

  这本书中记录着意大利小学生每天所过的生活与接触到的人,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描写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对老师和同学深厚真挚的爱。

  我最喜欢是这本书中的“卖炭人和绅士”,它写了:人和人同等的,贫富之分。不能一点小小的差距而贬低他人的等级。就算是再富有的`人也犯错,而不能他富有就纵容他。文中诺比士的父亲不富有而欺负穷人的绅士。你去尊重他人,他人就会尊重你。要养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世界和生活,是起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爱,是很好的教育方法。它并来逼迫你去,而是加以行动上的教育。了烦恼,的精神上的脆弱。这爱的教育,这是理解。

  但是,问题是解决了,我又有了值得我思考的问题:爱,是呢?

  有人说被爱是幸福,有人说爱是动力。到底爱是呢?我从来思考过问题,只是知道我是爸爸妈妈爱着的,而未对他们说过我爱你们。我不知道我对爸爸妈妈的爱是?学习上,我有对老师的爱;友情上,我有对的爱;亲情上,我有对远在天国的爷爷的思念的爱。但是我对爸爸妈妈的爱是呢?是空虚的吗?

  空虚的爱,又是呢?

  想到,一本小小的书,会给我极大的思考,这应该我读完后的感受吧。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沉浸在爱的海洋中。从中,我领悟了;再坏,再可怕的人也会被受融化。遇到可怜人应当伸出救援之手。爱能挽救一切,爱是黑暗中的一束阳光。你愿意付出,得到的惊人的收获。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8

  最近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以至我必须写一篇学习读后感的文章。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突出而严重的问题。

  同杜威“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怀特海“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一直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极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怀特海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

  怀特海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广泛接触和评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外,还深刻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阶段和学习道路。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而成长和智慧发生在自由所给予的创造机会与学生学习知识之间达成平衡之际。他提出“教育韵律”——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认为这三者不断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精确和掌握的发展始于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学校若脱离这一大致的计划,将违背学习的自然韵律。显然,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延伸,它有益于教师认识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值得我们深深体悟。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xx-2020)》,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9

  卡尔·威特刚下生的时候,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明显先天不足。

  婴儿时期的卡尔反应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老威特无法掩饰作为父亲的悲伤,曾经哀叹:“这是遭的什么样的罪孽呀!上帝怎么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呢?”邻居们是一些善良的人们,可是在心底里的确认为卡尔是个白痴,而且还在背地里为孩子的未来和威特一家的处境犯愁,当时就连卡尔的母亲也不赞成再去花功夫培养儿子了,她绝望地说:“这样的傻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罢了。”

  但是老威特说:“我52岁才得到一个儿子,怎么会不爱他呢?我要用我以为正确的.方法去爱他。我已制定出周密而严格的教育方案。现在儿子看起来虽然毫无出色之处,但我必将他培养成非凡的人。”

  就这样,老威特抱着一种坚定的信念,让当初的“傻”孩子变成了一个“天才”。

  老威特说:“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一直受到教育家们的怀疑,也许是因为我的教育观念冒犯了这些权威们业已形成的信条吧。好在我每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我始终坚信,只要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才。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连我的儿子这样生下来毫不出色的孩子,在经过精心培养以后,也能获得如此成功。”

  ——这一点我也坚信!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10

  今天又是一次绘画课,有点感触,来说几句。

  我发现家长们来接孩子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看看你画的?没老师画的好看啊~”

  实际上,我觉得“画的象不象”只是家长们对孩子绘画作品中形象的一种评判,俗话说:“照猫画猫,照虎画虎”,其实说的是一种模仿和观察力。由于幼儿的认知、思维的局限,在观察事物时不可能很全面,也许只抓住自己看到的某个特征,这时大人们就会觉得不象,但是在孩子看来,她看到的事物就是这个样子的。只要孩子捕捉到了事物的基本特征,那么我们就不能单纯的从象与不象来评判孩子的绘画作品。

  孩子不是为了绘画的结果而画的,对于他们而言,并不计较画得象不象,而是他们在画、在涂,他们沉浸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绘画就是他们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我们应该多支持多鼓励孩孩子。

  我们老师在选择幼儿绘画题材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

  在孩子绘画过程中,有时候孩子画错了怎么办?通常我们的做法是让他们干脆换张纸。但有时我们也会将错就错,鼓励孩子另辟新径。

  绘画的过程也是孩子在想象的过程、思维的过程、表达的过程。所以当看到孩子画出我们难以理解的“怪物”时,或看到画面上互不相干的事物时,我们不必惊讶,因为孩子眼中的世界原不同于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

  你可以请孩子解释一下,或许你会有很多惊喜的发现——孩子的想象原来这样丰富,孩子的思维原来这样有趣,你可以从中了解孩子的世界。同时孩子在解说过程中,大脑经过记忆改造、表象重构等过程,这将促进他抽象思维的发展。

  一次绘画课,我发现妍妍左顾右盼迟迟不肯动笔。问她怎么了,她低着头小声说:“上次画的画,妈妈说我画得乱七八糟,一点也不象。”这位妈妈的“心直口快”竟使孩子驻笔不前。不要轻易否定孩子,尤其在不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的情况下。孩子是从别人的眼中认识自己的,如果他得到的总是否定的信息,渐渐地,他对自己也会持同样的否定态度,而一个人地自我意识将影响他整个人生。所以当孩子向你展示他地作品时,认真地看待他地工作成果,鼓励他,讲出自己地真实感受,与他讨论。孩子在成人认真聆听和注视下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受到重视的成就感。

  每个孩子都有她的'优点和不足,不要拿别人的长处和你孩子的短处去比较,那样只会伤害孩子,多给孩子重视,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在她并不反感的前提下。遇到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可以和我们老师及时的沟通,只要我们一起想办法,问题会解决的。

  坚持让孩子学绘画的家长也可以看出来,绘画的进步不是一步登天的,需要我们长期的积累,我们学习了,也要经常的复习、练习,多给孩子自信和勇敢,相信我们的孩子是最棒的!孩子们的进步是一点点的累积的,有的最初是不敢画,不愿画,画不好,没耐心,不生动……

  现在我们班的绘画课,我上课的时候也成为了一种享受,感觉就想是你找到了懂你的知音,你说什么,孩子们能立马给你回应,真的很欣慰,现在每次绘画课结束后,家长们来接,都会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你画的啊?老师没帮忙啊?真不错,有进步”

  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感到最幸福,开心的事,您说,我说的对吗?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04-26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6篇04-27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13篇05-05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范文集合04-26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03-31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模板锦集6篇06-21

继续教育教育心得体会01-10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04-14

学前教育心得体会范文-教育心得体会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