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时间:2023-07-01 17:52:2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呼兰河传有感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呼兰河传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呼兰河传有感1

  小学时,我就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之后又读了好几遍。以前我经常感叹当时封建的社会。而现在,我更感受到了中国的“双面性”。

  我认为这是一本两面性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轻轻翻开乌黑的封面。第一面的情节是灰色的,毫无色彩,平淡的叙述,将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呼兰河这个小城一定不繁华,也没什么特别美的,值得惊叹的地方。就像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那些事一样平凡,甚至荒唐。这个小镇里,随处可见人们因迷信,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他们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如活在梦中一般。只是麻木的活着,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开始时不禁心痛的我现在根本不知道哪个迷茫的人值得我去怜惜。萧红则将它们描写的好似凄凉的暗灰色纱布,不知不觉的笼罩着这整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读到这里的我有了一个梦想,我多么想改变人们的观念,统一大家的思想。让所有中国人携手迈进和平,真理,科学的'未来!

  而反之,《呼兰河传》这本书的第二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这就像是个转折点,第一次读,我就被园子里的一景一物深深迷住了。风光是那么的优美而自然,祖父是那么的怡然又悠闲;那里的景物都是活生生的,像是有了生命,跃然纸上,充满着生机,充满了快乐,充满着自由!祖父的园子简直就如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记”般,是一个世外桃源。

  祖父的园子就像是一幅明亮的、美丽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充满着爱。记得小学时学过这么一段话:“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花就开花,愿意结瓜就结瓜??”,完全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它们的事情,没有人去干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种生活是多么的惬意啊!我真向往我也可以有这样的生活。如果可以的话,我多么想变成花园里的倭瓜、黄瓜,做个自由的生灵??童年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快乐,那么的让人留恋!童年的小作者在园子中日日都无忧无虑的玩耍,充满了幸福与快乐,不禁也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

  记得还未踏入初中校园之时,外公常常带我去农村玩,一进大门就是大片菜地映入眼帘。我跟外祖父去菜地,他种菜,采自己种的草药。我就一边看着,不时的捉蝴蝶,玩蚂蚱。祖父也曾教我拔杂草。但我懒惰的很,一直分不清哪是杂草,哪是庄稼,只把难看的,看不顺眼的拔掉了。可外祖父一点也不生气,总是笑呵呵的看着我,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小宝贝,小淘气??”。傍晚回家,或捧着采得的野花,或捏着捉来的蚂蚱,一路的欢声笑语??“祖父的园子”使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又重新回到了乡村生活。不时的会有些伤感,我同样希望中华大地上也可以如此,每个人的脸上并不是写满了工作与学习的压力和劳累,而是幸福,美好。大家互帮互助,感受人性的光辉,合作的力量。

  两面性的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这个小镇,它可以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萧红年幼的内心里,有自由美好的园子,也有漫长的封建社会。而更多的,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就是当时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不禁意的又想起小学时的那段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2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最近,我喜欢上了被作家茅盾这样评价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随着它,我慢慢走进了萧红小时候眼里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的一个边远小城——呼兰河。

  女作家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河畔。她半生漂泊,命运多舛,年仅31岁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等。写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虽苦多乐少,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还被外祖母用针扎过手指,却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后花园,她把玫瑰摘下来,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里人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储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锯,便椅子腿上锯一锯,床沿上锯一锯。吃饭时,她还用这小锯锯馒头;睡觉时,做起梦来也会喊:“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快乐,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十分可贵。

  当然,这本书也讽刺了当地人的无知、迷信和各种陋习。像老胡家的童养媳,天天被婆婆打骂,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婆婆却以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贴、跳大神一类的办法来治她,还把她按进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反而把她给“治”死了。这些描写不禁让我们对这位童养媳,以及书中其他遭受陋习迫害的人,增加了无限的同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呼兰河一带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可爱的小萧红,更让我了解了偏远地区人们的迷信以及各种陋习的可怕之处。我喜爱这本书——《呼兰河传》,我喜欢小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人的回忆与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亲自去呼兰河看一看……

读呼兰河传有感3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呼兰河传》,读完以后,感叹道“这真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故事情节很普通,发生在乡下的事情,发生在呼兰河这个小镇上的有趣事情,大概人物有:作者、祖父、团圆媳妇、有二爷、冯歪嘴子和老厨子,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个故事:作者喜欢吃,有一次,一户人家的一头小猪乱跑掉进井里了,大伙把小猪抬上来的'时侯,小猪已经死了,祖父立即拿了钱,买了这头小猪,回家以后,祖父把小猪贴了泥,放到了坑灶上烧过了一会儿,便可以吃。有一次,一只鸭子又掉井了,因为鸭子比猪更好吃,所以作者要把鸭子赶井里去,被作者的祖父给看见并阻止了。

  这个故事就透露了作者天真无邪的心和热爱乡村生活,思念乡村生活,也告诉了我们作者小时侯发生在呼兰河镇上的有趣故事,这本书比较独特,它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全书共七章各自都有特点,但是又是一个整体。

  这真是一本好书呀!

读呼兰河传有感4

  《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创做这篇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写下了《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这本小说让我读着读着仿佛看到那里的景色:灰色的天,灰色的人,灰色的景象,仿佛整个天和地都是灰色的,这里经常发生一些离奇的故事如;有很多人或者牲畜掉到泥坑里,有两个学徒为了一个妇女而吵架……。我的'童年生活原本是寂寞的,是祖父让我的生活便得多姿多彩让我的童年不再寂寞,而且我的童年也因此充满了童趣。

  萧红作家的童年生活是十分有趣的,可以让我们值得回忆与欣赏的。我的童年也是如此美丽充满童趣的,记得我5岁时,我去老家玩,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去我的萍萍姐姐家邀请她到我家玩,她答应了,我和我的萍萍姐姐,一起爬树摘果子吃,还比谁摘得多呢!那时候的我可厉害了,能摘到好多果子,也能爬的好高,摘果子摘得我们感觉差不多了,就从树上慢慢的走下来然后便一边倚着树根一边休息,一边吃自己辛辛苦苦从树上摘下的果子,那感觉可爽了。可我更喜欢和我的萍萍姐姐一起在田埂上种地一起种地,于是我便不停的央求萍萍姐姐一起去田埂,起初她还不答应,可是呦不过我这个有点小可恶的表妹,于是便和我一起来到我家的田地,我先问爷爷和奶奶一起要了两把锄头我用的是奶奶那把,我把爷爷的那把给了我最喜欢的萍萍姐姐。我们一起拿着锄头来到菜地上种地,我还是不太会这些东西,于是我就一直呆呆的看着我的萍萍姐姐是怎么下种的。她先拿起锄头,把锄头竖着高举过头,然后往下一挥,看上去可好玩了。然后一直这样不停的做,挖到了一定的深度然后把菜籽放进土壤里,然后把刚刚挖出来的土壤放到他原来的位置上。我看着我心里痒痒的也想去试试看种地是什么滋味,于是也照着萍萍姐姐照做了。可是就这么一锄,我的脸上到处多是土壤,萍萍姐姐看到了哈哈大笑当时我急的啊都想哭了,我心想谁这么好笑呀。把我心爱的萍萍姐姐都笑得肚子疼了。我顿时感到脸黏黏糊糊的,于是去找了一下镜子,照了一下。一看,也忍不住哈哈大笑了,我的脸真像一个小花猫,呵呵!

  怎样是幸福的童年呢?是父母之间毫无间隙,在温柔地爱他们的孩子时,同时维持着坚固的纪律,且在儿童之间保持着绝对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法国安德烈·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举杯祝贺那个无忧无虑的黄金般的孩提时代,它就像冬夜里的星星,五月的晨露。

读呼兰河传有感5

  刚开始读《呼兰河传》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看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读呼兰河传有感6

  萧红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我对女性作家的作品格外喜欢和偏爱。认识萧红是在很早很早前的年轻时期。认识与了解萧红是从介绍与评论她的文章开始的。那时读了她的故事:她与萧军,与端木蕻良的感情生活开始的。只觉作为女性她是那么幸运,但是从生命角度她又是那么短暂。

  小学课本中有她的《火烧云》一课,那么生动、形象、跳脱、有趣的短文。选自呼兰河传但是对于这一刻的把握和理解,并自己没有十分到位。

  后来的某一年,在承教五年级上册时有一篇《祖父的园子》,也是萧红的作品,也是出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只觉得好,喜欢那句“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喜欢那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同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作者用灵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祖父园子。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因为喜欢,所以急忙找来《呼兰河传》读了起来,我被作者的'假家乡所吸引,当然,也模仿着写下自己的家乡,这本《呼兰河传》是我那一年的重大工程和重大收获。

  这篇自传体小说,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作者以童年视角讲述了我家,及我的童年生活。用孩子的眼光写欢乐及悲苦,打量穷苦人的生活。

  萧红写到祖父的园子、我家的粉房子、租户赶车的胡家、小团圆媳妇、跳大神……她写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她写场景逼真自然,贴近生活原型。就连她笔下的家乡的豆腐、家乡的火烧云,都无比的珍贵,活色生香。她家乡有这样的一个家长,不过了,就算倾家荡产也要买一块的呀!

  萧红写文章,像一个小女孩串珠子一样每个珠子都不大,但不同的珠子串到一起,就形成了文脉,行文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来了。不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忆了往昔,而且也表达出了对温暖和爱的痴痴追求。因而,在整个《呼兰河传》的叙事中,作者一直都将抒情的笔法渗入到叙事文体中,使其叙述模式充满了散文化的情调。有欢乐、有悲悯、有礼赞,也有觉醒。

  旅居他乡、久病缠绵的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叙尽了对故土和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怀念之情。同时在这部作品中,洋溢着作者的生命体验,使萧红的文学之歌,像花儿一样绽放。

  呼兰河——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她对呼兰河的深沉,刻骨、真挚的爱,至死不渝。

读呼兰河传有感7

  那诗意般的描写语言、打破传统小说结构的文笔、有象征性的写作手法与独特的第一人称童年视角,是《呼兰河传》的点睛之笔。也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旧中国的`人性扭曲与人们的愚昧。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部分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观摩了团圆媳妇悲惨的一生。团圆媳妇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却已经嫁给了老胡家,天天晚上被她婆婆打,她婆婆还说团圆媳妇得了病不能着凉,于是用棉袄把她的头蒙起来,明明是想憋死她,表面上还很关心她,简直太虚伪了!

  更可气的是,她婆婆还逼她“洗澡”,这可不是普通的洗澡,这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按进60多度的沸水里煮三次!最终团圆媳妇晕倒了,而老胡家却都很开心:她晕倒四、五天,就庆祝四、五天;晕倒七、八天,就庆祝七、八天。真的是太没有人性了!如果我在场,一定会把老胡家全都暴打两遍!

  在老胡家的迷信这、迷信那的折腾下,团圆媳妇被活活得累死了,但最令我感到愤愤不平的是:埋葬团圆媳妇时,老胡家把它举办得像过年一样!太没良心了!

  这让我想起作者在这本书最后写得那句话,“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是呀!如此扭曲的人性和封建的愚昧,是多么难以忘却!

读呼兰河传有感8

  呼兰河,遥远地去了,那血雨腥风的日子末了,那愚昧的封建时代更显得遥远,一份永违的单纯也被掠走了......

  呼兰河,是灰暗的。灰暗的天空,灰暗的日子,灰暗的社会......旧思想贯穿着所有人,封建迷信更是少不了,跳大神,拜龙王庙等。团圆媳妇的走更是令人同情。她一个年仅12岁的小姑娘,却承担着那么多风风雨雨,尽心尽力,却还要遭尽打骂,被视为妖怪,用热水烫三次,这过的是什么日子?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让天下多少无辜的妇女受尽了屈辱?团圆媳妇终于在打骂中,旧思想中倒下了,了却了一生一世的委屈。啊,多么可怜的孩子,此时,我的`泪花不禁涌上了眼眶,怜悯已挣脱了我的怀抱......也许,在当时这司空见惯,但在现实中却能让我们泣不成声。

  呼兰河,更是纯真的。人们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的,从不担忧什么。摘黄瓜,种粮食,采蘑菇,喂家畜......在那时都不足为奇,现在却稀少了。早晨,叫卖的,担菜的哼着小曲儿;正午,耕田的,喂鸭的拉拉家常;傍晚,人们在树下乘乘凉,聊聊天;每逢节假日,姑娘们梳妆着自己。这,就是呼兰河独有的淡雅,纯朴。

  《呼兰河传》给我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我庆幸着自己能生活在这男女平等,比较和平的新世纪,但又不忍纯朴就这样去了,并一去不复返。啊,我感慨万千,现在的新时代与封建社会真是截然不同!但不经历风风雨雨又怎能使人类文明迈进一大步呢?正是过去了那么多事,历经了那么多兴亡朝代,才使时代变迁着,并日新月异啊!

  找回那份纯朴,让社会更加和谐,也许这就是“中国梦”吧!

读呼兰河传有感9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感触很深。这本书里的有趣故事很多,如唱秧歌,放河灯、跳大神、野台子戏和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作者萧红用优美的语言来为我们描绘了她快乐却又孤寂的童年

  这本书是作者萧红的自传。小时候的萧红是一个好奇,调皮的小孩,她有一个慈祥的,疼她,爱他的祖父。在祖父的后花园里,她总缠着祖父陪他玩儿,和他一起捉蝴蝶,一起摘花草。有一次,他还在祖父的帽子上插满了红花,有意思极了!小时候的萧红还是个馋嘴猫,祖父经常会烧淹猪或烧鸭子给她吃,无论萧红犯了什么错,祖父都不会怪她,我认为祖父是一个慈祥、爽朗、宽容的老人。我的外公也是这样的好人。小时候,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我几乎是由外公带大的。外公走到哪,我就跟到哪儿,外公带我到田地里,用打火机烧虫子给我玩,用布带子绑着南瓜给我当球踢,和我一起养小鸡小鸭……看着小说里的祖父,想着自己的外公,心里暖洋洋的`!

  当然,小说里也描写了那个年代的许多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任意抽打小团圆媳妇,我看到这儿,心都纠起来了,很厌恶那个凶恶的婆婆,同时也很同情小团圆媳妇。而最令我气愤的是,站在旁边的人,没有一个肯伸出援助之手,上去替小团圆媳妇解围。这也让我看出那个年代的庸俗和无奈。

  在这本奇特的小说里,萧红以她幽默而富有韵律感的天才笔触,明快而万物有灵的童谣风格,为我们展现了她的童年和那个时代的画卷!

读呼兰河传有感10

  德国的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最近读完了一本令人回味无穷的好书--《呼兰河传》。

  这本书是民国女作家萧红的绝世之作。作者朴实清新的语言仿佛一个少女以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我们,慢慢地给我们讲述她的童年经历。

  在这本书中,第三章令我难以忘怀,作者讲述了童年时期与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溜土、浇菜。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作者也抢过来浇。奇怪的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空中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这样细腻生动的语言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走进了作者的童年,和她一起玩耍。

  可惜这些游戏在当今社会中变得不起眼了,网络游戏成为了“新宠”,人们只会待在家里,守在电脑前饶有兴致的玩着。许多人把它当作一种时尚,也许这种游戏的确十分刺激,但缺少了与家人和朋友的精神交流,人与人之间变得非常冷漠。我还是有一些羡慕书中的那些孩子们呢!他们可以在春天迎着暖风在粉红的桃花雨下放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夏天可以拿着网子抓知了,在草丛间听蛙鸣;在秋天爬上树摘下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一个个灯笼一般的柿子;在冬天看着万物银装素裹,抓起雪球,和朋友打雪仗。这样和朋友一起玩耍,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作者的童年有悲有喜,有朋友的陪伴,也有家人的疼爱,《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明白了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正如冰心奶奶所说的:“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读呼兰河传有感11

  我在王老师的推荐下结识了《呼兰河传》。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封面所吸引:矮小的瓦屋上堆着积雪,大地冰封,几棵光秃秃的树站在那里,一只狗和一头牛是这幅画上唯一的生机。我想:也许《呼兰河传》写的就是萧红童 年在乡下度过的情景。

  我本以为,那时的农村也应该非常美丽,空气清新,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人们安居乐业。可是没想到,解放前的呼兰河是如此闭塞,充斥着重男轻女、迷信这些陋习。有一章就是写老胡家的团圆媳妇被打、骂的情景。更夸张可笑的是,小团圆媳妇生了病,胡家不去找医生,倒请跳大神的来,给她吃了很多根本没有科学依据的`“抗鬼”的偏方,最后老胡家竟然听了跳大神的话,把团圆媳妇放进滚烫的大锅中洗三次澡,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最后死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差点哭了。就像书中所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小团圆媳妇多可怜啊,不过才十四岁,就被卖到人家当童养媳,遭受婆婆的虐待,最后还不明不白地死了。

  不过这书中也有幽默,我能够感到作者小时候的调皮和可爱。看她“跑到窗子那里,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捅几个洞,若不加阻止,就必得挨着排给捅破,若有人招呼我,我也得加快地抢着多捅几个才能停止”,或者“在祖母临死之前,病重的时候,我还会吓她一大跳”,看她吃饭时“满手是油,随吃虽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不生气”。萧红的童年虽然没有母亲,父亲也很冷酷,但就像她所说:“有祖父就够了”。她在祖父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呼兰河传》里,有讽刺,有幽默,也有美,即使最后这美已经扭曲。但我更能体会到那深深的寂寞,小城里单一刻板的生活,几乎天天都一样。除了胡家跳大神、大泥坑子这些极少不同的事外,似乎没有其他特别的。就像茅盾所说:“萧红写《呼兰河传》时,心境是寂寞的”。虽然寂寞,可它仍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读呼兰河传有感12

  作者萧红,一代才女,红颜薄命,爱情生活可谓是一本糊涂账。可是她真的是一位天才作家,对生活的观察视角独特、细致入微,文笔细腻舒缓,文字既一板一眼,又生动诱人。

  《呼兰河传》其实很像一部散文,熔铸了萧红丰富的情感。呼兰河在她笔下活了起来,呼兰河的风景在她笔下摇曳起来,呼兰河的民风民俗在她笔下灵动起来,呼兰河的男女老幼在她笔下丰满起来。

  《呼兰河传》以第一人称叙述,不温不火,娓娓道来。读者就好像跟随笔者的脚步,慢慢走进呼兰河这座小城,走进城里的大街小巷,走近他们贫苦艰难的生活。

  小城的冬天非常冷,“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城里住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蜷缩在自己的生活里。

  呼兰河城的十字街、西二道街、东二道街、小胡同,静静地铺展在那里。大泥坑子、瘟猪肉、染缸坊、扎彩铺和卖豆芽的王寡妇都理所当然地存在着,呼兰河不能没有他们,他们是呼兰河存在的见证。

  卖烧饼的、卖麻花的、卖凉粉的、卖豆腐的、卖杂货的,他们与呼兰河城一起呼吸,没有他们,呼兰河就陷入一片死寂。如果说呼兰河是一潭湖水,他们就是一颗颗石子,在湖面漾起一圈圈的.波纹,让呼兰河城有了一点色彩,多了一些生机。

  呼兰河人“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可谓形式多样异彩纷呈。但悲哀之处在于: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呼兰河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他们与呼兰河一起呼吸,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哭泣。呼兰河的人啊!想起他们心里很是沉重,有很多的感慨想诉诸笔端。

  呼兰河的人对一些事格外热心。

  胡家来了团圆媳妇(童养媳),她是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子,长得比同龄人高大,看起来像十四五岁的样子。团圆媳妇“长得黑乎乎的”,整天笑呵呵”,“大模大样”“坐得笔直,走起路来风快”。她来到胡家没几天,就过上了几乎天天挨打的苦日子。婆婆打得太狠,团圆媳妇哭着闹着说要回家,然后就被看成“惊风”“掉魂”“要出马”。

  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纷纷表现出对这件事的关心与重视,热心地出着各种各样的主意。有人说还得继续跳大神,有人说有一个偏方,有人说有一个邪令,有人主张给她扎谷草人烧了,有人说到扎彩铺给她扎一个“替身”烧了,有人说给她画个大花脸,有人说让她吃一个全毛的鸡......

  呼兰河的人爱看热闹。

  胡家两个儿媳妇为了表孝心,经常给婆婆请跳大神的。一跳大神,东院西院的、前街后街的都来了。来的早的坐凳子、坐炕沿,来的晚的就站着,来不及走门口的就跳墙进来。

  团圆媳妇病了,也请跳大神的,人们依然兴致勃勃的来看,就像赶庙会似的,有一种不看白不看,不看就会留下终生遗憾的感觉。听说要给团圆媳妇洗澡了,人们都想去开开眼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了,就像赶庙会似的。

  听说冯歪嘴子要上吊,许许多多的人都要来参观,有的人家是全家总动员,一家能来三四十口子,就好像别人上吊是“趣味无穷”的事情,就好像不去见证一下就少了人生的乐趣。

  呼兰河人的命很是轻贱。

  狗咬了叫花子,咬了就咬了;王寡妇的儿子淹死了,淹死了就淹死了;纸房里饿死了一个私生子,饿死了就饿死了;团圆媳妇死了,死了就埋了,帮忙的人回来就喝酒吃菜,好像过年似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冯歪嘴子的媳妇生孩子时死了,死了就死了,冯歪嘴子和儿子两个人就给她出了殡。

  团圆媳妇死得真惨啊,她是被活活烫死的!说是给她洗澡治病,洗澡的水是滚热的开水,团圆媳妇被扒光衣服抬到缸里,她叫着跳着,人们把水往她头上浇,她昏倒了。用凉水浇醒,接着洗第二次,再昏倒,再浇醒,洗第三次......

  呼兰河的人爱嚼舌头。

  胡家给老太太请跳大神的,就说老太太慈祥,说儿媳妇孝顺。

  团圆媳妇大方,就说她没有“团圆媳妇"的样子;听说团圆媳妇病了,大老远也得跑来打听;团圆媳妇的大辫子掉了,就说她一定是个小妖怪。

  王大姐的大辫子溜光水滑,就指指划划说她的好处;王大姐长得又高又大,就说她膀大腰圆带福相;王大姐脸红得像一盆火,就说谁娶了她谁有福气;王大姐偷偷跟了冯歪嘴子,就说她一看就不是好东西,就说她长得像扛大个儿的,就说她将来必定好不了。

  呼兰河人还爱窥探别人的隐私。

  冯歪嘴子有了儿子,他的窗户外边可谓人来人往,许多人都成了探访员,有男人,也有女人。他们蹲墙根、扒窗户,听到冯歪嘴子的小孩子不出声,就传说冻死了;瞄到炕上有一段绳头,就传说冯歪嘴子要上吊;看到冯歪嘴子买了一把切菜刀,就传说他要自刎......

  这些无聊的人啊!想方设法窥伺别人的隐私,经由自己的想象变成日常的谈资。无聊的神经、扭曲的心理,让他们忘记了同情与怜悯。他们肆意扒开别人身上血淋淋的伤口,送上贪婪的眼光和狠毒的话语,用以填充空虚的脑袋和空洞的灵魂,但他们恰恰忘了,别人今天的痛苦与不堪也许就是自己明天的命运。

  我们常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这部《呼兰河传》又何尝不是呢?封建迷信堂而皇之,街坊邻居或说长论短,或趋之若鹜,或冷眼旁观。同为贫苦民众,却把别人的痛苦当作生活的作料,冷酷的眼神盯着比自己更为弱小者,把他们的痛苦变成心理的满足,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去而无动于衷。

  一部《呼兰河传》,是一个小城里的家长里短,是一个个的人间悲剧,是一些普通民众的愚昧与不幸,也是一部民族的苦难史书。

读呼兰河传有感13

  萧红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便成就了《呼兰河传》。

  在萧红的记忆里,童年,是最珍贵最美好的,童年有烦扰人们却走不过去的泥坑,呼之“盛举”;童年有化子们吐不尽的悲哀;童年有扎彩铺为死人准备的大排场;童年有害五个孩子大闹一场的麻花,和人们花光积蓄也要吃的豆腐;童年有美妙无穷,变化无穷的火烧云;童年还有在精神上的盛举;童年还有和蔼的祖父和承载欢乐的大花园;童年还有令人讨厌的祖母和奇怪的'有二伯……

  这些记忆是一篇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笔下的这个小城并不繁华,都是一些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然而作者却写得如此有趣。

  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大泥坑有六七尺深,车夫和马经常翻进泥坑里去,翻进去了之后,车夫爬了出来,而马就算连滚带爬也出不来。泥坑还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狗、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面,他们想了许多方法,如:拆墙、种树,却没有一个人想过把坑填平。可以体会出当时封建社会人们的愚昧和麻木。

  在充满童趣的后花园里,他与他的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春天,作者爱拔一个白菜,摘一个黄瓜,或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夏天,呼兰河的火烧云也很美,一会儿像一匹马,一会儿又像一条大狗,变化无穷。秋天,后花园要封闭一次的,但秋雨之后,后花园中便开始凋零了。冬天,无聊了,就翻开储物室里的大箱子,里边总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来消遣冬日漫长凝滞的日子。

  但是,可能童年中的乐趣加起来也就这么多了吧。但还有一个一直陪伴着作者的玩伴,祖父。祖父总会包容作者调皮的一切,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常常笑得像孩子似的。祖父还教她唐诗,讲实在听厌了的故事。祖父算得上是萧红童年时期的‘一束光’。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了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小城,一段渐渐为人遗忘的历史,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一个无法触及的世界……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愚昧而又麻木的人们,看到了萧红小时候美好的童年。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不要抱怨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生活知足,平平凡凡,健健康康,这才是我们所向往的未来。

读呼兰河传有感14

  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们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整个村落就像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辨认出哪个是我应当同情的,哪个又是我该鄙夷的……呼兰河人遵循着一种“屏息低头,毫不轻举妄动,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死相,说话就放肆”(鲁迅语)的生活规则。偏偏小团圆媳妇正是这种极度卑琐低下的生活方式的背叛者。她本性天真、善良、活泼,走到哪儿永远都挂满了笑容,打破了呼兰人所遵循的生活陋习。因为她“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因为她“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羞”,所以她被人们认为是“团圆媳妇不像一个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的这些行为,只不过是一个正常人正常的欲求和需要,但在这个人性扭曲的世界里,这些都是不允许的,在这种非人的环境中,她的本性始终被压抑着,她希望尽情展示自己的本性,不愿像其他人那样屈服,过着卑琐低下的生活,所以她感到苦闷。她的苦闷、沉默被认为是一种病,她的婆婆按照习俗请了大神并按大神的指示把她扔进开水缸之中,用开水烫。这个“奇闻盛举”招来了很多的看客。这些人还七手八脚帮忙,直到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死了。”

  如果童年的.花园和爷爷带给了她许多的快乐,那么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人看得透不过气来!让人悲哀!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读呼兰河传有感15

  暑假里的我徜徉在书的海洋中,一本《呼兰河传》深深吸引住了我。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她三十一岁便离开了人世,而在她去世的前一年就写下来这本巨著——《呼兰河传》。其实在我三年级学习《火烧云》时,就已经认识了她。作者丰富大胆的想象,让我对呼兰河美景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从那时起,我的好奇心就开始萌芽了。

  终于能看到自己一直心心念念的书,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我都捧着书,它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让我融入“呼兰河”的世界。《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里面的内容都分成了章节的形式,不难读懂。比如第一章主要写了呼兰河的自热环境和小镇概貌,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像画卷似的将一幅幅场景,一串串故事展现在读者眼前。有集中了全城精华的十字街口,有充满危险的泥坑子,有跳大绳、唱秧歌的,有被婆婆折磨死的团圆媳妇,有老厨子、有二伯,还有卖黏糕的冯歪嘴子。这些,都是萧红童年时的记忆。

  萧红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对童年和故乡的美好回忆却被永远保留下来。和蔼可亲的祖父,是唯一疼爱她的亲人。年幼的萧红帮祖父铲地,把韭菜当成了野草,把狗尾草当作了谷子。萧红很喜欢去祖父的储藏室,储藏室成了她探险的地方。储藏室里的东西样样好玩,样样新奇。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坐海盗船、一起登黄山,春天一起放风筝,夏天一起游泳,秋天的田野里总有我们和稻草人的身影,这些也都是我童年时美好的回忆。

  萧红虽然有一个完完整整的家,但真正爱她的只有祖父。她和祖父在后花园一起玩耍,一起干活,那里才是她的天堂。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更加幸运与快乐,可以无忧无虑、天南地北地去玩耍。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学会生活,懂得感恩,不辜负这份属于自己的小美好。

【读呼兰河传有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心得12-31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3-24

读《呼兰河传》有感12-26

读呼兰河传有感06-14

读《呼兰河传》有感04-23

读书笔记:《呼兰河传》03-3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8-19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17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1-1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