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3-07-10 13:37:2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1

  我的一位书友读《瓦尔登湖》已经20年有余。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在瓦尔登湖的故事里,读出不同的味道吧。

  算上最近这次,我是第四次阅读它。前两次读来“艰难”,一知半解遂而放下它。虽然其自然之理,哲学之思,有独到之处,但颇有难懂晦涩的地方,一如那失去了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的寓言。

  后来在我深爱的岛城,在静谧的乡间,我倒是真正意义上读完了它。那是黄昏之时,乡村被黑夜笼罩,周遭悄无声息,心也渐渐安静,览读此书,顿觉有滋有味,在那个夜深人静的时候,竟也生出清澄见底,为之神往之感。有时想,是否白天的繁忙浮躁让我沉不下心投入这本寂寞却也让人平静的书。凡用心者,皆能动心,梭罗用他的沉静,在文字里尽现清新与惬意。他的《瓦尔登湖》物我相观,到达了述景文字的至高境界。

  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畔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他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与湖为伴的日子里,清晨与朝露为伴,白天与劳动相融,晚上与清澈的湖水交流。湖给了他水源,树木给了他冬日生火的材料,土地给了他劳作的田园,鱼虫鸟兽赐予了他天下最原始的'视听体验,他早已与这片湖泊这片天地融为一体,自然给了他最美的馈赠。“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它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他坐在湖畔,畅然呼吸,定神观察,近身倾听,安静思考。透过瓦尔登澄澈的湖面,如镜子般照见到内心深处的情愫,那片滋润了他的湖水,也成就了他的精神高处。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2

  《瓦尔登湖》最打动我的是那一段最为孤独的时光,对比半年前,现在我更喜欢孤独一人了。我甚至不想告诉人们,独处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妙,因为怕被人知道然后被剥夺。

  但我认为我的这种爱好是最低水平的,我只是注意到一种快感,大约还不足以达到哲学命题。而促使我去探索这个极少人关注的命题,正是梭罗在《瓦尔登湖》对于孤寂的论述:我热爱孤单,我从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伙伴。

  一般来说,和人在一起比一个人呆在家里更寂寞。无论在哪里,思考或工作的人都是孤独的。孤独不是用一个人与他的同伴之间的距离来衡量的。一个真正勤奋的'学生,即使挤进剑桥大学拥挤的教室,也一定像沙漠中的苦行僧一样孤独。

  在瓦尔登的第一年,梭罗几乎什么也没做。从中午到傍晚,他一直坐在湖边的树林里晒太阳。他从不感到无聊,他从不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他实现了精神与肉体的分离,有一个灵魂“我”在身体“我”之上观察,如此真实和赤裸裸的观察,使他成功地对一切行为和后果漠不关心。梭罗独自一人住在湖边,几乎是个隐士。他拒绝社会,因为他认为社会太廉价了。人们必须遵守某些规则,说得好听点是礼貌礼仪礼,这样就可以忍受频繁见面,而不引发相互争吵。

  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拥挤,充满了彼此的方式,充满了彼此的障碍,以至于我们失去了对彼此的尊重。对于所有重要而充满激情的关系来说,少拥有它们也已经足够了。

  在此基础上,我无知地认为他是一个隐士,像中国古代的大多数隐士一样,对自己的名声不屑一顾,逃离至大山深处。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3

  步入21世纪,随着城市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环境日趋恶化。往日的新鲜空气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尾气、工厂的废气。有的时候,我真想独自一人来到郊外,呼吸着我们本应该拥有的新鲜空气,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寒假里,美国著名作家罗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树的沙沙声,鸟儿快乐的歌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满足了我的想法,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梭罗用自己的双手让自己隐居森林的生活变得朴实而又充实。在瓦尔登湖畔,梭声,风拂过的响声,甚至那碧波荡漾的湖水也有声音;一边钓鱼一边思考……

  这本书使我非常受益:一个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么?有人抱怨买不起房子,梭罗用28美元盖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决不了温饱,梭罗每周用少量时间种植农作物,既填饱肚子有补贴家用。其实,一个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获得。人类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一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却没有变化。食物只要填饱肚子,房子只要让人栖息。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已经有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了,他为了更舒适地生活,换一栋别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却了身边美好的事物,这不是因小失大吗?有些人是金钱的.奴隶,天天守着它,为它工作,金钱不成了他的累赘了吗?这些人在社会中占了大多数,他们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有了还想要。他们一辈子都被欲望指使,生活在种种劳苦与不幸之中,他死后,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相反,抛开这些名利,脱去这些华丽的外衣,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无忧无虑,尽情地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无知的人们,快点觉醒吧!你现在做的,就是自掘坟墓,抛开名利,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找到最真实自己,让城市不在被继续污染,使它变得干净而又美好。让自己丢掉种种负担,最自由的最自在地生活才是真!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4

  这是一个有点像“如果西恩潘漂流记”中的故事。梭罗认为,以他的经验相结合,证明人们可以活得更简单,而且更安静,而无需放弃追求物质发达的人类是高贵的优越位置。湖梭罗完成了自己的深度,“测量”,“瓦尔登湖”今天,梭罗再次成为人们文明出行的生活。

  现代生活的人几乎任意的便利,建筑水泥高楼,水泥路,没有灰尘,而地下水污染,臭氧空洞在南极上空的天空,和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的酸雨侵蚀的背面。我们征服,并在同一时间改造自然,并给了自己种植的生态陷阱,导致恶性循环,因而只能用在回归自然的挫折带来的`便利。当奴役我们的祖先,自然,敬畏自然,甚至神化自然崇拜,也是我们的孩子和孙子,但反过来,撕裂,奴役,和自然的统治。读“瓦尔登湖”,让受污染的水安静心脏凉一点,多了几分沉稳和无忧无虑,减少冲动,其实不是时髦,而是一种必然。

  豆类和住房建设,烤面包,并享受城市最文明的人,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如今,越来越多的方便和先进的城市生活的今天,还有那些谁渴望呢?在越来越紧张,收缩自然环境今天的土地上,人们可以有这样的梦想在哪里做呢?

  看完后,我不能完全明白梭罗的行为,他的书有关的思想和行动不能去更多的认可。在夏天的夜晚多年后,我在海湾走在沙滩上,突然你面对自然公园的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我意识到,梭罗和他的著作“秋登湖”与被列入的富人和隐士有巨大的相同之处。

  最后,我明白了:无论多么卑微你的生活,你一定要显露在脸上,不要逃避。即使你是非常差的,而且你的生活的热爱。即使在逆境,你仍然也有快乐和幸福,骄傲的时刻。

  梭罗所看见的人民,那里的生活就像是在宫殿一样,很幸福的生活,并乐意这样做平静和安宁。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5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叫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6

  你或许见过许多人终日追求浮夸而碌碌无为,或许见过许多人恐被其他人孤立而随波逐流,我们生活在这个喧闹繁杂的世界中,就难保内心不被世俗的杂音侵扰。可有那么一个人,他像逆流而上的鱼,他渴望纯净的内心,他与世俗相背离,他不甘于在喧闹中失去自我。于是,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他留下了在寂静之中寻得的永恒。

  梭罗,美国半个世纪以前的诗人、哲学家,他向往一种诗意的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木屋中隐居两年,细致地记录所见所感。

  每一次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我都有不同的感觉,散文中零碎而深邃的思想,在一次次理解之中变幻莫测,而归根结底,我体会到的是他在以平静的心境,领悟一种在自然中最简单的生活态度。

  梭罗在书中曾说:“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用金钱购买的。”这仿佛映射了如今的社会现状,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动地接受各种爆炸性的快速传播的消息,当新闻娱乐八卦挤掉了我们静静阅读的时间,当手机夺取了人们面对面交心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隐藏了思想的火花,我们是否应静下心来思考,放慢脚步,透过时代的镜面审视本质,从虚浮中回归,享受慢生活带来的内心的宁静。

  这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这更是一种世界观与人生观。这个世界并非总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多时候我们无法去选择生活,我们或许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或是适应竞争,弱肉强食是自上古就存在的。这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可是要知道生活并不仅仅是活着,每一个个体的千差万别的体验与感悟赋予每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要活得有思想,不为追求物质生活而急功近利,超乎物外,不被凡世所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豁达。

  这个时代需要这种回归宁静的哲学,它能使狂热的头脑冷静下来,能使人们在迷惘时找到自我,在本我与超我的对立斗争中找到平衡点。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7

  今晚有幸在单位值班,完成本职工作后,翻阅完了剩下几页在朋友那里借阅的一本书,《瓦尔登湖》美国作家梭罗所著。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这是一本静静的书,是一本能让你心灵浮躁变得静寂下来的书,是一本恬静、智慧的书,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湖边,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梭罗在那里一个人生活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

  梭罗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瓦尔登湖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也写了对现代人们的生活物质及人与自环境的和谐作发展出了反思,梭罗写了湖边的.森林的浓郁、苍翠;写了湖上的鸟叫声的甜美、高亢;写了潜水鸟的活泼与调皮,写了松鼠以及各种动物种种可爱的动作……

  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 时光。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持。感谢借阅给我这本书的朋友,同时更感谢伟大的著者梭罗能写出了这样的一本好书。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8

  我,静静地坐在树林之中,注视着不远处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静。岸上一座木屋,朴素而又亲切。湖中漂着一叶扁舟,一个人静静地划着小船,目光沉静而寂寞。木浆轻轻一拨,湖面泛起一阵涟漪,那调皮的阳光,在水中跳跃着,跳跃着,跳向远方……

  偶然之中,翻开了一本书,瞬间被作者恬淡宁静的生活所吸引,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在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

  梭罗1817年出生,在他十六岁时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其思想深受爱默生的影响,成为了当代著名的自然主义者与哲学家,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28岁的梭罗为了逃离城市的喧闹,躲避金钱的束缚,只身来到距小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独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己。

  渐渐的,我的灵魂沉浸在了这一本寂寞的书中,心情也变得寂寞和宁静。正如惠特曼所说:“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了一颗活着的橡树在生长,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那里没有一个同类,他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苍绿黑黝黝的快乐的叶子。”我多希望自己就是一片叶子,与他们相伴为趣,简单快乐地生长。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多希望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车的鸣笛与人们的`叫喊中传来歌声婉转,溪水淙淙;在浑浊的空气里寻找到一寸心灵的静地。

  好在,暑假来了,我们可以停下脚步,走进自然,感受那清风拂过脸颊,阳光跳上肩膀,与蝴蝶一起快乐飞舞的乐趣;暑假来了,我们可以停下脚步,躺在草地上,听听那风,看看那云,数数夜空里那些顽皮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在静静的月光里,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的烦躁与喧闹,吸入一份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合上这本与世隔绝的《瓦尔登湖》时,窗外小虫呢喃,月光如水。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9

  《瓦尔登湖》曾被誉为“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那时,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最高的权力和更多的金钱。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一位智者,拿起了斧头,路入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荒种地,春种秋收。他远离尘嚣,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人,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

  刚开始读时,这一个个的故事情节让我感到枯燥乏味,读了几页我就萌发出放弃的念头。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但是我在妈妈的逼迫下,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只觉得越来越深远,越读越绚烂多彩。

  而梭罗的这种生活方式只不过是在瓦尔登湖,只身幽居长达两年的时间。他独自一人伐木,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捕猎、耕耘、写作,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田园。

  他提倡简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粗茶淡饭或节衣缩食,而是想要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与探索。孤独创造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心中的呼喊。我想,这真理应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吧。

  而这也体现不了,现代生活给人了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们,却是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却又给自己埋下了一个生态陷阱,所以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节奏太快了,以至于我们在悠闲中停不住来欣赏美丽的自然,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皈依。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是寂寞、恬静与智慧的结合。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10

  1845年,一个生活在美国东北部的普通人,放弃了舒适的小镇生活,到人迹罕至的森林小木屋独自生活了3年。

  他没有存款也没有接受救济,而仅仅靠自己种豆子、土豆和玉米来生存,偶尔去旁边的瓦尔登湖钓钓鱼开开荤,看似无衣无食、孤苦清冷的日子,却被他过的有滋有味,瓦尔登湖的荒野就是他的世外桃源。

  作者并不是要我们依葫芦画瓢去过野人般的清贫生活,他只是以自己另类的离奇体验,来诉说自己如何寻找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19世纪40年代,美国建立已经超过60年;今天的中国成立也超过60年,这两个时代何其相似,那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必定有相似之处:崇尚奋斗、追逐财富、贪图物质、喜好享乐。作者告诉我们,仅仅这样会很累,人需要“世外桃源”。

  何谓“必需品”?

  作者亲身验证了,人的必需品其实很少很少:一套手工的衣服、一个自行搭建的小木屋、三张凳子、一把斧头、一个锅、一个碗、一个勺、几本书、一些种子、一把锄头,仅此而已。人需要的少,为之付出的就少。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他自己所谓的“必需品”忙碌,这些挣来的必需品被挥霍、被盗窃、被虫咬或是静静的躺在那里自行消亡,原来发现“必需品”一点也不必需,一切忙碌皆是徒劳。

  何谓有意义的`“劳动”或“创造”?

  “劳动”或“创造”目的是为了与大自然或万事万物进行心灵的联系,这个过程才有意义,而所谓的“必需品”只是顺带而为的副产品。

  “世外桃源”在那里?

  作者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的荒野,为什么?不是因为厌倦,而是因为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平静,就算环游世界此处也好彼处也罢,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因为它只会存在你的心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11

  初次接触到《瓦尔登湖》,是在微信读书上,可惜微信读书一般都被我用来打发闲暇的时间的,不适合被我用来读这些名著,名著还是读纸质书来的有感觉。直到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的语言是如此的匮乏,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深有感触,却没法用与之相配的语言表述出来时,我觉得自己有必要看些写景的书了,于是《瓦尔登湖》就成了我选择的一个目标。可是在我读到目录中的第一个内容《经济篇》时,我一度以为我买了一本假书,还怀疑这些内容是不是梭罗写的,可是翻来翻去发现这本书,这个章节确实是他写的,突然有些失望,有些不知所措,说好的'瓦尔登湖呢,说好的湖面美景,优美词句呢?于是,书的第一个章节被我读到一半就弃之一旁了。

  直到今天晚上,这本书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手上,我跳过了第一章节和第二章节,直接来读第三章《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和第四章《阅读》,我发现我渐渐地被当中的内容吸引了。也因此知道了当初自己以为瓦尔登湖就是一篇极佳的写景的作品是一种大错特错。

  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

  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

  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

  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

  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

  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看到这句话,有种作者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却认为这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的感觉!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瑕。 黎明啊,一天之中最值得纪念的时节,是觉醒的时辰。

  不管怎样,人要有信仰的活着,每天的黎明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将“蓝颜色”说成是“天空的染料制造厂中最真实的出品”,这个说法真的很新鲜!

  这也许就是梭罗最终的目标让知识之花开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村子应该是一座大学,老年的居民都是研究生。人的一生目标都放在了自由学习上!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教案02-21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2-16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2-07

瓦尔登湖读后感02-19

《瓦尔登湖》读后感03-10

瓦尔登湖读后感07-19

《瓦尔登湖》读后感08-06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3-16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3-18

《瓦尔登湖》读后感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