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观后感

时间:2023-09-01 18:30:0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凡的世界》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1

  近日一个人在烟台出差,晚上闲来无事,听闻新版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已经出炉,忍不住要一睹为快。周六晚上在酒店看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已经播出的前六集,过了一把瘾。虽然小说我已经读过几遍,对原着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了如指掌,虽然没有了当年读小说时的那份热血沸腾和感动,但还是被深深吸引住,一直看到凌晨三点。对我来说,这是很久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了。好在第二天是休息日,不用去客户那里讲课,可以安心睡个懒觉。

  从周一开始,每晚下班回到酒店,匆匆吃过晚饭,开始追剧生活。没有儿子的“麻缠”,一个人可以安静地看完两集,完全沉浸在路遥所杜撰的平凡的世界里。看到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和田晓霞等次第出场,就像看到自己久别的老友一样亲切,也没有了一个人在外地出差的孤单寂寞。一边为他们的命运而哀叹,一边也为他们的变化而高兴。

  从少平兄弟俩身上也看到我们兄弟俩青少年时代的影子,同他们一样我们也是农村的孩子,自小生活在贫苦之中,在读书中获得快乐,在求知中滋生梦想,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回忆匆匆那年,往事如昨,与剧中人的感同身受,不禁嘘唏不已。孙少安和孙少平是50后出生的农村孩子,我们60后和他们相差十年左右,相比之下也要幸运一些。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历史性变革让一批批农村孩子有了升入大学和进入城市的机会,这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个人命运,由人及己,抚今思昔,感慨颇多。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我看来,前者只能美好的愿望,或者说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后者则是社会的现实,物质条件和社会大环境的枷锁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以羁绊和桎梏。人们出生的家境不同,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个人也无从选择,但这对人一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少安和少平出生在黄土高原的农村,家境贫寒,少安13岁辍学回乡务农,帮助父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干农活挣工分供弟弟少平和妹妹兰香上学。少安和润叶也是因为家境和自身条件的差异,有情人难成眷属,让人惋惜不已。

  少安在黄土地上起早贪晚不停地辛苦劳作,希望改变自己、家人和村人的贫穷状态,最后和妻子秀莲一起办起砖瓦厂,成为一位农民企业家,走上致富之路,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少平因为去县城读书,开阔了眼界,有了自己的梦想,也有了闯世界的雄心,有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视野。因为当时还不能参加高考,不得不回乡务农,但还是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走出家乡去黄原城里做了揽工汉,最后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一步一步迈向新的人生征程。

  即便人生而有不平等,譬如有家庭环境的不平等,有智力水平的不平等,但惟有知识和努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正因为我们的起点比别人的低,智力比别人差,所以我们没有时间懈怠,更没有时间抱怨,惟有不懈努力并奋力追赶,以期改变个人的命运。正如儒家经典《中庸》中所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好在知识并不独独垂青于那些生在富贵人家的幸运儿,也不会吝啬给于那些蒲柳人家的勤奋孩子,只要他们肯努力地付出,从这一点看上苍倒是公平的。一个人有了知识,便会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有了此种梦想,就会努力奋斗去实现之。勤能补拙,勤能生知,勤能致富,由此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人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2

  没有看过路遥《平凡的世界》原着(前几天随着电视剧进度看了第二部八十多页,原着和剧还是有差异),看电视剧,感觉编导的不错,比较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农村的情景。

  对比于孙少平这个角色,我感到比其幸运很多,也比他能干,能吃苦。孙少平75年上高一,我因初中休学一年76年上高一。孙少平喜欢看小说,而我比其更上瘾。

  幸运是父母从小没有让我们兄弟姐妹饿过肚子,上高中时虽不能完全吃学校学生灶上的饭,(学生灶的面和糁子是学生交上去的,需一斤交一角钱的菜钱,十斤交一俩油,换成饭票,吃学生灶要前一天登记,没有饭菜等级,不登记没有饭吃,每月二元多对当时的农村家庭还是不小的负担),大多时间吃的'是开水泡馍,偶尔吃学生灶,但母亲给我们姐弟准备的都是白面馒头和锅盔。

  说我比孙少平能干,是因为很小就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活。七八岁就提个笼子拨猪草,十一岁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一天挣二分工,到上高中时一天挣六分工。

  上高中时农村的活已基本都会干,犁地,割小麦,种小麦撒种子这种技术活我都干过,也很能吃苦,收秋、拉架子车等力气活更不在话下。给生产队割牛草是计量活,二十斤一分工,一下午能割一百二十多斤,挣六分工。修梯田也是计量活,许多人只会单方向使用撅头铁锨,而我却能左右开弓,年轻腿勒,拉架子车运土比大人跑的快,大人都愿意和我搭伙,分配工分和大人一样,干一天可以挣十分工以上。割家里做饭用的柴草,我比许多大人还快。背一百二十多斤的柴草等也不当回事。

  高一那年,假期和星期六星期天参加生产队下地干活,割草,修梯田,那年我挣了八十七个工,已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从初中开始,上学的学费都是自己打酸枣挖药材卖给公社药材站换回来的钱。换了钱还会在公社食堂吃碗杂烩,改善一下生活,饱下口福。

  反观剧中的孙少平,似乎不太会干活。上个高中,似乎干农活就委屈的不行。

  我上高中那阵,我们学校男女生基本不说话,更不用说谈恋爱了。

  还有一点比孙少平幸运,77年恢复高孝时我正好高二,入学由春季班改秋季班,多上了半年学,这时抓起了学习,夜以继日拼命学习,参加了77,78年高考。

  78年高考完也就意味着高中毕业了,回家休息三天,就被生产队安排拉上架子车去了公社修梯田大会战工地修理地球,当时想,也许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就修理地球了。

  幸运的是在修理地球的大会战工地,接到了到县上去体检的喜讯,到县上才从署期集中学习的老师口中得知高考成绩比体检分数线高五十多分,位列全县前三,上大学已稳操胜券。

  另大学四年,每个假期回家,我都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所挣工分的价值,己超过我每学期上学时从家里带的钱。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要走出去看世界,农村高中生脱离农村的唯一途径是考学。在陇县,我们78年考上大学算是做了表帅,成了参照物,激励了一大批学生,起吗使学习靠前的同学看到了考学的希望。我所在的高中,前二年毕业的人,在我考上大学后也有人复习功课考上中专,走出了农村,那时候中专毕业就分配工作,是国家干部。

  没有看到剧中的孙少平复习高考,只看到其看小说。他做民办老师,有充足的时间复习功课。他的同学顾养民,田晓霞不是也通过复习高考上了学吗。

  没有看出孙少平这个角色有多少励志成份,只看到这个人不安份,好高骛远,远没有其兄少安踏实。当然不安份好,才会去闯,才会发展,才会闯出一片天地。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3

  这已是我第二次重温这部电视剧了,比给我第一次看完,给我的震撼更大,内容更多,第一次看时,就没注意过,少平从上学到写出自己的第一本书期间,在繁忙艰苦的打工期间,依然始终坚持田晓霞对他的嘱托与期望,坚持阅读书籍,即使在田晓霞在洪水采访中,为了抢救不幸落水的姑娘,不幸牺牲后,我个人认为,艰苦的挖煤工作与他坚持阅读的书籍中使他重新燃烧起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认真的态度,于是他将全部的热情用在了看书与写作上,而那位他矿井队的队友,也试图鼓励了他一番,坚持写作。

  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只有风在飞舞,还有我作伴。

  晓霞很喜欢这首诗,常常富有感情的念给少平听,希望他能记住这首诗,少平记住了,想念她时,脑海中常常回响。晓霞或许从来没有离开这个平凡的世界,她只是飞到了那蓝色的海角,那里风儿在与她共舞,鸟儿在为她歌唱。

  电视剧中,有2位特殊的角色,田二叔和他的儿子,好像都是疯子,但村里的人都不伤害他们,甚至待他们如亲人一般,田二死后,村里人给他埋葬立碑。而他们在村里发生重大悲事和喜事时说的话,总是那么一语双关,发人深省。

  “世事要变了”

  路遥先生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多多少少受环境影响,书中的人物原型都有迹可寻,经过路遥先生的文学创作与艺术改编,就成为了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少平与少安原型仿佛是一个人的两面,少安经过自己不懈的奋斗与勇于创新的拼搏思想,在全村率先,借钱、贷款盖起了小规模的造砖厂,后期又想尽办法,扩建砖厂,初衷是全家脱贫,后期扩建砖厂是为全村开辟了一条脱贫之路,因为扩建后的砖厂,工人都是雇佣的村里贫困的村民,也有贫困的村民迫于生计,向少平借钱,砖厂赚的`大部分钱,大部分用来借钱,没有多少存款,仅有的一小部分存款,也用来扩建砖厂。

  路遥先生,在创作《人生》出版,出名后,有很多村里的人都觉得路遥出名有钱了,陆陆续续来到路遥先生家,问他借钱,而路遥先生迫于面子,也只能借钱。

  路遥的《人生》,就是少安的砖厂。

  少平的原型,是一位勤恳的农民,这位勤恳的农民,偶然的一次机会,赶集时看到了挖矿的公司招聘的信息,就义无反顾去上班了,从原先普普通通的矿工一步步干成了后来的挖矿公司的一把手。

  但是剧中的少平,讲到他在一次下井工作时,不幸受伤,躺在了病床上养伤,那时的少平就在坚持看书与写作,只是万事开头难,他一直不知道,他计划的这本长篇大作,该如何开头,这时,他妹妹的同学,准备给他削个苹果,对他说,不管我从哪开始削苹果皮,最终我都要把皮削完。

  少平听到这,茅塞顿开,躺在病床上开始写他这本的开头。

  临近结尾,快过年了,少平也准备离开矿上,回家过年,他试图邀请过世的师傅遗留下来的老婆与孩子,一起回家过年,而惠英婶婉言谢绝了,并且对他说:

  你现在是大作家了,是光荣的回家乡。

  路遥先生在创作后期,也因为身体不适,最终在病床上坚持写作,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完成了作品。而他写作的作品与少平写书的开头,都是那相同的,含有深意的一段话。

  那是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经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也不会停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的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4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社会巨变的长篇小说。早在80年代中期我就听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叶咏梅的长篇小说连播,当时条件不够,没能买上原著一读。今天得以观看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收获颇丰,简单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平凡的世界》浓缩了中国社会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社会的变革,是不可多得的活的历史剧。小说从小处着手,从陕北高原上一个地区、县、村的巨变,说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阵阵巨痛,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手法,作家路遥先生,诞生于1949年,是新中国的同龄人,饱受少年时代的缺衣少食的物资奇缺,生活没有着落,在某些程度上吃饱饭,就是那个年代人生的最大追求,可以说对当今少年儿童具有广大的教育意义。黑馍馍——黄馍馍——白馍馍贯穿于小说主人公孙少安的日常生活之中,口语之中。而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上世纪由计划到开放的慢慢巨变,表现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盼望之情。

  二.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情节描写场面真实。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孙少安、孙少平、田福军。孙少安是中国农民的代表。孙少平是那个时代学生的典型,而田福军是基层干部中改革派的人物代表。3个人物的变化是贯穿始终。某些程度上,孙少平就是作家路遥先生的缩影,从到处碰壁到后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就倍感工作的不易,更加珍惜工作了。在人物感情的表现手法上,用哭和笑实现了情感的表达。正如作者所言,哭和笑都是人们欢乐的不同形式,而哭的人是知道这欢笑是多少痛苦换来的,笑的人并不知道。情节、场景描写给人真实的感觉,孙少安带领村民烧砖致富,制止村民豁坝的场面令人感动。这一切都源于作者长期扎实的农村生活体验和素材的积累。所以《平凡的世界》在80年代出版第一部、第二部后,人们便迫不及待地等着第三部的出版。作者对爱的理解是懂爱:爱不一定得到,是让对方幸福。在路遥先生的母校——延安大学,他的学弟学妹们打出了“像孙少安一般去奋斗,像田润叶一样去爱”的横幅,激励着延安大学的师生们前进。

  三、对劳动人民的礼赞,对平实生活的向往贯彻于整部作品之中。

  80年代中期,勤劳致富是我们农村生活的主旋律,争当“万元户”是一个时代响亮的。正如路遥先生所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人们不可能在那个年代一夜暴富,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平定是最大的力量。人虽然贫穷,但不能失去做人的尊严。正如另一主角,孙玉厚所言: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不能像牲口一样腰杆是平的,人是要挺起腰杆的。作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用他的作品来唤醒我们的80后,90后。要踏实的做好每件工作。先低头走路,脚踏实地,再仰望星空。最好的世界就是平凡的世界,就像前河南省委书记,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所言: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是对中国人群体性格的精辟概括,是中国人精神内核的生动展现与总结,是中国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特征的具体表现。

  《平凡的世界》不愧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5

  大学时就下载了这部电视剧,然而忙于学习、工作、世事,始终不能安静地坐下来看完这部剧,每次都从第一集开始看,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了。在这个特殊的假日里,我选择再一次观看这部剧,一来是打发时间,二来也算了却一个心愿。

  作为一名“90后”我没有经历过剧中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但儿时所经历的种种,也算是一种磨难了吧!那时吃不上肉,穿不上新衣。衣服往往都是哥哥姐姐穿了,补丁加补丁,村里人也常常夸奶奶针线活好……怀念那过去的岁月,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主人公孙少安带着一家人,经历了贫穷,饿着肚子劳动过日子,兄弟姐妹们一天天的长大,造化弄人,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教师田润叶忍痛分手,与后来结为夫妻的秀莲相亲相爱,虽然日子十分的艰难,可是他并没有放弃过努力,最后与妻子并肩奋斗,过上富裕的生活。他爱他的家人,他感恩生养他的父母,在家庭陷入困境时,他宁可自己受累也坚决不与父母、兄弟分家,至真至诚,至仁至孝,我也不由得心生敬佩。

  再说他的弟弟孙少平,填不饱肚子的年代,他却坚定的守着自己的理想,真叫人敬佩不已。在那样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他始终不忘学习,常常挑灯夜读,或在工作间隙捧起一本书细读。最后他靠着自己的努力,终于考上了煤炭技术学校,并开始写书。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少平和晓霞的爱情故事吧。初次相遇在晓霞家里,少平就被她的与众不同吸引了,随后因为两个人的爱好,有共同话题,两个人渐渐熟络起来。晓霞被少平那种不同于一般穷人家的自尊所吸引,少平那总是忧郁的眼神让田晓霞想要去了解这个少年。毕业后,各奔东西,虽然两人之间有感情,但谁也没说出口。后来晓霞去上大学,而少平则回了老家,两人时常通信,彼此鼓励。少平始终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他不甘心待在农村,做一辈子的农民,教师生涯结束,他离开家,到了黄原市。在黄原市,他和晓霞相遇了,再一次终于没有再错过,互相表露了心意。随后田晓霞去到了省城当记者,少平也来到了大牙湾煤矿。他们都追求着自己想要的未来,当晓霞来到大牙湾煤矿的时候,他看到了少平沉重的劳动,看到了这个让他愿意奋斗的职业,她很心疼,也更爱这个掏碳的男人。

  他们相约一起回双水村,去看少平的爸爸、奶奶和大哥。但是最终这个约定没有实现,在安康市的洪灾中,晓霞为了救一个孩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少平悲痛欲绝,杜梨树下的约定也成为了一个永远的约定。看到这里的时候,真是让人伤痛,他们本来完美的爱情却在短暂的'时间里面转瞬而逝,成为了一生不可弥补的遗憾。

  贫瘠的年代里,爱情是奢侈的。如果晓霞没有死,他们将面临着成家,是让晓霞去煤矿工地当个家属,还是少平辞掉赖以生存的工作?爱情的最终都离不开现实问题,这大概是作者多方面考虑,他们不能在一起,就像少安和润叶一样……

  电视剧接近尾声时,润叶回去找少平,向前和秀莲给他们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时隔那么多年,离不开的其实早就是枕边人。少安说“过去的感情就像牙齿,掉了就没有了,装上也是假的。”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相关文章:

《平凡的世界》心得11-05

平凡的世界心得01-16

平凡的世界阅读心得12-03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03-29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03-29

《平凡的世界》阅读心得01-29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10-25

读平凡的世界心得04-11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02-16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