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3-11-05 09:11:2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共3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共3篇]

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1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读一点教育史》,其中小原国芳的教育思想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就又查阅了一些关于小原国芳的资料。读小原国芳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我平时的教育过程着重“术”而轻“道”,重“外在”而轻“内化”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道”入手,从“内”着眼。

  有人认为好教师是后天训练出来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术”可以通过模仿和训练而提高,但“道”却要靠自身的修炼与感悟。师道既然是对教师价值的永恒追求,是一种信念、精神与人格,那么,它就必须通过内化才能得以形成。美国的克拉斯沃尔和布鲁姆等人提出了价值内化的五级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通过外烁,教师的“道”永远只能达到接受与反应的低等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地感悟,教师才能得“道”。教师是心灵的塑造者,塑造人的心灵不是样板的机械复制,教学不是机器,学生也不是加工的零件,故教师不同于建筑家与工程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曾认为,教育未来儿童的整个工作,可以在教育研究生院里预先精心设计、制作和装配,使之图式化,用来适应于一切儿童。他曾预测,到1950年,一个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毕业生给予中小学生的东西,将胜过所罗门、苏格拉底和富兰克林的总和。但后来他自己承认其观点是不正确的。这种观点之所以不正确,我想正是因为他忽视了“师道”的作用,没有看到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自身的精神、信念与人格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仅仅通过外部的机械训练就能够造就优秀教师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教师而只需要教学的机器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般的学校都普遍引进并使用了电脑、闭路电视、录像、激光视盘等,似乎应用电脑的“人机对话”可以全部取代教师的工作,然而这种“人机对话”的教学程序,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固然不失其重要价值,但决不能取代整个教师的教学。电脑的教学依靠的是“外在的操作性奖励与惩罚”,这种动力是“机械的”、“脆弱的”、“有限的”,它至多只能补充、加强和丰富教师的职能,育人的工作离不开“人的内在动力”,包括人的思想意识,以及情感、兴趣、意志等,这种内在动力的启发、培养、形成都离不开人际影响,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圈。但是,教师教育的'现状依然是把教师象机器一样地从外进行调试,而不注意激发教师的内部动机。对于学生来说,“要我学”和“我要学”,二者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同理,对于教师,“要我教”和“我要教”也存在着天壤之别。试想,一个内心无坚定信念,没有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的教师,他如何能够操伟业,承重负,淡名利,做好育人的工作呢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从“道”人手。小原国芳认为“只教以取胜,而忘却了道,可哀可悲”。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的人格—这是施教的关键”,“理想、原则、信念、观点、兴趣、趣味、好恶、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如能达到和谐一致,那就可以点燃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成为青少年行动的灯塔”。乌申斯基也曾断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其二是要从“内”着眼。如前所述,“道”的获得不能单靠训练与灌输,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反省与修炼,毕竟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小原国芳正是由于自小就在其祖父的影响之下有了发自内心的“要成为一名

  教师的宏愿”,后来,又受许多名师感染,更加坚定其信念,对师道不懈追求,才能在教坛耕耘60年,成为世界名师。因此教师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职前应鼓励有志于教师职业的优秀青少年接受师范训练,教师资格证的授予不能只讲结果而不求过程,职后培训应由“术”向“道”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支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也才能够涌现出无数的教育儿童的专家。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2

  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3

  读一本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如今与书为友,享受这种温馨的感受是难得的。

  读《爱的教育》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读完《爱的教育》,我感到爱是心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师爱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爱得越深,奉献得越多。正如一首歌里所唱“有爱的世界生命之花处处开放,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知识、智慧、时间、精力,我们所期盼的只是学生早日成长、成才,这种爱是高尚的,是纯正的。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小说主人公是三年级学生安利柯,但我认为与其说是安利柯,不如讲是在他周围的用全身心的爱倾注于他以及像他一样的孩子们身上的师长们。他们的言行中洋溢着爱的氛围,所以,孩子们也变得可爱、纯洁起来。

  如:安利柯的母亲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妇女,她会带着孩子们送布给报上记载的穷妇人,而且她十分体贴他人,善解人意。当安利柯发现这户穷人正是同学克洛西的家时,她又不时的强调:“不要做声!”以免伤害到男孩的自尊。当克洛西看到他们,她又暗示儿子去与同学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动。她还很会借机教育孩子。在告诉安利柯“万圣节”的意义时,她也会告诉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纪念许多英雄。

  安利柯的父亲似乎是从来都不对孩子发“火”的,他总是会用很温和的语气来“训人”。当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态度不好”时,他给儿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并非有意,并且告诉他,要谅解别人的`一时无礼,还应敬爱辛苦的先生。学期结束,他会提醒儿子去向朋友们告别,以及去向曾对不起的人谢罪请求饶恕。他也很关心其他所认识的人的情况,生活里充满欢笑。

  安利柯的先生当然也不能不提。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关心,一点点的小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对犯错之后又认错的孩子从不多加指责,只是说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这种事了。”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家人,并告诉孩子们,这个集体是他们的又一个家。他对自己的行为从来都负责,自己犯了错,即使是芝麻点儿大的事,他也不会忘记道歉说:“对不起。”……

  还有许多的人,他们都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们如何去关爱他人。整个世界充斥了一种叫作“爱”的空气,轻轻飘荡着,萦绕在每一个地方。在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孩子们以及每一个人都学会了——爱。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朋友间的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为人师的同行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让我们教育着并爱着我们的学生们!

【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6篇)11-23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04-09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18篇11-29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6篇)04-24

教育专著读后感(通用24篇)11-01

幼儿专著读书心得体会06-09

学前教育心得体会范文-教育心得体会06-08

教育心得体会04-15

教育心得体会09-21

有关继续教育教育心得体会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