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读后感

时间:2023-11-07 12:53:0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曹冲称象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冲称象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冲称象读后感

曹冲称象读后感1

  今天,我又一次读了《曹冲称象》这个经典的传统故事,我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收获。

  捧着精美的绘本,我的眼球被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哈哈大笑的群臣,机灵可爱的曹冲,气度不凡的曹操,个个栩栩如生。我惊奇地发现画面里无论男女老少都是长头发,并高高的扎着。妈妈夸我善于观察,并告诉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男子要束起头发,贵族戴冠,普通百姓带巾,这是一种文明的行为。

  我还发现图中的男人都穿着“裙子”。妈妈解释说:这种衣领交叉,袖子宽大,盖住膝盖,腰间系腰带的衣服叫袍,是那个时候正式场合穿的服装,相当于现在的西服。曹操的'衣服上下分体,上面的叫衣,下面的叫裳。曹操穿的是“衣裳”。和我们现在说的衣裳是有区别的。我若有所悟,心想:真是太复杂了!

  我还发现曹操的鞋子鞋头往上翘着,而有些人的鞋子鞋头却是平的。原来,古时候的鞋子都叫“履”,当官或有钱人多穿翘头履,百姓多穿平头履。天哪,穿着打扮还有这么多讲究。

  重读《曹冲称象》,我有了很多有趣的发现,难怪妈妈经常说“好书不厌百回读”,只要用心,每次都有新收获。

曹冲称象读后感2

  最近妈妈买了一本睡前故事书,里面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刚拿到故事书的时候我不太高兴,觉得里面全是一年级小朋友就看过的故事,太小儿科了。妈妈说,里面的故事小,道理大。如果你能用心去看故事,除了乐趣你还能收获更多的.道理。

  比如这么这篇曹冲称象你仔细看看,思考思考。听了妈妈的话我仔细阅读起来,里面讲的是一个小孩子如何给大象称体重的故事。这个小孩子名叫曹冲,是曹操的小儿子,这曹操是个大官,一次他的外国朋友给他送了一头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头大象的体重,于是就叫手下人想办法称下大象的体重。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没有称大象的工具,这可把曹操手下的人急坏了,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能给大象称出体重。这个时候小曹冲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把大象牵到船上,利用船在水里的浮力给船身刻上记号,然后把大象牵下船,让人拿石头放在船上,让船沉在船身和水面想同的刻度处,然后把石头称量,相加,得出的就是大象的体重。

  看完故事后,我很佩服小曹冲,觉得他一个小孩子做了大人做不了的事情。平时我很多事情总觉得自己是个孩子,不用做或者不应该做。想想真是惭愧。原来一些事情不分年龄大小,只要肯动脑筋,肯用心,肯尝试,孩子也一样可以做的很好。小曹冲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以后做事要认真细心,遇事多动脑多思考,争取天天向上。

曹冲称象读后感3

  “曹冲称象”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年仅六岁的曹冲,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原理,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可是,在那个年代(公元200年),虽然阿基米德原理已经发现了500年,但这一原理直到1627年才传入中国,小曹冲不可能知道这个原理,更不用说浮沉条件了。

  实际上,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的解决。

  等量替换法是一种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方法。这里再讲一个爱迪生的小故事。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有一位数学基础相当好的助手叫阿普顿。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电灯泡的玻璃壳交给阿普顿,要他计算一下灯泡的容积。阿普顿看着梨形的灯泡壳,思索了好久之后,画出了灯泡壳的剖视图、立体图,画出了一条条复杂的曲线,测量了一个个数据,列出了一道道算式。

  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计算,还未得出结果。爱迪生看后很不满意。只见爱迪生在灯泡壳里装满水,再把水倒进量杯,不到一分钟,就把灯泡的容积“算”出来了。这里,爱迪生用倒入量杯里的水的体积代替了灯泡壳的容积,用的也是等量替换法。

曹冲称象读后感4

  曹冲称象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小故事,它的原文是由《三国志》收录的,可曹冲称象所告诉我们的,就只有要敢于创新吗?不止,我想不止这一点。

  首先我问你一个问题,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吗?你一定会说,肯定是对的,但我要告诉你,不是这样。别急,听我细细道来。

  我们来看看那些学识渊博的老师,对曹冲称象是否真实的看法。

  一位姓陈的老师曾说,三国志里的这个故事太民俗,太作假,写得根本不真实。而且,春秋战国时期,燕王就用此方法称过猪,所以此故事为假。

  一位姓魏的老师也曾指出,在东汉时期,南边不可能出现大象,本书肯定是为了突出曹冲的聪慧,而编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们说的对吗?恰恰相反,他们说的不对。

  他们的后辈考古学家与文学家们研究后提出质疑,那时南边确实有野象出没的`痕迹,而且三国志里内容精炼真实,没有假故事,所以他们说错了。

  那么,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我想,这说明了,老师说的不一定正确,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并敢于提出质疑,进行讨论。

  一个人要有自信,要敢于质疑别人的观点,当然不是故意挑剔。就像孔子质疑老子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乎?一样。看吧,这就是曹冲称象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最大的道理。

曹冲称象读后感5

  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曹冲称象》。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在六岁的时候,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非常高兴,带着曹冲和官员们一起去看大象。只见大象又高又大,身材像堵墙,耳朵像把大扇子,四条腿像四跟大柱子,曹操一边看一边说:“这大象那么大,一定不轻,你们谁有办法能知道大象有多重,我赏一百两银子”。官员们一听,都切切私语并偷着乐,开始纷纷议论,他们有的低头思索,有的抬头望天默默想……总之,所有官员想出的办法没一个可行的。曹操摇摇头,就在大家都没招的时候,六岁的曹冲突然站了出来,说:“我有办法,先把大象赶到船上去,再看看船沉到多少,沿水面刻一条记号线,刻好后再把大象赶上岸,这时,再将大量的石头放到船里,等船下沉到刻线的地方,同时称出船里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称出后不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吗”。曹操和官员们听后,都连忙点头,认为这个办法不错,都夸曹冲是个聪明机灵的孩子。于是,人们把大象赶到船上,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了,不一会儿,()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大家都说,这办法听起来简单,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们还真想不出来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平时不但要多读书,还要细心观察,多动脑筋。这样就有更多的办法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学习中的问题了。

【曹冲称象读后感】相关文章:

曹冲称象教案01-15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02-11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04-04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04-01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10-31

曹冲称象胎教故事04-15

曹冲称象的教学反思简短02-01

《曹冲称象》优秀的教学反思02-10

曹冲称象的儿童睡前故事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