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读后感

时间:2023-12-19 16:32:1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雎》读后感(精选)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雎》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关雎》读后感(精选)

《关雎》读后感1

  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关于“诗经”的专题课文,每首诗都各具特色。唯《关雎》这首写爱情的诗,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学过这首诗,我的脑海中常常反复吟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首优美恋歌牵动着我对爱情的思考。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它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我还觉得这首诗表达了男主人公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惆怅之情。“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君子爱淑女,却爱而不得,无法入眠。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只是觉得很有趣,但并没有切身的体会。

  但是有那么一次,外地工作的姐姐独自回来了,留姐夫在他乡,我缠着姐姐和姐姐一起睡。夜里,姐姐翻来覆去,迟迟无法入睡。现在回想起来才似乎有些明白,那时的姐姐不正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吗?

  爱情真是人类神奇的情感。八年级上册语文书有一篇罗素的短文,也谈论了爱情是罗素一生追求的目标之一,他这样说“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它带来狂喜——它是如此令人心醉神迷,我常常会为了这种短暂的欢乐而牺牲余生。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它能孤寂——身临这种难耐的孤寂。一个人战栗的目光会瞥过尘世的边缘,直透那冰冷而不可测的无生命的深渊。我寻求爱情,还因为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和诗人在梦想中描绘的天堂的.神秘缩影。”看来,爱情是人类美好神圣的情感,尤其是“发乎情,止乎礼”的君子和淑女的爱情更是最美的诗篇。

  但是现在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正是读书的好时机,颜真卿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现在的我们就应该奋发图强,努力学习。要为学习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要为学习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且让将来最优秀的自己能遇见最优秀的那个他。

《关雎》读后感2

  翻开书,看过三两页,我心里说,大学女老师写书,怎么都是这种类型?

  留给我这种印象是因为阿袁,她的《鱼肠剑》细腻优美,我之后买了她的一本合集《郑袖的梨园》,反而有些失望,因为里面的几个故事都是一种套路,讲大学教师间的情感纠葛,文字美则美矣,但情节就像简化版的琼瑶,看多了难免无聊。

  所以拿到《关关雎鸠》时,难免先入为主。

  但仔细看完,得夸一下这是本很优秀的作品。

  虽然都是写女老师之间的阵风往来,明枪暗箭,但多了筒子楼这样一个生活背景,由住房产生许多矛盾,就更有情节冲突,更容易出彩。

  蔡小容写活了一场筒子楼里的人间百态。

  小楼里对对夫妻,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烦恼。论语言的优美华丽,小容是比不过阿袁的,阿袁的文字细腻优雅,有着中文系的华丽,而小容的语言,就如严歌苓所说,像朴素的白描。

  但白描有白描的味道,阿袁的人物读起来大同小异,如出一辙,《关关雎鸠》中没有这种问题,筒子楼里一对对夫妻形象各异,特色鲜明,在人物的刻画上,小容显露出她卓越的洞察力。

  最出彩的无疑是戴氰,这个如同王熙凤一样的角色在书里书外,都最吸引眼球,文弱坚毅的柏舟,开朗大方的颜立菲,文学女性张燕,有洁癖的秦凌……形形色色的女人间你来我往,交锋不断,却纹丝不乱,小容在本书里表现出对人物、对情节优秀的把控力。

  夸完了说说缺点,本书的主人公小鱼,比起其他角色,没有鲜明的性格,她的生活就像一笔流水账,记录而已。

  大概因为主人公小鱼是作者本人在书中的`写照,所以对其他的角色,有讽刺,有夸张,味道很辛辣,各自的私心写的惟妙惟肖,一旦到自己头上,刀下留人。

  给人的感觉就是配角风风火火,主菜寡然无味。

  蔡小容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但慢有慢的细致,《关关雎鸠》像是以一个当事人的角度,来看一幕发生在小空间里的生活轻喜剧,这部剧节奏紧凑,角色鲜明,会带给你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

《关雎》读后感3

  参差荇菜里,有只小舟点漪而来;参差荇菜里,有位少女素衣袅袅;参差荇菜里,有个痴心人伫步凝望......

  这是《关雎》里神仙一般的浪漫,每每读来,不禁陶醉其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鸟清亮的一声长鸣,打破了远古的那份宁静,紧随一声呼应,遥遥相对。他双目远望,静静伫立,心却很乱。但他没有去打扰他所注视的那位“伊人”。而是回到家独自“辗转反侧”“日夜思服”。

  就算那般动了心,他不去走近,不去打扰她,他把他的渴慕,埋藏在了自己的心底。他爱,但他爱得有礼,有节。同时,他也在忍耐中磨砺自己的情感,忍耐,忍耐,再忍耐。不逾矩,不违节。

  也许是由于思念心切,他竟于不觉中产生了幻想,想象“琴瑟友之”,想象“钟鼓乐之”,想象八抬大轿迎她进门。

  但是,只是幻想,不是行动。是的,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他做到了。他承受着相思之苦——那是一种心如刀绞的苦痛,哪怕百般揉拧着被褥,也不去找她,坚守着他的原则,坚守着礼节。

  所以,《关雎》所抒发的爱情,虽然用心深切,思念深切,但其激情始终控制在一个理性适度的范围内。

  同样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来自于《鹊桥仙》的长叹,揭开了爱情长久的序幕,远在异地的一种相思之苦,也是对情感的一种节制。倘若日日如胶似漆,这种“黏”终一天会干,干了就会裂。在一处的朝夕相伴,也终比不上天各一方的相思之情。这是爱情的真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需要时间的'考验,否则,那“寤寐思服”便没有了味道。

  曾经与张珙相爱并约会、以身相许的崔莺莺在张珙得到了高官后被无情地抛弃,这便是因为崔莺莺没有节制地去爱,发乎于情,但没有止乎于礼,她的不理智,也终酿成了她爱情的悲剧。

  如此,你还觉得《关雎》只是凄美的“单相思”故事吗?它真正展现的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一种独特的方式。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这是属于中国的浪漫。

《关雎》读后感4

  小生闻,爱情是充满灵魂的,是澎湃汹涌一发不可收拾的,是唯美浪漫、纯情而又带着毁灭性的。对小生而言,小生不敢一股脑什么也不想地渴望恋爱。小生只是爱慕着一个姑娘,保存着对爱情的崇尚、信仰、珍爱。

  湖是软的,微风习习,波纹道道,好似一条缠绵不断的绸,将姑娘的轮廓顺入小生心底;湖是硬的,它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闪着耀眼的微光,好似姑娘美玉般的肌肤与容颜。

  姑娘是否听见那关关和鸣的雎鸠声。一双雎鸠在湖泊中隐约映现的狭窄陆地上,发出沉闷的啼声,却又紧挨在一起,不受任何事物的搅扰。这使得人烟稀少的小岛瞬间芳草如茵。这种不需要语言,不需要一字一句便能了解对方的感情,小生读懂了。望着,小生默然,禁不住羡慕雎鸠,羡慕这所谓专一不弃的.爱情。姑娘与小生从未有过长篇对话,小生看不透明艳动人的姑娘,而姑娘似乎也无关痛痒。

  小生不才,怯与姑娘正面交谈。原谅私意,小生曾隔着清澈无暇的湖泊,隔着水面上氤氲的朦胧望姑娘。长长短短的荇菜,随风浮。小生对姑娘的心,无物可扰,跳动、不止。姑娘肩后飘曳着翠水薄烟纱,一颦一笑勾小生心魄,姑娘顺着水流左右采摘荇菜,或许也无意关注小生。小生单望,足矣。

  小生日日夜夜牵念姑娘,思念之情绵绵不尽。长夜漫漫不到头,夜晚的辗转反侧无法使牵挂停滞,无法让姑娘的身影从小生脑海悄悄抹去。

  窈窕姑娘,小生只得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姑娘只由敲钟击鼓感到欢悦。姑娘可否对小生存在过模棱两可的情愫,小生从不奢求,也不敢奢求,虽不甘限于友,但只企望能恒久见到姑娘,小生足以为乐。

  雎鸠湖央飞,荇菜迎风浮。小生希翼与卿姻,然恐卿,无关痛痒。

《关雎》读后感5

  “关关,关关......”

  和鸣声在耳畔响起,青灯下,执着毛笔,在记忆中勾勒起勾人魂魄的倩影,立在碧波荡漾的湖水前,望着那远处的河中小洲,浅浅地笑着,一眼情深,想是入了相思门。

  初见,少女眉目如画,着那素白长衫,披着浅蓝外纱,笑靥如花,眸前一亮,缓缓蹲下,想要取那水中荇菜,平添了份烟火气。

  陷入在她的漩涡当中,与她对视一眼,心中的情绪便翻山倒海,之前所做的准备似乎都是浮云,被眼前明眸善昧的少女看一眼,就像被一口仙气吹的轻飘飘的。可,婉言谢绝的`少女,在那几天在我的眼前重复,苦,闷,痛,各种情绪在心中交替。

  想是该离去了,在临别之时,少女在湖中伴着小舟穿梭,纤纤玉手时不时试探着碰一下一片片的荇菜,眼前的画面单纯而美好,叫人不想破坏眼前的岁月静好。对少女的喜爱难以言表,可是自己终究不是伴其一身的良人。起身,我拍拍灰尘,在一旁取来了伴随已久的竹笛,吹奏一曲《玉连环》。

  “公子,方才一曲可是《玉连环》?”

  我诧异地抬头,爱慕之人便在眼前,心中的倾慕难以言表,连带着脸上多出了些许笑容与手足无措。

  少女笑著,看著我,“公子可否再奏一曲?”

  “那在下便献丑了。”

  “公子请。”

  一砚春水,晕染一顶乌蓬,少女与少年并肩而立,一个静心听乐,一个满目欣喜。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伊人在旁,长相思兮长相忆。

  一卷云霞,少年执一息灯火,夜星寥落,相伴相依,坐在船头,低低地吹着曲子,怅惘那何去何从。却不知,少女在乌蓬内春心萌动,愿我星君如月。

  “姑娘,在下要告辞了。临别前,不如再奏一曲,如何?”

  “不如何。不如公子以后只为我吹笛,可好?”

  “好。”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关雎》读后感6

  读《关雎》,感悟古时候人们对爱情的态度,发现爱情从古至今并没多少变化,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精神寄托之一。到了物欲横流的今天,相信还是有不少的人期望遇到真正的爱情,当然在这个时代,真爱变得越来越稀少,也越发珍贵。读《关雎》,感受爱情带来的美好憧憬。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这首诗之韵味,便在这男子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梦寐以求女子的一种狂热的思念和想念。

  一见钟情,是这首诗男主人公看到美丽女子的状态,看到了,就喜欢了,就有和她相伴一生的愿望,这是爱情最原始的一种表现,喜欢了就表白了,直接说了出来,对爱情不遮遮掩掩,直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显得更加真实。

  对照现代来讲,一般遇到喜欢的`人直接表白人家多数会以为你太不认真,认为你傻,或是直接想玩弄感情,只有天天努力追求很长时间后才进行考虑。但往往不计后果天天死乞白赖的追来追去的人却是真真实实玩弄女人的渣男。女人在被玩弄了之后,往往会感叹天下男人都一样,没一个好东西。却不知,好男人往往她都发现不了,或者在追求她时被认为没耐性或觉得太傻太老实,要不就是嫌弃太穷。

  真正的爱情往往能让人感到振奋和幸福,太拘泥于物质的爱情往往变成了一种仪式,失去了灵魂,她是感受不到真正爱情的滋味的,也许,她也不会明白真正的爱情是什么。

  心底纯洁,才能有机会体会真正爱情。

《关雎》读后感7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千古流传的话,几乎被每个人熟知。大到年至古稀的老人,小到四五岁的孩子。在我们的意识中,这似乎是一句撩妹的句子。然而,这句话出自的诗《关雎》,它背后所蕴含的诚挚感情却是令我意象不到的。

  在这首诗中,处处体现了一个君子对淑女的爱。“钟鼓乐之”中钟鼓是在婚礼中所使用的乐器,这说明君子对淑女有着一份认真、负责的爱。

  我无法想象,穿梭到至今两千多年的年代时,人与人之间便有如此忠贞、纯洁的爱情。正是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为之着迷。我似能看到君子思念淑女,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的场景,我似能想象,君子与淑女大婚时,十里红妆的场景,我似能想象他们婚后琴瑟和鸣的场景。但我无法想象,究竟怎样的的女子才能得到这样的爱?诗中甚至没有一句描写她的外貌。

  一份不掺杂任何目的的爱,是现代多少人可遇而不可求的'啊!有且仅有一个他∕她,在如今似乎很难遇到了。许多人趁着年轻谈了许多场恋爱,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可能是为了疯狂罢。

  每次走在街上,看见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情侣我不会觉得羡慕。相反,我却十分羡慕一对满头银丝的夫妇。我想,能在对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一起走到两鬓斑白时,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他们经历了一切考验,到最后,相依为伴。这样的一份细水长流的爱情,难道不比年轻时一场短暂的爱情更加动人心魄吗?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遇见一个如《关雎》里的君子一样的人。

《关雎》读后感8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汉儒的《毛诗序》对《关雎》为何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它又为何能成为诗三百当中的首篇?这一切都缘于它对当时社会的教化作用。

  “礼”是一个人立德树人的标准和前提,但在西周之前,没有夫妻匹配的道理,男女关系比较混乱,而随着周礼制度的出现,古代的婚姻制度开始变为一夫一妻多妾的状态,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人们从“未有夫妻匹配之道”的野性转变为“有规范婚配要求”的理性。

  野性人皆有之,但能否在野性的基础上保持冷静,理性的心态才是“礼”的关键所在。如《关雎》中的君子,他对善良、文静的淑女充满了无限的爱慕之情,但尽管朝思暮想,他仍旧用理性、礼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用理性的方法释放野性,这才是有“礼”的君子之道。

  无论是两性中的任何一方,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一定要守“礼”,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哪怕是文静美好的淑女,也要守住理性的底线,男性就更不言而喻了。“礼”仿佛已在当时的社会中生根发芽,它长在了人们的心里,“礼”甚至成为了择偶的基本标准和对对方印象的重要因素。是否懂礼俨然成为了能否收获爱情的'条件。

  从封建统治王朝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千年里,“重男轻女”的思想逐渐固化,男强女弱,男高女低,似乎成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这个“事实”在《关雎》中完全没有得到体现;反之,《关雎》所传递的是爱情面前男女平等的爱情观。在《关雎》中,“君子”是主动方,“淑女”则是被动方,与当时社会上的固化思想截然相反,更能合理地体现爱情面前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关雎》不仅是当时社会上男女择偶方向的指明灯,更激起了人们对爱情自由、无拘无束的向往。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而《关雎》作为“风”之始,更被广泛流传于民间。他对当时社会上对性别持有偏见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更教育人们要形成爱情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传递了爱情的自由美好。

《关雎》读后感9

  这一周我们和孩子一起欣赏并朗诵了《诗经》第一篇《关雎》,想必收获不少。作为发起人,我也是尽我所能让这件事做的更好些,让大家都能有所得。但凡事总不可能完美,每一次的前进也是在磕磕绊绊中摸索。比如关于《关雎》中一些字词的注释考虑的还是不够完善,因为孩子在读经中问了我一个问题“荇菜可以吃吗?”我居然答不出来。我考虑到介绍这种植物,却忘了诗中本意。“为什么摘荇菜?”“荇菜可以吃吗?”是啊,看似多么简单的问题,居然把我难住了!后来查找资料,终于知道荇菜是可以吃的,也可以作为猪和家禽的饲料。全草均可入药,能清热利尿、消肿解毒。苏恭(苏敬,唐代药学家)说“荇菜生水中,叶如青而茎涩,根甚长,江南人多食之。”

  除了吃,荇菜还有净化水质和观赏的作用。

  明白了荇菜的用途,我又开始陷入自己的想象中了。古人做《关雎》一诗,诗中描写所追求女子只用了“窈窕”两字,我觉得却不尽然。对于自己喜欢的女子怎么可能简简单单两字就打发了?为什么要写女子采摘“荇菜”?“荇菜”喜静水,叶片呈圆形或卵圆形,5~10月会开出小黄花,艳丽而繁盛,极具观赏价值。诗中所写一个女子在长满荇菜的水里,双手不停地采摘荇菜,而男子眼里所看到的是在点点黄花、碧水清波中有一位既美丽又勤快的水中仙子,在欢快的.采摘荇菜,这幅画卷在他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难怪会“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了。所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

  《关雎》很美,朗朗上口。五个篇章看似简单,我却花了大力气查找资料整理。看似很难,但终究只是一首曲子,却传诵至今!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诗人能将这么复杂的情感写成一首朗朗上口的曲子,我觉得可以概括为“返璞归真”四个字。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自己也能参透这个道理。

【《关雎》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雎的教案11-04

《关雎》教案03-17

《关雎》阅读答案06-22

关雎语文教案04-02

《关雎》读后感02-15

关雎读后感04-18

《关雎》的读后感03-19

关于关雎教案四篇03-12

关雎教案(通用10篇)02-21

关雎教案(通用12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