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时间:2024-05-13 12:26:0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

  花了几天时间慢慢读完这本古代职场小说,有很多的职场共鸣,但我却想认真捋一捋李善德这一生。

  李善德,开元二十五年明算科名身,九品官员,在大安城谋生十八年,为人老实忠厚,不懂官场之术,不谙修辞之道,直到四十二罄尽多年积蓄加货款才买下较偏僻的一处宅子,但他仍是开心的,毕竟自己再也不是风尘尘仆仆的打工人,在偌大的长安城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一家人可以高枕无忧了。

  他的心里装着美好的憧憬,从没想过职场的黑暗,就这样被领导和同事密谋、连哄带骗接下了不可能完成且还要送命的运送鲜荔枝的差事,他无比绝望。最后好友劝解,想通了也决定: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李善德也就踏上了运送鲜荔枝之路。他运用自己一生熟悉的数字,计算运送的距离,缩短运输时间,研究延长保解的方法,不停地试验。耐何他人微言轻,无钱无资源,只能笨拙地周旋于老胡商与当地官员之间,对于多次测试的过程和结果,无数次近于崩溃,但他还是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了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靠着这股狠劲,六月一日,在贵妃生辰当日终于完成运送鲜荔枝的任务,博得美人一笑,前途也即一片光明。但在他这一路跑来,被迫无奈伤害了朋友老胡商和阿僮,甚至失去自己一条健康的腿,更是见到了上层官员无情剥削让老百姓承受的艰难,没有人在乎动用了多人力物力,跑死了多少匹马,多少人为此弹精竭力,更不会在乎老百姓种植一颗荔枝树需要多少年。他们根本不会去想运送一颗鲜荔枝的成本……

  所以当李善德成功那一刻,他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开心,甚至满心的厌恶,他放弃本可以的飞黄腾达,用自已引以为傲的精密数字去揭穿和顶撞可以左右他性命的相国公,他做好承受任何结果的准备,并勇敢去做了。

  最后全家被流放岭南,在他人看来很傻很可怜很不值得,但对他而这却是最好的归宿,他再也不担心自己的.性命拿捏在他人手上,终于可以和家人有闲暇欣赏美景,踏实过生活。

  用他妻子的话,李善德他笨拙、胆小,窝囊,确实是工作十八年还是一个小小九品官,这何尝又不是我们平凡的大多数人的人生缩影,肯干、有才年,但是在职场里有时候比不过他人一张嘴。但他又一点也不窝囊,又有几个人敢说豁出性命去守护自己所珍视的东西呢。李善德经历生活奔波的无奈与心酸、面对困苦的坚强与奋斗前进,取得成功时的思考与取舍,都是市井小人物需要经历的,但他心里的善却从未丢弃,是值得学习和思考的。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2

  《长安的荔枝》是一篇由马伯庸编写的历史长篇小说。文中讲述了在天宝十四年,一名长安九品小吏李善德被算计入坑,被迫担任长安的荔枝使。并要在贵妃生辰时,献上岭南运来的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从岭南到长安五千余里的距离,

  路远迢迢,山高水远,无疑是一条“死路”。文中的李善德,经历了绝望、顿悟、觉醒、失望、痛苦,这荔枝之路可谓是艰难重重。

  “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世功成万头秃。”“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在好友的劝说下,从一开始的“离和”致死的.想法,到后面的殊死一搏的转变。决定实地考察之后再做决定。

  文章不仅从运输方案、试验、推理、计算写出了运输荔枝整个过程的曲折艰辛,从微观人事也能折射大唐宏观社会。

  在李善德的试验运输途中,之所以李善德会被广州经略府派兵追杀,是因为李善德不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府内官员心想:“这蚊子若能办成,圣人必定对经略府有所猜疑,事后若被小人算计,上身远长安,后果不堪设想。“读到这里深有感触,人心的变幻莫测,不可猜忌,亦不可避也。

  就像张九龄招林甫猜忌,后被林甫作蛊后,被罢相的前夕九龄作《归燕诗》贻林甫”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在文后韩十四提到:“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娇子众人抬。”意为各部各府能分得功德,大家便会鼎力相助。老李不懂自己身处的位置,不考虑自己扮演的角色,尽管在办事能力上、责任心和耐心上能谈功劳,但作为一名九品吏在他人眼里便是独揽功德,便会得罪众人,尽管搏得圣人关注,日子也不一定长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红颜一笑,背后是万民吐炭。文中在李善德和右相谈到费用的问题时,右相说的“本相已有一法,既不必动用太府寺的国库,亦无需从圣人的大盈内帑支出,你安心做你的事便是。”

  其实,这句话就暗指这个任务最终由百姓买单。随后到后来的荔枝林被砍而“阿橦”失声痛哭,还遇到黄草驿的“逃驿”,以及附近村落空无一人,和长安庆宴的奢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农户俱是三等贫户,每年常例租庸调已苦不堪言。”位居高位不仅要贪国库的钱粮,就连农户的衣丁也不放过。“家无余米,人无蔽衫。”直接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可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这些细节也不难理解,为何安禄山能够范阳兵变,读到此处,不得不感慨:“朝内奢靡,府内贪图。百姓苦疾,民心不顺。”自然就没有人爱戴大唐,拥护圣人。

  随即必会自取灭亡。想到现在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广大青年之士热爱祖国。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发达。

  不由得感慨,“中华崛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志者不负,勇担使命。今昔非比,继往开来。”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通用25篇)03-28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通用23篇)05-10

荔枝如何选购05-26

如何选购荔枝05-26

荔枝成熟的句子04-26

教你如何挑选荔枝06-03

夏天怎样挑选荔枝06-03

荔枝肉的各式做法06-04

《荔枝》读后感03-21

如何挑选夏季水果荔枝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