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心得

时间:2022-11-18 12:24:1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智慧教育心得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智慧教育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智慧教育心得

智慧教育心得1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这本书与以往的一些教育书籍有所不同,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整本书读完,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帮组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可是孩子成长又是一个极富个性的`复杂的过程,但这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种种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是这种问题不是只凭几句简单的话或者一两个举动就能解决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加紧研究“教育智慧”的问题,没有“教育智慧”,也就没有教学智慧,也就难以处理好教与学的问题。而这一切智慧又源于理性的研究。王老师认为,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与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教师应有研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而教育绝不可能会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范式,因为我们的对象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体,整个教育过程,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还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我想教育智慧来自日常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呢?记录分析这日常的点点滴滴当然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怎样以科学的态度记录和分析自己的实践,王晓春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指导:

  1.“摆脱‘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束缚。”我们只是在探索

  2.“不就事论事,要在教育的大背景下研究教学,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教育”。

  3.追踪学生和教师今日想法、做法的根源,个人成长史的根源和历史根源。要特别注重家庭影响。

  4.要客观分析,保持研究者的主体性和独立视角。

  5.要先分析事情可能的原因。假设多种可能性,不能做“单打一”的归因方式。

  教育智慧来自实践,又指导着我们的实践,让我们在追求教育教学艺术的漫漫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拥有源头活水般的教育智慧。

智慧教育心得2

  书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王晓春老师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短小,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省,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案例的点评里有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它使我更深地读懂了爱的含义。的确是这样的,否则,为什么学生中还有那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生活中有些家庭的孩子的教育最终失败。是不是应归于家长爱孩子爱得不够?爱得太少吗?这说明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而非以指令来干涉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的确,教育者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从教三年多来,一直有一种说不出的.疲倦和沉重,那几个下课捣蛋、上课也要变着花样捣乱课堂的学生,屡教不改,一些简单的字词,讲过N遍,可试卷上依然是刺眼的叉叉,对那些落后的学生,搜肠刮肚,想尽一切方法来激励他,可收效甚微,我不禁有些彷徨与盲目,当初的理想与激情已经荡然无存,对那些学生我已经倾其所学,束手无策了,每当静下心来,总在思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非常幸运,读到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是一本好书,王晓春老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教育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100个教育案例了进行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书中对长时间困惑老师的一些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如:“教育专家的方法为何不灵”;“师范教育中什么是最要紧的”;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阿Q案例要不得”;“看待孩子就是看待可能性”;“孩子的成长就是学会生存”;“简单的一个触摸比千言万语更有意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上游”等等。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可是孩子成长又是一个极富个性的复杂的过程,但这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种种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是这种问题不是只凭几句简单的话或者一两个举动就能解决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加紧研究“教育智慧”的问题,没有“教育智慧”,也就没有教学智慧,也就难以处理好教与学的问题,于是,所有的好的设想都会落空。拜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后,我有两点启示:

  一、对教育智慧内涵的理解

  在本书中,教学智慧是这样的:“智慧”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意外”上。“智慧”保护了那些脆弱的东西,可能是孩子的脆弱性软化了成人。“智慧”做一个反思型教师。“智慧”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智慧容易使伤口愈合。智慧”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对孩子信任就是给孩子以力量。“智慧”加强了孩子的独特之处,我们时刻要注意孩子的独特性,并加以培养。“智慧”是换个角度研究和看待问题。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教师要搞好教育教学,教育智慧是并不可少的,可是教育智慧并非天生的,也不是能从书上生搬硬套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并且不断反思和积累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

  二、教育智慧是一门教学艺术

  在本书中,作者对教育智慧有如下向个观点:智慧意味着指向他人的实践;智慧就是“打动“他人;智慧是不可以事先计划的;智慧受风解的支配同时又依赖情感;智慧支配着实践。所以说教育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教学工作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脑力劳动。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的可确定性,那就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热爱生活。有了这一理念的支撑,我们在追求教学艺术的漫漫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才会拥有了那精彩四射的教学智慧

  教育智慧,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看似冰冷枯燥的数学变得温柔丰满。因为在课堂上,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孩子灵机闪现,会让孩子在错误之后一步步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课堂上的互动生成,基于一种本色,就是爱,师生之间的爱,缺少了这些,我们的课堂依旧是冰冷和枯涩的。“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算真正落实了新课标”。

  王晓春老师的话说得好: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是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看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我们经常以为爱学生就能教育好孩子,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除了爱学生,还应运用理智、智慧、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我们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上课时两个学生忽然因为一件小事争吵了起来;这时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把这些学生叫到跟前批评教育一番呢?还是先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先提出几种假设,然后再处理这些事情呢?王晓春老师的两种处理学生问题的思路,值得我们的借鉴:

  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

  2、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

  第一条的思路的主线是“问题”,第二条思路的主线是“管理”。而第二种思路的目的只是方便今后的管理,并不是学生真实的成长,或者也可以说,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服从教师的管理,就是成长了,其实这是以教师为中心。处理学生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真问题的研究为主线的时候,才谈得上素质教育。

  我们经常会发出如此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事实上我们没有反思过:“我们老师、父母究竟怎么啦?”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要么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造就无能儿;要么是在学习上让学生俯首帖耳,造就了呆子;要么是在进行社会利欲的熏陶,培养了俗人。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呵护好心灵,这是教育的底线。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学习上,放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体验,我们静心等待;为他们擦擦伤口,听听倾诉,翻翻地图,为他们的行囊补充食粮,挥挥手,孩子,继续去闯,前面风光旖旎……我想,一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让孩子时刻保持舒展的心灵这个境界,那么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该是多么幸福!

  总之,《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像一个海洋,它不是我一时之间就能理解和领悟的,这还有待于以后的日子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学习。

智慧教育心得3

  最近有幸拜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阅读肖川美文,我只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一根方向性的标杆,用真爱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我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有多少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而合理的引导他们。交流便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习生活值得过”?

  其实谁都知道,那就是让孩子们觉得上学很有趣。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小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这样的新鲜感,恰是形成“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的必要条件。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又该怎样做呢?书中这样写道“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本身的成长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水和风的话,那么我们只有丰厚了自己才能“负大舟”“负大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多读,多想,多交流,多实践才能丰富自身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之道,因为丰厚的底蕴是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个人素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探讨,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同时,也为自己构筑一个精神的家园。

智慧教育心得4

  假期中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书中的教育案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感觉每个案例都是那么的鲜活,从中我也学到许多的教育智慧。比起以前读过的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教育书籍,这本书读起来更轻松,更加乐于去读,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读过了书中的一些教育案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个个场景也浮现在眼前,和书中的一些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做法也进行比较,也反思了一些做法,如果换一种方式可能教育的效果会不尽相同,这也就体现出了教育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是,一个学生在老师刚讲完不许爬树之后,他仍然爬树,当老师问他问什么爬树时,他的回答仅仅是:“找比不到小朋友,我看不到他们,我就爬到树上想看看他们在哪里。”而老师则微笑的问他:“如果我找不到小朋友站到你的肩膀上去找,你愿意吗?”多么巧妙的处理,让孩子换位思考,引导孩子而不是去一味的去否定。想想自己在处理类似事件的做法,当老师讲完要求,学生再次犯错时,常常简单的认为学生故意捣乱,想和老师作对,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向了老师的对立面,从这样的角度去说教学生,效果可想而知。而这位老师巧妙的处理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聪明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化敌为友的做法,让学生欣然接受。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相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位教师一样,把问题进行转换来处理,那样的效果会大不一样。在《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中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书中提到的100个案例,只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情况需要我们利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处理。我想读过每一本书,不仅仅是把书中的内容记住,更重要的是领会书中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在我们遇到不同情况的时候,能转换处理问题的角度,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处理这100件事情的方法,而是给我们提供了处理类似问题的思路,就像书中提到的一位专家用一种方法很奏效,但是遇到一名师范生,这个方法反而不好用了。教育就像医生开药方一样,要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症状来开药,不能千篇一律,要对症下药。对待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针对每个孩子不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适时的引导。每个孩子犯错误的背后,都有一些孩子的想法和原因,只有深层的了解,才能找到根源,就象医生诊病,要查明病根,才能准确的下药。教育的智慧在哪里,需要我们去观察,去发现,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心灵,读懂他们。

智慧教育心得5

  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通过此书的阅读,我学习和认识了更多的教学机智。 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

  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从哪些方面对自己进行提升。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教师教学机智而出彩,而两者的关系是鱼水交融、密切相关的。课堂出彩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机智,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课前预设难以完美,课堂将会失去极好的生成机会。

  机智是一种敏感的、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受见解的支配的同时又依赖情感,并“打动”他人。“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入手,娓娓道来,使我们感受到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总之,《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作者的很多观点就像是盏指路明灯,不仅给我们教师还给家长指明了一条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孩子的正确教方法。我真后悔,怎么把如此好的书竟然束之高阁?而且竟然以工作忙,静不下心来阅读这种理论性较强的书为由。看完此书,反思自己为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缺乏“机智”。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学习,以《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的理论为指导,更新观念,走进学生,不断努力去实践、去探索,做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

智慧教育心得6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智慧教育心得7

  为了提升我的专业化素质,我在寒假读了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给了我一顿精神大餐。我细读了一遍,感觉句句经典,自己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和对人民的一种责任感,而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断然的命令,没有合理的教导和不善于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服从于多数人的利益,服从于集体的利益是不可能有什么责任感的,因此,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责任教育则是指老师站在祖国未来需要的高度,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建立科学的责任认知,履行正确的责任行为。

  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要做的最复杂的一项工作。平常所说的培养自己的信念,实际是培养不违背自己良心的那种能力。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教育工作方面有个严重的缺点,就是只会去逼迫学生,而不会启发学生让他自己去逼自己!

  人的`最大胜利就是他能战胜自己。一个人从童年起就要学会支配自己,从小就要学会命令自己,管束自己,逼迫自己去做应当做的事,而且把应该做的事变成你愿意做的事,这是一种和谐。

  学生犯了错以后,采用惩罚手段是很简单的,要教育他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从而受到良好的谴责。所以,根据苏翁的观点,在学生犯错以后,我们应该努力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应当成为一个和我现在不一样的人,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这是对别人的不良行为不能容忍和毫不妥协的源泉。因此学生犯了错以后,受到责备主要不是来自老师,而是来自学生本人,作为老师,我们只能去点燃善良思想的火花。

  用知识教育学生,并不意味着把知识变成成品,然后将它们塞进学生的头脑。学校的使命在于使青少年在心灵里树立起自学学习的态度,确立对知识的坚定原则立场和自己的见解。

  当然,劳动锻炼、身体锻炼等在自我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书籍是自我教育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看好书,进行劳动、身体锻炼是促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必要手段。

  总之,要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进行自我教育,还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多学习、多探讨、多交流。

智慧教育心得8

  30年的光阴,成就了什么?是岁月积淀的从容不迫气质,还是生活练就出的铿锵玫瑰?

  深圳高级研修班“充电”第一个上午,就被李荣华“华姐”充满激情的团队建构活动深深吸引。轻松、热烈而富有创意的'团队破冰活动消弭了学员之间的陌生感。“你就是团队,团队就是你”、“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全力以赴”、“让教育流过学生的身体,成为他的智慧”……活动中,华姐的金句不绝于耳,让学员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确了团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班级管理轻车熟路的华姐,利用轻松愉快的游戏,更向我们传授了几个班级管理的杀手锏——“鼓士气”、“鼓掌”、“微笑”、“4S”……虽然之前也曾参加过类似的团队建构活动,但华姐把教育理念融入到每一个活动中,实实在在接地气!而当得知活力四射的华姐孩子已经30了,我们更是诧异不已,深深被她的活力朝气、良好心态、紧跟时代所折服!

  活动最后,学员们以报数的方式组建了5个学习小组,组内分工,并民主评选出10名班委。华姐也向我们布置了接下来几天的学习任务。

  相信华姐的教育理念一定会流过我们的身体,成为我们的教育智慧!最后,分享今天的小收获与大家共勉——

  做事的态度——全力以赴,而非尽力而为

  做事的形式——创新高效

  做事的方法——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智慧教育心得9

  近期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书封面上对李镇西老师的评价语是“一位真诚的教育思想者,一位执着的教育实践家”,其实在接触这本书之前,就已经知道并接触过关于李镇西老师一些报道与介绍,知道他是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爱着孩子的老师,他长期担任班主任与语文教师,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关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当好老师”的教育理念也深入人心。在本书中,李镇西老师对他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解读与诠释。

  一、爱是教育的必要条件

  如在“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篇中,他谈到因为多年前出版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被贴了一个“爱心教育”的标签,对此,他表示不认可,他的思想被误读为有了爱就有教育,他认为爱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但除了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当老师需要爱心,这是都明白的事情,强调爱心是必要的,但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爱是万能的`吗?爱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爱心与惩罚可以兼容吗?老话题可以产生新讨论。

  二、教育家首先是教书匠

  在“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一文中,李老师对“不做教书匠,争做教育家”这句话作了剖析,这也比较困扰我的一个观点,我们一面在提“不做教书匠”一面又在提“工匠精神”,两个“匠”的意义是一样的吗?技术上升到一定层次可以是艺术,教育究竟是一门技术活儿还是一门艺术活儿。李老师鲜明大胆的提出,现在许多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不是“技术”过度,而是“艺术”泛滥,他认为在中国当下这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我们更应强调的是“最缺的东西”,我们一些青年教师现在过多地推崇或者说太迷恋“教育艺术”,但凡是人人都能够拿来就用的东西,绝不是艺术。教育家必须是教书匠,没理由鄙薄教书匠。

  三、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李镇西认为,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名人与所谓的成功人士,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生。他们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同样为国家贡献着自己微博的力量,同样是学校的教育成果,同样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劳,都是我们的骄傲。这一观点颠覆了我们许多教育者固有的观念。

  这本书分四个篇章,每一篇章又都有很多文章,其中既有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还穿插着作者对自己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教育情怀的诗意表达,在本书,李镇西提出对一些比较时髦的观点做了自已的解读,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与批判精神,这是李老师思想越来越成熟的表现。

智慧教育心得10

  我利用课余时间拜读了著名教育家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读后,受益匪浅。书中的他的一些对于教育的独到见解,对教育者们的启示,使我感动,折服。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乐于学习,也要乐于教学。

  作为一名新教师,初出茅庐。因此简单的机械模仿是必要的,在刚踏上教师岗位时,能上像一堂课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模仿之上。在此我觉得要感谢学校给我们新教师机会,举办一系列如“新教师站稳讲台”、“新教师我型我秀”等教学展示活动,让我们可以有机会展示自己,以及学习他人长处。但任何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搬用,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也正如肖川先生在书中所说的说:“如果一个教师只有别人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才会怎么去做,而不会主动地探索一些有效地方法,那他的发展前景就很难令人乐观。”是的,当我们站稳了讲台后,我们就该积极寻求、主动探索一些个性化的教学路子。我们更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性格和业务方面独到的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思维和教学个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书中肖川先生还提出:“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发展,更谈不上对于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的关照。”在我认为,教师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良心职业,是要从道义上对每个学生负责任的。因此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心关注其日后的成长。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培育花朵的'园丁。我们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用赞美替代批评。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纠正,用自己的智慧与真情鼓励引导,宽容对待。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肖川先生看来只有当我们教师有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才有可能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也就要求我们心存乐于教学之心。比如我的师父马洁老师,我就觉得教学经验丰富的她已经将教书育人融为到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树下的一藤牵牛花,墙角的一株小草身上,她也能发现生活的乐趣,生命的美好。她把这种快乐分享给学生,让他们也懂得生活,懂得感激。这大概就是她的生活哲学,教育信仰吧!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乐“学”的幸福,更是从中获得启迪:教育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更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真情与智慧去感染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身边的人。

智慧教育心得11

  古人云:“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教师只有读书,才能拥有不竭的水源,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著,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短小,文字直白,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省,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一、让智慧贴近教育,与爱心同行。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而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而非以指令来干涉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二、让科技走进教育,与研究同步。

  在本书中,王老师特别强调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提高教师工作的科技含量。他强调教师要有科学精神,要有研究心态。面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要探究。处理学生问题的正确思路应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这样才能谈得上素质教育。联系工作中所见到的教师处理问题,往往显得呆板而程序化,似乎已被忙碌繁琐“驯化”成了一台机器。当面对生龙活虎的学生时,总以自己“模式化”的'思维来要求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总是急切地忙于处理,缺少冷静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结果往往只能是治标不治本,问题也就一茬接一茬,得不到根本的解决。这样,教师又只能忙于应付,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漩涡。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时常带有探究的愿望,逐渐养成探究的习惯,以科学精神来面对问题,加强研究,才能把问题处理得更好,也才能让教师逐步成长起来。

  三、让反思紧随教育,与教育同归。

  现代教育呼唤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自觉提高”,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是发自内心的要求和行动。怎样追求“专业化水平的自觉提高”呢?王老师认为提高教师的素质,其着眼点不是完成眼前的任务,而是“反思我的工作,学到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我们把习惯“审视自己思维方式”的教师称之为“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师才是名符其实的专业人员。“反思”,即要求我们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经常进行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以批判的眼光深刻地审视和剖析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得以成长和提高,最终再运用于教育实践。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回答了“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等问题,告诉我们新一代的教师应以爱心加教育智慧来从事教育工作,要从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地获得教育智慧。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成了我们教师的一份营养丰富的进补大餐,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看了之后深有感触,相信全校教师将会在阅读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索,在尝试中不断地显现和积累教育智慧,逐步成长为新一代的反思型教师。

智慧教育心得12

  前段时间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感触颇深。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动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把一本三百多页的有关教育的书一口气看完,看完后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眼界得到开阔,如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苦于文笔的羞涩和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了,评价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积极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师的编制过紧。

  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

  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心里话,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三、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作为教师,有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味的信息,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会使我们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迈和豪阔;有思想使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有思想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会使我们学会用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来看待教育。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要做到这些,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更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实,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思考则不是简单地想一想——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就有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教师,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智慧教育心得13

  8月29日,郑媚主任就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教育方面进行了培训。通过学习,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信息化的普及已经掀起人类历史上第四次工业革命,任何事物脱离信息,都变得滞后。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已迫在眉睫。教育信息化如何做,如何去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挑战,如何改造我们的教育、改造我们的课堂?'智慧校园'应运而生了,让我们这些在一线上懵懂、困惑、不知所措的教师们,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在'智慧校园'的教育模型下,学生将认同学习内容,主动、个性化、尽可能以探究方式学习,最终培养智慧的人。所以学习“智慧校园”教育势在必行。

  1、要转变观念。“智慧课堂”实施,需要教师们要究、多思考、转变自己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要关注当今社会发生的种种与教学相关的事件,把课本知识还原于生活,这样的工作量很大,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学习,而且备课的工作量加大,如教师们没有强大的观念支持,是很难实施的。

  2、智慧课堂非常重要。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智慧课堂可以提升实现过程和能力培养的智慧水平。

  3、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提倡数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知识的获取,无非三种方式:一是教师讲授,二是学生看书学会,三是小组合作探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但是无论哪种情况的孩子,都尽可能通过探究方式获得新知,做不了的尝试读懂,实在不行就听讲。并让其在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智慧课堂能让每个环节布置完任务,给学生提供三种可供选择的视频,有引导看书自学的,有讲授式的,有小组探究的。学生可以选反选择适合自己的,也可以随意的暂停或是重复看。教师真正实现主导作用,完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才是困扰自己的最关键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效果好。先学后教,翻转课堂;以学定教,事半功倍,效率格外高。

  总之,智慧课堂不是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数,而是更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学生生命的智慧。智慧课堂教育是一种最直接的、帮助学生建立完整体系的教育方式,其教育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

智慧教育心得14

  教育质量的高低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智慧,即平常所说的教师的素质。什么是教师的教育智慧或素质?这是当前教育界亟待澄清的一个概念。

  关于教师教育智慧的总体思考

  1.在国际教育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强调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2.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们在谈论素质教育时,曾强调: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因此,教师教育智慧或素质的含义必须着眼于教学活动本身。

  3.反对那种元素堆砌的教师教育智慧或教师素质观,应将教师各种素养看成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其内容包括着复杂的过程。

  4.教师教育智慧或教师素质是结构与过程的统一,发展性、动态性是其精髓。正因为如此,我们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更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即教师教育。

  我们把教师教育智慧或素质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我们把其概括为三个方面:教师的师德、知识和能力。

  A.师德与师魂

  1.敬业爱岗

  教师的职业道德,从广义的角度凸显四个意识,即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勤业意识。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体现的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这就是师德第一个表现:“师业”。敬业爱岗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研究中我们看到其表现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岗位;献身于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2.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又一个表现:“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我们称其为“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师爱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感情投入与回报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育人”的根本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此外,成功的期望也是一种师爱。一位优秀的教师肯定认为:“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种期望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就是教师的信念。教师的教育期望或信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

  3.严谨治学

  师德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师德的第三个表现:“师能”。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往往建筑在对自己严的基础上,特别要严谨治学。也就是说,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总之,教育质量直接取于教师的业务水平;业务水平,集中体现在一个“新”字上;创新的基础在于教师钻研业务。

  4.为人师表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就是为人师表的师德表现,也可以叫师德的第四个表现:“师风”。师风表现在下边的四个方面:①以身作则。它有着种种表现,特别要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等;②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不可缺少与同事、与家长团结协作的行为;③廉洁从教。教师廉洁与否,学生看得特别清楚,所以要坚持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④依法执教。在教育教学中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言行。

  B.教师的知识

  1.本体性知识—胜任岗位的基本保证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知识要有事业与职业的目的,一个人最佳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为基础。这种本体性知识有如下四个要求:一是对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既懂得本学科的历史,又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三是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例如有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实验知识、观察知识以及科学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等等;四是能把本学科知识变成自己的一种学科(学术)造诣,能够清楚表达出来。然而,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只是“基本保证”,而不是唯一保证,即光有本体性知识并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关系。有几位颇有名的科学家,他们曾经是一些不合格的中学教师。因此,可以认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一定要有,但达到某种水平即可。

  2.文化知识—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师除了要有本体性知识以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们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当然,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主张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3.实践知识—机智丰富的个体存在

  教师的实践知识更具体地说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教学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工作,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来。在这些情景中教师所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而且,实践知识受一个人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包括个人的打算与目的以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所以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显然,关于教学的传统研究常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程式化的过程,忽视了实践知识与教师的个人打算,于是它限制了研究成果的运用。

  4.条件性知识—成功教学的“金钥匙”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也是我们在教改实验中所特别强调的。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在研究中,我们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C.教师的能力

  1.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反思

  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而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教育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教育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教学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又可以叫做反思能力。如果20世纪80 ̄90年代提倡培养专家型的教师,那么21世纪要倡导训练反思型的教师。

  2.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善于对信息技术优化、整合

  今天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的使用,上网和创办网校,已成为社会的时尚。在教学中如何应用这些技术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21世纪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

  优秀教师应该有对计算机教学系统的设计能力;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传播系统的能力;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成果的评定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每种教学媒体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与发展智力。同样,每种媒体既有长处又有不足。如果把多种教学媒体组成一个系统,使各种媒体之间扬长避短,互为补充,那么,这种教学系统就能发挥更大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积极维护和保健

  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well-being或mental health),意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与心理健康含义接近的词有“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意指对心理或精神健康的维护和保健。心理健康的含义为:(1)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2)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3)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它不仅包括积极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称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和德育工作区分开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具有一致性。目前学生中存在越来越多的心理行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承担起学生心理卫生保健医生的角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主要表现:(1)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2)心理咨询;(3)学习指导;(4)职业指导。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地掌握诊断性评价和学会行为初步矫正的技能等。

智慧教育心得15

  读王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最有感悟的是提到教师要有教育智慧。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在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智慧教育心得】相关文章:

智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04-14

家教智慧如何教育孩子09-07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06-08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02-06

智慧教育对教师的影响12-07

做智慧家长心得12-04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15篇04-25

智慧课堂教学心得12-09

做智慧父母心得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