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20 12:00:2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杨柳》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柳》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杨柳》阅读答案

《杨柳》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荆公《题西太一宫》六言首篇也。今临川刻本以“杨柳”为“柳叶”其意欲与荷花为切对而语句遂不佳此犹未足问至改“三十六陂春水”为“三十六宫烟水”则极可笑。公本意以在京华中,故想见江南景物,何预于宫禁哉?不学者妄意涂窜,殊为害也。彼盖以太一宫为禁廷离宫尔。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1.根据内容分析,这段文字最可能出现的典籍是

  A.《文心雕龙》 B.《诗品》 C.《容斋随笔》 D.《人间词话》

  22.作者推断乱改荆公诗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答案】

  20.今临川刻本以“杨柳”为“柳叶”/其意欲与荷花为切对/而语句遂不佳/此犹未足问/至改“三十六陂春水”为“三十六宫烟水”/则极可笑。

  21.C

  22.①以为“杨柳”应为“柳叶”,其用意在于想与荷花切对;②“三十六陂春水”改为“三十六宫烟水”,大概是由于他们把太一宫作为皇宫中的`离宫的缘故。

  【解析】

  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断句,抓住一些标志词,本段中虚词较多,易于断句。“以……为”在“柳叶”后断开,“其”“此”指示代词在它们之前断开。“而”表转折,在“而”前断开。“至改……为”短语,根据句意判断不能断开。“则”,那么,表顺承连词,在它之前断开。另外还要读清题干要求,限5处,不能断的过细。

  2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文心雕龙》作者刘勰。B项钟嵘的《诗品》。D项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C项是本文作者洪迈的《容斋随笔》。

  2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找到关键句子,“彼盖以太一宫为禁廷离宫尔”。“盖”表原因,大概是因为他们把太一宫作为皇宫中的离宫了。

《杨柳》阅读答案2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们送来了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春色先以柳荫归,春风杨柳万千条!

  柳树( )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浪打,所以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防浪冲岸的树木。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顺直,是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柳树还有其他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做接骨夹板材料。柳树枝( )纤细,( )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柳枝又会成为柳篮、柳箱、簸箕、抬筐等日用品。就是柳芽、柳絮、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芯。也可作鞋垫。

  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我国南方,( )塘边河岸,( )是丘陵山地,一经扦[qiān]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长成高达十几米,胸径二、三十厘米的浓阴大树。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阴。如有意栽培,那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也就更多。

  1、 请把下列三个关联词,分别填入原文的括号里。

  虽然??但是??,无论??还?..,不但??而且??

  2、补充下列诗句的前半句,要求书写规范、工整。 “____________________,无心插柳柳成荫。 ”

  3、请把文中括号里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4、找出文中的过渡段,用“ ——”画出,并用“|”隔开其承上和启下的不同部分。

  5、文中“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长成高达十几米,胸径二、三十厘米的浓阴大树。”这个句子用的是什么写法?在所选答案的`括号里打“√ ”。

  A、列数字( )

  B、打比方( )

  C、举例子( )

  6、柳树的用途很广,请简要列举它四个不同方面的用途。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7、本文的主要内容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这几个方面来介绍垂柳的。

  8、辨析中心思想,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 ”。 本文通过记叙柳树的特点和用途。

  A.赞美柳树是最早的报春使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

  B.赞美柳树是最早的报春使者,具有奉献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 ( )

  C.赞美柳树的经济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 ( )

  参考答案:

  1.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无论?..还??

  2.有意栽花花不开

  3.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正是暗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

  4.过渡句:第2自然段。,,,,报春使者,丨而且是经济,,,,

  5.A

  (1)是一种防浪护岸的树种 (2)是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 (3)能炼出火药 (4)能做接骨夹板材料 (5)柳枝可编柳篮、柳箱、簸箕等日用品 (6)柳絮可作枕芯、 鞋垫。 7.最早的报春使者 经济价值较高 用途广泛适应力强 8.C(√)

《杨柳》阅读答案3

  【原文】:

  和练秀才杨柳

  唐·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

  曲尘丝,指象酒曲那样微黄的柳枝长条。

  【翻译】: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赏析】:

  《和练秀才杨柳》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作品。此诗写折柳惜别的情景。前二句用道出杨柳枝的色泽,点明送别时间,表明不舍之情;后二句以春风喻指送行人的情意,含蓄地表达了行者与送者之间的真挚。全诗意境优美,措辞婉曲,隐别意于杨柳枝之中,别有一番韵味。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阅读训练】:

  1.这一首送别诗,第二句是谁对谁说的?意思是

  2.第三、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喻己的本体是。喻友(送者)的本体是。

  3.以上两句化无情物为有情物,生动地表现了感情。

  4、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手法?有何深意?

  【参考答案】:

  1.行者对送者而言

  2.杨柳枝春风

  3.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由春风拂柳的景象引发联想和幻觉,化无情物“春风”为有情物,新奇地表达出友人对自己“殷勤”关怀的形象和“最相惜”的真挚情怀。

  4、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杨柳》阅读答案4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时候、一。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作:纵使。

  一:

  (1)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请概括。(2分)

  答:写诗人暮春时节的离愁别绪和感伤青春不再(年华易逝)的愁绪。(此为暮春别恨之作。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既写了年华易逝之感,也抒愁情别恨。

  【评分参考】本题要求学生概括,不必分析。按点给分,只写一点得1分,即使有对该点展开分析。“暮春”不写不扣分。)

  (2)“西城杨柳弄春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弄”字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的杨柳以有情,(2分)写其多情却引发诗人的离愁,表意自然贴切,生动感人。(2分)

  【评分参考】笼统分析拟人的表达效果,给1分;能抓住“弄春柔”一词或“弄”字简析,合理者,再给1分;能写出与后句的联系,加2分。其他说法,合理者,酌情给分。)

  二: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2分)

  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2分)

  (2)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2分)

  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2分)

  或:

  (1)答:“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意对即可)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简析: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此词为抒写暮春别恨之作。上片从“弄春柔”、“系归舟”的'杨柳,勾起了对“当日事”的回忆,想起了两人在“碧野朱桥”相会的情景,产生眼前“人不见”的离愁;下片写年华老去而产生的悠悠别恨,“便做”三句,表现了离愁的深长。全词于清丽淡雅中,含蕴着凄婉哀伤的情绪。

《杨柳》阅读答案5

  (甲)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 别的树总有花,或者果实,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没有用处的白絮。 别的树是密码紧排的电文,只有柳,是疏落的结绳记事。 别的树适于插花或装饰,只有柳,适于霸陵的折柳送别。 柳差不多已经落伍了,柳差不多已经老朽了,柳什么实用价值都没有——除了美。柳树不是匠人的树,它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柳是愈来愈少了,我每次看到一棵柳都会神经紧张地屏息凝视——我怕我有一天会忘记柳。我怕我有一天读到白居易的“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是韦庄的“晴烟漠漠柳毵毵(sānsān,枝条细长的样子)”竟必须去翻字典。 柳树从来不能造成森林,它注定是堤岸上的植物。而有些事,翻字典也是没有用的。怎样的注释才使我们了解苏堤的柳,在江南的二月天梳理着春风,隋堤的柳怎样茂美如堆烟砌玉的重重帘幕。 柳丝条子惯于伸入水中,去纠缠水中安静的云影和月光。它常常巧妙地逮着一枚完整的水月,手法比李白要高妙多了。 春柳的柔条上暗藏着无数叫做“青眼”的叶蕾,那些眼随兴一张,便喷出几脉绿叶,不几天,所有谷粒般的青眼都拆开了。有人怀疑彩虹的根脚下有宝石,我却总怀疑柳树根下有翡翠——不然,叫柳树去哪里吸收那么多纯净的碧绿呢??

  ——张晓风《柳》?

  (乙)我赞美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居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丰子恺《杨柳》

  1.甲、乙两文都写了柳树的美,但各有侧重,试分别加以概括。(2分)

  答案:

  甲文侧重于柳树的形态美(或形美、外在美等),乙文侧重于柳树的精神美(或神美、内在美等)

  2.两文在写柳树时,都提到其他的树,其作用分别是什么?(2分)、

  答案:

  甲文用其他的树衬托出了柳树的形态特点和审美价值,乙文运用对比褒扬了柳树不忘根本的美德。?

  3.甲文对柳树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试举一例加以赏析。(3分)

  答案

  示例:“柳丝条子惯于伸入水中……手法比李白要高妙多了。”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鲜活地表现出由柳、云、水、月构成的难以言传的诗意情境。?

  4.甲文作者为什么说“柳树不是匠人的树,它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4分)

  答案:

  柳树“缺少实用价值”,因此说“不是匠人的树”;柳树的形态富有美感,是文人墨客咏赞的对象,同时折柳又寄寓着离人的惜别之情,所以说“是诗人的树,是情人的树”。?

  5.两文在情感基调、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任选一个方面举例分析。(4分)

  答案

  示例:甲文语言生动形象,意蕴丰富。如“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抓住了不同树的特点,突出柳树独特的美,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乙文语言直白,饱含感情,如“你们是靠它养活的……绝不理睬它呢?”直接运用第二人称诘责,情感强烈。

《杨柳》阅读答案6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扬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1.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

  2.“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3.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参考答案】

  1、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

  2、“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3、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4、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结合原文赏析略。

《杨柳》阅读答案7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闲来就擎着一本相书,因此也很喜欢批评别人的眉毛生得太低、鼻子太尖、口腔不应该那么小之类的话头。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刘寄奴不会做皇帝吧?”

  院子静悄悄的,石板地偶然有飞鸟的影子掠过,那只黑狗已经跑得不知去向,风吹着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

  渊明正在赵家喝酒。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忧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箧,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菜油灯点了半夜,那一点黄豆似的火焰,寂寞地泛出了幽绿的颜色。

  “唉!”渊明长叹一声。

  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

  “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栗,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

  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尾两段都写到晓风、杨柳,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了人物心理,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文中通过渊明对“二十年前”刘裕的回忆,表现了刘裕能说会道、善于钻营、热衷交际的性格特点。

  C.“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此处景物描写与陶渊明此时的恐惧心理相吻合。

  D.本文围绕刘裕篡夺东晋政权的史实,虚构了陶渊明的言行和心理,赋予历史人物以新的思想内涵。

  7.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初元年”以不同的形式在阿宣口中反复出现,侧面反映了改朝换代已成事实但陶渊明仍不愿相信的心理。

  B.“疲乏而又忧郁”“脸色枯黄,刻板”等描写表现出陶渊明得到刘裕篡位确切消息后内心的极度郁闷和绝望。

  C.“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写出了陶渊明对当年行为的愧悔和现在的无奈。

  D.“畜生!”这一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无血气、无大志的失望。

  8.小说用了较长的篇幅写陶渊明与几个儿子的对话,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9.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陶渊明:“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篇小说就塑造了一个并非恬淡退隐的陶渊明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6.(3分)A(“暗示了小说的主题”错)

  7.(3分)D(“心平气和”错,父子之间一连串的语气词说明他们情绪低沉,谈话气氛沉闷)

  8.(6分)①通过对话强调了刘裕篡位的事实,同时展示了陶渊明几个儿子不同的性格特点;②从侧面表现了陶渊明的形象,儿子们的很多话其实正是陶渊明平常爱说的话,是他思想性格的反映;③对话中既有父子之间的亲情,也有陶渊明对儿子的失望,为下文写儿子被害的幻觉埋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每个要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小说写的是陶渊明晚年的事情,这时他虽然归隐田园,但仍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②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要“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表现出其内心深处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③对篡夺政权的刘裕极端愤慨,在深深的绝望中拿起笔来,用写诗的方式进行反抗。这些都能说明陶渊明并非完全是一个恬淡退隐的人。

  (每个要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杨柳》阅读答案8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

  小题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3分)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小题2: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3分) A.混脑罩静默B.夹恼盖沉默C.混恼笼静默D.混恼飘静默

  参考答案:

  小题1:(1)引用、比喻 (2)拟人(3)比喻、排比(每小题3分)

  小题2:C (3分)

  习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考试中考的较多的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具体分析即可。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既得正解。

《杨柳》阅读答案9

  和练秀才杨柳

  唐·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曲尘丝,指象酒曲那样微黄的柳枝长条。

  和练秀才杨柳翻译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1) 这一首送别诗,第二句是谁对谁说的?意思是

  (2) 第三、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喻己的本体是 。喻友(送者)的本体是 。

  (3) 以上两句化无情物为有情物,生动地表现了 感情。

  4、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和练秀才杨柳参考答案:

  1.行者对送者而言

  2.杨柳枝 春风

  3.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由春风拂柳的景象引发联想和幻觉,化无情物“春风”为有情物,新奇地表达出友人对自己“殷勤”关怀的形象和“最相惜”的`真挚情怀。

  4、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和练秀才杨柳赏析:

  《和练秀才杨柳》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作品。此诗写折柳惜别的情景。前二句用比喻道出杨柳枝的色泽,点明送别时间,表明不舍之情;后二句以春风喻指送行人的情意,含蓄地表达了行者与送者之间的真挚友谊。全诗意境优美 ,措辞婉曲,隐别意于杨柳枝之中,别有一番韵味。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杨柳》阅读答案10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扬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18。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2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6分)

  阅读答案

  18。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2分) 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2分)

  19。“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

  20。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 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21,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2分) 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2分) 结合原文赏析;(2分)

《杨柳》阅读答案11

  众人:“把梯子上面去拆了那巢便了。”

  有几个道:“我们便去。” A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 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

  A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掇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A道:“打甚鸟紧。明日都看酒家演武器械。” 众泼皮当晚各自散了。

  从明日为始,这二三十个破落户见A匾匾的伏,每日将酒肉来请A,看他演武使拳。

  14.本文段选自 ,作者是 (1分)

  15.文中的A是 ,名著中还写了关于他的`故事 ,可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4. 水浒传 施耐庵

  15.鲁智深, 略 行侠仗义,有勇有谋

《杨柳》阅读答案12

  ⑴丰子恺回来了,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

  ⑵11月7日,“丰子恺文化专列”开行。上海地铁1109号列车的拉手和车壁上,印上了先生的漫画和哲语。9日是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地铁方面说,开行文化专列,一向大师致敬,二传递“讲文明树新风”的文化正能量。用半个多世纪前的旧作,来树今日之“新风”,说明好的艺术作品能超越时空。先生有一名篇曰《车厢社会》,有先生的画,这个“车厢社会”,会清朗许多罢?

  ⑶这两年,先生的画很热。由某家机构推出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在全国报纸上遍地开花。隔几天,就登一回,一登就一整版。发布者的自我定位是“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口气不小,移来形容丰公画作,倒也贴切。网络世界,先生同样广受追捧:微博上,有几个账号常发子恺漫画,粉丝量大,转发者众;微信上,“朋友圈”里,关于先生的帖子,很不少,也很受欢迎。

  ⑷我想,这恐怕与戾气横生、信任缺失的时风有关。先生的画作,像冬日阳光,像新鲜空气,让人温暖、神清。今天,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⑸先生的第一本画集,出版于1925年。编者叶圣陶先生有过生动描写:“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子恺黑白漫画,就这样以简陋的面目面世了。先生说:“我不能承认自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我只承认漫画二字是在我的画上开始用起的。”

  ⑹抗战爆发,先生改画彩色风景人物画,以卖画贴补家用。画润一直很低,画受欢迎,为什么要“贱卖”?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艺术品犹米麦医药,米麦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饥,医药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疾,艺术品贱卖亦可使大众皆得欣赏。”持此想法并坚持这么做的大画家,有第二人否?

  ⑺接触过丰公后人的朋友,都感叹丰氏温厚家风代代递传。20xx年底,丰公后代一起在天山茶城开了一家画廊性质的小店铺,叫“丰子恺艺林”。店里最受欢迎的,是丰一吟老师临摹父亲的'画作和她的书法作品,润格也极低。有一次,一位顾客要请一幅丰老师的书法,问清价钱后,硬是多付了好几百。丰老师笑着对我说:“我们这里像不像君子国,讨价还价是反着来的?”

  ⑻虽然先生秉持“贱卖”原则,但他的画即以金钱论,也从来不贱,拍卖市场上早已是天价了。论丰画的艺术价值,叶圣陶先生说得最到位:“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相与会心,也正是一代代读者读子恺漫画的感受罢?

  ⑼先生最喜画杨柳。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先生画了那么多杨柳,是画“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他,不也是一棵垂向大地的杨柳吗?正因此,一代代读者那么喜爱他的画,与他相与会心。

  ⑽先生虽因那场动乱,未享高寿,没能等到苦尽甘来,更不会想到,今天人们看着他的画坐地铁。但是,自己的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心田,洗涤后人心灵,或许先生作画时,就想到了。

  ⑾1925年的那个秋天,先生用图钉把一幅幅画别在壁上,恰似亲手插下一根根杨柳枝。今天,虽然插枝人早已不在了,但那根根枝条,已长成棵棵杨柳,绿树成荫,翠拂今人,泽被后世。

  1、概括丰子恺“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的具体表现。(4分)

  2、解释第⑵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3、第⑻段中引用叶圣陶对丰子恺画的评价,有何作用?(6分)

  4、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垂向大地的杨柳”的丰富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上海地铁开行丰子恺文化专列,在拉手和车壁上印上了先生的漫画和哲语(1分,答出前后分句即得1分);丰子恺画作被用作“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网络世界中丰子恺广受追捧;他的画在拍卖市场上已是天价;丰氏温厚家风代代递传。(4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四点给满分)

  2、文题暗示“杨柳”与丰子恺关系密切,丰子恺曾经写有名篇《车厢社会》,所以把他的漫画和哲语印在拉手和车壁上显得比较合适;车厢是社会的缩影;先生的画对人们的精神或心灵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表达作者对转变戾气横生、信任缺失时风的期许。(4分,每点1分)

  3、高度肯定丰画的艺术价值;用叶圣陶的话说明丰子恺秉持贱卖原则服务大众精神的可贵;为下文画作受到读者喜欢代代相传作铺垫。(6分,每点2分)

  4、丰子恺最喜欢画杨柳,还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先生的画,影响深远,深入人心,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心田,洗涤后人心灵;用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丰子恺高而能下不忘本的品质,表达对作者的敬仰和怀念;杨柳是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希望中国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得6分)

《杨柳》阅读答案13

  【原文】:

  乐府杨柳枝

  白居易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注释】:

  此诗约作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诗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

  1 “依依”二句:是说青青的杨柳枝相偎相依,勾引来春风吹拂,摇曳起舞,婀娜多姿,显出无限风情。 “依依”,相偎相依,依依不舍。 “袅袅”,经风摇曳的样子。

  2“白雪”二句:是说像白雪一样的柳絮,随风在空中飘舞,然后落下沿着地面飞滚;绿嫩的柳条弱不禁风,轻得似乎站不住一只黄莺。 “白雪花繁”,指柳絮。 “扑地”,满地。唐时人口语。

  【翻译】

  柳丝袅娜,一片青色,以致春光照在她身上便似有无限的柔情。白雪一样的花多得像被子一样扑在地上,而柳条软弱无力,竟连莺想在上面停歇都承受不了。

  【赏析】:

  赏析一:

  此诗极写杨柳之绰约风姿,细细品味,犹觉次句“勾引”二字之妙。想那柳条必定是细的、长的、轻的、柔的,若是粗的、短的、重的、刚的,纵使春风柔情万种,料也是勾他不动。想那春风必定是温的、和的`、酥的、润的,若是冷的、烈的、干的、涩的,料必只作摧折之势,而不成勾引之态。白居易一个“勾引”,便把杨柳之细之长之轻之柔,与春风之温之和之酥之润写尽,不得不令人叹服。

  “勾引春风无限情”句实在教人惊煞、喜煞、怜煞、爱煞,于是情不自禁,脱化而成《眼儿媚》小令一首:

  眉眼谁偷杏花红?无语笑东风。柳条勾引,春情无限,燕子呢哝。郎君若解春情意,折个与君同。相思已在,杏花枝上,杨柳阴中。

  “勾引”二字用之于人,也是含蓄的,委婉的,风流的,蕴藉的。比方说,我勾引你去植物园赏花,必是和颜悦色,用了含笑的眼神、温柔的言语与轻盈的体态;若是一本正经,一脸严肃,肢体语言僵硬,那就不是勾引,而是命令或者强迫了。

  赏析二:

  柳,是泄露春天信息的使者,复苏蛰眼生命的物候。它,风姿绰约,婀娜含情,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不少名流志士和墨客骚人因与柳树“心有灵犀”,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赞美它有诗的风韵,舞的倩影,刚的禀赋。白乐天,这位唐代诗词大家,在《杨柳枝》诗中云:“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羽不胜莺。”均把柳树枝的长、轻、软的风姿,在春风里翩翩起舞,染得春色浓如酒的诱人景象描绘得真切动人。

  【阅读训练】

  一、

  (1)第一、二两句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杨柳的?请进行简要分析。

  (2)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

  (1)这首诗的首句在用字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诗中第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一、

  (1)首句写杨柳之形,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次句写杨柳的颜色和质感。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

  (2)对比:一、二两句写柳之繁茂、柔嫩多姿与后两句中杨柳的荒凉处境、孤独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托物言志:借杨柳抒发了对永丰柳的惋惜之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二、

  (1)叠词(1分)。好处: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1分),写出了柳条婀娜多姿、茂密青翠的特点。(2分)

  (2)诗中第三句描绘了柳絮洁白轻盈,洒满大地的景象(2分),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杨柳的怜爱(喜爱)之情。(2分)

《杨柳》阅读答案14

  折杨柳

  萧绎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注】〔折杨柳〕古乐府诗题,初多用于写士卒辞家出征,后内容不限于此。 〔萧绎〕南朝梁代梁元帝。

  1、请从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两句。

  答: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山如莲花般明艳,水如月光般素洁,以莲花喻山,以明月比水,尽显山之明丽,水之清素。描绘出一幅明丽清幽的山月美景,诗人以乐景写哀情,与下文写猿声清哀、游子形成反差,倍增其哀伤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思乡念亲之作。

  首句写巫峡秀美的风光。长长的巫峡,两岸是连绵的垂柳垂杨,船行峡中,如在中游。古人有折柳送行、折柳盼归的风俗。看到岸上的'杨柳,诗人想起了故乡、亲人,“同心且同折”,远方的亲人想必同样也在自己。“同折”表明游子和亲人互念的真诚。一、二句中两个“巫”两个“垂”重复运用,三、四句中“同”“故”重复运用,诗句音韵和谐,妙趣横生。五、六句使用比喻手法,将“山”比作莲花,山像莲花一般明艳美丽;将“水”比作月光,江水像明亮的月光般素洁。此句写出了山水的明丽清素。身处异乡,面对此景,游子情何以堪!以乐景写哀情,历来为人称道。最后两句,夜深了,寒意袭人,声声猿啼彻夜不息;那离乡的游子啊,想着家乡、亲人,泪水成行难成眠。

《杨柳》阅读答案15

  杨柳枝

  刘禹锡

  (一)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二)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8.分析第一首数株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表现力。(5分)

  答:

  9.历代评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分)

  答:

  参考答案:

  8、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的样子。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

  9、 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 茂盛、景色迷人,但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芜。总之,同样是借景抒情,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败,一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 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

【《杨柳》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唢呐》阅读答案09-22

《兄弟》阅读答案09-13

长征阅读答案09-14

睡莲阅读答案09-14

《登楼》阅读答案09-13

误会阅读答案10-09

《幸福》阅读答案10-09

遣兴阅读答案10-14

《琢磨》阅读答案10-12

迷路阅读答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