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

时间:2023-07-20 16:36:34 职场 我要投稿

中国礼仪大全【实用15篇】

中国礼仪大全1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现在的社会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人没有最基本的文明礼仪了!文明礼仪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你想想看:如果我们每个人张口闭口都是脏话,那我们会不会每天不都沉浸在生气、委屈的`世界里吗?!所以说,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就有一个没有礼貌待人而误了事的经历呢!

  一天,阳光明媚、碧空如洗,爸爸让我去公园里的游泳池报名学游泳,我来到公园里后竟忘记了游泳池在哪,我看见一位叔叔,就问到:“哎,游泳池在哪?”那位叔叔露出一副漠视的样子,说:“不知道。”我一气之下悄悄说:“哼!不告诉我,我自己找!”可是,公园里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绕了好几圈都找不到,只好问一位阿姨:“阿姨,请问游泳池在哪里呢?”阿姨和蔼可亲地说:“哦,从这里直走,然后右转就到了。”我谢了谢阿姨就向游泳池跑去,这时,我突然恍然大悟:是不是因为我对那位叔叔太不礼貌了,所以那位叔叔不愿意搭理我呢?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最后我终于找到了游泳池,顺利地报了名。看来文明礼仪真的是缺一不可的啊!

  除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讲文明外,我们在校园里也一定要讲文明哦!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不,我们不是,我们可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啊!难道我们不会把文明礼仪永记在心吗?

  我们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不能再出现一些不文明的习惯了!我们一定要做到在平常时言行举止要讲文明,说话时一定要加上“请”!只有这样,你心中的文明之星才会熠熠生辉哦!

中国礼仪大全2

  1、入座,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2、点菜、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当然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再来一点餐后甜品,最后上水果。在点菜时还应该顾忌到客人的口味。

  3、进餐,先请客人,长辈动筷。吃饭喝汤时声音小一些,不要打扰到同桌人。特别是有的人吃饭喜欢吧唧嘴,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礼貌的。

  4、进食有骨头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往桌上吐,也不要往地上吐,影响同桌的胃口、最好是用手把骨头放到自己的碟子里。

  5、夹菜、为客人夹菜,一定要用公筷,卫生又礼貌。

  6、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得“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原则。

  7、敬酒、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

中国礼仪大全3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现代文明社会的“礼”很多都是从传统社会中传承发展而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五大传统礼仪:

  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沿用至今的拱手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拱手礼:用于一般性的打招呼。即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作辑礼

  揖让: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等也常行作揖礼。

  即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跪拜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

  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有一定之规,盲目坐错席位,视为失礼行为。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四、饮食之礼——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

  五、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诞生礼: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冠笄之礼: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

  加冠礼:男子20岁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会事务的资格。

  加冠礼

  绾发加笄礼:女子15岁行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绾发加笄礼

  婚嫁: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亲迎礼

  拜堂礼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

  生日庆生礼:亲友送寿礼致贺。

  丧礼: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敬人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

  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中国礼仪大全4

  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往往从商周时期民间及上层社会的饮食方式谈起。原因就在于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大厦创建的时期,中华文明的主体构成部分便是在这一时期奠基的。

  一、中国古代饮食礼仪起源

  依古文献载,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的生成,至少可溯周初,且逐渐以具体的礼节仪文积淀成俗。在早期儒家思想和政权设计中,礼仪制度使社会各阶级、各集团“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进而成为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与手段。

  周代是一个礼乐发达的社会,所有的活动都必须纳入礼的范围之内,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各种礼仪制度中,饮食礼仪制度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饮酒有饮食、乡射少不了饮食、尊老养老、祭扫、敬神、居丧、婚嫁更无不以饮食为其主要内容。

  因此,周代制定的各种礼制都与饮食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由于礼仪制度的制定为上层社会所决定,因此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带上了等级性、家族性、神赐性和礼仪性四大特点。

  二、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特点

  1、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政治性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烹小鲜”。意思就是说治理大国要十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

  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为“肉食者”,平民为“蔬食者”、“藿食者”。勤学——从政——肉食这样的社会思想和教育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中,饮食因为所处地位的高下而有很大的不同,贵族们的钟鼎而食与庶民的食不果腹这样的差异,也是由于统治者地位高下不等使得财富占有的多寡不同而造成的。

  2、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神赐性

  社会对天神、地示和人鬼(主要是祖先神)仍充满敬畏,遇到重大节日或事情皆需要祭祀,希望通过祭祀达到禳灾赐福的目的。同时周人认为他们日常所食之物乃神灵所赐,吃掉祭品则是分享神灵的福佑,因此在祭祀之后要举行宴会分享祭品。

  古代祭祀的对象大到日月星辰,小到门窗户牖,甚至作为炊具的灶本身也成为灶神。这些神祇在祭祀典章中被按照世人的标准分出高低贵贱,这便是大祀、中祀和小祀。不同等级的神享受不同标准的供奉。

  3、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家族性

  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数情况下又是家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所以在祭祀活动之后的宴会中体现了周代食品的神赐性、宴饮的家族性的饮食特点。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

  4、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礼仪性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在礼乐方面表现出一种文质彬彬、寓教于乐的文化模式。先秦《礼记·曲礼》上对饮食礼仪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毋抟饭”,不要把饭搓成饭团,然后狼吞虎咽大口吃,这样做有争食之嫌;

  “毋遝羹”,不要大口喝羹汤,有菜的羹汤应用筷子夹食;

  “毋放饭”,不要把手中的饭再放回盘碗中,以免给人以不洁的感觉;

  “毋流歠”,不要喝得满嘴淋漓,给人以馋相;

  “毋咤饭”,吃饭时不要啧啧做声,发出唏唏的响声;

  “毋絮羹”,客人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羹汤,好像自己的烹调技艺比主人的更好;

  “毋刺齿”,不要当众剔牙,显得不雅观,须待饭后再剔;

  “毋啮骨”,不要过度地啃骨头,给人以不雅的印象;

  “毋固获”,不要专挑自己喜欢吃的那一种食物,这样做会显得有些自私;

  “毋扬饭”,不要因为贪图吃得快一些,就去扬着热饭,以散去热气,这样做显得心急;

  “毋歠醢”,不要喝酱汁,使人觉得你没见过世面;

  “饭黍毋以箸”,吃黍米饭不要用筷子,而须用专用匙,以免给人喙食之感;

  “毋反鱼肉”,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盘碗里,应当接着吃完,以示卫生,吃时应少取,不够再取;

  “毋投与狗骨”,不要把肉骨头投给狗,以免主人误以为他举办的宴席只配狗食;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享”,如果有客人在调和羹汤,主人就要道歉,说烹调得不好,请包涵;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如果客人喝了酱汁,主人也要道歉,说菜肴乏味;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煮过的肉可用牙齿咬断,干肉则不要用牙去咬,须用手或刀匕分食;

  “毋嘬炙”,吃烤肉串和大块的烤肉,不要一口吞下去,这样会塞满口腔,呈狼吞虎咽状;

  “共食不饱”,即同别人一道吃饭,不要吃得过饱,要注意文明和谦让;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共饭不择手”,即同别人一起吃饭时,要检查手的清洁,把手洗干净后再食;

  “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进餐完后,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着腌渍物的盘子,交给旁边的仆役,主人则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收拾,然后客人再坐下等等。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等级性、家族性、神赐性和礼仪性等四大特点,在各种场合的饮食中都有所体现,而饮食的这些特点可以说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缩影。

中国礼仪大全5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孟光接了梁鸿案”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食礼

  古代的食礼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现代食礼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座位安排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 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中餐的食物一般都放在圆盘转桌上,方便大家取菜。

  一道菜肴上桌,也许它正好在你面前,那你也不必太拘泥,可以先夹一筷在自己碗里。而如果上来的菜不在你面前,你可千万不能抡起圆盘转桌就转到自己面前,或者起身跨过半张桌子去取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驰名世界,中餐礼仪当然也声名远播。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西风东移的现象也日渐看涨,中餐中的很多古老礼节早已消失殆尽,但作为礼仪之邦,决不能只为了口腹之欲,而忽略了起码的礼貌,我们应该维系优雅的用餐礼节,这除了体现个人的素养之外,更能提升中餐的质量与内涵。

  当遇到汤菜等一些要用到公筷母勺的菜肴时,一定要记得放下自己的筷子或汤勺,改用公筷母勺来取菜,如果你想给主人或者长辈夹菜,也一定要用公筷母勺,这不但符合中餐礼仪,还有公共卫生的礼节在里面哦。

  筷子是中餐中最具有中国色彩,也是最讲究的餐具。

  筷子是作为用餐工具的,所以千万不能拿在手里把玩或者敲打碗碟,这是非常不礼貌的。如果菜肴用筷子不容易夹住,可以用勺子来辅助一下,这样,汤汤水水的不会到处乱流,滚圆的一个丸子也不会蹦得满桌跑。

  夹好的菜,最好在自己面前的接碟中过渡一下,这样,你的吃相看起来不会太急切。如果遇到别人也来夹菜,要谦让,避免“筷子打架”。还有啊,千万不要在一个菜里用筷子刨地三尺,这样不但不

  卫生,其他客人也会很反感。筷子的礼仪和文化实在太博大精深了,如果你吃完了,应该把筷子恢复原状,放回筷座上。

  在外面和朋友.同事.其他人会用公筷母匙...不过在家虽然不会.大家也很注意卫生,有汤汤水水的菜肴会以大勺去盛,不会用筷子在汤里翻找食物,那样好像在洗筷子...很恶。

  从公筷母匙到中菜古吃

  从公筷母匙到一人一份,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逐渐向西方靠近,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卫生。但中国古代孟尝君时期就有一人一份的吃法,本来不会互相分享口水。

  但到目前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还是偏向‘相濡以沫’的。除了人人都把筷子伸向菜肴里面之外,我为你夹你为我夹,更是礼貌的表现。而长辈夹菜给晚辈,更视之为荣宠。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直都是这样。可是从八十年代起,我为你夹的菜,通常都是第一道上的菜,还会加上一句:这双筷子是还没有用过的。

中国礼仪大全6

  如果你看过红楼梦,或其它明清小说,一定对里面繁复的用餐礼仪记忆尤深,小小一桌席,可以说凝结了中华千百年的文化积淀。现代用餐虽然用不着这些繁文缛节,但必要的礼仪还是少不了的。相信,只要我们多一些尊重和细心,中餐的礼仪文化一定能流传千古,而我们的用餐心情也会更加愉快和谐。

  中国自主就很讲究吃,餐桌礼仪要求大家要做到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守礼仪首先要知道、懂得礼仪,中国餐桌礼仪有哪些具体要求和需要禁忌的事项,下面就一起看看吧。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不断交流,中餐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还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青睐。而这种看似最平常不过的中式餐饮,用餐时的礼仪却是有一番讲究的。

  中国餐桌礼仪习俗禁忌

  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

  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

  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中国餐桌礼仪用筷禁忌:

  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

  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莱上;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七忌掏莱,用筷子在菜中间扒弄着 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这些禁忌大都是与卫生、谦让、礼貌有关。

  中国餐桌礼仪个人习惯禁忌:

  打嗝:在席间打嗝是非常不礼貌的,若真是无法控制,则可以喝水,屏息方式使症状减轻,若仍无效,则最好去洗手间打个够,等废气消了之后再返回坐位。

  打喷嚏:若只是暂时性之喷嚏当然可以以餐巾掩口方式,将污染减至最低。若是喷嚏不断则最好离席至它处处理,若真的无法处理则不妨先行离席,没有任何人会介意的。

  补妆:国人女性同胞有不少均不知此项礼仪,补妆应该在洗手间或是人较少之处为之。公开场合补妆就好比是在梳头发,穿衣服等一般是不妥的。

  吸烟:几乎所有的餐厅均以划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为了避免其它人吸二手烟,瘾君子最好尽力克制烟瘾,如果真的烟瘾太大则可利用正餐用完,在场人士已开始用甜点、咖啡时再离席前往室外吞云吐雾,如此既不算失礼亦不会妨害别人健康。

  剔牙:剔牙也要注意,相当恶心,真的要吐也请以餐巾纸掩口,吐在纸巾上。牙签用完放在盘中即可,千万不要口中咬着一根牙签与人交谈,状似流氓无赖状,非常难看。有些人甚至用完餐后,口中仍叨着牙签到处走动,那更是离谱的举止了。

  刀叉掉落:进餐时若刀叉不小心掉落地面,此时只需要告之服务人员换一干净的即可,不自行清理掉到的刀叉,更不可以用餐巾擦拭过再继续使用。

  中国餐桌礼仪用餐形象禁忌

  用餐的时候,不要吃得摇头摆脑,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汁汤横流,响声大作。

  可以劝别人多吃一些,或是建议品尝某道菜肴,但不要擅自作主,主动为别人夹菜、添饭。这样做不仅不卫生,而且还会让对方勉为其难。

  取菜的时候,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近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要左顾右盼,翻来覆去,在公用的菜盘内挑挑拣拣,夹起来又放回去,会显得缺乏教养。

  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取用适量。不要好吃多吃,争来抢去,而不考虑别人吃到没有。距离自己较远的菜,可以请人帮助,不要起身甚至离座去取。

  用餐时要由尊者或尊者先动碗筷。在用餐过程中,要尽量自己添加食物,如有长辈,要尽可能主动给长辈添饭。遇到长辈给自己添饭,要道谢。

  吃饭要端起碗,应该用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是非常不雅观的。

  进餐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嘴里不要发出“叭叭”、“呱叽呱叽”的声音,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不能在夹起饭菜时,伸长脖子,张开大嘴,伸着舌头用嘴去接菜。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进口,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吐出的骨头、鱼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来,不能直接吐到桌面或地面上。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吃饭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时,要离开餐桌去吐掉。

  如果宴会没有结束,但自己已用好餐,不要随意离席,要等主人和主宾餐毕先起身离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离席。

  如果需要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住“ 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礼仪规则。

  中国餐桌礼仪点餐禁忌

  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这些饮食方面的禁忌主要有四条:

  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一些信奉观音的佛教徒在饮食中尤其禁吃牛肉,这点要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同胞时尤要注意。

  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另外,宴请外宾时,尽量少点生硬需啃食的菜肴,老外在用餐中不太会将咬到嘴中的食物再吐出来,这也需要顾及到。

  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再如,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

  二 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大致可分为:邀约与赴宴前的准备、入座与介绍礼仪、订餐与点菜礼仪、席间交谈礼仪、结账与离席礼仪。

  一、邀约与赴宴前的准备。

  ㈠邀约:首先,要做到对请客吃饭的对象有足够的了解,以不让对方感到为难作基准。其次,在邀请时需要特别注重语言的斟酌,要千锤百炼,精于口才,以获赢得主动。此外,要使用得体的语言,提出约请要讲究礼貌礼仪。

  如果遇到拒绝的情况,首先,需要我们注意把握好请柬上措词的使用是否得当,以及上面所提到的事件安排是否合适等等一系列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把握好了,才有更大的可能不会让受邀者找到拒绝的机会或理由。

  ㈡赴宴选择服饰的“TPO”原则:

  1.“T(Time)”原则即时间原则,主要是指穿戴服饰时应考虑时代特点、四季更替、早晚差异等。

  2.“P(Place)”原则即地点原则,主要是指对赴宴者将要参加的宴会地点的选择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赴宴者对即将到达的场所有一个了解和估计,然后再选择自己应穿的服装和应戴的饰品,尽量做到在种类、质地、款式、花色等方面与所要赴宴的地点相协调。

  3.“O(Occasion)”原则即场合原则,主要是指服饰打扮应顾及宴会性质、场所的'气氛、规格等。

  二、入座与介绍礼仪。

  ㈠入席礼仪:在现代社会宴请中,桌次与座位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恰当的桌次和座位的安排能够显示出赴宴者的地位,表达对赴宴者的尊敬,将会为赴宴者的赴会好宴请增添礼仪之邦的风采,并取得特定的效果。在餐桌礼仪中,如何就坐非常重要,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是主座,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的对面坐的是邀请人的助理,主宾和副主宾分别坐在邀请人的右侧和左侧,位居第三位、第四位的客人分别坐在助理的右侧和左侧,让邀请人和客人面对而坐,或让客人坐在主桌上都算失礼。邀请人可以指定客人的座位,自己的部下或晚辈也可被安排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分配座位,可以暗示出主人对客人的重要程度。

  ㈡介绍礼仪:介绍时要把握分寸,不要过分地颂扬一个人,要掌握分寸把握适度的原则。1.他人介绍:介绍者为被介绍者介绍之前,一定要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切勿上去开口即讲,显得很唐突,让被介绍者感到措手不及。被介绍者在介绍者询问自己是否有意认识某人时,一般不应拒绝,而应欣然应允。实在不愿意时,应说明理由。介绍者和被介绍者都应起立,以示尊重和礼貌;待介绍者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应微笑点头示意或握手致意。为他人做介绍时必须遵守“尊者优先”的原则,还应该保持一定的姿势。2.自我介绍:要抓住时机,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自我介绍,对方有空闲,而且情绪较好,又有兴趣时,这样就不会打扰对方。应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还要注意简洁,言简意赅,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以半分钟左右为佳。

  三、订餐与点菜礼仪。

  ㈠订餐礼仪:饭店要提前预约,预约时要说清人数、时间、宴会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另外菜式的准备要查明主客所喜欢的口味,再决定准备什么菜肴。如果得知并可深红多有喜欢某种香烟或酒,即应多备此种香烟或酒。

  ㈡点菜技巧:1.确定请客对象。2.选择宴请酒店。3.把握消费标准。4.注意价格浮动。5.体谅付钱的人。6.菜的搭配要合理。7.点菜时,主人要征求客人的点菜意见。

  四、席间交谈礼仪。

  ㈠交谈:

  第一,在语言方面要求文明、礼貌、准确。在与人交谈中千万不要使用粗话、脏话、黑话、气话等等,要说文明语言。要注意“四有”和“四避”。“四有”,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时,“四避”,即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第二,交谈不言深。交谈中选择的主题适合于双方,可以选一些内容文明、优雅、格调高尚、脱俗的话题。与人谈话要要自然随意,不要心不在焉,爱理不理的,也不要哗众取宠。如果谈话中出现矛盾或分歧,不必太当真,可以转移话题,闲谈要把握尺寸,适可而止。

  第三,交谈时要神态专注,用词要委婉,礼让对方。㈡席间应注意的行为:1.打嗝。2.大喷嚏。3.补妆。4.吸烟。5.剔牙。6.刀叉掉落。

  三不可忽视的餐桌礼仪

  餐桌上有许多应注意的礼仪,而这些礼仪常被忽视。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 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6、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9、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11、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计,不能匆忙送入口, 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12、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3、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4、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5、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

  16、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 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7、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8、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19、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20、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21、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22、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 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

  23、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24、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五、其他比较常见的应有礼仪

  敬酒:敬酒自然先从最长的长辈敬起,敬酒不能隔着他人,应该离开的席位,到他的席位上和他应该离开的席位,到他的席位上敬酒。人和人之间是不能代酒的。不能喝,嘴唇碰碰酒杯,就说明礼节已经到了。不要同时敬几个人,敬酒的时候杯沿要比别人的低。

  座位:是主人或长辈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舞着筷子。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有些长辈看到心里会有些反感。还有入座的时候请长辈先就坐(这个一般都知道),给长辈晚辈夹菜时要用公用筷子。

  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中国礼仪大全7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中国礼仪大全8

  纪律一:守时

  现在的城市都拥堵,除非你是桌上最大的老板、最大的领导,如果不是就别迟到。

  我国是个礼仪之邦,一般都会等人齐了才用餐,十几个人等你一个,等的越久,就越讨厌你,这样的事儿多了,干脆就不叫你。

  千万不要玩“狼来了”,明明40分钟才能到,明明你还根本没出门,非要说自己马上到!---- 这若干个马上到加起来,就再也没人信你了。

  另外东道主应该是第一个到场,其他人既不能去太早,也不能比大领导来的晚。宁可提前到饭店玩手机,离约定时间早个五分钟进场,也不能让所有人都“欢迎“你的到来。

  纪律二:礼尚往来

  在哪里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和什么人吃,吃什么不重要,关键的是吃的开心,谁买单不重要,重要的是同级别的人应该轮流坐庄。当然,有两种人永远不用买单:大领导和被求之人。

  一般的原则是:谁喊吃饭谁买单,在谁的`地盘上谁买单,谁钱多谁买单,不然这个圈子不如第一次就AA,或者自觉轮流坐庄。

  也许某人和你吃饭他掏了十次钱,但你也必须回请个三四次,再或者你和东道主每次都为了买单拉拉扯扯,但是三四次强行把小单给买了。

  纪律三:守纪律

  别人端杯你端杯,别人干了你扭捏两下再装作不会喝酒慢慢干了。别人夹菜你夹菜,别人站起来你就站起来,大老板敬酒一圈后你再敬,别人安静你也安静,别人喝汤你也喝汤。

  但凡吃饭,都一定是有组织有目的有主有次的一场局部战争,子弹都是打那些显眼的人,好印象也总是给那些守纪律的人,这样下次别人才会喊你。

中国礼仪大全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这种“文明礼仪”表现在饮食文化上,便出现了诸多的宴席礼节。首先是宴席的座次。中国人非常讲究“长幼有序”,这种礼益范应用到围方桌或圆桌聚餐的宴席上,便形成了严格讲究宴席座次的传统礼俗。

  古代酒席一般是席地围坐,其座次的顺序尚不得而知,但肯定是有区别的。据资料记载:古代宴席以坐西面东为尊位,坐北面南次之,坐南面北又次之,坐东面西为下座。即使是现在,日常生活中稍微正规一些的场合,人们对酒席上的座次仍然有严格的要求,但各地的习惯却并不一样。

  过去,中国民间喜欢用正方形的八仙桌:面门的两个座位为正座,其中右位为主客,左位是主人;正座的对面(即背门的两个座位)为陪座,通常是晚辈或主人家找来的陪客;左右两侧为侧座,或客人或陪客,大多依年龄长幼顺序而坐,靠近正座者为上,靠近陪座者为下。南方的八仙桌座次略有不同,即正座对面为三、四宾位,有点像西方的长方形餐桌。

  其次是上菜的顺序和摆菜的位置。上菜,又称“出菜”或“走菜”。所谓上菜的顺序,就是指菜肴依次端上宴席的次序。实际上,宴席上的“出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出菜,是指酒、菜、饭的上席顺序,狭义的出菜则仅指菜肴的上席顺序。

  《礼记·曲礼》中记载了古代上菜置食的总体次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凡上菜的礼节,炒菜(指小块的鱼肉)放在右边,煮熟的大块肉放在左边;干菜放在左边,汤菜放在右边;切细和烧烤的鱼肉放的远些,醋、酱等调味品放在近处;生葱和蒸葱等佐料放在远处,酒水等饮料则放在右手方便触及的地方。

  单独一道菜的摆放也有讲究,据《礼记·少仪》记载,进献红烧或清蒸等带汤汁的鱼肴时,要将鱼尾朝向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客人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客人的右方。

  现在宴席上的置菜位置虽然与古代不同,比如现在上鱼的时候是将鱼头冲着主宾,但仍有传承。尤其是在正式的宴席上,什么菜摆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的讲究。比如:新上的`菜都要放在靠主席或主宾的位置;上整鸡、整鸭、整鱼时,一般将头部冲着主席或主宾,以示尊敬等等。

  再次是进食的规范和主客的礼节。中国人喜欢围坐聚餐,而聚餐必然是“众人共器”,所以特别注意进食的规范。《礼记·曲礼》中就规定大家一起聚餐的时候,不能只顾自己吃饱;一同在饭盘里用手抓饭的时候,不能搓手,不能多拿,不能把粘在手上的饭拂放回盘中;吃菜的时候,嘴里不能漏汤,不能咂嘴出声,不能嚼骨头,不能把已经夹取的鱼肉再放回盘中,不能扔骨头给狗。

  至于主客之间的礼节,古代规定更为详细。比如“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等等(均见于《礼记·曲礼》)。还有“膝席”、“避席”、“避席伏”等礼节。

中国礼仪大全10

  餐桌上的座位顺序

  招待客人进餐时,必须判断上、下位的正确位置,以下的座位是上位:窗边的席位、里面的席位上、能眺望美景的席位上。

  安排座位时,请客人先人座;和上司同席时,请上司在身旁的席位坐下,你应站在椅子的左侧,右手拉开椅子,而且不发出声响。

  还有,预订场地时,应交待店方留好的位置,不要厕所旁或高低不平的角落。

  餐桌礼仪

  中华料理一般都使用圆桌,中间有圆形转盘放置料理,进餐时将喜欢的菜夹到面前的小碟子享用。

  中华料理的'餐桌礼仪基本上很简单、自在,最不受拘束。只要留意以下要点即可。

  1.主客优先。主客还未动筷之前,不可以先吃;每道菜都等主客先夹菜,其他人才依序动手。

  2.有人夹菜时,不可以转动桌上的转盘;有人转动转盘时,要留意有无刮到桌上的餐具或菜肴。

  3.不可一人独占喜好的食物。

  4.避免使用太多餐具。中华料理的精神就是边吃边聊,众人同乐,只要遵守基本礼仪,可以尽情地聊天。

  餐桌上的话题

  如果饭桌上只是低头吃饭,气氛一定很僵。和背景、年龄、性格、嗜好皆不相同的客户,到底要聊些什么?

  1.天气、气候。这是英国人的习惯,在火车上遇到同车等人,必定由天气展开话题。

  2.嗜好。以国家或人群之分的嗜好是最佳交际话题。

  3.新闻报导。仅管每天不同,但是特则新闻几乎都有几万人以上看到过。

  4.故乡,出身学校。有可能因而找到同乡,拉近彼此间等距离。

中国礼仪大全11

  一.就座和离席的礼仪

  古人讲究以右为尊,所以长者和身份尊贵者、客人应该坐右首席。但是现在中餐多是圆桌,这个礼仪自然就没多大用处了。不过也要遵从——

  1、 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 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 呼女士。

  3、 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 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 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 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 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 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 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 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 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 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 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6、 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7、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计,不能匆忙送入口, 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8、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9、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0、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1、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 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2、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13、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14、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15、参加婚宴的时候,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三、饮酒

  婚宴是一件喜庆的事情,所以喝酒是在所难免的。觥筹交错之间,很多人难免忘了分寸。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中国礼仪大全12

  中国宴席礼仪常识之宴席座次

  首先是宴席的座次。中国有着严格的宴席座次礼俗。据资料记载:古代宴席以坐西面东为尊位,坐北面南次之,坐南面北又次之,坐东面西为下座。比如《鸿门宴》上的座次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其中项王、项伯的位置是主座,而范增的位置则似乎应该是客座,本来应该是刘邦坐的。鸿门宴上的这种座次,表明了项羽对刘邦的轻视。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对酒席上座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水浒传》、《红楼梦》中对座次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

  到了现在,日常生活中稍微正规一些的场合,人们对酒席上的座次仍然有严格的要求,但各地的习惯却并不一样。过去,中国民间喜欢用正方形的八仙桌,北方八仙桌的座次一般是:面门的两个座位为正座,其中右位为主客,左位是主人;正座的对面(即背门的两个座位)为陪座,通常是晚辈或主人家找来的陪客;左右两侧为侧座,或客人或陪客,大多依年龄长幼顺序而坐,靠近正座者为上,靠近陪座者为下。南方的八仙桌座次略有不同,即正座对面为三、四宾位,有点像西方的长方形餐桌。此外,现在比较讲究的圆桌宴席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面门而坐的位置是主陪位,但如果桌子并不冲门口,则要看墙上的壁画,有壁画的一面为正面;或是看酒杯中的餐巾的形状,一般主陪酒杯中的餐巾是中间对折的圆筒状或鸟头状(其他的则是各种花形)。主陪位的右面是主宾位,左边是副主宾位,对面则是副陪位;副陪位的左边是三宾位,右边是四宾位。也有副主陪的左右为两位酒陪,恰与主宾、副主宾成对角线,其任务是分别负责陪主宾和副主宾喝酒;其他的则如八仙桌的侧座,可以随便坐。

  中国宴席礼仪常识之上菜顺序和摆菜位置

  其次上菜的顺序和摆菜的位置也是有要求的。端上席的`菜肴摆放在宴席的什么位置,也是中国宴席非常讲究的一个内容。《礼记·曲礼》中记载了古代上菜置食的总体次序:“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即是说:大凡上菜的礼节,炒菜(指小块的鱼肉)放在右边,煮熟的大块肉放在左边;干菜放在左边,汤菜放在右边;切细和烧烤的鱼肉放的远些,醋、酱等调味品放在近处;生葱和蒸葱等佐料放在远处,酒水等饮料则放在右手方便触及的地方。单独一道菜的摆放也有讲究,据《礼记·少仪》记载,进献红烧或清蒸等带汤汁的鱼肴时,要将鱼尾朝向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客人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客人的右方。

  现在宴席上的置菜位置与古代不同略有不同,比如现在上鱼的时候是将鱼头冲着主宾,但仍有传承。尤其是在正式的宴席上,什么菜摆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的讲究。比如:新上的菜都要放在靠主席或主宾的位置;上整鸡、整鸭、整鱼时,一般将头部冲着主席或主宾,以示尊敬等等。

  再次是进食的规范和主客的礼节。中国人喜欢围坐聚餐,而聚餐必然是“众人共器”,所以特别注意进食的规范。《礼记·曲礼》中就规定:“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意思是说:大家一起聚餐的时候,不能只顾自己吃饱;一同在饭盘里用手抓饭的时候,不能搓手,不能多拿(把饭团成一个饭团),不能把粘在手上的饭再放回盘中;吃菜的时候,嘴里不能漏汤,不能咂嘴出声,不能嚼骨头,不能把已经夹取的鱼肉再放回盘中,不能扔骨头给狗。甚至包括如何剔牙缝都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些进食的规范,或多或少地都流传到了现在。

中国礼仪大全13

  过大礼

  也正因如此,从古至今,各国各地区的人们无一例外在Big Day都要博个好彩头,遵循礼数以求婚姻平顺、幸福美满。在婚礼这一天,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新人,展现着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传统,它们之所以延续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是因为这背后寓意的美好祝愿。除了遵循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跨国、跨民族婚姻也让传统不断融合,进而缔造出新习俗;更有许多新人旅行至向往的国度,依照当地文化习俗举办婚礼。现代再摩登的婚礼形式中,都蕴藏着祈求美好的古老习俗。传统,在当今再度变成了“流行”。

  订婚“过大礼”,即男女双方互赠礼物,以表两家对这桩婚姻的认可和祝福。男方要准备礼金、代表吉祥的贵重食物和金饰等。

  女方回应男方礼物的.一半或若干即可,往往包括精致的衣物、鞋袜、茶叶。这一习俗现多在婚礼当天进行,婚礼前婆婆给新娘戴上龙凤金镯,女婿穿着岳母买的衣服,礼物也将回归到新人手中。

  挪床

  布置新房前,要请一位上有老人下有儿孙的“全福”男士将床挪到适当位置。婚礼前一天,一位“全福”女性会被请来帮忙铺床,并将栗子、核桃、桂圆等八宝喜果撒在床上,寓意早生贵子。婚礼前夜,男方家族会派出一个小男孩睡在婚床上意为“压床”,或让男婴在床上玩耍表示及早添丁。

  吉时

  与现代人习惯不同,古时黄昏是吉时,所以人们选在此时行娶妻之礼,这便是“昏礼”一词的由来。现在,中国南方城市大多还保留着下午婚礼、晚上喜宴的习惯。

  迎娶

  古代讲究用八台大轿迎娶新妇,行路不过庙、不过河、不过井,一条路来同一条路回去,意为不走回头路。出门时新娘要脚不沾地,由兄长或大姐夫背出门,这一习俗演化到现在就是新郎将新娘“公主抱”起来。藏鞋、堵门等热闹形式其实并不是中国传统,反倒是由西方习俗演变而来的。

  梳妆

  婚礼前的梳妆对新娘来说无疑为一次重生,由娘家请来“全福人”梳头是不可省去的程序。“全福人”边梳头边念吉祥话, “一梳梳到白发齐眉”就是经典台词。

  跨火盆

  新娘出了门,婚礼就算正式开始了。步入礼堂时,新娘要迈过一个火盆,意味着祛除随之而来的邪气。

  拜天地

  这一仪式须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新人拜过神明、父母并对拜表示相敬如宾后,会被宣布结为夫妻。接下来,古时新人正式踏入婆家拜见公婆,公婆会从屋里迎接出来,这就是“过门”仪式。

中国礼仪大全14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中国礼仪大全15

  1、化妆的礼仪:化妆的基本原则

  (1)化妆要视时间场合而定。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只能允许工作妆(淡妆)。浓妆只有晚上才可以用。外出旅游或参加运动时,不要化浓妆,否则在自然光下会显得很不自然。

  (2)不要非议他人的化妆。由于文化、肤色等差异,以及个人审美观的不同,每个人化的妆不可能是一样的。切不可对他人的化妆品头论足。

  (3)不要在他人面前化妆。化完妆是美的,但化妆的过程则实在不雅观。

  (4)不要借用他人的化妆品。这不仅不卫生,也不礼貌。

  (5)吊唁、丧礼场合不可化浓妆,也不宜抹口红,保持素颜,也可化淡妆。

  2、发型要与服饰相协调

  与礼服相配:女士在比较庄重的场合,穿礼服时,可将头发挽在颈后,显得端庄、高雅;最好剪短发,以免头发飘来飘去。

  与连衣裙相配:如果穿v字领连衣裙,就可将头发盘起,如果穿外露较多的连衣裙,可选择披肩发或束发;与西装相配:因西装给人以端庄整洁的感觉,发型也要梳得端庄、大方,不要过于蓬松。

  3、不得在公共场合修剪指甲

  社交活动中,人与人之间需要握手。手是仪容的.重要部位。一双清洁没有污垢的手,是交往时的最低要求。要经常修剪指甲,指甲的长度不应超过手指指尖。修指甲时,指甲沟附近的“暴皮”要同时剪去,不能以牙齿啃指甲。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任何公共场合修剪指甲,都是不文明、不雅观的举止。

  4、体毛必须修整

  鼻毛不能过长。过长的鼻毛非常有碍观瞻。可以用小剪刀剪短,不要用手拔,特别是当着其他人的面。腋毛在视觉中不美观也不雅观。白领男士和女士应有意识地不穿暴露腋毛的服饰。女士在社交活动中穿着使腋窝外现的服装,必须先剃去腋毛,以免有损整体形象。在社交和公务场合,男士不得穿短裤,不得挽起长裤的裤管。女士在穿裙装和薄型丝袜时,如露出腿毛,应先将其剃掉。

  5、保持牙齿清洁

  牙齿是口腔的门面,牙齿的清洁是仪表仪容美的重要部分,不洁的牙齿被认为是交际中的障碍。在社交场合进餐后,切忌当着别人的面剔牙,可以用手掌或餐巾纸掩住嘴角,然后再剔牙。如果口腔有异味,必要时,嚼口香糖可减少异味,但在他人面前嚼口香糖是不礼貌的,特别是与人交谈时,更不应嚼口香糖。

【中国礼仪】相关文章:

中国拜师礼仪06-08

中国绅士礼仪06-08

中国的宴会的礼仪06-11

中国礼仪作文06-11

中国礼仪大全06-12

中国进餐礼仪06-10

中国的用餐礼仪06-06

中国饮食礼仪05-24

中国见面礼仪的基本礼仪12-08

中国宴席礼仪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