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

时间:2024-03-26 10:33:04 晓丽 职场 我要投稿

【优秀】中国礼仪

  礼仪,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众多礼仪中,中国礼仪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中国礼仪,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礼仪,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礼仪

  宴会,通常指的是以用餐为形式的社交聚会。可以分为正式宴会和非正式宴会两种类型。正式宴会,是一种隆重而正规的宴请。它往往是为宴请专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较高档的饭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点举行的,讲究排场、气氛的大型聚餐活动。对于到场人数、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音乐演奏、宾主致词等,往往都有十分严谨的要求和讲究。非正式宴会,也称为便宴,也适用于正式的人际交往,但多见于日常交往。它的形式从简,偏重于人际交往,而不注重规模、档次。一般来说,它只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不邀请配偶,对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往往不作过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乐演奏和宾主致词。

  (一)桌次安排。按共同的惯例和习惯,桌次高低以离主桌远近而定(以面门为准),右高左低。桌数较多时,要摆桌次牌。多桌宴请时,宴请桌排列—般以最前面或居中的桌子为主桌。 宴会的席次安排,以礼宾次序为主要依据。

  (二)座次安排。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更是一个强调等级之分的国度,所以,早在古时候,宴会的座次就已经很讲究了。坐古时候那种四方的台案有严格的礼节,是要分尊卑主从的。一般来说,面东者尊,位置是留给最尊贵的客人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鸿门宴中就有一段论述,原文为:项王留沛公饮,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立。在这里,本来东向是尊位,因该是刘邦的,但项羽霸道,毫不客气的就抢了过来,当时正是项羽踌躇满志的时候。刘邦是个流氓,抢不过项羽,又不甘心,索性去坐了卑位,把局面搞搞乱。范增老实,规规矩矩的坐了从位,也就是陪客的位置。剩下了一个张良,自己的位置被自己的主公抢了去,剩了一个主位,实在没办法坐,也不敢坐,干脆站着了。

  正式宴会,一般都事先安排座次,以便参加宴会者入席时井然有序,同时也是对客人的一种礼貌。一般来讲,在正式的宴会座次中,强调以右为上,面门为上。在具体安排座位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以主人的位置为中心。如有女主人参加,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以靠近主人者为上,依次排列;二是要把主宾和夫人安排在最主要的位置。通常是以右为上,即主人的右手是最主要的位置。离门最远的、面对着门的位置是上座,离门最近的、背对着门的位置是下座,上座的右边是第二号位,左边是第三号位,依次类推;三是在遵从礼宾次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相邻者便于交谈;四是主人方面的陪客应尽可能插在客人之间,以便与客人交谈,避免自己的人坐在一起。

  (三)宾主礼仪 。主人礼仪:宴会的成功有赖于主人的热情好客,慷慨招待和细致周到的组织安排。从礼节上讲,主人的职责是使每一位来宾都感到主人对自己的欢迎之意。主人举办宴请,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主人都应提前对客人发出口头或书面邀请,并依照客人的习惯、特点安排好请客时间、地点等事宜。礼仪性宴请礼节更隆重讲究。在宴会开始前,主人应该站立门前笑迎宾客,晚辈在前,长辈居后。对每一位来宾,要依次招呼,待客人大部分到齐之后,再回到宴会场所中来,分头跟客人招呼、应酬(家庭便宴比较随便,主人不一定在门口迎客,可在客人到达时趋前握手招呼)。主人对宾客必须热诚恳切,一视同仁,不可只注意应酬一两个忽略了别的客人。入席前,烟、茶不可全部假手他人或服务员代劳递送,主人应尽可能地亲自递烟倒茶。上菜后,主人要先向客人敬酒,说一些感谢光临的客气话。此后每一道菜上来,都要先举杯邀饮,然后请客人“起筷”。要照顾到客人的用餐方便,及时调换菜点或转动餐台。遇到有特殊口味的客人要及时调换菜点。席散后,主人要到门口,恭送客人离去。对那些在宴请中照顾不多的客人,应说几句抱歉和感谢之类的话。对走在后面的客人,可略为寒暄几句。

  客人礼仪:如果要参加宴会,那么你就需要注意,首先必须把自己打扮得整齐大方,这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用餐礼仪。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总结

  宴会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宴会宴会礼仪是一种必要。但宴会的礼仪基本细节很多,而且各地方也不一定一致。所谓入乡随俗,我们不能把被所谓的宴会礼仪约束,而要努力追寻合理的宴会行为,只要是别人看起来舒服的举止,就可以理解为得体的符合礼仪规范的。毕竟,宴会的目的不是推销自己。一切能拉近宾主距离的行为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中国礼仪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后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古代的礼仪,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礼仪,礼节和仪式。词典上如是解释。看来,它还是延用了古代的概念。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已经有了很大差别,可用“时髦”、“时尚”形容之。试看今日之礼仪。

  受社会风气影响,现在有些人发色杂。身为国人本来长着乌发,非要将其染成金黄色、亚麻色、酒红色或别的什么色。如果变发色是为了好看,我看中国人的乌发最好看,那叫保持本色!至于其他附带性的什么染发为了这、为了那,更是扯淡,风马牛不相及。穿着露。夏季,为了凉快,穿半腿裤、裙子得体又大方,结果有些人穿出了裤不像裤裙子不像裙子的衣服,不伦不类,感觉很别扭。不顾自身职业、相处的环境而一意孤行地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言语缺失。别的不提,就说现今的子女见了父母,多数都是亲切地喊声:“爸妈”,然后就没有下句了。见家里来人,连招呼都不打,形同陌路。举止不文雅。街巷内随便小便、坐公交车不给老幼让座、公共场所不自动排队,老是捷足先登、大街上两车相撞,先是吵得不可开交,后是大打出手,以致头破血流……

  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一个具有优雅仪表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他人的尊敬和爱戴,反之,则受到他人的鄙视和唾骂。

  现世,人心浮躁,以财势取人,以利交人。抑或,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诚可言,纯属奸猾之徒所为。有的人总认为别人用我送礼是应该的,我不必报以同样的礼敬。其实,表达敬意,并非礼越多越好,而在于表明心迹,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礼尚要往来。再有甚者,搞升学、生日、婚礼庆典,大操大办,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的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国国情、民情。讲礼仪,不可铺张浪费,要把握好仪式规模,掌握好适度原则,使必要的礼仪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活动既要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

  礼仪,虽说是一个形式,但内心的敬重总得有个形式来表达。如今,国人不是把礼仪传统弄丢了,而是弄得变形、变种了。造成以上潮流、风气的原因,窃以为,家庭在礼仪上漠视,没有礼仪意识,不懂礼仪知识,放任孩子自流,导致孩子失礼。学校在礼仪教育上缺位,没能将礼仪文明列入教学大纲,当作素质教育予以实施。社会没有为礼仪的普及创造很好的环境,没有形成重礼仪、用礼仪、学礼仪的浓厚氛围。国家缺乏一套系统的现代文明礼仪,致使许多国人在礼仪上无章可循、无规可守。比如,下级见上级、男同事见女同事、学生见老师等,都应有个明确的礼仪,从而将各自内心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总的来说,礼仪的养成,不是单方面能胜任的,而是群体性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多管齐下,共同作为,方能奉效。

  形式决定内容。礼仪虽是形式,但它具有牵一而动全身之功用。并非无伤大雅之事,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礼仪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要求,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

  今日,选取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加以改造和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意义。

  “身正不怕影子歪”,礼仪能使一个人的腰杆挺直,一个民族的脊梁挺正。我们不能让“礼仪之邦”的称号丢掉,更不能让“礼仪之邦”的美誉徒有虚名!

  中国礼仪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的古代礼仪就已基本成型。到了春秋时期,更是由孔子集其大成,并发扬光大。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人际交往。而现在在人的眼中,人与人的交际应酬,不仅是一种出自本能的需要,而且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个人进步的一种必可少的途径。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交际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交流, 而信息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作为礼仪公司,我们将继续发扬和传播礼仪文化。

  首先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从内容上看,礼仪是由礼仪的主体、礼仪的客体、礼仪的媒体、礼仪的环境等四项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礼仪的主体是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礼仪的客体又称礼仪的对象,它是指的是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从外延上讲,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没有礼仪的客体,礼仪就失去了对象。礼仪的媒体指的 是礼仪活动所依托的一定媒介,进而言之,它实际上是礼仪内容与礼仪形式的统一。而礼仪的媒体是有具体的人体礼仪媒体,物体礼仪媒体,事体礼仪媒体等构成的。礼仪的环境是指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礼仪活动也受到环境的制约,所以根据适用范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几大分支。礼仪与其他的学科相比,礼仪具有自身独具的特征。表现在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传承性、变动性。

  礼仪在生活中,应掌握一些具有普通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就是礼仪的原则。其一、遵守的原则。在交际应酬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以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二、自律的原则。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和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组成。对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第三、敬人的原则。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与交往对象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这也是对待他人的做法一部分。对待他人的最主要的一条是,敬人之心长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人格。第四、宽容的原则。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待他人。第五、平等的原则。对任何人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待遇。第六、从俗的原则。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对客观现时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自高自大,要与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第七、真诚的原则。待人以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第八、适度的原则。注意技巧,合乎规范,特别注意把握分寸,认真得体。

  "读书是学习,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礼仪作为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是因为它具有多重重要功能。其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是一个衡量个人文明的准绳。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和应变能力,还反映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第二、有助于人们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在交际中,个人形象是很重要的。而个人形象包括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学习礼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个人形象,以礼相待,人家关系更加和睦,生活将变的更温馨,这时,美化自身便会发展为美化生活。第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在和其他人接触时,就不能不讲礼仪,运用礼仪除了让你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处变不惊之外,还能帮你更好地相对方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和善意,增进彼此的信任和了解。帮助你更好地取得交际成功,进而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的成功。第四、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般而言,人们的教育反映其素质,素质又体现于细节。反映个人教养的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中国礼仪

  喜酒礼仪民间婚宴礼仪繁琐且讲究,从入席落座到菜品组成,从进餐礼节到菜品摆放,都有一整套礼仪规矩。喝酒作为中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式,更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亲家对敬表明会亲订约、新人喝交杯酒意为同甘共苦,向父母敬酒表示认亲入门……喜…

  1、喜酒礼仪

  民间婚宴礼仪繁琐且讲究,从入席落座到菜品组成,从进餐礼节到菜品摆放,都有一整套礼仪规矩。喝酒作为中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式,更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亲家对敬表明会亲订约、新人喝交杯酒意为同甘共苦,向父母敬酒表示认亲入门……喜酒也因此成为了婚礼的代名词,"办喜酒"即为"办婚事","喝喜酒"即为"参加婚礼"。当婚宴进行一定程序,新人就要根据婚宴酒店的宾客主次,依次向每位出席婚礼的宾客敬酒。作为新人,在敬酒时要亲手为客人将酒杯倒满,并为客人端起酒杯,但不要强求客人一饮而尽。等客人放下酒杯后,新人要向宾客道谢,同时将客人的酒杯再度蓄满,方可再向下一位客人敬酒。作为客人,在品饮喜酒时,要记得给新人送上吉祥语,道上一句"恭喜",同时要掌握饮酒的度,适量为宜,不能让新人饮酒过度,以保证婚礼健康愉快的氛围。

  2、喜酒文化

  从传统文化中领悟,酒不仅是设宴邀友时能够助兴的佳酿,也是婚礼庆典中可以带来吉祥寓意的饮品。酒既与"九"音同相联,在传统文化中"九"最大,富有吉祥寓意,又与"久"同音相通,中国新人最期盼的祝福莫过于"白头到老"、"天长地久"。于是酒成为了婚宴饮品的 "上宾",是中国婚礼中必须登场的吉庆物。

  3、喜酒品种

  国人喜事与喜酒相伴已有数千年历史,人们通常认为没有酒办不了喜事。虽然酒的品种不一,但对婚宴而言,意义是相同的,都有"长久"之意,所以酒的原料、品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新人可根据自己婚礼的风格来进行挑选。现今,为配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菜肴,在中国婚宴中,新人多选用红酒、白酒。在大城市中,红酒多作为北京婚宴的开场酒,一是因为色调为红,让人联想到喜事;二是相对白酒,宾客饮用红酒不易产生不适感。而白酒能成为婚宴喜酒中的主角,主要在于其伴随时间的累积而愈发浓郁醇香,具有"长长久久"、"白头到老"的喻义。当然,在中西合璧的婚礼中,部分新人也可启用白兰地、威士忌这样的洋酒作为婚宴用酒。位于村镇的新人为强调本土特色,也可选择米酒或当地的果子酒。但是,在婚宴中应固定好酒的品种,不易搭配太多,否则易醉。

  中国礼仪

  1.上菜顺序:标准的中餐,不论何种风味,其上菜顺序大体相同。通常是首先上冷盘,接着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喝汤,最后上水果拼盘。当冷盘吃剩三分之一时,开始上第一道菜,一般每桌要安排十个热菜,宴会上桌数再多,各桌也要同时上菜。

  上菜时如果由服务员给每个人上菜,要按照先主宾侯主人,先女士后男士或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进行。如果有个人取菜,每道菜应放在主宾面前,有主宾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取菜。却不可迫不及待地越位取菜。

  2.上菜后,不要先拿筷,应等主人邀请,主宾拿筷时再拿筷。取菜时要相互礼让,依次进行,不要争抢。取菜时要适量,不要把对自己口味的好菜一人包干。

  3.为表示友好、热情,彼此之间可以让菜,劝对方品尝,但不要为他人布菜,不要擅自做主,不论对方是否喜欢,不要主动为其夹菜、添饭,以免让人家为难。

  4.进食有骨头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往桌上吐,也不要往地上吐,影响同桌的胃口。最好是用手把骨头放到自己的碟子里。

  5.夹菜。为客人夹菜, -定要用公筷,卫生又礼貌。

  6.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得"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原则。

  7.敬酒。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

  8.入座: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中国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里,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伦理价值,礼是人与人间秩序的建立。礼源于生活,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仪式,最后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古代家礼包含许多日常生活中子女的衣、食、居、行、立、坐等各种生活行为和习惯,都有一套礼节规范,不能随意而行。《周礼?师氏》中记载,当时的国学教国子以“三德”和“三行”。

  “三德”,即至德、敏德、孝德。“三行”,即“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乡学中则实行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等七项人伦之教。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把守礼行礼作为个人立身之本。“礼”主要是关于个人修身养性之道德, 强调内圣、内省和自律。孔子曰:克己功夫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视听言动是乃人之具体行为,使之约制于礼教之中,逐步内化,久而成性。

  通过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行为处处符合礼,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才具有“君子”的风度。礼仪的本质是指导个人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来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

  中国礼仪文化的奠基人孔子认为“礼”之基础是“亲子之爱”,“仁”之核心是“爱人”。将“礼”的自然情感基础与“仁”的精神内核作了沟通,使社会规范的外在性与道德主体的内在性相接轨,使礼制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觉性有了转化的可能。

  “礼”是“仁”的外化,即“仁”的具体化和政治化。礼要求节欲存理,控制本能欲望。礼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表现为一整套制度仪式,有其独具的文化特色。而统摄这一文化体系的核心则是“仁”之精神。《左传. 昭公十二年》引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礼与仁都是讲人际的关系,礼用以建立人与人间的秩序,仁则寻求人与人间的和谐。从自己做起,立己、克己,方能达到仁的层次。

  此外,中国礼仪文化还强调礼乐互补。所谓礼乐,并非仅指具体的礼仪典章,更指履行道德与对这一履行的爱好与情趣。因为没有情感的参与,道德的内化是难以完成的。先秦时期学校教育就开设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课程,以礼、乐为先,实行所谓“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的策略。《韦氏词典》将礼貌定义为“表现于行为中的道德”。

  正如《乐记》所言:礼是天地之序,乐是天地之和。礼是人与人间秩序的建立,乐是象征人与人间来往的和谐。《汉书.艺文志》言及:“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于乐,两者相与并行。”把礼与乐联结起来,治理社会。

  中国礼仪

  民国时期,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状况的变革,女性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也产生了重要的变化,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女性独立及解放运动的兴起,使传统妇女的参政意识、婚姻家庭、服饰形象、礼俗变革、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全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风尚为女性服饰的变迁创造了社会环境基础,因而,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服饰变化首先开始于身体的解放,废除缠足陋习,并在服装上不断进行改良和完善,款式趋于多样化,并有意识地去表现女性人体特征这种变化不仅在于女性上衣下装的变化,还创造产生了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饰——旗袍,为新式女装赋予了新的结构和内涵旗袍的特点与变迁满足了女性追求个性与美感的强烈愿望。

  反映了女性在社会历史大潮中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使女性真正成为自己的主宰,是女性解放的标志之一除服装外当时女性的化妆与发式也伴随着服装的变化而显得自由、清新、多变 造成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中西方女性服饰变迁的比较也可以看出,由于受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

  女性身着与传统服装式样截然不同的文明新装,可以随意自由地进行装扮而不必担心非议,女性服饰的新颖、雅致、自然和清新的变化衬托出当时开朗、自信、活泼的新女性形象新的审美观念,使女性服装逐渐去除繁琐、矫饰、复杂的装饰,代以简洁、自然的服装风格,民族特色服饰旗袍由平直、宽大的袍服逐渐收身以体现女性自然优美的身体曲线,总体风格也趋向简洁、自然、清新,成为近代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饰。

  民国时期不仅废除了女性的缠足陋习,女性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个性化且符合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等的特点和要求,出现了正式女裤、女式制服、运动服、工作服等,发型妆饰也去掉了繁杂的头饰,代之以简洁的发式电影中被时装包装的人物形象也逐渐走近大众,明星偶像美丽、自信、独特的女性形象自然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喜爱。

  并成为广大女性崇拜和模仿的偶像,影星在影幕上及现实生活中的服饰打扮被普通女性纷纷效仿此外,国内的新文化运动、民国政府的有关制度,甚至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大事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服饰的变迁总之,中西方文化及服饰风格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促进了民国女性服饰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而且在发型、化妆等方面也进一步自由、多样,从而推动了女性自身的进步与解放 在民国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中西方女性服饰分别表现了其不同的服饰特点,展现了服饰变迁的历史过程,中西方文化及服饰风格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20世纪前半期的发展来看,民国建立之前和建立初期中国大部分女性的思想变化及服饰变革均处于萌芽状态二十年代女性服饰走向男性化。

  新的审美观念确立,旗袍得以普及三十年代多种服装样式并行不悖,旗袍大行其道,不断改良,逐渐平民化、大众化四十年代旗袍又趋于简化,受战争影响,服装及化妆品市场遭受沉重打击透过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开始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解放。

  女性在传统生活中的历史地位、传统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从现实的情景来看,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迁对现代女性审美观念、现代传统特色服饰的流行、现代服饰流行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和中西方女性服饰流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为现代女性服饰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因此,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变迁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礼仪

  中餐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之一。说起饭菜品种之丰富,烹调之复杂,样式之精美,如果中国人称自己是第二,估计全世界其他国家没人有勇气自夸第一。

  但中国人会吃饭吗?说这话肯定得罪人,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旅游目的地,中国人吃相不雅似乎与中餐一样,闻名于世了。在泰国、澳大利亚等地,中国旅游团游客一般都是被安排在当地档次较低的餐馆进餐,一是旅行社节约成本,另外国人不注重餐桌礼仪也是重要因素。

  有人把问题归结于中西餐有别,但看看国内外媒体批评一些国人用餐“衣着随意,高声喧哗,抢菜浪费,满桌狼藉”,就可以看出用餐不文明与吃中餐还是西餐是没有关系的。

  也有人说我们餐桌文化的传统就是“热闹”。一些有关文明礼仪的书籍上这样写道:“我国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中国是礼仪之邦,饮食礼仪由来之久”。类似这样的阐述不在少数。但我们在将美食佳肴一代一代发扬光大的同时,把老祖宗的一些优良传统也遗忘的差不多了。

  “热闹”不是中餐的文化传统。战国时代就有“食不语,寝不言”的说法。更早的《礼记》记述了孔子的话“夫礼之初,始于饮食”(饮食礼仪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直白地说就是“讲文明有礼貌从吃饭做起”。其中“毋抟饭”(别抢着吃)、毋诧食(咀嚼时不要出声)、毋刺齿(不要边吃边剔牙)等诸多告诫,千年之后似乎还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徐淳)

  专家点评

  礼仪学院院长 李柠

  餐桌礼仪很丰富,也是非常琐碎的。被调查者列举的不雅观的吃相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般来说,餐桌礼仪包括获取食物要有分寸,点菜和自助餐时都要注意,菜量应以吃完为宜;吃饭喝汤时身体不要发出各种声响;得当地使用东西方各种餐具,不要犯忌讳;还应注意,吃饭中不要喧哗和频繁接听电话。一般讲究的宴会场合,最好把手机置于静音状态,否则像防贼一样接电话,是十分失礼的。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葛晨虹

  餐桌上的礼仪确实需要特别留意。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天都花费不少时间在餐桌上,还有很多社交活动也都发生在餐桌上。所以说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注意餐桌礼仪的,但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能做到的。这些看似都是些鸡毛蒜的小问题,但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形象。

  中国礼仪

  1、皇家祭祀

  祭天也称祀天、郊祀、南郊,是帝王祭祀天神的大典,也是历代帝王祭祀典礼中最庄严、最隆重的活动。

  斋戒:分为三种,散戒、致斋、清斋。斋戒期间,帝王以及其他所有参加典礼仪式的文武侍臣必须沐浴更衣、戒除嗜欲、不饮酒、不吃荤,更不能近女色,用来表示对天的虔诚。

  陈设:祭天时的陈设要求更严格,主要包括待事的次序、即事的位置、门外的位置、牺牲器具的位置、席神的位置。严格按照规章来进行,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如一般鱼之类的菜会放在中间等。

  省牲器:把各种礼器安放于各个规定位置,随后对其进行清洗、打扫等工作。

  2、帝王典礼

  登基大典、册封太子大典、皇帝婚仪(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皇帝生日节庆、上尊号和徽号仪、皇家节日典礼。

  3、宫廷政治礼仪——朝会礼仪

  大朝:帝王大会文武百官,有时也包括外国使臣。是一种十分庄重的典礼。

  常朝:是帝王处理国政的重要活动之一。朝仪是帝王与文物百官在朝堂上处理政务的相关礼仪的规定。

  宋代朝仪按照官职大小以及职位高低明确规定了文武百官入朝的秩序: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郡王、太子少保、大都尉、大都护、御史大夫、六部尚书、侍郎、大理寺卿等。

  4、宫廷生活礼仪

  主要针对群体是女性,包括皇后、妃嫔、选侍…三宫六院。下面以清朝宫廷礼仪为例来说明。

  皇后的冠服有礼服和吉服之分,逢大典穿礼服,平常穿吉服。礼服,朝冠顶饰分三层,绣三只小金凤,饰有珍珠,最顶端有一颗大东珠;红帽缨周围还有七只小金凤,后面有一个“金翟”,装点名贵的猫眼石、珍珠;翟尾由五串珍珠编就,共三百零一颗珠子。朝袍为明黄色,前胸后背绣着金龙,穿插五色云朵,下有海水纹。朝裙有叠褶,朝褂子形状类似坎肩。吉服花纹比较简单,但是织绣华丽,做工极为精细。

  中国礼仪

  中国宴席的餐桌上的礼仪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孟光接了梁鸿案”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这里仅举几例,权作参考:

  古代的食礼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现代食礼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然后入座: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

  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上菜:

  上菜顺序,中餐一般讲究:先凉后热,先炒后烧,咸鲜清淡的先上,甜的味浓味厚的后上,最后是饭菜。有规格的宴席,热菜中的主菜--比如燕窝席里的燕窝,海参宴里的海参,鱼翅宴里的鱼翅,应该先上,即所谓最贵的热菜先上。再辅以溜炒烧扒。

  宴席里的大致顺序是:

  茶——在酒家里,因为要等待,所以先来清口茶。但不是必须的。因为古人喝茶多是单独的。

  凉菜——冷拼,花拼。

  热炒——视规模选用滑炒,软炒,干炸,爆,烩,烧,蒸,浇,扒等组合。

  大菜——(不是必须的)指整只,整块,整条的高贵菜肴,比如一头乳猪,一只全羊,一大块鹿肉什么的。

  甜菜——包括甜汤,如冰糖莲子,银耳甜汤等

  点心——一般大宴不供饭,而以糕,饼,团,粉,各种面,包子,饺子等。

  饭——如果还没吃饱

  水果——爽口,消腻

  此顺序非一成不变,如水果有时可以算在冷盘里上,点心可以算在热菜里上。

  较浓的汤菜,应该按热菜上;贵重的汤菜如燕窝等要为热菜中的头道。

  至于季节的考虑,则还有冬重红烧,红焖,红扒和沙锅,火锅等;夏则清蒸,白汁,清炒,凉拌为主。此外颜色搭配,原材料的多样化也应考虑。

  酒楼和家宴,各种菜品的分量也要不同:

  大宴讲究一成至两成冷菜;三成热炒,四成大菜。家宴就可以将大菜减少,冷菜增加。

  至于盛器,可谓历史久矣,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又云:“煎炒宜盘,汤羹宜碗,参错其间,方觉生色。“。所以盛器在这个讲究饮食文化,又盛产陶瓷美器的地方,自然加倍讲究。

  一般要备大中小平盘(碟),大盘热菜,中盘冷拼,或灵活选择,小盘点心,小吃。还要有深盆盛油大汤多之物,大汤碗盛汤。外加碗筷。大食具如火锅,烤炉之类;还有水具,茶具,酒具。至于盛器的选取,质地要好,当然名窑古董或各地名瓷都可上桌。色彩搭配要合理。根据所盛菜肴的颜色,性质,质地,名称,选取不同质地,形状,颜色,花纹的盛器。切忌中西混杂,土洋不分,不伦不类。

  如一品丸子,要用雍容华贵的黄底细文福盘;如清蒸鱼要用白瓷或青瓷鱼盘,红烧干烧鱼则用色彩浓烈的厚重的鱼盘。色彩清亮的凉菜冷拼,则宜用对称的细底纹小碎花圆盘。

  宴席不可无酒,纯粹的中餐,应该避免啤酒,欧洲葡萄酒(当然中亚的可以,如波斯葡萄酒,过似乎没人能尝得到)。所以中餐,最好配备高度名酒(其实高度烈性酒只是近代才有),但似乎中低度的宴酒(30度左右),各种黄酒,米酒比较男女老幼皆宜。

  古代的酒度数低,酒具也较为庞大,随着白酒度数于明清逐渐增高,酒具也越来越小。但均以瓷为主。敬酒则要适度,古人饮酒要行酒令,现已近绝迹。应当重新推广开来,尤其是家宴上,省得有粗人强行劝酒,我凡遇到此种粗人,立刻酒量大涨,定将此等劣人喝倒,省得为害宴席,至今还频频得手,因为真正高人酒仙是不会劝人喝酒的,此等强拉硬劝之徒,多不会有超过1斤7,8两的酒量,所以大可将此种人除掉而后安。

  宴席环境,最好完全中式,进门两盏迎客宫灯。绕过落地屏风,落座于红木八仙桌旁,手执象牙箸,听着丝竹软曲,空气中游移着丝丝檀香。透过窗棂木格,和窗外的修竹柳荫,只见湖光山色。美哉其极!

  所以厅里宜摆几盆花木盆景,造成春意袭人,百花迎宾的气氛;四围墙上,张悬书法字画,灯光音响要尽量保持中国特色。

  至于正规的宴席,作为店家,应该大概按如下次序招待:

  1、迎宾--列队,引导至席,接挂衣帽,引至座位,递香巾净手,上茶,(敬烟--不可取,中国古人不吸烟的,属舶来品)

  2、入席进餐——上茶点,冷盘,斟宴酒,介绍,开餐,上菜,续酒水,撤盘。

  3、餐毕——递香巾净手,上清口茶。递账单送客

  至于国宴,现在用分席制,四(热)菜一汤,外加冷菜,甜点,果品,冷饮。酒水为白酒茅台,黄酒绍兴加饭酒,青岛啤酒,还有矿泉水。国宴更重排场,如辉煌的大厅,或如钓鱼台的亭台水榭。间或有乐队伴奏,讲坛。国宴每席上必有一立体的冷盘雕刻,摆盘。至于想要了解明清官府大家或街巷市井宴席酒桌旧制,当重读红楼梦,金瓶梅,和众多的明清小说。

  小小一桌席,说凝结了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一点不为过。

  中国礼仪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仪在华夏儿女的体内如血液流淌般沿袭。伍仟年历史流转,沉淀下来的是厚重而悠远的传统美德。作为新一代的中华儿女,作为新百年的南山学子,我们更应该将它传承袭礼,发扬光大。

  《左传》中写到:“礼,天之经也,人之行也”。可见拥有文明礼仪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之于品格,犹如烈风之于雄鹰,滴水之于汪洋,灼灼月韶之于浓沉夜幕!它是学习强劲的助跑器,是生活中揽月的阶梯,是成功路上坚实的基础。你将发现:良好的习惯会让我们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应当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提醒自己戒躁,时时要求自己入微入至。当习惯成自然时,举手投足间,都会散发出文明质朴的气息,从容得体的气质。

  当习惯汇聚成一种风气,那就是一种文化,当我们每一个人都保持文明优良的行为,那就是南山最隽永的诗篇。你微微弯腰拾起纸屑,拾起的是一种美德与一片整洁干净的校园环境。你浅浅的笑靥向着老师,温暖的是师生关系与一派和谐温馨的南山中学,你点点滴滴都会是你对南山中学最真挚的爱与奉献!

  传递文明礼仪,培养优良习惯,建设美好校园,褪去几多幼稚、天真、浮躁和轻率,平添几分成熟、稳重、自信和大方。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当一名文明礼仪的传递者,用热情与坚持,用友善与微笑,用宽容与真诚,传播文明礼仪的火种。我坚信:南山上空那清新暖盈的文明之风,必定会来自你和我。

  中国礼仪

  在古代,很多礼仪都是带着浓厚的迷信意味,比如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等,这些都是平民百姓都了解的礼仪常识。对于信封鬼神之说的古代人来说,这种事情他们都是非常重视的。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的体现形式。

  中国古代的礼仪可以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祭天等祭祀等被分为政治类礼仪。生活类礼仪常识从从冠婚乡射到朝聘丧葬,既繁琐又难懂。在《仪礼》中记载,古代的贵族子弟,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士冠礼,也就是成人礼,证明他已成人,要开始一个崭新的人生,在现代社会中也还有一些偏远地区仍保留着成人礼这项古老的礼仪。结婚这件事,在古代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男女双方需要在家长的主持下进行从采纳到婚后庙见等一系列礼仪。

  而在古代生活礼仪中,丧礼是最早出现的。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灵魂,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从死者去世到下葬之前,要进行招魂、祭奠、报丧、吊唁等礼仪三天。

  相对的古代礼仪常识中的诞生礼,也是一件不能轻视的礼仪。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是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需要设坛于南郊,后宫的妃嫔都要参加。在唐宋时期制订了高禖之祀的礼仪。

  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是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至此诞生礼才算完成。

  中国礼仪

  中国礼仪的根基在于尊重。无论是对待长辈、师长,还是对待朋友、同事,中国人都秉持着一份深深的敬意。这种尊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见面时的问候、用餐时的让座、送礼时的谦逊等。在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中,却蕴含着中国人对人与人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此外,中国礼仪还强调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无论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还是人与自然和谐,都是中国礼仪所追求的目标。中国礼仪中的许多规范,如谦让、克制、忍耐等,都是为了实现和谐而设立的。这些规范不仅塑造了中国人温文尔雅的性格,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然,中国礼仪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礼仪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这种发展既保留了传统礼仪的精髓,又吸收了现代文明的元素。例如,现代的婚礼、葬礼等仪式,既保留了传统的庄重和神圣,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和理念。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正是中国礼仪生命力的体现。

  总的来说,中国礼仪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以礼待人、以和为贵,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中国礼仪】相关文章:

中国的礼仪02-26

中国礼仪08-10

中国礼仪03-20

中国进餐礼仪06-10

中国的宴会的礼仪06-11

中国的用餐礼仪06-06

中国礼仪作文06-11

中国绅士礼仪06-08

中国拜师礼仪06-08

中国礼仪大全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