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

时间:2023-07-20 16:49:26 职场 我要投稿

中国礼仪大全15篇【集合】

中国礼仪大全1

  如果你是已经办理好手续准备去加拿大留学的学生,那就一定要提前了解加国的礼仪方面知识,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会有帮助,有以下几方面是一定要知道。

  加拿大人比较随和友善,易于接近,他们讲礼貌但不拘于繁琐礼节。一般认识的人见面时要互致问候。男女相见时,一般由女子先伸出手来。女子如果不愿意握手。也可以只是微微欠身鞠一个躬。许多加拿大人喜欢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友善和亲近。拉着打开的门,让你后面的人先通过,这种礼仪会受人赞赏。多数加拿大人与别人交往时都力求圆滑。一般都避免在公众场所高声谈论或争论。即使在公众场地发生冲突例如汽车意外等事故,都会力求保持冷静。

  在加拿大,直接而令人信服的态度,会比激进的态度有效得多。在外族人面前用另一种语言交谈,会被视为无礼所为。说话的声调和目光都可以令人以为自己就是被谈论的对象。盯著人看也是极端无礼的。在建筑物、电梯、多数航机以至银行、商店、餐厅和其他公众场所,吸烟都是违法的。加拿大人认为吸烟是极之不礼貌的行为,除非在指定吸烟地区或是在私人住所内,并得到男主人或女主人的许可。吸烟之前,应该问一下你周围的人是否介意你吸烟。如果他们介意,你便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加拿大人认为吐痰是极之失礼的行为。如果你想清一清喉咙,应该去厕所或使用纸巾。

  加拿大人热情好客。亲朋好友之间请吃饭一般在家里而不去餐馆,认为这样更友好。客人来到主人家,进餐时由女主人安排座位,或事先在每个座位前放好写有客人姓名的卡片。在加拿大还有一种请吃饭的方式更加随便,即自助餐或冷餐会形式。由主人把饭菜全部摆在桌上后,客人可各自拿一只大盘子或由主人发给,自己动手盛取自己喜欢吃的食品,可以离开餐桌到另一房间随便就坐进餐,这样客人与主人,客人与客人之间便可有更多的.时间交谈。在加拿大一般应邀去友人家里吃饭,不需送礼物。但如去亲朋家度周末或住几天,则应给女主人带点礼品,如一瓶酒、一盒糖等。问清楚男主人或女主人应什么时间到达,并问明穿着要求是正式还是随意,离开主人家后,回到家中应立即给女主人写封信,告诉已平安抵家,并对受到的款待表示感谢。节假日访问亲友,通常也需要带一点礼物。如果几个人一同外出吃饭,通常是各自支付自己那一份。如果你不敢肯定,可以在结账之后问一声。如果想去极隆重或极受欢迎的餐厅用膳,最好事前致电订位。除非在高级餐厅,一般人都会叫服务生将剩余的食物放在盒子里带回家。

  加拿大人很多事情要事先预约。公事要预约,私事也要预约,找工作面谈,请客,甚至去朋友家串门都要预约。不速之客是不受欢迎的。加拿大人对服务好的理解,是诚恳和友善而非快捷。此外,一般人都习惯於在看电影、购物付款、上银行和等车时排队。即使没有一条正式的人龙,都要遵守先到先得的规则,因此在轮候服务时必须要有耐性。加拿大人最不喜欢别人插队。

  相信在了解以上情况后,留学加国就胜算在握了!

中国礼仪大全2

  教学目标

  1、懂得礼仪是中华传统的一种美德。

  2、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文明礼仪的行为。

  3、结合自己并能谈发生在身边的事所受到的启示。

  教学重点

  如何按照礼仪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忆,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弟子规。

  2.板书课题:出示:有关传统礼仪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读)

  1.出示要求:

  (1)读懂意思。

  (2)明白其中的道理。

  2.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

  3.同学交流。

  三、教师讲解句意与故事:(讲)

  1、待客之道

  (1) 有客拜访 应将家收拾整洁 着正装,衣着整洁,(尤其夏天更为注意)不随意出门,侯客而到.

  (2) 客人来 应主动迎出,与客人在门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请客人入,客人微一躬谢礼后方可进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后,客人应将鞋摆放整齐,客人走时脚步应轻些,以免打扰其他家人,主人请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谢坐后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后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来,主人方能站起来,送客送出门.

  (3) 如内有客人,应都起立,主人为其一一介绍,相互都要见礼,方可就坐,按说,晚来的客人应众人都坐后方才就坐.

  (4) 主人送茶送水应主动下地亲自奉与,客人双手接过,点头示意。先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

  (5) 如只有两人面对面谈话时,有客人进来时,应主动站起来,让出座位默默退侧到一旁客位,来者坐下后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话,等二人相邀时方可加入谈话内容当中.

  (6) 递接物品时应双手拿稳物品奉上(古礼 单手为”递“双手为”奉“ 长辈上级用”递“晚辈下级用”奉“)长辈老师所送礼物,不应推辞.

  (7) 如会尊长老师 则入门后须行礼问好 自己主动坐客位.

  (8)遇节日 亲朋好友之间应相互拜访串门,相互馈赠礼物,每家每户都要走到送到,晚辈学生主动到长辈家里去拜节问安,在路上认识人之间相遇应行古礼,如作揖等.

  2、故事:

  1礼节要注意: ○

  2女孩的`进步: ○

  每一个人从小都要注重自己的礼仪表现,举止要文雅,风度,大方。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中国礼仪大全3

  1、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2、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3、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4、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5、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6、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

  7、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中国礼仪大全4

  入座礼仪一:请客人先入座

  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就餐的时候要先请客人先入座,这样以表对客人的重视和尊重。

  入座礼仪二:再次请长者入座

  有长者在场的情况,当请客人入座时,就依次请长者入坐,并且坐在客人的旁边。

  入座礼仪三:从椅子左边进去

  正规的入座礼仪还是知道入座的时候要从椅子哪个方向进去,一般是从椅子的.左边进入。

  放座礼仪四:入座后不要动筷

  中国人的入座礼仪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的,就是入座后不要动筷子,也不要弄出什么声响,最好是等人都坐齐了主人招呼了再起筷子。

  中国餐桌礼仪之餐桌入座礼仪总结:

  餐桌入座排序原则:

  以远为上,面门为上。

  以右为上,以中为上。

  观景为上,靠墙为上。

  餐桌入座座次分布:

  面门居中位置为主位;

  主左宾右分两侧而坐。

  或主宾双方交错而坐。

  越近首席,位次越高。

  同等距离,右高左低。

中国礼仪大全5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在最早出现在金文里面。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对火山,地震,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也无法知道为什么。认为天地间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对天地鬼神的惧怕,敬仰。人们就会举行一些形式,用物品来祭拜。从礼字的繁体“礼”可以看出。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古代国君用来祭天祭地的建筑。这样就诞生了礼的萌芽。

  到了周朝,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应是制礼第一人。春秋末年的孔子的出现,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核心思想“仁爱及人”一直影响至今。《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典籍的问世,更全面直观的阐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

  到了封建社会,礼渐渐被转为礼制,成为了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的工具。代表人物叔孙通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朝仪制礼”;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四维八纲”。

  新中国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扬弃.

  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产生崇尚礼仪崇尚文明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我国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不仅体现的是自身利益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国格,展现我国“礼仪之邦”文明友好的形象。

  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参加社会竞争的附加价值!

  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有利于更好的融入世界大家庭体系!展现我国东方文明的灿烂文化!

  (一)礼仪的起源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

  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事物的礼落到实处,使之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荀于说;“礼以顺民心为本……顺人心者皆札也。”从理和俗上说明礼的起源。

  根据上述种种说法,可以认为,“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用“仪”这种形式去表现。“礼”与“仪”常常密不可分。礼仪与部落群居的形成过程同步产生,并随着社会组成形式和国家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

中国礼仪大全6

  中国绅士需注意的细节:

  一双干净修长的手,修剪整齐的指甲。

  虽然不吸烟,但随身携带打火机,以方便在周围的女士吸烟时为其点烟。

  天天换衬衫,保持领口和袖口的平整和清洁,有的还会使用袖扣。

  腰间不悬挂物品,诸如手机、呼机等等。

  在与女士相处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以对女士加以照顾,并且几乎在完全下意识的状态下操作,百战不殆。

  在吃饭时从不发出声音。

  较常人使用礼貌用语更为频繁。

  偏爱孤独,寻求宁静的心灵、安静的肉体及激情的冥想。绅士们故此好思想、好舞文、好文学艺术方面的经典名著,绝少拜读浮华喧嚣的弄潮作品,包括影视。翻看一两眼,倘若认为俗,便绝不再拿起,包括讨论。

  喜怒不形于色,在人群中独自沉默。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思虑过重,常常显得优柔寡断。

  中国绅士应杜绝的事情:

  手形清洁美观,可是一旦进入需要脱鞋的`房间,空气中就会产生一种异样气味。

  虽然随身携带打火机,但却是一次性的塑料打火机。

  戴名牌手表时,手腕扬得飞扬跋扈。

  虽然天天换衬衫,但总是系同一条领带。

  腰间虽然没有悬挂手机和呼机,但是在公共场合常常大声对着手机说话,在剧院里听任自己的手机铃声响起。

  尽管对女士尊重异常,但是在与同性朋友相处时反差过大,叛若两人。

  吃饭时不发出声音,但喝汤时却引人侧目。

  虽然较常人使用礼貌用语更为频繁,但是频繁到了令人起疑的程度。

  偏爱孤独到了怕见生人的程度。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思虑过重并不是拿不定主意选择,而是根本不打算相信。

中国礼仪大全7

  摘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令世界瞩目、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更创造出享誉世界、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中国古代礼仪正体现了这种精神文明风貌,也是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古代社会文明道德的重要标志。了解古代礼仪,不仅有助于研究古代社会状况,而且对移风易俗,建设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具有现实意义。婚礼作为中国礼仪的一个代表,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今天,中国古代婚礼的复兴不仅映射出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未被国人所遗忘,在现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礼仪;古代礼仪复兴;婚礼

  一、古代婚礼

  从古代的群婚制发展到商朝以后的一夫一妻制,中国婚姻形式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自西周时期确定了“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各朝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各代对其名目和内容又有所变更,大多删繁就简。传承到唐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化,理念开放,又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使唐代礼俗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离婚比较自由、妇女地位较高、婚姻形式自如等。唐代时“六礼”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有所变更。明清时“六礼”演变纷繁,逐渐趋于衰落,晚清时期婚礼习俗是在“六礼”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大体经过提亲、订婚、结婚、回门等几个阶段。

  二、近现代婚礼

  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尽管世事纷扰,中国局势动荡不安,但随着西方思想深入人心,婚礼开始变革。婚姻立法增多、婚礼趋向简化、男女婚姻开始有了自主权、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成为这个时期婚俗改革的特点。然而,我国婚俗发生根本性变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国后,一方面婚俗呈现为婚嫁程序的法律化,另一方面民间婚俗则表现为对法律化的不断适应,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婚俗具有变与不变、传统与现代、简洁与繁缛等相抗争、相糅合的特点。男女结合的.途径多样,婚礼仪式多样,婚姻消费向豪华奢侈方向发展。这些变革对当今婚礼形式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21世纪多元化的当代婚礼

  我国当代婚礼普遍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物质的极大丰富,全球化信息网络的发展,把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都带到了人们面前。海底婚礼、单车婚礼、跳伞婚礼……各种新奇的婚礼形式层出不穷。较为普遍的婚礼形式也充分地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人们欣赏“洋婚礼”简单利落的同时,也将“敬茶”、“闹洞房”等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

  近年来,中西结合的婚礼虽然与崇尚包容与创新的现代文化精神相符合,但现代青年人的求新、求异愈演愈烈,一度销声匿迹的传统婚礼却逐渐成为了当代婚礼的新宠,在各地再显辉煌。

  20xx年11月初,又一对新人在北京举行了盛唐婚礼。20xx年12月6日重庆一对新人身着汉服,演绎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婚礼。20xx年2月7日在吉林,一对新人伴随着《洞房赞》的乐曲举行了一场明制婚礼。20xx年12月5日在武汉香格里拉大酒店一场以“梦回唐朝”为主题的华美中式婚礼吸引了极大的关注。

  唐制婚礼气势宏达、明朗开放;汉制婚礼古典幽雅、郑重肃穆;明制婚礼的凤冠霞帔,华美多姿。无论哪个朝代的婚礼,注重的都是婚礼的“礼”字,它承载着中国人庄重严肃的婚姻观念,代表着我们各个历史时期中富于特色的民族风情。

  越来越多的新人倾向于选择举行传统的中式婚礼,这种趋势给我国的婚礼形式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正引领中国传统婚礼走上复兴之路。

  四、中国传统婚礼复兴的原因

  中国传统婚礼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遗憾的是,清代末年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时带来的西方婚礼文化在后来的岁月里大行其道,使人们抛弃了中国传统婚礼文化,忽略了其价值。如今,许多人已经感受到中国传统婚礼的魅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国人愿意举办传统的中式婚礼。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能在当今社会得以复兴有多方面的原因。文化原因为其根本原因,社会原因为其直接原因。

  在文化上,如今传统婚礼习俗表现了中国古代礼仪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传统婚礼习俗中蕴含的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孝道是西式婚礼无法比拟的。采用中国传统的婚礼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铺张浪费,没有豪车和婚戒,取而代之的是花轿和玉佩,既低碳环保又蕴含深刻的定情之意。而且,传统中式婚礼中宾客的参与度比西式婚礼更高,敬酒、闹洞房,这也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礼仪中宾客为上的思想。

  从社会角度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后,开始进一步探索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婚礼以其独特的外在形式与丰富的文化底蕴,赢得国人青睐。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加强保护和发扬本国的传统文化,而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却一直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人们逐渐意识到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想要回归传统,采用传统中式婚礼的形式来实现人生重要盛宴的精神价值。

  中式婚礼的复兴促进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复兴。国人通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仪式,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而中式婚礼的复兴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是振兴民族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

  结语:传统婚礼形式的复兴,使人们对我国古代礼仪的关注与重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带着既好奇又崇敬的心,去了解它,并力求将其传承下去。这一现象表明青年人了解到了古代礼仪中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心中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承载着无数的文明瑰宝。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一名传承者、发扬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传统婚礼的复兴不仅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仪对现代中国人的深远影响,还代表着一种坚持的精神。一味纳新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必须看到固有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取其长,补其短,可以将其赋予现代元素,却不能将其完全阻隔在过去。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看到中国古代礼仪得到更多的推崇与重视,期待着中国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中国礼仪大全8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一、中国饮食三大礼仪

  1.传统饮食礼仪一(饭前):

  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你再动筷,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

  2.传统饮食礼仪二(饭中):

  (1)吃饭时要端起碗;

  (2)夹菜时,应从盘子靠近盘边夹起;

  (3)要闭嘴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边是餐具礼仪是的礼仪要求;

  (4)用餐的动作要文雅一些;

  (5)吐出的骨头,鱼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来,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不能直接吐到桌面上或地面上。假如要咳漱打喷嚏 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后方转。吃饭嚼到沙粒或嗓子有痰时要离开餐具去吐掉;

  (6)在吃饭过程中,要尽量自己添饭,并能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碰到长辈给自己添饭 夹菜时 要道谢;

  (7)作为一个有礼貌人,吃完饭不应推开饭碗,就离开而去,要应有礼貌离座,并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3、传统饮食礼仪三(饭后):

  (1)用餐完后,要轻轻放下碗筷,用餐纸或餐巾擦嘴。

  (2)假如自己先吃完,要与父母其他长辈打个招呼,要离开座位。待大家都用餐完毕,应帮助大家一同收拾碗筷,擦净桌面洗刷碗筷。

  二、座次安排

  1.一般使用圆桌,面对门的位置一般是主座,主人一般坐在主座,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客,左手边的是次重要的客人;

  2.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则主宾坐在主座上,主人坐于主宾右手边;

  3.一般等长者先坐定后,才开始入座,从座位的左边入座;

  4.不要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地方;

  5.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和主要客人。

  三、上菜程序

  宴会的菜谱要做到丰俭搭配、主次分明。应特别照顾主宾的饮食习惯。同时,酒水、香烟、水果要备齐。

  正规的宴席上菜顺序应该是这样的:手碟——冷碟——热炒——大菜(含头菜、二汤、荤素大菜、甜点与座汤)——饭点——茶果。

  四、用餐

  1.必须等到人到齐了才能开始进餐;

  2.应等主客或主人先用餐;

  3.看准自己要取的食物,再动筷子,尽量不要碰到其他食物;

  4.最好让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过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让自己的吃相看上去不那么急切,直接把菜肴放入自己的嘴中是不礼貌的;

  5.吃饭时,应端起饭碗,用饭碗贴紧自己的嘴巴,用筷子把米饭推入口中;

  6.多吃靠近自己面前的菜,尽量少吃离自己远的菜;

  7.夹菜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

  8.喝汤不要发出声响,用汤勺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等凉了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中国礼仪大全9

  中国礼仪之争,指是的17世纪到18世纪这段时间期间,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违背天主教义而展开的争议。据说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了关于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的禁令。从历史上的角度来说,中国礼仪之争可以说是中国天主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那么中国礼仪之争发生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早在1582年的时候,在意大利的一位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以及利玛窦一同来到了肇庆,从而为近代天主教步入中国拉开了序幕。

  于1644年的时候,当时正直清兵入关,那个时候的天主教已经不如中国有62年的时间,并且期间,传教士汤若望在他人的协助下编制一套历法,获得了清朝朝廷的信任,在此之后天主教开始一迅猛的脚步在中国发展。同年的时期,就耶稣会住院就有38所,其中耶稣会士来华的人数也累计到了82人,关于全国的教堂也已经将近156座,教徒约达245000人之多。

  一年之后,杨光先发表了一文《辟缪论》,并在文中大力批评传教士汤若望的历法不准。再加上朝廷大臣鳌拜不满汉人以及外邦人参议朝政,于是支持杨光先,将汤若望收押狱中,天主教在华发展直挫,史称“历狱”。

  康熙执政后,将大臣鳌拜打败,重新开始重用外邦人。对于这一时期来说,可以说是传教士在中国的蜜月期。在1692年的时候,康熙还曾下过一道容教令,这一密旨则标志着传教士的势力攀上高峰。

  中国礼仪之争原因

  对于历史上的“中国礼仪之争”,它具体是指在17—18世纪的时候,基督教传教士就对于中国传教方略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争论和文化碰撞,中西双方当时未能搁置争议、求同存异,从而导致了文化交流中断。那么“中国礼仪之争”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根据历史的相关记载说,“中国礼仪之争”之所以会出现,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初耶稣会传教士在进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一定的看法,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礼仪之争”这一事件登上历史舞台。

  当初作为“中国传教活动的真正奠基人、以及中国传教史上最重要人物”利玛窦就曾以他的渊博知识和对中国儒家经典的了解,加上他充分的耐心与适应性,获得了中国士大夫的信任与赞赏,从而取得了根本成功。但是,后来的一些传教士对待耶稣会并不是善意的。即便是教皇使节曾多次的出使来到中国,处理礼仪之争的.矛盾,但全部都以失败结束。直到在1939年的时候,礼仪之争的矛盾愈演愈烈。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毕竟当时传教士传播到中国的一些“科学技术”在根本上并不能满足中国迈向近代化的需要。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外来文化与我国文化再一次受到了冲击,礼仪之争的矛盾也就相对的来说更加激烈,日益凸显。

  中国礼仪之争影响

  对于发生在18世纪初的“中国礼仪之争”来说,虽然在儒家文化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接触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于当时中国对于礼仪方面的记录与历来的研究可以说是处于模糊...那么中国礼仪之争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在这场礼仪之争中,可以被看作是一场参杂着文化讨论,修会斗争,教俗争锋,中西较量的一场大混战。另一方面,对于礼仪之争的本质来说,它本身就是围绕中国经典文献为展开的一次大讨论,因此对于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的典籍介绍与评价,就注定成为了欧洲人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参照。

  关于礼仪之争,它真正影响的并不是中国,而对欧洲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大一些。首先,通过礼仪之争的表现来看,它是塑造了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耶稣会士的中国观。而且这些耶稣会士在礼仪之争中还体现着向欧洲传播中国观念的一个作用,并且还成为了外来欧洲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礼仪之争对于中国自己来说,在思想文化史上,中国礼仪之争的欧洲的影响确实要大于他在中国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对于当时中国关于礼仪之争的一些往来信件来看,其中就很少提及到关于礼仪之争的一个记录,甚至没有被中国人进行广泛的评论。

  此外通过这场礼仪之争,我们可以看见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不同传统的“人文思想”相交汇,并且给中国的统治阶层一个新鲜的认识。

中国礼仪大全10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初三(5)班的黎彦珍。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讲文明,懂礼仪》。

  又是一个饱含希望的早晨,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学习,新的挑战。每天的这个时刻,我们都应该用最好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最新最美的太阳。在忙碌的学习生活里,你是否已经做成了一个好孩子呢?好孩子并非智商高,成绩好,聪明而又能干,重要的是在他们身上,我们总能够看到文明和礼仪。

  站在操场上的我们其实都还是孩子,礼貌、礼节、礼仪都还没有完全在我们的行为中被体现。我们不妨来想想,自己是不是见到每个老师都有问好?回到家有没有好好地听爸妈的话?自己对任何一个人讲的每一个字是不是都让人听着舒心?或许,在大家看来,这没有一点是以前没有听到过的,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我们都还是孩子,需要用文明礼仪去让自己长大,我们要学会把文明礼仪融入到自己的行为当中,演化为自己对周围人的宽容和谅解、帮助和关怀,并且能够勇敢地说出:您好,谢谢和对不起。

  今年夏天,深圳将成为世界的焦点,我们在为深圳大运会的举办感到骄傲自豪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代表中国,代表深圳,用我们的'文明礼仪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现出我们最美好的形象。

  我相信:我们都是好孩子,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孩子!我们会让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文明礼仪的接力棒将会在我们的手中牢牢握紧,传向更远的明天!

中国礼仪大全11

  吃西餐牛排时,有哪些基本礼仪需要注意,这几个小细节你知道吗?

  中国人必备的餐具之一就是筷子,它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专属标志,除了天圆地方的美好寓意之外,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传承,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教导等等,都通过精心的筷子使用来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外国人进入中国后,西餐也随之而来,由最初的只有外国人自己食用变为现在颇受欢迎的美食。一直习惯用筷子来吃饭,在吃西餐的时候要用刀叉,还真是个适应的过程,就如外国人吃中餐用筷子一样。

  吃西餐的时候,说起刀叉的使用还真是有点讲究的,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中餐自然也有自己的礼仪,比如咱们用筷子吃饭,突然想离开一下,这时按规律筷子必须要放在桌子上的筷子架上,如果没有筷子架就放在自己餐旁边或者碗边都是可以的。可如果您把筷子直接插到饭上,这种行为就是非常没礼貌的。西餐也是一样的道理,下面就以牛排为例说说哪些行为看上去不太好,又该如何避免。

  首先坐下后要放餐巾,这里最好是折个三角形放在双腿上,这样比较隐蔽即便有残渣掉落也不会被人看到。

  再来说说用刀叉,正确左手用叉子,右手用餐刀切割牛排,这里您可别和拉锯条一样,慢慢切割最好是小块的,您别为了痛快直接切两下就开吃了。

  说道牛排那必须搭配红酒,可以丰富口感,消除吃肉带来的油腻感。吃一小口牛排再来一口红酒,吃饱吃好还不会涨肚。这里可别说来点其他的酒,那样牛排的味道就会大打折扣的。酒杯的位置同样有要求,放在自己餐盘的右前方一点,这样整个就餐动作就比较连贯了。

  再说一个就餐中如果想要出去一下或者去补妆,您起身的同时把腿上的餐巾一起合拢放在椅子坐垫上。这样对方看不到花花绿绿的餐巾,您可别顺手把餐巾随便一放,那样也是非常的不礼貌的。

  最后在说说切完小块牛排后餐刀的'摆放位置。切忌不能放在桌子上,因为餐刀会有食材的油脂,放在桌上会把桌布弄赃的。正确的位置应该放在自己餐盘里面上方一点的位置,这样不会把餐刀上的油脂弄到桌布上。

  西餐不一定有多高大上,但在就餐时还是要注意自己的礼仪的。毕竟咱们是礼仪之邦,一个人就餐时的表现最能体现这一点。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看法,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一起讨论,你还知道哪些西餐礼仪呢?也欢迎来说说。

  妖夜行摄食光,爱吃爱玩爱旅行,更爱和你分享美好的一切,喜欢就关注我吧!

中国礼仪大全12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那么,关于中国礼仪的发展你知道吗?

  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传说尧年轻的时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辈之间,礼让三先。每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有时还把那最少的一份猎物再分送给年迈体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所以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我国的《二十四孝图说》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讲他躬耕历山,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把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为了宣扬古代礼制,他不远千里,从鲁国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学礼。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同时,礼仪学著述越来越重要。汉代把《周礼》、《仪礼》列为五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西汉人戴圣在研究前人礼书著作基础上,编纂《礼记》一书,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尔后,历代礼学研究者再在这些礼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先后出现了《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礼说》、《礼记集解》、《礼记集说》、《礼书通故》、《礼书纲目》等数以千卷的礼学著作,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门重要学科,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特有的作用。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②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③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④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中国礼仪大全13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礼仪要追溯的古时候,古人云:繁文缛节,可见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古代礼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传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代表礼敬、和睦,集知识、趣味于一体。人管是何时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有许多不相同的的礼节。

  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跪拜礼的废除,是对森严等级制度的挑战,辛亥革命后清风一缕,寻求人性自由的思想,使得这些习俗逐渐瓦解,移风易俗风潮此起彼伏。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作揖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打拱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跪拜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中国礼仪大全14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 为,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 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保留完整,如、及,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 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 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 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圆满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餐桌礼仪入门篇

  餐桌礼仪在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 餐饮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则中国餐饮礼仪常识中国餐饮礼仪常识。

  圆形餐桌颇受。因为可以坐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 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 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 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上的香烛,被认为是 不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 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 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 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节日 如中秋节等,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的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人十分重视聚首 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中国餐饮礼仪常识默认。

  灶君

  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 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 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

  客人与传统的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俗,用饭时注意不要多样的,因为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便会惹来衰运。例 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 船只的航行;此外,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入碗饭的,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 饭了”,这意谓自己已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 光碗中饭的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或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人则有一定的用饭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位置,各人有一碗饭 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 上的菜肴,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 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巾,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 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 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中国礼仪大全15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中国礼仪】相关文章:

中国饮食礼仪05-24

中国进餐礼仪06-10

中国拜师礼仪06-08

中国绅士礼仪06-08

中国礼仪大全06-12

中国的宴会的礼仪06-11

中国礼仪作文06-11

中国的用餐礼仪06-06

中国见面礼仪的基本礼仪12-08

中国餐桌礼仪知识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