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

时间:2023-07-20 17:02:33 职场 我要投稿

(优)中国礼仪大全15篇

中国礼仪大全1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现在的社会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人没有最基本的文明礼仪了!文明礼仪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你想想看:如果我们每个人张口闭口都是脏话,那我们会不会每天不都沉浸在生气、委屈的世界里吗?!所以说,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就有一个没有礼貌待人而误了事的经历呢!

  一天,阳光明媚、碧空如洗,爸爸让我去公园里的游泳池报名学游泳,我来到公园里后竟忘记了游泳池在哪,我看见一位叔叔,就问到:“哎,游泳池在哪?”那位叔叔露出一副漠视的样子,说:“不知道。”我一气之下悄悄说:“哼!不告诉我,我自己找!”可是,公园里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绕了好几圈都找不到,只好问一位阿姨:“阿姨,请问游泳池在哪里呢?”阿姨和蔼可亲地说:“哦,从这里直走,然后右转就到了。”我谢了谢阿姨就向游泳池跑去,这时,我突然恍然大悟:是不是因为我对那位叔叔太不礼貌了,所以那位叔叔不愿意搭理我呢?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最后我终于找到了游泳池,顺利地报了名。看来文明礼仪真的是缺一不可的啊!

  除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讲文明外,我们在校园里也一定要讲文明哦!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不,我们不是,我们可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啊!难道我们不会把文明礼仪永记在心吗?

  我们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不能再出现一些不文明的习惯了!我们一定要做到在平常时言行举止要讲文明,说话时一定要加上“请”!只有这样,你心中的文明之星才会熠熠生辉哦!

中国礼仪大全2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吃法很像放映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话,用旁边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茶是明智做法,确保最精明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事。座位最近茶壶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亦不尊重辛劳耕种农夫。这些迷信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盛宴上则担当重要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最佳饮料,在特别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美国人用餐戒条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中国与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有不同之处,中国人比较喜欢大伙儿到茶楼,因可品尝更多款点心及菜肴,虽然茶楼都备有二人饭桌,但大多数是供四位或以上食客用饭桌。茶楼通常很噪吵,气氛不像西式餐厅浪漫,若二人吃饭,可考虑不选择去茶楼。

  其它信息

  中国餐桌上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第一。入座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人聊几句风趣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中国礼仪大全3

  仁义礼智信,是简练的中国。三从四德,则是我们国人所追随的目标。所谓礼,也正是立。

  自古,中华就有了礼。屈原在汨罗江的呐喊,这是爱国主义的先驱;仲尼在厅堂下讲述的周礼,这是对以往人人自尊的体现。礼,不仅是国之彰显,更是民之所向。孔融让梨,让的不是礼,而是对于兄长的尊重。握手言和,是敌人与敌人的礼,绝不是懦弱与屈服。

  在民国,是礼的高峰,在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亡图存的路上,谦让彼此,鞠躬相见;意见不合时,微笑以对,针锋相对,这是礼的体现;民国也是礼的低谷,张勋复辟,军阀混战,污言秽语,漫天飞散,这是礼的沦丧。这是新与旧交融,也是中国礼的新生。

  “满面的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在面对封建礼教时发出的呐喊,自此,被国学包裹着的封建的外衣,自此揭露,被大众们所看见。跪拜礼等被废除。面对旧礼与新礼的碰撞,我们从当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先进的中国人的希望。民国礼的交融,是争论,战火,也是希望的明天;是感动,感动于与顽固不化之流的争论,以至于战火,是幸运,幸运在这里,新礼应运而生。

  不屈服,也是中国礼的'特点。面对北方蛮夷的践踏,西方各国的侵占,以及东方邻居的铁蹄。中国的礼,不仅没有死亡,而且“陷”入了改良之中。新文化运动就是一个例子,改良了旧礼。戊戌变法也是,启发了民智。但改良始终是改良,新礼始终是在旧礼的襁褓中成长的,也是在吸取西方的先进思想中不断的充实。万物一直在变化,中国礼也是在与时俱进。

  在民国时的两级,在时代的不断进步当中,后者终会被时代的洪流抛在车辙之后,所谓“天下大同”,也就是如此了。

中国礼仪大全4

  在中国礼仪文化中称谓的词语很多如(“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大”,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小” ,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外”、“人” :令,美好的意思。凡称呼别人的家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子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妹妹为“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嫒”等。)

  现在就把其中三个很容易用错的称谓,挑拣出来,让大家学习:

  (一)乃父、乃师——不是他的父亲、他的老师;而是你的。这个近乎文言文的称谓,经常被现在的文化人揪出来引用。最常见的是领导讲话、序言后跋之中,大人物要摆摆老资格、说说“想当初”,便以客观公允的语气,联系人家的先生或者祖宗十八代:“某某人,作品如何优秀,风格如何突出,颇有乃师(或者乃父)之风。”本想拉些老人、名家来陪绑,孰料,搬来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称呼”,没做成好人,防到辱没了自家名声。“乃”,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陆游在《示儿》诗里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翁,是“你父亲”,代指诗人自己。看来,把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颠倒了,意思就非常滑稽。

  (二)夫人——不要这样叫自己的老婆;应该留给别人的太太。

  这个称呼遍地流。特别是打领带、坐席面的场合,那些和老公在一起的女士,常被尊称为“夫人”。这样抬举别人的老婆,当然可以;偏偏有人鹦鹉学舌,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也说:“这是我的夫人。”《辞海》里明确标注夫人这一词条的五种解释:1,周代称诸侯的妻子;2,古代称帝王的妾;3,命妇的称号;4,妇人的尊称;5,尊称对方的妻子。可见,称女士为夫人往往是礼多人不怪,在家里,跟自己的老婆叫夫人也无可厚非,但最露怯的是,在正式场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张口闭口叫“我的夫人”。古代妇女没资格抛头露面、登堂入室,男人们便牛哄哄地谦称为“拙荆”、“贱内”、“内子”,显然,这种老掉牙的词儿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介绍自己的`老婆是“我夫人”,似乎就有点脸皮厚了。比如,人家客客气气地问:“您贵姓?”回答必须是:“免贵姓……”;而不能自我介绍说:“我贵姓……”外交辞令,讲究严格的尺寸,这是最起码的文化修养,不应该弄错。

  (三)兄——不一定指哥哥,不一定限于男性。兄,指哥哥;在文化人的交往中,则超出了这个意义,朋友互相尊称便启用这个词儿,书面体中尤为常见,比如,仁兄、学兄、大兄……甚至干脆称为“某某兄”。首先,关系密切的哥们儿之间,可以这样文雅地称呼。古代同科进士,年龄相差悬殊,甚至奶油小生和老糟头子们同出一门。没办法,肩膀齐为弟兄,即便相隔60岁,也只能以“年兄、年弟”相称。此外,普通长者也可以这样亲切地称呼年轻后学——当然,年轻人千万别不识抬举,万勿这样称呼尊长。还有,男人也可以这样恭敬地尊称女士。鲁迅先生和学生许广平恋爱,他们的情书被编辑成著名的《两地书》。两人之间,便是以“兄”相称,既亲切,又持重,颇为得体。兄,已经派生出了“先生”的意思,比所谓“师长”的感觉,更平易近人。我认识一位女作者,采访过冰心。冰心热情地赠书题款,写道:某某兄指教。那位女作者居然把这段经历作为笑话,逢人便说:冰心分不清男女,白纸黑字的题赠不得体。殊不知,这位女士还未弄清“兄”的另一种含义。

中国礼仪大全5

  一、座位

  1.一般使用圆桌,面对门的位置一般是主座,主人一般坐在主座,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客,左手边的是次重要的客人;

  2.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则主宾坐在主座上,主人坐于主宾右手边;

  3.一般等长者先坐定后,才开始入座,从座位的左边入座;

  4.不要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地方,

  5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和主要客人。

  二、餐具

  1.中国人一般使用筷子,用右手拿筷子,用无名指和拇指固定住下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上面的筷子移动,来夹取食物;

  2.使用筷子,用餐时不能玩弄餐具,不可用筷子指指点点,或者打手势示意;

  3.不可吮吸筷子,或者把筷子插入米饭中;

  4.尽量不要把自己筷子伸入汤中取食物。

  三、用餐

  1.必须等到人到齐了才能开始进餐;

  2.应等主客或主人先用餐;

  3.看准自己要取的食物,再动筷子,尽量不要碰到其他食物;

  4.最好让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过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让自己的吃相看上去不那么急切,直接把菜肴放入自己的嘴中是不礼貌的;

  5吃饭时,应端起饭碗,用饭碗贴紧自己的嘴巴,用筷子把米饭推入口中;

  6.多吃靠近自己面前的菜,尽量少吃离自己远的菜;

  7.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整理出来的中国餐桌上需要注意的三大礼仪,如果说你在吃中餐的时候不注意这些方面的礼仪的话,很可能被别人认为不尊重对方,或者说给人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如果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则能够最大程度上的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中餐点菜的“三优四忌”,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上菜的顺序是,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点一些餐后甜品,最后是上果盘。主人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

  中餐点菜优先考虑的菜肴:

  1.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2.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3.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同时,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

  中餐点菜的禁忌主要有四条:

  1、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一些信奉观音的佛教徒在饮食中尤其禁吃牛肉,这点要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同胞时尤要注意。

  2、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3、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另外,宴请外宾时,尽量少点生硬需啃食的菜肴,老外在用餐中不太会将咬到嘴中的食物再吐出来,这也需要顾及到。

  4、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再如,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

中国礼仪大全6

  中国,有一个闻名于世的绰号——礼仪之邦,不可缺少的当然也有吃饭时的礼仪。

  古代:

  在皇宫里,当厨师做满不同的一百道菜是,将由宫女一一弯腰相送,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显得恭恭敬敬。而皇上,虽然居高临下,可是也不能费了厨师以及佣人的费心和尊重自己。就算觉得这道菜特别的棒,好吃的不得了,也不能垂涎千尺,眼睛直瞪地盯着那道菜,像老虎一样喊着送菜。这会让下人觉得他是一个昏君,并且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现代:

  现在的家庭聚餐倒是没有从前那么多老套的讲究了,可是还有许多特色做法。譬如:当到一个大的餐厅用餐时,在每个套间都会有一个服务员,以便于用餐者不大声喊点餐,这样不会影响他人,也不会让自己烦。而且,在家庭聚餐的时候,都会先让老人先尝菜,如果老人爱吃,子女们应该先给老人夹菜。并且也要先给老人敬酒。如果是长辈过生日,当然是寿星吃大块的,然后大的吃大的,小的吃小的,像我这种奶奶家、姥姥家都是小不点这种只好忍着了。现在的中国人,还有一种吃饭品诗词的习惯。常常在敬酒的时候,每个人分别说一种祝福的话,或者从古至今文人圣贤写的诗,让人们在吃饭中,也可以悠闲地享受一下古典的`感觉,从中也能让人感觉的这个人的礼仪,当然也能让人感觉到这个人的聪明才智了!

  别看中国人有许多不如外国的地方,可是这个礼仪之邦,也有许多许多的优点,礼貌就是不可缺少的一点。

中国礼仪大全7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问候方式

  直接式问候

  就是直接以问好作为问候的主要内容。它适用于正式的交往场合,特别是在初次接触的陌生商务及社交场合,如:“您好”、“大家好”、“早上好”等。

  间接式问候

  就是以某些约定俗语成的问候语,或者在当时条件下可以引起的话题,主要适用于非正式、熟人之间的交往。比如:“最近过得怎样”、“忙什么呢”、“您去哪里”等,来替代直接式问好。

  中国人见面礼仪

  握手礼

  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

  鞠躬礼

  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前双眼礼貌地注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郑重地,嘴里不能吃任何东西,或是边鞠躬边说与行礼无关的话。

  致意

  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在社交场合打招呼。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中国古人的见面礼仪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

  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节选)》)。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

  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崤之战》)。

中国礼仪大全8

  Hi大家好,我是妮卡

  前几篇文章都是讲的宴会有关的礼仪,很多小伙伴看了之后问我

  和一大桌人吃饭,要注意什么礼仪啊?和大家吃饭,只有我就真的在吃饭,怎么办好尴尬?(哈哈哈哈哈原谅我不厚道地笑了,这个小伙伴好可爱)

  今天就和大家说说饭桌上的礼仪吧,先讲吃的那个环节吧,座位、入离座、点菜、敬酒这些环节接下来几篇文章再详细讲。

  中餐宴席进餐前,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

  有些档次高的餐厅在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盂,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上菜后主人示意开始用餐后才动筷,先等同桌的尊者、长者动筷后再进餐。

  夹菜要文明。

  坐圆桌的话,等菜转到自己面前再夹,不要站起来探过身去夹别人面前的菜,这样很不礼貌。

  如果是长桌的话,尽量夹离自己近的菜就好,如果实在想吃,可以让隔壁的人帮忙夹一下。

  给别人夹菜一定要用公筷,卫生有礼貌。还要记得为别人夹菜,“鸡不献头,鸭不献掌,鱼不献脊”

  夹盘子里面离自己最近的那一块肉或菜。有的人喜欢在盘子里翻来翻去选自己喜欢的菜,这个举动在饭桌上可是很招人嫌的哦,你想想你搅得满盘菜都是你的口水,别人还怎么吃嘛。

  所以如果你喜欢的那块肉离你比较远的话,还是不要吃了,证明你们没缘分啊。

  坐圆桌转桌的时候,别人在夹菜的话,要等别人夹完了再转桌,而且速度不要太快,同时留意一下有没有人刚好想夹转到他面前的菜,如果有的话停一下,照顾一下别人,让别人先夹再转。

  进食的时候不要狼吞虎咽的,或者把喜欢的菜夹一大堆到自己碗里,这样不仅有损形象,还给人留下贪恋的印象。

  喝汤或者进食的时候不要发出很大的声音或者吧唧嘴。

  吃有骨头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往桌上吐,也不要往地上吐,影响同桌的胃口。最好是把骨头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或者用餐巾包住。

  掉在桌上的饭菜也不要再吃了。

  关于筷子。

  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指着别人。

  不要把筷子直直的插到饭菜中间,这是大不敬的意思,从古至今人们在祭奠已故亲人的时候,会在香炉之中插一根香,以此祭拜和悼念,所以每逢过年过节,家里都会给老祖宗准备一份饭菜,然后把筷子插在饭上,就好像是上香一样。

  不能用筷子敲碗碟。一种说法是只有乞丐沿街乞讨,才会用筷子不停地敲打碗盆。

  另一种说法是“蛊毒”。

  相传,“蛊毒”的.制法是:在端午节那天,将12种有毒的爬虫捉回来,一般是毒蛇、鳝鱼、蜈蚣、青蛙、蜥蜴、蚯蚓、大绿毛虫、螳螂……放入一只瓮内,一年之中,这些毒虫在瓮缸之中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强大的吃弱小的,最后只剩下一只,这只毒虫在吞了其他毒虫之后,就成了“蛊”,其毒无比之剧。

  用蛊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时,为使蛊起作用,就要在下毒时边念咒语边敲打碗盆。客人在食茶、水、菜、饭等物之前,如果见主人在用筷子向杯碗上敲打,则知主人是在施毒,须立刻向主人问道:“食内,莫非有毒吗?”一经问破,可免受毒。因此,用筷子敲打碗盆就成了大不敬的做法。

  吃饱后也不要用筷子剔牙,应该背过身去用纸巾或餐巾遮住嘴巴,用牙签或牙线清理牙齿。

  菜肴再美味也不要一味埋头苦干哦,适时地和周围的人说几句风趣又不失礼的话调节气氛。如果不知道说什么的话可以听别人说,适时笑一下或者附和一下就好。

  讲的话题不要太粗俗或者悲观的。

  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得“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原则。

  敬酒。可以多人敬一人,但是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补妆:好像有挺多小公举都不知这项礼仪的,补妆应该在洗手间或是人较少之处为之。公开场合补妆就好比是在梳头发,穿衣服等一般是不妥的。

  吸烟:几乎所有的餐厅均以划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为了避免其它人吸二手烟,瘾君子最好尽力克制烟瘾,如果真的烟瘾太大则可利用正餐用完,在场人士已开始用甜点、咖啡的时候再离席前往室外吞云吐雾,如此既不算失礼亦不会妨害别人健康。

  曾国藩曾经说过:在饭桌上挑食的人一定不可以深交。

  所以餐桌上的礼仪并不是单纯的规矩,其实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为人。

  但是并不是每次吃饭都要记住所有的规矩,要明确要明确这次进餐的任务,是谈生意为主还是联络感情为主,或者只是单纯吃饭。

  如果是谈生意或沟通感情,安排座位的时候要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安排近一点方便交流。

  如果只是单纯吃饭,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理解就可以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好啦,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啦,说得比较零碎,大家平时多注意就比较好记了。

中国礼仪大全9

  中国人的餐桌倒酒礼仪不论宴会是在住家或餐厅举行,如果你提供的是珍品佳酿,务必把酒瓶拿出来给客人瞧瞧。

  如果你提供的只是普通酒类,请事先把酒倒在有塞子的玻璃瓶内,玻璃瓶不用放在垫子或银盘上。

  许多品酒师都觉得,加重酒精浓度的葡萄酒,应先倒进有塞子的玻璃瓶,再端出款客。

  款客的红酒温度应相当于室温。如果你的红酒太冰,可建议客人用手暖酒。

  宴会前请先把白酒摆在冰箱至少两小时,或放人装着冰块和冰水的冰酒器20分钟。记住,白酒品质愈好,降温所需时间也愈短。如果忘记预冰,请把酒瓶放进冰室15分钟。不过,不管你将它放在哪儿,千万别忘了取出来!

  许多人偏好整晚只喝自己喜爱的某种酒,所以一个用心的主人会同时准备红酒和白酒。虽然隔热器放在桌上不好看,但在盛夏夜晚用来保持白酒冰度却相当实用。

  第一次上酒时,作主人的可以亲自为所有客人倒酒不过记住,依逆时钟方向进行,从坐在左侧的客人开始,最后才轮到主人自己。客人喝完一杯后,可以请坐在你对面的'人(也就是二主人)帮忙为他附近的人添酒。如果你同时准备了红酒和白酒,请把两种酒瓶分放在桌子两端。记住绝对不要让客人用同一个杯子喝两种酒,这是基本礼貌。

  除非技巧炉火纯青,否则倒酒时请在瓶颈垫上一条毛巾防滑,而且瓶口尽量朝上,免得酒洒出来。

  有时你需要一个装酒瓶的篮子,酒瓶以近水平的斜面放置,这样瓶中沉淀物就不会和酒混在一起。

  敬酒礼仪

  细节一、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细节二、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细节三、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细节四、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细节五、记得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或客户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细节六、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细节七、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细节八、碰杯,敬酒,要有说词。

  细节九、桌面上不谈生意。

  细节十、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关于敬酒,有以下原则:

  一、主人敬主宾。

  二、陪客敬主宾。

  三、主宾回敬。

  四、陪客互敬。

中国礼仪大全10

  一、座次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话,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二、宴会座位礼仪

  (1)座位的礼仪 一般的宴会,除自助餐、茶会及酒会外,主人必须安排客人的席次,不能以随便坐的方式,引起主客及其他客人的不满。尤其有外交使团的场合,大使及代表之间,前后有序,绝不相让。兹就桌次的顺序和每桌座位的尊卑,分述如次, 以供读者参考。

  (2)桌次的顺序 一般家庭的宴会,饭厅置圆桌一台,自无桌次顺序的区分,但如果宴会设在饭店或礼堂,圆桌两桌,或两桌以上时,则必须定其大小。其定位的原则,以背对饭厅或礼堂为正位,以右旁为大,左旁为小,如场地排有三桌,则以中间为大, 右旁次之,左旁为小。

  (3)席次的安排 宾客邀妥后,必须安排客人的席次。目前我国以中餐圆桌款宴,有中式及西式两种席次的安排。两种方式不一,但基本原则相同。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下列 原则:

  1、以右为尊,前述桌席的安排,已述及尊右的原则,席次的安排、亦以右为尊,左为卑。故如男女主人并座,则男左女右,以右为大。如席设两桌,男女主人分开主持,则以右桌为大。宾客席次的安排亦然,即以男女主人右侧为大, 左侧为小。

  2、职位或地位高者为尊,高者座上席,依职位高低,即官阶高低定位,不 能逾越。

  3、职位或地位相同,则必须依官职传统习惯定位。

  4、遵守外交惯例,依各国的惯例,当一国政府的首长,如总统或总理款宴外宾时,则外交部长的排名在其他各部部长之前。

  5、女士以夫为贵,其排名的秩序,与其丈夫相同。即在众多宾客中,男主宾排第一位,其夫人排第二位。但如邀请对象是女宾,因她是某部长,而这位先生官位不显,譬如是某大公司的董事长,则必须排在所有部长之后,夫不见得与 妻同贵。

  6、与宴宾客有政府官员、社会团体领袖及社会贤达参加的场合,则依政府 官员、社会团体领袖、社会贤达为序。 7、欧美人士视宴会为社交最佳场合,故席位采分座之原则,即男女分座,排位时男女互为间隔。夫妇、父女、母子、兄妹等必须分开。如有外宾在座,则 华人与外宾杂坐。

  8、遵守社会伦理,长幼有序,师生有别,在非正式的宴会场合,尤应烙遵。如某君已为部长,而某教授为其恩师,在非正式场合,不能将某教授排在该部长 之下。

  9、座位的末座,不能安排女宾。

  10、在男女主人出面款宴而对座的席次,不论圆桌或长桌,凡是八、十二、十六、二十、二十四人(余类推),座次的安排,必有两男两女并座的情形。此或然无法规避。故理想的席次安排,以六、十、十四、十八人(余类推)为宜。

  11、如男女主人的宴会,邀请了他的顶头上司,经理邀请了其董事长,则 男女主人必须谦让其应坐的尊位,改坐次位。 以上是席次安排的原则。由于席次安排尊卑,宾客一旦上桌坐定,看看左右 或前后宾客,尊卑井然。

中国礼仪大全11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于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着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饭宴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饭宴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中国礼仪大全12

  (一)当面接待扎仪

  上级来访,接待要周到。对领导交待的工作要认真听、记;领导了解情况,要如实回答;如领导是来慰问,要表示诚挚的谢意。领导告辞时,要起身相送,互道“再见”。

  下级来访,接待要亲切热情。除遵照一般来客礼节接待外,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听取,一时解答不了的要客气地回复。来访结束时,要起身相送。

  (二)电话接待礼仪

  电话接待的基本要求:

  1、电话铃一响,拿起电话机首先自报家门,然后再询问对方来电的意图等。

  2、电话交流要认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必要的重复和附和,以示对对方的积极反馈。

  3、应备有电话记录本,重要的.电话应做记录。

  4、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结束谈话再以“再见”为结束语。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三)引见时的礼仪

  到办公室来的客人与领导见面,通常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引见、介绍。在引导客人去领导办公室的路途中,工作人员要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忌把背影留给客人。在陪同客人去见领导的这段时间内,不要只顾闷头走路,可以随机讲一些得体的话或介绍一下本单位的大概情况。

  在进领导办公室之前,要先轻轻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冒然闯入,叩门时应用手指关节轻叩,不可用力拍打。进入房间后,应先向领导点头致意,再把客人介绍给领导,介绍时要注意措词,应用手示意,但不可用手指指着对方。介绍的顺序一般是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同志介绍给女同志;如果有好几位客人同时来访,就要按照职务的高低,按顺序介绍。介绍完毕走出房间时应自然、大方,保持较好的行姿,出门后应回身轻轻把门带上。

中国礼仪大全13

  在亲属刚把临终之人移到灵床后,在其初死之时,首先有“属纩”这一古代礼仪,就是用新蚕丝、棉花试死者有无鼻息。经属纩验证死者真正气绝之后,亡者门首竖柳枝白纸幡旗,子女家属成员围尸哭泣尽哀,然后进行招魂仪式。进行这个仪式的目的是在封建迷信影响之下的人们想通过这一仪式把死者的灵魂引到灵床上来,以期死者复活,其实也是亲属对死者表达眷恋之情的另一个体现。因为传统丧葬文化认为,人死乃是魂魄离开了躯体,魂升到天上,魄进入地下,若招唤及时,仍能复归,故此仪式在古代叫做“复”。

  具体做法是由死者亲属将死者衣服或卧具扔到正房上面,一边扔一边哀嚎死者的称谓,并于屋前树招魂幡,祝愿死者的灵魂能够安息,不要成为游魂野鬼。在我国也有一些地区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如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盛圈,然后把公鸡杀死,叫做“引魂”。传说中客死他乡的`人的魂魄就会找不到归途,只有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家人企望他 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人死之后,按照旧时的规矩还要举行饭含仪式。即在死者的口中放人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为得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中国礼仪大全14

  一、称谓

  家庭称谓父叫阿爸,母叫阿母、阿妈,或偏叫阿伯、阿舅,阿姆、阿婶。对人称自家父母为“家内世大人”。家属至亲长辈和配偶,视年龄大小相称。比自己大的称大伯、大姆、大姑、大姐、大兄(或哥)、大嫂等,比自己小的在其称呼前加小或二、三等,如二伯小姑等。同族长辈和配偶,在其名下加称呼:某某伯、姆、兄、嫂、姑、姐等。家属和同族晚辈,均呼名字。夫妻互不呼名,对外人称自家夫妻:称夫老尫(翁)、女查埔人、婴阿爸;称妻为老婆、女查姆人、厝内人、婴阿妈。民国时期,始见夫妻互呼姓或名。妻对夫家族,一般低于夫一辈和子女同等称呼。妻呼夫父母为阿公、阿婆,对外人称自家翁姑为大官、大家。妯娌互称“同侍(sai)”。

  戚属称谓父母的母舅妗,概呼舅公妗婆。母的父母,呼外公外婆;母的兄弟姐妹和配偶,视年龄大小称呼:年龄比自己大的,称大舅、大妗、大姨妈、大姨丈;比自己小的,在其称呼前加小或二、三等,如二舅,小姨等。母舅、姑、姨之子女,互称表兄弟姐妹,年长者名下加称呼,年幼者呼名。表兄弟姐妹之子女称表侄、表侄女,姐妹之子女称外甥,均呼名。妻的父母称丈人丈姆,多数从妻呼伯叔如:阿叔。阿姆等。妻的兄弟和配偶,从妻同呼,或和子女同呼如:某某舅妗。妻姐妹之夫,互称襟兄弟,互呼同门。妻兄弟姐妹之女子,称内侄,内侄分呼对方为姑、姨丈。婿、媳双方父母,互呼亲家,双方子女均呼名。

  社会称谓对年纪大的男女,呼老阿伯、老叔公、老阿婆、老兄(客家呼老哥)、老大嫂。年纪小的男女,呼老弟、婴哥、细姑。塾师、医生、算命、看地理等,概呼先生,其配偶呼先生娘或师母。军政界人士,姓下加职务,呼如:(张)科长、(李)连长,其妻随夫姓呼如”(张)夫人、(李)太太;其子女呼公子、小姐或少爷、千金。店主呼老板、老板娘。东家呼头家、头家娘。其他如:道士呼师公,店员呼伙计,工匠呼师傅,撑船呼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店、旅社职工分呼营业员、服务员,厨师、汽车驾驶员呼师傅或头手等等,各因行业不同各有不同俗称。

  二、拜会

  明清至民国时期,绅商学界熟人相会,拱手互道久违;农民、工匠会见客人,垂手躬身表示敬意。有预约的.客人来临,主人要出门迎候。晚辈拜见长辈,男子要整肃衣冠一跪二叩,女子要敛衽侧身微屈。民国时期改跪拜为鞠躬,改作揖为双方各伸右手行握手礼。闺女、少妇不随便会客,有事出门要撑雨伞或戴面纱,由丈夫或老妇女带路。招待客人,首先是茶水和糕饼,山区泡冰糖茶表示敬意。待客点心,一般是米粉或面条炒肉,或加煮红蛋2个,客家煮红米圆加红蛋表示最敬重的礼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交活动逐渐出现新风尚,会见客人多数握手不鞠躬。妇女社交自由,不受各种限制。**~**年,招待客人时尚泡饮铁观音、白毛猴等名牌商品茶或牛奶、麦片和阿诗玛、红塔山等高档香烟,茶点改用各类蜜饯、水果、果糖居多,泡冰糖茶绝少。亲友相逢握手问声“您好”,不再打拱作揖。向人家问路、借东西、乘车船让位,说声:“请教”、“请让”,最后道声:“打扰”、“谢谢”。

  三、筵席

  明清至民国时期,婚寿喜庆和重大节日,盛办酒席邀请亲友。数10席以上大型宴会,戚友贺联分挂中堂两边壁上,左边第一幅挂母舅联,右边第一幅挂舅公或伯叔舅联,其余分挂姑姨、姻戚、友好、房亲等联,不得打乱位次。筵席摆设由中堂延伸至门外。每一桌筵席摆4条板凳,坐8人,男女不同席。筵席位次,以中堂第一排中央为首席,一席之中以左凳上方为首位。宾客序次:以母、妻族至亲内戚为上宾,姑姨姻表为次,一般戚属和本家房族按辈份论列。一般好友和邻居按年龄依次入座。人们一向重视位次,往往因为主人不能妥善安排而造成心情不快或纠纷。筵席菜肴,山城、靖城等地农村以肉类、海鲜为主,面食、蔬菜为佐,山区则相反。筵席最先一道菜是白斩鸡,最后是鱼,寓意吉(鸡)庆有余(鱼),或以四果甜汤为殿,寓意甜蜜到底。终席时,要等待首席客人先起身,众客方可离座。若是寿宴,主人的后辈要在庭中向来宾行一跪二叩礼表示歉意,全体来客起立表示领谢。若是婚宴,或有新夫妻临席敬茶递烟,客人各取红包放进茶盘为见面礼。若是祭祀请客,以铁炮俗称“火贡金充”,单响为催客,连放三响为开、散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筵席改用圆桌单人椅不分位次。菜肴丰盛,不用鸡头装碗,任人随意下箸。各类商品酒和啤酒、果汁饮料共放一席供客人选用。菜肴讲究色、香、味的调配,或刻花鸟龙凤,饰以名目繁多各色名菜。**~**年,部分公司、工厂开业剪彩举行宴会,亦有舞厅供男女来宾跳舞。

  四、馈赠

  明清至民国时期,民间逢年过节习惯用鸡鸭腿和糍粿相赠。平时走亲访友探问病人,习惯带糕饼水果之类作手信,农家或用薯芋瓜豆作为应时礼物赠送。红包也是司空见惯,成为社交中用途广泛的赠品。红包一般用四方红纸对边包摺钱币,丧事改用白纸对角包摺。酬谢媒人作成婚事,除红包谢礼外,还要送猪蹄补偿“脚力”。此外,出门远行,闺女出嫁,亲友设宴饯行,或赠红蛋和炒粉干肉,叫“送起身”。久客返里,或遭匪劫、坐牢等平安回家,亲友送炮烛、童鸡、面线、红蛋接风,叫“脱草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年,社交送礼较少。**年后,走亲访友除部分农民仍带糕饼外,大都改带时令水果或蛋糕、牛奶粉、麦乳精和各类罐头食品。不论途中或室内,碰见熟人首先点头、递烟、问好,成为一时风尚。**~**年,以当地特产为礼品者渐多,赠送精印书画条幅、挂历、棉花画、塑料花束等工艺品亦渐为普遍。

中国礼仪大全15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孟光接了梁鸿案”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食礼

  古代的食礼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现代食礼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座位安排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 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中餐的食物一般都放在圆盘转桌上,方便大家取菜。

  一道菜肴上桌,也许它正好在你面前,那你也不必太拘泥,可以先夹一筷在自己碗里。而如果上来的菜不在你面前,你可千万不能抡起圆盘转桌就转到自己面前,或者起身跨过半张桌子去取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驰名世界,中餐礼仪当然也声名远播。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西风东移的现象也日渐看涨,中餐中的很多古老礼节早已消失殆尽,但作为礼仪之邦,决不能只为了口腹之欲,而忽略了起码的.礼貌,我们应该维系优雅的用餐礼节,这除了体现个人的素养之外,更能提升中餐的质量与内涵。

  当遇到汤菜等一些要用到公筷母勺的菜肴时,一定要记得放下自己的筷子或汤勺,改用公筷母勺来取菜,如果你想给主人或者长辈夹菜,也一定要用公筷母勺,这不但符合中餐礼仪,还有公共卫生的礼节在里面哦。

  筷子是中餐中最具有中国色彩,也是最讲究的餐具。

  筷子是作为用餐工具的,所以千万不能拿在手里把玩或者敲打碗碟,这是非常不礼貌的。如果菜肴用筷子不容易夹住,可以用勺子来辅助一下,这样,汤汤水水的不会到处乱流,滚圆的一个丸子也不会蹦得满桌跑。

  夹好的菜,最好在自己面前的接碟中过渡一下,这样,你的吃相看起来不会太急切。如果遇到别人也来夹菜,要谦让,避免“筷子打架”。还有啊,千万不要在一个菜里用筷子刨地三尺,这样不但不

  卫生,其他客人也会很反感。筷子的礼仪和文化实在太博大精深了,如果你吃完了,应该把筷子恢复原状,放回筷座上。

  在外面和朋友.同事.其他人会用公筷母匙...不过在家虽然不会.大家也很注意卫生,有汤汤水水的菜肴会以大勺去盛,不会用筷子在汤里翻找食物,那样好像在洗筷子...很恶。

  从公筷母匙到中菜古吃

  从公筷母匙到一人一份,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逐渐向西方靠近,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卫生。但中国古代孟尝君时期就有一人一份的吃法,本来不会互相分享口水。

  但到目前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还是偏向‘相濡以沫’的。除了人人都把筷子伸向菜肴里面之外,我为你夹你为我夹,更是礼貌的表现。而长辈夹菜给晚辈,更视之为荣宠。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直都是这样。可是从八十年代起,我为你夹的菜,通常都是第一道上的菜,还会加上一句:这双筷子是还没有用过的。

【中国礼仪】相关文章:

中国拜师礼仪06-08

中国绅士礼仪06-08

中国的宴会的礼仪06-11

中国礼仪作文06-11

中国礼仪大全06-12

中国进餐礼仪06-10

中国的用餐礼仪06-06

中国饮食礼仪05-24

中国见面礼仪的基本礼仪12-08

中国宴席礼仪06-04